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共:💬162 🌺135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5,空中的魔法

早在用无线电报发送并捕捉声音的设想具备技术可行性之前,就有人构想过广播行业的面貌。电话刚刚普及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项技术会成为播放现场音乐与话剧的媒介。“使用电话”意味着头戴耳机享受歌舞乐队的上门服务。二十世纪到来之后,英国政府决定广播很可能在战争当中发挥作用,成为维系帝国的工具。于是政府就控制了无线电报行业。广播行业的真正创始天才是一位一半意大利血统、一半爱尔兰血统的绅士科学家伽利尔摩.马可尼,1896年他在英国成功申请了全世界第一项无线电报专利,并且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展示了自己的发明。当时这套系统依然还只能传送编码而不是词语或者声音。1899年法国与英国首次实现无线通信,接下来英国南部海岸修建了永久性的电报站。尽管马可尼借鉴了很多其他人的成果,但是他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热情的确无与伦比。要是BBC从未出现,马可尼很可能成为英国广播界最响亮的名字。广播很快就成为了各种怪人与民科的消遣手段。在面积很小的区域里往往有几百名申请了广播执照的业余人士发送或者接收信号,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BBC。一战刚刚打响,所有这些业余电台就全都被关闭了,与此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军方支持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随着一战结束,英国政府又开始发放广播执照了。

切姆斯福德是伦敦以北三十英里的一个乡村小城,附近有一个名叫里特尔的美丽村镇,镇上有一家“公鸡与铃铛”酒馆,英国第一家常规广播电台就是在这里筹建的。自1922年起,广播节目每周二中午播出一期,节目的总策划人兼播音员是一位热情的前皇家空军工程师彼得.埃克斯利【1】。此人天生喜欢做秀,有一次他承诺要让听众们享受一个“华丽歌剧之夜”,然后就亮开嗓子一直唱到广播结束。出了酒馆走不多远有一座狭长低矮的木质棚屋,这里原本是部队营房,现在是马可尼公司的产业。这家公司最近刚刚重新获得了制作广播节目的许可证,尽管每周只能播出半个小时,而且每播出七分钟就要消声三分钟,因为工程师要接收军用信号。1920年6月,在《每日邮报》的鼓励下,马可尼开始在切姆斯福德办事处广播一次性的娱乐节目。当时他请来了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内莉.梅尔巴,让后者在临时搭建的录音棚里演唱了“甜美之家”以及其他好几首甜得发腻的主打歌曲,录音用的话筒是用电话话筒与雪茄烟盒子拼凑起来的。梅尔巴夫人对于广播并不陌生,她在巴黎以及纽芬兰都曾经与广播站合作过。但是要说起在英国率先引进常规广播节目的先行者,依然要算是里特尔镇“公鸡与铃铛”酒馆里的小伙子们。

随着埃克斯利和他的小团体一天天地播放唱片,朗读剧本,演唱自己编写的讽刺歌曲,他们呼叫信号是MT也逐渐为人所知。接下来伦敦市中心又修建了一所马可尼广播站,代号2LO。第一期节目内容是拳击比赛现场解说。到1922年节目听众已经达到了五万余人。与此同时,曼城与伯明翰也出现了各自的广播站。所有这些广播站背后都有美国资金的支持。此前美国早就开始了野蛮生长的“广播大繁荣”时期。那么为什么英国的广播业没有呈现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局面呢?原因主要有两个。美国的广播大繁荣产生了大量步履维艰的竞争者,广播节目质量往往不忍猝闻。而且美国的广播都是由广告客户赞助的。英国政客与公务员都认为,在一个远比美国更小的国家,类似的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此外他们还认为广播业未必就那么重要,那么体面,以至于不能接受赞助。

监管英国无限广播行业的委员会当中尽是些军方高层、财政部官员、外交部官员、商务部官员以及其他神经紧张且缺乏想象力的爱国者。但是议员们很快就意识到,假如没有业余人士的支持,假如甩开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公司,英国广播行业就根本发展不起来。于是政府与民间达成了妥协。市面上所有制造无线电器材的竞争公司要整合成一家,由邮政部负责管理。新公司不得播出广告,但是可以从邮政部向每一位无线电器材购买者征收的许可费用当中分一杯羹。各家公司自然不肯放过这个实现垄断的大好机会,很快就合体成为了一家新公司。这家公司是政府管制的产物,但其本身并不是政府的一部分。这家公司将总部安设在伦敦斯特兰德区的萨伏伊山,名叫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1922年11月14日晚上6点,BBC播出了创办以来的第一期节目。这一天的节目内容是新闻综述,第二天的内容是选举结果报道。商业广播一统天下的短暂时代就这样在英国结束了。

