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6):湖水是你的眼神 -- 语迟

共:💬54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6):湖水是你的眼神

  这是这个系列第2贴与第6贴的合并,第2贴写“仁”,第6贴写的是“德”。先前的两个贴写得都很有问题,所以这次重新写。一个体系总要有它的基础,中国文化,汉文化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内个来源、源头是什么,它的逻辑的起点是什么,这是这个贴要写的。以下是正文。

  仁这个字是儒家思想的基础,一个字给概括了,问儒家思想是什么,说,就是“仁”,可以的。同样,问道家老庄思想是什么,说是“自然”,是“道”,很好,就是这样。除了自然科学之外,世界主要几大哲学体系,我知道的,都可以这么化繁复为简约,譬如佛家够大的吧,三千部大藏经,八万四千法门,虽然这样,你要问我什么是佛学,我也只答四个字就可以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可以囊括全部的佛学。不信可以找个高僧问问,他会同意的。关于阿弥陀佛的这个问题,接着可能还要谈到,在帖子结尾了。

  这些高妙的名词概念,仁、德、道、佛、彼岸、太极、上帝、安拉、天、禅、毛主席说的“人民”、黑格尔说的“绝对观念”...等等,这些十分难懂难以搞明白的名词,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极顶。这些名词概念都与一件事情有关,而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儒家及老庄思想的源头,当然,也是佛学的源头,也是西方宗教的源头。非但如此,这个事情也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

  (一)宇宙的本质

  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构成的?西方早先有原子论,现代物理学又发现了比原子还小的粒子,又发现了更小的,只带1/3或者2/3个电荷,这些小于电子的粒子据说已经发现了几百种,看样子还要不停地这么发现下去。这就是说,自然科学目前并不知道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构成的。

  而这个问题在各大宗教中早已解决,问基督教徒,他们会说物质世界是上帝的化身,物质世界的本原是上帝。科学教徒们有个毛病,以为自己特聪明,别人都比他们笨,他们总是爱把宗教信仰庸俗化,与鬼神迷信等同起来。科学教徒以为宗教徒心目中的上帝不过是一个类似鬼神的玩意儿,一种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诸如此类。其实在真正的宗教徒看来,上帝很平凡,我们吃的米饭,呼吸的空气,香草鲜花,和我们自己,这些都是上帝的化身,原子论说这些事物的本质是原子,而宗教徒则说是上帝,上帝这个事情比较玄,不象原子那么实在,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差别。

  我手头现在有个打火机,科学教徒会说这个打火机的物质本质是基本粒子,基督教徒(当然是有些道行的)则会说打火机的本质是上帝。上帝在这里可以说是物质的,有物质性。物质世界的本质是一种东西,原子论者认为这种东西叫做原子,一个一个的,宗教徒们则认为这种东西叫做上帝,它并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就是一个,形象点说,就是那么一团。打火机是它,米饭是它,空气是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什么的统统都是上帝。就好比一团泥巴捏出来一个园林模型,有假山小桥什么的,园林模型就是我们的宇宙,上帝就是那团泥巴。

  科学与宗教对于世界本原的观点就是这么一个差别。

  中国本土哲学讲“心物一元”,这是什么意思呢?

  诸位看官,现在在想什么?把这个贴先不看,去想点别的,该做饭了吧?晚上吃什么?吃排骨汤吧?好,排骨汤出现了。这时你有了一个排骨汤的念头。先把这个念头在头脑中定格。

  如果在A4纸上打印出来一个排骨汤的图影,这个图影有它的物质本质——油墨。那么我们头脑中现在这个排骨汤的念头,它也有它的物质本质。这本质就是上帝。在佛学中把上帝叫做“自性”。中国人把它称为“道”和“太极”。(关于太极和道有什么区别,说一个不就完了,这个我认为可以参考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与“绝对精神”的概念。太极=绝对观念,道=绝对精神。太极指最遥远的存在,那时上帝这团泥巴还是泥巴,没有捏成宇宙,太极运动变化成了宇宙以后,就叫做道。这是题外话,到此为止。)

