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讨论】毛时代普通人的精神面貌——上山下乡 -- 酥油茶

共:💬613 🌺1867 🌵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我不反对

        但是我想问一下,难道大家比苦就更有意义咩?其实你还不如这样说:知青下乡对农村建设起了很大作用,对推动农村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农民受剥削是事实,好处的大头是不是知情拿去了呢?也许是的,因为农村当时是为城市做出贡献的。

      • 家园 不是农民的儿子,可同意你的看法

        每每看到一些文人写知青时,那副悲天悯人的调调就很不舒服。说穿了,无外乎是说在城里吃着父母过的好好的,凭什么让我们来这种地方受罪。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知青的生活都要比当地的农民好。如果知青不应该去农村吃苦,那农民也不该在那儿吃苦。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没错。因为农村穷,因为农村落后,所以知青应该能为农村作很多事情。一个知青朋友插队后,用小时候在少年宫学到的本事把村里所有的电机电线修了一遍。第二年开春浇地,村里的十一眼机井没有误过一天。夏天抢场时,第一次没有因为机械问题停过工。另一个朋友,也是原来少年宫玩过的。插队后,在队里的粮仓外面装了个土吊杆。原来收粮时,队里要把绝大多数青壮年都集中起来往仓里扛粮食。有个这个土吊杆以后,只要几个小姑娘就可以轻松地把粮入仓了。可对于绝大多数知青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真正用于改善农村条件的知识,这才真的是知青的悲剧。除了这两个少年宫玩过的家伙,认识的,听说的都算上,几乎没有知青可以说有本事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的。更悲剧的是这些知青连学点本事帮助农民改善当地生活的能力都没有。见过很多当年的知青,在农村呆了四五年,连当地是什么土,种的是什么,适合种什么都不知道。然后在那儿振振有词的说因为下乡把他们给耽误了。拜托。天下除了上学以外,可学的多的很呢。有一次几个知青朋友凑在一起说起当年的在农村的经历。一位老哥儿说起当年在水利工地往大堤上推土有多难。那个吊车孩子楞头楞脑的问为什么要推?当时把那个推车孩子问了个傻。然后那个吊车孩子就在那儿一二三,说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案可以不用费那么大力气把车推上堤。当然这个吊车孩子被这几个知青朋友很笑了一阵子。我这个边上看的人当然也跟着笑,可也算是明白了这个推车孩子和那个吊车孩子的不同了。

        说到底,常常腹诽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做的和农民一样,甚至还没有当地农民做好,你们凭什么要比当地农民过的好?因为不想变猪头,所以仅仅是腹诽而已。可是,真的,凭什么?

        通宝推:一直在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WK,咱俩不是近亲吧
      • 家园 非常理解你的想法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我在农村前前后后跑了十年,对那个时代的农村情况感同身受。

        你的几个问题问得对,问得好极了!

        知青苦,农民更苦!

        你说在你的家乡那个时代很多人家挑货担谋生,我可以告诉你,在我插队的那个地方,生产队想办一点副业都要偷偷摸摸,免得被人家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农民在山上开一小块地种点红薯那更是严禁的。剪刀差已经够狠了,连农民在工余干点家庭副业都不允许。所以我在下面的回复里说:“劳动者最聪明不是白说的,只要解除束缚农民手脚的各种清规戒律,农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是不改变错误的农业政策,就是像波尔布特那样把城里人都赶下乡也无法改变农村的面貌。” 在那个年代,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把农民为了改善经济地位的一点机会都给剥夺了。在这样的环境里,知青能不感到痛苦吗?下面meokey河友说的对,感到痛苦是因为没有了希望。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把上山下乡当作一个浪漫的伟大事业,那是头脑有病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一些致力于贫困地区教育的基金会,为了那些孩子们,不是施舍,而是感恩,是为了那些孩子的爷爷奶奶们,是为了感谢那些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在我困难的时候给我的帮助。

        顺便提一句,其中一个叫滋根的基金会正在庆祝他们二十岁的生日。

      • 家园 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比

        城市里的生活肯定比农村的“甜”。当年那些知青被强制下乡吃的苦多半是他们从没有吃过的,所以叫苦。这么说吧,你肯定算是出了农村了吧。现在强制你回乡种田10年,你会不会叫苦?我估计肯定会。

        不管是知青叫的苦,还是(假设)你回乡叫的苦,实质都是说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苦。

        • 家园 我不会叫苦

          这一点上我们有共识:"农村的生活比城市苦"。

          知青叹自己苦,我说:嘁,那算什么苦?要说农村苦,就说农村苦好了。光叹自己苦,盲顾广大农民的大苦,不觉得自私么?

