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印度发展国产轻型战机(LCA)当前面临的问题 -- daharry

共:💬54 🌺218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印度发展国产轻型战机(LCA)当前面临的问题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拉维.沙尔马在2005年7月份在印度<前线>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LCA的文章,题目是:LCA之谜。该文对LCA当前面临的问题有比较冷静的阐述和分析。我将其翻译成中文与西西河网友分享。希望能引出河里的高人来进行讨论。我不是专业人员,肯定会有许多地方未必能把事情讲清楚,欢迎拍砖。

LCA之谜

印度空军是否需要重新评价TEJAS。 TEJAS 又称轻型战机 (Light Combat Aircraft,LCA),它由印度政府的航空发展署(Aeronautical Development Agency,ADA)研发,试图用这种先进线传操纵的超音速多功能战机来取代其正在老化的米格-21机队。2005年2月在印度航空展期间,印度空军曾宣布很快将订购40架LCA。但是此后迹象表明印度空军正在认真考虑将订单减少一半从而导致了许多的疑问。

LCA诞生已将近十年。从其2001年1月首航以来,LCA已经证明了它是个好的设计平台,能够飞行。然而,LCA目前所能做到的仅此而已,尽管这款花费550亿卢比和22年时间的空战和攻击性空中支援战斗机是要作武器平台用的。

两架技术验证机(TD1 和TD2)以及一架原型机(PV1)正在飞行。它们总共有412架次的飞行纪录,包括200架次试飞使得LCA成功地完成了其技术展示阶段(至2005年11月18日共飞466架次--daharry)。技术展示阶段的飞行包线包括试图达到1.6马赫飞行速度(当前完成1.4马赫),15公里的升限(完成),能够进行25度角的攻击(当前完成20度角)并且有9G(当前越过4G)的机动性(重力阻力 Resistance of gravity. 译注:原文如此,请高人指正)。其飞行包线还包括收集飞机在侧滑状态下的操纵特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D1技术验证机,编号KH200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TD2技术验证机, 编号KH2002

印度政府的航空发展署已经计划建造5架原型机(PV1至PV5)和两架技术验证机(TD1和TD2)。PV5起先是意图用作双座教练机,而它已被提前至PV4。据ADA的科学家介绍,PV2是正在进行中的航空仪表整合测试和发动机地面测试。滑行试验预期在拿到试航证之后很快进行。如果受到军方压力要进行武器整合试航时,ADA同样希望利用有限系列生产线(Limited Series Production Line)搞出来两三架飞机。这将有助于加速整个试飞计划和飞行包线测试。ADA也将能够为特殊任务部署更多的飞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CA原型机的第一架PV1, 编号KH200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LCA原型机的第二架PV2, 编号KH2004

尽管有推迟,技术展示阶段还是取得了进展。下一阶段就是获取初级飞行证书(Initial Operational Clearance ,IOC)。其关键成分就是武器和挂架,而这正是问题的焦点。只有获取初级飞行证书,武器化的飞机才能送交印度空军。在获取初级飞行证书之后还需要获取高级飞行证书(Final Operational Clearance,FOC)才能真正投入作战。在获取初级飞行证书之前需要进行大约1200架次的试飞,主要是测试飞机是否明白无误地达到设计要求,目的和参数。

根据与LCA项目有关的可靠消息来源称,为获取初级飞行证书而进行的200多架次的试飞中,真正的试飞连10%都不到。其余90%以上都是收集振动和无线电资料,为要员表演(俄国和委委内瑞拉总统,马来西亚总理和智利国防部长)或者航空展览。一位退役空军元帅说:你不可能只靠起飞和降落把LCA推向初级飞行证书。所有的特种飞行项目的动作必须一一完成。

然而离那种结果似乎还有相当距离。先说挂架(PYLONS),这是把武器固定在机翼和机身的结构,现在还没造好。没有挂架,当然无法携带导弹,炸弹和吊舱,也不能加外挂油箱。而这些外挂将改变飞机的重心,其对飞行性能的影响当然需要进一步

测试。

有一位试飞员承认,LCA飞了近400架次而机身结构毫无修改。这对于任何处于试飞阶段的飞机来说都是个可疑的纪录。航空发展署一直在谈这种飞机的速度。但是近距离格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而LCA在现代空战中超视距武器的力量在哪里呢?谁都知道只有能在100公里之外发现和辨别目标的武器系统才能使战机在空战中站上风。

LCA的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应能发现,跟踪,地形匹配并发射超视距武器。但其研制遇到严重困难,相应地,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是由LCA计划的承包商印度斯坦航空技术有限公司(HAL)研发的。旨在跟踪10个空中目标和容许对多目标同时攻击。虽然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已经被安装在一架AVRO HS748M型飞机上,但还没装入LCA的原型机。既然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远未露出地平线,航空发展署就必须用武器吊舱替代。它将使用不同的传感器,也正因为如此,替代品根本不能用于进行极为重要的飞机的武器化。一位对LCA试飞计划熟悉的试飞员说:任何比相控阵电子扫描雷达低的东西都是陈旧的。

