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hensen河友你这个贴,表述了奥地利学派的规定。
问题在于,奥地利学派的规定,是符符合客观实践?它的前罝条件是什么?概念的内涵周延是什么?
计划经济必然是依据信息而有效制定。难道是一群人吸了大麻之后臆想出来的?这里说的信息和有效是常规概念上的信息和有效,不含自定义。
我小时候在冬天最难熬的就是没有菜吃。也不是没有,每家储存的,白菜萝卜土豆三样。来回换着吃。能吃一盘花生米都算是改善了。大家都是一冬天吃不到新鲜菜。
后来国营的副食店试过,运了点南方的黄瓜西红柿。当时还挺轰动,大家都去抢。结果很快就没人抢了。都是冻烂的,没法吃。买回来也是浪费钱。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https://www.macrotrends.net/global-metrics/countries/KOR/south-korea/life-expectancy#:~:text=The%20life%20expectancy%20for%20South,a%200.18%25%20increase%20from%202020.
这是韩国的。
中国的,我引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0.html
以1981 年比较,中国 67.8 高于韩国 66.4
你的世界银行数据估算中国人均寿命较低。
应该是事实吧。为什么一国的经济就不能 有计划呢?或者更简单点说,一个集团公司下面的各个分支都能有自己的年度计划而总司却不能有,一个行业的同行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经营计划,而行业协会却不能对本行业的市场前景出一些前瞻性比如市场容量,上游价格等等方面的指导,这恐怕不符合逻辑。
说人类现有的社会管理能力达不到事无巨细都按事先计划安排好我认同,但这跟夫妻老婆店和跨国公司各种计划失败发生经营困难乃至倒闭没有任何实质区别。
还有一点,理想的绝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实社会中都不存在 。人类社会的所有论述经济形态的经济理论都是对实际运行的经济体的有限且显著特征的总结,而不是现实的经济体都是依据某个经济理论构建运转的。这也许是很多人没办法认同“中特社”这种典型的计划/市场混合经济形态,但又没办法解释乃至没办法接受它过去四十多年事实上 成功,进而夸大它的各种“经济问题”日复一日的喊中国即将崩溃的原由吧。
我的结论: 在某种具体的经济环境下比较具体的计划和市场策略的效果优劣没问题,抽象的说计划和市场谁优谁劣未免太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况且过去几百年市场经济下资本的投机冲动带来的经济波动,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屠杀奴役,各种局部战争世界大战等等带来的全球性人类悲剧,远比苏东坡失败和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无论前后三十年的“中国经济问题”都要触目惊心一万倍不止
马克思主义讲“从自发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亚当斯密那个年代,对市场规律不太了解,所以他建议女王退到后面,“看不见的手”自己就会发挥作用。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市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市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时侯还像奥地利学派那样片面强调“市场自由”就显得太天真了。
实际上,自从凯恩斯开始,各大国都开始了对市场加强控制,这种控制不仅对国内市场,甚至包括国际市场。这实际上就是计划。
计划经济不仅仅只有历史上的形式,也就是苏联式计划经济,而是有更广泛的含义的内容。实际上华罗庚在80年代初(也可能是文革前)就已经开始了对计划经济的新方向探索,可惜随着他老人家的逝世以及形势的变化这个研究中断了,直到最近才有人捡起来。
