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07 🌺704 🌵26新 💬32 🌺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家园 解放初上钢的几个厂都是很小的厂,52年合计产量才7万吨,

53年包钢的规划规模是300万吨。

到了1978年宝钢开始建设,这已经说明上海的钢铁技术到70年代已经落后了。

和宝钢比,全国都落后。

上钢的优势是国家投资少,经济效益高?

家园 156项目并不是全部,此外还有上万其他项目

156项目并没有那么大,还没有苏联援助印度的多。印度都能吃得下没道理中国吃不下。

156个项目之外,“一五”期间施工的工程还包括限额以上921个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上万个。这些项目中,重工业也占了较大比重。如黑色金属工业312个、电力工业599个、煤炭工业600个、石油工业22个、金属加工工业1922个、化学工业637个、建筑材料工业832个、造纸工业253个、纺织工业613个。所以156项目在其中占比并不高(实际施工的只有150项)。

占比高的实际上是外汇,接近90%,因为156个项目很多是从国外(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引进的。

但这个外汇花的是值得的:

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中国从苏联和东欧转移了机械、仪表、机床、汽车、拖拉机、坦克、轴承、发动机、整流器、无线电零件等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加工技术。相较于过去,中国的基础工业产品如原煤、原油、发电量、钢铁等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中国已能制造一些新的工业产品,如载重汽车、货轮、新型机床、成套水力发电设备等。此外,中国还建立了诸如飞机、汽车、冶金设备、机床等新工业部门。

截至1959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各国所引进的资料约达4000项,涵盖机床、机械、冶金、汽车等领域,其中苏联所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仅1953年这一年就达23吨,1954年为55吨。

通过“156项工程”建设,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大规模地转移到中国,中国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据国家经委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评估,中国彼时的整体工业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上世纪40年代的世界水平,而煤炭和石油工业更是达到了50年代的世界水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全面的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技术转移史上也是有特点的和不常见的,为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改革开放性前中国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最后,156项目对中国工业结构布局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为改变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布局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和国防安全等因素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把“156项工程”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改变了旧中国70%左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沿海、少量内地工业企业只集中在大城市的畸形状况。

第一,156项工程重构了新中国工业化区域,使得原先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以优化。在“156项工程”的150个施工项目中,内地项目数量是沿海项目的3倍多,为118项,而沿海仅为21项。具体来看,106个民用项目中,东北、中部和西部等内地项目合计高达100项,44个国防项目仅四川和陕西就占了将近一半,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国防项目占比将近80%。1957年,中国先后建成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陕西、甘肃、川南八大工业区。随着城市工业投资重心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逐步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中国逐渐形成了沿哈大线的重工业城市发展中轴线、华北和西北工业城市集聚区以及西南工业城市集聚区。随着“156项工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不仅原有工业城市规模得以扩大,而且在原先发展严重滞后的京广线以西地区,也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区和工业镇。这些新工业城市、新兴工业区和新兴工业镇的建成和发展,使得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得到调整,工业区域分布趋向平衡。

第二,156项工程建设带动了新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业基地。建国之初,中国建制市为134个,其中仅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拥有重工业,其余城市的产业以商业和饮食等服务业为主,工业则很少。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后,新中国建制市迅速增加。1952年全国设市城市增加至160个,到1957年全国建制市已达176个,1961年增跃至208个。与此同时,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核心工业城市和重要的配套工业城市。如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沈阳、鞍山、包头、兰州、白银、西安、咸阳、武汉、太原、石家庄、北京、郑州、洛阳、湘潭、株洲、抚顺、阜新、南昌、重庆、成都24个城市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此外,随着“156项工程”的建设,各种工业城市群体在中国大地上成批出现。如太原、北京、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成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大同、阜新、本溪则成为煤炭工业城市;鞍山、包头、武汉成为钢铁工业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洛阳、武汉、株洲、西安、兰州、成都等成为机械工业城市;抚顺、吉林、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等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城市;兰州、抚顺等成为石油化工城市;吉林、太原、兰州等成为化工工业城市;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等成为新兴纺织工业城市;石家庄成为医药工业城市;佳木斯成为造纸工业城市;伊春成为森林工业城市。此外,在“156项工程”及限额以上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中,其直接结果就是“一五”期间城镇化进入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上升了2.93%,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一个时期。

