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49:赤雁 -- 本嘉明

共:💬367 🌺2031 🌵43新 💬18 🌺6 待认可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FB-22也是采用DSI进气道 -- 有补充

            我没有看到过任何FB-22的设计图,只有一些想定设计参数。其中一项就是DSI进气道。F-22诞生太早,所以只能用当时更成熟的加莱特进气道,而中国从歼10就开始采用DSI进气道了,现有五代机(包括在研的)也基本上都是DSI(苏57除外)。而JH-36也采用了加莱特进气道,个人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JH-36拥有更高的速度,也就是说JH-36至少要达到3马赫左右,才能弥补研制和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的成本(其他理由如影响全向隐身等等我觉得都不值得)。而这也大概率地否定了第三台发动机和其它两台一样的观点。

            FB-22用的是三角翼,与JH-36和MD系列的飞翼布局实际上是不同的构型。在美国飞翼还得看洛马。洛马的ICE项目中倒是确实研究过MD-19/MD-22这种高速飞翼。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稳定特性

            FB-22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和F-22共用零部件节省成本。然而F-22的生产线都拆了,FB-22也就彻底没念想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更正:上面“洛马”应该是“诺斯罗普” -- 补充帖

            脑袋光陷在战斗机里了

            • 家园 3马赫还隐身个毛啊

              类比 SR71维持3马赫的发动机喷焰形成的等离子体几百公里外就雷达可见了,机身表面摩擦到了约 300 度的温度也是红外大灯泡。。。

              加莱特进气道才成本比DSI低吧,全直线,平板的的制造成本比复杂曲面的DSI 低吧。。。

              • 家园 又不是必须一直3马赫

                类比 SR71维持3马赫的发动机喷焰形成的等离子体几百公里外就雷达可见了,机身表面摩擦到了约 300 度的温度也是红外大灯泡。。。

                正常时可以在热障下比如2.5马赫超巡飞行啊,节省燃料加大航程,但这也比五代机超巡快了很多,更不用说F-35这个基本不能超巡的废物了。等到了要突防或者逃跑的时候可以相机加速到3马赫甚至以上,尤其是逃跑的时候,已经被发现了还在乎什么隐形啊。

                加莱特进气道才成本比DSI低吧,全直线,平板的的制造成本比复杂曲面的DSI 低吧。。。

                DSI进气道是设计复杂,因为有复杂的曲面。但制造和使用的时候简单,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但缺点也是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速,所以大多数采用DSI的飞机最高速度都在2.0马赫以下。但歼20除外,最高能达到2.5马赫,目前还不清楚是不是改进了设计加入了活动部件(沈飞倒是有个可调DSI的专利)。

                中国在DSI上的研究有很长历史,可能比美国都长,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了,连教练机都用上了。所以我才猜测成飞的JH-36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的最大可能就是为了飞3马赫甚至以上,如果还是2马赫甚至2.5马赫直接用歼20或其他机型上成熟的DSI就行了。

                在中美蜜月期,中国军事工业的家底几乎对美国和盘托出,可以说是底裤都看光了。美军不仅参观了青岛海军基地、大连核潜艇部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还访问了南京的电子工业部14所等科研单位。彼时,中国在绵阳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中心的风洞群中已经在进行超7的DSI进气道的研究,但受制于计算机算力和加工工艺无法进一步推进,只能借合作F404发动机之际,将DSI进气道的风洞试验数据共享给美国,以期共同合作开发。美国格鲁曼公司也提出了“超7”肋下进气和大边条翼的建议。

                但中国为中美航空合作付出了5.5亿美元和5年的时间后,合作嘎然而止,中国却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战斗机依然落后,以至于到2000年以后歼8F才达到空军要求的战斗力。而此时,美军都开始装备F-22这种对中国来说近乎科幻的战机。

                对于DSI进气道,在中美航空合作中断的第二年,美国洛克希德于1990年开始研发,在1996年12月改装了DSI进气道的F16进行了9天12次密集试飞,覆盖了F16的整个飞行包线,在水平和机动飞行中剧烈加速以确定进气道和发动机之间的相容性,并达到了最大速度2马赫。结果在所有的迎角和侧滑角条件下,都非常接近生产型F16,2次飞行中发动机重新启动和164次加力点火均没有发生故障,其中52次加力点火是在高难度机动中进行的,新的进气道还显示其亚音速性能,特别是剩余功率方面优于生产型F16的进气道,证明取消附面层隔道对整个系统是有益的。考虑到当时并没有针对DSI进气道对F16的机身进行改造,整个试飞计划的目的只是验证这种全新进气道技术的生命力,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惊叹。

