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 -- 自以为是

共:💬215 🌺834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美加的联邦制是历史的选择

美国当初13个殖民地,各有各的政府。客观上需要联合在一起,但不愿把自己的权利都交给一个中央政府,担心这个中央政府成为新的国王,所以就搞出了联邦,United States,顾名思义,就是团结起来的各州。

加拿大本来不打算独立,但英国人搞不定了,就把各省弄到一块,搞出个国家。爱德华王子岛与大陆没有连接,开始不愿意加入,得到修一座桥连接的承诺后才同意加入。爱德华王子岛于1873年7月1日正式加盟加拿大,连接大陆的联邦大桥100多年后的1997年才通车。

家园 那么就说说康采恩模式好了

前面说过康采恩模式实际上是计划经济。康采恩模式中,企业集团几乎什么都要干,涉及面从原料开采到市场销售,从生产到批发到零售,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一般商品到服务业到社会保障(例如银行、保险等等),甚至开办学校,搞托儿所,幼儿园等等。这尤其体现在日本和韩国的财阀组织中。然而欧美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实也一样,只不过由于反垄断法的存在,操作更加隐蔽罢了。

你说的这些疑问,在康采恩模式中全都存在。

那么在康采恩模式中是怎么处理的呢?

康采恩中的各个企业是独立运营但又通过中央机构进行协调。那么你要说了,有些部门亏钱咋办?很简单,康采恩中的银行通过协调会对其进行补贴性贷款。也就是说,最终集团中某些部门或企业的亏损可以通过银行来进行转移支付。用那个煤-电关系的例子来说,如果只有煤矿和电厂,当然谁都不喜欢长期价格。但如果加入一个银行就不一样了。煤-电价格的波动可以由对双方补贴性贷款来弥平。

计划经济中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由政府运行的计划经济中,可以使用的财政手段远远超过康采恩中的财务机构。例如国家可以通过拨款,退税,直接价格补贴等等手段来抹平差价。

至于各个部门企业的考核,当然要从绩效着眼,并不是单纯的计划是否准确。那么什么是绩效?从整体角度来说,最重要的绩效就是该企业部门是否能够有效完成对上下游的支持。这不是你以为的一旦计划制定就完全不能改变。实际上,计划经济中是必须考虑到冗余的。还是用煤-电关系举例。本来计划发电10亿度,由于今年突然堆算力发展AI计算中心,对于电力的要求激增到15亿度。那么要多发5亿度电就需要多烧5亿吨煤。这个“计划外”的需求会反馈到上游的煤矿企业。煤矿企业则应当多生产5亿吨煤。如果煤矿满足了这个要求,那么煤矿的绩效当然优秀。同理,如果电厂满足了AI计算中心的电力要求,电厂的绩效当然也优秀。

那如果煤矿不能多生产5亿吨煤怎么办?那就要看这是煤矿自己的运营问题还是真正的生产力问题。前者在煤矿的领导要吃挂落,后者则需要继续发展煤矿的开采能力。哦,你可能还会说,在市场经济中,不够的煤或电力可以向市场购买。这在计划经济中也一样,从以前到现在一样要进口物资的。一来补足生产力不足的部分,二来很多资源本国根本不产。而如果没有外来资源的话,由于计划经济涵盖全国,那么就算搞市场化,也是变不出多余的煤炭或电力的。

通宝推:铁手,
家园 市场经济也一样的

你说的这些“干扰”,并不是搞了市场经济就消失了,就自动解决了。事实上,最早的计划经济恰恰是为了应对这些干扰而产生的。

例如你说的农业生产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中国还灾害多发。那么应对是什么呢?中国自古就设立了“常平仓” -- 丰年买入粮食防止谷贱伤农,欠收则放出平价粮食打击囤积居奇。这是有信史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如果真的按照亚当斯密的主张放任“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中国早就崩溃了。

不是信史记载的类似手段也有。例如《圣经》里说约瑟作为埃及宰相在七个丰年里储存粮食,而在七个荒年里放粮和卖粮。

所以不论中外,计划经济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市场经济对此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要推波助澜的。

通宝推:铁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你和孟同学都是集体主义的信徒

可以说是好人。

世界上多数人是自己先有吃的,再说其他。

所以你们的考虑有人吃得起,有人吃不起新鲜蔬菜,因而不能实行市场化,实际上是毛时期的思维模式,贬义上可以说是大锅饭一种,大家必得吃一样的饭。

普遍意义上,大家不可能喜欢吃一样的饭。这点是邓的改革收到支持的根本,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家园 这个问题前面不是已经讨论过了?

