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说点什么,算是吐个槽。 -- 审度

共:💬202 🌺1329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11年和23年有两个重要的差异

1 外需。

2 11年还是高增长阶段,企业和居民愿意用未来的钱满足当下的需要(贷款买房)。

这是11年没暴雷的部分原因。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通常以季度到一年这个时间周期。10年前的货币政策对当下可以认为是没有影响的。央行地位也没有那么高。无论中美,央行都只是执行机构。

家园 孟河友你是缓则?

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生产过剩自动减产,怎么能找市长多发400块钱?

孟河友,你的例子是骗人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问题就出在限定条件偷换了,情况已,变了。

最初的限定条件是什么?

假设社会里一共10个人,每人有10块钱,货币总量为100。

10个人每人需要一双鞋子。每双鞋子5块钱。

后来生产出100双鞋子,如果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这得降价1块钱1双,每人需要一双,那么需要货币10铁而已,不缺货币,足够。好吧,市场经济也不按市场经济的套路了,走计划经济,规定每双5块,那么还是50块,也不缺货币。

那么为什么那些理论会说缺货币呢?因为他们把设定条件改了。

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依次从每个别人手里买双鞋子。供求又平衡了。

这里如果你“买双”是指最后把100双鞋子都买了,那么是偷换了条件,把原来每人只需要1双变成了10双。如果“买双”是买1双的话,需要货币还是50,货币总量100的情况下,还是不缺。500,只用了50,那么450去哪了?原来鞋子5块,占总财富的5%,现在5块占1%,资产占比缩水了5倍。

无独有偶, @巴搏萨 河友的新贴子,谈经济,他的数学模也是假的。

你说

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分为商品供需和货币供需还有劳动力供需。三个供需概念互为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

我借铁老大的话:这些是规律还是规则?

你会说为啥不把鞋子降价到每双1块?这也不是不可以。但这还是货币短缺啊。

这是规律还是规则?

你看,你解释了他们的供求理论基础,我提出他们的理论作假。大家没意见的话喝杯茶睡觉觉吧。

你看,模型简单我这老工人大粗都能看出问题。所以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的模型越来越复杂,术语越来越多,公式越来越多。说起公式,他们的数学水平是不是太差?是不是应该引入大量学理工的?比如陈平。

家园 光靠马克思经济学是不够的

一,以生产过剩而言,不仅有因为分配不均导致的生产过剩,还有很多种,都是中国现实存在的无法用马克思经济学解释的。

1,货币紧缩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进而企业被迫减小或者放弃生产计划,使得企业对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进货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这就导致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生产过剩。

这就是东北经济萧条的原因。

从2011到2015年,连续47个月的PPI负值,就是生产领域的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的体现。

2,消费者预期也可能导致生产过剩。

这一点很鲜明的体现于现在的房地产过剩。

由于消费者普遍预期房价将会下降,现在买房不合算,进而导致房产需求大幅下跌

二,凯恩斯主义有超出马克思经济学的地方

固然政府的钱是来自民间的,但政府投资对于扩大内需能够起到民间资本所难以达成的作用。

政府投资更多的投资于那些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以及需要政府出面解决相当多的产权等法律问题的领域。

对于周期长,回报慢,资金投入大的领域,民间资本一般没有兴趣 而且涉及到居民拆迁等很多法律问题民间资本也比较难以解决。

中国土地的国有化是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迅猛的制度原因

3,货币不仅体现于企业内部的分配的媒介,更是企业和企业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个媒介随着商品数量越来越多 队这媒介的数量也就要求越来越多。

货币作为媒介来介导商品交换,这里货币就大起到了一个提供流动性的作用。

企业需要足够的流动资金才能正常生产,特别是工业化社会,要求订单够大,这就更需要充裕的流动资金提供的充裕的流动性

四 货币和商品的关系最正确的表述是费雪方程

即流通货币量乘以货币周转次数等于流通商品量乘以平均价格

你的论述缺少了货币周转次数这一点。

家园 喊是没有用得,生育率这个前两年就已经爆出来的大雷

国内网络上,已经炒几遍了,都快成共识了,高层怎么会不知道。

可是根本看不到想要改变的动作,甚至连表态都没有。我只能猜测人就是把人口奔着往7亿去的。

但真要是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百万级别出生人口,那过程中的社会抚养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经济规模问题等等累积在一起,真是要亡国灭种了。

家园 哪有矛盾?

有定义的自由不就是定义没有对错吗?

定义跟起名差不多,你爱把人称为人还是方言里的人还是外语里的人都是可以的。

严谨的科学就是这样的例如数学很多看起来很明显的东西就是需要你证明。

最基本的例如合数的分解唯一性定理,这是数论里面最基本定理,很多人一眼就觉得这还需要证明吗?

