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天地英雄——JH-7战斗轰炸机发展历程 (讨厌的字数限制 很讨厌) -- q42474112

共:💬28 🌺3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天地英雄——JH-7战斗轰炸机发展历程 (讨厌的字数限制 很讨厌)

天地英雄——JH-7战斗轰炸机发展历程 (军力文章)

天地英雄 作者:离子鱼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美国对越南战争的深入,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连续不断地入侵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挑衅活动。在针对入侵美国军机的防空作战中,虽然在1965年9月20日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所部击落了一架美军的F-104C,但总的来说作战成绩并不理想。被誉为“打遍天下”的歼-6战斗机在与执行争夺空优势任务的F-4“鬼怪”和F-8“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的遭遇战中,虽多次获得拦截机会,但因性能差距较大而常常错失战机。另外,通过组装生产获得的部分歼-7战斗机(米格-21F-13)因性能不稳定难以大量部署,特别又分散在多个机场,甚至没有与美军飞机发生接触的机会。

海军航空兵的鱼雷攻击机

通过总结与美国军机交手的经验发现,入侵美机大都是从部署于南中国海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战斗机。有鉴于此,部分有相当超前意识的中国海军航空兵将领们提出,应该研制一种能够携带反舰导弹的超音速攻击机以满足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

当时海军航空兵的反舰主力依然是朝鲜战争后期引进的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该机由前苏联伊留申设计局研制生产,于1948年8月首飞成功,1950年装备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并大量出口装备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伊尔-28遂行战术战役纵深作战任务时,采用的是水平通过目标上空投弹,这是二战期间图-2轻型轰炸机作战模式的延续。由于没有配套弹药,采用普通航弹空袭时,需要保持400至2000米的飞行高度,以避免发生跳弹,然后多方向多批次进入和通过目标上空投弹。该机于1952年进入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服役,并很快成为中国空中打击力量的主力。

然而到60年代中后期,在配备雷达及射击指挥仪的自动控制高炮和地空导弹系统出现后,对伊尔-28这样中低空水平投弹的空中目标构成致命威胁。早在“大比武”时,军方就发现在使用伊尔-28攻击战术目标时,不能在有效距离内完成蛇形机动,进行双机交叉的剪式机动也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样就使低空突防反指挥仪机动达不到增大地面火控系统瞄准误差的目的。

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技术水平落后,无法为伊尔-28的升级改良提供可靠技术支持。伊尔-28机载设备和性能又不能支持角速度轰炸等机动航路作战模式,飞机自身的机动能力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反指挥仪机动。

即便如此,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可以掌握的轻型轰炸机,还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于1967年8月仿制成功,并被命名为轰炸五型飞机(轰-5)。装备海军航空兵的轰-5主要遂行反舰作战,配备的武器为鱼-2型火箭助推鱼雷、航弹和航空火箭。考虑到鱼-2型航空鱼雷至少能在密集的40毫米舰炮杀伤界限外实施投射,所以当时中国海军的“轰-5+鱼-2”构成的反舰系统,比空军“轰-5+航弹”体系可能还要有效可靠得多。同苏联海军航空兵使用原则一样,中国海军航空兵也是采取小编队、多批次和多方向投入作战飞机投射鱼-2打击水面舰艇。只是,无论是中国空军还是海军航空兵,在使用缺乏制导武器的轰-5空袭战术和战役目标时,必须多批次大批量出动方能保证任务完成率,所以造成所需轰-5数量非常庞大(90年代初期,仅中南某地一个库区封存的伊尔-28和轰-5就高达500架以上)。

然而1950年代后期战役纵深的防空火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机动和半机动的地空导弹系统大量配属在战术和战役纵深地域,依靠大机群进行密集强大的突防遭遇巨大困难。这些在196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的问题,直到1973年的中东战争才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战争最初三天内,就有80架以色列飞机被阿拉伯地面防空系统击落。与以色列空军装备的F-4“鬼怪”战斗机和A-4“天鹰”攻击机相比,简陋而笨重的轰-5在机动性和作战能力方面更是远不如前两者。以这一机型去攻击防空体系较以色列空军的对手更为强大美军航母战斗群,很难逃脱飞蛾扑火的结局。

2005-6-9 7:58:03 鲜花(0) 鸡蛋(0)

小飞猪

等级:版主

文章:1302

积分:1781

门派:自由帝国

注册:2004-6-17

第2楼

三机之年

1958年3月,中国空军向当时的三机部(航空工业部)提出研制一种性能优良的超音速强击机满足有关作战需要。同年8月,南昌飞机制造厂(现洪都飞机工业公司)正式接受研制任务,最初该型号被命名为“雄鹰302”。当时中国航空业基础差,缺乏理论研究储备。1960年5月全面展开研制工作之际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1961年8月只好被迫停止研制工作。不过南昌厂凭借对国家、军队、航空事业的高亢热情,加上其研制歼教-1时所积累的经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开展难能可贵的研制工作。1964年11月,该机重新命名为强击五型飞机(强-5),并于第二年6月4日进行首次试飞,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试飞,到1969年底交付部队使用。

强-5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空军而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陈旧的伊尔-10终于逐渐被淘汰,并由强-5逐渐担负起前沿打击与纵深要地空袭等作战任务。同一时期,仿自伊尔-28的轰-5,还有在苏联图-16基础上仿制生产,并于1969年投产的轰炸六型中程轰炸机(轰-6)也开始交付部队使用。这些飞机的投产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空中打击力量。直到今天,其中的一些机型经过不断的改进改型仍作为中国空军战略核打击和战术轰炸的主要力量。

在强-5和轰-5、轰-6服役后,中国军方意识到必须改进机载武器系统,才能对抗现代防空体系的进步。当然,这个认识似乎比先进国家晚了近15年。1952年地空导弹出现之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已深切感到战略轰炸航空兵出现了危机。1954年美国国会咨文称“这种新型远程防空武器的出现,将使投资巨大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群成为废物”,这种发展趋势迫使美苏都开始加强突防技术和战术研究,他们得到的结论就是——必须为轰炸机和战术战斗机配备在防空导弹射程外的制导武器。

到1950年代后期,美苏轰炸机和战术战斗机都开始大量装备空地制导武器,而十多年后中国海空军采用常规航弹、火箭弹和航炮作战的轰-5、轰-6以及强-5才刚刚服役。为此中国军方在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为强击机和轰炸机研制配套空地制导武器,可是却因“文革”的干扰而被搁置,一直拖到1970年前后才逐渐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再加上当时国家资源有限,空军提出的飞航式导弹虽然一直在研制,但包括“风雷一号”空地导弹(1969年下马)在内的惯性制导空射飞航式导弹项目进展非常缓慢。而且当时军方高层普遍认为短程弹道导弹的效能要高于轰炸机和强击机,尤其在国产弹道导弹技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更多的战役纵深打击任务交由被称为“第二炮兵”的导弹部队承担。空军的主要任务则是放在国土防空和前线支援上。

不过,中国海军打击水面舰艇目标的作战要求,却不是弹道导弹所能胜任的。当时国产飞机中强-5突防能力最强,海军遂于1970年提出在强-5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能够携带小型反舰导弹的导弹攻击机,作为中国近岸防卫的空中打击主力。但即便是强-5在随后于1973年爆发的西沙海战中也没有能够发挥任何作用,通过这次海战暴露出中国海空军对偏远海域突发事件进行干预的能力非常有限。为此海军进一步考虑包括为轰-6研制大型反舰导弹和发展新一代导弹攻击机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导致的一系列边境武装冲突,使中苏两国间的关系由政治斗争升级转化为军事对峙。苏联遂将数十万大军沿中苏边境几个重点突击方向进行部署,由现代化的T-62型主战坦克和BMP-1步兵战车组成的装甲突击集群有如一把明晃晃的尖刀,几乎把中国的边防部队压制的喘不过气来。苏军远东地区的前线航空兵和远程航空兵军力也得到大力加强,米格-23和苏-17等当时最新投入使用的战术飞机大量部署于靠近中国的前线机场。在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的直接干预下,穿透能力强大的图-22M超音速中程轰炸机也被派往那一地区。

