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文革的权谋与理想 -- 语迟

共:💬265 🌺437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OMG
家园 嘻,那是在长江里游,可不是游泳馆

顺水漂

没想到吧?

家园 这个倒是想到了

恩,是很快。1500米的话悉尼金牌选手需要15分钟,北京铁人三项赛得20分钟。

事实上,那里的流速应该是大约2.7米/秒(武汉港务集团资料)。那么在65分钟内差不多可以流10公里。也就是说主席的游泳时速大约是5公里。跟北京铁人三项赛的成绩差不多或者还要好一点。如果算上主席从岸边游到河里开始漂和从河里上来的时间,主席的游泳水平还真不是盖的。或者说该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枪毙--国家的运动员成绩还不如一个胖老头子。

OMG
家园 当时水里有条鳄鱼
家园 江面不同位置的流速差别是很大的
家园 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正是贺龙

怪不得文革一开始,贺龙就倒霉了,现在我们终于找到原因了

家园 您的部分观点我不赞同

比如您说毛一退,手下各路诸侯即会争权,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历史事实却恰恰相反.实际上经过大跃进之后,党内高层很多人都发现毛这样下去会造成经济崩溃,明里暗里采取很多措施纠正毛的作法.包括毛建国后极为欣赏,委以总书记的邓,他与刘的合作其实是就此开始的,其他持相似看法的如周,陈等.

军队呢,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除彭,黄外,一直对毛忠心耿耿的罗瑞卿的转变很说明问题.他也认为饿死这么多人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必须调整政策.

三年困难后,刘邓等的威信其实已经很高,毛则大为下降,已有逐步退出经济等领域的苗头.所以他被迫在七千人大会上口头检讨,后多次抱怨他"骂娘已经不管用","只听少奇的"等.

军内高层旗帜鲜明的挺毛的只有林一人.所以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是毛挂空名,刘邓主事,至少在经济上是如此.毛如果就此抽身,以后再慢慢从军队退出,林等未必就能掀起波澜.这一点只须看看林后来所任用的四大金刚等其实文革前在军内并无太高地位即可明白.换言之,林在毛的支持下可以凭他四野的人掌管军权,刘邓及其身后的数位老帅同样能做到,只要毛表明他对刘党内地位的认可.

综上,当时形势是有毛被架空,刘邓等渐渐掌控全局的趋势,党内的高层大部分不同程度上支持刘邓.毛则不愿这样下去,亲自与林结盟,大搞个人崇拜,直至发动文革.而不是毛自己要退,其他人争权使他退不了.

家园 大写意,花。

家园 这个是无论如何都要花的

当时经济不可能是全部,甚至只能是一小部分必须要给国家安全让步

家园 这个记录肯定是有水分的

根据记录片,当时主席是在一群大内侍卫的环卫下慢慢悠悠漂的。这样说来1.记录片是刘邓特务处理过的,放慢了速度,诋毁伟大领袖;2.毛主席身边的侍卫比毛主席游得还牛,怎么不去参加铁人三项呢

家园 最近太忙,一点时间也没有,没有及时回复,见谅.兄的意思我明白,

文革这个事确实是不说的好.因为想说清楚很难.而且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一些原因.所以搁置为佳,多少年以后再让后辈的闲人们去做谈资好了.但是我写这个事情,一是为了玩,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一两篇文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我们写不写的无所谓.写了也不会有什么.是吧.如果真的可能有什么影响的话,我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中央遇到了非常困难的理论危机,从改革以来,中央的理论在逻辑上存在难题和矛盾,难以服众.人民难以接受.这个难题的产生的根结就在文革这里,在毛泽东.中央有些话很难说,不是说不明白,而是没办法说.不能说.那么我们读书人说一说是可以的,中央很难,日子不好过,我们可以帮中央说说话,无非是民间的一种声音罢了,即便有坏处,也坏不到哪里去.