  而油墨的物质本质上面说了,是上帝。这样一来,心念与油墨在物质上就统一了,统统都是上帝,是自性、是道。这就是“心物一元”。宇宙中所有的精神与物质现象,本原都是一个。

  

  科学观测到基本粒子,证实了基本粒子的存在。同样,上帝也是可以观测到的。但是因为观测到上帝的人很少,导致出了不少麻烦,产生了迷信。很多人信仰宗教,只是盲目地信仰。他并没有看到上帝而相信它存在,这种信仰很容易沦为迷信。在各大哲学体系中,都有观测上帝的具体方法,只要不出错,这一般要有明师指点,就可以看到世界宇宙的本原。

  譬如禅宗修行要“看话头”,说一句话,看这句话的话头,什么是话头,就是看这句话是从哪里出来的,它的头它的出处在哪里,是什么。上面说了,思想心念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念未动之前,则是自性的本来面目,看话头就是要看到这个自性的本来面目,上帝的面孔,它什么样的。所谓“明心见性”。

  这里不是在谈禅宗修行,只是举例,真的想修禅宗,需要找个好师傅带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么上帝究竟什么模样?《老子》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大道虽然无形,可能天比较象它。所谓天玄地黄,这个玄就是道的模样。天可能指的是平流层以上的样子,外太空的样子。这里有个问题,所谓看上帝并不是用眼睛看的,你站在门外,探头向屋子里一看,看到有个道,不是这样。那大概是一种感知吧。究竟怎样,我没能力说或者压根就没办法说,要不古圣先贤们早就说了。等你“看”到了,就知道了。

  这个贴可能要写得比较长,为了看着不累,我写的也不累,我要挖坑了。以上是第一部分。待续

家园 【二】黑格尔见到上帝

  (二)黑格尔见到上帝

  黑格尔把自然界出现之前的存在叫做“绝对观念”,后来的物质与思想都是从这个绝对观念来的。唯物主义者说这个“绝对观念”不就是上帝呗,是造物主的别称,黑格尔给换了个说法。这倒不错,上帝与绝对观念的确是一码事。

  问题在于唯物主义者对上帝的理解不足。因为他们都没有见过上帝,黑格尔却见到了。

  至于怎么见到的,我对黑格尔生平不了解,搞不清楚,但是如何见证自性,感知宇宙的本原,这个方法,佛陀说过,孔子也说过,耶稣默圣也都说过。黑格尔用了这些方法,于是看到了自性,看到了上帝和安拉。这不是说黑格尔一定看过这些人的书,他无意用到的也有可能。

  其实这种所谓的“神秘体验”很多人都有经验,不过大多时候那只是一瞬间,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消失了,没有了,也可能在那一瞬间看到了宇宙,浩瀚星空,无边无际。或者是见了一种宏大的光明。但是因为十分短暂,往往这个境界被忽略过去。这是很可惜的。在那一瞬间,这些人其实已经超脱了生死。

  文天祥在被押解去元大都的路上,遇到了异人传授他“大光明”法,他于是彻悟,而且留驻在那个境界里了,这时生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个例子。

  佛家说开悟,说的就是这个体验,明心见性,但是不是一开悟就成佛证祖了,还远着呢,这个开悟不过是个开始,而且层次等级不一样,黑格尔的境界可能就不如文天祥。开悟只说明上路了,走对路子了,还要沿着走下去,走到头,就是佛——觉悟的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以上如我所说,好象佛儒道将无同,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个话我可没说。我说的一样的是它们的源头一样。都是以见证了宇宙本原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对这个宇宙本原的认识一样。佛儒道基督等是不是一样,这个问题不谈。