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军事部署和著名的“大三线”建设以对付苏联方面的挑衅,但实际情况相当不容乐观。由于“文革”的爆发使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包括军队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受到极大的干扰和破坏。在国家正常秩序都无法获得保障的情况下,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进程根本无从谈起。正常的训练和管理系统被彻底打乱,军队战斗力被急剧削弱。

2005-6-9 7:58:25

小飞猪

等级:版主

文章:1302

积分:1781

门派:自由帝国

注册:2004-6-17

第3楼

文革”冲击下的航空工业

“文革”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只能用一片混乱来形容,本来落后的基础研究和制造技术就给中国航空兵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文革”的冲击更使这一情况雪上加霜。多年来不但停滞不前,甚至还发生大幅倒退的情况。援外的歼-6型飞机在训练中接连发生重大事故,歼-7、歼-8和歼-9等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并一再拖延进度。其中歼-7飞机自1966年第一批组装出厂,到80年代初才真正进入批量生产。歼-8则一直到1980年才开始交付,而且也没有达到其超越米格-23的研制初衷。真正能够与米格-23抗衡的歼-8II型到1990年代初才初步形成战斗力。歼-9的研制工作则在历时16年之后悄然落幕,连一架原型机都没有造出来。

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喊出“歼-6万岁”这一不切实际的口号,提出所谓“歼-6打遍天下”,并要以几千架歼-6组成所谓“实战机群”对付入侵的苏军“逆火”式轰炸机群。这一荒唐的建议居然还得到当时某些领导同志的支持和肯定。可是,在“文革”的冲击下甚至连歼-6飞机的生产也无法获得保障,部队装备的飞机因为零备件质量低劣无法升空。在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直接干预下,航空工业才勉强恢复到一定的生产工作秩序中来。

但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某些主管部门在“歼-6万岁”后紧接着又是不切实际的大跃进。1973年3月23日,603所接到了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的任务。要求为空军轰炸航空兵提供一种作战半径在4500千米以上,最大载荷18000千克,并且可在携带7000千克载荷时具备11000千米转场航程的大型战略轰炸机。当时轰-6飞机刚刚投产不久,整个的国产化工作尚未完成。在图-16和安-24中型飞机的结构和动力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技术尚未掌握之际,这种匆忙上马项目的最终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到最后该计划连一个风洞模型都没造出来过,某些网络和杂志上流传的所谓“远轰”模型不过是当年某单位工宣队为“忠字台”献礼拼凑赶制的一件装饰品而已。

字数限制带来的工作量还真是不小

到这里 自己看去吧

http://www.sky1903.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166

家园 替你转 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远轰”下马的同时,国内提出研制“中程超音速轰炸机”的设想。苏军远程航空兵的“逆火”式超音速轰炸机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空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拦截“逆火”为主要作战任务。这也间接刺激了中国军方对超音速轰炸机的需求和渴望。根据美国《空中力量》杂志的说法,中国空军在1973年向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下达了研制大型超音速轰炸机的命令。要求该公司设计出一种能够携带8000千克载荷,具备6500千米转场航程的中程轰炸机。该机计划采用4台910涡轮风扇发动机或913涡轮喷气发动机,前者由沈阳发动机设计所(606所)研制,后者则由沈阳发动机制造厂(410厂)负责测绘仿制。

美国人的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在1975年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部长彼得.伊万诺维奇.伊瓦舒京大将在向部长会议及军事工业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汇报中,曾引述该部十局的情报说,中国在大力发展远程弹道导弹的同时正在设计一种能够对苏联整个远东乃至中亚地区进行打击的超音速轰炸机。在这一方面中国获得了南斯拉夫和西方国家的帮助。对此大为恼火的勃列日涅夫马上派遣乌斯季诺夫元帅前往贝尔格莱得,向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政府兴师问罪。因为这是事关一个友好兄弟国家对苏联的“态度”问题!

经东欧友好国家的帮助,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IAR-93“鹰”式攻击机的相关技术资料,这对中国自行研制新型战斗轰炸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援。在此之前中国已经研制成功强-5攻击机并正在研制歼-8等多个型号的新型战斗机,但这些型号都或多或少残留着“米格”飞机的痕迹。由于IAR-93本身就是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研制成功的,所以该机在结构和气动设计上采用了一些来自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概念。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跳出“米格”的框子有着莫大的助益。在这一背景下,轰炸七型飞机(轰-7)的研制被提上了日程。在众多型号纷纷下马的情况下,轰-7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项目却被额外保留,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非常注意其空中力量体系里中远程打击力量严重不足的缺陷。

自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军方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诸如苏-24和“美洲虎”一类的作战飞机上。 美国将从1962年开始研制的大型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F -111投入越南战场后,证明了专用战斗轰炸机在突防能力和综合作战效果上,远远超过其之前使用的F-105和F-4,苏联也在1970年开始试飞带有变后掠翼的改进型T-6战斗轰炸机,这种和F-111用途上类似的T-6最终发展成为了著名的苏-24战斗轰炸机。在美苏大力研制战斗轰炸机的刺激下,欧洲国家也开始相应机型的发展工作,“美洲虎”和“狂风”战斗轰炸机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

但是由于战斗轰炸机对于中国航空工业和军方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轰-7的总体方案论证时就出现了问题。空军和海军对轰-7的任务定位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此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军事威胁已经从大洋彼岸的美国转变为北方的近邻苏联。面对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的苏军远东集群,全军的建设以“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重点。当时的中国军队与苏军相比,无论在装备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依靠空中力量来限制苏军庞大的装甲集群是空军的一个主要任务。出于某些原因,曾经提出过的以空射制导武器打击装甲集群的建议被搁置,空军将轰-7作为取代轰-5的换代型号为出发点,提出将轰-7设计为以常规炸弹为主要武器的战术轰炸机的要求。

中国海军则以加强海上打击力量为目的,提出将轰-7设计为使用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对海上目标进行打击任务的精确制导武器发射平台。特别自1970年代初开始苏联大力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包括“明斯克”号航空母舰(苏联称之为重型反潜巡洋舰)这样的大型舰支不断出现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这使海军要求发展超音速导弹攻击机的要求变的更为急迫。

这两种不同的战术定位和任务要求使轰-7飞机在结构设计方案上陷入两难的境地。研制厂、所先后用完成的4个不同的气动布局方案进行了3000余次风洞吹风试验,仍然无法找到能够同时满足2个军种各自所提出需要的技术方案。

此时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对从越南获得的F-111残骸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可变后掠翼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大量装备南昌厂生产的强-5飞机的空军感觉这一型号飞机较轰-7更符合其对装甲目标作战的需要,这样使空军对轰-7的兴趣开始减弱。结果反而使603所确定了以海军要求为主的设计方案。从现在航空技术和战术发展观点来看,海军提出的以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的发展思想无疑更加先进,按照这个思想提出的飞机总体设计上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反观空军也在很早就提倡发展精确打击力量,但在尝试发展“风雷一号”惯性制导空射飞航式导弹失败后又走回以常规航弹、火箭弹和航炮作战的老路上,这也是因为航空工业研制技术、工艺水平限制造成的无奈之举。

