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45):帝国的暮色 -- 本嘉明

共:💬392 🌺3401 🌵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怎么叫“文明倒退”?儒家岁月静好,是不是在慢慢倒退反动?

                胡汉几次大融合,都是对汉文明的促进和充实,甚至是扭转汉文明慢性自杀的颓势。没有胡人,哪里有李世民?

                孔子再有才,不过是个大学教授,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肤浅片面甚至武断的,还有很多社会问题没有涉及到,科学理性更是谈也不谈,把他不成逻辑体系的《语录》奉为万世真理,肯定是刻舟求剑。从独尊儒术开始,有自闭症的中华文明就周期性走弱,弱了自闭不住了,靠大动荡以及动荡中闯入的新鲜血液(人种意义上和心理意义上的)来重新恢复生机。

                “联俄联共”,本质上也是一次文化融合,中国的儒家文化,当时又走不下去了,孔家店站不住了,要联俄(融合社会主义学说)?还是联英美(融合资本主义学说)?是个十字路口。由于这两个洋学说当时都很强盛,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中国被撕裂,后来由于很多偶然因素,包括日本侵华,才确保了今天一个统一的中国。中国这么大的单一民族国家,只要不分裂,姓资姓社都无妨,大家将来想为中国做点贡献,就请确保中国不分裂,左派右派倒无所谓啊。

                社会科学不进步,“我在世界上应该是什么位置”这样的问题不明白,数学再好,也不见得是好事。日本在二战前,数学应该很好吧,军舰飞机全部自产的呢。

                • 家园 难道满清进来会导致社会科学进步?

                  这个我真是难于理解,还请你详细解释。“我在世界上应该是什么位置”,这样的问题,努尔哈赤知道,还是慈禧知道?难道中华文明需要靠部落文明来回答这个问题?全面退步是事实,这个具有客观标准,是无法否认的。满清和中华民族已经融合,可能你感情上无法接受。我们再前推一点,蒙古帝国,帝国哲学就是杀杀杀,抢,抢,抢。按蒙古原来的想法,是征服后准备再屠杀一把,把江南变为牧场的,因为他们懂的就是放点牛羊。如果真是那样,中华文明现在应该已经消失了(当然也可能是蒙古提早灭亡)。蒙古帝国整个就是文明毁灭者,中华文明侥幸逃脱而已。在蒙古帝国统治时期,那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中华文明大倒退,有什么疑问吗?本兄你受西方线性思维影响太深,文明其实不是线性发展的,倒退并不是一种不存在的现象。

                  没有满清,中华文明能不能自我进步?你可以看一下我以前的帖子 《政治形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链接出处

                  儒家在明朝也发展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心学,一个是理学。理学发展成为原教旨主义儒教,要把儒学变成宗教,把孔子的言行升级为宗教标准。心学则否认这种宗教式的解读,主张一切从人的本心出发。代表人物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再后来的王船山,再到毛主席的《实践论》,我认为是一脉相承的。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当时就被人讥讽为“道学先生”,海瑞就说他只知道寻章摘句,用文章来解释文章,根本就是轻重不分。你说的儒学,这两个可是截然相反的,你想说的是哪个呢?

                  至于学习外来文明,中国也绝不排斥,佛教不就是中华文明主动学习的吗?别的文明如果有足够可取的地方,中国不会拒绝。明末翻译学习西方文献的热潮,就是被满清给打断的。现在学英语的人,全世界上最多的不也就是中国吗?

                  • 家园 继续交流

                    以下的问题,现在我都不展开说,先说一点初步想法,大家互相启发好不?