          尖锐?想想农民的苦,想想还在农村的很多亲戚朋友,我没法不尖锐。

          你以为我回乡会叫苦么?我不会。生活比现在会差一些,可是我不会叫苦。我是苦惯了的孩子,脚脖子上还留着割稻子留下的4厘米长的刀疤,背上的肌肉还有挑担子扭伤的痛,我从来没叫过苦。如果非要回乡,我会视作人生的波折,重新规划人生、追求幸福生活的机会。今非昔比,农村机会也不少,有经济上重新崛起的机会。没看见浙江农村的小老板很多吗?

          你说的对比,是指生活的反差吧?从城乡二元结构中“好”的阶层,沦落到被剥削的阶层。这种失落的心态、被那一层社会抛弃了的感觉,才是很多知青感觉苦的真正原因吧?

          话说得直,得罪莫怪。如果觉得知青苦,也请多关注农民,那才是真正受苦的阶层。

          • 家园 真正原因是感觉在农村没有希望了

            当时的知青,在城镇里的一般老百姓家孩子的生活也不是大鱼大肉,下了农村虽然吃的品种差了但起码吃饱是不愁的。而且即使不下农村,也得去厂里拖板车,干建筑活等重体力劳动。从这点上说城乡的差别不是很大,起码比现在小。

            但关键的因素就像是你说的,是被抛弃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城镇,即使一时不得不去干苦力,但仍然有机会去当操作工,或者继续读书去争取更好的职位。但是那时的农村这样的机会相当小,而且当时的宣传是“扎根在农村”,压根就没有让你回去的意思。对了,再补充一下。在下放初期知青农活还不熟的时候,农村人会嫌他们占了公分但还干不了活,那种鄙视的眼神和直白的看不起,也是很多知青精神上很大的压力。

            在我的假设中,你说你不觉得苦是因为“今非昔比,农村机会也不少,有经济上重新崛起的机会”。你还是着眼于机会二字的。如果根本不给你这样的机会而是下半辈子都得“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对比你现在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设想,你还不觉得苦吗?相信你也是感情动物,不会不觉得的。

            至于是否被剥削,当时的知青根本想不到这层。他们当时的感受是,从此要远离原来的梦想了,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以前设想过的生活了。这才是知青感觉苦的真正原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您觉得更没有希望的是知青呢还是农民?

              我觉得我在前一帖中的两层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可是我不妨再重述一遍:

              1.农村生活的困苦。这不仅是吃穿上的问题,城乡差别的鸿沟是巨大的。你说知青没有了希望,那农民更没有希望。相对来说,知青的生活条件比当地的农民还要好一点。没有家庭的拖累,一人吃饱穿暖就好了,家里父母多少还能接济一下。当地的农民,拖家带口的。孩子病了要照看,上学要花钱,亲戚朋友人情往来、婚嫁丧葬,这些开支,全是从地里刨出来的、或者从工分里挣出来的。家里养的猪,就是家里的银行,全家一年的开支都指望着它。猪要是病了,主人着急的心情,我都不知怎么形容。我小时候感冒发烧,从来没去过医院卫生所,都是自己家里煎了苦艾喝了就算了。上学时的学费经常是拖欠的。我家的情况在农村不算差的,比我这苦的多了去。这些苦,绝不仅仅是“吃的品种差了”或者“干重体力活”的苦;这些苦,估计你做了知青都体会不到。

              所以,不提亿万农民的苦,只是呻吟百万知青的悲惨生活,恕我直言,我觉得很肤浅。

              2.面对苦难生活的心态。被抛弃而感觉苦,我觉得是心态的问题。本来在城里过得好好,被送到农村做二等农民,自己觉得挺悲惨的。可是,你让农民怎么看?如果一个美国人,80年代被公司派到中国出差一年,跟你说中国生活怎么苦、美国生活怎么好,你怎么想?