舞台上走来了一位高大谢顶的苏格兰人,一道长疤贯穿了他的面颊,他的举止则让人心里发慌。这位约翰.里斯【2】是BBC的实际奠基人。仅仅用“怪人”这两个字来形容他未免过于轻描淡写。他生长在格拉斯哥,是一位充满魅力的长老会牧师家中最小的儿子。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们全都彼此厌恶而且性情暴戾,里斯尤其整天憋着一肚子火气。他是英国当代史上最著名的仇恨家之一。身为工程师的他在一战期间成为了一名主管运输的军官并且声名大噪,因为他特别喜欢与上级对着干,甚至比对抗德国人更起劲。后来他面部严重负伤,于是离开前线前往美国监督军购合同的执行情况。停战之后他感到百无聊赖,并且相信上帝对自己肯定还有特殊计划。在成年生活的早期,里斯一直神魂颠倒地爱恋着一位中学男生查尔斯.鲍瑟,他揣着鲍瑟的照片走进了一战战壕,无论战事多么紧张都会每天给对方写信,恨不得用鲜花与礼物将对方淹没。随着鲍瑟长大成人,两人开始公然出双入对,白天一起度假,晚上也很可能同床共寝。他们尤其喜欢一起裸泳,甚至还以共同名义买了一栋房子。里斯从不避讳自己的感情生活,甚至在极其虔诚且高度保守的父母面前也是言无不尽。他们两个很可能并未发生过性关系,但是这一点对于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更加关注下三路的当今文化早已抹杀了类似情感的立足之地。即便在当时,像这样的感情道路也已经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堵死了。后来里斯还是结婚了,但是等到鲍瑟同样结婚以后他心里却燃烧起了炽烈的妒火,以至于接下来恶狠狠地愠怒了十多年。英国广播业如今就落到了这样一个人的手里。

时年三十二岁的里斯没有工作,住在一家伦敦俱乐部里,整天都在琢磨如何利用接下来的人生做出一番名堂——或许他可以去孟买找份差事,或许可以去南美修建铁路,再要不然干脆从政也不错。有一天晚上他来到摄政广场的长老会教堂,听到牧师正在宣讲以西结书当中关于耶路撒冷如何腐败的内容。牧师告诉会众们,今晚在场的听众当中兴许就有人将会把英国从异端、背德与贪恋金钱的渊薮当中解救出来。里斯兴奋地回到住处,一心希望“基督之血”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依然相信这世间还有崇高的使命等待我去完成。”第二天他看到了新近成立的BBC招募主管经理的广告。尽管无线电发烧友的世界正在他身边逐渐成型,但是他并不清楚广播行业究竟是干什么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寄去了求职信。刚把信寄出去他就得知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阿伯丁人,于是他赶紧把信件追回来并且修改了其中的内容,声称自己也是阿伯丁人。接下来一连两个月都没有消息,期间他还抽空研究了一下自由党与保守党结盟的问题。后来他承认道,当他终于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依然“一点也不知道广播行业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懒得研究这个问题。”尽管如此,他还是拿下了这份工作。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他“诚心感谢上帝”做出这样的安排。来到新公司的办公楼之后,他找了个舒服的房间将自己安顿下来,指派“公鸡与铃铛”的埃克斯利担任自己的总工程师,然后就动手干活了。

里斯刚刚入职的时候手底下总共只有四名员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将员工队伍扩充到了350人,并且以身作则地要求全体员工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个小时。精力与干劲历来都是他身上最大的优点,足以弥补所有其他缺点。全国各地新建了一座又一座广播站与录音棚。威斯敏斯特附近煤炉供暖、烟气缭绕的办公室里迎来了乐队与著名作家。但是BBC与威斯敏斯特究竟应当保持怎样的距离呢?里斯刚刚接手了一家新公司,需要对付很多敌人,包括那些认为BBC应当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人们。绝大多数报业巨头都反对BBC,尽管当时的BBC不得发表争议言论,也不得自行采写新闻——此时的BBC依然需要其他新闻机构提供新闻概览,然后等到时间足够晚的时候才进行广播,以免影响上述新闻机构的报纸销量。邮政部尽管是这家新兴机构的赞助人之一,但却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抢占到尽可能大的许可费份额。一般人则纠结于两个问题:广播究竟是干什么的?究竟应当由谁来控制广播?里斯自从上任第一天对于这两个问题就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广播的作用是教育大众,传播文化与实用信息,以及弘扬高雅艺术。因此广播是一项公益设施,而不是商业化娱乐手段。

