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房地产危机的责任银行要负一半 -- 独立寒秋HK
货币化棚改不过是房子问题上购买社会服务。
还说过治病要靠商业保险,大力推进医院非公化。
购买社会服务当然爽,一方该干事的不用干,一方权钱两得。
货币化补偿,从一开始就是棚改的选项。棚户区改造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棚户区居民自愿选择。
这是棚改一开始就有的。
这里讨论的是,棚户区改造向货币化补偿为主的政策转向。你引的新闻里,2016“沈阳模式”,货币化补偿是100%,这是什么比例?!就算我们这边步子迈得再大,最高峰的时候,也才65%+。而在货币化补偿为主的政策转向之前,我们的货币化补偿比例,我记忆中,大概是5%-15%。应该不到15%,具体的数字记不清了。
有明确的文件和一整套配套举措。
甚至还有“本届政府不增加一个公务员”的豪言壮语。
1、我引用的是国务院网站上 《辽宁:棚改“沈阳模式”作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公开的数据:
(2016年)“11月2日,记者从沈阳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沈阳市棚户区改造26021户(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100%”
2、文中明确说:“沈阳市于2014年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云云
3、文章明确说,沈阳模式用高于市场价20-30%以及另行奖励,主动诱导百姓选择货币化棚改:“沈阳市加大了货币化安置力度。沈阳市的做法:一是货币补偿标准在市场评估价基础上上浮20%至30%,选择货币补偿另行奖励1万元/户”
4、文章明确说:“被称为“沈阳模式”的棚改货币化安置模式得到住建部肯定,并作为样板在全国推广”
无论是2014年之前任职沈阳市委书记、辽宁省长,还是2014年至2017年主持住建部,陈政高始终是以100%货币化棚改为突出宣传重点的“沈阳模式”的主要执行者、推广者。
一个事实是:是李克强2014年3月底亲自考察了辽宁省棚改经验,然后迅速的于当年4月份,陈政高入主住建部。
另一个事实是:恰恰是陈政高退休后的2018年,“中央对棚改有一定的看法”,开始纠偏:“中国棚改现重大纠偏窗口”。
我自然不会幼稚到认为:区区一个住建部长,就能主导中国的货币化棚改政策。但是,选择这个人当住建部长,尤其是被李克强考察过后迅速的选择他入主住建部,陈在沈阳的实践能上升为“模式”,以至于后来对全国推行以陈主政地方的模式为样本的“货币化棚改”,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硬说他的多年老上级李克强是睡着了,没有任何责任,而完全是“权威人士一手操盘”的,那也未免过于勉强了。
近几年来,棚改货币化安置得到大力推广, 2014年所占比例仅9%, 2016年则进一步跃升至48.5%,2017年比例达到50%,按照计划,2018-2020年,安置比例将达到60%。
上层内部基本还是和谐为主,并不是那么操心前途后果。
所以长时间大实验指点江山都不是问题,还有面子里子。效果不佳,回头也不急。
我们这边前期要保守一点,后期要奔放一点。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货币化补偿之后,工作是真的好开展,有钱真的能解决很多问题。
2014年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和2014年开始提高棚改货币化比例是两回事。
2014年就是报个总体规划。2014年,2015年,沈阳棚改的货币化比例是多少,查查你就清楚了。
你还可以去看篇八股文《辽宁棚改经验》,这是发表在中国建设信息上,2013年还是2014年。里边提到的棚改就是回迁,也就是实物安置,提出的融资模式是七个一块,还是九个一块,简单来说就是各方面凑钱。这也能搞得起货币化棚改?
提高棚改货币化比例的时间节点,各地都是一样的,2016年。
没文件没政策没资金,谁敢这么干?有了政策有了资金,就好干了。
货币化补偿的关键字就是钱,你自己引的新闻里,2014年小强去辽宁,辽宁的官员还在喊没钱。没钱能提高货币化补偿的比例,岂不是商业奇才。
完全可以从公开的信息解读出普通人解读不出来的东西。
这和我们工程界的reverse engineering类似。
比如说我手上的一个项目,一个装置单元的一台设备坏了,业主不愿花钱更新整个单元,希望换掉这台设备。但是,因为这个装置单元是专利产品,内部工艺参数是保密数据,所以坏掉的这台设备的工业参数需要我们自己猜。
猜这些参数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需要谙熟整个单元的流程原理。
当然,即使有专业知识,也不一定能猜对。但是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瞎猜,那就是讲神话故事了。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普通人,就不应该自己脑补自己压根不懂的东西。
没钱,文件就是一张废纸!
