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林风清逸

共:💬72 🌺48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要把制度和个人能力混为一谈

          中国历史上皇权和相权一直在斗争,总的来说越到后来皇权越重,相权被削弱。但这里指的是制度,而不是个人能力。

          举例来说,秦汉以宰相总领群臣。宰相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发布政令。政府的构架是相权(行政权),军权(最高为太尉或大将军)和监察司法权(御史台)分离,皇帝居中平衡。但是这个结构中相权和军权的比重太大。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权相(例如霍光)或军阀(例如董卓)上位。

          唐朝开始分散相权,宋朝拼命打击武人,这都是从制度上削弱二者,把二者的权力收归皇帝。然而即使如此皇帝也仍然和实际政务隔了一层。于是到明清又一变。这回由于朱元璋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他干脆废掉宰相,直管六部。后头的皇帝没他那么能干,就设立内阁。内阁表面上看是类似唐宋的多宰相制度,实际上皇帝不首肯,任何命令都是发不出去的。所以只是一个秘书处加高参的部门。而明朝皇帝生怕一个秘书处还要搞欺上瞒下,又搞了司礼监。所以从制度上讲,明清的皇帝权力最大。整个政府系统没有皇帝的话就不能运转了。这一点从嘉靖和万历针对性得和群臣闹别扭搞得政府运作不畅就可以看出来了。

          而你所说的问题其实是皇帝的个人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每个皇帝都会碰到。实际上也不局限于皇帝,每一级的主官,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掌握部下,驱使部下的问题。主官的个人能力强,解决的好,主官的权力就大。主官的个人能力差,他就会被部下架空甚至坑害了。

          那么制度又有啥用呢?制度的作用就是划出一个权力游戏的框架来而减少博弈的成本,保证权力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比如说,中国古代的相权再大,从制度上说宰相也是皇帝的仆从。奴大固然可以欺主,但欺主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翻盘有先天的道德和制度优势。也就是说,从制度上讲,宰相永远不能大过皇帝。当然,宰相可以篡位。但是篡位了就是皇帝而不是宰相了。新皇帝就又要对付新宰相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选拔制度决定了选拔产物的能力水平

            选拔制度决定了选拔产物的能力水平。

            这不是混为一谈,而是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一般来说,皇帝就是在三五皇子的范围当中选一个做皇帝。而丞相呢?最顶级的可能也是三五个人的范围。但是这三五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从更广阔的范围里选拔出来。比如至少是省部级干部。而这些省部级干部又至少是从各司、州府一级选拔出来的,然后还有各房各县……其选拔范围至少是以千计。如果再兼容临近年限的官员,说是以万计,距离真相也不会太远。

            而皇子们的选拔范围大多也就是三五个人而已。

            五个人里面选一个,与成千上万人里面选一个,二者比较能力,谁更有几率强一些?

            我这还只是计算了选拔范围造成的影响,还没有计算选拔过程对参赛选手的锻炼。

            三五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千人万人的见识则远远超越了三五个人。三五个教育氛围接近的人纵然有差异,知识面也是相近的。千人万人的教育氛围可就有极大的不同,知识面也是千差万别。三五个人同出一源,很少经过筛选;千人万人则经过层层选拔,质量普遍偏高。

            这样,从锻炼的角度说,从三五个皇子中间选一个的皇帝,在经受的锻炼上远远少于从千人万人中选出来的宰相。

            万里挑一,就算不是每次都比五里挑一强,至少也会经常比五里挑一强得多。

            所以,这就是一个制度问题。

            家天下的皇帝选拔制度,和普天之下的大臣选拔制度,二者同时运转,决定了君主不如丞相。

            这是一个由制度造成的客观现实现象,形成的统计学结果。

            只有一种情况下,皇帝是可以经常超越臣子的,那就是皇帝们的血统确实极其高贵,生下来就比剩下所有人强大一个数量级。只有血统论才能扭转这个结论。

            在现实中,也只有一种情况下,皇帝能力比臣子能力强得多。那就是脱离了旧的制度、也参加了普天之下大选拔的开国皇帝。

            我们可以发现,汉高祖,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明太宗,他们的能力明显超出他们的臣子。汉高祖是除了项羽以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汉光武帝也是兼顾儒家皇家两道的存在。唐高祖的光彩被唐太宗掩盖,显得不是那么强大,但是其平衡政治势力的能力也十分出色(当然,还是被唐太宗的光彩给坑了)。唐太宗号称天可汗,本领也很强。宋太祖能走出五代乱局,也颇有本领。明太祖起于布衣,执政三十余年,功业宏大。明太宗迁都北京却知道南顾大海,数下西洋,眼界也是十分开阔的。他们的能力都能够成功压制臣子。问题是,他们几乎全都是经过激烈竞争才走上帝位的。这里面稍微显得弱一些的也就是宋太祖和明太宗了,即便如此也能够较好地控制统治集团。

