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聊下当下国内热议的【二次房改】 -- chuchong
其实深圳之前的试点基本就是学新加坡
1.成立安居集团,对标新加坡建屋局。
2.安居集团市场化运作,土拍对应新加坡土地成本。
新加坡土地成本21/22财年平均为组屋的60%。安居集团我查的几个已配售人才房,基本楼面价约为配售价的50%左右。这个价格可不低,深圳宝安龙岗的好多保障房价格基本在4-5万每平,新加坡组屋的价格基本也在3万人民币每平。
注意:《意见》对于自建保障房,土地为划拨,基本没有或相对很少的楼面价。
3.安居集团人才房配售价约周边商品房60%,对应组屋定价约为周边商品房50%。
注意:《意见》对于保障房,配售价格为成本+微利。譬如深汕合作区马上将上市的保障房,现在吹风价格约7000元每平。重点可关注新政实施后第一个按新政保障房的价格。福州已发布的信息,不高于6000元每平。
4.深圳人才房10年后可上市销售。对应组屋10年后可转售。一般组屋转售价格不便宜,甚至有些高于私宅价格。所以深圳人才房受追捧,诸位可以想想是否有这个原因。
注意:《意见》对于保障房,禁止任何意义上的上市流通。这一点将是对各种试图套利投机决定性的打击。
5.关于面积,房型等,其实目前深圳试点的人才房,国家意见的保障房,目前政策还不稳定,后续可能很多变数。
不过,按深圳【改善性需求】来说,国家是希望严格限制在小面积,尽量不要给商品房过多刺激。
而新加坡,【改善性组屋】也就是相对面积大的组屋,从来都是比例比较高的。
6.新加坡才多大,才多少人,又没有广阔的腹地作为缓冲,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同时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收入等也是亚洲顶尖的。
所以新加坡只能是有限参考。
从深圳试点到国家版意见,应该说,很多方面都显示了这次房改的决心。
其实ZF都明白房地产原有模式走不下去了,高房价抑制消费,年轻人抱怨,少子化,地方财政高度依赖,这次应该是一套政策,除了二次房改外,大家有没有银监会关于保险业考核调整为3年期考核占比50%,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名为老萨(应该从事地产金融行业资深人士)发到视频,他看最近这些政策及整顿(股市),认为大中型城市以后将可能会“保障性住房”+“租金或售楼款”打包成上市资产,以公司上市,结合保险资金,形成永续债资产,这样可能会逐步解决各地地方债、城投债问题,也为地方财政开源,当然这步之后当然是商品房那边的房地产税。当这些“保障性住房”作为上市公司资产是要每年审计的,加上现有大数据技术,应该减少前些年乱象。
摊薄并互相混杂,就能减少拥堵,提高速度。所以我主张摊大饼,就是要减少拥堵阿。
各个大城市高速公路相对少,而且环线多, 横竖的少。所以点对点没法走直线,大家越开越堵车。而室内主干道往往又极其宽阔,但是又几步一个红路灯。你就可以看到非常壮观的停车场。把主干道的面积分一半变成高速,主干道有个三条线的宽度足够了。纽约那些破路都是几百年前修的,改无可改。就是比北京规划的合理一点, 也不用天天限行,照样没那么往死里堵车。
洛杉矶更是拿高速当主干道。 堵车也是真堵车,但一般还是能开得动的。
一盘棋理论上是处处开花,整体向上。但平衡范围从全国扶贫到地区共同富裕,是否可以理解为退缩,经济发达地区话语权增加。
如果不能走活,谁下棋,怎么下,单靠统一思想是不够的。宣传不讲究道理和方法,尤其是结果,因为解释困难。
上行周期,模糊了缺点,留有希望。下行周期,高低立现,分化更快。
具体到小地方的个人家庭,承受生活压力,需要快速解决方案,画饼不能填肚子或只是半饱,直接跑路,那边听说能共同富裕。
本来政府就应该是过一个比较清闲,但是相对有点穷的日子。或者中国老百姓心善,允许政府过一个中等偏上的日子。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是人上人的日子。政府不是老百姓雇的管家吗?管家比你还阔气,是谁谁能忍?