谁可以决策这么大规模资金投入,而且是以类似基础货币的方式投入?谁能保证央行和国开行的配合?
钱有了出处,剩下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地方上巴不得多报项目,开发商很开心就主动承担配套了,棚改户也高兴的拿着钱买房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才是关键。
这么大规模的资金,从国开行出来,房价能不冲天吗?
虽然2014年PSL就设计出来了, 但是很显然,资金规模等问题没有定论,所以14年小强再怎么讲,也没有多大动静。
所以我说2015年6月文件很关键,因为这个文件还明确说的资金怎么办,也就是说资金解决了。文件出来后,货币化安置比例翻番的长。
我知道你说的意思,但是我认为你说的没有道理。
1. 关于专业性问题,专业人士在专业问题上,面对普通人士确实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碰到的都是综合性问题,所以你的观点是偏颇的。
举个例子,去年疫情刚扩散的时候,张文宏发表观点认为美国抗疫没有问题,因为美国医疗水平比中国高太多。这就是典型的专业视角遇到了综合性问题。“美国医疗水平比中国高太多“,这个当然没有问题,即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会有耳濡目染。
但是从“医疗水平高”到“抗疫能成功”这中间缺失了太多的部分和环节,即便医疗水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因此张文宏这个判断可以说是被打了大脸。
但我会就此否定张文宏的专业水平吗?当然不会,我还是会听取他的意见,只是要加上自己的判断。比如他说,早上不许喝粥。我不会像一些民族主义者一样,因为“喝粥是中国传统,牛奶鸡蛋是西方人的传统,张文宏崇洋媚外”来反对他。我想的是,假如我是个乳糖不耐受的,喝了牛奶会拉稀,那么我还是不会采纳张文宏的意见,但他的意见里的合理内核“人的三餐要营养均衡,要补充必要的蛋白质”是可以采纳的,那么我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补充一些动物蛋白。
再切换一下,比如博士论文问题,这就是一个纯粹的专业问题,普通人就只需要看专业人士的结论就好了,所以复旦大学出了官方意见后,那就是最终结论,这事就完了。
啰嗦这么多,总结一下,对于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听取的是专业人士在专业部分和专业环节上的意见,至于其他的,他们并不比普通人更有发言权。
2. 几年前我在河里对政经问题发表意见时,曾经声明过。过去我也觉得大牛众多,自己水平太低,所以看看就好。
但是几年前,具体说是贸易战前后,我越来越多发现两个情况,一是河里不断有一些不明来历的发言者,不知道其发言的来龙去脉和观点立场之间的关系,让人生疑。
二是,很多人滔滔不绝的对大事发表意见,但总体下来,我感觉水平还不如我。这不是我狂妄自大或吹牛B,是多次观察得出的结论。
因此我决定在河里发言,并且很多政经大事,也跟我的切身利益相关。而且我预先声明了,我没有料,我只有基本的事实,常识和逻辑,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现,这完全够用了,换句话说有些看起来有专业背景的,对事情的判断还不如我。
3. 你既然是理工科的,应该知道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库恩的范式革命,奥卡姆剃刀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等。
直白点说,大家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对于很多问题,尤其是综合性问题,在没有石锤的情况下,提供的都只是“假说”而已,那么到底谁是对的或者更接近真理的呢?专业性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尺,但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不满足“可重复,可检验”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更依靠经验,直觉。如果我用更少的假设,可以解释更多的事实,逻辑更通顺,表达更清晰,那么我比你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概率通常也更大。
这也是西西河这样的综合性论坛允许“胡诌”的前提所在,因为大家都在“试错”,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情况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没有前例可循,所以专业性固然重要,但也不是惟一的标尺。
