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史文恭”谈起,(3)数字问题 -- 史文恭

共:💬189 🌺78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本身就对不上

        按照这个统计,

        - 1959年年末的全国总人口为 67206.9 万人

        - 1960年全国人口增长率为 -0.457%

        - 1960年年末的全国总人口为 66207 万人

        那么好, 67206.9*(1-0.00457)=66899.8 =/= 66207, 这怎么解释?

        再看看个别重灾省份, 例如安徽省, 误差更加可见

        - 1959年年末的安徽省总人口为 3445.5 万人

        - 1960年安徽省人口增长率为 -5.723%

        - 1960年年末的安徽省总人口为 3085.6 万人

        可是, 按照头尾人口数字, 增长率应为(3445.5-3085.6)/3085.6=11.66%, 整个儿多出一倍

        许多人搞出复杂的算法, 就是因为这一点, 不见得是简单问题复杂化. 要说不科学, 那的确也是: 许多人都给出了点估计, 却没有置信区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为了进一步精准为见

        贼兄是否还可以加上其他一些考量因子,比如说,生育年龄人口数量的差异?[假定生育率不变]

        当然,生育率本身的变化,比如灾荒年月的生育意愿以及生育能力的下降,也是一个因子。当然,可能就很难考察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些事情要搅和起来就细了

          育龄人口数量,59-61年进入育龄的人口(就算平均初次生育年龄是22岁),出生于37-39年间,抗战期间出生的人应该是比平时要少的,而且这一代人的成长期也是战乱,存活率应该较低。那么这代人的总数应该是比较少的。

          还有政策的影响,比如婚姻法的执行、妇女解放和教育普及、就业工作,一般来说也会推迟人们的生育年龄,表现在统计上就会有凹形,某个阶段生育率较低,然后再突然增加并维持在较高位上,如果这些政策是陆续推行的,那么凹型就会拉得比较长一些。

          还有多胎生育的问题,也是比较普遍,那就更难衡量了。

          再加上饥荒造成的生育能力和意愿下降,肯定是存在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炼钢的因素不应高估

      毛泽东自己说是9千万人齐上阵,当时中国6亿多人口,农村人口大概有5亿,而炼钢的9千万人中间还包含了相当部分城市人口,所以炼钢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不应过高估计。

      我认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高估产和高征购,当时统购统销,城市人口的粮食也是在征购粮里面,而征购指标是由估产来定。对于农村来说,留下的粮食就是口粮、饲料和种子粮。照正常年景,征购比也不过20-30%左右,基本上是合理的,甚至会稍有余粮,但如果估产一浮夸那就不得了。

      比如水稻实际亩产500斤,而上报估产1000斤,那么上级下达的征购任务就会达到200至300斤。如果上报估产2000斤,那么征购就是400至600斤。农民不饿死才怪。

      59年明明是个灾年,可是一些地方在估产时候就放卫星,由此而制定的征购指标不仅是在杀人,实际上也完不成。

      毛泽东在看到地方送上的征购指标完不成的消息后,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有个报告,说征购指标完不成的原因在于“瞒产”。毛泽东接受了这种看法,于是又发起“反瞒产运动”,基层干部翻箱倒柜搜余粮,更加重了灾难。

      当时的情况就是,哪里估产时放卫星,哪里就饿死人。河南信阳、安徽、四川,无不如此。

      所以,紫阳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罪孽,实在是很大的(58年农业放卫星,始作俑者也是紫阳真人呐)。

      通宝推:秋末冬初,
      • 家园 和一个

        1959-1962,我们老家基本没有饿死人(据我亲戚家来看,甚至可以把基本去掉),主要是当时的县委书记“保守”,不敢报指标,再加上土地肥沃,水利情况较好,主粮不够,红薯来凑,苦是苦点,但离饿死是说不上的。

        但是一河之隔的钟祥县,就是因为头头们放卫星,饿死了人。而且因为饿死人,而.....后来被判枪毙!

        • 家园 这种例子应该很多

          我们村子算是高征购的典型,60年代到70年代交公粮是全公社最起劲的,但即便是那样,也没听老人们说过饿死人的情况,黄河西岸的齐河县就差很多,因为他们黄河西边地势低,盐碱地很多,那些年,粮食产量一直比河东的济南低。困难时期,有很多出来逃荒的,我们村就有从河西逃荒来被留下的孩子。

        • 家园 【湖北的?】王任重能允许那个县委书记不放卫星?

          王任重和李井泉可算作1966年以前的2个佞臣,可惜的是还都进了八宝山。

      • 家园 真人原来是这么个人啊!

        毛泽东在看到地方送上的征购指标完不成的消息后,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有个报告,说征购指标完不成的原因在于“瞒产”。毛泽东接受了这种看法,于是又发起“反瞒产运动”,基层干部翻箱倒柜搜余粮,更加重了灾难。

        当时的情况就是,哪里估产时放卫星,哪里就饿死人。河南信阳、安徽、四川,无不如此。

        所以,紫阳真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罪孽,实在是很大的(58年农业放卫星,始作俑者也是紫阳真人呐)。

        • 家园 所以啊

          大跃进农业放卫星,广东就是第一个,湖北王任重不甘示弱,放得更大、更高,中南区遂成为第一个卫星大区。

          回想起那个什么“要吃粮找紫阳”的伪民谣,就让人发笑。

          一些民运残渣把这个浮夸风老手打扮成道德圣人,更让人发笑。

          • 家园 【广东的账应该算在陶铸头上吧?】那时候还由不得赵

            赵即便是从内蒙回到广东后也没能说了算啊。吃粮找紫阳和吃米找万里一样既是为了打碎“人民公社”,也是和四川、安徽从大跃进开始流民失所饿殍遍野的现状相比较而言的。

            邓和胡都为这种民谣的流传出过力的。

            • 家园 陶铸虽然在政治上支持赵

              但是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向来是赵自己负责的——他就是分管农业的书记处书记,赵直接向毛泽东报告不是一次两次,毛泽东还称赞过他的几个报告,包括养猪,以至于后来一提赵紫阳都知道是养猪的。

              至于说安徽的粮产,我以前就跟小史争论过,曾希圣在位的时候就搞过承包(61-62),可安徽粮产还是下降,曾被撤了之后李葆华(李大钊之子)上任,一年不到全部恢复了公社,可是粮产如何?一直增产到65年。

              后来万里吹承包制搞假政绩,李葆华一直不服。

              小史还强辩说是跟国家的支援有关,当时国家有啥支援的。

              可见这跟公社没啥关系,就是个干部品质、作风和能力的问题。

              通宝推:秋末冬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