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哲学问题玄虚了,要高度警惕这样的医生

                    这医生呢也知道你们这帮人应该是没救了,但是还是天天啰嗦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儿的,好医生不多(老毛算一个,不需证明),假医生多,好像刚刚死了的那个气功大师就是。

                    • 家园 没有人不需要证明

                      老毛也一样。我认为老毛是正反都证明了的。假医生多,推不出所有的医生都是假医生。

                      好些人认为“人民”就是神圣的,就是正确的,这违反了矛盾论,辩证法。人民同样是忘恩负义的,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的,好逸恶劳的。有钱了吸点鸦片是不是人民的选择?没有人强制任命吸鸦片,人民自愿选择了吸鸦片,林则徐是不是反人民,反社会?共产党禁止吸鸦片,是不是反人民?人民喜欢分地;老毛是不是反人民?

                      要说老毛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就是老毛把“人民”弄得太神圣了,老是讲“人民万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指出人民也有反动的一面。那些反对老毛的人,实际上依靠的概念就是他一直塑造的“人民是神圣的”这个概念。他把绝境中的中国人给带了出来,确实也依靠了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力量有深刻体会,所以他有这些概念。但是我们普通人呢?“人民”也要意识到,没有英雄,我们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可能什么也不是。

                      通宝推:高中三年,我还有事,老老狐狸,
                      • 家园 对“人民”的定义不同而已

                        人民内部可以有先进与后进, 但是肯定不会有反动派的, 反动派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

                      • 家园 我的理解,人民立场,是毛主席的一种态度和大路线,具体上

                        我的理解,人民立场,是毛主席的一种态度和大路线,具体上毛主席应该有强调认识和教育。

                        偶然看到,例如毛主席在1964年的“关于人的认识问题”里,就提到工人阶级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毛主席时代充满这些关键词,“斗私批修,集体主义,又红又专”等等,这些都是对人民的教育。毛主席也经常提到自己一生的的教训和认识。

                        朋友是小小地主,在美国有公寓出租,他对美国政策发牢骚,“美国政府同共产党一样,专为难地主”,我回应说区别很大,共产党既为难地主,也为难贫下中农,正话正说就是教育。

                        笼统来说,人类社会能走到今天,因为一直都在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其中不乏先进领袖的功劳,简单如“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亲不在”,也需要不只一代人总结出来,并代代相传。所以,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尤其文革,强调对人民的教育,功德无量。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小岗村的严宏昌就是文革期间出外打工的代表

          楼下那个什么豪哥不是要农民在文革期间出外打工来源么,看这篇三联文章对当事人的采访吧。亲自采访严宏昌哦,这个打手印的家伙哦。

          外链出处

          1970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严宏昌、段永霞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可家里没有粮食吃了。那一年严宏昌21岁。过完年,农历二月初二,严宏昌两口子决定带着孩子去要饭(注:可见这是71年的事)。。。挖塘挖藕,又帮他找到了修铁路挖土方的机会。如此反复3年,严宏昌很幸运地进了建筑队,开始在铁路各车站建房子。这是完全与农民生存不同的世界,建筑队里的小工每天的工钱也有1元钱,成为技术工,三级是每天1.61元,四级是2.02元,五级甚至达到3.27元。30多年前的价格体系,严宏昌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叙述起来不免稍有得意。他做到了五级工,后来甚至成为凤阳县里的一个“小包工头”。

          为丈夫拉不下脸面讨饭而愤怒的段永霞,自然也很兴奋。1977年,严宏昌最高时一个月可以往家里带回200块钱了。严宏昌于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

          摆脱农民的活法,不是没有成本。严宏昌每个月需要向小岗生产队交15块钱“赎”回属于自己的时间,这笔钱是队里重要的“公共财政”来源。。。。

          很好,这里描写很清楚,严宏昌只需要每月向队里交15元,就可以正常在外打工,此时最晚也在74年,正是文革时期。而他的收入呢?每月都有几十上百,77年最多一个月能往家带二百块,78年回小岗当干部了,不再出去打工了,79年仍有之前打工攒下的:“段永霞掌握的严宏昌干建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多块”。

          通宝推:hattie,纹石,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
        • 家园 70年代?麻烦贴一下来源。

          要是78年就算了。

      • 家园 精辟

        分析非常透彻。尤其是对所谓农村“大锅饭”的分析。

        下面这段我稍微有点不同意见。

        中国的成功就在于在这个巨大的劳动力转移的顺利,特别是这个过程保持了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这是相比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转型的最大特点。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中国文化的逐利传统,一个土共和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这里传统文化的因素很小。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至少在表面上还要压制逐利。主要起作用的还是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 精辟
          家园 中国是很世俗的文化。

          整个读书阶级都在念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家园 是的

        没有包产到户,就很难有发展私营经济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

        所以,改开要搞一刀切否定人民公社,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否则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会很不容易。