                    一,我觉得,社会科学其实无所谓高级和低级,只能分为“适用/不适用”,就是合不合今天的时宜。日本民俗里至今还保留大量旧风俗,不妨碍其社会的整体进步,甚至有些古老的东西特别适合未来的社会形态,也未可知。

                    二,“我当下在世界上是什么位置”,我认为慈禧是知道的,她有直觉。中法为越南打仗,中国小胜,慈禧就很谨慎,见好就收。邓公说“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也是直觉,其实谁敢保证?而二战前的日本,一直找不准定位,这大家都同意。今天美国有类似的问题,它当下的位置(一超),不是它未来的位置(二强之一),但美国不敢面对现实,就像崇祯不敢断臂式地迁都一样。

                    三,中华文明当然要靠部落文明,这是历史一再地证明了的。因为早熟的中华文明太宫廷,太算计,太精致,往往最后就走到阴暗萎靡,每隔几百年就需要粗犷直率的部落风格来冲淡一下,勾兑一下。我在上面说了,这不存在“低级的就必须抛弃”的问题,每个周期尾端,残喘的中华文明都需要粗野但生机勃发的部落文明来“充血”。

                    四,元朝也有进步啊,戏曲就是大进步啊。为什么?因为汉族知识分子苦闷无处说,而元朝不信任汉人,蔑视儒生,从县官一级都是“色目人”,他们连中文都不识,怎么管好宣传部?于是元戏曲出现了大量感情浓烈,打动人心的悲情作品,而且后无来者,因为明清又回到儒家一统的死气沉沉里去了。

                    五,我认为,自明朝开始,儒家文明就无法面对现实的要求了,因为社会发展得太复杂了,1500年前的孔子已经回答不了《十万个为什么》了,儒家的糟,在于只奉一个经典不肯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今天伊斯兰就是这种处境。就是说,明之后,中华文明已经无法独自进步了,已经没有活力了。

                    六,儒家在明中期分为理学和心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会跟你多交流。打个比方,理学是中国教育方式,要死记硬背才能考上211;心学是西方教育方式,散养,你有慧根自然就出头了。但心学只适用于极少的儒家读书人(性格执拗,血统中低级,而且有慧根),多数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文人盲目跟风学心学,最后会毁了自己。明亡后顾炎武等人痛感心学流于玄谈/误人子弟,才提倡“到实践中去(朴学)",实际上就是要打倒心学。明治维新后,心学在日本大盛,因为心学不讲学问素养(国学素养深厚,就是高等有闲阶级的体现),提倡力行,就是英雄不论出身,努力就被崇拜,这特别为维新后追求平等的日本平民和下级武士所推崇。

                    • 家园 顾炎武就是理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

                      我对明史了解不多,不过本兄你了解得的确太少了。

                      理学派和心学派斗争激烈。理学派对心学的创始人物之一李贽,恨之入骨,属于千方百计要杀掉才甘心的。我不清楚顾炎武是否说过那样的话,如果真说过,说明他比较无耻。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最反对理学派的以词句来解释词句,以文章来解释文章。玄谈可以,必须要有行动来实践你的玄谈,这才是心学的主张。说心学玄谈,顾炎武这不是彻彻底底的污蔑吗?心学和理学之争,有点类似西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马丁就是心学派,认为人人都可以靠自己来理解圣经;教廷就是理学派,认为只有我才可以解释圣经,因此只有我才有资格卖赎罪券。

                      本兄的说第一条,我估计应该是你的思想基础。认识论上属于不可知论。其实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社会科学观察总结的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自然科学观察总结的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的规律更难总结,也不容易重现,但这不就是更体现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性吗?比如我写的那个人才选拔的历史演进,不就是我们的祖先一步一步向前,逐渐逼近公平和有效的吗?象满清的人才观,它还停留在部落的血缘继承制。几千年前就抛弃的东西,能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在周期律的末期,官僚腐败无耻,但不是说没有人才,只是说人才被压制了,一场农民起义的改朝换代就能气象一新,而没有少数民族入主带来的大倒退。

                      中国文明近代遭遇的问题,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蒙古满清,是对我们文明的严厉警告。毛主席发动的文革,我认为就是对这种警告采取的对应措施。文革很激烈,不过对比亡国灭种,那就是和风细雨了。

                      ps:把顾炎武看成顾宪成了。但观点还是一样的,就不改了,也作为警告吧。

            • 家园 满清是封建专制的顶峰,也是以天下奉一人的极品

              评价历史人物倘若都是这么的以偏概全,咱们何不为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诸位童鞋唱唱赞歌呢?