一位航空发展署的科学家称:用兼容的和经过实用检验的现有雷达,例如以色列的ELTA 或洛克希德-马丁的AN/APG-67雷达,可给予考虑,它们可与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的研制同时进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空军的AVRO HS748M型飞机

这跟LCA的发动机研制如出一辙。通用动力公司的GE-404 F2J3引擎正装在LCA上以等待印度自己研制的Kaveri引擎制造成功。印度航空发展署已经与通用动力公司签署合同以期在印度需要时可以得到这种引擎。然而,这份合同并不能保证不受美国政府政治决定的影响。同样重要的是印度空军也不愿意永远在LCA上使用美国引擎。

早在1986年,Kaveri引擎的发展就在班加罗尔的Gas Turbine and Research Establishment (GTRE) 进行了。一般认为这项计划是LCA的阿其里斯之踵(最致命的薄弱之处。希腊神话里称阿其里斯出生时,他的母亲抓着他的脚丫把他的浸泡在思代克斯河的圣水里使他强壮。但是忘记把脚丫也浸泡一下。于是阿其里斯的脚丫就成了他最薄弱之处--- daharry)。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4年12月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修改了Kaveri引擎未来发展的预算,总共批了280亿卢比。然而,GTRE 已经花掉了130卢比,它离完成为发展所必需的8000小时测试还有数年之遥。

多年来,GTRE一直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航空引擎发展商保持接触。但是合作仅仅限于观察引擎和提建议。据消息来源称,GTRE正在寻求更高形式的合作关系,意图搞风险分享,共同发展和生产改进型Kaveri引擎或重新搞任何其他可以装在LCA上的引擎。根据印度国会国防委员会2005年4月的一份报告,Kaveri引擎将在2012年才能装备LCA。即便如此,也需要283亿卢比,几乎是1989年估算的38亿卢比的8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装备LCA而发展KAVERI 引擎

许多权威人士对于用未经实用检验的新引擎来从事雄心勃勃的战斗机开发是否明智保有疑问。他们甚至用了双重损害这个词。维尔马是LCA的计划主任,他承认Kaveri引擎发展的延迟迫使航空发展署改变原计划:“我们起初计划用Kaveri引擎飞第三架飞机(PV1)并新设计了后部机身去容纳Kaveri引擎。然而在重新评价了Kaveri引擎不可获取性之后,我们不得不回头使用旧的(TD1和TD2)机身设计。因此,今天的PV1不能飞TD1和TD2可以飞的飞行包线。但维尔马又说:这种推迟不会影响整个计划。意识到Kaveri引擎在近期内不会有成果,航空发展署正在根据技术展示的设计来设计第二架原型机(PV2)。维尔马补充说:到2005年底,我们应该开始载台试验,其后是武器整合。因为我们的航空电子仪器是根据开放式构造设计的并且用电子控制,因此在飞机的武器化过程中我们将比世界上任何其他飞机计划花费更少的时间。

除了使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外, LCA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低重量----13吨,以及挂载其自身重量45%的武器的能力。但是,由于关键部件(引擎,雷达等等)的重量在增加,LCA的挂载能力也在慢慢地降低。

LCA在整体配置上也遭遇困境。设计人员和工程师把设备放进任何可以找到的空间。那意味着用4小时更换幻影2000的引擎,而LCA需要三天。不良整体配置也意味着设备可能并未装在理想的位置上。例如,电源放大组件本应靠近脉冲多普勒多模块雷达,而它却被放在远处,以致需要更长的导线,从而引起制导波衰减。

许多LCA的文件资料都没有适当地整理归档。一位LCA计划的工程师解释说:多年来,

任何印度空军的飞机出了问题,我们就会根据其来源说,问俄国人,法国人或英国人去吧。现在我们正发展LCA,如果我们没有好的档案系统,出了问题我们去问谁呢?

许多航空权威人士相信LCA计划正处于十字路口。只有富有远见的技术上的和管理上的决定才能帮助它达成目标:向印度空军提供200左右战机以取代其米格-21机队。LCA项目的延迟迫使印度空军在1991年开始对125架米格-21进行升级改造。其总价值为6亿美元。印度空军也不得不再次花钱向海外寻求126架多功能战机。

在公开场合,印度空军坚持要在2010年有一个中队的LCA(20架)。但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并非全靠着LCA。印度空军至今也没有下最后订单和付款。印度空军不是LCA计划管理队伍的成员,甚至连一个单位也不愿交给航空发展署,虽然那样可以对LCA计划进行及时监督,管理和作出合理决定。这与其在苏-30,米格-21升级和天鹰(先进喷气教练机)项目中的做法形成鲜明对照。

消息来源指出,甚至印度斯坦航空技术有限公司(HAL)也不是对全部计划很感兴趣。毫无疑问,HAL正全力关注其中级喷气教练机项目。其逻辑很简单,LCA永远不会是它自己的项目。航空发展署作为一个研究实验室对LCA有绝对的财政支配权。HAL内的可靠消息来源称,虽然计划在2007年出品LCA有限系列机型的几个变种,但至今它连生产线都没设立。

航空发展署称这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它一直通过产品管理系统连续和同步地向HAL的研究设计中心提供飞机图纸。航空发展署为此已经投资了4亿卢比。因为HAL已经有钱建立LCA的有限系列生产线,航空发展署随时都有2亿卢比放在HAL。