这几十年就是人上人的日子,北上广人上人也就算了。5线城市也是人上人,一个科员的儿子都敢憧憬一个小目标。 现在你告诉他们:这个来钱的事情快要过去了,还是回到过去的日子吧。能保证给你一口饭吃。他们会怎样?
我能想到的只有尽全力,让好日子能多一天算一天。
看清楚人性比看公文有用。
而且审大这个说法格局很高
要素集中。主流有利于资本,越集🀄越有利,但对生产生活则是过犹不及
个人观点,如果要理解今上的执政,【共同富裕】是绕不过去的坎。因为二十大报告明确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资源向一线城市过度集中,只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
所以为什么绕开北京副中心搞雄安,为什么绕开深圳大鹏搞深汕特别合作区,千年大计要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结合这次的表态
“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
时代变了啊。既往的很多看法,都要与时俱进啊。
据说是金庸说的,一线城市大概是个舞台吧,恣意飞扬见天地见众生,差不多了就下台好了,免得受辱,况且你不是反对阶层固化的么?东邪西毒那种越老越能打的属于童话故事吧,现实中不知进退的话,洪七公总有一天会被街头小喽啰膝盖锁喉的。
打工者离开打工地不回来后,社保个人部分领走了,公司交的就留在当地了。所以,我们看到广东的社保余额就比较多。
农村养老金还得户籍所在地出,深圳一分钱没掏,各种医疗费用等也在老家
香港,新加坡模式不适合中国大陆,一直都有人有这个意见,而且还是正经八儿的人正经八儿的意见。然并卵。
十八大以来斗争十分激烈和复杂。李忠实的执行了左立克方案,死都死得不安生,头七还没过,就被一群人拿来当攻击习的借口。现在这个政策性住房,也是一种双轨制,如果习人走政息,这些东西就是被分的,现在搞得多好,到时就死得多热闹。
@chuchong 河友,改开后,大家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不信任了。建立信任很难,2000多万条人命,破坏信任很容易,几个仇和张文宏就行。
社会主义红利和改开红利,现在已经要考虑如何安然退场的问题了。但是有些人还不想松口,还在想着吃第三波红利。古话讲,事不过三,有些东西,还是给别人留点吧。
但我有一个预感,他们的退场大概率会很难看,能留一条狗命怕是已经算成功的了,可能有些人会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不排除会把稻也给牵连上。
大城市之所以好,其实是以前的投资产生的红利。当年,把张家庄,李家屯,王家营等地方收来的税,集中起来修了京沪京广铁路,却没有修村道,从那时起,城市就注定比农村好,大城市比小城市好。
但是大城市大到一定程度,随着食利者的盘剥,城市效率的提升就被完全抵消了,所以,以后的年轻人未必都愿意去大城市去贡献体验10年,然后再回小城市。
而大城市有的基础设施,中小城市也在发展起来,医疗和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公共投资。这些因素相结合,大城市收割红利的能力会变弱,也许现在处于顶峰,未来会持续减弱,那它的房价就会跌。而新兴的城市,原来基础较低的,可能实现增长。
这紧矛盾了。如果可以调和,那我们就不需要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
在微信公众号里,著名的自由学者“王东岳”——《为什么我说人类一败涂地》。这期节目谈到很多大词,例如“递弱代偿原理”、“方生方死”、“右端失存临界线”
我对王东岳老师之前不太了解,就顺便谷歌了一下。碰巧看到下面这篇文章,顺手转帖如下:
我为什么反感王东岳? 2 月 26 日
简而言之,王东岳可谓“拿了一堆正确的材料,最后总结了一个荒唐的结论”。
【一】
本来不打算专门说王东岳。毕竟他都退隐了,而且也有不少优点。
但是最近还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说他。有些朋友感觉平时头脑还比较清楚,但是聊到王东岳,就瞬间变成无脑人、把王当大神。
他们甚至听不下去正儿八经学者——比如秦晖教授的公开课,却愿意花时间去啃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我觉得这太得不偿失了。所以还是写几句话稍作总结。
尽管我知道,对王东岳的粉而言,我写这几句话基本没用,但还是想写出来。