  接下来就要谈到“仁”这个字了。这个字包含了儒家思想中有关自性的概念与见证自性的方法。从这个字开始,还要说“德”字,说“禅”的概念,说“阿弥陀佛”,等等。

  待续。

家园 【三】什么是仁

  (三) 什么是仁

  王阳明诗云:

  饥来吃饭倦来眠

  唯此修行玄又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

  偏向身外觅神仙

  这是说真正的修行就是吃饭睡觉这些平常事情,修行就这么简单。说这个话的不只王阳明。譬如佛陀曾对一挑水的老妇谈修行的问题,也是这么讲的。说你打水的时候,心里不要想别的,不要胡思乱想,把心专注于打水过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努力做到清清楚楚,历历分明。这就是修行。还有不少禅宗的偈子也说过同样的话,都拿吃饭睡觉这样的平常事来比喻。记得其中有一个说人世间吃饭这件事情最难。绝大部分的人不会吃饭,不知道怎么吃饭。因为几乎所有人在吃饭的时候都要胡思乱想,不知道在想什么,出神不知道出到哪里去了。而把自己吃饭的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清清楚楚,夹菜,拨饭,咀嚼,吞咽,一顿饭总共吃了几口等等,都清清楚楚的,心思一点也不往外跑,不想别的,这很难的。

  如果人生天地之间,做事情都是如此专注,心中没有妄想,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专心于你做的事情,这个状态就叫做“仁”。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吃饭做事的时候胡思乱想别的,精神心思没有集中在吃饭做事上面,这就是仁远乎哉?仁跑了,离仁远了。离仁远了,我欲仁,回来吧仁。发现心思跑了,赶紧把它收回来,专注于吃饭做事的每个动作,都历历分明的,则仁至矣。仁又回来了。就是说仁一点也不远,也不高深,你想得到仁就可以得到。子曰: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这就是直接谈到了仁与吃饭的关系。《论语》还说,颜回这个人,“其心三月不违仁”,90天中颜回不但每顿饭都吃得历历分明,而且其他时间也是没有丝毫妄念,心思一点也不乱跑。

  这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帖前两部分已经说了,宇宙的所有现象是其本原的变现,上帝无所不在,我的打火机,我们心中每一个念头,其本原是一个东西,那就是自性,是道,是上帝。而这个本原是一个,没有大小的分别。这就是佛家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道理。我们在查字典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譬如“抽象”的“抽”字,

  

  抽象

  抽样

  抽搐

  抽签

  抽油烟机

  抽穗

  抽思

  ......

  一个字连续看多了,会觉得这个字怪得很,陌生起来了。当年王阳明聚精会神地盯着竹子连续看了7天,到第7天的时候,在他眼中,竹子就不是竹子的样子了。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就是竹子的本原,那个上帝。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所以《金刚经》中说,

  若见诸象非象

  即见如来

  如果你看到打火机不是打火机了,变样子了,那你就看到如来了,这个如来即世界宇宙的本原。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做人老实本分,胡思乱想,影响成长,如果你时刻专注于你做的事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饥来吃饭倦来眠,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诸象非象。胡思乱想的话,看打火机永远还是打火机,因为你盯着打火机的时间很少,眼睛虽然在看,心却没有,跑出去玩去了。吃顿饭一个小时,实际上你真正吃饭的时间连一分钟都不到,嘴巴虽然在吃,心还是没有,也跑出去鬼混去了。

  由于这个世界宇宙的本原,那个上帝有物质性,似乎有延展伸缩的性质,仿佛一汪湖水,所以内心活动剧烈,胡思乱想,杂念纷飞,如果这样的话,则会引起外部世界相应的变化。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高兴得心都飘起来了,这头高那头就会低,有的因此连命都丢了。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有了一定的修养,心境能长时间的保持平和,庶几乎近道矣。这样人生的际遇也就会跟着顺畅通达,会少一些坎坷。性格决定命运。

  