即便HAL着手生产阶段的工作,它年产量也不会超过10架。也就是说,需要20年生产200架飞机。虽然LCA有开放式构造,问题是到了2027年它是否仍不过时(距离首架出厂32年)。

有人建议航空发展署在技术展示完毕后将项目控制权和有限系列生产权交给专业生产机构,比如HAL。这又引起两个问题。一是HAL是否感兴趣,二是航空发展署是否愿意放弃手中唯一项目的支配权。航空发展署早已申明它只有在获得高级飞行证书后才会这样做。

航空发展署消息来源称:我们将继续在此项目上负责任。我们是设计者,试航性是我们的责任,使用新版的软件由我们决定,任何电子设备的更改要由我们批准,未来传感器的整合由我们承担,我们要在飞机的所有安全文件上签字。现在只有让政府来决定是由专业生产单位还是国防研究实验室挑头领导这个550亿卢比的项目。

必须承认,美国在1998年对印度进行核试验采取的制裁措施影响了某些部件的供应,比如液压传动actuators (不知道怎么翻译,求高人赐教-daharry),它帮助飞机的机动,升降和决定飞行路线。还有环形激光头(GYROS,用于制造惯性导航系统)。 这不过是项目推迟的原因之一,其他的还有比如不能适应国际局势变化(主要飞机制造商已经进入合资形式)以及不能象全球大公司那样寻求私营航空企业的帮助。

许多专家认为要想叫LCA达成给印度空军装备200架飞机的目的,印度政府和航空发展署应该加快这个项目进度。

关键词(Tags): #印度空军#LCA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并送花

好文

家园 【旧文重贴】从“阿琼”到LCA:浅析印度国防科技发展

2000年写的,看来印度这几年里没有什么长进。

========================================

从“阿琼”到LCA:浅析印度国防科技发展

                ◇ 晨 枫 ◇

  从拉&#8226;甘地政府时代开始,印度一直力图以国防科技带动一般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印度启动了多个大规模的先进武器系统研制工程,计划在九十年代中开始服役。其中“阿琼”为印度新研制的主战坦克,LCA为印度正在研制的轻型战斗机(LCA原文为Light Combat Aircraft,意即轻型战斗机)。九十年代快要过去了,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现在怎么样了呢?

        “不适宜上战场”的“阿琼”主战坦克

  长期以来,印度陆军崇尚大纵深机械化作战理论,大力发展装甲部队。自六十年代以来,印度以仿制的英国维克斯Mk3坦克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这种坦克本来就是英国专为出口设计的,英国陆军自己不用,除印度以外也没有别的用户。到七十年代,印度陆军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更先进的主战坦克。从74年开始,印度开始研制代号“阿琼”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印度自称“阿琼”坦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坦克之一,另外两种是美国的M1A1和法国的勒克莱克坦克。

  “阿琼”坦克的设计得到以制造“豹1”和“豹2”坦克而闻名的德国克劳斯&#8226;马菲公司的帮助。炮塔设计接近“豹2”坦克,形状方正,采用平直装甲,而不是更常见的倾斜或圆弧形。平直装甲最初是为了便于焊接间隙装甲或复合装甲,但倾斜装甲诱使入射弹头跳飞并增加有效装甲厚度。最新的“豹2A5”也采用锲形正面,以提高防弹能力。印度为“阿琼”坦克专门研制了一种“坎昌”装甲,号称性能直逼英国的“乔巴姆”装甲。然而,负责研制“坎昌”装甲的国防研究开发组织以保密为名,连印度陆军特派的准将级“阿琼”项目负责人和印度陆军总参谋长都不让知道“坎昌”装甲的确切防弹性能,其中奥妙外人只能猜测。“阿琼”坦克不具备爆炸反应式附加装甲或更先进的模块装甲(如法国的勒克莱克和中国的90II式坦克)。

  由于炮塔方正宽大,一部份待用炮弹可以放在炮塔尾部,便于快速装弹和增大允许的炮口仰角。如果有适当的隔板保护,炮弹置于炮塔尾部可减小二次爆炸的损害;外挑的炮塔尾部和其中的炮弹也有利于平衡炮管的重量。但这种布局体积大,重心高。坦克设计相对来说不怕部件的重量重一点,就怕体积大。表面积比体积增加快得多,装甲则必须覆盖这些多出来的表面积,这样总重量急剧增加。T-64和后来的苏制坦克采用自动装弹机并不全是为了加快发射速度(事实上,T-64和T-72的发射速度低于人工装弹的M1A1坦克),而是主要为了降低炮塔高度和减小炮塔体积,缩小目标和减轻整车重量。最新的法国勒克莱克、日本90式、中国85III式和90II式坦克以及美国的M8轻型坦克和正在研制中的M1A2的后继型也采用自动装弹机。说到重量,“阿琼”坦克全重58吨,除几条国家公路外,超过大部份公路和桥梁的40吨等级;宽度也超过了印度铁路货物宽度的限制。

