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翻译征文】个人健康在多大程度上和遗传变异相关? -- 海天

共:💬14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翻译征文】个人健康在多大程度上和遗传变异相关?

(抱歉了landlord(地主)网友,昨天查了一下25篇只差这最后一篇了,又查了你的文集好像还没有这个,手一痒就给翻了------也请水风,蜜饯,森林的火焰,graceUSA,擎箭天使,还有很多很多学生物的朋友纠纠错。)

个人健康在多大程度上和遗传变异相关?

Jennifer Couzin

40年前,医生们揭示了为什么某些接受麻醉剂琥珀酰胆碱的病人虽能正常醒来但会出现暂时的麻痹和呼吸困难:他们共享一种遗传获得的能使药物代谢缓慢的缺陷。不久以后,科学家将琥珀酰胆碱代谢缓慢症的原因追溯到某一特定的基因变异。大约每3500人中就有1人携带2个有害的拷贝(这里的copy应该是指有害的变异吧-----译者注),使他们处于遽患这种痛苦副作用的高风险中。

琥珀酰胆碱难题的解答只不过是在遗传变异和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最初实例之一。从那以后,一批数量虽小但不断增长的药物代谢上的差异被归结为遗传因素,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患者能得益于某一特定药物,有些却不见疗效,而另一些则发生了毒副作用。

现在已经很清楚,同样性质的遗传变异在个人遽患一系列疾病的风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因变异已被证明与从阿尔兹海默氏症(即早老性痴呆症-----译者注)到乳腺癌的种种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而这些变异也可以用来解释,譬如,为什么某些烟民得了癌症而其他很多则没有。

这些进展引起了某种希望----还有大量言过其实的宣传----即我们已经处在个人化医疗时代的边缘,凭基因测试就可以决定患病风险并指导预防和治疗。但是发掘出该负责的DNA---如果真的是DNA该负责的话---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医生可以实施的基因测试仍是一个可畏的挑战。

很多疾病,包括各种癌症,心脏病,(红斑?)狼疮,以及忧郁症,更可能在如下情形发生:即某一特定的基因组合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相互作用,例如尼古丁或过多脂肪摄入。这种多基因互动要比单一致病基因如血友病和囊肿性纤维化复杂和微妙的多,测定他们需要统计学上的灵感和严格的反复试验,以防止把不可靠的基因测试引入临床。另外,决定治疗策略也同样复杂:例如,去年夏天,一个科学家团队曾将124个不同基因和4种白血病药物的抗药性联系起来。

但辨识这样的基因网络仅仅是个开始。最困难的挑战之一是这些研究的重复性---这对于那些不完全是遗传性的疾病,比如哮喘;或者那些只影响少数患者的疾病,比如某些儿童癌症来说尤其困难。很多临床测试通常并不从志愿者中收集DNA,这使得科学家有时难于建立起疾病或药物反应与基因的关系。而基因芯片(见注1),即一种可以同时测量大量基因的表达的方法,却可能变化无常并提供前后不一致的结果。同时基因研究很可能是耗资太高而无法进行的。

虽然如此,某些疾病,例如癌症,哮喘和心脏病-------的基因解剖正在迅速进展中。其他领域,比如精神失常,进展要慢一些。严重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从揭示哪种药物和剂量会对他们最有效的测试中大大受益,但不像哮喘,药物反应可能是生物学上难于定量的,这使得基因---药物关系更难被确证。

当DNA序列更易获得和技术更加进步以后,掌控健康状况的遗传学模式将更加清晰。正在建设中的遗传学工具,比如一种可用于识别相同疾病背后的遗传变异的单型图谱(见注2),将能加速对致病基因的搜索。

下一步将会是设计DNA测试以指导临床上的决策—并实施他们。如果历史有何教益的话,那就是将这类测试加入常规实践会颇费时日。在紧急情况--如心脏病,急性癌症,哮喘发作的情形下,这类测试将只在能快速提供结果的前提下有其价值。

最后,只有当药物公司愿意的时候,全面的个人化医疗才能诞生----而这在研究和开发阶段会需要难以计数的投资。很多公司担心这类对遗传差异的测试会缩小其市场并压低他们的利润。

(瞎说一句:就这一点来说,社会主义的设想似乎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研究者们仍在继续寻找新的机会。五月,冰岛公司deCODE Genetics(解码遗传学?)报告,一种被药物产业巨人Bayer(拜尔)抛弃了的实验哮喘药物,看来对超过170名携带某一基因变异的患者可以减少他们遽患心脏病的可能。该药物的标靶是由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所产生的蛋白。伴随着DNA,药物,和疾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被慢慢地揭开,这项发现可能只是未来等待我们的众多惊喜的一个预示。

