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3:赵鞅——鼓音不衰 -- 桥上
《哀二年传》:
甲戌(xū),将战,邮无恤(xù)御简子,卫大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子良授大子绥,而乘(chéng)之,曰:“妇人也。”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shèng),死于牖(yǒu)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繁羽御赵罗,宋勇为右。罗无勇,麇之。吏诘(jié)之,御对曰:“痁(shān)作而伏。”卫大子祷曰:“曾孙蒯(kuǎi)聩(kuì)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p 1615)(12020302))(129)
我的粗译:
甲戌那天(杨注:甲戌,七日。),开战前,赵鞅乘坐由邮无恤(也称王良或子良或邮良)驾驭的战车上了“铁”那个小山包。看到对面郑国的军队人马众多,赵鞅的戎右,流亡在晋国的卫国太子蒯聩(卫大子)吓得自己从战车上掉了下去。邮无恤看不起他这么胆小,把车上的“绥”递给他让他重新上车,说了一句:“妇人也。”
随后赵鞅(简子)巡视部队,告诉部下们:“毕万(魏家的始祖)只不过是一个匹夫,参加七次战斗每战都能消灭敌人,最后拥有了能驾一百乘兵车的马匹(“有马百乘”,指四百匹马),还平安的老死在自己家里。大家努力吧,越勇敢越死不了。”
在阵列中,有一乘兵车是以赵罗为左(车长)的,由繁羽驾车,宋勇为右。这位赵罗非常胆小,哆哆嗦嗦,那两位就把他捆起来放在车厢里,结果来视察的军官发现了,问他们怎么回事,繁羽说:“痁作而伏。(他打摆子了,所以趴在这儿。)”
而担任赵鞅戎右的卫国太子蒯聩此时则正在祈祷:“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支持叛乱,晋午遭遇国难,叛乱未能平定,命令‘鞅’讨伐乱臣。我蒯聩不敢逃避,也拿着长矛参加作战,请保佑我不伤筋动骨,不毁容。保佑这一仗能打赢,让我不给三位祖宗丢脸。我不敢更祈求能继承君位,也不敢吝惜佩玉。”(这里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分别是周朝开国的周文王、卫国的始封君康叔、以及蒯聩的祖父卫襄公,郑胜是时任郑国国君郑声公(名胜),晋午是时任晋国国君晋定公(名午),“鞅”是蒯聩在自家的祖先面前对赵鞅直接称名。)
一些补充:
“铁”在当时是个小山包,但现在早已被淤平了,史念海先生云:
铁丘之名始见于《左传》。前四九三年(鲁哀公二年)晋郑铁之战的战地就在这里。其地在戚城西南。戚城亦在濮阳县北,两地相距甚近,只有一公里有余。这次战争,卫太子蒯聩实在晋军中。临战时,晋军由戚城出发,行至铁丘,蒯聩曾登丘上以望郑师。当时铁丘高低不可知,既能在丘顶远望敌军,当不是过于低矮的。且亦应不低于附近戚城。戚城由于高亢,濮阳附近历次河决,皆未被淹没,遗址宛然犹在,城垣尚依旧矗立,城内土质也仍是立土。铁丘上近年曾发现古代文化遗存,其中杂有鹿骨,皆距地面很近,覆盖的土壤不厚,足证丘顶和戚城一样,未受洪水淹没。可是现在这个丘实已不成丘形。洪水虽未淹及丘顶,丘顶以下,堆积深厚的程度十分明显。现在丘顶高于附近平地,不过三数米。仅显出倾斜度很小的漫坡。若当时铁丘的高低和现在相当,蒯聩何必超登其上以望郑军?(史念海 《河山集》 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p 072)《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下篇)黄河下游的堆积四、丘陵的沉沦》)。
“绥”是固定在车厢上的一根绳子,当时人拉着帮助上车。
关于“邮无恤”(子良),杨伯峻先生有注曰:
杜《注》:“邮无恤,王良也。”《孟子滕文公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即此人。《晋语九》作“邮无正御”,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以“正”为误字,或谓赵襄子亦名无恤,其嗣简子为卿时,无恤乃改名无政。更名之说不足信,已见上文注。
子良即邮无恤,《荀子正论篇》、《论衡命义篇》之王梁,即王良。《论衡率性篇》又作王良,可为明证。至《韩非子喻老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外储说右下》“王子於期为赵简主取道争千里之表”,王子期与王子於期皆王良,说详刘师培《韩非子斠补》。
