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瞎扯一些乱七八糟的 -- 审度

共:💬330 🌺1130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说中了

九十年代我一表哥在一家进口名牌袋装零食公司做仓管。进口冻牛肉,跟垃圾一样乱七八糟,包装破损,发零,泥沙,老鼠,猫狗。有什么问题呢?加工过后,还不是黑呼呼香喷喷的牛肉干。

一朋友坚决不让孩子吃QQ糖和各种零食,因为他以前是某地防疫站的,见识过很多食品加工厂。

我老家的豆豉当年也是驰名省港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那个水平的,县食品厂,苍蝇比砂子还多。

另外,别迷信那些什么传统古法纯手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没做过。

央视有次采访农民间稻谷农药问题,两个开着拖拉机的帅哥哈哈一笑,当然有呀,不是卖给你们了吗。反正在外面吃东西,没吃到当场升仙,就是平安无事。典型的如鱼生刺身寿司生牛肉。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家园 色诱也失败。
家园 对于房产税这块,我自认为可能比大多数人了解得多一点

一是我本人的职业与这个沾点边,二是个人兴趣搜集了一些资料。

对于降房价而言,我的看法和你差不多:房产税没大用。

现在妨碍房产税立即出台的障碍,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

土地出让金是政府作为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使用者让渡使用权收取的对价,政府和土地出让金承担者是平等的民事关系,房产税是政府作为暴力机关对财产所有者收取税收,两者不是平等的民事关系,也不存在对价的问题。所以,土地出让金和房产税在法律上两者并不冲突。

现在不动产登记已经全国联网了,房产批量估值技术上也没啥问题。现在操作上最大的问题是确定具体的免征范围,这房产税国内是没法普征的,要么首套房免征,要么规定一个具体的免征面积,再或者免一个具体金额……

从长远看,房产税最终还是会出台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太深了,而未来新房需求会越来越少,土地出让收入也会相应走低,政府需要替代的收入来源。

最后额外说一句,这些年,作为房奴对三座大山压力感受越来越难受,但没有这个聚集财力,也就没有越来越长的地铁线、跨海跨江桥……

我所在的成都市10年以后才开通第一条地铁线,21年底,线网长度超过500km,位居全国第四,好像也是全球第四。

通宝推:秦波仁者,方恨少,方平,红十月,潜望镜,心有戚戚,shyukyo,燕人,
家园 咱们两个人是各说各话啊

显然我说的他山之石,未能入你的法眼😁。

税收的原则是对收入征税。只要有收入,在某个起点上就应该收税。此其一。增值税即是这个道理。我不了解减增值税的事情,不多说。土地使用税也不了解。但是房产税是针对房产的。房产带来土地之外的另外的收入,所以征房产税与土地税本身并不冲突。

其二,房产税为何应是所得税一种,请参见前文。我认为立法要点应在此。具体表述你肯定比我专业。

其三,房屋租赁税,我不了解,但你说“执行情况很差”,这个很好理解。中国人对抗政府的本事我们都了解。如果以房屋是否租赁为征收依据,则各种执行困难,作假,会使得这个税收成果不大。所以不如直接以房产产权为征税基础。无论是否租赁,一律征收。

其四,房产税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当然。

其五,我没有说房产税会降低房价。房价变化的动力主要在于市场供应和需求的博弈。但是房产税会增加持有成本,会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如果采取高额累进税率,则这个抑制的作用可能会很大。那么房产税会在某个程度上影响房价。

其六,开征房产税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以权谋私者比较棘手。

其七,他山之石。英国地方政府的房产税是按照房屋在1991年的成本征收的。在这个基础上,各地政府不断按照本地公共开支上调税额。比方我所住房产今年的房产税已经比2018年上调了13%。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对不起,你这个总数是对的

我没有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当然你原来也没提。我找到一篇邱国盛写的文章“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 ”。他引用了杨云彦1994年的书”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战略”以下片段:

“比如,1966—1976年的10年间,在前后累计约有3000万人的城市知识青年、职工及其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被强制性地迁到农村的同时,城镇企事业单位又大量从农村招收职工。其中,1962年以来下乡的1700余万人中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途径调离农村的人数约1000万。总计同一时期返回或新进入城市的人口亦达2000余万人。进出相抵后,城镇人口的净迁出仅约500余万人。”

十年进城总共2000万,其中返回的是1000万,那么农民新进城应该也是1000万。

但是我还保留我的意见,有必要细分这1000万的组成,大部分农村兵和城乡婚姻并不能改变户口。

家园 我已经很久不吃台湾人的东西了

什么方便面,旺旺,鲜橙多。。

台湾人的下限之低,对中国人的恶意之深,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其实台湾已经过了靠卖质次价低产品生存的阶段了,把产品质量做好技术上经济上都没问题。他们自己用的,卖给欧美日本的都没啥问题。他们只是给中国人,或他们称之为的支那人单独留了一摊子。

据说75前后去新疆人开的饭店,人家看你是汉族会特意在端上来的饭菜里拌入秽物。一个意思。

家园 都是改开的歌功颂德

很多数据实在不详细,可遗憾了。

家园 你老是回避啊,我村和你村差不多都是落后村 -- 有补充

解放前比较穷,为什么呢,因为解放前有个大洼地在我村南方,你村江心岛,必然发水涝也是难免的。

我村领导班子和你村也差不多,走不到时代的前头,出了接受国家领导治理了洼地之外,徒弟平整几乎没有做,不要说南方水多就没有土地平整,一个江心岛,需要做的工作也不少,比如修水堤,增加耕地,防涝。

我有个奇怪是,你们这个岛似乎还是山地。当然这在浙江沿海似乎也是正常。

不管怎么说,个人推测你们那里是耕地较少,也就是解放前可能以打渔为主。

我村是个大庄子,几千人,因为临近水洼的地区都是洼地,只能种低产的高粱,玉米那时都种不了,所以饮食很糟糕,但是我家是中农,上地比较多,和下地加起来大概有几十亩了,上地只有几亩地,可以水浇的地。

几代奋斗得来的吧。总之饮食超过一半水平了。

正如你说的粗粮多,也确实够吃,唯一担心的是地方治安等,但是以我家的智力水平和能力,上升层次是很难的了。

解放后,我妈上了学,但是其余兄弟没上初中,这算是我家的一个进步,饮食确实有所下降,但是也基本能吃饱。

医疗是60年代之后的赤脚医生,这个我受益很多,以前我说过了。

工业品渐渐增多,解放前,我家有大车和牲口,但是水壶、暖壶都没有,苏联制品也少,这些都是解放后逐渐添置。

解放后,牲口和车归了公社,我三舅是大车司机,经常帮助队里送粮食。由于修建了洼地水库,在南边建立一条公路,这是新修的。开始,没有班车,我们时常从镇子走回姥家,或者三舅开大车接我们。有班车是改开后,承认。

解放后,队里有个压面条的破厂子,一直到改开。

我姥爷会做豆腐,确实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自己做这个生意。

但是,农村集市在乡里传统地区一直还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公社的啥制度而取消。

总之就那么不好不赖,生活着,解放后基本是平安无事。吃不好肯定是,吃饱是没问题的,人口人均寿命普遍提高。

改开后,也就是你说的分地后,土地被碎片化了,你不服,一直说农机没问题,当然,时间点是混乱的,我记得你说农机归了个人,这和集体使用是一回事么?你不是回避是啥?

碎片化你也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在我是傻,大家总不傻,你有没有回避实质,你不知道么?

总的来说解放后水洼周边村联合修了水坝,周边洼地大多成了良田,但是水洼是需要年年维护的,我不知道你的修水堤何意,是指重建还是新建还是维护呢?

那么什么名义呢?以前是公社安排,村里不可能指挥别村,你们岛上几个村呢?

总不会一个村负责全部而其他村不管吧?

以后呢,堤坝坏了谁管呢?你在德国,你觉得这种属于什么工程?以后怎么处理呢?