当我们聊到定义,就必然逃不了逻辑的严谨性,要严谨性就不能想当然,不能望文生义。

家园 错误的货币政策可以持续很久的负面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长期的负面影响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意思是即使货币当局发现自己此前的货币政策错了,开始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开始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但是流动性却很难从央行释放到实体经济中

为什么很难,原因很容易解释,企业因为紧缩货币政策受损,他们的投资的信心已经严重受损,并且企业的资产也受损,即使想投资,资产也不足。

1929年胡佛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然后被罗斯福纠正,但即使罗斯福开始了宽松,昧国经济依然长期的处于流动性陷阱,这是昧国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经济教训。

例如次贷危机时期的昧联储主席伯南克对三十年代大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的批评

实施紧缩,1929年8月9日,将提高利息至6%,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使得券商们资金短缺逃出股市,股市流动性短缺,导致股市抛售,1931年联储加息,将利率从1.5%提高到3.5%,并警告银行不得大量自贴现窗口借款,导致债券市场也崩盘。

结果是联储此后降利率为1%,并且维持了十多年,依然陷入流动性陷阱中不能自拔

你看即使昧联储此后实行了降息,但此前的错误依然使得昧国陷入了十多年的流动性陷阱。

我刚才发现,以任泽平等人为代表,很多学者也认为今天的中国实际上就是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要注意,昧国当年是很快的纠正了货币政策,但中国央行纠正了多少?

从2007年开始大紧缩,随着经济的不断下行 央行在慢慢的降准 但是速度非常缓慢,这种缓慢的降准所释放出的流动性根本弥补不了中国流动性的自我收缩。

你提到了2011年前后的房地产,没错,房地产泡沫本身与央行的严厉紧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是因为央行严厉紧缩造成实体流动性严重紧张,造成实业的困难,进而导致大量实体资本出逃转战地产,进而造成实体萎缩而地产高涨的畸形繁荣。

这种畸形繁荣一方面恶性循环的造成更多对实体资本转战房地产造成实体流动性更加紧张,更加困难,造成银行更加不愿意给实体融资,一方面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最后造成以恒大为代表的百家私营地产企业全部套牢,最多欠数万亿,最少欠数百亿这样的一地鸡毛的情况。

好事是我刚才搜索发现了以任泽平等人樊刚等人为代表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今天的中国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而且在中央文件中也删去了诸如不要大水漫灌稳健货币政策等表述。

点看全图

虽然学术界有反思,但是反对所谓大水漫灌的人大有人在,其中的博弈其实就是中昧博弈,我早就说过了引诱中国实行货币大紧缩是昧国蓄谋已久(几十年)的大阴谋,国内主张大紧缩的很多学者,记者背后有昧国背景。

家园 那一年,是夫妻论的高潮啊

是中美两国“史上最友好的时候”,马云会见各国总统总理的穿梭外交时期。

现在处于同床异梦,怎么不舒服怎么来的时候,马化腾不敢出国时期。

脱离这个大气候,谈什么都是空。

家园 呵呵,审老师不要死抱着亚当斯密的老黄历啊 -- 有补充

审老师啊,你上面说的这些:

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生产过剩自动减产,怎么能找市长多发400块钱?

后来生产出100双鞋子,如果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这得降价1块钱1双,每人需要一双,那么需要货币10铁而已,不缺货币,足够。

前面说了,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分为商品供需和货币供需还有劳动力供需。三个供需概念互为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从货币供需的角度来看,如果维持原来五块钱的售价,市场就缺少400的货币供给,这不是货币短缺吗?如果降价到一块钱,原有的货币供给能满足需要了,但这是以商品贬值(反过来就是货币升值)为代价的。为啥商品要贬值?原因是市场上的货币不足啊。所以还是货币供应不足。😁

至于生产过剩,商品就要自动降价,这是亚当斯密的老黄历了。的确在亚当斯密的时代,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如果供给超过了需求市场会自动降价让供求重新达到平衡。但这个“降价”的过程有多长呢?这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处理信息的速度、人的反应时间、人执行决策的时间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宏观市场的自动调节非常缓慢。所谓“看不见的手”只会在小范围的农贸市场之类的地方百分之百起作用。所以到凯恩斯就主张政府开支注入货币来制造需求了。在上个例子中,很明显每人会需要一双鞋,但肯定不会短期内需要十双鞋(当然女士们例外😅)。那么多出来的每人九双鞋就是非刚需的产品。东西都生产出来了,如果短期内卖不掉,资本家是要破产的。那么当然要对亚当斯密的老黄历进行修正,用寅吃卯粮的方法从未来“借来”需求啊。

至于您这句:

好吧,市场经济也不按市场经济的套路了,走计划经济,规定每双5块,那么还是50块,也不缺货币。

啥时候计划经济规定价格就不缺货币啦?生产了100双,规定每双5块,总数是500块啊。投入的货币只有100块。你可以限制价格,但老百姓没钱买啊。就像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最便宜的一台电视等于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普通人家就算有票也买不起。从货币角度来说,不还是货币不足?