                数年之后,同样使用DSI进气道的洛克希德的X-35和波音的X-32原型机同台竞技,最终X-35赢得联合打击战斗机项目的竞标,成为美军及其盟军的主力隐形战机F35。

                成飞则早于1998年就开始进行DSI的工程实用化,2005年换装“A杯罩”DSI进气道的“发财一号”FC-1突然曝光,2006年4月28日,枭龙第四号原型机在成飞的跑道上轻盈起飞,仅不到一年后的2007年3月12日,世界上首款使用DSI进气道的战机就正式服役。马不停蹄,歼20于2007年作为重点型号工程立项进入研制阶段,而换装DSI的歼10B在2008年就首飞成功。

                迄今为止,美国仅有F35一款战机采用DSI进气道,且无法进行超音速巡航和机动。中国则有歼20、歼35、枭龙和FH-97A无人僚机的两侧进气,歼10B/C的腹部进气,攻击11和轰20的背负式进气三种DSI构型,就连“海山鹰”教练-9G这种教练机、FTC-2000G这种外贸型低成本歼击机都用上了DSI进气道,已经完全成为见者有份的设计,其技术底蕴让美国都自叹不如。而姗姗来迟的苏75是俄罗斯第一型应用DSI技术的战机,印度试图采用DSI进气道的AMCA五代机,历经20多年终于刚刚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英国下一代暴风战机,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共同研制的第六代战斗机FCAS,都将计划采用DSI。对比之下,韩国所谓隐形战机KF-21、土耳其的“可汗”等五代机项目应该尴尬不已,都是模仿F22的加莱特进气方式,对于歼20的DSI进气道只能望其项背。

                • 家园 加莱特也是不可调啊

                  能速度范围那么大?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 家园 苏-57就是可调加莱特

                    而从它披露的专利来看,其最大速度就是3马赫。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因为J-36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这个时候的工况只能靠猜测。可能这时候两台主发动机不开加力,靠第三台就可以达到2马赫以上进行超巡。而且第三台也可能不用开加力(第三台到底是什么发动机还不清楚),这样就可能比五代机开超巡还省油。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材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有高超音速飞行器,可以和这些机体共享材料。已经服役的无侦-8最高速度就可能在4-6马赫之间,说明材料已经不是大问题。而且J-36庞大的机翼使其对自身重量并不太敏感,如果只考虑隐形弹舱载重的话这个大机翼有点浪费(除非还能加很多很多油,但考虑到其并不是战略武器所以这个理由不太可能)。

                    通宝推:本嘉明,
                    • 家园 【讨论】这个至少是半战略武器了

                      哪有歼击机是偶蹄动物的?

                      B-2作为飞翼布局,以转向艰难、静不稳定操控不够可靠而闻名(摔机),36号不论进步多少,都是很大的突破。其他不说,这个试飞团队就是牛逼,

                      • 家园 PLAAF已经初步进入”战略空军“门槛

                        2004年提出战略空军概念,2021年官宣跨入战略空军门槛。

                        要弄清楚中国版“战略空军”的内涵,一是要回顾我国空军发展建设的历程,二是要弄清官方的补充说明。正好,空军装备部综合计划局局长王中华在本次航展上对诸多方面做出了说明,有些说法非常有意思。

                        过去几十年,中国空军经过了从战术性防御性力量到攻防兼备的战术空军的演变,军改之前,空军的定位几乎一直是陆军的辅助力量。空军作战的中心是以歼击机为主干完成领空防御,以为数不多的对地对海攻击力量辅助陆军或者是海军遂行战役战术进攻。这样的军力建设目标一方面跟以陆军为中心的防御性军事斗争思想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国家落后的军事工业体系的客观反映。空军作为高技术军种,无法获得工程技术研发和制造业的有力支持。当国家提出“攻势空军”的设想的时候,我们最先进的空中保卫和对地对海攻击力量基本上都是买来的,而“攻势”也不过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主动防御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新工程技术井喷式的爆发终于为空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土防御战略已经落后,“走出去”让海军和空军成为新时代军事建设的重心,“空军”不能继续是“防御性战术力量”和“辅助性进攻力量”,空军的远程打击和独立作战成为新时代空中力量建设的目标,“战略空军”意味着空军将能够独立或者以自身为中心实现战略目标。而实现战略目标,就意味着必须用进攻最终解决问题!