  《说文解字》中谈“仁”的古字是“千心”,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千人之心为仁。这不是很清楚的么?这个千人之心,人人都有的心,这个仁,就是自性,就是如来。譬如看到世间惨事,心中不忍,这个感觉就是自性的变现,自性人人都一样,那么这个自性对于人间惨事的反应也是人人都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就仁的另外一个定义,仁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要谴责一个人,首先应该把自己放在当事人所处的环境里,看你是不是会比他做得好些,如果自忖还不如他,那你还是不要谴责吧,省省吧。

  子罕言仁,孔子很少谈仁这个事情,原因上文已经谈了,世界宇宙的本原这件事不好说,它什么样?怎么回事?没办法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只好不说。你见到了,就不用听别人描述它,你没见到,给你再怎么描述也没用。

  以上是第三部分,待续。

家园 花上

理通,然后才能事通。能做到理通就已经很难了,何况事通呢。花上,语迟网友加油。

家园 很同意第(一)节,第二段,第二句话.
家园 有个问题想问问

我觉得文说唯有义尽,所以仁至。就是说他尽到了自己的义,所以达到了仁,而不是说通过佛法秘决。孔子教人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也是叫人不要往这条路上走,要老老实实做人。我看语兄第三部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这里却要举这样一个例子?

宋儒以后,大家讲静坐,但以前,尤其是汉魏以前,中国并没有这种修行,那么前人难道不是大儒吗?孔子讲乐讲诗,我觉得是有深义的。我比较同意李泽厚的看法。

家园 【四】率性之谓道

  (四)率性之谓道

  自性这个词可能只是禅宗词汇,佛学别的地方也用还是不用,这个我不是很清楚。自性与“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这个“性”,还是有些含义上的差别。譬如说,打火机的本质是“自性”,却不是“性”。而这个差别,是汉儒以后人为的一种分别。

  《说文解字》解释“性”为“人之阳气性,善者也”,对应的解释“情”这个字为“人之阴气有欲者”,要注意,许慎(《说文解字》作者)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先秦以前,性指的是自性的表现。性者心生也,心的表现就是性,心是这个本原的本来面目,即自性,它的表现则是性。譬如打火机的物质本质是心,打火机本身,这个现象则是性。所以要给性这个字定义,较准确的应该是“性者,心生也”,应该是这样。

  董仲舒解释“性”为“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这个解释就不错,比许慎解释得正确。事物的原本样子就是性。譬如女子不化妆,很朴素,化了妆就不是自然的样子了嘛。

  如上所说,许慎解释性这个字有问题也许是不得已,他不这么说,情这个字就没法子解释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解释它,本来什么事情也没有。一来解释,要做些事,麻烦就来了。许慎的说法要牵涉到矛盾的问题,阴阳的问题,这会扯远的,跑题了。不再说了。

  

  《中庸》云,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说文解字》解释“命”为“使也”,命令的意思。兔子为什么红眼睛短尾巴呀,造物主就是这么造的它,天命令兔子,你就这德性。所以天命就是自然,造物主把打火机造出来,打火机的样子,就是天命。所以宇宙自然中的所有物质及精神的现象,都是“天命”,天生如此,无可奈何。这个天命就是性。

  这就又谈到了“仁”的概念。上一部分说仁就是“老老实实”,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饥来吃饭倦来眠,不要有妄想。吃饭的时候心思跑了,那就是吃饭不老实。吃饭这个过程,它的样子,吃饭这个现象的自然面孔,这是性,是天命。我们的心应该老实地依循自然天命而不是飞到别的地方去。吃饭的时候,把每一个动作都观察得清清楚楚,夹菜,拨饭,咀嚼,吞咽,一顿饭总共吃了几口,都清清楚楚的,心思一点也不往外跑,不想别的,做其他的事一律,这就是