            开国皇帝与后来的继承皇帝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实际上都类似于激烈竞争出来的最强官僚,是名实合一的、真正的官僚集团领袖。开国君王与后来名义上拥有天下的帝王有极大的不同。

            但是即便算上这些开国君王,拉低整体水平的人太多,导致皇帝的整体素质依然无法与位极人臣的顶级大臣相提并论。

            客观条件决定了君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在能力上次于大臣。

            =======

            我想,君主必然弱于大臣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是荀子在讨论君道的时候会明确指出君主的主要责任在于识人用人,而不是亲自治事的认识基础。荀子也许并没有直接发现君王的能力缺陷,但是他显然发现君王应该将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去做,自己主抓人事权、弱化执事权。

            法家在当时没有将群策群力的问题上升到政治组织结构形式的高度上去,我们不能还留在法家两千年前的水平上就一直不往上升。

            近现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在决策上较之封建国家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就是因为他们在组织上将君主和丞相同时集群化了,所以能够全面压倒个体化的君主和半集群化半个人化丞相(现在我觉得应该用集群化,或者群体化,而不是集体化这个词更合适一点)。我国现行的制度也是一个集体决策的制度,和主要发达国家是一个层级的制度,双方没有代差。

            • 家园 很同意林兄的观点

              除了开国皇帝,以及特殊际遇的皇帝之外,大部分皇帝,当个好傀儡都不容易。宰相都是万里,十万里挑一的人才,眼界,才干上都可以碾压皇帝的。

              其实古代的人才培养观,也是很有问题的。皇帝的培养方式很好很强大,成为普通人才的概率是很高的,但是那不能培养统帅级的人才。统帅级的人才都是要历经磨难,历经世事,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没有吃过苦的人,肯定成不了才。是不是人才,是靠实干才能看出来,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提高概率,但什么都无法替代实际中的挫折。如果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肯定不是统帅级的人才。

              而现在西方的选举,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激情演讲和漂亮表演,广告成分太多,和皇帝制度一样,都脱离了实干的考验,比不上现在中国的培养考察选拔制度。这点我认为中国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好得多。

        • 家园 大胆假设可以.小心求证了

          再说. 你这篇真假史实加民间故事完全跟论证不贴边.说句不好听的.也是一个清凉历. 封建皇权外强中干.好大的题目.那你说说和皇权同时代的还有那个不中干. 封建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世界各地各种权力结构的顶端是皇帝,可汗,王和贵族.他们是世袭的统治者.哪怕他们中的某些个体懦弱, 作为一个阶层他们拥有势力范围内最大的权力.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 家园 真假史实?

            还好,这话没有放在主贴之下,因为毕竟还不敢说宋史,因为那个题目太大。

            真假与否,摘了眼镜再看吧。

        • 家园 怎么是外强中干的东西?

          制度设计上是一步步向皇权集中的方向走的。但是不管什么权,都是人操作的,与操作者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一般开国雄主能力强,就能压住臣子,一旦皇帝本领不济,臣子本事非凡,就可能架空皇帝,甚至挟天子。但是整个制度上,皇帝总是占优势的。

          • 家园 长期来看,个人化的皇帝的质量肯定不如集体化的丞相的质量

            提到皇帝个人的本领强弱,具体的例子和制度的问题都有的。

            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宋仁宗。宋仁宗即位之初也是想励精图治的。于是大臣们就将海量的公文丢给他处理,宋仁宗忙忙碌碌批阅了一段时间,累到了中风。我觉得他不是累的,而是气的。那么多公文,里面不知道有多少荒谬的公文在撩拨他。

            在制度上,皇权表面上一直在加强,实际上皇帝一个人根本玩不转。这是在选拔制度上就决定了的事情。

            皇帝和丞相有很大的不同。皇帝一般是血统继承,丞相则是激烈竞争。皇帝的竞争对手就是一两个兄弟。丞相的竞争对手则是数以万计的官员。至多不过四里挑一的皇帝,与动辄万里挑一的丞相,在个别时候,可能个人能力是在一个能级的,但是放在整个历史时期,进行整体数据统计的时候,肯定是皇帝质量不如丞相质量。

            我们一直都将开国皇帝列为特例,那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开国皇帝与后来的继承皇帝在能力上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开国皇帝大多是在比丞相更加激烈的环境中竞争出来的。几百上千万人厮杀,最后决出一个胜利者,这样的皇帝自然都很强大。

