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动平衡检测平台又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技术装备,真要下决心搞,花得了多少时间?81年中国就已经自研成功200吨高速动平衡机了。
到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连相应级别的动平衡检测平台都没有造出来,头铁往上撞么?
79年失败,还能坚持20年,在99年成功,这是国家战略。
就问你一个问题,对标国际水平的高压离心压缩机80年代立项了吗?如果没有,谈何坚持?
要真有你说的这么夸张,拍板运行这条线的负责人可谓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试车时一次连续运行了147,试车完也没听说直接停产。
@shuyong
这台设备是产线的关键设备,这里停了全线都停,谁来负责?长时间安全、高效、稳定生产合成氨就不是国家战略了么?国家战略不能拿人命来冒险,这里的人命不是说几条人命,而是一大片城区,包括许多人和工厂,甚至会波及到整个上海。
只会摆弄大词,而不去现场了解产业具体情况,不会使你的文章具有说服力。
我不认识上位者,和上位者没有半毛钱关系。我在尽力说明我的所见所闻,假如其中有些内容对上位者有利,他们也不会给我一毛钱。我也不能跟着上位者听墙根,所以我不知道对标国际水平的高压离心压缩机在80年代立项没有。
但是,国家不立项就没有进步?厂家就没有其它的驱动力?我来说明一下化工行业的特点。化工行业,还有相似的炼油和石化行业,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见钱快,赚钱大。可以说是当年投产,当年见利润。反应到政府报告里,就是当地的利税大幅上涨,就是当地政府的一大政绩。所以从中央到地方,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起动,都热衷于开办类似的产业基地。最过份的是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就在风景区旁边开办重化工基地,无烟工业哪里有有烟工业赚钱大了。这种火热的场景一直延续到21世纪头10年,然后才进入化工产品饱和状态,再然后是大鱼吃小鱼、大厂兼并小厂的红海厮杀状态。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此类工厂都是国内国外的设备同台竞技的场所。赚钱谁都爱,因此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大会战,立项也少了,但是有钱在,技术升级的驱动力就在。国产设备就是在这样长时间的应用场景慢慢进步的。
前面说过,你不了解生产,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尽信书而对生产无感觉。书上的只言片语,你就会把它想象成一个完美的事情,而不会考虑现实情况,也不知道事情的变化。“81年中国就已经自研成功200吨高速动平衡机了。”这种动平衡机适用什么领域?能处理直径多大、轴长多长、重量多重、转速多快的工件?全无细节。达到200吨,那是国之重器了。那这种动平衡机具体处理过哪些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实际的运行效果怎么样?如果这东西有效果,为什么和大家在生产中的感觉不一样?
直到2000年,我在工厂里见过的每一个带转动件的东西,在相同功率下,都是欧美的和日本的设备比国产的要轻巧,噪声更小运行更稳定。一般人只知道动平衡测试平台重要,但不知道这是行业升级的结果。比如,如果我们要测试动平衡测试平台,如果这个设备能测1吨重,直径1米,轴长2米,转速1万转的工件,那首先我们要有这样规格的一个标准转子进行测试和校准,并且这个标准转子的精度要高于这个测试平台,也就是在1万转的情况下,这个动平衡测试平台都测不出问题。那这个标准转子怎么来?由上游决定,靠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甚至是靠高级技师来保证,这事情又依赖更上游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但是设计标准和规范,反过来又依赖头部工厂的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甚至是高级技师保证,再往下追,又得靠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来检验。所以这事情最后就成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只能靠全行业一点一点地突破,慢慢水涨船高。
所以这种事情就不可能突然凭空冒出一个神器。那它怎么设计出来的?它怎么制造出来的?它是怎么检测的?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个神器,却对行业没有影响,对外部没有技术溢出。这种测试200吨的动平衡机,我怀疑是为测试大型燃气轮机的转子准备的。但是在80~90年代,我们的大型燃气轮机是怎么样一个窘迫的状况,大家都有所耳闻。后来是靠苏联解体,我们从乌克兰那里引进前苏联的一整套好东西,这个领域才有巨大突破。所以我很怀疑当时这个东西是不是可以工作?它能工作在多少转速区间?它是不是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而实物在用了几次不可用之后就被封存起来?
并且,我对80年代初的“高速”的定义有疑问。在离心机和透平机这些系列设备,转子大多几百公斤到数吨级别,但是“高速”转速的定义要大几千到上万级别。如果当时就有神器,那么技术外溢,一定会影响到离心机和透平机这个领域。可惜我从来就没有见到过。在80年代,我们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全都有代差,这种神器怎么突然冒出来的?外星人给的么?