华罗庚经济最优化的数学理论是他从 1982 年开始直至仙逝前 (1985 年 6 月)的主要研究成果. 目标是为我国经济的振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数学上的分析参考. 从我们所收集到的已发表论著 [11–22] 中, 足以看出他为此课题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 此理论的出发点是早已在国际上通行的 “投入产出法”. 因为当年我国执行的是 “计划经济”, 所以这批文章的标题中都有这顶帽子. 然而, 华先生在文 [14] 早已指出: 他的理论模型完全适用于 “市场经济”, 只需做个简单变换即可. 他当然严格区分价值与价格, 前者为内在属性,后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未必靠得住. 其实作为联合国提倡的分析国民经济最主要工具的“投入产出法”, 当然更多地应用于以 “市场经济” 为主的国家. 对于这些国家, 也有 “基础建设”, “国防费用”, “教育、行政”, “尖端技术” 等每年都需要议会审批的大计划. 在我国则有 “五年计划”. 那怕对于一个小公司, 也需要一点小计划.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 “计划” 或“市场”, 而在于寻找一个合理高效的平衡解. 众所周知, 每一个系统都需要某种平衡. 例如生态学, 核心是物种共存, 不同物种之间需要一种平衡. 又如人口学, 老、中、少之间, 男女之间都需要某种平衡. 任何系统, 只要平衡遭到破坏, 那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可能回到老平衡或建立新平衡. 华先生对于 “投入产出法” 的根本性贡献在于: 从数学上给出了经济平衡的唯一解, 失去平衡时间的估计以及各种调整方案. 其中一个大问题的解答是直至他仙逝前不久才找到的, 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概述了华罗庚先生仙逝前对经济优化理论的重要更新,该结果不幸沉睡了37年,直到2021年底才被唤醒;介绍了其后续进展,有一次修正、一次再更新和5项新发展: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产品(产业)等级(排序);预测与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重排序与大矩阵主特征值(及依大、小序的前6个特征值)的高效算法。难得的是,多种变换给出了完全相同的非稳定的时间和产品。早年关于华氏经济崩溃定理的证明基于马氏链的遍历定理,最近的全部结果基于马氏链的转移概率矩阵,也许可视为经济优化研究的新路子。这些成果已被应用于中国1个省级和5个国家级投入产出表,检验了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华罗庚(华老)已多次指正,他的理论与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的提出者,于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将生产资料与消耗资料分开处理,以保证不可约性。后者不用此假定,但从数学上看会带来许多问题。
上节的无消费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样版,从问题的本质处入手,尽管相对简单且不切实际。实际中当然不能没有消费。在 1984 年和 1985 年春,华老曾引进并认真研究了一种处理方案。在 2021年之前,我们一直延用该方案。华老对该方案并不满意,所以一直寻找更好的方案。他最后的手稿可能是 1984—1985 年的序列论文的最后一篇,编号(XI)(标明了写作日期为 1985 年 4 月 20 日),是对之前论文(I)~(X)的小结。此文他并未投稿,因为杂志标明该稿的收稿日期为 1985 年 7 月 25 日,比他仙逝的时间1985年6月12日还晚了43天。所以笔者猜测他应是在1985年4月20日至6月11日这段时间内完成了书稿《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数学理论》[1(] 也是他仙逝后才出版的)。正是在这段时间内,他想到一个新方案,写在文献[1]的第65页末行至第66页第7行。在此书中,他对于前面的序列论文全部不提。2021 年暑假,笔者见到此书时对于此事觉得奇怪,心想他可能来不及写完全书,哪知该书序言的第一句话为“序言是在书成之后写的,但总放在书的前面”。他接着写道:“探索也往往如此,由简单开始,在实践中,在思考中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新的概念和方法出现,旧的不断被扬弃或遗忘,因而思索与实践的宝贵过程反而淹没不见了,而书上、文章上所见到的是成熟的或作者自以为成熟的结论。当然,不是说体系完备、证明严正的书不必要,而是说读后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领会这些结果是怎样得来的,作者为什么如此表达的,等等。”笔者获悉华老的新方法已是 2021 年年底,该想法已经沉睡了 37 年。因来之不易,所以写下这段历史。须知这是我们随后一系列工作的出发点。
当年“休克疗法”理论上也很好,甚至在南美小国实践过,但到了俄罗斯就彻底失败了。