注1:原文gene microarrays-------不是很清楚,似乎是在一微小的片----如硅片、玻片、塑料片等表面集成了大量的分子识别探针,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平行分析大量基因,进行大信息量的筛选与检测分析。

注2:原文haplotype map,稍微google一下,抄一下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2年10月宣布,启动一项被称为“单型作图”(Haplotype Map)的计划,在3年时间内投入1亿美金,构建人类基因组的单型图谱。“单型”(haplotype)是一个从基因组研究中形成的新概念:基因组的DNA序列并不是随机的排列在一起,而是由被称为“单型”的基本结构单元所组成。启动“单型作图”计划的假设是,“单型”在不同人种是不一样的,而且单型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许多科学家反对这一计划,认为这个概念和假设都尚未被证实,很有可能不是这么回事。”------有点晕了,等专家解释。

元宝推荐:ArKrXe,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文摘】原文在此

To What Extent Are Genetic Variation and Personal Health Linked?

Jennifer Couzin

Forty years ago, doctors learned why som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anesthetic succinylcholine awoke normally but remained temporarily paralyzed and unable to breathe: They shared an inherited quirk that slowed their metabolism of the drug. Later, scientists traced sluggish succinylcholine metabolism to a particular gene variant. Roughly 1 in 3500 people carry two deleterious copies, putting them at high risk of this distressing side effect.

CREDITS: JUPITER IMAGES; AFFYMETRIX

The solution to the succinylcholine mystery was among the first links drawn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 and an individual's response to drugs. Since then, a small but growing number of differences in drug metabolism have been linked to genetics, helping explain why some patients benefit from a particular drug, some gain nothing, and others suffer toxic side effects.

The same sort of variation, it is now clear, plays a key role in individual risks of coming down with a variety of diseases. Gene variants have been linked to elevated risks for disorders from Alzheimer's disease to breast cancer, and they may help explain why, for example, some smokers develop lung cancer whereas many others don't.

These developments have led to hopes--and some hype--that we are on the verge of an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one in which genetic tests will determine disease risks and gu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therapies. But digging up the DNA responsible--if in fact DNA is responsible--and converting that knowledge into gene tests that doctors can use remain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Many conditions, including various cancers, heart attacks, lupus, and depression, likely arise when a particular mix of genes collides with something in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nicotine or a fatty diet. These multigene interactions are subtler and knottier than the single gene drivers of diseases such as hemophilia and cystic fibrosis; spotting them calls for statistical inspiration and rigorous experiments repeated again and again to guard against introducing unproven gene tests into the clinic. And determin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will be no less complex: Last summer, for example, a team of scientists linked 124 different genes to resistance to four leukemia drugs.

But identifying gene networks like these is only the beginning. One of the toughest tasks is replicating these studies--an especially difficult proposition in diseases that are not overwhelmingly heritable, such as asthma, or ones that affect fairly small patient cohorts, such as certain childhood cancers. Many clinical trials do not routinely collect DNA from volunteers, making it sometimes difficult for scientists to correlate disease or drug response with genes. Gene microarrays, which measure expression of dozens of genes at once, can be fickle and supply inconsistent results. Gene studies can also be prohibitively costly.

Nonetheless, genetic dissection of some diseases--such as cancer, asthma, and heart disease--is galloping ahead. Progress in other areas, such as psychiatric disorders, is slower. Severely depressed or schizophrenic patients could benefit enormously from tests that reveal which drug and dose will help them the most, but unlike asthma, drug response can be difficult to quantify biologically, making gene-drug relations tougher to pin down.

As DNA sequence becomes more available and technologies improve, the genetic patterns that govern health will likely come into sharper relief. Genetic tools still under construction, such as a haplotype map that will be used to discern genetic variation behind common diseases, could further accelerate the search for disease genes.

The next step will be designing DNA tests to guide clinical decision-making--and using them. If history is any guide, integrating such tests into standard practice will take time. In emergencies--a heart attack, an acute cancer, or an asthma attack--such tests will be valuable only if they rapidly deliver results.

Ultimately, comprehensive personalized medicine will come only i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want it to--and it will take enormous investmen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y companies worry that testing for genetic differences will narrow their market and squelch their profits.