从轰-7到歼轰-7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于联华抗苏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展开了政治和军事合作。在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回忆论中曾提到,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给白宫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西方国家想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牵制苏军主力的想法过于乐观,结构臃肿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根本无力阻挡苏军陆空一体装甲集群的打击。这份报告建议美国政府行动起来,“有选择地”向中国军队提供包括现代化军用飞机、防空和反坦克导弹、远程火炮和火炮定位雷达及早期预警系统等先进装备。考虑到白宫可能会受到国内政治因素制约而无法向中国提供这些装备,可以鼓励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的欧洲盟国先走一步。

在美国的鼓动下西欧国家开始名正言顺与中国建立军事合作关系,先进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和直升飞机、防空和反坦克火炮、军用越野卡车等西方军用装备获得了对华出口的许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直接了解世界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机会,这对提升中国军用飞机的研发和制造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时英国BAe公司向印度出口了“国际美洲虎”攻击机和生产许可证,决心扩大其亚洲市场的BAe在获得美国和英国政府的首肯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在此之前英国罗•罗公司成功地向中国出售了斯贝MK202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欢欣鼓舞的英国军火商对开拓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同一时期英国韦斯特兰公司也在向中国积极推销军用型“山猫”直升机。

虽然“美洲虎”和与其竞争的法国“超军旗”战机最终都没有落户中国,“山猫”也败给了法制“海豚”直升机。但是通过与BAe公司的接触和对“美洲虎”攻击机的测试,使中国的航空业业者受益非浅。在“美洲虎”之前中国还没有接触过这一类型的现代化飞机,与设备简陋的IAR-93“鹰”相比“美洲虎”更为先进也更加完善。通过“美洲虎”使中方了解到现代化攻击机应该具备的性能指标和机载设备配置,以及现代化作战飞机的先进构造和工艺技术应用的部分情况,对先进航空设计理念也有了相当的认识。

通过对“美洲虎”和“幻影”IIIE的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评估和测试,使中国航空工业对欧洲现代战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从越南收集到的美机残骸和通过正常交流获得的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对美国的军机设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国外机型上吸收到的技术和设计思想,对轰-7的研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吸收了西方战斗轰炸机的设计思想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同时期研制的战斗机的性能有限,航程上无法满足给轰-7进行全程护航的要求。加上后来歼-9和歼-13因国民经济调整而下马,要求新机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因此轰-7在设计中不但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所以在研制中将飞机编号改变为歼击轰炸七型飞机(JH-7),使该型号的定位由超音速轰炸机调整为战斗轰炸机。

JH-7作为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设计的现代化机型,在设计上采取了消化吸收与自力更生并举的方法。在坚持独立发展同时,也根据国外航空技术发展的进步,将国外很多先进机型的设计特点吸收并应用在JH-7的设计中。JH-7的结构设计综合了国内的航空发展成果和国外多种飞机的合理设计,整体设计比较协调,能够利用不算先进的航空制造和材料技术,在1980年代末设计出在空气动力和机体结构上达到国际197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的战斗轰炸机,体现出了设计和生产人员极高的理论与实际技术应用水平。

“狂风”来袭

其实在那次席卷中国国防工业的国民经济调整中,JH-7也曾一度被列入“量力而行”项目,另外来自国外的先进机型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据英国《简氏防务》的介绍,进入1980年代后,西方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需要,考虑向中国出售更为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英国和法国相继提出“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和“幻影”2000C战斗机,就连美国也曾打算向中国出口新型的F-16A/B战斗机。

其中“狂风”是一种双座、双发动机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是由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制的。这三个国家在1969年联合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来进行“狂风”的研制。在1970年开始设计后的进展很快,到1972年8月就基本上完成基础设计工作,第1架原型机于1974年8月14日在联邦德国曼兴首次试飞成功,从正式开始研制到原型机首飞只用了4年的时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在设计“狂风”时就确定了“狂风”需要具备执行6个主要任务的能力: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海上目标攻击、拦截、战术侦察、空中优势。

“狂风”按照设计的要求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MRCA),但是由于主要任务是对地(海)目标的攻击。由于其并没有达到多用途战斗机的作战标准,目前大都称其为战斗轰炸机。英国为了增强空军的制空和拦截作战能力,在“狂风” IDS基本攻击型的基础上独立投资研制了加强对空作战能力的防空型“狂风” ADV战斗机,使“狂风”具有了与法国幻影2000类似的“一机多型”的设计特点,扩展了“狂风”的应用范围。

“狂风”为了满足多方面的战术要求,在设计上利用了多项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配备了先进的RB-199高推重比三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和多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装有当时最完善的高精度自主导航-攻击系统。其采用的可自动连续进行角度变化的变后掠翼,使“狂风”IDS具有极好的低空高速突防作战能力,“狂风” IDS成为欧洲国家目前装备中最主要的战斗轰炸机。

“狂风”的气动外形设计先进,在翼面设计上采用了可变后掠角的上单翼,大面积的单垂尾和低置平尾。带有可调节斜板的两侧进气道,在飞机飞行时可根据飞行条件变化自动调节,能够适应“狂风”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条件下飞行时的进气需要。机体结构上以铝合金为主,部分为合金钢,在高受力的中央翼盒和机翼转轴部位则应用了高强度的钛合金,复合材料应用范围不大,主要用在机翼固定段的密封带和减速板上。“狂风”在结构材料设计和应用上,尤其从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上看,与同时期法国的幻影2000有一定的差距,与JH-7的基本型相当。

根据英国《简氏防务》的说法,当时的中国空军对于引进生产“狂风”IDS和“幻影”2000C显示出极高的兴趣,但后来因为英国政府提出要以“一揽子合作”的采购模式和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作罢。

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停顿和反复,JH-7的研制工作在一波三折中展开。迫切的军事需要最终战胜了其他因素的影响。1980年代初期,虽然周边环境相对缓和,但无论是对南中国海的主权争执,还是中日之间有关钓鱼岛归属问题的矛盾都开始显露出来。1982年在否决了引进“狂风”和其他西方战斗机的同时,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将JH-7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中。正是在邓公的大力推动下,包括JH-7和国产新型战斗机等项目才得以保留并最终发展成为我军装备体系中的新一代主战装备。

家园 三、

自主研发之路

到1982年JH-7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气动力设计,由于JH-7属于全新研制的较先进的机型,在技术难度上全面超过了当时曾进行过的各个项目。在JH-7 研制项目中应用的上单翼、外露尾喷口、八字型机身主起落架都是国内首次在实际飞机上采用。为了提高基础设计的完善性,在JH-7的设计中初步利用了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与大量的风洞试验相结合,使中国航空科研系统对现代飞机的先进气动和结构设计的了解上有了很大提高。研制JH-7所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细致,在技术上也比较完善,所以JH-7原型机的气动外形和整体设计与最初的设计方案相比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JH-7研制中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技术要求,首先是新机的载荷和作战半径要超过轰-5;攻击力强,可外挂5000千克载荷或者4枚反舰导弹;具有比较好的低空飞行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具有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和一定的自卫空战能力。JH-7最后确定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在当初所设计的4个方案中选择出来的,这个设计与被放弃的方案比较起来,在技术标准上并不是最先进的,但是以中国当时的航空工业研究和制造水平来看,却是最经济和最现实的。这些要归功于总设计师陈一坚(603所副所长兼总设计师,1982年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型号总设计师)在JH-7的研制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稳妥可靠”的研制思想,这使 JH-7没有重蹈歼-9、歼-10、歼-11、歼-13(注4)等飞机因技术力量无法支撑型号研制,达到预想指标而导致最终下马的覆辙。

JH-7在设计中采用很多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技术手段,除了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可靠性和安全性补充设计,实施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和早期的数据总线技术,具有新一代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基本技术特征。在设计概念上比同期的歼-8II有大幅超前。JH-7的电子系统是同时期中国在研飞机中最全面和先进的,装备以惯性导航系统和先进火力控制雷达为核心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机上的火控装置包括以对空、地目标为主的平显火控系统和反舰导弹火控系统这两类。