你说的从运输公司拿车,这也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啊。计划经济里一样有运输公司。一样可以让各个公司不要自己的运输队或只有少量运输队,用运输公司来进行集约化运输的。这只是一个统筹安排的问题而不是市场或计划经济的问题。

家园 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是难以实现指数增长,摩尔定律

我对你的三条都不同意。同时,我认为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是难以实现指数增长,摩尔定律。

我对你的三条,有一个共同的批评:你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没有和市场经济下同规模、同技术水平的企业进行公平的对比。现在分述如下。

1,关于产品质量。计划经济下面也是有质量控制的。但是,计划经济下面,工厂其实是生产车间,工业部对应的是公司,工业部下面的设计所负责设计产品,而工厂只负责生产。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例如,军品的生产最严格,不合格是不行的,军代表不签字。民品松一些,合格品下面还有“副品”,“次品”,甚至“处理品”,也有可能卖。80年代大家热衷的一个事,就是买能用甚至质量还不错的“副品”,“次品”,甚至“处理品”,因为便宜些。在这个质量管控体系下面,工厂当然是有政治和经济动力去提高产品质量的。例如,茅台酒一度质量不好,周总理就责成改进,然后派了著名专家驻场研究改进。

至于你说10万公里和15万公里车的问题,其实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面,如果你规定10万公里合格,多了没奖励,工厂都乐于生产能跑10万公里但是跑不了10.5万公里的车。中国当年计划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因为质量管控能力差,所以产品的方差大。为了保证绝大多数车能跑10万公里,就只好增加裕量,导致相当多的车能跑20万公里,但是价钱是一样的,所以对工厂的经济性不好。

2,关于资源闲置浪费。计划经济下,工厂会尽可能囤料,以应付不确定性。但是,同等技术条件市场经济下的工厂,是不是也有囤料仓库呢?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下面,常见的是下游囤料。而市场经济下面,上游卖不出去也得囤料,所以从社会总的囤料来看,市场经济可能更浪费。但是我们所经历的市场经济其实都是生产力挺发达的市场经济,所以这个问题不明显,因为常常囤料但不破产的企业会盖大仓库了。

3,关于“创新不可计划”,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个假问题。一个国家既然搞计划经济,那它的起点就低。起点低,则原始创新,特别是民品原始创新的必要性就低。搞搞仿制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在军品领域,计划经济其实常常搞原始创新,例如,苏联的人造卫星算不算原始创新?在比如,WG期间中国的国防也搞了些奇奇怪怪的原始创新,后来下马了,但是下马是因为搞改革开放没钱了啊。

下面谈谈计划经济的本质困境。计划经济下面,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前期研究,都是被计划的。所以它导致了一个东西即便很重要,也不能超越计划的边界,去其他行业抢人抢资源。于是就只能按计划线性发展,没法拉出指数增长和摩尔定律来。你不可能因为半导体重要,就不仅把半导体专业的毕业生都投进去,再把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甚至机械化工的都投进去,那其他行业还要不要发展了。而没有人力的指数投入,怎么会有指数增长摩尔定律呢。所以,计划经济能实现很快的线性发展,但是当新的民品产业出现突破口的时候,它很难像市场经济那样猛烈投人实现指数增长。

家园 你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思想钢印

“个人需求不可预测”是一个否定计划经济的话术,不是事实。事实是,人们的生物学需求是可以预测的。例如,一个月28斤米5斤油,基本满足健康生活的需要。根据地区的不同,也可以预测大概多少衣帽鞋可以满足人的御寒需求。

家园 您是不是对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的概念有什么误解?
家园 我自认唯心主义者,怎么可能会是任何东西的信徒。

本家大哥你这话我不认同:

所以你们的考虑有人吃得起,有人吃不起新鲜蔬菜,因而不能实行市场化,实际上是毛时期的思维模式,贬义上可以说是大锅饭一种,大家必得吃一样的饭。

考虑有人有人问题,跟市场化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典型的陈云高端食品店。前27年中国大陆的产品,也不是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基本上是基础民生用品和重要物资凭票供应。票也是大类,并不是很细分,比如当年我们拿粮票去籴米,米的品种还是有得选的,大家也不吃一样的饭。