我这个贴的目的还是要谈现在的,要来支持邓江朱支持现政府的,为中央说话的.所以必须从文革谈.可是工作很忙,一直没有时间,写得太慢,到现在,写了这些似乎是要给文革翻案.这不是我的本意.等我写完兄就明白了.

家园 【六】邓小平

  1966年-1969年,邓小平在做什么,什么处境,我找不到资料,不知道。但是这一时期邓的心境是可以推测的。和刘一样,邓小平勃然大怒,内心感到委屈和激愤。我们有什么错?我们一心想把国家建设好,这难道是错误么?凭什么如此对待我们?内心的剧烈震荡在外部环境中必然引起相应的变化,邓的路越走越窄,终于在1969年被流放(疏散)到南昌软禁。在拖拉机修配厂里,邓每天站着做半天工,年近古稀的邓常常累得脸色苍白。

  下午闲暇的时候,邓小平就在将军楼的院子里走路。一圈走完,再走一圈。所谓“心静而神策生”,南昌岁月的苦行和寂寞无论对邓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象所有的杰出者一样,邓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他渴望了解真相。邓并不象此时的刘那样,内心被幽怨与愤恨所充满,与刘不同的是,邓小平还试图揣测文革的真意,毛泽东此时掌握着他的生杀大权,邓很想搞明白毛究竟想把他怎样。

  作为党内的小字辈,第二代人,邓对毛的感情与刘对毛的感情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一点从毛泽东1957年访苏的记录片中就可以窥见端倪。在中国代表团中,毛身边的邓就象一个谦逊而真诚的弟子,对毛泽东这位老师的敬佩与爱戴溢于言表。多少年的志同道合,荣辱与共舍生忘死,共同度过的内些艰难岁月,人中之龙的邓小平常常感觉到与毛泽东心有戚戚焉,而且往往毛的见识会更高一畴。邓是很谦虚的人,他在1959年以前,对毛泽东是发自内心的钦佩。除此以外,敦厚善良的邓也感觉得到毛泽东宽仁博爱的胸怀,那是一种可以穿透时空的温暖。

  而作为毛泽东同代人的刘少奇,从一开始就带着人性中固有的自负与傲慢来看待毛泽东。可以说刘从来也没有敬佩过谁,在他的狭隘的内心世界里,伟大的刘少奇同志才是天下第一人。一念之差,决定生死。邓的谦逊与善良给予了邓充分的内心空间来思考自身以外的问题,这使得将军楼里的邓渐渐沉静下来,他对毛泽东没有恨,而是不理解。就象许世友那样,对文革感到困惑。而且邓并不会自以为是地来轻率地揣测毛,得出一个以贬低毛而自圆其说的结论,使自己心安理得。他内心一定感觉到什么——这是基于几十年以来对毛的了解而产生的内心深刻烙印造成的——毛肯定有他的想法,只是我不知道不理解。我要想明白为什么。而文革以来的刘少奇呢?他的内心的偶像——他自己,那么聪慧与完美,另人怜爱,却被公然地羞辱折磨。就象一个失贞的纯洁女子那样,刘的潜意识里已经决定放弃生存——活着还有意思么?可以这么说,刘少奇死于自私。而邓小平想得更多的则是国家和民族。这样的广阔胸襟,如此坚定的信念使邓小平坚不可摧。没有人可以否认,最起码,邓小平有一个特点与毛泽东一模一样,那就是坚强,顽强不屈,百折不挠。

  世界是运动的,是变化的。这个宇宙中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党也是这样。1957年以后,党由深沉冷静变得浮躁,于是遭遇打击,又变得沉静。与个人一样,一个浮躁的集体是一定要出问题的。苏联党的覆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浮躁。苏联党脱离了人民,被一群浮躁的菁英控制,这就是后来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毛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具体事情的人,另一种则是组织者。菁英群体仅仅是做具体事情的人,在这方面他们很擅长,国家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决不是合格的组织者。他们的组织才能政治悟性远远逊色于文盲陈永贵。而这种天赋悟性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这种才能似乎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我们很难在菁英太子党或者博士的什么身上找到这种素质,而它在中国的普通百姓中却广泛存在。它也许是一个种地的普通老人对人生的感悟,也许是一个小商人的狡猾,也许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兢兢业业,也许是一个小公司经理的交际手腕,也许是一个父亲处理家庭矛盾的原则。