王东岳优点有二, 问题有二。
先说优点。
1、医学专业出身,生物、科学素养,比一般人文学者好,因此普及知识性常识问题不大。
2、视野相对开阔,阅读面很广、表达能力也好,除了他的个人的理论,讲别的东西也比较通俗易懂。
这也是王东岳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
【二】
但是,相比他显而易见的“优点”,他的问题才更为可怕和隐蔽。
其问题主要也有二:
1、妄图构建整体庞大体系。
喜欢生造一堆名词,但却没有清晰的相应解释;或者给关键名词如“本体”、“人文”赋予新的含义,但是在使用中,却根据需要,在新旧含义中跳来跳去。
因此,他自己的那几个名词,是越说越糊涂;他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办法清晰表达——因此也无法证伪、或者证真。
2、跨学科之间的理论,随意比附、嫁接、攀援。
忽略不同理论的不同前提条件,忽略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不同前提,经常讲自然现象,然后总结为某种“规律”再比附在人类社会上,最终得出奇怪结论。
其余的问题也有,以此两者最为关键。所以重点拿出来说一下。
【三】
他讲的常识性知识没啥错,为人也很聪明、姿态也很诚恳,也懂得及时急流勇退。但是他的不足之处,非常可怕也极其隐蔽。
为什么说他的问题比较可怕呢?
因为“概念不清”、“忽略前提条件的随意比附”这两个特点,正是大众在思维上“反智”的表现。
而学兮的目的,恰恰是要改变这种不严谨、胡说八道的习惯,使思维有变得条理,进而有清晰的判断能力。
因此听王东岳,尽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却很容易加深这种“反智”的思维惯性,而不自知。长此以往,我们会在错误的思维惯性上,越走越远。因此可怕。
那他的问题为什么不易察觉、比较隐蔽呢?
这个,就和我们的整体教育环境有关。我们的教育整体比较缺乏严谨思维的训练、逻辑意识的培养,也缺乏基本学术理念的普及。
因此,未经相关训练的朋友,是很难发现王东岳在思维上的反智倾向的。
不怕纯粹的毒药,就怕美味佳肴里面下一点毒药——这种隐藏在丰富知识、翩翩风度下的反智思维,危害极大且非常隐蔽,因此一定要说出来。
【四】
其实,王东岳所犯的“概念不清”“随意比附”的问题,在学术思考中,正要极力避免的。因此他的谬误,换个说法就是“悖离基本学术规范”的错误。
但是解释清楚这些“学术共识”吧,又非常难,很多是基础问题,而基础问题,恰恰最难说清楚。
当你花半天时间,试图讲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的时候,听的人已经瞌睡了。
这也是不少批判王东岳的文章,都几乎不奏效的原因——但凡被他迷上,就已经助长了自己的反智兮气,还营造出“学兮了很多知识的假相”。
这时候试图讲“规范”?别做梦了!这些规范正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潜意识里排斥的!
但是,我们依旧需要这些“规范”。
为什么?这类“规范”的作用非常大。这些“规范”,是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比较有效思考、尽量少出错的保障。
但是,这类规范,在王东岳构建的“体系”中,是可以选择性不存在的。
比如,规范要求——核心概念,必须清晰界定。
不能叠床架屋,用一堆模糊的词语,再构建一个更模糊的词语。而“递弱代偿”、“弱演变量”之类的核心概念,他就没有准确、清楚解释出来。
再比如,我们知道,“个体”和“整体”是两回事,“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也是不同的同样一个理论。
应用在整体和个体身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必须注意前提的不同。
但是他的“递弱代偿”,可以时而用在分析整体上,时而用在分析个体上,时而用在分析动物界的自然变化上,时而用在人类社会的宏观走向上。
而在应用在这些不同对象的时候,理论中提到的“强”“弱”等对标,又是随意变化的。
这些规范和逻辑的不通之处,普通听众很难发现。因此听众不仅不会怀疑他,还会感觉他的理论很好用,并且用在哪里都“很通”。
【五】
关于“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再用个例子解释下。
于丹也讲了《论语》,钱穆也讲了《论语》,但一个是鸡汤一个是学问,区别是啥?