              满清的贪腐少确然是一个笑话。读一读《道咸宦海见闻录》好吧。

              所谓末代皇帝里面慈禧有出息,这更是笑话了。咱中国人确实是“谦卑”呀,但也不能这么的恶心人呀。外不能争国权,内不能安黎民,上不能保社稷,下不能留泽后代,就知道穷奢极欲,量中华物力结与国欢心,这出息可真大呀。

              满清是封建专制的顶峰,也是以天下奉一人的极品,慈禧只是做了一个腐朽统治阶级能做的。

              当时西方对清朝的要求,固然有不平等强加的蛮横,也混杂有要求中国死水一潭的社会开放进步的急躁的推动。

              老天爷呀,啥叫主观啥叫客观,洋人来动枪动炮的还夹杂着推动中国开放进步的主观愿望呀。这也忒不着调了。

              印度倒是没义和团,1949年开放进步到啥程度了?

              通宝推:金台夕照,
            • 家园 历史功绩抵不了历史责任

              建国后的民族政策基于阶级斗争,着眼于民族团结,既是对五族共和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体现的是主体民族汉人对历史恩怨一笑泯恩仇的谦让态度,以及寻求最大的基本面去继往开来,团结一致地走向建设新中国复兴中华民族道路的诚意。因此,毛周都倾向于提满清的历史功绩,而不是追究其历史责任,特别是在事过境迁,责任人已经无法找到,又或者清算其责任也于事无补的情况下。

              这才是一种当家作主,承担国家与民族责任的态度,而不是满清那种借来借去,投机取巧,不负责任的态度。满清的那种投机心理,很大程度影响到了中国的革命与复兴之路,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无不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特别是凯申运输大队长,将这种投机的借势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借外部势力对付国内军阀,借欧美势力对付苏联,借江浙士绅对付TG,借欧美势力与苏联对付日本,虽然一度熬到了抗战胜利,却最终将国家借得一穷二白,最后把自已也投机到了一个小岛上。本来的一大历史功绩,在更为巨大的历史责任面前,最终成为一个“自已死人越多就是杀敌越多的抗战主力;歼敌X亿,转进台湾式的”历史笑话。这就是为什么聪明才智,手腕气度不凡的慈禧,最后却以卖国者的形象出现在她身后的国人之中的最终原因。

              毛周对满清历史功绩的评价,实际上都是一个开明的有能力的封建君主应该做也完全能做到的事,将这些事特别提出来,实质就是一种对当时满人少数民族身份的谦让表现。而毛周对满人历史的这种谦让态度,无疑是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的。中国人早在易经中就特别设了一个谦卦。

              《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明确说明了谦是种君子应有的美德,可以帮助人们于渡过命运的大江大河。

              汉人的文字中也一直有对这个美德的反思与说明:

              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 - 苏澈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要说自1840年之后,中国用了100年才认识到“谦卑”的必要,是无法成立的。

              既然你认为满人因为人口少而有“优势”,那满人又何需借洋人的势,借汉人的势呢,只有弱势才需要借别人的势吧,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中国人总讲有借必有还,你借了别人的东西总是要还的。借来了别人的势,最后无非得靠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与前途去还。打定主意只借不还的话,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没有人天生是供你予取予求的凯子,注定无法持久。也就是像南明这种重病腐朽到四肢不遂的团体,才有你投机的空间。

              至于你提到的改开,其前提条件是打破西方的封锁,而那中国人民饿着肚皮支持世界人民反帝反霸争取来的,跟满清的借不是一回事吧。改开的过程,更是全国人民齐动员,以无数的打工仔打工妹们为基本力量用血汗与青春去换回技术与资金的建设过程,大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跟满清的那种硬要把劣势说成是优势,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借势”是完全不同的。

              你看,当洋人没有封锁你大清的时候,你大清想的是向洋人让步来借势,这不是卖国是什么,你大清借了洋人的势受洋人压迫不得不开放,这也成了慈禧的功劳?对比下同样是对中国社会开放进步推动的改开,不应该羞愧么。投机,出卖,掩败为胜,贪天之功,也无非如此吧。

              总之,在更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责任面前,那种靠借来借去搞投机的借势思想是没有前途的,无论你将之美化成顺势而为还是别的什么,而历史的责任是谁也逃避不了,你说呢。