  率性之谓道。

  《说文解字》解释“率”这个字原本是捕鸟的网子。它的古字象形字就是网子这个工具的模样,可能这里这个字应该是发“绿”的音。我说的是可能,率(绿)性之谓道,究竟该怎么念无所谓,意思搞清楚了就行。把性抓住了就是道。根据《说文解字注》,这个“率”字引申为依循,这就更清楚了。

  “道”除了指宇宙自然本原,譬如庄子说“道在屎溺”,屎尿的本质也是上帝、是自性、是道。除了这个意思,这个字也指道路、方法。怎么见证宇宙自然的本原,这个方法,就是“率性”,依循事物的自然面目,这就是道。

  这里有辩证法。就是说,譬如打火机,打火机的本质和打火机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东西,虽然它的本质是一种样子,和它的表面现象不同,但是它们是一个。所以无论哪个样子都是那一个东西。我们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地做事,事物的自然面目在我们心中历历分明,这其实也等于得道了,得到道了。这与见证上帝见证自性的境界一样。

  传统文化说了那么多,不过就是在教育我们老实本分,可以说没有别的。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这就是修道。这就谈到了“德”的概念。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就是德。而什么是老实什么是本分,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下一节就谈这个问题,德究竟是什么。

  待续。

花上
家园 多谢。
家园 【五】什么是德

  (五)什么是德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有个姓杜的老者,杜老爷子,30年没出过门。在当地很有名,都知道这个人。孙姓的地方官就前去攀谈。老爷子告诉孙,先前在老家有50亩地,与兄同耕,后来侄子娶亲,家族入不敷出了,就把地都给了大哥,携妻子迁徙至此,遇到同乡给了30亩地种着。儿子大了,地里的活一人包了,还打工兼职,父子衣食足矣。自己就这么闲着。

  孙问平常做些什么?答:

  端坐耳,无可为也。

  什么也不干。孙问不读书么?老爷子说20年前还看看书,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孙十分感慨,30年不出家门,自家的门都不曾踏出,您怎么受得了。您老人家了不起。老者遂指门外一桑,说,15年前亦曾在此桑下纳凉,

  

  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我自不出尔,何足尚哉。

  老者的儿子也是极本分老实之人,就是出门买盐走这么一趟,眼睛也从来不四顾张望,目不斜视。当时沈括正兼军职带着部队,筹划军事,忙得不可开交,“疲甚”。一天忙到半夜,听到孙说这件事情,沈括“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无独有偶,鲁迅《故事新编·出关》里描写,

  “老子静静地坐着,仿佛一段呆木头。”后来孔子来聊天,谈毕,于是“老子孔子静静地坐着,仿佛两段呆木头。”鲁迅这里说得不错,即孔子老子还有佛陀,他们不讲课,不写东西,不串门聊天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在没有事情的闲暇时光里他们会做什么?“端坐耳,无可为也。”

  其实中国民间象杜老爷子这样的高人很多。也许我们奶奶爷爷就是这样的人。当然,程度是会差点。有次我傍晚去拜访一个农村的老中医,老爷子也是在坐着发呆,上眼皮自然地垂着,道貌岸然。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有德之人。

  用杜老爷子的话给“德”这个字下个定义也是可以的。“无求于人”就是德。更准确地说,“无欲无求”就是德的表现。

  譬如你很穷,穷就穷呗,安于贫穷,不为改变这个穷去做什么事,没有摆脱贫穷的欲望,这就是德。别人把你菜了,打你侮辱你欺骗你,你一还手,跟他对骂,报复,或者忙着解释哎呀我不是这样你不能这样对我,这也是求人,打人骂人其实也是求人,希望别人有所改变,这也是欲望。

  逆来顺受,顺其自然,不要为自己的欲望,为了改变现状去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心里不纠缠这些问题,别人得罪了你,马上就忘了,这档子事想不起来了,这就是德。圣雄甘地向刺杀自己的凶手祝福,可以做个例子。