                        独立或者以空军为主完成战略任务,就需要建设强大而完整的防御和进攻体系,这个体系的时空跨度是“全域”的,而不是战役或者战区水平,更不仅仅是考虑应对战场的战术水平。战略防御要考虑边境线外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的空间控制权,战略进攻甚至要实现全球目标打击。这才能够叫做“战略”。

                        .

                        轰-6K是”准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3000公里左右。轰-6N可以空中加油,作战半径理论上还可以加一倍。JH-36可能有差不多的能力。

                        2016年,美国空军“空中优势2030”研究团队向高层建议:据弃有关“第六代”战斗机特征的讨论,而将重点放在如何定义穿透性制空(PCA)的能力上来。甚至不刻意区分是B-轰炸机、A-攻击机、F-战斗机或MQ-无人机,并使用“能力簇”“系统簇”进行描述。同年5月美国空军参谋长批准了《空中优势2030飞行计划》 ,明确了美国2030十破解“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建设目标。

                        目前,美国正在抓紧研制的穿透性制空作战飞机,虽然没有冠以“第六代战斗机”的花冠,但其可能超越以往战斗机的远航久航能力、多武器/高密度挂载带来的高杀伤力、超声速无尾布局带来的全向极低隐身以及自防御弹末端硬杀伤防御等系列能力,将对未来空战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其能够突入高烈度对抗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相比而言,F-22、F-35在这种环境下只能留在防区外。因此,事实上将形成对四代机的跨代能力飞跃,足以构成“下一代”战斗机。

                        • 家园 【讨论】我也怀疑36号机身这么大

                          除了远航久航,另一个原因就是某些新技能所需要的设备尺寸比较大,等将来升级后,整个飞机的尺寸会减小,就是由B-2A到B-21的进化路径。

                          • 家园 B-21实际上是降级产品

                            B-21总体上看实际上不如B-2,但它的优点是比较便宜,而且使用条件相对比较低,可以在比较靠前的位置部署。但随着PLA新一轮导弹等武器的官宣这些机场也不再安全。而且中国还可能有可以直接击落B-21的高超弹。

                            西工大陈军教授团队的论文指出,中国这种导弹的攻击方式与众不同,在发射后首先使用速燃装药爬高,进入空气稀薄的超高空后用缓燃装药巡航,以居高临下的模式以速燃装药高超音速接敌,然后在临近目标时开启主动雷达,此时隐形的B-21宽大的背部对斜上方接近的导弹来说RCS(雷达散射面积很大),更容易锁定,并且进入俯冲攻击的空空导弹“能量机动”将会发挥到极致,B-21想要躲避中国这种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猎杀十分困难。

                            更致命的是中国的这种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还能做到编队攻击,大意就是第一枚导弹如果在强电子干扰下失的的话会通过数据链将目标的最新信息提供给第二枚导弹,会以更优路径接近敌机,在这种状态下B-21几乎就无路可逃,另外陈军的团队表示,在优化攻击路线的问题上,参与作战的体系还加入了人工智能优化打击计划,让此前认为不可能的想法创造出实现条件。

                    • 家园 su 57 又不怎么考虑隐形

                      J36 怎么也是主打隐形的,在上面搞可调,搞错重点。

                      有能承受3倍音速的材料不能,但做战斗飞机代价太大啊,成本,重量。军费也不富裕。

                      • 家园 加莱特对隐形不利并不是因为可调

                        加莱特在正面隐形的占比可达60%以上,F-22的加莱特不可调,但仍然占正面RCS的近90%。

                        J36 怎么也是主打隐形的,在上面搞可调,搞错重点。

                        所以话又说回来的,J36放弃DSI采用加莱特(不管是不是可调的)都必然需要其他优点来补偿,目前来看除了速度没有更好的解释。

                        有能承受3倍音速的材料不能,但做战斗飞机代价太大啊,成本,重量。军费也不富裕。

                        那可不一定。材料上我不太了解,但国内这方面应该有很大进展。比如钛,中国钛材产量占世界70%,国内纯钛杯子也就几十块,我这几年的眼镜架也基本是钛的,也就100多。另外中国还发明了高强高韧低密度钢。军用上有不用或少用隐身涂料的隐身蒙皮。