机身为带面积律设计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机体规格和体积较大,机头雷达罩直径很大,可以装载大口径的雷达系统。雷达罩采取不对称结构,上表面的弧度明显比下表面大的多。这个设计使飞行员的前下方视野达比较开阔,较大的机头下视角十分有利于进行低空飞行中对地标和地面目标搜索时的目视观察。串列的双座舱空间比较大,飞行员的空间视野较开阔,座舱前方有带框的固定风档,每名飞行员都有向上打开的独立座舱盖。机身两侧有固定的矩形进气道,每个进气道两侧都各有2 个辅助进气门,在进气道下方的飞机右侧安装有1门携带炮弹200发的23-3型23毫米双管航炮。

在机翼设计上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机翼有比较明显的下反角,翼根部分有增加后掠角的填角。在机翼中段前缘有锯齿结构,在锯齿外侧的机翼上表面安装有翼刀,在机翼上同时采用了功能类似的锯齿和翼刀是十分罕见的设计。这应该是对在飞机上首次采用的锯齿结构信心不足所致。经过实际飞行验证证明翼刀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在改进型JH-7的机翼上已经取消了翼刀。在锯齿外侧的机翼外段部分使用气动扭转来提高机翼的气动力效率。机翼后缘内侧为半翼展的增升襟翼,外侧为可差动的副翼。选择大面积的单垂尾和单腹鳍,在垂尾前缘还加有向前延伸的背鳍。斜轴全动平尾安装位置较低,外缘还带有锥形配重。这些设计使JH-7具有比较好的方向安定性。

进气道为外侧边角修圆的矩形,进气道唇口向外侧有小倾角,每个进气道侧面翼根位置各有2个小面积辅助进气门。前、主起落架都使用双轮,前起落架向后收入前机身,外偏的八字形主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外侧舱内。在中国生产的战术飞机中,JH-7的起落架结构设计与同时期的歼-8II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配置机身主起落架使JH-7的机翼很“干净”,整个机翼的下表面都可以布置挂点,而歼-8II机翼内侧挂点受主起落架的影响,对外挂物的重量和规格都有很多的限制。

在JH-7的设计过程中,在603所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总设计师陈一坚大胆决策,在结构设计上一改中国长期以来师法苏联的标准,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美国军用规范,开始了中国航空型号设计摆脱苏联标准的尝试。在飞机装配工艺上推广多项较先进的技术,JH-7机翼上采用了带整体壁板的多梁抗扭盒结构,在装配上也首次应用机翼无余量装配工艺。在JH-7飞机上对钛合金、整体壁板、金属蜂窝等先进结构和材料的成规模应用,使飞机的结构重量系数和当时国内已经完成的其他型号相比有很大提高。

新军用标准的实施,使JH-7原始设计更加完善,在飞机结构重量控制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JH-7在设计中没有出现在新研制的飞机上常常出现的结构超重问题,在设计完成后的结构重量比最初要求的设计指标还要低180公斤。与同时期发展的采用苏联标准的歼-8II型相比,JH-7的结构设计更加先进和合理,有效载重系数更大。在机翼装配上使用新的“以骨架为基准的无余量装配技术”。该技术与传统的“以外形为基准的装配技术”相比明显提高,JH-7的飞机翼面外形精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不过,由于国内整体技术和工艺上的差距,虽然JH-7与同时期国内其他型号相比有明显提高,但与国外相应飞机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整机推重比超过“狂风”IDS的情况下,最大速度、低空最大表速、突防速度、载弹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作为一种全新研制的现代化战斗轰炸机,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情况下,进行了长时间、高强度的试飞工作,试飞科目和试飞架次之多是国内飞机研制中前所未有的。在试飞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和困难,并且付出了血的代价,空军试飞员们用他们年轻的生命和沸腾的热血推动JH-7走向成功。

21年铸一剑

1982年,在大量业已完成前期工作基础上,JH-7进入细化设计阶段。JH-7原型机在1988年12月14号进行了首次飞行。首飞的预定试飞计划, JH-7只需要在1000米的高度上完成绕机场一圈的飞行,但是当飞机起飞后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故障,飞机在空中剧烈的振动,在飞机紧急着陆过程中超过一半的仪表从仪表板上被振掉。一般来说首飞中就出现这样严重的故障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似乎暗示JH-7试飞过程和发展道路的曲折和困难。在对飞机进行了充分的检查和改进后,1989年1月23日由黄炳新和邢彦才驾驶的JH-7,为时任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上将等16名将军以及航空航天工业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表演。

在厂内进行了二十多次的初步调整试飞后,JH-7于1989年9月29日正式移交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第二阶段的试飞。1989年11月17日,JH-7飞机在跨音速飞机中出现侧向抖动,减速后又出现了左右飘摆,继而又出现腹鳍撕裂、垂尾局部变形和破坏的严重问题,为此进行了长达3年的振动排故攻关。 1992年8月25日,首席试飞员黄炳新驾驶JH-7做专题试飞以检查飞机的振动情况,飞机在高度5000米、时速1100公里飞行时出现了严重的振动,方向舵因为强振动而在瞬间脱落。黄炳新在面对这个前所未见的高危险困难下,坚持利用发动机推力差所形成的有限的偏航控制力矩,将这架完全失去了气动方向控制的飞机安全的飞回机场,为问题的解决保存极其宝贵的数据。

根据JH-7在试飞中所暴露出的严重振动问题,各参研单位经过长期分析和试验后,确定问题主因是因垂尾部分出现颤振所造成的。根据故障原因,对JH-7的垂尾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修改垂尾翼尖外形、加强方向舵管梁和支臂等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加装扰流片等技术措施,使这个问题得到一次性解决。经过改进后的JH-7在之后的试飞和训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振动问题。

研制周期过长是中国飞机发展中常见的固有问题。由于国内基础科研设施落后,缺乏早期技术积累和研制经验不足,造成JH-7在采用的技术同世界相比并不过于先进的情况下,其研制和试飞的时间仍然拖的过长。JH-7从1973年提出研制计划到1978年基本完成前期论证选型,确定飞机的基本结构与性能参数。从 1982年开始正式进入研制阶段到1988年底完成首飞,1989年开始试飞到1994年完成试飞投入小批量试装备,整整用去21年时间。时间上的差距使设计时还比较先进的JH-7到服役时又已经开始落后,只能在完成试飞的同时就开始进行进一步改进型的研制。这种现象如何解决和根除,还需要更加宏观的调整和改善来解决,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未来。

家园 四、

冲天飞豹 捍卫先锋

1988年3月15日,中国海军与越南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附近爆发武装冲突,虽然海战的结果以越方的一艘大型登陆艇被击毁而告终,但此战也充分暴露出中国海军缺乏有效空中掩护的弊端。当时西方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中国无法对这一海域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一海域已经超出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所有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附近越南空军装备的米格-23和苏-22攻击机对于缺乏现代防空系统的中国军舰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种态势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在当年于英国举办的航空展上公开展示了一种被称为B-7的大型战机模型,这也是JH-7第一次公开露面,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简氏防务》在评论“B-7”时认为,由中国西安飞机公司(XAC)发展的苏-24这一级别的中程轰炸机,表明中国空军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争执是采取相当认真的态度来应对的,这种大型作战飞机将可以有效支援中国海军在有争议海域的活动。其实当时JH-7还没有进行首飞,根本谈不上装备部队。

一直到1995年底,在CCTV新闻节目中播放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的海空军协同演习的新闻中,一种从未被西方军事观察家见识过的新式战斗机的镜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秒钟,但依然被包括香港无线电视等海外传媒捕捉到,并在当地连续反复播映。当时人们的主要注意力被集中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所以并没有引起西方的特别关注。