  芸芸众生,极少几个能做到一辈子不求人的。在原则问题上,能做到“无求于人”,无求于天,淡泊安命,就已经难能可贵。穷便穷,死便死,没房子就没房子,挨饿就挨饿,不升官就不升官,我就是不求你。

  那么鬼子们侵略我们中国,烧杀淫掠,我们难道也忍了么?这是另一个问题,仁的问题,将心比心的问题。这就要说到德的准确定义,以上说的是德的表现,样子。

  

  《说文解字》解释德,只用了一个字,这个字打不出来,字型挺象“升”,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这个字,是“登”的意思。这个字可能是“德”的字音的来源。段玉裁解释说,

  ...得即德也...俗谓用力徙前曰德...

  “德”的古字(见《说文解字》),是左边一个“彳”,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这个字也打不出来。如果我来解释德这个字,把这个古字一摆,再加一句“得即德也”,可能这就可以了。

  “彳”是“小步走”的意思,《说文解字》云,直者,正见也。直心,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即自性、上帝、道。以类似于小步走的方式努力维持心的本来面目,就得到了。这就是 “德”。得到了,自然不用求人求天。

  上一节说了,率性之谓道,吃饭的时候心思跑了,赶紧把它收回来,专心于吃饭的过程。这个吃饭的过程,是天命是自然的。这也是上帝的模样,虽然还有另外一种样子,但是这个也是。所以专心也就等于得道。吃饭的过程观察得清清楚楚,夹菜,拨饭,咀嚼,吞咽,一顿饭总共吃了几口,都清清楚楚的,这就是“正见”,看清楚它了,就是正见嘛,这就是“直心”。

  我们把心都叫做“心灵”,灵这个字是风吹火,飘飘忽忽的,所以古人说心是“极灵动之物”,非常飘忽,“心灵”这个词很形象。所以吃饭时候能把心思控制在吃饭的过程上,不乱跑乱动,忒难。虽然难,努力地这样去做,这就是“德”。所以孟子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

  学问没什么,吃饭时候心思集中在吃饭上,不要放纵心思,不要让它乱跑,其他的事也一律,这就是学问。所以看有些搞科学搞技术的,譬如神六那会看了不少采访,航天界王永志戚发韧他们,看着就很象得道的样子,非常有风度,感到亲切,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几十年,心无杂念,想别的事很少,炼出来了。这也是有德之人。佛家有人说不信佛的也能得道,修成正果,就是这个道理,专心就行。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目的无非就是想把心思收在吃饭上,饭菜味道很吸引人,容易专心品味,心思集中在味道上,味道这种现象也是上帝也是自性呀。其实这样吃饭反而吃不多的,专心吃饭,可以节食,利于控制饮食。心思越乱,吃得越多。可以试试看。

  

  子曰,

  以德报德

  以直抱怨

  好象这个德还有施与的意思。体恤孤贫,助人为乐。这里这个德就是仁。仁德两个字的含义有交集,有时会一起用。看到别人苦难,将心比心,仿佛自己在受难,要使受难的人舒服些,这是仁心。所以我们要反抗侵略。注意,中国人反抗侵略杀鬼子并不是为了报仇解恨,而是为了救苦救难。这是一个跟本性的重大区别。中国人不记仇,不宣扬仇恨,反对仇恨,事情过去就过去了,这是德。

  仁字含义偏重于自性,指宇宙自然的本原,德字含义偏重于去做,就是说仁是“是怎样”,德是“怎样做”。

  现在的人热中消费,自己一个人就寂寞,喝酒泡吧,放纵耳目。这就是有求于人,有求于外物。不这样不舒服,难受。前几节说了,上帝有物质性的一面,就是说上帝的一种面孔是物质的,心的内外都是它,身外之物与思想都是它,身外之物多了,心里面肯定就少了。越堕落越快乐,但是越快乐越享受也就越空虚,心可是会疼的。