  “阿琼”坦克的主炮为120毫米线膛炮,采用人工装弹。120毫米是北约标准坦克炮口径,但北约标准是滑膛炮而不是线膛炮。线膛炮精度较高,但初速较低,炮管磨损较大,重量较重,制造工艺也较复杂。精度高固然是优点,但初速低就是缺点了。初速低使弹道弯曲,飞行时间也长,不利于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初速低也使弹头动能大为降低(动能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在爆炸反应式装甲广泛使用的今天,单靠弹头爆炸的化学能常常不够,而除加厚装甲外,对动能穿甲的防御还没有什么妙招。线膛炮还使采用制导炮弹和反坦克最有效的尾翼稳定长杆脱壳穿甲弹比较困难。世界上只有英国采用120毫米的线膛炮。印度按许可证生产的T-72坦克炮曾发生大范围炮管开裂和炸膛现象(但原装进口的俄制T-72坦克炮则无此现象),希望“阿琼”的坦克炮的质量要好些。

  “阿琼”坦克为柴油机驱动。原计划要配备自行研制的1500马力燃气轮机,后来改为自行研制的1500马力柴油机,德国MTU的1400马力柴油机只是用于样车研制。但第一批国产柴油机只达到500马力,几经折腾,并加装了涡轮增压器,功率也只达到950-1000马力。无奈之下,MTU柴油机变成“阿琼”坦克上的“常驻户口”。但是,在40-50度的高温下,动力系统还是损失功率高达20-25%。“阿琼”的其它德国部件包括伦克自动变速器和迪尔挂胶履带。“阿琼”坦克的火控系统充满了第三代这个,第四代那个,但在印度陆军试验期间,命中率是惨不忍睹而又极不稳定的20-80%。

  74年“阿琼”计划开始时,计划研制经费是1亿5千5百万卢比。到80年时,经费已经涨 到5亿6千5百5十万卢比,条件是83年12月完成首辆样车,84年内制成12辆样车。然而,到87年经费追加到28亿卢比时,样车影子也没有。“阿琼”的技术验证车到88年才面世,6年后,首批6辆样车才交付试验,但是这6辆都是无装甲的,炮塔和车体均为软钢制造。到91年底,印度陆军参谋长对“阿琼”大为失望,要求中止整个计划。然而印度已经骑虎难下,印度陆军只好重新颁发降低了的技术要求。但95年的试验表明,“阿琼”连降低了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印度陆军称“阿琼”为“不适宜上战场”,并拒绝签发定型证书。印度舆论则根据主战坦克的英文简称MBT,戏称“阿琼”为Mainly Battered Tank(可粗略译为主败坦克)。尽管如此,在96年印度国庆检阅时,印度总理拉奥乘上一辆“阿琼”坦克,宣布研制成功,并在陆军的反对下,开始试生产第一批15辆坦克。但令人丧气的事实是,至今“阿琼”仍未能大批装备部队。

  由于“阿琼”服役日期一拖再拖,印度只好先向苏联订购了一批T-72M1以救燃眉之急,然后索性引进了T-72M1的生产线,从88年起向印度陆军交付。第一批70辆由进口散件组装,以后逐步扩大国产化比例,目标是95%,但从未达到。到94年底停产时,一共向印度陆军交付了1100辆T-72M1。印度国内有人要求继续生产T-72改进型或更新的T-80或T-90,这样实际上比投产“阿琼”成本要低不少。

       突不出官僚主义重围的INSAS突击步枪

  印度陆军的制式步枪为仿制的英国的L1A1(仿自比利时FNFAL)7.62毫米半自动步枪,远射威力有余,近战能力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 明,轻武器射程400米就足够了,但连发火力则是绝对必要的。战后各国军界早已知晓7.62x51(口径x弹长)毫米枪弹威力和后坐过大,不利于控制连发精度,单兵携弹量不足,更适合于机枪和狙击步枪。但慑于美国的淫威,北约在五十年代被迫接受7.62x51毫米枪弹为北约标准枪弹。此为轻武器历史上着名的“第一次步枪大论战”。与此同时,苏联在吃够了纳粹德军7.92毫米短弹和Stg44突击步枪的苦头后,采用了7.62x39毫米短弹,和由此而来的驰名枪坛五十年而不衰的AK47突击步枪。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吃够了AK47的苦头后,突然大彻大悟,转而采用5.56毫米M193枪弹和M16突击步枪,开小口径步枪先河。但M193枪弹杀伤力不错,穿甲力不足,对有钢盔、防弹背心和轻装甲防护的目标作用有限。此后,英国研制了4.85毫米枪弹,德国研制了4.7毫米无壳枪弹,比利时则把M193枪弹改进成SS109枪弹,增强了穿甲力和弹道性能。虽然英国4.85毫米弹具有一系列优点,但在美国的强力反对下,北约最终采用了SS109为新的北约标准。此为“第二次步枪大论战”。与此同时,苏联采用了5.45毫米新枪弹。除了口径上略为不同外(卡拉什尼科夫多年后承认,口径上的差别部份出于政治需要),苏联新弹弹头内有一空穴,一使弹头重心后移,有利于飞行稳定;二使弹头在击中目标后形成翻滚,扩大杀伤效果。直到现在,国际上仍在争论这种翻滚是否违反禁止达姆弹的公约。但是,无论是SS109还是5.45毫米枪弹,穿甲力和远射力均不足以供机枪和狙击步枪使用。美俄 和各国陆军都保持“两枪两弹”的体制,即小口径的枪和弹供班用枪族使用,中口径(对俄罗斯来说是7.62x54毫米有缘弹,不是前述7.62x39毫米短弹)供连用机枪和狙击步枪使用。近年来的趋势是增大小口径枪弹的口径和威力,取代中口径弹,实现“一枪一弹”。俄罗斯正在试验6毫米的”统一枪族”,中国的5.8毫米新枪族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一枪一弹”的。