真正使外界洞悉该机全貌的是在多年后。2001年5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前一佐福岛丰文在接受右翼杂志撰稿人土屋政男采访时披露,1997年11月23日一架日本海自的P-3C反潜巡逻机奉命支援在“尖阁列岛”(我钓鱼岛)附近海域活动的海上保安厅舰只时,该机的雷达侦察接收器截获到地面大型远程警戒雷达信号,日方判断这一型雷达主要用于对空远程警戒和引导,所以非常有可能出现对方的作战飞机,日方据此马上进入战备状态。上午9时43分,日机再次截获通常用于战斗机的X波段雷达信号。日方当即从那霸基地起飞两架空自的F-4EJ战斗机前往该海域,并在钓鱼岛以西海域上空与中国战斗机相遇。

据日军飞行员福岛丰文事后描述,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见到过这种战斗机,也从未听说过中国拥有这一类的大型战斗机。福岛丰文更进一步抱怨说,中国飞行员似乎根本没有国际间公认的“游戏规则”概念,几乎是迎面径直“撞”向日机编队,在迫使日机采取紧急规避动作之后又强行贴近日机与之进行“编队飞行”。不过福岛丰文也坦承日方借机拍摄了大量中国新型战机的照片,但他同时强调说“中方飞行员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

中国新型战斗机给福岛等日机飞行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机从外形上来看有些类似“美洲虎”或三菱重工的F-1攻击机的放大版,几乎与F-4不相上下。但该机的机动和敏捷性要超过日机飞行员所熟悉的歼-8战斗机,在与F-4EJ互别苗头时显得游刃有余。最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该机的航程非常大,按照福岛以往的经验,中国飞机受航程所限一般打个照面就会返航。但是这一次中国战机与他们周旋了很长时间,直到F-4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不得不返航的时候,中国飞机似乎还没有掉头的意思。

到1998年于中国珠海举行的第二届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有关这一战机的详细情况在才得以正式公布。被命名为“飞豹”的一架FBC-1战斗轰炸机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的名义参展,并进行了精彩地飞行表演。FBC-1是JH-7的出口编号,其中字母F代表战斗机,B代表该机具备轰炸功能,而 C则是中国的意思。“飞豹”则是第一个正式由航空系统赋予的可公开的国产战机绰号。

根据CATIC公布的资料,FBC-1“飞豹”战斗轰炸机由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西安飞机工业公司(XAC)研制生产。该机机长22.325米,翼展 12.7米,机高6.575米,飞机的基本空重约为14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8470千克,全机最大载油量为10000千克,最大航程3650千米。

飞机固定武器为一门带弹200发的23毫米双管自动航空炮,全机设置有9个外挂点,最大外挂负荷可达到65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M1.7,海平面最大限制表速为1210千米/小时升限15000米,最大限制过载为7G。

FBC-1“飞豹”的最大爬升率大约为200米/秒,从M0.6加速到1.2的时间约为60秒,综合机动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空战格斗能力。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使用各种型号的航空炸弹、机载火箭弹、激光制导炸弹和战术导弹,在海上反舰时可以同时携带4枚空射型YJ-8反舰导弹,机上火控系统经过改进后还可以扩展使用从俄罗斯引进和国内新发展的先进对地攻击弹药。

在进行对空作战时可使用PL-5C/E或者PL-9型空空导弹,具有一定的自卫防空作战能力,经过升级后的机载雷达系统还具备使用中距离拦射空空导弹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担负防空作战的任务。FBC-1“飞豹”的起降性能较好,正常起飞滑跑距离为720米,着陆距离为900米,起落架的设计可以保证 “飞豹”在前线野战机场使用,方便飞机的灵活部署。

据参加航展的英国《简氏防务》记者评论说,FBC-1“飞豹”的最大载弹量超过轰-5轰炸机的一倍,最大航程比轰-5多50%,飞行速度和突防能力大幅度超过了轰-5,“飞豹”设计合理,航程远,载重系数高,在综合性能方面远远的超过了空军装备的轰-5和强-5,接近国外同类飞机性能水平。JH-7的机体内部有效空间大,可以安装较多的燃料和设备,大量的空间还有利于在后续改进中增加设备。从外表上来看,该机的工艺明显好过以前的中国战斗机,甚至优于前来参展的苏-27和苏-30K。这说明过去十年来中国在制造工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该机采用的整体油箱和用于机翼的金属超塑成型技术,这是中国在军用飞机制造领域达到西方80年代中后期水平的又一例证。

不过由于该机机体结构中缺乏防护装甲,这使该机在抗地面防空兵器打击的能力不强,机体过于庞大,不适合担负与A-10、苏-25或强-5类似的前线直接支援的强击作战任务。CATIC在这次航展上公开展示的C-801空射反舰导弹、新型激光制导炸弹和引进的Kh-31P反辐射导弹说明,该机将不会成为所谓的“前线战斗机”,而将采用西方战机的作战模式,以远程精确打击火力摧毁地面和海上目标。这也表明中国军队在海湾战争的影响下,其作战理念已经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作为当时中国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地区的机型,FBC-1“飞豹”将成为中国空军的“掌上明珠”。

这是FBC-1“飞豹”/JH-7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实机的状态出现在公开的展览会上,此后人们再次见到该机是在199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在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在10月1日这天,由6架“飞豹”所组成的战机编队与其他127架中国空、海军和陆军航空兵的飞机掠过天安门的上空,展示当代中国强大的现代化空中武力。

家园 五、

来自英国的动力系统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它的技术性能和结构决定了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如果发动机的问题不能首先解决好,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作战飞机。目前的JH-7在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开始大批量装备海、空军的作战部队。JH-7的研制能够取得成功,没有像同时发展的几个型号一样下马,除了军事决策机关对项目的重视外,最重要的就是JH-7采用的是比较成熟可靠的动力系统,使JH-7“逃过”在中国新机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动力系统拖整机研制后腿的“宿命”。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产动力系统的技术水平只与国外1950年代末期相当,在歼击机使用的中等推力动力系统上只有在歼-7和歼-8白天型上使用的WP- 7系列,WP-7不仅推力不足,而且在燃料经济性、可靠性和寿命等方面都很不完善,依靠当时国内所达到的动力系统技术水平,想达到JH-7的设计指标是完全不可能的。

JH-7上采用的斯贝MK202发动机是当时中国已经拥有的最先进和最可靠的动力系统,JH-7的成功就是建立在斯贝MK202成功引进的基础上的。同样也是因为斯贝MK202的原因,也对JH-7的技术性能和结构设计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中国很早就开始随飞机一起引进英国的民用斯贝发动机,国内航空科研生产单位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就几次企图利用测绘民用斯贝发动机改进为军用型的方法,解决中国航空动力严重落后的问题。由于国内航空基础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严重落后的原因,使采用测绘民用斯贝发动机改造军用动力的几次努力全都归于失败,但也使中国对斯贝发动机的技术和结构方面有一定了解。

当英国政府继1972年同意中国单独引进民用斯贝发动机后不久,在1973年7月17日又同意中国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这对中国航空动力发展是个极好的机遇。1975年12月13日,

在对配装军用斯贝发动机的飞机尚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中、英两国就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的合同,可见当时我们的急迫心情。斯贝MK202在引进后马上由西安航空发动机厂开始了试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后,在1979年采用英国部件装配了4台发动机,并在第2年送到英国成功进行了考核试车。

同中国原有的仿制发动机相比,斯贝MK202的加力比大,压气机喘振余度大、工作可靠、效率高、耗油率低,使用寿命远远的超过了中国仿制的苏式发动机。引进斯贝MK202使中国在军用型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0年。在国内装配的斯贝MK202试制完成后,因为配用的飞机无法确定,发动机的各项国产化工作相继停滞下来,购买的40余台发动机长期储存在仓库中无法利用。直到JH-7研制项目确定使用引进的斯贝MK202后,这个引进十几年的斯贝项目才出现的重大的转机,可以说引进斯贝MK202给JH-7的发展打好了基础,而JH-7研制项目又挽救了引进的斯贝MK202。