我也同意,前30年和后30年不能割裂。没有前30年打基础,就没有后30年的飞速发展。你试图证明前30年是一路飞上天,而后30年是一直掉到底。但是现实和你描述的不一样,至少在化工行业,不论是技术还是产量,一直在进步。教科书上都有写:资本主义也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只不过因为后30年的制度变了,技术和产量的进步,并没有给底层的工人带来好处。进步的收益不是被上面糟蹋了就是被贪掉了。这个情况很体现资本主义的特点。所以在90年代,我是认同崩溃论的。下面的人辛辛苦苦造出的财富,都被上面的人拿走了,因而怨气很大;而上面的人贪了这么多还要再多贪,还要凿地基,随时要跳船逃跑。所以还是很佩服江CORE,这样火山将要爆发的局面都给稳住了。
真该感谢产业政策
甚至在欧洲二手的都比国内新车要贵
国内90年代末突破了氮氢气高压离心压缩机,是你在哪个现场了解到的?
运行国产合成氨生产线是拿整个上海的人命作赌注,又是你在哪个现场了解到的?负责人被枪毙没有?
《上海机电工业志》白纸黑字记载的200吨高速动平衡机,仅凭你有限且主观的认知,大嘴一张,就成了不可用的摆设?
只会摆弄大词,而不去现场了解产业具体情况,不会使你的文章具有说服力。
赚钱谁都爱,因此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大会战,立项也少了,但是有钱在,技术升级的驱动力就在。国产设备就是在这样长时间的应用场景慢慢进步的。
教科书上都有写:资本主义也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
蒋介石真冤,人家也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解放战争白打了。
卢作孚更冤,既然要搞资本主义,你凳十万为何要逼我公私合营呢?为何只准你儿子做权贵资本家,不准我做民族资本家?
但是国内各行各业之间的门户之见那是相当的大。
我一直都觉得中国真能把各行各业的技术统筹一下的话,技术水平飞升到超欧赶美没什么压力。
比如这个200吨振动平台。很可能是当时的工业部从其他地方强行弄来了相关技术,做出来了成品,但是过了验收之后有关厂家继续严防死守,拒不配合,这种情况下除了摆着吃灰没有其他选择。
三大电气相互之间的严防死守程度之高,从各种燃气轮机设计三家动不动从国外连买两三遍就看出来了。F级技术买了几遍了?
也别笑话日本海陆东西之争,从国内某些公司嘴里抠出点东西的难度比走私弄巴统管制产品难度只高不低,厂所内斗简直就是体制内常态。
/
比如电子源/离子源这类东西,各种国内半导体一路专项几十年下来都快做烂了,毕竟半导体技术起步就是这玩意。
但是隔了一行的仪器仪表业,电子显微镜几乎国内是从一开始的80年代一流(可以国内外卖出去一百多台的那种一流),90年代以后落后到不入流的产业的典型中的典型。
因为最关键的电子源/离子源国内的仪器分析公司做不出来,又被管制。
/
是做不出来么?
这俩其实在半导体设备行业都快被做烂了。
光刻蚀刻沉积一大堆步骤很少有哪个不要这俩的。
刻蚀机都商用化打进台积电5nm了,现在和大家说国内连个FIB-SEM电子/离子源都做不出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
国内半导体被制裁前,一套国产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也没有,哪怕就是搞个贴牌,弄个整合的所谓的国内先进都没有。使得高端分析仪器的国产率是【零】
/
被制裁以后,搞半导体大会战,等于是帮全国人民强行普及了一遍相关领域有哪些公司可以供货。然后托某些部门被上面逼着军转民,还有国产化率要求,以及半导体行业发现自己被断根了,KLA和日立的东西可能买不到了,终于不得不漏点吃剩的东西出来。
随之就是一堆公司如同雨后春笋变戏法一样,什么博顿什么大束几年不到瞬间拿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离子源。1988年以后再也没有造过一台SEM的国内,国产的透射电镜已停产十几年,被制裁以后一年之内就拿出来了EM8100这种300万倍放大的旗舰级SEM水平。
KLA跑路以后,如今国产CD-SEM/EDS/EDAX都在纯国产65nm线的晶圆缺陷检验上跑的飞起。
/
什么突破能快到这种水平?