                        回顾隐身技术的发展史,隐身涂料曾被视为科技巅峰,它让战机能够隐身于雷达之下,成为不可见的“空中幽灵”。

                        但这种技术并非完美无瑕。以美国F-35为例,其涂层厚度达到2厘米,每平方米重约2.5公斤,仅涂层就为战机增加了近500公斤的重量。

                        这种厚重的涂层在实际使用中问题频现:一是极端环境下容易老化脱落;二是维护成本高,每次飞行任务后需重新涂抹涂料以保持隐身效果。

                        这些问题让隐身涂料的技术优越性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全新的隐身蒙皮概念。

                        隐身蒙皮的最大突破,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隐身的实现方式:不再依赖表面涂料吸收雷达波,而是通过超材料的特殊微结构,直接改变战机蒙皮的物理特性,使其天然具备吸波功能。

                        这种微结构在2毫米的厚度范围内,能够包含上万个微单元,精确调控电磁波的吸收和反射,达到100%的吸波率,从而实现“全向隐身”。

                        隐身蒙皮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它大幅降低了战机重量。以F-35为参照,隐身涂层占到总重量的数百公斤,而隐身蒙皮的厚度仅为0.2毫米,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轻量化设计不仅提高了战机的机动性,还为携带更多武器和电子设备腾出了空间。

                        同时,它的耐高温性能也远超传统涂层。在超音速巡航时,战机表面温度会迅速升高,传统隐身涂料容易脱落,隐身效果随之下降。

                        而隐身蒙皮本质上是一种特殊金属材料,能够稳定承受高温,无需频繁维护,更适应战机在高原、沙漠等恶劣环境中的部署。

                        早在歼-20战斗机的测试阶段,中国便已经验证了隐身蒙皮的潜力。

                        歼-20的一部分早期生产型采用了超材料蒙皮,结果在与美国F-35模拟对抗中表现惊艳。

                        曾有美军飞行员透露,即便在肉眼可见歼-20的情况下,其雷达仍无法有效捕捉目标。这样的隐身性能,让中国战机在空战中的生存概率显著提升,而这一切的关键,正是得益于隐身蒙皮。

                        如果说歼-20的成功只是隐身蒙皮的初步应用,那么在六代机上,这项技术已经被彻底重塑与升级。中国六代机所采用的蒙皮技术不仅具备全频段隐身能力,还加入了智能自适应特性。

                        根据战场环境的不同,蒙皮可以动态调整微结构的排列方式,从而针对不同雷达波段优化隐身效果。

                        这种灵活性,让战机无论面对米波雷达还是更高频段雷达,均能始终保持最佳隐身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隐身蒙皮的多功能特性。

                        在隐身的基础上,它还具备极强的防护能力。中北大学曾研制出一种“雷达隐身防弹一体化新材料”,这种材料结合了隐身性能与防弹性能,为战机提供了更高的生存保障。

                        此外,沈飞开发的“复合材料隐身夹层”,进一步提升了蒙皮的机械强度和环境适应性。

                        这些技术的集成,使得隐身蒙皮不仅仅是一层“隐身衣”,更是战机整体性能提升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项技术的出现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反响。

                        通宝推:和平共处,
                        • 家园 美军自己数据,F22隐形还优于F35

                          可见加莱特进气道并不比DSI 差。

                          中国歼36也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3倍音速上个世纪可能还能甩开导弹,这年头哪里还行?为了这一点没多大用的速度增量,牺牲隐形是不值得的。

