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甜菜 -- 燕人
我想,甜菜这个东西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是陌生的。可能有人知道甜菜是生产蔗糖的原料。概念而已。我记得多年前在辽西和内蒙交界的乡下收购农产品时,有次看到一辆大货车试过,上面装满了白色的地瓜样的块茎。我对当地供货商说,看一车地瓜。他笑着说,这是甜菜。然后他们几个当地人开始讲怎么烧甜菜吃,最好的吃法是把甜菜埋到烧火的余烬中,可甜了。这不和吃地瓜一样嘛,我说。
这个“可甜了”的甜菜是世界蔗糖生产的次要部分原料,主要部分当然是产于热带的甘蔗。在甜菜制糖法出现前,欧洲消费的蔗糖都是从印度等亚洲热带地区进口的,是奢侈品。海外贸易国如英国荷兰等国的糖商都赚到暴利。尽管法国科学家Olivier de Serres在1575年就发现甜菜可提炼蔗糖样式的糖浆,直到1787年一位德国科学家 Andreas Sigismund Marggraf才正式确立甜菜所提取糖与蔗糖是等同的。他和学生开始收集和选育含糖量高的甜菜品种。德国人Moritz Baron von Koppy父子继续了选育工作,于1800年前后培育了名为“白色西里西亚糖用甜菜”,是后世所有商业糖用甜菜品种的祖先。白色西里西亚糖用甜菜的含糖量只有5-6%,今日的优良商用品种可达18-20%。
中国的甜菜种植是1906年引进到东北的,可能是俄罗斯人干的。在如今东北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甜菜种植地区。中国甜菜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还是俄罗斯。甜菜生产的蔗糖, 我在大学读书时被上海同学教育,是绵白糖。甘蔗生产的才是白砂糖。白砂糖比绵白糖高级。我当时被他忽悠晕了。
糖用甜菜是广义的藜科甜菜属植物甜菜的一种。甜菜原产于欧洲北方大西洋沿岸,地中海地区,后扩散到其他温带地区。中文的“甜菜”二字来自古语“菾菜”。明朝时期的几部农学著作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提及此菜。李时珍更明确指出,
【菾菜,即莙薘也。菾與「甜」通,因其味也。莙薘 之義未詳。】
此论或许可以佐证甜菜是舶来物,只是时间过久,已经失去线索。李时珍整理的古时提及甜菜的早期记录在南北朝时期。
不过李时珍等人提及的甜菜可不是上文提到的糖用甜菜。
明人提及的甜菜是如上图的一种叶用蔬菜。
这种蔬菜正名是莙薘菜。在四川,云南,广东等地还有其他名字,如牛皮菜(川),厚皮菜(滇),猪母(港式繁体写法:豬乸)菜(粤)。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记录这个菜在长江以南各地15-20度的气温下广泛种植。
牛皮菜和厚皮菜之名,可以理解为菜叶比较厚实,口感不如其他蔬菜。猪母菜顾名思义,是喂猪的。因为这个菜口感不好但营养全面,广东人常掺在泔水里喂猪。尽管如此,各地食用此菜的场景,在因特网上还是能找到不少。
欧洲人也食用这种类似莙薘菜的蔬菜,英文写作Chard。英国人都是作沙拉生吃的,我还未吃过。英文资料写这菜叶幼嫩,但成熟后菜梗较老。这是必然的,因它是两年生植物。我看百度上记载种植莙薘菜的方法,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那吃的都是幼嫩的叶子。如果真要任其自然长到两年,那必然要成喂猪的了。
欧洲还有另外一种甜菜,也是做菜吃的,英国人叫beetroot,字面意思是“甜菜根”。因为吃的就是这个根茎。这个根吃着是甜的。据说营养相当好,作为健康饮食,在超市里是主流的沙拉原料品种之一。beetroot的天然色素染色很厉害。据一位学者研究,中世纪时期人们还用甜菜根的汁液给葡萄酒上色。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明星大厨最有创造力,把甜菜根切碎放到三文鱼身上,结果三文鱼染成一层红色,很漂亮的。
甜菜根在中国的俄文环境下被翻译作“红菜头”。著名的俄罗斯风红菜汤在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都有的。不过现在网上流行,被点击多,或者在搜索引擎被推送的都是乌克兰和波兰的。
最后提个问题,
@审度
我感觉你那里气候合适种猪母菜。你见过猪母菜的根没有,是不是和红菜头类似,你们是吃了还是一道喂猪了😜。
元朝王祯的农书写作莙薘菜。到明朝的各种农业著作包括李时珍的书,就记录了”甜菜“这个名字。李时珍解释”甜“就是”菾“。估计人懒得写字。如”酱菜“写作”丈菜“,我小时候也见过。
”菾菜“之名从南北朝就有了。
@审度
如果吃不惯这种菜独有的那种气味,可焯一道水。
上图碗里的和地里红梗的看上去不是同一个品种。不论哪一种,现在菜市上卖的都经过了改良,口感比较脆嫩了。过去在择菜的时候,需要掰断菜梗,顺手撕下连着的筋膜,就像处理老白菜帮子一样。
在家,也在莫斯科餐厅吃过
颜色外观都有差别的莙荙菜。从未吃过。想象那个特殊味道和英国这里甜菜根也是一样的,土的味道😄。
如果想在家里吃的话。
特别是红梗的那种。焯水都去不掉😂也就川味的麻辣重口味制得住。
英国人写作Greens,就是青菜。我觉得这是在英国吃的最接近中国绿叶菜的蔬菜了。长长的菜梗有时会很韧,煮久些时间才会软,但是颜色都变黄了。
我最近刚试制一个办法。把菜叶和菜梗分开炒。菜梗斜刀切成薄片,用川菜的鱼香或者怪味手法调制,结果成了一个很下饭的小菜。调味后菜梗的韧反倒成了特色。
就是择菜的时候麻烦点。这个是不是就是芥蓝?