通宝推:审度,
家园 据说同期或稍后,苏联对印度更多

援助的广度和资金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烂泥扶不上墙

符合你的爷爷孙子理论,这事儿也就没人提了😁

家园 苏联援助印度时间是从47年到80年代,总计102个成套项目

印度大概消化吸收了三分之一,并且由此建成了印度一弹一星项目工业。

印度从苏联的援助中受惠颇多,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从一个只能种种棉花,搞点纺织品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工业化国家,至今仍享受着当年苏联援助带来的红利。

苏联在印度还没有完全独立时,两国就已建立起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是起初苏联只把印度当作美英两国的小跟班,对其一直不冷不热。直到1955年,也就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后,两国关系由冷转热。

这时苏联给印度送来了一份大礼,答应帮助印度的比莱钢铁厂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生产设备,并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苏联为这个工厂提供5亿卢布的贷款,贷款期限为12年,年利率仅有2.5%。比莱钢铁厂的合作,拉近了苏联与印度的关系,开启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印度的序幕。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是当时28个接受苏联援助国家中受援额最多的一国,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10亿多美元的金额相接近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而德国经历马歇尔计划输血后,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强国。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加大对印度的援助规模。据统计到1979年1月1日,苏联给印度的贷款达143.1亿卢比,赠款达1.2亿卢比,总计为144.3亿卢比。扣除1977年印度以实物偿还苏联小麦贷款的20.2亿卢比,印度实际使用苏联贷款123.0亿卢比,赠款1.1亿卢比。

在苏联解体前,印度一共获得苏联的援助项目有102项,投产80项,这些项目的总投入超过了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这些援助项目提供了印度三分之一的钢铁产量,五分之一的发电量,60%的石油产量,80%的冶金产量等等。苏联援助项目的落成,帮助印度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从1951年的15%提升到苏联解体前的25%,使得印度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后期援助的又多又好,但是印度没能消化完毕。

苏联时代苏联卢布的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与美元几乎是1:1兑换,有些时候甚至1卢布可以换1.5美元。

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但继承了苏联的外债,也继承了各国拖欠苏联的援助款。其中,印度是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欠债国,总共欠了100多亿美元。

当新成立的俄罗斯政府要求印度偿还贷款后,印度历届政府均用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搪塞俄罗斯的还债要求。要么坚持以苏联解体后的贬值卢布与美元汇率进行结算,20世纪90年代卢布贬值严重得很,1992年1美元能兑换200-400卢布,到了1997年直接飙到了1美元兑换5000多卢布,如果按照印度人的计算方式,只需300多万美元就能全部偿还苏联解体前欠下的100多亿卢布。

家园 156规模过大是相对一五时期而言,你可以了解下当时陈云的压力

156项目并没有那么大,还没有苏联援助印度的多。印度都能吃得下没道理中国吃不下。

苏联援印的高峰是中苏交恶以后,时间晚,跨度大。如果156推迟几年,对中国的压力也会小得多。

156个项目之外,“一五”期间施工的工程还包括限额以上921个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上万个。

156是骨干,决定了总投资的规模。

家园 机电工业和材料工业是基干,其他都是枝和叶。

一五时期中国空军战斗机很多,没必要急于大规模建设航空工业。

家园 上海的水压机62年建成,是全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你说的56年进口的是哪一台?

国产万吨水压机设计者沈鸿参加过156工程,设计期间还去东北参与156工程的工厂参观考察过。所以如果没有156工程国产万吨水压机能不能诞生什么时候诞生都是有疑问的。

156项中只有一重有一台万吨水压机,但建成时间晚于上海。

既然全国不能都像上海,那怎么才能都像上海那样靠自主建设建立工业体系?