              通宝推:金口玉言,vicar,红军迷,indy,潮水的诺言,yiwensilan,扯学会,苏仙岭,卢比扬卡,崇文尚武,青木堂主,微笑问天,strain2,journal,乔治·奥威尔,梓童,中秋下的城市,崇山彩云,明心灵竹,渔儿漂漂,李根,surfxu,金台夕照,
    • 家园 你的暮色,我的晨曦

      贾晋京先生于2011年写的文章《全球视野中南海的战略重要性》,是篇好文章,建议大家在网上找来看看。这篇文章触及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同心圆战略”,是由内核(老根据地,即中国本土)逐渐向外溢出,从而扩展势力范围,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华侨众多的东南亚。而同时,美国需要通过TPP,把“(美日主导的)世界工业加工中心”从中国迁移出来,落户到东南亚,因为从全世界来看,驯服灵巧的劳动力资源,也只有东南亚是“潜力股”了。

      所以东南亚,是双方必争之地。对东南亚这个局,中国拥有“大部分地利”,美国有“少量地利”和“大部分人心”。现在就看“天时”向哪一方倾斜。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都很有趣。首先是王毅外长在加拿大发飙,这肯定是预先计划的。如果中国暂时不顾及“绅士风度”的话,美国就会面对一个400倍大的朝鲜(朝鲜2010年GDP280亿美元,是同年中国GDP的1/215,是2015年中国GDP的1/388),这对于数日子等退休的奥巴马可不是好事。

      其次,是中国曝光了新型核动力潜艇,能携带DF-21反舰弹。由于DF-21长达15米,要垂直发射的话,这艘新潜艇就特别大,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第一款“核常兼备潜艇”,既可以携带(核弹头)的DF系列洲际导弹,也可以携带打航母的(常规弹头)导弹。这款特大型核潜艇高至少为12.5 公尺、宽13.5公尺;艇体比093核潜艇大了1/4以上,能携带8-12枚DF-21D。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055T巡洋舰的“加倍暴走版”,055T是水面舰,容易被敌方跟踪,要保护它就必须动用航母编队罩着。这艘孤狼潜艇就“疯狂”多了。中国海军下了这么大的本钱,用了多年来实现,可见对于打航母,是多么地处心积虑,多么地“渴望”,这种决心,令人震撼。

      第三,是美国民主党到底能不能再当选?一个党连续12年执政是可能的,比如里根8年后是老布什4年,但目前看民主党,悬。首先,里根在第二任期竞选时众望所归,大胜;奥巴马赢罗姆尼非常艰难,从政绩来看,奥巴马无力提携希拉里。其次,6月3日美国公布了5月非农就业人口变动,仅仅增加3.8万,大大低于预测的10—16万,经济界哗然。第三,原油价格蠢蠢欲动,原油一涨,美国国内的汽油就会涨,在大选年对现执政党不利。第四,希拉里神经质的“霸道女总裁”面目渐渐暴露,她胆子贼大做事不愿受拘束(邮件门),驭下刻薄(文斯-福斯特自杀案,这个案子我本来打算在《女汉子》里说说的),目前有FBI刑事起诉希拉里的风险,所以民主党一直挺着桑德斯不放,就是怕希拉里突然惹上官司,桑德斯是党最后的备胎。如果共和党的唐纳怆当选,那么不可测因素很多,但修改目前民主党亚洲政策的概率也很大,中美关系应该是“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

      中国搬不走,永远是东南亚各族的邻居,所以对东南亚人民肯定攻心为上,但攻心要“手拿大棒,说话和气”,今天在做的,就是先让大家认清,这大棒不是空心的,这时候没办法婆婆妈妈讲道理,道理放在以后,有大把时间可讲。

      但长远讲,最终还是靠讲道理,那么大家要考虑两个问题:

      1) 讨好东南亚,如果像收买台湾那样,长期让利,把产业迁移过去,结果中国自己空心了,会有什么后果?对台让利,实际上长期伤害了大陆的对口产业。

      2) 中国如何建立一个“源于儒家,高于儒家”的新文化,让大家心服口服地景仰,从而夺取:“人和”(人心)?------《帝国的暮色》,其实是关注这个问题。

      通宝推:尚儒,梓童,当生,红军迷,故乡在喀什,决不倒戈,脊梁硬,盲人摸象,桥上,肖肖,秦波仁者,
      • 家园 希拉里对决淳朴是场好戏

        不过我还是赌希拉里最后赢,原因么,民主党现在是在下大棋,共和党没有真正的治国上策,其实就是搅局的,所以民主党仍然可以得到精英们的广泛支持,而这是决定因素。

      • 家园 小本:说民间时政评论员的话,让我无话可说?