在JH-7确定使用斯贝MK202后,国内却无法解决发动机的稳定供应,即使在JH-7开始投入批量生产的初期,仍然依靠早期购买的数十台英国生产的斯贝 MK202发动机。国内生产的发动机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为飞机配套的需要,发动机供应上的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限制了JH-7的装备规模。

在航空型号的设计中,动力系统的条件是可以决定总体设计的重要因素,JH-7采用的斯贝MK202无疑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能够拿出来的最好的航空发动机。但是,斯贝MK202所代表国外60年代末的水平,结构复杂,推重比低,高空性能差,在技术上已经比国外当时的航空动力整整落后了一代。JH-7在 1982年开始正式设计的时候,在航空动力技术上又已经与国外先进发动机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斯贝MK202与“狂风”使用的RB-199相比,在体积、重量和推重比上的差距十分明显。RB-199加力式涡扇发动机的加力推力7296千克,最大推力4460千克,发动机推重比7.6(不含反推力装置)。斯贝MK202的加力推力9310千克,最大推力5500千克,超过了RB-199,但最重要的发动机推重比却只有不到6,使斯贝MK202在发动机的尺寸规格和重量都高于RB-199。

两台斯贝MK202发动机及附件的重量接近4吨,在推力比RB-199增加了28%的前提下,发动机重量却几乎增加了一倍。斯贝MK202过大的结构重量和体积给全机配平带来了困难,为此不得不增加JH-7的前机身长度,使JH-7的全机长达到了22.325米,比歼-8II的机身还要长。加长的机身虽然提高了内部的空间,但却让飞机的结构重量大幅度的增加。JH-7的基本空机重量比“狂风”IDS要高0.5吨左右,这还是没有采用“狂风”IDS上复杂沉重的变后掠翼结构的情况下啊。 结果,“狂风”IDS的在载弹量和转场航程方面都超过了JH-7。

动力系统性能的落后给JH-7的性能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动力系统的改进同样会提高JH-7的性能。假设在JH-7改进型上采用法国“幻影”2000上使用的M53P2(或类似型号),就可以减轻发动机结构重量近0.7吨,全机减重可以超过1吨。能够在JH-7最大起飞重量保持不变的同时,把载弹量提高到 8吨,也可以消除后期改进中增加的重量给飞机飞行性能带来的影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在欧盟解除军贸禁运的情况下也不见得会引进M53P2。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动力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所以无论是采用自行研制的发动机还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或成品发动机进行改进,在技术上都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另外,虽然通过改进飞机的结构材料和加强机身结构的方法同样可以将载弹量提高到8000千克,但增加的结构重量却会降低飞机的飞行性能。这样一来依靠改进动力装置就成为提升飞机性能的最佳途径。但我们也要吸取英国在F-4战斗机上改装发动机所带来的教训,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要坚持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原则,不盲目的去追求高性能。在大量采用先进技术的国产新型多用途战斗机进入大量服役的情况下,JH-7和其改进型在结构设计上并没有争夺空中优势的战术要求,并不过于追求高空、高速和高机动性能,特别是JH-7已具备较为优良的机动性能,现有的国产10吨级发动机已经能够满足其作战的需要,盲目增加发动机的推力意义不大。通过现已掌握的最新工艺和技术,提升国产10吨级发动机的推重比减轻其自身重量从技术上而言是完全可行的,这要比改装AL-31F或者国产同类型号的15吨级发动机更具效益,也不需要为安装新型发动机而对飞机结构进行“大手术”。

家园 六、

空战能力

JH-7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在面对拦截机的时候可以依靠PL-5E/C短程红外格斗弹和航炮进行空战,在无护航战斗机保护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护航能力。JH-7的雷达口径大,作用距离远,在应用连续波照射器的情况下完全能够满足导引中距离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技术要求,翼下的外挂点也可以满足携带4枚中距离空空导弹的要求,JH-7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防空作战。

包括《中国航空报》等很多公开刊物上曾经登载过JH-7的083号原型机安装有被称为“神鹰”的JL-10脉冲多普勒(PD)多功能火力控制雷达的照片。根据“神鹰”雷达相关公开资料可以知道,雷达在具有较好的“多普勒波束锐化”(DBS)、地图测绘、动目标显示等对地功能的同时,还有对空中目标的多目标跟踪和制导先进中距离空空导弹进行多目标打击的能力。装备“神鹰”雷达的JH-7在对空和对地(海)攻击能力方面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扩展了JH-7 的使用范围和自我防卫能力。JH-7在对空负荷条件下的推重比可以接近1(超过了“狂风”IDS),飞机的综合机动性能在战斗轰炸机中属于比较出色的。 JH-7在中、低空亚音速条件下的机动性能上与歼-8II型战斗机接近,具有一定的空中格斗能力。

“狂风”IDS与JH-7的比较

JH-7与“狂风”IDS这两种飞机在很多方面都很接近,但是不同的技术基础和作战环境给这两种飞机带来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按照基本技术数据可以看出, JH-7的气动设计保守,在载弹量、电子设备和低空突防能力上与“狂风”IDS有一定的差距,航空武器性能上的差距更加明显。受到国内航空技术的限制, JH-7虽然服役的时间比“狂风”IDS晚14年,但在综合作战性能上与“狂风”IDS的初期型比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与参加海湾战争的改进型“狂风” IDS的差距更加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当JH-7在1994年开始小批量试生产的时候,各种型号的“狂风”都已经停止了生产,JH-7并没有赶上战斗轰炸机发展的黄金时间。

欧洲的“狂风”IDS在作战时可以得到驻欧美军战斗机的掩护,截击战斗机对“狂风”IDS的威胁并不明显,“狂风”IDS只具备基本的自卫防空能力。而中国空军因为装备落后,制空和可以担负护航任务的战斗机力量严重不足, JH-7必须具备比较好的自卫防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担负一定的防空任务。虽然在设计上 JH-7没有什么特色,采用的技术也不够先进,但推重比较大,机动格斗性能还比较好,基本上具备了和第二代战斗机进行空中格斗的能力,在加速性和爬升率方面都要超过同类的战斗轰炸机。

如果空军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狂风”IDS,那么JH-7必然会受到影响而随之下马。引进“狂风”IDS虽然可以提前10年形成战斗力,中国航空工业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当时还只达到西方60年代初期的技术水平,对“狂风”IDS采用的先进电子系统、变后掠翼装置、电传控制系统和先进航空动力都没有任何经验,引进“狂风”IDS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肯定也无法完成“狂风”IDS飞机及其配套系统的国产化,甚至维护和保养也不能够完全自己解决。这样当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在80年代末期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变化后,西方的军事技术封锁就会使国产化完全无法进行,已经采购的成品机也会很快因为备件无法保证而失去战斗力。仅此一点,中国军事决策单位将JH-7项目坚持下来的决定是十分睿智的。

花落知谁家

虽然JH-7使用的方案是按照中国海军提出的技术要求来的,但中国空军没有因为这一点而排斥JH-7,对需要加强现代对地攻击能力的中国空军来说,JH-7是可以满足其要求的重要机种。

JH-7首先投入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原因,首先是JH-7在早期生产型上采用的航空电子设备还不够完善,在地面高背景干扰下的低空突防和目标探测能力方面仍然有所不足。缺乏打击地面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致使初期生产的JH-7根本不具备对地面目标的精确攻击能力。JH-7雷达的作用在背景杂波干扰较小的海上还比较有效,同时挂载4枚反舰导弹的火力配置也很适合执行海上反舰作战。这不能满足空军的需要,并且在JH-7装备海军航空兵之前,海航的战机中仅轰- 6D可携带发射YJ-6反舰导弹,其作战能力只达到前苏军6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海上作战的需要。JH-7的到来使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反舰作战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该机的远航能力也使中国海军增强了对较远海区的控制能力。