4. 回到这个帖子的争论,我之所以回复从来,第一是政治问题跟大家,当然也跟我的切身利益相关,我有参与的正当动机和理由,第二,政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满足“可重复,可检验”的要求,因此这里面的“专业性”需要打引号。
第三,这里牵涉到一些对从来本人的判断,如果被认为是人身攻击的话我先说声抱歉,我没有那个意思。
总体上,我感觉从来这个人比较年轻,在体制呆的时间说短也不短,但感觉还是在一个“身在庐山中”的状态。
所以,他对一些体制的流程比我熟悉吗?当然。知道政策落地的方式,知道政权运作的规律吗?当然。知道规则和潜规则吗?当然。但这是否意味着他对所有的政治问题都比我更有发言权呢?未必。
一个长期呆在系统里的人,可能比普通人更能看透内部的东西,但也可能缺失了一些全局性的视角,缺少一些普通人的立场共情。举个例子,去年疫情中期的时候,他跟人讨论经济问题,说现实情况也没预计的那么糟糕,可能还不错呢,因为经济数字报上来还不错。
我当然看不到那些经济数字,但我对情况的感觉却没那么乐观,因为数字也只是经济的一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疫情前后我居住周边的很多小店面,都关张不干了,而且不是那种挂牌出租什么的,是前一天还在,第二天去就没有了,连跟老客打个招呼都没有的。
这让我深思,过去很多人说不要做分母,要做分子,我的感受是很多人连做分母的资格都没有。注意,我这里不是在渲染苦难什么的,方方说时代的灰尘落到普通人头上是一座大山,这更多还是文人的煽情和想象。时代吞噬普通人的时候,常常是悄无声息的。更多的人可能是像黑洞一样,消失的无声无息。
同样,我这里没有做任何的道德指责,我只是觉得,他可能还看得不够久,想的不够深入,很多时候还处在“身在庐山中”,“看山不是山”的阶段。所以他很多帖子内容都常常是写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有多少“不得已”,“不为外人道”。
这些当然有道理,但是站在普通人立场,我也可以说一句,你那些不得已,与我何干?
三体人说毁灭你,与你何干?很多时候共情的缘由,来源于利益交换。所以有些打工人会与资本家共情,这都可以理解。体制内的也未必要与我一个小老百姓共情,只是如果你的定位是“全面的理解政治”而不是“政策解释者”或者“官方意志翻译机”,那么共情这个环节还是必要的。
5. 说到西西河发言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我记得你说过不少。我以前也回复过你,比如你多次追忆西西河的“黄金时代”,呼唤大牛等。
我也讲过我的观点,且不论大牛愿不愿意回来,在当今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牛未必比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的集合体有更全面的视角,更深入的认知。说句那个的,过去大牛云集的时候,大牛闹的笑话也不少,怎么现在更需要普通人自我升级迭代认知的时候,更依赖大牛了呢?
当然,大牛的整体水平肯定是要比普通人要高的,但就像我说的,那更多集中于专业领域和问题的专业部分与专业环节。
所以,你以普通人的身份,要剥夺我对于综合性问题的评论权力,那是僭越。同样,以普通人的水平扮专业当懂王误导群众,那是胡搞。说到底,如果你也认为自己也是普通人,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或比你更不懂呢?
我也讲了:
上层和谐与否,对底层来说只是被割的方式问题,而不是“割不割”的问题。
我完全赞同你所称的“货币化补偿的关键字就是钱”。
我当然理解原文中2014年与2016年的区别。我的逻辑是:
1、李克强找来当住建部部长的陈政高,包括他曾经领导下的辽宁省相关城市的棚改实践,早在2015年3月份之前,就明确建议“取消棚改中货币化的限制”;
2、李克强显然接受了这个建议,所以有2015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
3、甚至在该文件之前,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国家开发银行时两次要求任务“加码”
(2015年10月11日 来源: 中国政府网)
货币化棚改执行、推广的住建部长是李克强找来的,你所称的“货币化补偿的关键字就是钱”,也是李克强极力要求的,相关文件也是国务院下发的-----既然货币化棚改的“人、钱、政策”都与李克强相关,官方报道中,李克强的手举得那么努力那么高,那么你所称的“涨价去库存是权威人士一手操盘 ” ----- 我该如何理解,才没有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