        不行,想办法挤两句:

        民族主义先于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可以有点,前提是先把自己事情办好。这个好不光在于:经济链条在国内转移并梯级分配;还在于:建设好中国精神家园。

        自信这个东西,不是嘴上嘟噜几句就有。走夜路说大话往往因为心里慌。

        少乐观,多干活。赶英超美路还长。

    • 家园 茗谈(145)-3

      (一)

      中国的“汉民族文明”,自汉代结束,就遇到一个大问题:不够尚武。准确说,单靠汉人,经常守不住家园。

      汉文明的特征,是:精致(文弱),保守,农耕。

      中国一贯依赖大量自耕农为国本(想当明君贤臣的,都把“男耕女织”作为理想国境界),由于古代农业技术不发达, 单干农户一年下来的结余有限,还时不时有水旱天灾,因此政府收的农业税,税负轻了政府不够用,税负重了农民又要造反。

      而政府钱不够用,就突出体现在中国的国防力量疲弱。中国历史书固然好看(比如《三国演义》哈),但从中国历史时间轴上,从中国古代全国疆域整体上看,国防力量一直不充足,不充沛,不客气说,是亚健康的时候多,遇到大一点的外患,基本就掉链子。因为自耕农固然比游牧民族的物质产出有保障,但培养不出大批擅长骑射有血性的子弟,来充当军队的列兵和基层军官。历史上汉族各王朝动辄“用兵百万”,其实都是民兵,战斗力低下,不堪用。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和东魏。西魏偏处当时已极其破败的关中,论人口/经济/军力,都远不如据有洛阳的东魏。西魏要想生存,不得不摸索着建立了“自耕农供养,胡汉混编常备军”的体制,这4.8万人的精干小部队,就是催生了隋唐两个朝代的“关陇军阀集团”。在这个体制里,政府以彻底的“均田制”牢牢掌握自耕农,政府管制能力一插到底,作为抽税的保障。而精于骑射/作风剽悍的小规模“胡化常备军”,又能与任何对手对撼。这样,依靠较低的赋税,也能维持足够的国防力量。 能这样做,依靠2个基本点:一,农归农,兵归兵,国民群体事实上兼有两种性格(农业,畜牧业),互相尊重。二,军人比较勇猛而且淳朴,还没有刻意损害文官治理。

      中国后来的历史屡次证明,这样美好的事,可以有,但不会持久。国家承平一久,游牧区出身的军人要么被文官看不起(安史之乱),要么军队自己垮下去(清八旗),要么军队干政(黄袍加身)。

      (二)

      到了明清,问题更加复杂化。此前,主要是“朕与士大夫共天下”,说白了就是皇帝跟文官集团博弈如何分权,然后一致对付黎民。到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外贸易盛行,出现了“第三势力”,就是在“帝党”,“士党”之外,还有了“绅党”。

      在明之前,由于儒家敌视商人,重农抑商,“绅党”不成气候,要么依附于帝党,要么依附于“士党”,还不是一股独立而明显的政治势力。但我个人的意见,到了明朝,民风大变,已经“笑贫不笑娼”(金瓶梅),而明朝的外贸兴盛,丝/布/瓷/茶,席卷全球,年年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些经商利得,大部在江南民间沉淀下来,商人的力量日渐强大,必然有政治诉求。

      明清两朝,社会状况相当接近,我们可以串通了说。这明清二代,一个县平均有20万人口,但公务员只有:知县(8品),县丞(9品,副县长),主簿(县委办公处主任),吏部兵刑工等六房(等于县政府里六个科),所有的师爷/胥吏,在体制内领工资的,约100人。要知道知县不但要完成税收,还要守土有责,还要当本地中院的唯一法官,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何况明清是“回避制”,要到外地为官,万一不幸去了广东的瓦,你连访民在说歇木,都听不懂,还要留出同声翻译的时间。