  除枪弹外,步枪的结构也在变革。常规步枪为有托的,枪托为死重,如不可折迭则还增加全枪长度。弹匣在扳机前的设计,也使弹匣后的枪机不能成为有效枪管长度的一部份。由于握把在枪机后端,离重心较远,因此平衡不好。从奥地利的AUG和法国的FAMAS开始,无托设计领导步枪的新潮流。无托步枪的最大特点是枪管一直延伸到枪托内,弹匣在扳机之后,握把恰于重心处。这样枪管可以较长(所以精度和射程较好),但全枪长仍然短于一般有托步枪,全枪平衡也大大改善。澳大利亚陆军在配发引进的AUG步枪后,不得不重新修订神枪手标准,否则人人都成了神枪手。中国的5.8毫米新枪族也是无托设计。无托步枪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各国军内的传统力量#(“不像步枪”,“看着别扭”),需要在设计上对左撇子射手特别考虑,对拼刺刀和队列操枪也不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在84年开始,着手设计INSAS小口径枪族(INSAS为Indian Small ArmsSystem,意为印度轻武器系统),来更换久已过时的L1A1步枪。原计划94年向印度陆军交付第一批7000支步枪。INSAS仍采用传统有托布局。口径定为5.56毫米,以向北约标准靠拢。但印度对SS109弹作了一些改进,以提高穿甲力和远射性能,所以和SS109不完全一样。步枪则是“天下名枪一大抄”:枪口消焰帽和气体调节器来自比利时的FNFAL,枪机和握把来自AK47,弹匣和前护木来自M16,快慢机来自德国H&KG3。有趣的是枪托:本来采用比利时FNFAL的管式折迭枪托,虽然老式,倒也实用。但不知是哪一位天才的心血来潮,改用李&#8226;恩菲尔德Mk3老爷步枪的木质枪托。这李&#8226;恩菲尔德步枪可是英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制式步枪,用它的枪托,除了可免专利费外,好处实在不多。而且硬木的来源和加工都困难,各国早已用工程塑料代替。所以到最后,INSAS非但没有能利用换型的大好时机,像中国一样完成“一枪一弹”化和无托化,跨越通常的小囗径化进程,而且成了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在技术上毫无新意的东西,还不如索性仿制一枝现成的,如俄罗斯的AK74(或其改进型)、比利时的FNC、以色列的“加利尔”、英国的L84(也是无托设计)或前述欧洲无托步枪。

  如果印度把这样一件“四不像”爽爽气气交付部队使用倒也罢了。但是到95年时,虽然已经落后原计划四年,INSAS还是一个捧不起的刘阿斗,印度只得急急忙忙向罗马尼亚订购十万支AKM(AK47的改进型,大量采用冲压件以简化制造工艺,性能和外形与AK47基本相同),以替换一些老得不堪使用的L1A1。到97年时,在六次推迟投产之后,印度再次惊讶地发现,原来印度没有制造5.56毫米枪弹的设施,于是再急急忙忙耗资近一千四百万美元,向以色列军工公司订购五千万发子弹,并保留追购五千万发的权利。准备列装国产新口径的步枪,但忘了建制造新囗径子弹的工厂,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家。不过,和“阿琼”坦克相比,INSAS还算幸运的,INSAS毕竟通过了印度陆军的定型(但印度陆军要求在大批交付使用时,对瞄准具和连发机构作一些改进),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列装。

  一个国家如果在大费周折后,竟然不能把一支新式步枪的科研和生产理清楚,那这个国家没有资格谈更先进的国防科技。不过,这只是旁观者的自说自话而已,当局者是断然听不进去的。

            轻于鸿毛的LCA战斗机

  与“阿琼”坦克和INSAS步枪相比,LCA的命运不见得好多少。印度空军的空战主力是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保卫空军基地围墙的战斗机”--米格-29,这是因为米格-29的空战性能虽然不错,但航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新购进的苏-30以纵深攻击和战场遮断攻击为主)。然而,印度空军还是嫌米格-29太大太重,因此需要一种更轻更小的战斗机,于是有了LCA。

