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7,结语

乔治降生之后,如何协调各方关系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约翰与我完全负责乔治;布琳恩与我同意在涉及小布琳恩的重大问题上共同决策;劳拉与泰米具有分离的父母权威,我与约翰不能干涉奥利弗与露西的成长,劳拉与泰米也不能干涉乔治的成长。这三套安排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父母都会有意压制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我们则要努力避免父母之间的相互攀比。由于我们几个的育儿观念并不完全一致,各自能调用的育儿资源大不相同,并且全都自行灌输了一肚子育儿心经,一开始时常会发生摩擦——但是压倒性的现实却是所有这一切观念、资源与心得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我们不得不竭力维系令其他人寸步难行的家庭关系,我们之间的相互爱慕就像百战老兵的和平生涯一样可贵。

用不着时刻发明各种新角色、只需按照剧本演下来的生活肯定要简单得多。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刚刚踏上爱之大陆的哥伦布,尽管身为新世界的拓荒者令人兴奋,但是有时候我依然会思念柏油马路与无线网络信号。绝大多数人都希望生儿育女,这个念想伴随着某些情感弱点;我曾一度不打算生儿育女,这个相反的念想则伴随着更奇怪的情感弱点。 我们做出了很多小心谨慎的决定,但是我们的安排之所以能够奏效,很大程度上却并非因为我们的选择。就像其他父母一样,我也无非是日复一日地过日子,直到最不同寻常的情况也变得司空见惯为止。在本书的开篇我曾经说过,父母并不会复制,而是会创造。其实父母不仅会创造,还会发现。有时我觉得我的人生就是四十年的负重爬坡,可是后来我遇到了约翰,布琳恩,以及泰米与劳拉,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遇到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怎么说,我们全都登上了山顶。站在顶峰放眼望去,整个世界的造物都铺展在了我的脚下。在艰难攀登的途中,我根本不知道山顶还有这样一番壮丽美景,手脚并用的四十年爬坡生涯根本没能让我做好心理准备。

约翰与我向亲友们寄送了很多喜报,每一份喜报当中都附带着我们两个与乔治的合影。约翰的一位表姐将喜报与一封短信一起寄了回来,这封信的第一句话是“你的生活方式有悖于我们的基督教价值观”,最后一句话是“请不要再联系我们了”。有些人对于我们的家庭嗤之以鼻,认为由包含了五位父母、四个子女并且分布在三个州的群体根本算不上家庭。还有些人担心我们的家庭会在某些方面损害他们的家庭。有一位老朋友在午餐餐桌上对我说,“你父亲能接纳你的孩子真是太好了。”我说我的孩子也是她的孙子,她说:“话是这么说啊。”这层自以为是的否定网膜实在难以承受。有些人情愿相信人世间爱的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家的爱耗尽了爱的供给,因此威胁到了他们对于爱的需求。我拒绝接受竞争模式的爱,只接受累积模式的爱。我走向家庭的旅程与这本书都教会了我爱具有放大效应——每一份爱的增长都会强化巩固全世界所有其他的爱。爱家人可以成为爱上帝的方式,一个家庭当中的爱也能加强所有家庭当中的爱。我信奉生殖自由主义,因为假如每人都拥有最宽泛的选择,爱也会随之扩张。我的家人之间的关爱并不是更好的爱,但确实是不一样的爱。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这颗星球的存续至关重要一样,爱的多样性也能强化善意的生态系统。事实证明,就算是人迹罕至的道路也会通向同一个终点。

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之一就是透彻理解自己身上的哪些特质已经无法改变。本着这种精神我想知道,假如我的婚姻与子女并非像现在这样来之不易的话——假如我生来就是异性恋,或者假如我晚生三十年并且成长在一个更宽容的社会里——我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快乐。或许我依然会很快乐,或许我不得不想的所有复杂想象都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我确实相信,我所经历过的崎岖坎坷扩展了我身为父母的眼界,倘若我的人生一帆风顺,我就不会拥有现在的见解。我的一大部分人生都献给了孤独,但是现在我已经不再孤独了。如今我的孩子为我带来了幸福。一代人之前,我对子女的爱只能深藏地下无法实现。但是本书当中描述的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各自子女的爱在一代人之前也都会面临相同的处境,他们的子女或者会早夭,或者会被送走,或者根本不能算是完全的人。我的家庭也很极端,尽管理由与我记述过的绝大多数家庭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是同一场革命的参与者,这场革命的目的则是弘扬克服万难的爱。