老兄吃得精细,鱼香和怪味手法繁复,伺候这个菜那是杀鸡用牛刀,味道那当然是不摆了😄我一般也就是炒蒜香或者煳辣,图个省事。
像现在这个天,实在是懒得开火,弄个盘子盛上,用水泡着,在微波炉里转熟,过冷河,搁点香油胡椒酱油蚝油,最后配点金蒜,也算个下泡面的小菜😁
四川人吃面条喜欢配点青菜,这个习惯不错。老兄的鱼香芥蓝如果用来拌面,想来是绝配😄
当年赶上甜菜大丰收,大卡车一车一车地往糖厂运送。
见地上有零星掉下的甜菜我就想,回来的时候要捡一个回去尝尝。然后,真的仔细把车停路边,快速捡了一个回家。
白水煮的,真难吃😥……甜也不够甜,也不香,远不如红薯、南瓜,尝了一口全扔了。
当地没人把它当主食是有道理的,我不过是实践了一下这个道理😄
看到李时珍那,我就狐疑:君达菜不就是猪乸菜么,什么时候成甜菜了?
我一直不知道猪乸菜为什么得名。喂猪用得不多,喂猪用番薯苗,营养丰富。猪乸菜干货少,虽说也有喂猪,但不比其他更常用。
猪乸菜是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蔬菜,因为它能煮得绵软。甜倒是甜的,但不比其他应节的菜心甜。性寒,常加姜,典型的煮法是加蒜头豆豉煮。
瓤猪乸菜是粤北常见大菜,当然也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点心。“酿”我一直认为是“瓤”的假借字,“瓤”烦复,故借“酿”字来用。馅料随意,喜欢什么就什么,有什么就什么。仿如打包袱一样用猪乸菜把馅包好,放锅中先界煎后久煮即可。一般瓤猪乸菜时都会瓤豆腐,瓤豆腐泡,瓢茄子、靖椒之类,不是必须,属于下雨天打仔,反正顺手之类,主要是增加多样性,调剂口味。
饭店吃的客家瓤豆腐其实是骗人的,不过大家觉得好吃,那就好吧。真正的瓤豆腐,不是用水豆腐的,得用油炸豆腐。一块油炸豆腐一刀两断,然后往里面死塞陷料。
随便找个图。瓤豆腐泡和猪乸菜。
最后,猪乸菜也许得名于其跟猪乸一样滥生吧?菜头跟普通菜一样,没啥特殊。
怎知客家人心里痛😄。那是有来历的。
客家酿豆腐不需油炸的。
反倒是其他人的酿豆腐,把豆腐油炸后再填馅的较为多见。上海人干脆从市场买现成的油豆腐用来酿。
你的菜名解释得有趣。不过番薯苗嫩的时候似乎比猪母菜要吃些?
芥兰与这个宽叶羽衣甘蓝都算是无头甘蓝的一种,外观也较相似。但是我感觉英国这个青菜口感相对较韧,不如芥兰更软嫩。我估计是英国气温较低造成的差别。
另外一个重要区别决定两者,是其不同的生命周期。野生甘蓝是两年生植物,第二年开花结子后死亡。英国这个宽叶羽衣甘蓝也是如此。中国的各种甘蓝种类,估计都是一年生的,当年就会开花。
后来80年代未引进一种专门吃叶的番薯,叶子是开裂的不是心形,才开始吃番薯叶,然后就普通的也吃。
原来我们吃番薯叶就是这么摘下来就行,后来有一次吃饭,人家老婆问青菜要什么,我说番薯叶吧,当时脸都垮了:那么麻烦。我说麻烦什么?这么简单的事。然后才发现,她把番薯叶柄的表皮全部剥掉,难怪说麻烦。城会玩。
燕瘦环肥,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喜好,没所谓哪个好。
我不是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