  LCA是作为米格-21的后继机设计的。LCA为单发单座无尾三角翼轻型战斗机,空重5500公斤,正常起飞重8500公斤,最大外挂重号称4000公斤,实际上装上必要的燃油后根本达不到。LCA的 最大平飞速度只有1.8倍音速,空战推重比约0.95,在现代战斗机里是比较低的。LCA的技术验证机用美国通用电气F404涡轮风扇发动机推动,原型机和生产型机准备用国产的“卡维利”涡轮风扇发动机。F404重1035公斤,加力推力为80.5kN;“卡维利”加力推力为83.4kN。假定“卡维利”和F404有类似的推重比,则生产型LCA的发动机重大约1100公斤。一般机体结构重量占正常起飞重量的30%强,因此大约2600公斤。美国早期的F-80战斗机的机载设备(包括航电和辅助系统)重约1000公斤,F-16涨到2000公斤。一般要求人、机载设备和基本武器(如LCA的23毫米航炮和炮弹)不少于3000公斤。这样,LCA只剩下1800公斤机内燃油重量,载油系数(机内载油和正常起飞重之比)只有21%,低于一般的最低要求30%,远远低于苏-27的40%。既使把人、机载设备和基本武器的重量降到2500公斤,载油系数也只有27%。这意味着LCA必须依赖外挂副油箱,航程和外挂能力好不到哪里去。一般来说,按30%机体,15%发动机,30%载油系数和3000公斤人、设备和武器来计算,正常起飞重量最少也要12000公斤,更现实一点,则要16000公斤以上。这也是各国为何对LCA这一重量级的战斗机不感冒的基本原因。顺便说一句,以色列的夭折的“幼狮”(Lavi)战斗机最初也打算采用一台F404,整机重量级和LCA相似,但机体太轻太小,没有发展前途,最终放弃, 改而采用推力更大的PW1120发动机,机体也相应增大。

  与“阿琼”坦克和INSAS步枪相比,LCA在设计上颇有一点特色。LCA的无尾三角翼和经 典的直前缘三角翼(如幻影III)有所不同。LCA的三角翼是双三角翼,外翼段前缘后掠较大,内翼段前缘后掠较小,在前缘形成一个凸角,翼根处前缘还略向上翻。机翼前缘的凸角有利于在机翼上方形成涡流,增加升力;翼根上翻的作用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固定式前翼,有利于起飞时及早抬头,缩短起飞距离。但是,在幻影2000之后,各国已经放弃纯无尾三角翼布局,改用无尾三角翼加全动鸭式前翼的布局,来改善前者持续大迎角机动性能差和配平阻力大的缺点。全动鸭翼对缩短起飞滑跑距离的作用也比简单的翼根上翻要明显得多;瑞典“鹰”式(Gripen)战斗机在着陆滑跑时,将鸭翼翻成近乎垂直,充当气动刹车,缩短着陆滑跑距离。配平阻力是前飞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随着飞行速度增加,升力中心后移,重心相对来说就处于升力中心之前,使飞机有一个机头下垂的自然趋势。对此,常规的机翼-尾翼布局和无尾三角翼飞机要用机尾升降舵上翘来“压尾”,以保持飞机平衡,此为配平。这样既“吃掉”主翼的一部份升力,又增加前进阻力。对于鸭式布局来说,前翼的升力正好可用来平衡机头的自然下垂,大大降低配平阻力,增加航程或载重。中国的歼-10和欧洲新一代战斗机均采用鸭式布局。LCA的双三角翼对简单三角翼是一个改进,但对中低空空战格斗至关重要的持续大迎角机动性能帮助不大,对降低配平阻力无助,比起鸭式布局来差距还是较大。LCA是世界上仅有的新设计的不用鸭式前翼的无尾三角翼 战斗机。

  LCA计划的一个特色是飞机、发动机和机载火控系统同时研制。印度在缺乏经验和技术储备的情况下,这样做雄心有余,稳健不足,有点中国大跃进的味道。虽然美国的F-22也采用全新的飞机、发动机和火控系统,但其中的关键技术在多年以前已经就绪。美国对大型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制和计划管理经验,及其强大而平衡的工业和科技基础,也使美国对技术风险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中国曾迫于国际政治环境,不顾缺乏工业和科技基础,在不经过关键技术充份预研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走过不少弯路。但在大跃进和文革的狂热之后,中国潜心基础科研和工业基础建设,这时再得到外国先进技术的锦上添花,终于结出了中国航空工业之花歼-10。也许印度的修炼还不够,需要一点大跃进-大碰壁的体验。

  LCA计划在83年得到批准,计划细节于88年完成,90年冻结基本设计,91年中开始制造一号技术验证机。在落后于计划九个月后,一号技术验证机于95年11月17日公开亮相。原计划96年6月首飞,但至今没有消息。可以预料,中国歼-10首飞成功的消息肯定对印度是一个刺激,如果LCA还飞得起来的话,这回真的要首飞了。但印度核爆后,美国对印度禁运军事技术,可能会对LCA首飞带来很大影响。到96年底时,二号技术验证机正在最后组装。按照原计划,在一、二号技术验证机飞起来后,印度将组装3架单座原型机,1架双座原型机和1架海军型原型机,全部采用国产“卡维利”发动机。由于缺乏国内试验设施,“卡维利”发动机计划于97年底用俄罗斯的图-16空中试车台试验,然后用于5架LCA原型机。但如果“卡维利”最终像“阿琼”坦克的柴油机一样半途而废的话,人们也不必太惊讶。不过这会给LCA计划带来极大的麻烦, 因为美国由于印度核爆,必定禁运F404。英国的RB199和法国的M88推力嫌小,LCA要成为“空中软脚蟹”;俄罗斯的RD33推力有余,但体积和重量嫌大,必须对LCA的机体作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工程浩大。机载火控系统的开发情况外界不得而知。