Still, researchers continue to identify new opportunities. In May, the Icelandic company deCODE Genetics reported that an experimental asthma drug that pharmaceutical giant Bayer had abandoned appeared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heart attack in more than 170 patients who carried particular gene variants. The drug targets the protein produced by one of those genes. The finding is likely to be just a foretaste of the many surprises in store, as the braids binding DNA, drugs, and disease are slowly unwound.

家园 只能看懂一些些
家园 好失败啊我

呵呵,有些地方我也不懂,就瞎翻出来了

家园 别难过,我只是人家的科普对象
家园 这下25篇都齐了

连接:

http://www.cchere.com/article/457153

http://www.cchere.com/article/519713

家园 送花。。。

误会了误会了,不是俺订的。是新兵营的一位网友订的,俺不过是替他传个话(链接出处)。后来他觉得水平不够,反悔了。俺让他自己去取消(那时他刚毕业),可能他忘了。

辛苦您了,不好意思耽误大伙了

家园 原来如此啊。

呵呵,我对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是很担心的,翻完了通读一遍觉得有些地方不像中文。

家园 翻译得不错

首先,对海天师兄的工作提出表扬。虽然由于非本专业的原因,对于个别的地方把握得不太好,但是就文字上来说,我认为基本体现了原文中的意思。然后,对做事情虎头蛇尾蜜饯提出批评。要不是海天最后收尾,哼哼,这个组织工作岂不是让人笑话。

第二,对阿克提出抗议,这么好的文章,虽然加了精,但是怎么能够没有评语。就是你没有评语,也要像我一样,装模作样的说几句才行啊。

最后,让妖道试着来解释补充完善一下,也好让海天的大作充分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琥珀酰胆碱是什么东东,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在医院里面打皮试针我想是绝大多数人有过的经历。为什么要打皮试呢?因为怕你过敏。但是为什么过敏还要给人用呢?这里面就牵扯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技术不过关,里面的热源去处得不好。另外一个就是有一个潜在的含义,那就是肯定有人不过敏。厂家才拿出来卖,要不然人人过敏,这个东西怎么会卖得掉?

那就要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会过敏,有些人就不会。

有人会说,天生的吧?

没错,是天生的。但是,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些天生的区别呢?

这就要从人类天生的各种特性的获得来说起了。人和各种生物一样,各种天生的特性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具体地说,就是从父母的精子和卵子那里每边获得了一半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你的基本信息库。你所有的发育,成长的过程,你的皮肤,毛发和眼睛的颜色,都是由这个信息库来决定的。而这个信息库,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基因组。里面负责单个信息的片断,我们叫做基因。

现在回到海天的文章,我们究竟有多少东西是由这个信息库来控制的?我们的身高?我们的智商?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的健康?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牵扯到我们本身的方面的东西?

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但是我们至少知道在疾病方面,很多东西实际上是由这些天生的东西来控制的。

现在已经很清楚,同样性质的遗传变异在个人遽患一系列疾病的风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因变异已被证明与从阿尔兹海默氏症(即早老性痴呆症-----译者注)到乳腺癌的种种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

关于疾病的控制,我认为有着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这个层次中被突变掉的基因是绝对重要的,不可被替代的,失去任何一个都将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那么,任何一个这样基因的突变都必然的带来相对应的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的耳聋,目盲,先天性的肢体缺损等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

第二种情况,这个层次上的基因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可以被其他的基因暂时性的补偿,但是一旦出现情况,就会出现非常恶劣的疾病。但是,只要小心补偿,还是会有人得以怡享天年的。具体的病例,比如很多遗传性的白血病,很多种的癌症,等等。

第三种情况,这些基因都是比较重要的,缺失或者突变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就会出现,根据个人的情况不同和环境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表现。譬如,为什么某些烟民得了癌症而其他很多则没有,还有糖尿病和中风,以及心肌梗塞等等。

第四种情况是相当复杂的,这些基因的缺失或者突变本身并不一定会带来什么影响,但是其他基因的缺失或者突变或者表达改变会带来原来意想不到的情况。已经有证明,某些癌症必须要确实两个重要的基因才能启动,而某些基因可以及时地阻止这种启动,并延缓发病的时间和过程。同时,另外的基因却可以加速发病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癌症患者,有着相同的治疗方案,有些人可以多活几十年,而有些人却拖不过几个月。

但是实际上,就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基因来说,以上四种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更多的疾病的发病是既有遗传因素,又有后天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因素。所以,该文的作者认为很多疾病,包括各种癌症,心脏病,(红斑?)狼疮,以及忧郁症,更可能在如下情形发生:即某一特定的基因组合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相互作用,例如尼古丁或过多脂肪摄入。

