主题:【讨论】重建农村集体农场体制,永久解决农民的贫困 -- 陈王奋起
很多习性十分一致。
假日兄把遏制白化当成返绿的一大原因,可见其影响之恶劣。
我们这都是葬上山或岗,村附近几公里的为主,但几十上百公里外的山也不奇怪。墓都不大,覆土为主,考究的墓碑和拜堂会砌砖石水泥,面积都不大,一般两三平方以下,很少超四五平方,但墓体都是覆土。每年清明,重头戏都是清理杂草杂树,覆土修茸,烧香纸油烛倒不大耗时,等熄灭的时间比烧的时间还长。
象潮州福建浙南那样经常十几几十,甚至上千平方的水泥砖石墓,按我所知就没有,就算世家大户的祖墓,也是如此。就是几个革命烈士墓,修茸得大,一是功高,二是活动需要,三是也当公园。说到这,想起了个事:有人批评在烈士陵园跳广场舞不严肃,我倒觉得很好,烈士有灵,当含笑而不会责怪。
浙商是很讲实际的一个群体。
播种面积挤占了稻谷、小麦。
同时价格也还可以。
稻谷在北方,水不好办,水库不足。小麦不好伺候。
北方大米很好吃的,确实应该多一点,小麦也应该多一些。
纸上谈兵,没种过地。
粗粮就是红薯不宜太多。
不过红薯粉可以有啊。
以前是因为北方灌溉条件改善后,相对高产的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挤掉了小米主粮地位。
高粱播种面积变化也类似。
在杂交谷子高产品种出来之前,玉米是北方旱作农业区费效比最高的主粮品种。
真的非常好吃。
粗粮,占据五六成,比较好的比例。
以前大家爱吃细粮,现在油水大,需要粗粮,粗纤维。
高粱耐旱、耐涝、耐盐碱,食用口感不如其他几种主粮,但表皮单宁含量高,酿酒、保健作用不小。
尤其是高压锅压,口感相当好。营养没的说,说是粗粮,我怀疑是以前的口感不行,再加上种的不精贵。
真是好东西。
让老人多吃吃极好。
现在可以掺和点大米、小米一起蒸,口感也不错。
我记得出土的秦简里 牛马是有官家负责 相当于生产工具还是集体的 这和当下的单干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每年都有投入这么多,每年还要增长。
一公里高速只要5000万,2万多亿人民币这得多少基础设施啊?
何况我看到的农村灌溉水渠,基本全部淤塞,十几年不见人来疏通,一有大雨肯定是洪涝灾害。
自然环境在变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