            比如说唐太宗。名义上他是一个继承皇帝,实际上他东征西讨,已经实际上控制了极大的权力。比如说明太宗、明成祖,他也是打赢了内战的人。

            选拔条件不一样,竞争烈度不一样,选拔出来的人才质量自然也不一样。

            皇帝在能力上不如丞相,在竞争中是长期存在的。

            只有在先秦时代,教育不够普及,政治学习具有强烈的贵族化色彩,君主和贵族的竞争环境激烈程度都比较接近,那个时候强君更多一些。即便如此,随着教育的普及化,社会人才辈出,贵族们很快就开始败下阵来。以鲁国为代表的较为守旧的国家,不仅出现了君权被臣权凌驾的现象,甚至那些操纵国政的大贵族,自己的权力又被自己的家臣所操纵,以至于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不但中国如此。欧洲法兰克王国时代,出现了长时期的宫相时代。宫相就是宫廷总管。

            陪臣执国命,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

            秦始皇是一个雄主。秦始皇猜忌李斯的故事,我们是很熟悉的。比如有一次秦始皇远远看到李斯的排场很大,评价了几句。后来再看,发现李斯的排场变小了。秦始皇发现有人泄漏他的话语,顿时大怒,将当时在场的从人通通处死。一般说起来,我们认为这是秦始皇猜忌大臣。古人还有“雄猜”一词,来评价强势而多疑的君王。问题是,秦始皇这样防范大臣,并非是毫无道理的。田氏代齐,这个故事距离秦始皇是很近的。

            何况,泄密本身就是大事。

            在秦始皇时代,大臣是没有退休金的。如果一个大臣赋闲在家,那他就只能坐吃山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臣一旦不能被君主满意,就有可能变成“无产阶级”(当然实际上他们当官的时候已经挣了很多,好多人早就上升到贵族里面去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君主依然要小心谨慎地防范大臣。

            说到底,君主过于孤立,这是个制度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通过建立贵族集团,来监督制约官僚集团。

            贵族集团内部竞争,保证君主的质量。官僚集团的内部竞争,保证政府的强大。

            晋国的灭亡就在于晋国自己是不蓄公室的。等到官僚们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出现正卿一职以后,晋国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到了类似于“君主立宪”的“虚君”状态了。

            明主垂拱而治,这是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说得非常好听。但是每次一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基本上都是君主说了不算的时代,甚至于是君主变成昏君的时代。

            君权在表面上是不断加强的。那么,君权不断加强,是为了对抗谁?

            加强的前提是他不强。

            明代注意到了君权过于孤单的问题。明太祖封建诸侯,是有一定好处的。后来明太宗换了办法,建立了内阁。内阁最初是皇帝的下属机关,是与外朝机关对抗的内朝机关。但是土木堡之变以后,内阁变成了外朝的议政机关,内阁成员由外朝首脑兼任,内朝遭到了极大削弱。有趣的是,最早的内阁是指的晋国六卿轮流执政的制度,恰恰是晋国君权被六卿控制的时代。这和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制度很相似。

            清代借用了明代的制度,也实行内阁制度。但是清代在明朝制度之上,又加了满清贵族做上层统治集团。明制好像是砧木,清制是在砧木嫁接的接穗。雍正时代终于不能忍受这样的制度,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又是一个类似于明初内阁的机关。表面上看,军机处的设立,令皇权极大加强。问题在于,历史上,类似于军机处的机关多次设立又多次嬗变,最终的结果都是变成外朝的决策机关。当年尚书台是内朝机关,后来变成外朝机关,录尚书事成了真丞相。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其实主要是东汉以来内朝机关发展的结果。内朝机关有用,就变成外朝机关,然后皇帝们面临手中权力被剥夺的问题,不得不再一次建立内朝机关。

            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一次内朝中枢机关的建立都意味着皇权的加强。但是时间久了内朝机关总会被外朝机关拿走。结果就是,内朝演变为外朝是一个趋势,皇权被削弱也是一个趋势。

            制度设计上,每次都在加强皇权,但是实际运行中,皇权每次都被转移给相权。所以才会一直不停的加强皇权。

            我们可以举一个更加贴近我们现在生活的例子。

            党委。

            党委是政治集团,政府是官僚集团。但是,党委工作行政化,这个问题国内已经讨论好多年了。要求推进党政一体化的观点很多,要求削弱党政一体化的观点也很多,争论一直很大。侧重行政的一方,往往要求推进党政一体化,侧重党务的一方,则痛批“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