杨伯峻先生注“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曰:
毕万为晋献公右,见闵元年《传》“毕万为右”《注》。孔《疏》:“襄二十七年《传》曰‘唯卿备百邑’《注》云:‘一乘之邑也。’《坊记》云:‘家富不过百乘。’百乘,卿之极制也。”然此时大国之卿已大大超过百乘。死于牖下谓得善终。简子述此,勉人立功。
桥案:这里“百乘,卿之极制也。”正是暗示百乘相当于小国之一军。
《哀二年传》:
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获其蠭旗。大子救之以戈。郑师北,获温大夫赵罗。大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齐粟千车。赵孟喜曰:“可矣。”傅傁曰:“虽克郑,犹有知在,忧未艾也。”((p 1617)(12020303))(129)
我的粗译:
开战以后,郑军用兵器击中了赵鞅(简子)的肩膀,赵鞅倒在车中,受了伤,对方还抢走了他的大旗——蠭旗。幸亏蒯聩(大子)伸戈招架,再跳下车赶走了对方。晋军也击败了郑军,还俘获了站在叛军一方的温邑大夫,也叫赵罗。随后,蒯聩带领晋军再次向郑军发起进攻,彻底打败了郑军,缴获了一千车齐国的小米。
下来后赵鞅高兴地说:“这下好了!”但他的部下傅傁却说:“这次虽然打败了‘郑’,但还有个‘知’,还有得操心呢。”这里“知”是指知家,是此时晋国四大家族中最嚣张的一家。
一些补充:
蒯聩(大子)从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勇猛,是初上战场者成长的一个典型。
“温”(杨注:温,周王畿内之小国,当在今河南省-温县稍南三十里之地。#温,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三十里。会于温,《经》文未书,盖书“盟于瓦屋”可以包括之。#成公十一年《传》云“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则苏忿生乃周武王时司寇而受封于温者也。温即隐公三年“取温之麦”之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稍南三十里。依庄公十九年《传》观之,温于庄公十九年仍为苏氏邑。以金文证之,如敔簋铭云“王赐田于[含攵]五十田,于旱五十田”,则此所谓温田者,亦王田之在温者耳,非以其全邑与郑,故温仍得为苏氏邑。#温为苏氏邑,成十一年《传》云,“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则温为苏氏始封邑。故僖十年《经》云“狄灭温,温子奔卫”,而《传》作“苏子奔卫”以邑言之则曰温子,以氏言之则曰苏子,一也。#温,今治西南,湨水所经。),推测位置为:东经112.93,北纬34.91(温县城西16公里处的招贤乡-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400米)。
《哀二年传》:
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尨税焉,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蠭旗于子姚之幕下,献,曰:“请报主德。”追郑师,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赵孟曰:“国无小。”既战,简子曰:“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大子曰:“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邮良曰:“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驾而乘(chéng)材,两靷皆绝。((p 1617)(12020304))(129)
我的粗译:
早前,支持范家和中行家的周王室拨给范氏一片土地,范氏派公孙尨去收租子,被赵家的人抓住了,送到赵鞅那里,手下请求杀掉他,但赵鞅说:“他不过是各为其主,有什么罪过?”不但放了他,还给了他一片田地。等到了这次“铁之战”,公孙尨带领五百“徒兵(没有配备战车的部队)”夜袭郑军,从子姚的帐幕跟前抢回了赵鞅的蠭旗,献给赵鞅,说:“请报主德。(“德”是恩惠,“主”是指赵鞅。)”
郑军败退,晋军在后面追击,郑军的子姚、子般和公孙林殿后,发箭阻击晋军,追在前面的人死了不少,看到这里,赵鞅感叹道:“国无小。”