  有趣的是,印度虽然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主力武器系统也多为俄制,但在设计开发国产先进武器系统时,印度差不多总是以西方技术为蓝本。这是题外话。

          “印度洋海上霸主”的尴尬

  印度海军是印度的“外交力量倍增器”。印度从61年起直到最近,一直以亚洲唯一的拥有航母战斗群的海军而自豪。然而,印度的航母是英国的老爷货,“维克兰特”已于去年退役,“维拉特”(前皇家海军“赫尔姆斯”号,曾三加马岛战争)于87年加盟印度海军后,已经三次进坞大修,眼下又面临一次14-18个月的大修。尽管如此,还是计划于2004-5年退役。印度正在研究是按80年代后期从法国DCN公司购进的蓝图自造18000-20000吨的“防空舰”,还是从俄罗斯买进改进“基辅”级“戈尔什科夫”号(曾发生锅炉爆炸,舰体和电子设备也需要全面翻修)。或买或造,印度不大可能在“维拉特”退役之前获得新的航母,而且有消息说,研究得太久了,可能根本就不会再有新航标母。其实,印度的航母历来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印度正在向俄罗斯订购4架卡-31预警直升机,防范的目标竟然是巴基斯坦的P-3C反潜巡逻机。P-3C反潜能力很强,必要时也可携带“鱼叉”反舰导弹,但用来攻击航母战斗群则是勉为其难了。印度航母战斗群的制空制海能力可想而知。

  印度海军最新的“德里”号驱逐舰也是好事多磨。87年底铺设龙骨,91年初下水,但在海水里泡了近7年之后,直到97年底才服役。舰上的两座SA-N-7单臂舰空导弹发射架用在70年代末的“现代”级驱逐舰上还凑合,但对90年代末的防空反导作战要求来说,就颇显单薄。有趣的是,“德里”号装备了4座4联装SS-N-25“尤兰”反舰导弹发射管。“尤兰”射程130公里,和“鱼叉”性能大体相当。西方海军一般每舰装备8枚“鱼叉”,对远程目标用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海军则以SS-N-22“蚊子”超音速反舰导弹作为驱逐舰及以下舰艇的主力,“尤兰”主要供老舰改装或出口。“德里”号装备那么多“尤兰”,不像是以敌方大中型水面舰艇为作战目标,倒像是以“人海战术”的导弹艇群为作战目标。

  印度海军队仿制的四板德国HDW公司的1500型常规潜艇大为满意,但87年HDW的贿赂案至今仍然是印度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仿制潜艇而建的硕大的马扎冈海军造船厂在90年交付了最后一板1500型潜艇后,一直闲着无事。印度海军扁谋长要求政府把马扎冈海军造船厂作为“战略产业”,每年投入10-15亿卢比(约合2.5-4亿美元),用以支撑这“战略产业”。印度海军现有的早期“基洛”级潜艇的现代化改装计划,也因俄罗斯海军造船厂的诸多麻烦而悬而未决。

                结语

  印度以倾国之力通过国防高科技拉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企图,使印度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印度的教训在于:

  1、国防高科技只有在经济实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才能得到持久和有效的发展。否则只能是跳高而不是登山。中国曾经片面发展军工,但除弹道导弹和核武器等几个特例外,真正的发展还是自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以来才取得的。

  2、国防高科技和一般工业和科技基础是花与锦的关系。锦上添花本已不易,为花织锦则属本末倒置。既使弄成了,将来也可能要返工,因为这一小块锦不一定和大锦匹配。俄罗斯军工科技世界领先,但经过多年转型努力,民用科技仍然一蹋糊涂。日本则相反,若不是出于政治考虑,日本具有足够的科技能力来研制更多的先进进攻性武器。

  3、发展高科技一定要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书到用时总是恨少的,但乏书可用则成不了大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了一系列基础科研设施,如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导弹测试场等,航空院校和研究所更是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和自主科研并重,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所以歼-10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印度的科技力量在纸面上相当令人印象深刻,印度科技人才(至少海外印度科技人才)的水准也是公认的,印度获取东西方先进科技的条件之优越和历史之长更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战后印度也没有经历过中国那样的剧烈政治动荡,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更应该总是使国家保持在“历史的正确一边”。然而,印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防方面的成就比起中国相去甚远,其中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家园 谢谢指正,已经修改。
家园 好文常读常新
家园 俺觉得是民族性的问题

懒散拖拉,作风不专业的民族是难成大器的。

老印正在搞核潜艇,还要花七年时间建造一艘航母。俺倒要看看到底能搞出啥在东西来。

家园 俺也赞成是民族性的问题

善于夸夸其谈的民族,必然缺少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

家园 阿三飞机的涂色真难看!!
家园 笑死

LCA已经证明了它是个好的设计平台,能够飞行

笑死
家园 上下文综合起来的意思是LCA只能飞行不能作战

表面看是捧,实际上是这位印度作者对LCA尖锐的批评。这位作者的头脑冷静。遣词并不激烈但把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家园 不要忘记除臭系统

强烈要求开发座舱除臭系统,以免坠毁后污染环境以及给清理人员带来不便!!!!