      怎么办涅?锯箭杆。把相当一部分案件和税务工作,外包给当地“乡绅”去调解/办理。所以“乡绅”在明清,已经暗中具备了“兴亡社稷”的力量。

      “乡绅”这个古旧名词太拗口,大家记得是“西洋参”就可以了。“西洋参”有3个来源:一,大地主。二,退休回乡养老的官员。三,成功民营企业家------其实这三种身份,通常都混搭,你懂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西洋参”的手下,又豢养了一大票马仔,类似于今天的“公知”。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三个层次:

      高小毕业:就是通过了第一层考试的,叫生员(秀才)。

      高中毕业:就是通过了省城的“乡试”,叫“举人”。

      211本科毕业:通过了(每三年一次)在京的“会试”,统称“进士”(就是“近视”啦,都读傻了,不近视才怪)。“近视眼”们分三等,就是状元之类吧。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国家行政学院)深造,最好读成经济学博士,作为未来常委的储备人才。

      从秀才开始,这些人都有“社会特权(功名)”,比如见县官不必拜。

      以雍正+乾隆两届政府来计,共73年(你没有看错),期间共考出6884位“近视”,考取时平均年龄36岁(很多人虚岁5岁入私塾开始学起,50岁成功),当时全国开蒙读书的“童生”约200万。就是说,“近视眼”的发病率是千分之三。

      这1000个人里头,剩下的997个“小知识分子”就比较悲催了,儒生不当官就是废物,不得不去当各种孔乙己,好在识文断字,其中有能力肯折腾的人,被“西洋参”收去,当私企中层干部和帮闲文人。由于雇佣了大批手下,打理旧式田庄经济的细务,顶层的“西洋参”就可以专心经营互联网金融和央企(胡雪岩,盛宣怀),近代实业(张謇)等等他们垄断的特权生意经。

      清嘉庆年间,全国的“士绅阶层”大约有600万人,占总人口近2%。之所以比“童生”的数量要大,是因为凡是上述“三种老爷”的子弟,比如说“超跑俱乐部”那些小爷和“国民老公”,不管有没有学问,都算。

      资产阶级萌芽了,“绅党”就壮大,这不单是中国特色。当年英国有“绅党”了,法国有“绅党”了,就革命了,人头滚滚,最后“帝党”歪脖树上吊,“士党”斯文扫地,都让位于更加阴险更加能干的“绅党”,才有今天的普世价值。

      “绅党”的能量很大。在晚明,东林党和后来的“复社”,就是江浙“绅党”的白手套;在清末,促发辛亥革命的“保路运动”,背后就是“绅党”不愿意交出好不容易从中央政府得到的地方自治权力。蒋介石北伐,打到上海,就被“江浙绅党”及其背后的英美所收买,背叛一路资助北伐的苏联。

      简单说来,自明朝以来,皇朝要亡国,需要有几个基本条件:

      一,帝国承平已久,上下糊弄,公务员贪腐积弊日盛。

      二,绅党坐大,动不动上市圈个1000来亿,或者踩踏倒赚2000来亿(呃,美金)。帝党无力管理社区基层和经济领域,不得不高位买单或者转进,美其名曰简政放权,依靠“乡贤”。

      三,人口过多,粮食无力自给。

      四,外贸顺差急降甚至倒挂(银漏)。这在晚明和晚清,都出现了,晚清就是鸦片迅速掏空了中国的存银。所谓“由奢入俭难,政府反应慢”,五经博士通常都爱面子,等发现大事不好,已经来不及了。