  和平会使庸才上进之门大开。一个人很会考试,或者出身高贵,近水楼台先得月,政府渐渐地就会被这群擅长夸夸其谈而缺乏真才实学的蠢蛋们占据。再由他们想当然地搞决策,决定国家与大众的前途,而他们与大众是隔膜的,他们不懂生活是什么,他们不了解人民在想什么,他们仅仅是以自己浅薄的见识来揣测民意。苏联就是这么完蛋的,其由来也渐矣。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当政的都是一些没有吃过苦的人,一些没有真正长时间接触过底层民众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浮躁浅薄的,很少有例外。

  当毛泽东发现浮躁的党与人民渐行渐远的时候,毛看得很远,他知道,他如果对此不管不问,听之任之,那几乎就是对人民对国家的犯罪。而且如果他不这么做,后来者根本没有能力和机会做这样的事情。党的本身还是好的,党出身贫苦,历尽苦难,只是暂时被和平和享受所迷惑,很有必要再使党变得清醒。于是毛把高高在上的党打倒,把党驱赶到基层吃苦,去接触人民,接受再教育。

  南昌的邓小平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本身就是一个才华盖世又经历了风雨的老人——可能多少理解了毛。这主要是由于邓从北京浮躁的空气里脱离出来,心渐渐安静了。而且,一贯坚强的邓也很看不惯上流社会在挫折与苦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丑态,后来邓评价这些人说,“哭哭啼啼没出息”。文革使邓对上流社会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邓认错了,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邓给毛写信说,“我在犯错误之后...”,高手过招就是这样,“犯错误”三个字足以说明一切,毛和邓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以前一个贴谈到毛有意在文革一开始就重点保护邓,这是文革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一是利用邓来制衡林彪,一旦林彪失控,就可以打邓的牌,用邓对付林。二是文革一旦失败,还要依靠邓来收拾残局。毛在构思文革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文革失败的后果,这是一个战略家必备的素质。毛死了以后,邓多次说“毛主席保护了我”,这是肺腑之言。网上的一个资料也提供了佐证,我们由此可以想见文革如果作为一个工程来看,其复杂与精巧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个资料是这样:

  “从1969年被‘战备疏散’到江西,邓小平一直很谨慎地潜居乡下。和同时被打倒的刘少奇不同,他通过汪东兴实际上和毛泽东保持着间接的联系。这种状况当然是按毛泽东的意图安排的,他在那里埋下了一个可以起用制约林彪的棋子。而邓小平也很‘懂事’地注意不卷入政治旋涡。在多事之秋,这种守规矩的表现是邓小平争取复出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林彪折戟沉沙后,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信表明心迹,是林彪事件后正在孤寂中的毛泽东很愿意看到的,...他需要一个彻底与这一事件毫无关系的人。因此,邓小平的信很快得到了良性反应。毛泽东质问汪东兴:‘你怎么不管人家啦?’指示:‘他的事还要汪东兴管。’并且把邓小平来信批给中央政治局。往来的鸿雁传情,终于在第二年有了结果。”

  经历了文革的党和上流社会脱胎换骨,尽管其中很多人恨毛泽东,咒骂他,然而这些人却在不知不觉地享用着文革带给他们的好处。文革对幸存者来说是磨练,他们因为经历了文革而变得深沉和朴素。正是经历了文革的党,在经历了文革的邓的领导下,才有能力有智慧有意志来领导中国的变革。否则,一个浮躁的党,一个被不谙世事的菁英们操纵的党,决没有能力领导中国平安穿越后来的惊涛骇浪风云诡谲。