战斗结束以后,赵鞅夸口说:“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 ,今日我上也。(我已经被打得趴在弓袋吐血了,还坚持不停地用力擂鼓,今天我的功劳最大。)”蒯聩说:“吾救主于车,退敌于下,我,右之上也。(我又能在车上救主,又能在车下退敌,我在右里面功劳最大。)”邮无恤(邮良)说:“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这车上两根约束骖马的‘靷(靳)’都要断了,我还能约束骖马不乱跑,我是驾车的里面功劳最大的。)”他还在车上放了两根木头,然后一催马,那两根“靷(靳)”果然立刻就断了。
一些补充:
《汉语大字典》靳有两解:
服马当胸的皮革。因作服马的代称。《说文革部》:“靳。当膺也。”
游环。在服马背上的皮环,骖马的外辔穿过它,以便起到控制骖马背离车辕的作用。
考虑前文内容,我感觉这里的“靳”似为“服马背上的皮环”,所“绝”处则当为“骖马的外辔”所穿之处。
下面是秦始皇墓陪葬坑出土铜车马的图片,摄自兵马俑馆,上面展示了全套的车马挽具,但可能经过了改进,不一定和春秋时的一样,不过我没找到更合理的图片,就请包涵着看看吧:
《左传》中曾提到历史上著名善于射箭的养由基,显示了他过人的射箭本领,这里又提到了著名善于驾车的王良,还让他表演了高超的驾车技术,这两位都是车战时代的传奇英雄。射箭在当时的车战中是极为重要的战争技术和作战方式。
这里赵鞅夸耀他坚持让“鼓音不衰”,反映了当时的将士们在战斗中都是听着这“鼓音”作战的,鼓音停了他们也会停下来,《左传》中描写的华不注山一战(晋、齐-鞌之战)也反映了这一点。
《晉語九》10也有与这段《左传》相近的叙述:
鐵之戰,趙簡子曰:“鄭人擊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今日之事,莫我若也。”衛莊公為右,曰:“吾九上九下,擊人盡殪。今日之事,莫我加也。”郵無正御,曰:“吾兩鞁將絕,吾能止之。今日之事,我上之次也。”駕而乘材,兩鞁皆絕。
但这里蒯聩(衛莊公,此时曾经的卫大子)声言自己“九上九下”,可能反映了车战中“右”在作战时的特点:既要在车上作战,也会经常下车作战。这还反映战车并非十分灵活,想后退是没有可能,就是转弯恐怕也不简单,所以经常需要“右”下车作战。而作战也就会用“周旋”来形容。
另外,在战斗中,赵鞅被兵器击中,以及蒯聩用戈抵挡,也都是车战的战斗行为之一种。到后面追击时,后面追,前面败军殿后的人用弓箭阻击,应该也是车战中另一个常见的战斗形式。
这场铁之战中有大批徒兵参与战斗,晋国本来就编有徒兵部队,但主要是用来对付戎狄,此时在华夏自家的战斗中也大规模使用徒兵,这可是比较少见的。这恐怕是因为赵家动员了大批原来没有资格参军的人加入军队,相对的,就造不出那么多战车,所谓“吾车少”,只好让更多的徒兵部队上阵。这应该也是后来战国时战争样式的先声。
我估计此次赵家的兵力规模有五“军”十“行”,即,有大约战车“百乘”的部队五支,有大约“徒五百人”的部队十支,军队战斗人员的总规模在一万人左右,还有一万人左右的后勤人员。
首先,赵方将领曾“望见郑师众”,可见郑国军队的规模大于赵家的兵力规模,我认为这主要是从车兵的角度说的,徒兵没那么显眼。而郑国军队我估计也就能出动一千乘兵车,而赵家的兵车大大少于郑国的兵车,所以我估计为五百乘。
而公孙尨率领“徒五百人”的一支分队(行)趁夜晚出击,竟没有惊动赵方指挥中心,可见赵方同等规模的部队有不少,我估计有十支左右。
下面是“铁之战”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10/11 6 桥上 字4746 2015-03-01 05:30:49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9/11 5 桥上 字10243 2015-02-28 05:23:12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8/11 9 桥上 字10020 2015-02-27 06:52:59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7/11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6/11 7 桥上 字7762 2015-02-25 05:43:38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5/11 7 桥上 字6497 2015-02-24 04:27:54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4/11 7 桥上 字3794 2015-02-23 07:17:24
🙂《左传》人物事略03附:赵简誓师3/11 6 桥上 字8574 2015-02-22 05: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