其次受到了动力系统的限制,国产化的发动机在JH-7刚刚开始生产的时候还不够成熟(多次出现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的严重故障),从国外引进的成品发动机数量也比较少, JH-7的动力系统供应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极大限制了JH-7装备的规模。海军所需要的对海上目标作战的反舰攻击机的数量不大,已有的发动机就可以保证基本需要。将早期生产JH-7投入任务比较简单的海上反舰作战,还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积累使用经验和发现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借以完善飞机配套成品的性能和供应条件,为后续改进型提供依据,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所以中国海军率先装备JH-7。

随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集成能力的不断增强。限制JH-7技术和战术性能的多个配套成品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以先进PD雷达为核心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导航和瞄准吊舱、精确制导弹药等装备的供应,尤其是国产10吨级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定型投产,JH-7已经可以满足作为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的要求,可以成规模的进入空军装备体系之中。但是因为空军已经批量装备了多批性能更加强悍的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使JH-7在空军的装备规模受到强大对手的限制和竞争。

航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飞机多用途性能的提高,国外空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不再研制专用的制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选择空中优势战斗机改进为双任务战斗机不但有利于减少空军准备的机型品种,降低维护和保障费用,而且可以节约研制经费和缩短飞机发展的周期。双任务战斗机具有与专业战斗轰炸机相当的突防和作战能力,在突防中对空中护航的要求降低,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执行制空作战任务,大幅度的提高了航空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使用灵活性。

目前空军装备的苏-30MKK双重任务战斗机,综合作战性能上比JH-7这样的专用攻击机有了明显的提高。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SK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苏 -30MKK的过程中发现,为突出空战能力所进行的设计中很多与提高对地攻击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加上航空电子和机载武器系统上的技术进步,使先进战斗机有机会在制空和对地攻击任务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此外,大量专用吊舱的装备也使飞机作战的灵活性大为提高。

苏-30MKK的空机重量比JH-7重近4000千克,但是最大起飞重量比JH-7提高了10000千克,6000千克的载荷差距使这两种飞机在作战效能上出现明显的差距,JH-7的各项性能不但全面落后于苏-30MKK,而且在任务弹性上也远不如苏-30MKK。随着中国空军对地攻击武器也开始从常规自由落体炸弹向精确制导炸弹转变,目前强-5和歼-8系列飞机都已经具备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引进的苏-30MKK在综合作战性能上的优势更加明显,JH-7在对地攻击能力上的优势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家园 七、

花落知谁家

虽然JH-7使用的方案是按照中国海军提出的技术要求来的,但中国空军没有因为这一点而排斥JH-7,对需要加强现代对地攻击能力的中国空军来说,JH-7是可以满足其要求的重要机种。

JH-7首先投入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原因,首先是JH-7在早期生产型上采用的航空电子设备还不够完善,在地面高背景干扰下的低空突防和目标探测能力方面仍然有所不足。缺乏打击地面目标的精确制导武器,致使初期生产的JH-7根本不具备对地面目标的精确攻击能力。JH-7雷达的作用在背景杂波干扰较小的海上还比较有效,同时挂载4枚反舰导弹的火力配置也很适合执行海上反舰作战。这不能满足空军的需要,并且在JH-7装备海军航空兵之前,海航的战机中仅轰- 6D可携带发射YJ-6反舰导弹,其作战能力只达到前苏军6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海上作战的需要。JH-7的到来使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反舰作战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该机的远航能力也使中国海军增强了对较远海区的控制能力。

其次受到了动力系统的限制,国产化的发动机在JH-7刚刚开始生产的时候还不够成熟(多次出现发动机涡轮叶片断裂的严重故障),从国外引进的成品发动机数量也比较少, JH-7的动力系统供应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极大限制了JH-7装备的规模。海军所需要的对海上目标作战的反舰攻击机的数量不大,已有的发动机就可以保证基本需要。将早期生产JH-7投入任务比较简单的海上反舰作战,还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积累使用经验和发现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借以完善飞机配套成品的性能和供应条件,为后续改进型提供依据,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所以中国海军率先装备JH-7。

随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集成能力的不断增强。限制JH-7技术和战术性能的多个配套成品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以先进PD雷达为核心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导航和瞄准吊舱、精确制导弹药等装备的供应,尤其是国产10吨级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定型投产,JH-7已经可以满足作为空军的主力作战飞机的要求,可以成规模的进入空军装备体系之中。但是因为空军已经批量装备了多批性能更加强悍的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使JH-7在空军的装备规模受到强大对手的限制和竞争。

航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飞机多用途性能的提高,国外空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不再研制专用的制空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选择空中优势战斗机改进为双任务战斗机不但有利于减少空军准备的机型品种,降低维护和保障费用,而且可以节约研制经费和缩短飞机发展的周期。双任务战斗机具有与专业战斗轰炸机相当的突防和作战能力,在突防中对空中护航的要求降低,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来执行制空作战任务,大幅度的提高了航空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使用灵活性。

目前空军装备的苏-30MKK双重任务战斗机,综合作战性能上比JH-7这样的专用攻击机有了明显的提高。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SK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苏 -30MKK的过程中发现,为突出空战能力所进行的设计中很多与提高对地攻击能力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加上航空电子和机载武器系统上的技术进步,使先进战斗机有机会在制空和对地攻击任务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此外,大量专用吊舱的装备也使飞机作战的灵活性大为提高。

苏-30MKK的空机重量比JH-7重近4000千克,但是最大起飞重量比JH-7提高了10000千克,6000千克的载荷差距使这两种飞机在作战效能上出现明显的差距,JH-7的各项性能不但全面落后于苏-30MKK,而且在任务弹性上也远不如苏-30MKK。随着中国空军对地攻击武器也开始从常规自由落体炸弹向精确制导炸弹转变,目前强-5和歼-8系列飞机都已经具备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引进的苏-30MKK在综合作战性能上的优势更加明显,JH-7在对地攻击能力上的优势地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未来发展

JH-7作为中国已经投入很大力量发展的型号,如何提高装备寿命将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进行改进发展则需要审慎考虑,对此笔者的分析如下。

若对JH-7的气动设计进行大规模的改进,比如在保持JH-7后机身结构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换装2台AL-31F发动机,采用带有翼根边条和前缘襟翼的后掠翼,在边条下设置二元三波系可调节进气道,可以使JH-7在综合性能上超过“狂风”IDS的标准。但这样大改几乎把原来JH-7设计推倒重来,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投入都十分可观,改进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对引进的苏-27SK按照苏-30MK-CMU“暴风猎人”(单座)标准进行改进所得到的机型。而即使要将JH-7的综合性能通过改进提升到苏-30MK-LS“夜噬隼”(双座)类似的程度则必须对气动进行大规模改进,在技术难度上甚至比全新研制一个型号还要困难。

中国海、空军已经开始大批量装备苏-30MKK和国产类似机型、新型多用途战斗机也即将大量服役。JH-7因技术性能的限制,在综合作战性能上无法与现在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进行竞争,单纯的价格优势也无法弥补性能上的差距。

如仅把JH-7的作用局限在对地攻击上,其也很难和上述新型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进行竞争。采购24架JH-7和采购同样数量的苏-30MKK的价格差并不能弥补在综合战斗力上存在的差距。随着各军事强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完善其低空防空武器系统,截击战斗机的下视攻击能力也大为提高。在各种威胁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低空突防已经不再是安全的作战方法。特别是JH-7缺乏装甲防护,抗火力毁伤能力不强的弱点也对低空突防作战的生存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精确制导武器,尤其是防区外打击兵器的装备和应用,使飞机不再需要冒险冲击到目标近距离进行攻击。