                          • 家园 当然不是

                            美军自己数据,F22隐形还优于F35

                            可见加莱特进气道并不比DSI 差。

                            您怎么不拿F-22和歼10比,优势更明显。

                            中国歼36也用,也证明了这一点。。。

                            您的比较方法不对,所以不能证明这一点。

                            3倍音速上个世纪可能还能甩开导弹,这年头哪里还行?为了这一点没多大用的速度增量,牺牲隐形是不值得的。

                            甩掉导弹不一定用3倍音速。即使3倍音速也比一般空空导弹最高速度慢,所谓“甩掉”只是在导弹动能耗尽前让导弹追不上就行了,所以要考虑发射时两机的距离、速度、位置等等很多因素。海湾战争中米格25被打掉就是迎头打的,这是飞机再快也没有但海湾战争中也有逃掉的米格25,这就是以上因素的不同导致的了。而且实战中中距空空蛋命中率比较低,有时候很低,即使在亚音速逃掉也不新鲜。当然速度越快越有优势是不可否认的。

                            • 家园 当然是隐形机相互比隐形性能才有意义

                              F22F35比,才能看看哪种设计优缺点。

                              F22和非隐形机比有啥意义。

                              不可能为了很少用的3倍音速性能就去牺牲大部分情况下至关重要的隐形性能吧。。。

                              主动出击总是面对对方吧,这时3倍音速就完全失去隐形。。。不全力高速就跟其它隐形机没差别了,自然要尽可能的减小雷达信号。。。J-36还有3个进气道,自然不可能放松这主要反射来源,可见其加莱特进气道雷达隐形性不会比DSI差。

                              • 家园 B2比F22隐身性能也更好啊

                                当然是隐形机相互比隐形性能才有意义。

                                B2也是隐形机,隐形比F-22还好,但用的就是比较普通的进气道,那是不是说不管是加莱特还是DSI隐形效果都不如普通进气道?

                                .

                                F22和非隐形机比有啥意义。

                                您可能会说B2是轰炸机,不能和战斗机比。但F35是多用途战机,和F22空优战机也不同啊,但歼10都是空优机,从这个角度看F22和歼10还真的是更有可比性。

                                不管怎么说,您大概认为F35的设计师都是大SB:诞生的比B2和F22都晚,却用了DSI进气道,造成隐身性能最差,不是大SB是什么?同理F22设计师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B2比F22还早,其实F22连F117都比不上,这美国人设计战机怎么一款不如一款啊,难道真的都是大SB?

                                最后,就算非要F22和F35比,也别忘了歼35啊,歼35和F35一样也是多用途机,但隐身性能比F22还好,然而用的是DSI进气道,所以您又该怎么解释呢?

                                歼35A隐身性能到底如何?央妈明确答案:世界第一

                                .

                                不可能为了很少用的3倍音速性能就去牺牲大部分情况下至关重要的隐形性能吧。。。

                                隐身和速度不矛盾啊,否则F22要超巡干嘛?你怎么知道3倍音速就会牺牲隐身?WZ-8速度更快,隐身也不差啊。

                                .

                                主动出击总是面对对方吧,这时3倍音速就完全失去隐形。。。

                                我说了,逃跑的时候还在乎什么隐形?这时候越快活下来的机会越大啊。进攻的时候也是速度快对方发现的机会越少啊,所以要尽可能快的超巡速度啊。假设有了2.5马赫超巡那最大速度怎么也得3马赫了吧,只怕想不要都不成,这时候不是应该考虑怎么利用这个最大速度吗?难道非要费劲把最大速度限制在超巡速度上?脑子进水了吧。

                                不全力高速就跟其它隐形机没差别了

                                超巡是不开加力实现的,所以J-36就算能2马赫超巡那开加力后最高速度也轻易到3马赫了吧,您是觉得这个速度太慢,应该到4马赫以上才算“全力高速”?反之,按您的逻辑,F-22、歼20、歼35都有1.5马赫甚至更高的超巡能力,JH-36如果没有2马赫超巡岂不是和其它隐形机没啥差别了?

                                .

                                自然要尽可能的减小雷达信号。。。

                                这是通过设计实现的。再说速度快雷达信号就强了?F22比F35快,隐身更差了?

                                .

                                J-36还有3个进气道,自然不可能放松这主要反射来源,可见其加莱特进气道雷达隐形性不会比DSI差。

                                当然不是啊。顶部的进气道看起来就是DSI进气道啊。按您的逻辑应该3个都用加莱特。哦,忘了还有B2/F117的进气道。😜

                                .

                                所以奉劝您还是别试图证明了,越说越乱。

                                通宝推:和平共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