      五,党争酷烈。帝党和士党之间,甚至帝党和士党内部,混战一团,《甄嬛纸牌屋》演到3000集,无人操心国事,给“西洋参”和外患以可乘之机。

      这几个基本条件具备了,帝国就进入黄昏了,本来国防就是裱糊的货,再亚健康几十年,最后摊上大事,民变四起,当然是大厦难扶。

      清帝国的暮色,就是如此。

      通宝推:pendagun,决不倒戈,舞动人生,秦波仁者,海峰,
      • 家园 我的观点:宋以后中国走错了路

        自安史之乱,到中唐晚唐五代十国,整个中国自夏以来的传统贵族社会己经被破坏殆尽,到了宋初,整个中国的上层己经在考虑用什么人来替代传统贵族的社会中的中间地位,赵宋给了一个方案,就是任用官僚,任用官僚,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官僚,我们都知道,官僚也分很多类,中国过去都是文人官僚,写道德文章的,但是官僚不单单是文人官僚,还有行政官僚,还有技术官僚,还有到了宋以后,统治层对军人的不信任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他们就想不到为什么不设计一套机制,把军人也纳入官僚体系呢。

        • 家园 大家可以再讨论

          简单讲,我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对的,打破门阀陋习,给寒门一个努力上进的通道。长期靠贵族统治,更糟。

          但科举制度会使社会文弱,需要一副“外骨骼”,把这个文人给撑起来,承平时候是西厢记的佳公子,遇外敌时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这幅“外骨骼”,在隋唐就是“关陇集团”。

          但一个社会,不可能长期维持“二元体制”,这是精神分裂,长期和平繁荣后,必然是精致的农耕文化一统江湖,此时不管是关陇集团也好,八旗也好,都是软脚蟹了,国家必然陷于危险。

          西方的殖民大国如英法,用一个简单方法解决,就是同一个罗切斯特先生(《简爱》),在国内是温情脉脉,出门是丧尽天良。这样,文明的天堂有了,捍卫天堂的海盗也有了。

          孔老二唯一的罪,就是没有鼓励弟子们出海殖民当强盗。其他的,这个糟老头子小错不断,大罪不犯,分分秒秒跟最高道德有看齐意识,中纪委也不能奈何他,刁猾得紧。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我觉得老本太看重西方那一套了

      首先明朝的皇帝培养不是儿戏

      除了朱棣,朱祁钰,崇祯,其他的太子是有严格的培训方式的(万历他儿子另说),

      在明朝,太子要每天参加早朝,看着皇帝如何跟大臣们讨论和处理政务。早朝凌晨五点就开始,一般是开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这是政务观摩。就跟现在很多公司的董事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参加董事会一样。香港富豪李嘉诚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培养他的两个儿子的。如果今天让一个小孩从六岁开始就旁听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听上十年,政治能力估计也不会太差。

      退朝以后,内侍就要负责监督太子读书。先读四书五经或者《帝范》等讲道理的书,然后读史书。每天读什么、读多少,都有一套文官班子专门给列定计划,还要经过皇帝批准。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就休息,练习一下骑射作为锻炼放松。下午开始,就有专门的讲师——一般都是翰林院或国子监的高级官员,比如周洪谟这种——来给太子讲课,讲的内容就是上午看的部分。讲完课之后,内侍再监督着太子把讲课的内容温习一遍。

      每隔三天,就是一个“温书日”。这一天,老师不来讲课,也不用看新的内容。而是把前三天的内容复习一遍。

      然后,还要练习书法,春夏秋三季每天写一百个字,冬季每天写五十个字。遇到重要节日、天气太冷或太热的时候,可以暂停。皇帝会不时的来考察太子的学习情况,让他回答问题或者出一些题目让他写“命题作文”来应对。

      从这一套学习程序来看,非常的科学:讲究先预习、再学习、当天复习,然后每隔三天再整体复习一遍。很符合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斯浩宾遗忘曲线”的规律,可以保证学习效果。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首先是四书五经这种讲大道理的书,然后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弟子真德秀写的《大学衍义》一书,里面的目录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六大部分。

      《格物》里面包括《明道术》和《辩人才》两章;

      《致知》里面包括《审治体》和《察民情》两章;

      《诚意》和《正心》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没有分章;

      《修身》则包括《谨言行》和《正威仪》两章;

      《齐家》则包括《重正妃(挑选和管理好后妃)》、《严内治(管理好太监)》、《定国本(管理好太子和其他儿子)》、《教戚属(管理好外戚和亲属)》四章。

      这一套东西,把治理国家的基本注意事项给讲清楚了。

      学习这些大道理的同时,太子还要读历朝历代的史书,包括《左传》以及《史记》以来的断代史和《资治通鉴》。读的都是原文,不像咱们今天这样,中学历史学的都是经过严重简化的、干巴巴的历史教材。