里斯坚决反对“听众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的策略。首先,听众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听众肯定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要能够以正确的方式经营广播,那么广播行业就能催生“更加聪慧且得到启蒙的选民”,民主制度也会因此而得到巩固。不过说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广播行业的控制权问题——里斯的民主热情就没那么高涨了。这个问题简单得很:里斯一个人说了算就行。政府决定成立一个权限强大的委员会来决定英国广播行业的前途,得到消息的里斯立刻行动起来。他软硬兼施地拉拢了好几名政客,坎特伯雷大主教,报社老板以及其他盟友。他试图让BBC转播政府预算报告以及其他政治演说,但是没能成功。不过他确实在1924年转播了各个党派领导人的竞选演说。同年他还转播了乔治五世国王在温布利不列颠帝国展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据估计收听听众达到了一千万人。

BBC的商业所有者很快就隐退到了幕后,将整个舞台都让给了里斯。此时他已经成为了名扬全国的人物。他很快就意识到,广播行业要想在传媒界脱颖而出,那就必须废黜BBC原先的所有者,将其改造成为一家前所未有的团体,一家由国家掌管的新闻集团。BBC将会彻底不同于充斥着广告与廉价音乐、乌泱泱乱作一团的美国广播公司,也不同于直接听命于政府的欧洲广播站。这份新兴权力的实体表现就是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广播站。英国的所有主要城市都能收到清晰的信号。当时BBC广播的最主要内容就是音乐,至于音乐的门类则难免遭到热议。歌剧、古典音乐、爵士乐与舞曲都想独占鳌头。当时也有谈话节目,可是不能讨论政治与宗教话题。萧伯纳曾经打趣道,不说这两个话题那就没什么值得一说的题目了。《女性一小时》与《儿童一小时》之类的节目出现得很早并且举办了很多年。口味比较清淡的喜剧节目也登上了广播。为了避免刺激报界,此时的BBC还不会转播体育赛事,不过忙碌的工厂、夜莺栖息的树林与考文特花园歌剧院都通过广播发出了各自的声音。

另一项举足轻重的早期决策在于决定广播音调。早期BBC播音员全都要穿晚礼服扎领结的说法完全符合事实,尽管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人完成播音工作之后还要赶去音乐厅报幕,而交响乐团的乐师们也会采用类似的着装。但是里斯特意选择了公学学生与大学生担任播音员,从而奠定了BBC的播音基调。他成立了一个语音委员会,请来桂冠诗人来帮助他们判定他坚称的“英语正确发音”。喜剧节目依然可以采用地方口音,但是里斯依然希望将单一标准的英语口音梳理成BBC的标杆,并且带动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在当时的BBC节目当中只能听到一个地方口音,那就是里斯本人拿起话筒直接向听众们致词时采用的柔和苏格兰口音。BBC的发音方式最早被称作“公学英语”,后来又被称作“公认发音”,或者干脆就是“BBC英语”。英国是一个方言口音极其丰富的国家。如今千百万国民每晚都开始收听大都市精英的声音,原本万紫千红的英国方言很快就会变得越发平淡沉闷。所有人都要扪心自问:“我的发音正确吗?”塞缪尔.约翰逊在天有灵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向来洒脱不羁的埃克斯利则另有看法。他认为广播也应当维护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兴建各不相同的地区广播站,播出当地新闻与当地演讲。在这一点上他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二十年代的英国地方广播基本上遭到了扼杀,而里斯建立的各个地方电台也成为了伦敦总部节目的中转站。此时在伦敦又掀起了一场针对广播的质询,不过这一次里斯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权力与底气,以至于根本没有亲自出席质询会现场。质询会最终建议英国广播公司对广播行业进行实际垄断。于是在1927年初,BBC获得了创建以来第一份皇家特许证,有效期为一年,期间政府依然保持严密控制权。但是首先,BBC必须挺过一场足以灭顶的风暴,也就是1926年大罢工。这一事件极其深刻地揭露了BBC的先天不足与优势。