顺便说一句,计划经济在宏观经济发展路径和重工业产品的生产上有极大的优势,但在民生产品的生产方面,计划经济不论在过去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不足的。计划经济的精要是防止“无序生产”。那么什么叫做“无序生产”?上例中每人一双鞋是刚需,自然计划经济必须保证生产出每人一双鞋。问题是满足了刚需之后呢?有人只要一双鞋就够了,有些人特别是女同志,一人365双,每年每天换一双大概都嫌不够。那怎么“计划”这种生产和销售?大概只有信息技术极端发达,物质生产极端丰富,不论是对每个个人需求的信息处理还是相应的生产都能做到近似实时才能“计划”这类生产吧?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不就接近人人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了吗?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在满足刚需后在民生产品上搞短缺经济不是天然的吗?盖短缺总比浪费好对吧?计委官员们只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鞋子能走路就不算渎职。而万一“计划”产量太多,造成了浪费,那可是原则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计委官员们当然只会日趋保守吧。

所谓的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其实只是对民生产品的处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短缺”罢了。但民以食为天。吃饱了还得要吃好,饱暖了还得思个淫欲(咳咳,说错了,是仓廪足了要知礼节,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在老百姓看来,与其切身相关的计划经济当然就是个“短缺经济”了。

这里的区别,无非是市场经济以“无序生产”的“浪费”产生冗余来满足市场民生产品的需求,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会供过于求,而计划经济以“有序生产”防止“浪费”,代价则是民生产品“短缺”罢了。

通宝推:任爱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举个现实的限价没人买的例子 -- 补充帖

好吧,市场经济也不按市场经济的套路了,走计划经济,规定每双5块,那么还是50块,也不缺货币。

上面说了限价并不影响货币投入。现实中正好有这么一个例子。现在国内房市低迷,开发商个个都想降价出售回笼资金。但各地政府纷纷出台“限跌令”,禁止降价超过一定的百分比。一旦超过就要处罚开发商。于是房价的确“平稳”了,但老百姓没钱还是买不起房子啊。😁

见前补充 4919305
家园 经济到底是规律,还是规则?

标题是 @铁手 河友提出的。我没那水平。

孟河友你写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两个字:给钱。4个字就是:政府,打钱。都不找市场找市长呀。

生产100双也好,100万双也好,市场就需求10双,需要的货币可不还是50么?政府多打的钱去哪了?

为了要政府打钱,你们修改条件了,本来市场要10双,你们规定市场要把100双全部吃下。

我发现鼓吹宽松越来越难了,原来几句话:撒钱——消费——(投资)——税收。现在要科普各种各样的的经济理论,一写一大篇。 @巴搏萨船长 河友,连道教理论都拿出来了。 这个时候 @懒厨 河友的方法就有效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完全没看懂

之前你的模型里并没有考虑到是否有变现的压力,如果没有这个压力,虽然鞋子的供应增加了,但并不一定会降价:大不了每个人停止生产一段时间,这样即使不降价最后还是会恢复到每人生产并消费一双鞋子的状态,也就是这个模型的均衡态。

你说的积蓄没有创造新的货币就看你是那一派的经济学家了。

积蓄并不一定是埋在地下的现金,也可能是银行存款这类已经参与流通的货币。而且在这个简单模型中没必要考虑那么复杂,只使用直观意义上的“创造”即可。

不论观点如何,实际生产需要的是投入劳动力。因此可以视作货币的隐形投入。

前半段同意,但后半段值得商榷:既然货币只是“凭证”,说“凭证”被投入了明显违和且多余。只说投入了劳动力就可以了。

当如上例投入实际货币后,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则可视为劳动力的兑现。

劳动力是否兑现和商品价格是不是不变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商品卖出去了或者自我消费掉了才可能说劳动力兑现了,否则商品价格再高或者再低都没意义。

如果不投入实际货币,商品价格下降,也是劳动力的兑现。

两点,都是上面提到过的:1. “实际”货币和“隐形”货币的区分是不必要的。2. 劳动力的兑现和商品价格上升、不变和下降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但相对于货币投入来说,则投入量没有增加,劳动力相对货币发行量贬值了。

劳动力看成资源的话,其价格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所以这里没有贬值或者不贬值的说法,首先这个例子无法判断劳动力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其次这里每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劳动者,很难衡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占了多大比例。