区别,首先不是知识有多少、掌握的材料有多少,首先是对待《论语》的思维方式不同、缜密程度不同。
《论语》是材料、是知识,是国学文献,如何理解《论语》、如何认知《论语》、如何阐释《论语》……这些东西,这些背后的“思维方式”,才是学兮的关键。
如果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就会被那些“动不动能背几句古文、报菜名一样说出一堆哲学家名字、甩几句国外名言”,但是脑子却一团浆糊的江湖骗子所糊弄。
其实,如果遵循严谨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诸子百家、佛儒道思想,各自有各自的不同;
但是,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由散漫、糊里糊涂,就会“发现”诸子百家、佛儒道,乃至耶稣基督安拉真主马克思···大家说的东西都一样啊!
他们各自的不同学说,都可以在我们“偷换概念、胡乱比附”的混乱思维中,融合统一。
所以,一个跑江湖的骗子,如果他一开始脑子里是驭人术,那么他讲《金刚经》、《心经》、《论语》……无论讲什么,都能讲成“御人术”;
如果他一开始脑子里,是和稀泥的心灵鸡汤,那么他讲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心理学,讲到最后,都能归拢到心灵鸡汤上,让你寻找自己的原因、改变自己,弘扬了正能量!
【六】
再说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造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而这个概念隐隐约约和你心中某个常识刚好能对应上。
那这种“高大上的概念”,是最能吸引人的。
比如大多数人都认为,“早睡早起是好的”。
那么,假如你造一个高大上的新词—— “人体子午脉轮流动”说,说人的身体会随着自然阴阳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符合自然的子午气场……
好了!
如果你在宣讲的过程中,打造人设,再配以中西医的各种名词、知识、趣闻,不失时机的推出你这个概念,那么大家一定会迷死这个概念的。
罗振宇每年生搬硬造出来的那些名词,就是这样。
什么“躬身入局”啊、“小趋势“啊、”灰犀牛“啊、”黑天鹅“啊····其核心内容,都是心灵鸡汤成功学里,老生常谈的扯淡!
但是,被他用新的、高大上的词汇一包装,特就能迎合那些认可心灵鸡汤、成功学的听众,特能唬人。
听众一听,我滴天:“说得好有道理!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把我想到的、却没法表达出来的,准确贴切的表达了出来啊!”
听众为高级的词汇和理论,感到牛逼;为己瞬间掌握了这么高级的词汇和理论,感到骄傲;瞬间感觉自身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正能量。
因此,感觉:“这课真好!课没白听!”
这也就是在传播中,为什么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怪异生涩的名词,却特别具备传播效力的原因。
【七】
一个道理,当我们用平等的态度、用相对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听众如果听懂了,就会思考。
但是,假如预设营造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再配以渊博的知识,在给他舞台、在聚光灯下,娓娓道来一个莫名其妙的词——
听众的反应是:先蒙圈了、先去跪了,先去找他的合理处了。至于那些不合理处?听你都听不懂,还能找漏洞?