  这又引出了此节开头的问题,杜老爷子还有孔子老子他们闲的时候,他们的心专在什么地方?没事情专呐。我们平常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无聊寂寞,没有事情可以去专心。这时怎么办?所以说很多事情都是吃饱了撑出来的,没饭吃的时候,满心思都是饭,其实这也是一种专心,方法对了,也有结果。饱暖思淫欲,吃饱喝足了,就要没事找事的。这里这个淫欲说指男女虽然不错,但其本意本来是“过分”的意思,过分的欲望叫做淫欲,这个意思比较广泛。

  从下节开始要谈谈佛家一些修行方法,主要有三部分,苦行、禅宗与净宗。以上这几节还是有没说到的地方,以后尽量说得清楚些。

  待续。

家园 求其放心而已
家园 听说四川有道士

80多岁了,象小孩,走路不走正经道,还和人比赛爬树,看谁快。

家园 【六】上善若水

  (六)上善若水

  前几节说上帝是什么,还有自性、道、仁,德,等等,说的是宇宙自然的本原,它的本质。如果再形象一些,拿我们都知道的事物来类比,这个事物就是水。上帝象什么,象水。

  相比气体和固体,水实在而又柔软,介于虚实之间又兼有二者的特性。朱熹说,

  “仁字最难形容,是个柔软,有知觉,相酬接之意,此需自去体认。

  ...试自看一个物,坚硬如顽石,成甚物事,此便是不仁。...”

  宇宙自然的本质,这个上帝,它有柔软的物质性,它就象水。这就是《周易》中为什么说“曲成万物”的原因。你想得到什么,就应该抛弃它。譬如游泳的时候我们都是反方向用力,想前进就得向后拨水。

  同理,你拼命要避开什么,它就来了。你越不想失去什么,它就会失去了。这是因为心在用力,这个力只会产生反作用。你越不想失去什么,你的心就在用力抓住它,这么一用力,产生了反作用,它就失去了。所以执着只会使你失去你所执着的对象。

  譬如你想得到健康,就应该损害健康。健康就是舒服,你想舒服,就得先找不舒服。所以风雨中的小贩们容易拥有健康,因为人家一直在吃苦。相反有些人亿万身价,却疾病缠身。健康人体会不到,这些富豪们未必比小贩幸福。

  与此同时,譬如想拿到博士学位,就要不想拿到博士学位?这也是讲得通的,很多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你问他是不是特别高兴,费了多少辛苦,他也是稀里糊涂。他并不是拼了命地要拿到博士学位。他们可能会觉得博士学位没什么,一不留神,拿了个博士。或者真是拼命地拿了博士,拿到以后也会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有些人一辈子就为了实现某个心愿,这样的事有啊,但是这个心愿真的实现了以后,这些人就会发现和想象中的情况不一样,不过如此,或者还不如不实现。这就是说你费了千心万苦实现的多年来的心愿,其实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心愿。关于一不留神拿个博士,这与“禅”的概念有关,下节再说。

  佛家等宗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就是苦行,道理就在这里,去看上帝,去见证自性,为什么呀,为了脱离痛苦。那么为了脱离痛苦,方法就是去感受痛苦。痛苦到极端,那同样就是极端的幸福。禅宗里有个例子,有个小和尚总也不开悟,师父说,拎两桶水,看见内个山顶没?拎着水跑上去,不许停。小和尚也听话,拎着水就跑,跑得快没命了,跑到山顶,水桶一放,开悟了。

  前些日子新闻说,一28岁的博士研究生跳楼,遗书写得很冷静,说没别的原因,就是累,想偷懒。这真是可惜的很,你在坚持一下,你就开悟了。人在极其痛苦的时候其实正在面临重大转折,马上这个转折就到了,很多时候就是那么一根稻草的分量,就差那么点时间,也许只有几十个几个小时,挺过去了,豁然开朗,但是很多人在这样一个时刻选择了放弃。很可惜。有的命都丢了,他不想活了。幸福其实很容易,5000米跑完,冲过终点那一刻,心中的感觉那就是幸福。痛苦越大,幸福也就越大。从梁武帝开始,佛学主张素食,不犯荤腥,传统也都主张简朴,这也属于苦行的范畴。