同样的,解决东北粮食蔬菜水果问题,并不是靠小商贩,还是靠大计划的科技进步,运输调度。一个国家一个大部门不考虑总体,那跟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本家大哥,你这贴也佐证我这贴:“改开”路线,争来争去无非是道路问题,还有这贴:这个贴揭示了市场说的底层逻辑:特权。

无非就是不愿意共同富裕,总是追求当人上人。

致于集体力量的强大,硬要不承认也是可以的。

家园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

同理,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不能一提起计划经济,就好像拉屎撒尿也要定时限量一样有计划。

资本主义国家那个没有年度计划,计划还要国会批准。

当年苏联的计划经济太死板。

西方将计划经济也叫短缺经济,其实大的方面,影响国计民生的方面搞计划,省的浪费;

市场经济西方也叫过剩经济,小的方面,不影响国家发展的方面,用过剩去调节。

家园 你的问题不对。你的假设是市场经济式的,而不是计划经济式的

你的问题不对。你的假设是市场经济式的,而不是计划经济式的。

你的假设中,汽车不是稀罕东西;至少在企业一级可以组建汽车公司;市场上可以购买到汽车服务,不会有钱买不到;汽车的修理维护人员也被默认是可以随便找到的。这些都不符合计划经济的特征。于是,你的结论就成了”非典型计划经济环境下,计划经济是不好的“。这几乎是同义反复了。

典型计划经济下面,汽车是稀罕玩意。所以是根据需要来配的,当然需要有时候又跟着级别走,级别够了就有需要。于是,对于单位来说,上级承认你需要就是一种稀缺资源,要争取。要说服上级单位我需要十辆车。然后,就组建自己的汽车队,有十辆车。如果单位只承认你需要八辆,那你的车队就只能有八辆车。而有了汽车和车队以后,单位也就有了保管和维护汽车的责任。

这种情况下,你有钱也未必能购买到汽车服务。因为别的车是属于别的单位的,他必须优先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无法购买汽车服务又会让各单位进一步要盯好自己的车,轻易别给别人用。但是有可能给自己单位的人用,例如送病人去医院,帮职工搬家啥的。这样就演化出了计划经济下的用车经济生态。

这种生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打破。由于汽车不再是稀罕玩意,就出现了出租车这种新事物。然后有些单位就削减甚至取消了自己的车队,改成给符合级别的人发货币车补。再后来,进入新世纪,轿车就逐步进入家庭了。

归根到底,计划经济历史上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被使用的,也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生产力发展起来以后,计划经济就逐渐让位于市场经济。但是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是不是该在一定范围内重启计划经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讲条件地断言计划经济不行,是不科学的。

家园 这也是错觉

所谓的“指数增长”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专利,反而更是计划经济的优势。

举例来说,苏联1929年至1955年的标准斯大林计划经济时期:

1955年的苏联经济相比1929年增长了14倍。1955年,苏联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除去卫国战争时期后,这一时期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3.8%。 如果考虑到战争年代,年均增长仍超过10%,也就是说,即使是对于整个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速率也是两位数的。同时,1955年相比1929年,人们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6年,国家的人口增加了4600万。如果没有四年的战争时期,那么,正如现代人口学家的计算结果显示的那样,人口将增加1亿人。同时,1955年的公民的实际工资相比1929年增加了4倍,他们在银行的存款也增加了5倍。这些都是由简单的、可衡量的指标所证实的事实。

事实上,1928年的所有经济指标都大大超过了1913年的同类指标。当时,尽管内战之后,满目疮痍,但是从1921年到1928年,进入了新经济政策的时代,因此出现了一个恢复的阶段。1928年,当时的国民收入相比1913年的水平高出19%,工业生产增长32%,农业增长33%,固定资产增长36%。因此,1928年开始的斯大林政策实行使其的两位数的增长也是在高基数上发生的,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记录。

河里另外一个帖子则提供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中国乙烯产量最早出现的可查年份是1972年,变量仅有4.44万吨,1976年是13.35万吨,1981年是50.48万吨,1995年是240.1万吨,2002年是543.02万吨,2012年是1486.8万吨,2022年是4933万吨。毛时代到后期乙烯才开始起步,这从侧面反映了轻工业确实非常不发达,也说明这个时代处于不可比区间。华国锋时代乙烯产量增长率是3.7813,年化率是1.305,也就是年平均增长率是30.5%,邓时代增长率是4.7563,年化率是1.118,年平均增长率是11.8%,江时代增长率是2.2616,年化率是1.124,年平均增长率是12.4%,胡时代增长率是2.7380,年化率是1.106,年平均增长率是10.6%,习时代增长率是3.3179,年化率是1.1274,年平均增长率是12.74%。