随着对“市场”的了解加深,“计划”是必然的,这是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奥地利学派这种就是固步自封,注定要被淘汰。实际上各大国也都在搞“计划”,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形看大国发展的是不是好主要看”计划“搞得好不好而不是市场。
大公司都是具备一定市场垄断地位的公司,这类公司和国企是类似的,都开始摒弃竞争,出现更优秀的竞争对手或产品,就用场外因素搞死,比如收购、挖角、黑客、游说政府禁绝、知识产权官司等等。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赢家通吃是普遍现象(因为最适合当时当地市场的产品确实会存在最优解或者说最大公约解),计划能计划到最优解或最大公约解?这是分析一下就知道基本不可能,因为产品除了基本功能外,还有个个人喜好问题,功能好解决,个人喜好千人千面,你拿什么计划?这个基本只能靠海量全规格产品无限试错才能聚焦。你计划经济去做全规格海量试错产品,这个计划得庞大到什么地步?试错一个马桶都可能等到国家破产都无法得到真实的结果。
河里很多人都没经历过上世纪的计划造假,计划经济下产品的反馈信息往往是极度失真的,中间充满了猫腻(也许就是一个同乡的照顾就让反馈彻底放飞),甄别的成本极高(功能测试可以很准,满意度调查什么时候会准?)。只有市场经济下,自己花真金白银去选择适合产品,才能产生真实数据。更何况这个所谓的真实数据还会随时随着人的喜好变迁而变化,所以这玩意能计划?见TM的大头鬼吧。
再说到创新,其实也是一样的问题,军工层面的创新,那就是理工科的数字说明一切,做到还是做不到,全是数字见真章,这个我相信创新可行,而且是大大的可行。但是但凡涉及到有个人主观层面的创新,那数字是会骗人的,人是不可知的,A的电视性能比B高,但是A外观不如B,结果市场的结果往往就是B全面占领市场,A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而现实中,几乎绝大部分消费品都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成分,所以引导人观念的营销、传媒学大行其道。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你来谈计划创新?那就得把人全部回炉重造,主观高度统一才行。
我说的是苏联。
岂不最美好?
建议学学混沌,确定性混沌,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E.洛伦茨在研究对天气至关紧要的热对流问题时,把包含无穷多自由度的热对流偏微分方程简化为三个变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
洛伦茨发现只要作为实验出发点的初始值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差异,在混沌状态下同一种过程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而且由于不可能以无限的精度测量初始值,因此不可能预言任何混沌系统的最后结果。
——————————————————————
洛伦茨还发现,尽管混沌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仍然具有某种条理性,根据计算机输出的几千个可能的解打印的数字只是在某种状态的范围内是随机分布的。正如每日的天气可以有无穷多不可预测的组态,而逐年的气候多少保持某种稳定性。这种内在有序性的源泉是一种被数学家称之为吸引子的东西,它因具有倾向于把一个系统或一个方程吸引到某个终态而得名。
洛伦茨模型的吸引子,宛如颤动中的一对蝴蝶翅膀——这就是蝴蝶效应的由来,但公众对蝴蝶效应的理解,完全偏离了洛伦茨吸引子,混沌的根本意义。
按照你的设定,市场经济中私人因逐利而提供更多车辆。这个流程中的环节远远多于计划经济中上报需求获得分配的环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计划经济需要的反馈时间将远远小于市场经济。
我先假设同意现代的信息技术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真实世界其实这个假设并不成立),计划经济中仍会存在一个瓶颈:所有的资源调配需要一个中央的机构来协调,这个瓶颈会导致反馈时间远逊于市场经济。
有一派计划经济学者,认为纯计算机运作的中央机构能够解决这个瓶颈,但我个人的看法是,维持这个计算机的成本极为高昂:想象一下麦当劳为他们的一个国家的门店所投入的算力,那只是为那有限几种食品服务的算力,再设想一下全国有多少产品在流通,就可以估算出有算力所需,近乎无限了。
先定一个价格,根据销售速度和生产速度的比决定是涨价,还是降价。库存增加就降价,反之则涨价。
其实市场经济也是这么做的,不过不是一个主体做的决定。
在计划经济下,一样可以把定价权下放给凤凰、永久和飞鸽,他们根据各自受市场的欢迎程度定价,最后达到均衡。
你用这个例子说明当初搞计划经济的人执行不好,反馈不力是不够的。从你的例子来看,东北当初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原因无非以下:
1. 生产力不足,东北冬天没有温室蔬菜反季节供应。
2. 冷藏条件不足,南方蔬菜无法长期保存。
3. 运力不足,南方蔬菜运不过来。
这三条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问题。如果市场经济是万应灵丹,那么难道满清和民国的时候一般老百姓在东北就能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了吗?而近年来全国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都有新鲜的水果蔬菜无非是生产力发展了,解决了上面三个问题而已。
你后面叙述其实很好得证明了俺的观点。你说:
后来小商贩把这个事情解决了。他们一路人跟着货。到了需要转运的时候给人塞钱,让人家优先给他们转。到了北方加强保暖。到了地方马上卸货卖货。卖菜的时候盖着棉被。
虽然卖的贵,但真的是让老百姓开眼了。冬天还能吃到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虽然顿顿吃吃不起,偶尔买一点还是能做到的。我记得我是连黄瓜尾巴都吃的不剩的。
我的观点是什么客观条件都不变,只要价格变了(让人挣钱了),短缺就有解决的可能。
也就是说,小商贩们能够把新鲜蔬菜水果运来是以腐蚀拉拢系统执行人员,妨碍系统运行,损害正常运力为代价的。一来使得人员走向腐败,二来蔬菜水果先运了,那么其他本来应当先运的东西被推迟了,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有可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能有些太过久远,但国民党大员们当初把正常车皮卸掉装自己的东西结果搞得军火和部队运不上去可是才发生了没多少年。
东西真运过来了,正如俺在前面指出的,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起。你的家庭富裕,你吃到了,自然觉得这么干很好。但其他吃不起的人呢?
事实上,历史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你说的小商贩,而是在生产力达到各地可以搞大棚和暖房后,各地方政府纷纷搞了“菜篮子工程”。就近解决了蔬菜和副食品供应,这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需要按部就班,排斥系统外的干扰因素,这就是为啥当初要严厉打击投机倒把😉
这么多说价格市场的,全部都指向金钱的特权。并且强行规定金钱的特权才是正义和真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事实上,不论是苏联模式还是中国模式,真正的经委和计委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金字塔结构。所谓“处理一切”需要“超级算力”的中央机构只存在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想像中。
制定计划是根据本地需要制定然后上报,然后有本地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上一层形成计划并协调,以此类推。
这个模式自古就存在,就是各国政府的通用模式。计划经济之所以往往由政府执行也是由于政府天然就是金字塔结构。但这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不能由私人组织进行。例如我前面说的“康采恩”模式,内部完全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也完全是金字塔结构。很多大型垄断企业不但在本国垄断,还跨国运营。但这些公司都不需要无穷的“超级算力”。
顺便说一句,即使是你口中的真正的IT“超级算力”,实际上的架构也是由无数微小单元组成的。例如马斯克现在建设中的超级AI就是无数H100显卡的集合。而不用计算中心,分布式的计算构架又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计算机诞生就有了。互联网的出现和速度容量的不断提高,补上了分布式计算的最后一块短板。
中国前27年的计划经济不是一样连续不断的无级调速模式,而是一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架构。
至于时滞和误差间题,不分社资,不分计市,一个样的。
还有企业的张关并拆,也是一个样的。前27年同样有利润的考核。现在很多人把“改开”后的公企当成前27年的公企,不同一个概念的呢,前者的社会意识是对公产八人得而诛之,后者的社会意识是共心合力搞好生产;前者把好企业干掉是政绩,后者把企业家干好才是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