上海的投入很少,都能建立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如果投入更大,怎么建立不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又不是每个城市建一个,而是合起来建一个。

上海生产卡车已经是60年代末了,那时候156工程都结束10年了,很难判断是自己研制的还是在156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汽几乎集中了全国的技术力量,即便如此,58年南京也开始生产卡车。

上海工业后来的发展也和156脱不了干系,现在到闵行江川路街道附近还可以遇到很多说东北话的老工人。

这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

您忽略了时间因素,不引进156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那时候的水平?如果100年后才能完成还有啥意义。还比如说汽车,一汽解放1956年就投产了,20年后到86年已经生产了超过100万辆(而上海1981年时候的卡车年产量才600辆)。如果把这个时间推后10几年会是什么后果?时间成本也是巨大的成本。

卡车不是上海的发展重点。

86到56是30年。

1958~1970年,上海制造火电设备产量626.8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设备总产量50.4%。

家园 1965年就苏联对印度援助就达到10.2亿美元了

您的引文里说:

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6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一共向印度提供了高达10.2亿美元的援助,是当时28个接受苏联援助国家中受援额最多的一国,是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援助的一倍以上。10亿多美元的金额相接近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的援助。

至少这个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援助是基本吃下了的。到1986年苏联援助印度超过50亿美元。

家园 苏联援印的前十年就已经超过中国

苏联援印的高峰是中苏交恶以后,时间晚,跨度大。如果156推迟几年,对中国的压力也会小得多。

156个项目从1950年开始,到1960年苏联撤走,差不多10年,共完成133个项目。而苏联1956到1965差不多十年见援印已经超过10亿美元,是中国一五期间的2倍。

156是骨干,决定了总投资的规模。

156是骨干,也是必然,如果苏联不援助中国也会想办法从其他国家得到,但这样代价就会高很多。

1950年代任中央财委主任与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

......

1958、1959年中国又与苏联签订了几个供应成套设备协定,共计有100多个建设项目。整个1950年代与苏联签订协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共计30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64项。到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终止经济合同,这304项中全部建成的有120项,基本建成的29项,废止合同的89项,由中国自行续建的66项;6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中建成的29项,废止合同的35项。

1950年代中国和东欧各国签订协定引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项,完成和基本完成的108项,解除义务的8项;单项设备88项,完成和基本完成的81项,解除义务的7项。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政府,决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截止1960年底,“156项”已建成133项,还有17项正在建设中。

156个项目到1969年全部完成(实际上是150个),而中国在70年代基本实现初步工业化,成为初等工业化国家,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在80年代搭上全球工业化国家的末班车。离开这156个项目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而错过了这个时间段就不知道还需要多长时间了,甚至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了。

家园 讨论经济负担应该比投资总额,而不是比苏联经援总额,

更不能拿十年总和来比五年总和。

156是骨干,也是必然,如果苏联不援助中国也会想办法从其他国家得到,但这样代价就会高很多。

自主建设工业体系就一定不行?非得引进成套设备?

中国在70年代基本实现初步工业化,成为初等工业化国家。离开这156个项目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这个论断有什么依据?

家园 是的,援助印度前期资金是不少的,苏联多少有一些看不惯中国

印共和苏联合作时间长,援助也相对中国实在一些。只是印度早期吸收能力和干劲不如中国。

很遗憾的双方的误会和分歧导致了援助的终止。非常可惜。责任苏联多一些。

家园 你说得对,苏联援助印度数量是比新中国少的,印度消化能力

严重不足,虽然不如韩国台湾获得多,但是新中国得到的确实实在。

由此也是推动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化在70年代文革结束前完成,这是光辉的大事。

可惜随着文革结束中断了,直到90年代后重新独立再部分起来,中国航天就是典型。

家园 上海这台水压机是大跃进的产物

你说的56年进口的是哪一台?

这个确实是我记错了,1956年是捷克12000吨水压机建成的年份,不是引进的年份。中国引进这型水压机确实是在1962年后。

但这个恰恰否定了你的观点,即使上海建成12000吨水压机,也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后来不得不又从捷克进口一台12000吨水压机,并没有形成进口替代。

而且上海这台水压机确实参考了捷克12000吨水压机,还有德国和苏联的10000吨水压机,苏联这台还有比较详细的图纸。还有二重的6000吨捷克水压机实物,

1958 年秋,由沈鸿带队,部分设计人员北上调研。

在水压机的生产或施工现场,他们一边测绘,一边了解设计、制造和生产中的问题。沈鸿等人还发现了正在安装调试的国内最大的锻压设备———捷克造的 6000 吨水压机,存在润滑系统不完善、水压机压力吨位转换结构不够灵活、水压机的基础存在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不少水压机的技术资料,其中有苏联的 6000 吨和 10000 吨水压机的总图与部分零件图。

...