家园 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政府投资不是主张注入货币

政府投资不等于政府注入货币

还是我以前一直强调的凯恩斯主义对应的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不会注入新的货币

政府投资两个来源,一个是税收一个是发行国债。

税收本来就是来自民间的钱

国债也是一样

政府发行国债,相当于政府向民间借钱,然后给你支付利息。

政府向民间借钱,不会增加民间的钱的总量。

还是要注意概念辨析。

另外市场调节反应速度并不慢,例如一首歌流行了,各种借着那首歌的营销马上就出来了。

有的时候市场调节的速度甚至太快,导致市场崩盘,这就需要政府干预。

家园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风险”

刚才上观察者网看到的,呵呵,呵呵呵。

少数西方政客声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风险,中方驳斥

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近期少数西方政客和媒体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风险,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印钱!中国,打钱!

吐个槽:流量为王时代,文章标题越来越不能概括文章内容,浏览标题的功效越来越低,几近失效,知音体震惊体标题终究为王了。我以前的语学老师们,现在不会再批评学生文不对题了吧?

家园 大家都要警惕自己是不是火鸡科学家?

当然包括我自己,只是你们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而我还没有自己的一套。

只有质疑精神

我们都认可,“量入为出”是经济基本常识,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

但是好像有一个国家不一样,他不用遵循量入为出的基本常识,打阿富汗花了几万亿美元,啥子没落着,啥事都没有,不是这笔钱打了水漂让他如临大敌而是中国不听号令让他如临大敌……而咱们只是修了豪华的道路、公园与水司楼等形象工程就惹了天大的麻烦。

难道,他是农场主???

大家都要警惕自己是不是火鸡科学家?

家园 【原创】经济本身有规律,经济政策是规则

经济本身当然有规律,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下经济规律是任何一派的经济学家都承认的:

1. 供求关系 - 在任何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内,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供求关系总能达到平衡。该平衡点的落点由供应量和需求量所决定。

2. 机遇成本 - 机遇成本存在于任何经济活动中。选择某种经济活动意味着付出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机遇成本。换句话说,劳动力投入在经济活动中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3. 机遇成本的计算 - 得不到收益的经济活动的机遇成本为零。反之,进行无收益的经济活动的机遇成本为无穷大。

4. 劳动创造价值 - 没有经过劳动的物品没有价值,或价值无限趋近于零。

5. 劳动创造价值的推论 - 由于物品的价值来自于劳动,物品的真正价值为所有前置劳动的总和。

6. 货币的作用 -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对劳动成果的计量和分配凭证。但货币并非唯一的计量和分配凭证,也不是所有交易中不可或缺的。

7. 经济活动的边际效应 -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边际效应递减。

8. 经济活动的生产力限制 - 任何经济活动都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没有生产力的突破,经济活动无法突破生产力规定的上限。

9. 经济活动的生产力限制的推论 - 任何经济活动能利用的物质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及人力资源的综合。任何经济体系如无其他限制都将发展到当时技术条件和物质及人力资源所能支撑的极限。

10.经济活动的资源限制推论-任何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资源都是有上限的。任何封闭系统内的经济活动不能利用超过该系统能提供的总资源数量。

至于其他的东西,例如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等等都是在此之上衍生的规则。有些规则在某些时段内充分适应了经济规律就能帮助经济大发展,有些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至于你说的需求。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一人一双是最低要求,是刚性需求。一人十双或几百双是弹性需求。人的需求是会变的。审老师你习惯鞋子不穿坏不还,何不问问审太是不是也永远只有一双鞋?😁

至于货币短缺 vs 生产过剩,这只是经济学家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至于是不是要市场必须把所有产品都吃下?不是说了吗,这是资本家的问题。他们生产过剩了,当然即不愿意贱卖,也不愿意扔掉。生产鞋子的成本已经投入了,如果贱卖到一块钱就收不回来了,那么当然最理想的是鞋子卖原价或卖的更高。关于生产成本和出售脱节的问题,马克思本人都有论述。只不过马克思认为要治本必须打掉无序生产,取消剥削搞公平分配。但资产阶级当然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于是凯恩斯就主张扩张政府开支“创造”需求。这就是例子中的400货币投入了。

现在的问题其实也在这里。搞了近四十年国家资本主义,终于面临经济危机了。资本家们肯定不愿意搞公平分配,于是就只剩下刺激消费(不是发钱,而是让老百姓贷款消费😁)和加大政府开支这两招了。这两招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是现在连治标都犹豫不绝。这主要还是由于资产阶级新生四十年前期一帆风顺,对于29年大萧条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

通宝推:ccceee,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