由上可知,我们目前对于基因功能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个基因孤立的研究的层面上,尽管有研究,开始着眼单个基因对于整个基因组表达的影响,但是对于多个基因共同作用以及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幻想阶段。

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这种多基因互动要比单一致病基因如血友病和囊肿性纤维化复杂和微妙的多,测定他们需要统计学上的灵感和严格的反复试验,以防止把不可靠的基因测试引入临床。另外,决定治疗策略也同样复杂:例如,去年夏天,一个科学家团队曾将124个不同基因和4种白血病药物的抗药性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最困难的挑战之一是这些研究的重复性---这对于那些不完全是遗传性的疾病,比如哮喘;或者那些只影响少数患者的疾病,比如某些儿童癌症来说尤其困难。

因此,有人就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可用于识别相同疾病背后的遗传变异的单型图谱。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就像是不同的编码一样,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有个ID样的东西,只要识别出来了这个东西,就可以直接把你的一生中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都给分析出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2年10月宣布,启动一项被称为“单型作图”(Haplotype Map)的计划,在3年时间内投入1亿美金,构建人类基因组的单型图谱。就是想把人都给ID化,只不过这个ID实在是稍微长了一点,也就几亿位吧。不过,以人类10万亿的核苷酸,5000万的单核苷酸差异,2万多的基因,以及众多复杂的基因调控序列,这几亿位恐怕也只是勉勉强强的够用吧。这还没有把环境因素给考虑进来。如此,这1亿美金能做什么,我们也就可以大体有个数了。

要真是要进行研究,我倒是更赞成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更可行的计划,就是投资100 billion,随机找一百万新生儿,然后跟踪这100万人的一生,忠实记录这些人一生中所有的生活和疾病。最后,当这些人死后,提取他们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就可以从中找出所有的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序列。

实际上,目前的研究方法和水平,以及研究者的眼光水准,都不可能对于对于多基因水平的环境因素调控做出科学的系统的研究。目前的所有的这些,只不过是尝试而已。我也不认为在短期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人类可能对此作出突破性的进展。算是对这篇充满了希望的文章浇一大桶冰水作为结束好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的一些观点,不代表海天与原文作者的观点。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元宝推荐:ArKrXe,
家园 这个一定要献花

好多地方明白了不少,比如那个haplotype------我抄完书自己都糊涂了,google上至少有三种翻译法,彼此的说法还小有区别-----听你解释这个设想猜测成分居多,可能还不是太靠得住的东西。

家园 花! /多/基因水平的_环境_因素调控----锁匙藏于此处!
家园 您太客气了

那个单型,倒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是目前没有这个能力去证明它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对于某些基因,就像我举的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单型说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呢?或者说人类已经知道功能的这几千个基因里面,有多少可以划入这一类呢?

一亿美元,实在是太少了。阿波罗计划都花了5万亿,历时十几年,更何况现在一是美元贬值了不少,二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要复杂得多。只凭几个制药公司是根本行不通的,一来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让你填那个无底洞,二来它们不可能把持住专利,谁会傻乎乎没好处出力呢?(而如果真地把持住了专利,那么人类的黑暗时代也真的要到来了。)另外一个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组织和协调的问题,这牵扯到了大规模取样,记录,管理和协作的问题,其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也只有阿波罗计划可以勉强相比较,但是,里面需要的管理协调水平,相差何止以里记。

这当然是就目前的科研水准来说的。也许并不一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妖道一向认为,有序度的获得与所付出的能量的平方或者立方或者N次方成正比。因此,破解或者说理解这个有序结构,其需要的能量之大,或许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换言之,就是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水平,不是目前的社会可以负担的。另外,如果这个有序度的破解或者理解,需要投入的能量有可能超出了维持目前这个有序构架的范围,假定我们的世界的构建正是由于这种有序构架的存在而产生的,那么,会不会意味着我们要逆天,只怕是天也逆了,世界也毁灭了。

呵呵,一不留神就说多了。妖道还是有点悲观的。对于基因组的利用问题,大家一直吵个不休,您的这篇翻译也是其中的一个吧。究竟会何去何从,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家园 呵呵,你这倒数第二段

“另外,如果这个有序度的破解或者理解,需要投入的能量有可能超出了维持目前这个有序构架的范围,假定我们的世界的构建正是由于这种有序构架的存在而产生的,那么,会不会意味着我们要逆天,只怕是天也逆了,世界也毁灭了”

-------呵呵,怎么看怎么象热力学第二定律。

家园 这篇也该加精啊,让我这个外行都看懂了,写的真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