上海万吨水压机上横梁的设计参考了德国建造的 10000 吨水压机和捷克的 12000 吨水压机的设计,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

156项中只有一重有一台万吨水压机,但建成时间晚于上海。

一重也自制了一台125000吨水压机,开始时间也是1958年,比上海还要稍早一些,但在大跃进的思想影响下上海也想造一台。

20 世纪 50—60 年代,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相应地,中国重大技术装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从苏联或东欧国家进口,二是测绘仿造或者引进图纸仿造。50 年代初期,工业部门与军事部门已考虑到从苏联进口万吨水压机的可能性。而且,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大型水压机自然受到青睐。鉴于当时薄弱的经济与技术实力,特别是与水压机配套的大型钢铁厂和机器厂未建成,决策者采取了相对稳妥的发展策略———以引进苏联或捷克的设备为主,从仿制中小型水压机入手,逐步消化吸收国外重型机器制造

技术,最终实现自给。

然而,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急速改变了预定的发展思路。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沈鸿提议在上海自制万吨水压机,毛泽东直接表态支持。会后,中央经济小组决定,派沈鸿到上海主持万吨水压机的工作。由于受到最高领导人的肯定,该项目在随后几年中又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关注、鼓励和支持,也获得了中央、地方以及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在经费和资源配给等多方面受到优先照顾。这些因素为上海万吨水压机的研制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156个项目在一五时期规模再大,也没超过大跃进时期大,所以还是我前面说的,您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好还是不要提水压机了。

一重的经历已经说明了原来路线的正确:自制12500吨水压机后,又引进捷克12000吨水压机,然后才造出15000吨世界第一水压机,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自由锻造水压机。

上海的投入很少,都能建立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如果投入更大,怎么建立不了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又不是每个城市建一个,而是合起来建一个。

上海的投入很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哪里来的。别的不说,单说宝钢。1978年宝钢立项,总投资301.7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47.8亿美元的外汇资金。这是当年我国签约引进的22个成套设备项目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一个工业项目。

.

一汽几乎集中了全国的技术力量。

上海难道不是?还拿水压机举例,沈鸿本人学历只是小学肄业,万吨水压机的完成离不开全国技术力量的支持。

沈鸿以江南厂的技术力量为主组建了设计班子———上海万吨水压机设计室,沈鸿任总设计师。他还抽调国家经委机械局的林宗棠担当副总设计师,作副手。林宗棠 1949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曾在东北工作期间发起组织高速金属切削等技术革新活动,后担任过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副厂长、国家经委副处长。江南厂设计科轮机股副股长徐希文也深受沈鸿赏识,任水压机设计室技术组组长。徐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工作后又在上海交大由苏联教授开设的研究生班进修,参加过苏联万吨轮“西比利采夫”号大修等任务。

(这里没有贬低沈鸿的意思,他虽然学历不高但通过自学最后成为中科院院士)

即便如此,58年南京也开始生产卡车。

您说的是南汽1958年生产的NJ130吗?这个车的原型就是苏联嘎斯51啊。说到这里我有点糊涂,我们通常用“156项目”代指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但严格说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不仅仅是这156个项目,这只是援助中比较独立和成规模的部分。您到底说的是苏联对中国援助总规模太大,还是其中156个项目规模太大,如果是前者,为什么举NJ130的例子?如果是后者,难道要把这156个项目换成零散援助才好?此外,NJ130全名是跃进NJ130,也可算是大跃进的产物。