      除了这种标准的经书和史书外,太子还要学习之前的皇帝专门为教育储君而写的一些资料。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明太祖朱元璋编写的《储君昭鉴录》、明成祖朱棣编写的《文华宝鉴》及《圣学心法》,还有明宣宗朱瞻基编写的《帝训四书》等等。此外如《贞观政要》等优秀政治经典也是必读书目。

      这些都是朱见深当太子期间被要求反复学习的材料。多年太子当下来,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治乱得失,已经是相当清楚了。可以说,一个当过几年太子的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达到文科博士的平均水平当无问题。朱见深刚一当上皇帝,就为《贞观政要》写了一篇序言,大谈自己要学习唐太宗治理好天下的理想。这篇序言现在已经成为《贞观政要》的一部分,在大部分版本上都可以找到。读了之后就知道,那古文功底和政治学功底已是相当了得,不能拿今天十七八岁高中毕业生的水平来评判。

      除了跟着上朝学习和读书写字以外,皇帝还会随时派遣太子去处理一些政务,或者辅助大臣处理政务。比如朱元璋下令逮捕蓝玉审判的时候,就是皇太孙朱允炆带着吏部尚书去审的。朱棣到漠北去打蒙古,期间就由太子朱高炽代为处理政务。后来朱高炽当了皇帝,则把儿子朱瞻基派到南京那个“留守中央政府”去锻炼。此外明朝还有个特殊传统,就是皇帝本人要带着太子去拜访农家,了解农民的生活疾苦,这是朱元璋传下的惯例。

      所以,当太子是很辛苦的,早上五点跟着上朝,然后不停的读书学习一直到天黑,要全面学习治理国家的各种必备知识,要参与很多政务处理,出席诸多礼仪大典。此外还很有危机感,虽然废掉太子的情况很少发生,但只要发生了,这个太子基本上都会死的很惨。因此必须谨小慎微、认真学习,不能让皇帝对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产生太大的怀疑。

      经过这样的培养,这样的人坐到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

      其次,明朝之所以一直拿北患没办法,根本原因是因为无法将整个北方的人口纳入都啊明朝的经济循环中,这是受物质文明影响的,没有工业革命谁会去俄罗斯大家拿那种冻死人的地方。

      第三,中国那一套体制的效率其实远高于罗马,证据就是工业革命以前,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远高于欧洲,汉唐明朝的动员能力随随便便几十万。事实上被欧洲吹嘘的上帝之鞭不就是被我们汉朝揍的找不到北的匈奴人么?一群残兵败将就把罗马帝国灭了。

      • 家园 偶觉得你们两个说的都有道理

        明朝太子的培养的确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的培养政策比较傻逼,仅仅培养太子。别的皇子完全不加看顾,结果就是一旦太子完了,接手的就是一个根本米有经过任何培训的愤青。天启皇帝虽然喜欢干木匠活,但是一个厂公就将朝廷掌握在手中,完全不用费神费力。反倒是崇祯皇帝,根本就是愤青一个,就不知道怎么当皇帝。

        • 家园 明朝是以厂卫制衡官僚

          厂卫就是“帝党”(皇帝有为的,皇帝当领袖;皇帝无能的,九千岁当党首),官僚集团就是“士党”(比如其中的东林党)。朱元璋的立意,是厂卫协助皇帝,但后来基本是没皇帝什么事了,连居中仲裁都不行。

          东林党背后有“绅党”,有东南的财力,有走私军事集团的武力,“帝党”(阉党+楚党等)靠北京远离江南且首都厂卫横行这个作弊手段,勉强保持对峙局面。流寇+后金+山西票号的财团,这三股势力合作糜烂华北,使得“帝党”一败涂地,南北政治平衡被打破,此时南明稍微振作一点,划江而治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像韩世忠那样打赢一仗,后金满足于取得华北,在北京登基慢慢消化战果,是很可能的。

          历史没有假设,汉人败了就是汉人败了,认真总结就好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