在可比区间内,邓时代仅高于胡时代,落后于其他各个时代。这说明胡时代确实不重视轻工业的发展,但不能太苛求了。邓时代的轻工业大发展,看来仅仅是因为重工业发展太拉胯了,对比一下更突出而已。相对于其他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发展速度上的优势。

任何产业要“指数增长”都需要资源倾斜和大量投入。市场经济中,某些产业(例如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至今的IT, 中国现代的房地产,等等)能够在某一时期获得“指数增长”,都是由于大量资源投入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倾斜和大量投入是基于逐利的,从而是生产过剩的。因此虽然从数字上看,造成了“指数增长”,实际则是泡沫。19世纪的铁路,本世纪之交的IT,中国的房地产等等都有巨大的泡沫成分。而当泡沫破灭时则引发经济危机。

计划经济则是针对盲目生产导致生产过剩的。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风投一轮又一轮,但实际产出并不低,甚至高于市场经济。这可以从上面举的两个例子看出来。甚至从技术角度来说,计划经济也并不慢。例如中国在搞原子弹的几乎同时就上了氢弹。结果是以比美苏短的多时间就搞出了两弹一星。

通宝推:潜望镜,桥上,
家园 陈云高端食品店的往事

我不清楚,但不惊讶。那是特权而不是普遍的市场供求行为,是计划经济的表现之一。

一个健康的发展的市场必然是差异化的,需求和供给都是差异化的,针对特定市场需要的,因而是能够被进行主动创新和发展的。小如东北的蔬菜供应,大如私人汽车公司的兴起,就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所展示的。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政治制度的倒退,但是你不能否认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普遍性的对现状的满意。

家园 见木不见林

你和上面那位谈及牛鞭效应的,都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当然楼主也未提及@ 自以为是

社会个体的经济核算。

资本主义体系下个体存存料货也好,零库存也好,都是基于企业个体的核算(或者叫做计划)后行为。计划经济下,经济个体的核算是否是计划的考虑指标,如果是,那么社会中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的盈亏数据,如何去通过中央计划来实现。

中学教科书讲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经济个体的计划性和社会需求整体的无序的矛盾。这个论述有一定道理。

教科书没说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社会生产整体的计划性与社会需求的无序性的矛盾。

何去何从?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完美的结果。

邓主义实行的主要商品计划性,次要商品市场性,可以说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已经接近最佳结果。

家园 三条反驳都站不住脚,但增加的一条有意思

1,关于产品质量。

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面,如果你规定10万公里合格,多了没奖励

“规定”就是计划经济的思路。市场经济当然也会对质量作出一些规定,但市场是会对更高的质量支付溢价的。所以,市场经济有利于确定恰当的质量水平,而计划经济则会固守某个质量水平,难以调节。当然,如果消费者对“更高的质量”没有信心,就不会支付溢价。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建立品牌,让消费者相信一分钱一分货,是经营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过去说日本产品质量好,不论真假,但至少消费者是买单的。至于中国的产品,现在除了华为等少数产品,还很难赚到这个溢价。这是中国促进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但计划经济留下来的思维,政府显然对此兴趣不大,或者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不如数量扩张来得方便。

2,关于资源闲置浪费。不论计划还是市场,都会有库存,但市场经济中,经营者会考虑合理确定库存水平,而计划经济中的经营者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严重倾向于增加库存。不是有没有,而是多少。

3,关于“创新不可计划”。

一个国家既然搞计划经济,那它的起点就低。

这句话的合理推广就是,中国在经历了前30年的发展之后,在高得多的新的起点,就应该改成市场经济了。感谢支持我的观点。

线性增长那一段本身结论站不住,毕竟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都是按照每年增长一定百分比制定计划的。但使用的半导体确实是个好例子。当半导体可能爆发式增长的时候,计划经济很难作出调整,毕竟电子管还要发展呢。而市场经济则会不管不顾地扑向半导体。在半导体发展之初,与电子管各有优劣,但市场的判断显然比计委的判断快得多。计委还要考虑电子管怎么办,而市场连告别的功夫都没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