因为本来就是就有的零件成品,缺个组装罢了。
其实这些高真空的仪器本质上都是吃半导体行业的剩饭,就如同日立的部门一样。半导体行业不给技术,其他行业就只能跟着吃瘪。
就因为行业壁垒,别说研发了,连组装都没人搞。
使得我国其他行业严重受限。
/
再做一个预测。
因为搞14nm以下缺陷分析离不开TEM,三星买FEI的球差矫正透射电镜一台几千万都是几十台几十台的买。考虑到半导体国产化的进度,我估计纯国产的透射电镜TEM不是今年就是明年出来。
科学界可以跟着沾点光等着日历FEI降价买点便宜货了。
半导体行业这次大会战漏出来的玩意,足够我国所有仪器仪表行业实现巨幅升级,打通所有高端仪器,顺便帮助其他行业实现技术飞升。
刀笔吏和春秋笔法,只要是有相当的社会经验就很容易理解。
我前面说过,因为我后来不在合成氨行业里工作,所以对于具体的发展,只能靠新闻和经验猜测。又因为老师讲解过此类设备的实现难点和效益,并做为一个伪军迷,平时也比较关注高压透平机、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这类设备的新闻。如果根据前面给出的资料,我国在2004年重启大型合成氨产线的国产化工作,那么根据经验可以猜测,在99年前后,制造高压透平机应该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难题了,因为设计标准和规范、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靠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这些东西都上来了。
有一个相似的问题,我国离心机的发展,前期都以增加直径为主,转速迟迟上不去。原因无它,加工精度不够,又没有相应的检测平台。我在氯碱行业干过不少年,用过各种离心机。行业里用得最大的固液分离的卧式离心机的转子,其直径有1.7米。这种离心机的处理能力大,一台可以顶其它型号的离心机好多台。但是这种离心机因为太大,也不好维修。它的轴承很大,没有健身的人都无法将其举起来。因为又大又重,转子本身蕴含的能量就很大,一出事故就是大事故。有一次事故,离心机将半边基础螺栓拔起拔断,基础后来需要重新打掉再浇筑一个新的,这真是让人感觉到工业的力量。
但是因为这种离心机的处理能力大,结构简单,适应恶劣工况,并因为这种离心机的转速不高,检修时只需要做静平衡处理,对检修设备要求不高,所以颇受厂家喜爱,大多都是产线上的重要设备或关键设备。其实这种离心机是欧美公司50年代的先进产品。在70年代时,随着那批引进的化工产线进入我国。国家组织人力对那些设备进行了测绘,再组织一些工厂进行仿制。大约过了10年,这种离心机最后在80年代中期仿制成功,并针对国内的技术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容易生产也更容易检修,也更抗操。后面就陆续把原有产线上的国外离心机都换掉了,并把这种离心机做为通用产品售卖,用在其它类型的产线上。
因为各个化工厂还想继续提高产量和处理效率,于是需要有更大离心力的离心机。那时制造厂家的第一方案还是继续放大直径。最初猜测,国外设计时,直径只有1.7米,是因为国外的退火炉最大只能处理直径1.7米的工件。其实我们的退火炉技术也是同期引进的,同样也只能处理直径1.7米的工件。后来有制造厂想办法改造了自家的退火炉,使之能处理更大的工件,然后在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直径1.8米的离心机,并且也在化工厂里得到实际应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种1.8米的离心机并不理想。对比1.7米的离心机,各项指标并没有像原先预期的那样线性增长,只是略有增加,有些指标还略有下降。比如,新机的主轴比旧机的要大一号,轴承再大一号,普通人连双手都不好拎起来,于是转子就比旧机重很多,功耗要大很多,检修也更困难。总结下来就是1.7米的直径是综合性能最佳的区间,国外之所以不设计更大直径的转子,是再加大直径已不可行。这其实也宣告了再加大直径是条死路。
离心力公式在中学都学过。谁都知道增加转速比增加直径更有效。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不到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国外公司在50年代制造1.7米的离心机,触碰到增加直径这条技术路线的极限,于是在60年代转头走缩小直径增加转速的技术路线。在70年代卖给我们1.7米的离心机,不但心我们仿制,是因为有技术代差。而我们在90年代补课,终于理解了里面的弯弯绕,技术升级就只有提高加工精度、提高转速这条路可走。
200x年的春节休假,那时我早已离开化工厂,和以前的工友聊天。工友告诉我,原来那些1.7米的离心机都拆除了,换上了小很多的离心机。新的离心机虽然个头小,但转速快,所以处理能力也大,并且也很好检修。算起来从认识到只有一条路可走,到新的离心机产品的推广,又过了10多年,也是整个制造行业升级的结果。
对于工业行业,前30年是打基础,后30年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但是要说前30年就已经到达某个特别高度,后面30年只有坠落没有发展,这种说法解释不了现实,也违反了常识。
“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
“虽有万军却只如一人,如此,方可天下无敌!”