这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

您大概不知道上海万吨水压机就在江川路附近。实际上这附近也有当年苏联“专家楼”,就是那种总高四层,内部两层为一套的小楼。有点类似现在“联排别墅。

卡车不是上海的发展重点。

86到56是30年。

这个确实是我脑子糊涂了,但即使放宽到30年,上海在2000年的卡车年产量也只有1500辆。而且汽车只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至少证明您说的方案是不能取代156项目的。其他的例子应该还有,尤其是军工方面。156个项目里军工项目也占了几十个。

1958~1970年,上海制造火电设备产量626.8万千瓦,占全国火电设备总产量50.4%。

按您的说法,这个也是个例。

家园 不搞156不等于完全不要苏联援助,技术资料肯定是多多益善。

即使上海建成12000吨水压机,也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后来不得不又从捷克进口一台12000吨水压机

从捷克进口的又不是放在上海,你这个“不得不”从何说起?

自制12500吨水压机后,又引进捷克12000吨水压机,然后才造出15000吨世界第一水压机

15000吨水压机是什么时候造的?装在哪里?我没听说过。

上海的投入很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哪里来的。别的不说,单说宝钢。

上海五六十年代投入很少。

上海难道不是?还拿水压机举例,沈鸿本人学历只是小学肄业,万吨水压机的完成离不开全国技术力量的支持。

你自己引用的内容:“沈鸿以江南厂的技术力量为主组建了设计班子”。

汽车只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至少证明您说的方案是不能取代156项目的。

你得论证把组建一汽的技术队伍和3亿资金(一汽的一半)投入上海或南京,不能在六十年代大批量生产汽车才行。

您到底说的是苏联对中国援助总规模太大,还是其中156个项目规模太大

156个项目投资规模相对当时的中国太大,如果推迟三年,可能基本和国力相称(但也需要调整,比如包钢应该等掌握冶炼技术后再上马)。

家园 这个投入是省不掉的

讨论经济负担应该比投资总额,而不是比苏联经援总额。更不能拿十年总和来比五年总和。

您这就有点嘴硬了,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就是在一五期间,也就是53-57年。之前主要是谈判以及抗美援朝,之后又因为赫鲁晓夫上台关系急转直下。实际上到1960年,苏联对印5年援助就已经超过之前对中国10年的援助额。

我在另外一贴说过,即使没有援助这个投入也是要投的,是省不掉的。完全靠自主开发投入反而会更大,而且还不能保证,时间上更是不可接受。

自主建设工业体系就一定不行?非得引进成套设备?

是的,一定不行。自主建设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从0开始,必须要引进,而引进非成套设备明显不如引进成套设备。这些都是常识,没什么可讨论的。

这个论断有什么依据?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五、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邓小平文选

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交企业单位已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

新中国60周年:从一穷二白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28年,尽管有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工业建设及经济发展遭到重大损失,但在部分老一辈革命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在几乎一片废墟上,成功地构造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为后一个30年的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工业化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战略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奋斗目标。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目标绝大部分均已实现或接近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最终完成,特别是就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工业增加值占世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不大,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不快。但中国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国民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工业主导以及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目标。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使中国能够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装备和原材料,为人民生活提供必要的消费品,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而且有力地突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保障了国家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也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2001)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这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中心。但是,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中来自国外的贷款,只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7%。这些贷款,从1955年开始,就以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分年偿还。195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方针。些对于后来在国际关系剧烈变化中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具有深远的意义。

国家工业化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工人阶级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运动逐步发展成为以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全国范围的技术革新运动,涌现了孟泰、马恒昌、王崇伦等一大批劳动英雄。农民用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并出现了李顺达这样的劳动模范。工程科学技术人员在工业化中大显身手。大批高等学校和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不惧艰苦,奔赴祖国各地工业建设的最前线。为从组织上保证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1953年,中央从全国一次调集一万多名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培养他们成为工业建设的领导骨干。党中央号召:新老干部都要钻工业建设的业务。我们已经进入了钻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的国防和原子能的历史新时期。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头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也先后正式开始施工。到1956年,中国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家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大大小小的建设项目不胜枚。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骨干企业,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料基地的建立,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建,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的艰苦奋斗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

工业建设,以 1966 年同 1956 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在钢铁工业方面,除了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以外,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主要是在这十年中建设起来的。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 90%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