痛苦是亲密关系的门槛,灾难则会擦亮奉献精神。尽管道理我都懂,但是现实案例依旧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到惊讶。一个人或许会因为自身的脆弱而感到愤然与抑郁,但是却依然不由自主地受到脆弱的引诱。我之所以倾慕我的朋友,是因为他们机智、善良、慷慨并且幽默。可是只有在他们或者我本人最伤心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爱才最炽烈,因为艰难时光远比幸福时光更能将心与心贴在一起。我的抑郁症拉近了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假如他从未帮助我挺过那段艰难时日,我根本不会知道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多么密切。作为一名父母,尽管我无比珍视欢声笑语,但是我知道亲子纽带只有在黑暗来袭之际才能形成。养育子女是安全环境当中的练习,时刻不断的危险威胁才能将喜爱升华成亲情。如果没有夜间的哭叫,飙升的体温,时常出现的青肿与擦伤,那么养育子女无非是二流的娱乐而已。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理解,对于子女需求的关照正是满足感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本书当中如此艰难的爱为什么同时也能如此深厚。我最想要的就是让我的子女幸福,可我之所以爱上他们却是因为他们感到难过。作为一位父亲、一个儿子,一个朋友以及一名作家,将悲哀与欢乐揉成一团的非常使命就是我的人生动力。

多年以来我的首要身份都是研究悲伤的历史学家。我笔下的绝望图景得到了广泛的赞许,我描绘的惨淡经历在读者看来反映了作者的人格。但是当我试图撰写关于幸福的文章时,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洞见:关于幸福的文章难免看上去失之浅薄。人们完全可以同样真诚地强调悲哀或者欢乐,就好比人们完全可以主张头顶的天空是蓝色的,而丝毫不必提及脚下的土地是棕色的。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家庭都强调过引颈仰望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抬头看天而丧失尊严。我丝毫不因为本书当中偶尔流露出来的欢喜气息而感到羞愧,并且坚决反对美丽与真实相互为敌的说法。我相信,在痛苦与欢乐的龟兔赛跑当中,扮演乌龟的欢乐绝非毫无胜算。

现实主义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斯曾经在写给伊迪丝.华顿的信中这样说道:“美国公众向来喜欢大团圆结局的悲剧。”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们忍受不了李尔王在荒原上悲愤癫狂却又毫无救赎希望的场景。我对这番话倒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当代人的特点就是日益倾向于寻求转化。早期的心理分析模式侧重于接受生活本身的问题;现代心理治疗则关注如何解决问题、根除问题、或者重新定义问题。像这样的取巧态度是否也潜入了豪威尔斯眼中恬然厚颜的凯旋主义呢?诚然,人们经常假装自己并未感受到的幸福;精神错乱的人们不仅苦不堪言,而且还相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失败,因为自己居然快乐不起来。但是这种趋光倾向的核心却是一条不可动摇的信念:灾难总会得到解决,悲剧总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本书试图在豪威尔斯的贬损评论当中挖掘出几分新意。书中提出的主张甚至更加乐观:悲剧大团圆结局具有喜剧大团圆结局无法比拟的尊严,不仅超越了豪威尔斯暗指的忧闷伤怀,同时还产生了更高一层的心满意足。与未经苦难淬火的满足相比,人们总会更加珍视源自悲剧的满足。有时人们会为了曾经令自己悲恸不已的事物而心存感激。一味寻求悲剧无助于达到这层境界,但是你确实可以尽量想悲伤的丰富含义敞开胸怀,而不是一味沉湎于赤裸裸的绝望。结局圆满的悲剧可能是故作伤感的俗套,也可能彰显了爱的真意。我的这本书不仅是励志书籍,也是培养接受能力的手册;不仅描述了如何宽容不可治愈的境况,还主张就算可行的治疗方法也未必一定合适。嶙峋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历来都是浪漫文学当中的圣洁形象,如此奇异的喜悦对于这些家庭的主人公们来说也是一样——高不可攀,凶险恐怖,却又美得震撼心魄。

五十年前,我现在拥有的家庭简直无法想象。因此我别无选择,只能为社会进步摇旗呐喊。社会变革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背负了必须偿还的债务。一股浩荡洪流正在冲刷这个世界的粗粝地表,我希望本书当中的故事也能汇入这股洪流当中。但是直到这颗星球的表面平滑如镜之前,爱依然会因为遭受围攻而越发强韧;爱受到的威胁尽管让爱浸透了痛苦,同时却也让爱变得越发强大。我这本书的主题是遭受损失的艰难时刻,而爱总会在这样的时刻束缚住一颗伤痛难忍的心。当我的儿子躺在科幻电影风格的扫描仪里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阵辉煌而又可怖的感受。小布琳恩并没能让我产生相同的感觉,因为她尚未遭受过这样的困境。奥利弗与露西也没能让我产生相同的感觉,因为在我认识他们两个之前他们就已经长成大孩子了。我与他们四个的关系也因此而各不相同。一旦我将父亲的身份与损失联系起来,也就随即落入了子女布设的陷阱。但是假如我此前没有全心潜入相关的研究,恐怕并不会注意到这一点。遭遇了这么多奇特的爱之后, 我也陷入了这一魅惑人心的模式,看到了爱的光辉如何能照亮最悲惨的脆弱境地。我目睹过、也研习过难以承受的责任会带来怎样动人心魄的喜悦,我知道这份喜悦如何能够征服一切。我曾经以为本书当中的英雄父母们都是些愚人,一辈子将自己与异质的子女困在了一起,试图从苦难当中孕育出一套身份。如今我却意识到我的研究已经为我建造了一块登船踏板,我也做好了与这些父母同舟共济的准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