刘帅说凳“民团都打不赢,还想打白崇禧。”——又菜又爱玩。
国内各行各业之间的门户之见那是相当的大。
三大电气相互之间的严防死守程度之高,从各种燃气轮机设计三家动不动从国外连买两三遍就看出来了。F级技术买了几遍了?
我们哪时候能提供与国外设备相匹配的产品?根据现有披露的资料看,已是90年代末期的事情。也就是说从79年失败,还能坚持20年,在99年成功,这是国家战略。
99年成功,产品是哪个厂家研制的?安装在哪个化肥厂?有没有经过长期试车考验?
79年投产的合成氨生产线再怎么“春秋笔法”,也是经过连续147天连续试车考验的,你所谓99年的成功产品呢?有实物吗?恐怕只是存在于你的臆想中。
有一次事故,离心机将半边基础螺栓拔起拔断,基础后来需要重新打掉再浇筑一个新的,这真是让人感觉到工业的力量。
这就是你所谓“拿整个上海的人命冒险”的依据?
但是要说前30年就已经到达某个特别高度,后面30年只有坠落没有发展,这种说法解释不了现实,也违反了常识。
别自己树靶子来打,我反驳的是你所谓大型合成氨生产线的国产化程度在80年代不断提升的观点,从未说过“后面30年只有坠落没有发展”。
河友抱朴仙人有一篇关于税改的帖子。
1993年税改前,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大约是3:7,典型的强枝弱干,税改后(朱镕基的功劳)翻过来了,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也产生了跑部钱进的问题。
从税收分配上看前三十年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当年的大跃进,只是中央知道,各地实施,除了很多乱子。书记处原本要在七千人大会上解决的是分散主义。
80年代各地好多小乙烯项目都是地方自己的资金,只是需要发改委批一下。
海南马自达就是未批先建的典型,据说江core曾经批评说海南马自达是一个私生子,而秦领导仗着自己的背景说是私生子也是孩子。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前三十年的强枝弱干有他备战的意义,后来的中央集权也有很多失误。
特别是不能以税改后的中央集权能力评判前期强枝弱干时期的问题
还有可能是当地家族势力比较大,大姓控制村政权。
我们的生产队长是民主选的,干不好就落选。我经历过好几任生产队长。
当年的口号:跨黄河、过长江。
还和以南的亩产800斤,长江以南的亩产1000斤,是全国的标准。个别地方差的原因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这两年党史教育,尤其在四川应该有不少人去过绵阳梓潼的两弹城,原子弹成功后,那里就是主要的核武器理论和前期研发基地。
那里有当时的房屋,宿舍,办公室和园区,还有健在的老学者,以及一些他们的后代。党史教育,肯定是讲正面的,但是在那个环境里,在那些讲述里,我能感受到一丝很自然流露的,没有办法掩盖的,他们也许不自知的,习以为常的,淡淡忧伤。
这个忧伤很类似,你去访谈东北人,跟他们谈谈国企,是的,大连造船,鞍山钢铁,一气红旗,三大动力,都还在,都还不错,但是东北人的直爽在这里往往就打了折扣。
第一架空警试验机是用运八做载体的,而到了成品时只能用伊尔七六,便受制于人。
如果有自己的大飞机做替补,就算不用,谈判也硬气。
就运十的体型,搞军用空运肯定不合适,也就搞搞预警机的可能,这才多点大的订单?经济上严重不划算。还是要回到当时的条件下讨论问题。当时穷得叮当响,不下马运十,就得下马其他的项目,还不是挨骂?
还是那句话,与其责怪四十年前的领导人没有远见,还不如后悔十年前的自己没买两张披萨饼的比特币呢。
核潜艇需要量更少,在许多年里我国只有一艘服役的核潜艇!
但八十年代核潜艇下马的时候仍然保留了一个研究小组,所有技术资料也都保留下来,当需要恢复时很快就能恢复。
反观对待运十是什么态度?技术资料全部销毁,研制人员全部遣散!未用完的零件卖废品,腾出场地给麦道。彻底断了运十复活的可能!“挖地三尺连根刨!”也不过如此。我们只能问一句:“什么样的阶级仇民族恨,才能这样对待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