对于新近成立的BBC来说,这次罢工的时机可谓敏感得无以复加。当时BBC已经在名义上获得了垄断地位,但是相应的举措还没有施行。政府完全有权接管BBC并且直截了当地命令其播出政府宣传内容。比方说在罢工期间第一次与里斯见面的丘吉尔就抱有这样的打算。由于各家报社都被罢工者封住了嘴巴,只有丘吉尔主办的《不列颠公报》还在传播政府的立场,他会这么想也并不意外。此时的广播已经具有了寥寥几年前谁也不敢设想的强大影响力。只不过后来内阁召开了一场气氛紧张的委员会会议——里斯也应邀出席——然后丘吉尔才搁置了这个念头。里斯很幸运,因为他是鲍德温的熟人,而鲍德温又恰好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早期政治广播家。根据日记来看,里斯本人的政治立场只能说是狂放不羁。就像许多信誓旦旦的公众人物一样,他也很敬佩墨索里尼,偶尔也会对民主制度表示失望。日后他还会一度追捧希特勒。但是在大罢工期间他的政治表现却要微妙得多。一方面,他在广播当中为首相说了不少好话,为他塑造了追求和平的形象——“我渴望和平,我追寻和平,我祈求和平,但我不会因此而放弃英国宪法的安全。”另一方面,他也绝不是煤矿主的朋友。他不允许工党政客与罢工领袖上节目,但是也绝不播出针对他们的宣传攻击。大罢工期间的BBC确实倾向议会一方,但并不算鹰派,而且并不忌讳在新闻当中转述工会的主张。很快BBC就推出了每天五档的时事节目,全程追踪罢工进展。罢工临近尾声之际,一直小心提防BBC的报业人员也不得不承认,BBC的表现相当专业且基本上不偏不倚。直到最后里斯才屈服于政府的压力。坎特伯雷大主教希望在广播上呼吁双方尽快妥协并且达成和平解决方案,鲍德温认为这样做很不明智,迫使里斯做出了让步,在罢工结束之前始终不让大主教走进播音棚——这一手确实很有些胆气不足。

大罢工深切地展现了里斯治下的BBC的本质以及所谓的“里氏价值观”。工会成员与工党领袖都对BBC十分不满,认为BBC 没能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此同时,恐慌万分或者杀气腾腾的政客们也毕竟没能将BBC从里斯手中夺走。BBC一直将自己装扮成建制派的一部分,并且发出了尽可能镇定自若的声音,从而没有沦为丘吉尔的喉舌。就好像在四十年代大力鼓吹丘吉尔的BBC将会声名鹊起一样,在二十年代为丘吉尔代言的BBC也肯定会声名扫地。此外,大罢工也让全体英国人首次养成了打开收音机关注时事的习惯。

英国广播业的形态就这样固定了下来,直到二战之后的商业化电视把水搅浑为止。在此期间BBC始终一家独大,尽管并不隶属于政府,但却被被默认成为了建制派的一份子。BBC的节目将会保持沉闷体面的风格,节目内容相当高雅但并不过分,节目立场则坚守中间派阵地——就像英国本身一样。从一开始就有人讨厌BBC,认为BBC过于保守,眼高于顶,而且“伦敦化”倾向太重。但是大多数听众还是欣然接受了BBC并且心甘情愿地每年缴纳许可费,尽管就算光收听不交钱也几乎不会遭到起诉。就是这些听众们夜复一夜地追随着全新的节目。BBC则开始塑造这个国家的基调甚至自我认知。到了1926年底,先前不幸受辱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也不得不承认,英国足有千百万人经常性地收听BBC。“在英格兰各地我都能听到高音喇叭频繁发声——在医院病房里,在工会厂房里,在工厂食堂里,在俱乐部里,在豪华宅邸的仆人休息室里,甚至在农田边上。”英国的声音从此往后再也不一样了。至于埃克斯利呢?这位活力四射的英国广播先驱、孩子气的歌手以及广播工程师最终遭到了里斯的解雇,理由是他与妻子离婚了。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ter_Eckersley_(engineer)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Reith,_1st_Baron_Reith

通宝推:桥上,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