      • 家园 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其实在1978年改开前已经开始了。

        方式就是鼓励县公社甚至大队级建立轻工业,改开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度危及国营企业。历史就在邓江尤其是江为确保官僚阶层的国营经济基础,强行将集体经济私有化开始发生了难以逆转的从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转变。乡镇企业在改开前后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并不受制于资本主义原则,在保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用三来一补等灵活合作形式实现了工业化的飞跃,。也即八十年代的蓬勃时代。若毛在世,为实现联美抗苏快速完成工业化并保留社会主义性质,经济上应该会引进外资走国营集体经济并行的发展道路吧,若此,中国必引领世界。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两个不同的角度

          我谈的分田到户、农村改革的作用,指的是它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农村改革制造了大量除了出卖劳动力一无所有的雇佣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并在全球资本主义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

          你和楼下其他河友指出的其实是搞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中国,农村改革没那么重要,甚至走偏了路。你们的看法我不反对。

          通宝推:老老狐狸,李根,
      • 家园 同意楼下的qq97的看法

        邓式改开不是看起来那么关键。

        如果能进一步推进机械化的话,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是必然的和越来越突出的。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是越来越充足。

        那么对于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一个是集体办企业,一个就是进入城镇务工。无论如何都是由农业向工业转化。当然随着工业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化。

        之前由于主要投资方向是重工业,对于工人的水平要求较高,普通农民难以转化为工人,转化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逐步解决民生问题,轻工业的发展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步扩大。

        只要国家管理者能够顺势而为,农村过剩劳动力应该能够很顺利的转换为工人人口。

        从另一个方面想想,如果农民能够从一个较为富裕(相对)的状态转换为工人并进一步提高收入,那样的话消费能力也会高一些,这么想的话,相较于从较为贫困的状态转化为工人的邓式改革,社会增长水平也许会更快也说不一定。

        通宝推:老老狐狸,我还有事,七天,
        • 家园 说得很好,不过允许提醒一下

          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个人口多的国家都实现了剩余人口顺利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多但没发展起来的比比皆是,比如菲律宾印尼;有工业基础但转型失败的也多了去了,比如乌克兰罗马尼亚;地方大人口都基础好,印度也没发展过我们

          要有这个道路自信

          混沌效应表明,即使在严格的计算机计算下,复杂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都将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

          只要国家管理者能够顺势而为,农村过剩劳动力应该能够很顺利的转换为工人人口。

          不要以为一切都是自自然然,是必然出现的,里面包含着很多人的努力,很多人的心血和劳动

          我当然不是说非邓小平一定没有今天,不是说邓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无可指摘,只是希望提醒大家:不要看人挑但不吃力

      • 家园 一点不同意见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前30年的农业剪刀差,以及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人民公社的管理者一样非常乐意输出人口到工业,那个时候的招工表一表难求。

        决定工业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工业化自身,在需求侧,而不是供给侧。

        前30年(尤其是一五到三五期间)国家主要是集中所有资源发展重工业,重点解决工业基础、工业战略布局、国家安全问题,在轻工、民生相关产业投入极少,而重工业吸纳工业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1952年,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口1530万,1958年曾暴增至7076万(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真是疯狂),此后逐年下降,到1963年2038万触底,此后逐年回升,经过文革对经济冲击最大的67/68年,69到76年,年均增加360万,跟农业增加就业人员比,从50年代的1:3左右,增加到6:7左右。

        经过一五初步重工业基础,二五、三五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工业战略布局问题,从四五开始国家已经开始逐步将资源投入到轻工、民生和农业领域(吃穿用),我觉得,随着国家的工业基础逐渐厚实,国际安全态势逐步定型,国家对资源的军事化管制必将逐步放松,多种经济成分也将被允许,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毛还是邓,后30年的经济政策必将与前30年不同,这也是改开大势正确的一面。

        回到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其实不需要把农村整的凋敝,只要轻工业、民生工业发展起来,劳动力人口是不愁的,而当时的人民公社基本普及了小、初中教育,农民又经过长期组织化(工业化训练)的生产,为工业化准备了大量素质合格的劳动力。

        当然,农村凋敝,又缺乏组织,会大大降低农民的议价能力,降低工业化成本。有一点前后30年工业化的不同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前30年的工业人口,是国营职工,有户口福利职业上升通道退休保障,改开后的很多工业就业人口,只是农民工,没有户口缺少福利,想在城市呆下来还要自谋生路。这决定了前30年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质量更高,成本也更高。

        通宝推:diamond,老老狐狸,发了胖的罗密欧,西安笨老虎,七天,脊梁硬,
        • 家园 有必要区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概念

          的确,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要高于农业生产。但是不等于农业和农村就不可以进行工业化改造。如今的农业深加工其实都可以在农村实现。同时,农民也未必一定要被迫搬到城里来实现工业化,而是可以在地工业化。这个问题有时间可以深入探讨。

          通宝推:纹石,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