先这些吧,电后面再说。

通宝推:老老狐狸,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问了家人 -- 补充帖

六零有电,但是经常缺电。改开后九十年代之后才稳定。

家园 电力,我村属于平原地区,平坦宽阔

但是80年代之前,也民用很少。社会企业是一定要用电的,水库调水也要用电,还是有的,农村电价老高。

后来村村通,情况好多了。

你村是江心岛,大概会很晚。

估计现在也不好量化,慢慢询问吧。

通过水洼治理,接近水洼的下地都成了上地,可以种植玉米了。

我不足知道你们解放初有多少耕地,到了1978年,是多少呢?

我们村落后,没有把所有土地尽量平整,在今天还有沟洼地区,这在改开后分地家家各种地都有,导致了土地碎片化。虽然通过地下水解决了一些地区的水问题,但是还不是全部。

也算是改开的遗憾,不知道分成碎地的你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也不知道你村改开前收货如何分配,改开后如何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如前面有人问的,化肥怎么回事呢?

家园 超级地租最大的问题是对生产经营造成极大的压力

生产经营活动的困难,又导致了民生有极大的压力。

为什么我不是直接说房奴?房奴不房奴看收入,而生产经营活动才是直接决定收入。收入支出是源和流的关系,我一直认为开源优于节流。

土地财政这个事,其实就是“改开”套路的延续到现在的问题:发财不是靠把生产搞好,靠卖祖产快速获得浮财。祖产卖得差不多了,就抓瞎了。

具体先不细说。

家园 你这人呀,哪壶不开提哪一壶

只好自嘲了: 我这个层级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这个层级的脾胃😨😨

家园 我实诚

也不是阶级不阶级问题。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你留意一下那些“高端食材”卫生方面的问题,一样的吃了不死就行。

广东佬为啥不喜欢吃味浓的东西?味浓容易中招。

家园 说得好!

必须给花,大花特花!

跟我的想法太一致了!

见前补充 4719869
家园 我没有回避问题

你这么描述就客观很多。我再随便说几句。

我们那里是个江中的冲积小岛,没有山,任何一片石头都是外面运过来的,所以一马平川。内部河网密布,几乎任何地块都靠河。由于小岛位于江河下游,已经有潮汐,在退潮的时候永远可以排水,所以没有内涝问题。每年中秋大潮水的时候,江水比岛的平均海拔高,所以要经常加固堤坝。原来都是泥堤,会被冲走。加固堤坝由公社或乡组织,把各段分配给各村。94年温州大台风,局部的堤坝冲毁,死了不少人,国家才拨款修建标准堤。现在我们岛划入市区,成为高楼区,当然堤坝建得很好。

我们那里的耕地面积解放前后没有多少变化。承包前后农机数量没什么变化,本来也只有小拖拉机,抽水机和脱粒机。由于都是小型机械,土地碎片化影响几乎没有。我家两块地,一块一亩二,一块六分,上述的小农机进出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那里85年左右才通电。98年才通桥,所以之前没有机动车也没有自来水。对外运输只能靠轮船,渡轮原来属于村里的,承包后几个私人合股运营,在80年代由木船换成铁壳船。我们总共六个村,除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村由政府出钱在80年代修了一个标准码头,其他码头都是村民自己出钱修的。

我们那里刚承包的时候主要副业是打渔,挖沙以及各种手工业,毕竟80年代是造楼房高潮。承包前各村有一个村办企业,我们村的生产阀门。承包后散伙,有些人继续在家里弄,比如我的一个表叔,但是都没有搞大。另外一个村比较好,出了一批企业,主要是包装纸和标准件,我的几个同学更好是他们的二代,现在资产至少有三家超过一个亿。

医疗我也有发言权。我们乡的卫生院在80年代初散伙,但是几乎所有医生都自己回家执业。具体到村,我们村的赤脚医生继续干,我爸爸考取行医执照后也开业,形成竞争。后来赤脚医生把她的诊所卖给一个乡卫生院出来医生,我爸爸和他是我们村30年左右的基础医疗。当然他们只看小病,大病去市里。由于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去市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