因此,JH-7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在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载武器上的改进力度,提高JH-7的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另外还要,充分利用JH-7平台所具有的性能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性能改进,如改进为专用的侦察机和电子战机,以扩大JH-7在空军中的应用范围。

侦察机改装

由于JH-7的有效载荷和航程都比较大,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内置、吊舱或者保形外挂等多种形式,随意携带光学或红外航空相机、侧视雷达,或者是与俄罗斯M400类似的综合侦察吊舱等侦察设备,以取代空军使用的歼侦-8和轰侦-5型侦察机。JH-7的飞行速度和航程都远远的超过轰侦-5,低空飞行性能和有效载荷也超过了歼侦-8,使用携带侦察设备的JH-7可以完成战区范围的全空域空中侦察任务。

电子作战机改装

电子技术可以在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没有好的电子对抗能力的空军是无法在现代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在近年来所发生的海湾、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电子战已经成为体现空军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电子作战飞机成为了空中电子战的主力。

国外在发展电子对抗机的时候大都依靠在现役作战飞机上,采用内部装载或者外挂干扰吊舱的方式提高飞机的电子战能力。作为电子战机的机动性要求不高,反到是航程和有效载荷是很重要的参数。美国和俄罗斯虽然拥有F-15E和苏-30这类先进的多用途战斗机,但是其电子对抗机仍然是采用F-111和苏-24(F -16CJ作为防空压制机,与随队干扰机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攻击机进行改装。

为了和防空系统中大功率的预警、指挥、火控和引导雷达进行对抗,就需要发展可以与作战编队共同行动的随队电子干扰机。随队电子干扰机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编队不受雷达制导的防空武器的威胁,并且可以依靠反辐射武器对雷达目标进行硬杀伤。JH-7具有的大航程和高负荷的优势使之很适合改装为电子战机,其机体空间和外挂负荷都比较大,可以用内部装载或外挂的方式携带大量的设备。JH-7加装探测干扰设备和攻击武器后,利用反辐射导弹等硬杀伤武器来攻击地面雷达目标,为攻击机编队在敌人防空火力圈内打开通道,对敌防空系统持续保持电子压制来配合作战飞机部队的进攻行动。JH-7的飞行速度和航程都与普通的战术攻击机相当,在加装电子干扰吊舱,可以在火力圈外远距干扰压制敌前方防空系统、利用随队干扰的方式为突防的攻击机护航,压制前线敌军的机动战术防空系统的任务。

改进后的电子压制用JH-7机除了装备标准的电子干扰设备外,增加必要的定向天线、数字化信号接收装置、信号活动监视和定位设备、地对空导弹发射告警装置和防空压制用硬杀伤武器等设备,可代替原装备的轰-5电子干扰机,不但可以携带更多的电子设备,在飞行速度和高度上也可以跟上作战飞机编队。改装为专用电子对抗型的JH-7虽然在机动性能上无法与三代战机相比,但由于电子战飞机本身并不要求高机动和敏捷性,并且还能够充分发挥JH-7远程大载荷懂得性能优势。

利用JH-7改进为侦察机或电子战机与作战飞机进行配合和协同,可以使苏-30MKK或者新型多用途战斗机等先进机型将力量集中用在执行作战任务上,提高新装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和整体作战能力。

家园 八、(完)

JH-7的意义

JH-7作为中国空中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研制时间过长,但是JH-7对中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受到国外长期的全面封锁,造成了中国航空装备在1980年代初期严重的落后于国外。国外大批量装备现代化战斗机的时,中国主力空中装备仍然是落后20年的轰-5、歼-6和强-5,达到第二代中期技术水平歼-8II到80年代末期才发展完成,三代战斗机更是连样机都没有搞出来。在困难的情况下发展JH-7的难度可想而知,以当时国内的航空技术基础,让中国跨过发展战斗轰炸机的阶段,直接研制国外已经开始装备的双任务战斗机是根本不可能的,技术上完全无法达到。发展战斗轰炸机是中国航空武器装备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

作为中国发展的现代化攻击机,JH-7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JH-7的发展完成不但给我军提供了一种填补装备空白、综合作战性能较好的作战飞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走过JH-7整个的研制过程,使中国航空工业和军队都得到了设计和使用先进对地攻击机的经验,提高了海、空军的打击力量。通过独立走出的战斗轰炸机的研制道路,还可以为后续更先进的型号提供经验。

JH-7作为一个比较现代化的空中作战平台,是中国远程攻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JH-7项目都是由国内研制的,主要的材料和成品都立足于国内,供应能够得到保证,在战争期间不会受制于人。JH-7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可以不依赖国外的帮助对飞机的材料、电子和机载武器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可以通过改进为不同的特种型号来满足海、空军的多种作战需要。

随着中国航空技术的发展,通过在JH-7的机体上应用先进的雷达和综合航电、复合材料和气动上的改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JH-7改进型的综合作战能力,使其与苏-30MKK这类先进的大型多用途战斗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JH-7比较低的采购和维护费用也使飞机的效费比有所提高,很适合中国现阶段军费有限而又有大量飞机需要替换的客观条件。推广JH-7和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各种改进型号与其他主战机型配合使用,将使中国空军的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走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航空科学技术上的飞速发展,具有先进航空电子设备、现代化机载武器系统和隐身作战能力的新型高性能战斗轰炸机将与第四代先进战斗机一起成为中国空军新一代航空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的空中力量在装备的质量上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真正的成为攻防兼备的现代化空中作战力量。

七、
家园 有道理,可以让苏30当主刀医师,歼轰七的各种改型打杂当护士,

干扰压制侦察伙伴加油(断背山?!),把有限的先进战机集中到刀刃上来!

家园 歼轰7A相对于歼轰7有什么改进?

有本质变化吗?

家园 好像就是去掉翼刀、电子设备改进,并未脱胎换骨……

歼轰七的平台毕竟落后了……

光是外形就很一般,改动代价太大,不如从此当护士,或者做小手术的时候客串医生。关键时刻,老苏同志上,俺们干杂活,干扰压制侦察伙伴加油全包了,您专心一意负责扔蛋子……

要是早出来二十年,歼轰七也将是一代名机啊……说当年,话当年,当年俺们没有钱……

家园 老实说 我觉得鬼怪改进一下也比他强

最起码 鬼怪飞得快 技术可靠 空战能力也肯定比他强得多

现在才搞出来 实在已经是晚了三秋了

什么东西是应该下马的

这个东西才是真正应该下马的

就好比歼8-2 真正成熟都已经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了

可是就算是他真正成熟了 不客气地说也是个送死的材料

那位作者还说他能对抗第二代战斗机 现在全世界找去 第二代战斗机还能找到几架 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家拥有

而且 就算是确实有这种能力 假如我们的预设对手都是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 那么这种能力还值得一提吗

(感谢冷眼旁观同志的帮助 再一次表示对字数限制的不满 太麻烦了)

家园 不光是没钱吧

好多东西咱也不懂

都得一点点琢磨啊

家园 那使什么啊?咱也没有鬼怪可以改进哪
家园 如果飞豹过时了该退,按这个标准空军80%现役飞机得退……

凡事必须量力而为。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成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飞豹能搞成这样已经是谢天谢地,型号没有下马真是运气。我们指望飞豹能够完成对海轰炸和对陆一般防护目标的轰炸就好了,护航的飞机还是要的。而且飞豹不受外国制约,一旦量上去了还是很恐怖的。至少可以用老苏撕开防空网,然后大群飞豹上去啃嘛!总不能因为明天就有满汉全席吃,就偏不肯吃今天的烧饼,结果给饿昏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