              我想说的第二点,如果是心态问题,心态是可以调整的。心态差的人(泛指,不特指),怨言多;坚强的人面对困苦还是会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这种积极的心态,一旦政策变化,他们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的。

              知青有被抛弃的感觉,说到底,还是城乡的巨大差别造成的。要是知青被送到香港去,我估计就不会说苦了。可是,一直承受着城乡巨大差别的痛苦的,不是知青,而是农民。他们现在还在用宽厚的肩膀默默地承受着,听着曾经的知青诉苦,你要他们怎么说?也许他们会同情:唉,这孩子,本来能在城里享福的,被送到我们这里来受苦,真不幸。

              • 家园 首先没人否认农民苦,也没人否认农民当时没有希望

                你也说了,这点上我们意见是一致的。也没有人“不提亿万农民的苦,只是呻吟百万知青的悲惨生活”。希望你不要断章取义或者曲解我的意思。

                但农民生活苦并不会让知青觉得甜,或者觉得有希望。人往高处走,没有人希望越活越苦,不是吗?

                或者你觉得知青虽然苦但没有资格说?只有农民有资格诉苦?当时知青过的是和农民一样的生活,凭什么他们没有资格诉苦?没错,他们有人是可以收到城里家庭的接济,但很多人是与当地村民一起分享的。也有很多人是极少有接济的,单身一人远离父母在陌生的农村“开辟新天地”,还不如祖祖辈辈就居住在当地的村民。

                还有心态问题。很多知青在农村干的还是很出色的。从五谷不分到农活很熟练,同时还把一些知识,新观念传播到农村。从这点上来说,知青不是到农村光是诉苦来了。他们口中说苦,但手里没有闲着。

                你问“如果一个美国人,80年代被公司派到中国出差一年,跟你说中国生活怎么苦、美国生活怎么好,你怎么想?”。我想的是他说的是事实,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物质生活确实比中国好。如果他能够在中国这样的“苦”环境中完成公司派遣给他的任务,我会敬重他,而不会跟他说“shut up,不许你说在中国苦!”

                农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逼着知青说下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就可以解决的。

                • 家园 希望来自信念

                  回想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中国人的心态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

                  在80年代除,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只是爱看书报,从各种刊物字里行间能读到一种藏在激昂奋进后面的自卑与迷茫。

                  是的,80年代是激昂奋进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粉碎四人帮而幸福,为建设四化而激昂(小时候没少为此写作文),这在各种文字的表面表现的很充分。但是还是自卑和迷茫也难以遏制,自卑是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而自发产生的,不论是国外的电视剧还是家用电器。。。没有一样不是外国更好的。然后就是迷茫,不仅农村没有希望(其实80年代农民应该很有希望吧),城市里也没有太多希望,共产主义的理想和追求被抛弃了,一夜之间,大家都在为自己眼前那点小利拼搏,更远一点的事情都不愿意多考虑。

                  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读到的一片文章,提到:中国如此的落后,以至于这样下去要被抛弃“球籍”云云。这里的“球籍”不是足球,而是地球。好像全世界都不陪我们玩了,连地球人的资格都要被取消。这篇文章的其他细节我都忘了,但就是这个词一直忘不了。在俺当时幼小的心里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段时间甚至老为此做噩梦。

                  后来上大学,读到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极大震惊了我,原来中国明朝这么牛(在俺从小的印象里,明朝就是太监专制/黑暗无边,清朝就是割地卖国/惨不忍睹),而且最后的章节里作者居然对中国这么看好,老实说俺当时理智上很不相信他对中国的期望,虽然感情上很愿意相信。但是看到现在居然正经的讨论G2了,真是不是俺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 家园 同意啊!

                  老爸成了农机员,老妈成了农技员,无他,能多捞点工分,不愿意下乡,但是既然下了乡,也要尽力往好的发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