家园 论述严谨,论据充分,深刻! 晨兄那里天冷了吧?花之并花楼主!
笑死
家园 同笑同笑,老印真幽默.
家园 不怕挨砖,为印度人说几句“好话”

我一向是坚决赞成楼下各位老大的意见的,尤其赞成晨枫老大的几点分析,多年以来我也是一直拿印度的阿琼和LCA当笑料。不过在夏天看完巴黎航展后观点有一些改变。

巴黎航展上,印度航空工业企业展示了很多飞机实物并进行了飞行表演,我记得有印度国产的新中级教练机、LAH先进轻型直升机和一种轻型的运动飞机(类似咱们的农五)。在飞行表演上,中级教练机和ALH作了表演。教练机太小,看不清楚,直升机的表演还是很成功的,动作基本和欧洲的EH101、NH90相同,看的出飞行性能不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的新中级教练机HJT36

我当然不否认印度的飞机肯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的歼10、武直10、L15比印度的货色也只强不差,但我想说的是,印度人在航展上表现出来一种进取精神,而中国展团则看不出来这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的ALH

中国的展团占地不小,但展品陈旧、布置简单、工作人员毫无热情,感觉就是去应付差事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展台的主打产品,路人皆知的FC-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飞豹的模型,好歹挂了一个制导炸弹,算是个亮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印度的ALH在飞行表演,我的烂机子只能照成这样,大家就当看个苍蝇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展台的另一个主打,ARJ21的模型,可您仔细看左边的一个机舱里摆了什么,一个玩具跑车模型!不知道厂商想展示什么?我想知道在真实情况下,这跑车从哪个门运进机舱?厂商用不用心可见一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航技的展台,参加新加坡航展时好像还有一个SD-10的模型,这回没有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可气的是这个,长城公司的展台,猜猜右边那个男的聊大天的时候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公司的名字的字板,本来贴在展台正面,后来一个字掉了,这位就在手里摆弄来摆弄去,整个一个国营百货公司售货员的形象。反正知道也没人来买他们的东西是不是。长城公司对面就是韩国公司的展台,从精神面貌到展品,根本没法跟人比。

现在国际上总是拿中国和印度比,认为这是两个正在上升中的强国。大家总是从心眼里看不上印度,大家所说的民族性也好,管理水平也好,基础设施差距等等都是事实。可是我觉得我们不能低估人家这种干劲,如果印度人真有这种干劲的话。印度在研制LCA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弊端我们自己的航空工业早年间甚至现在就没有吗?印度人能够咬着牙把这个项目坚持下来,这就不容易,这说明他们志气不小。我们在回顾自己的军工发展史的时候,替自己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也说了不少好话,这些经验教训和好话也完全可以用在印度身上。印度的LCA可能是个烂摊子甚至是个烂尾楼,但通过它印度确实可以掌握先进战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那话怎么说来着,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而且,以印度的处境,它完全可以买得到更好更便宜的先进战斗机,但它要坚持自己搞,这就是一种大国的雄心,我们不能因为讨厌印度的民族性就忽视这种大国雄心。当然有大国雄心的国家曾经有很多,阿根廷、印尼都想搞自己的航空工业,但是都没成功,现在也混得不怎么样,但是印度目前的态势不同,国际舆论公认它是和中国一样真正正在上升的力量。有大国的潜力、并且有大国的心态、而且正在作为大国而崛起,这三条加在一起足够我们重视了。

印度的国际处境要比我们好得多,这也许是他们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他们搞不出来了,随时有无数外国厂商等在屁股后面提供参考和替代品。他们从来没有像我们一样面临封锁和孤立,所以没有我们的急迫感和干劲,但也不要因此而低估印度的国际视野和优势条件。中国驻荷兰的薛大使(外交部里屈指可数的哥大国际法女博士)说过,在国际场合,中国外交人员的素质同这些国家相比相去甚远,无论是思维还是口头,中国人都离国际水平距离很远。一旦印度等国实力真正上来了,它在国际上的优势是明显的,现在印度实力确实正在上来,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份警醒,少一份蔑视。

我们国家这些年确实发展不错,中国崛起也远比印度崛起更吸引外国人的眼球,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是有了一点暴发户的心态呢?我们是不是觉得中国真的已经走上了一条可以凯歌行进的大道呢?希望我在巴黎航展上看到的中国展台并不真正体现我们国家崛起的物质现实,更不要是精神内涵。

PS:对巴黎航展中国展台的评价只是一点个人观感,我知道任何公司都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也许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巴黎航展这种地方并不是一个值得投入宣传的舞台,因为没什么获利的可能,或者不用宣传也照样可以做成生意,对此我充分理解。我也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对于印度崛起的前景分析,我的看法也很肤浅,愿意和大家讨论。

通宝推:山远空寒,
家园 花!

行走大人说得好极了。我一直就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普遍看不起印度,嘲笑印度。不明白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从哪里来的。不明白这些看不起嘲笑印度的人到底对印度了解多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