  过来人都有共识的,经历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吃过苦的人会平和而深沉,看问题深刻。吃的苦越大,离得道越近,就怕吃苦的时候趴窝犯怂。这个苦包含肉体与精神的痛苦,心里的痛苦其实更难忍受。

  这里可以给所有的抑郁症病人开个方子,一个字,忍。心里想让你去死,你就偏不死,再痛苦,我忍着。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不能让这个痛苦来指挥你,它一发作,你就有动静,这就是它在指挥你,不能听它的,听了就麻烦了。其他心中的苦难也一律,忍就行了,不要因为心里难过不舒服,想摆脱这个难过而去做点什么,这就是这个难过在指挥你,坚持,忍耐,忍过这一阵就好了,它就不会再来找你了。

  如果给中国人的民族性下个定义,那就是水。上苍赋予我们水的气质,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天命。

  水分子结构稳定,氢氧原子之间的化学(共价)健比较坚固,水在包容接纳很多物质的同时,却又执拗地保持着独立。譬如氯化钠易溶于水,但是一瓶生理盐水,从分子角度来看,盐还是盐,水还是水。

  几十个世纪以来,表面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中国人自己的,连筷子都不是,筷子在西汉的时候还没有,东汉从外族那里学的用筷子。毛笔是,现在也不怎么用了。但是我们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和大众哲学却依然故我,还是老样子。中国的社会舆论评价人仍然以德为准,没有德,人品恶劣,再怎么样的人也被嘲弄,这和西方是不同的,西方舆论崇尚的是才。

  印度情人节骚乱,在中国就没有,谁爱过就过嘛,这就是中国的包容性,印度人容不下情人节,情人节在中国的溶解度就高得多,易溶。但是虽然过圣诞节和情人节,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独立性。

  《老子》云,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痛苦、简朴)

  故几于道

  ...

  夫唯不争

  故无忧

  不争即忍也。不争就是老实,是本分。有些人不懂装懂,自伐夸耀,或者是巧言令色,那就是在争,不老实。

  水有如下几个特点:非虚非实、柔软、包容、独立(外柔内刚)、谦虚,水往低处流,还有清净不沾染。古语说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油就沾染,黏黏糊糊的。水的这个“清净不沾染”的特性,就是传说中的“禅”。下节就说禅。

  待续。

家园 原来素食的主张是从梁武帝时候开始的,谢过谢过。
家园 科学和宗教的区别在于

科学可以被验证,科学理论可以被证明。而宗教既不能被验证,宗教理论也无法被证明。基本粒子可以通过严谨的实验和理论出来,而“昨天我受了上帝的感召”则只有他自己知道真假,别人既无法证其实,也无法证其伪。

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诸宗教之间都互相抵牾,遑论找出真相?反正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谁也无法证明谁错;相比之下,科学要老实的多了。

PS:基督徒和穆斯林从来不会认为物质世界是上帝的化身,那是上帝的造物,说打火机是上帝,那是异端。

家园 你的最后一句话说的就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宗教的根本差别所在。

  基督徒和穆斯林认为他们看到的内个上帝和安拉与现实世界是脱离的。所以他们会以为那是主宰一切的神,是造物主。

  而东方哲学,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则认为内个东西和现实世界是一体的。现实世界是内个神的变现,是它的化身。庄子说“道在屎溺”就是这个意思。

  我这个帖前面说了,关于各宗教哲学的差别不谈,我说的则是东方哲学。所以我说打火机的本质是上帝。在西方看来,这样说的确可能是异端。

  为什么西方文化是分裂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统一的文化,就是以上说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