王东岳的情况就是典型。
比如他反复强调“你们听不懂的”递弱代偿——其实首先是他叠床架屋,用了太多模糊的词来修饰这个更加模糊的词,他压根没解释明白。
实际上,这个递弱代偿的意思呢,大致就是道家一些流派说的那一套:技巧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低;人类越来越会生存,社会越来越遭……
如果用大白话这么说出来,互有效果不会有这么好。因为听众一听就明白了,会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哪哪儿又会感觉有点不对。
但是被罗辑思维的高光舞台隆重推出、再经王东岳那么整一个大词儿一包装,立刻觉得不一样了
……你也察觉不出来对不对了, 你满脑子就觉得有道理了。
【八】
学术思想,是需要总结规律的。
我们找出来一堆材料,但是如何面对材料、分析材料?这才是学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简而言之,王东岳可谓“拿了一堆正确的材料,最后总结了一个荒唐的结论”。而一般人已经被他的丰富的知识和生涩的名词打昏,没有能力分别其余了。
所以,可以听王东岳讲常识、讲不同领域的知识;但是不要听他总结规律,不要听他架构宏大理论。
一但他要总结规律、要宣讲体系了,那就千万留个心眼,十有八九就有错。
当然,批判王东岳,不是否定他个人的努力和渊博的知识;最关键的,是批判这种“生造概念”、“随意嫁接比附”的反智性思维
——而这个,才是让我们被各种人洗脑、而无法自拔的根源。
【九】
王东岳知识性的错误,其实也不少。不过在我看来,人的口误或者有知识盲区很正常,不必过多纠缠在这些上面。鉴于篇幅,我也不多说了。
最要重视和警惕的,恰恰是“思维方式”,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个。
用严谨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那也是可喜可贺的,长此以往,必将越来越清晰;
用反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那怕你知道再多知识,终究也是混乱的,长此以往,只能更加混乱。
至于王东岳的粉丝们,赞叹他“构架宏大系统”的勇气可嘉,赞叹他“从不批判别人”的高尚道德,赞叹他“不断强调自己的理论可能是错的会被推翻”的谦虚态度…… 这些嘛,我就懒得多说了。
只要逻辑清晰,我们自然就会知道,这些道德层面的、表述方式上的“优点”,和他的思维方式是否反智,没啥必然联系。
以上内容的作者署名“大生刘蟾”,文章链接提供如下
https://matters.town/@liuchandashe/373457-%E6%88%91%E4%B8%BA%E4%BB%80%E4%B9%88%E5%8F%8D%E6%84%9F%E7%8E%8B%E4%B8%9C%E5%B2%B3-bafybeid7jourc34kcmbofsqeaf3go3fryseerzxdyaxhzv55oila7wmttu
其实,我那个帖子,主要是希望网络和人工智能提高就业的环境和便利,不必像以往一样都集中在一起造成生活和交通等成本居高不下。并没有指出人工智能将会让就业人数越来越少,至少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数年里,人工智能还只是作为人类创造力的辅助和完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基层的务工只是扒饭而已,生成数据的“干电池”。
大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使用,目前肯定需要人工饲喂和约束,但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归纳能力远超于普通人类学习知识的“周期”和掌握的“速度”。简单说,就是“输在起跑线上”。
既往的数据被总结使用之后,更新的速度和质量,未来应该会有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的。这时候人工智能会对人工嫌弃?那时候,人工智能究竟是“物尽其用”,还是“反噬其主”?我也不知道,谁也不知道。
您说的“先有人工,后有智能”——这是它产生的“因”。
但至于以后的“果”,师母已呆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像传统工业的发展过程一样,“人工智能”在未来,也一定是“资本增密,排斥劳动”的。能够跻身这个行业里面的社会精英,注定是凤毛麟角。
既然把房子当投资品看,那么就得接受任何投资品都有涨跌。不然的话,你的意思是【房子只能涨不能跌】,不然就是变相的把一些财富消灭?这样想的话,你让大A的股民情何以堪。
重点是第二个问题。
中央其实是有足够发债的空间的,但是显然,现在中央并不想直接接了地方债,你可以认为这是某一种央地博弈。个人看法,地方债这个问题一点不可怕,因为中央有足够的实力足够的空间去解决它。但是凭什么要现在解决?时机还没到呢。至于地方收入,地方都还没急呢,等地方急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