  待续。

家园 【参考】以前给朋友的一个回贴

  认错不是口头上的,而是真的知道自己错了,这很难。文革中迫于压力与摧残而“认错”的内些人不属于此列。受冲击的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要认什么错,不知道有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这让他们怎么认错呢。

  只有其中极少的几个认了错,其中就有邓。林死了以后邓给毛写信承认错误,很多人以为是机会主义,认为邓在说违心的话。这种认识也太小看毛了,毛是何许人?谁敢骗毛泽东?谁能骗得了他?

  69年疏散,中央下通知给刘去开封,卫士念通知,刘就把脑袋扭到一边,满脸愤恨,就他这种情绪怎么可能还有生机?这与普通人的情况是一样的,遭遇了打击丝毫不进行反省,认为自己是圣人,毫无错误,只会怨天尤人。这就是不认错,是自寻死路。

  邓在文革早期与刘一样,林彪找他谈,邓一句话不说,看着天花板抽烟,把林几乎气死。邓这样哪里有大国领袖的模样?可以说没有文革就没有后来的邓,邓在文革中学到了很多,都是他成为领袖所欠缺的。文革损失那么大,国家的个人的,却造就了邓,使邓懂得了柔软,仅仅这么一点,就可以说文革很值得,文革给中国锻炼了培养了一个几乎不亚于毛的领袖。

  ......  

  邓时代及以后的政治斗争温和得多,不显得那么残酷,失败者还可以“白衣打高尔夫”,早期毛对王、李、张、高等不一样么?毛一生究竟有几次想至对手于死地?除了刘勘,还有没有一个他一定要杀掉的人?中共从毛开始其实并不野蛮,并没有苏联罗马尼亚那样的野蛮传统。

  ......

家园 好!
家园 您这个理解不对。

  军队不是只有几个人,即便所有的高级军官都反毛,军队就会反毛么?还有更多的少壮派中下级军官,还有几百万兵,这些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并不是无知觉的机器。譬如说吧,原四野的一个团长,毛泽东和林彪同时给这个团长下达完全相反的命令,这个团长听谁的可能性更大?这么一说能不能说服您?还用再继续解释我的观点么?

家园 不敢苟同

不客气地说,您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不成立.

举例来说吧,刘与毛的关系决不是您说的那样,是简单的个人感情的问题,而是政治原则上有重大分歧,具体权力分配上有冲突(详细地说很复杂,非三言两语能说清).

而您认为毛发动文革的原因是看到了党内的浮躁,更是无稽之谈.难道毛打倒了一大批人后,提拔重用的江青之流,居然是沉稳不浮躁的人吗?为了解决浮躁,提拔更浮躁的人,这于理不通.

至于您的另一种说法,

正是经历了文革的党,在经历了文革的邓的领导下,才有能力有智慧有意志来领导中国的变革
.是被近年来给文革翻案的人经常提及的.其实也站不住脚.不错,改革是在文革之后进行的,但这不等于,文革是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是没有文革,改革的具体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否则,照您的逻辑,我也可以得出更荒唐的结论"正是经历了抗战的党,在经历了抗战的毛的领导下,才有能力有智慧有意志来领导中国的统一".因此,日本的侵略不仅无过,而且有功,它给了我党锻炼的机会. "我们这些人在不知不觉地享用着日本带给我们的好处."

总之,毛在文革中的种种做法,有各种原因,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有相当部分是权力斗争的需要).但他的做法带来的后果,是整个国家的巨大灾难,这是无法回避,掩盖的事实.

由于目前关于文革的很多资料没有公开,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这就更需要研究者仔细地分析各种材料.这方面的一个典范就是以前河里的温相.他现在在飞扬军事上有专栏,您可以去看看,相信会有所收获.

以上批评,多有冒犯,但我是对事不对人,并非与您过不去.请谅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