            现在这个局势,属于政治集团和官僚集团同样集体化,因此政治集团能够制约官僚集团。如果政治集团个人化,那是绝对玩不过集体化的官僚集团的。

            实际上,政治集团,就是一种统治集团。只不过政治集团是一个较小的概念。

            追根溯源,最早的官僚集团,其实不过就是贵族们出钱雇一些人给自己跑腿、办事。相权本来就是皇权的延伸,不可能真正与皇权分离。

            关键大约在于,从皇权分出去的相权,如何才能正常返回到皇权中去。

            国家的仆人,如何才能将国家的主人交给自己的权力,交还到主人手中。

            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纯说加强皇权,没有用。

            关键词(Tags): #皇权#相权#官僚集团#政治集团通宝推:gschen,冰冻三尺,脑袋,jdrlgd,繁华事散,Cyrus,牛栏山二锅头,mezhan,
        • 家园 你要扯这么远的话,八百年传承的楚熊氏是周王的老师

          周王在推翻商朝后封赏,楚熊氏作为帝师,就被封个荣誉子爵,封地本来就是他的。 没有撕破脸造反,可见周王要么没把这老师放在眼里, 要么楚熊氏在周武革命中根本没出多少力。

        • 家园 你说的封建皇权是周分封诸侯还是中央集权

          你说的封建皇权是周分封诸侯还是中央集权?

          先说几句秦始皇不肯分封,我们几千年对他都是负面评价,所以,应该正面看看,成了那么大的事业,影响至今,影响全球,而且完全可以说影响永远,这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可以山寨西方心理学的神马童年经历,春秋战国五百年战乱,秦始皇瞧不起周分封可想而知,他自己不山寨周分封也很自然,再说了,瞧不起周分封的同样道理就是秦始皇蔑视五百年前前后后那些诸侯,他周分封就又很自然了,他不想在自己手里又出一群诸侯,简单地说就是避免重复春秋战国

          要任何人做他们蔑视的事情都是有困难的,将别提秦始皇了,而且,这样看秦始皇,也就是他瞧不起分封还蔑视诸侯,所以他不复制周分封,也可以说这符合他的童年经历,对吧?

          老祖宗早就总结出来了,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看得到其实是我们自己

          总之,用心理科学方法分析秦始皇毫无意义,因为只有一个样本,如果有一万个秦始皇,用心理科学方法分析也只能是一个概率,不可能个个都对

          好了,言归正传,你这是标准的科学思维方式或科学逻辑推理,说好听的叫“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证据证明法,只要找一些证据支持结论,结论就是正确的,科学都是这么玩儿的,比如牛顿就有很多支持光是粒子的结论的证据,所以,不可以不看对象是不是适合科学思维方式或科学逻辑推理就如法炮制

          因为,科学思维只适合非黑即白的问题,就是如果“外强中干”和“坚如磐石”只可以成立一个,要么“外强中干”,要么“坚如磐石”,非此即彼,那么就是只要找几个“外强中干”的证据就可以了

          只是人的事情比较复杂,人的事情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则弱,弱则强,自然也有水滴石穿,“外强中干”同时也可以是“外干中强”,“外强中干”和“坚如磐石”的封建皇权都有,不是只有一种,所以,有很多失败的封建皇权不等于封建皇权“外强中干”,因为,也有很多成功的封建皇权,包括孤儿寡母的成功的封建皇权,也包括孤儿的成功的封建皇权,都没有寡母的帮助,所以,用科学的行为方式也可以证明封建皇权一直都是坚如磐石,特别是你找的证据也是封建皇权坚如磐石的证据

          比如,以你的第一个例子,小宗逆袭的目的就是要自己外强中干吗?

          当然不是,而是恰恰相反,正是小宗看到了封建皇权坚如磐石,所以才冒生命危险逆袭,一旦成功就坚如磐石

          最后,就是要有时间概念,如果不算周分封,两千多年封建皇权,统计一下,封建皇权坚如磐石的时间未必比外强中干的时间短,不然也不会有那么些能人要玩儿,对吧?

          要不,你整体的统计一下吧,两千年,看看“外强中干”和“坚如磐石”各占多少比例

          其实呢,自然的事情也不都是非黑即白的,因为,按照科学思维或科学逻辑推理,光就是粒子,别跟我说牛顿不懂或科学逻辑推理

          • 家园 你说了个好大的工程,我只能约略说几句

            之所以说封建皇权,是因为近代化以后的国家即便有皇帝也已经不是纯粹的封建的了。

            而且其实我后来又将讨论的范围扩大了一点,从狭义的皇权,扩展到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内部的主权,将狭义的相权,扩展到以相权为代表的国家内部的治权。将他们分为“东家”和“掌柜”的关系,也就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的仆人两个类别。

            狭义的、外强中干的皇权,这个问题你要我统计一下。这个话题很大,我不能全都统计了。不过我可以简单谈一谈两个例子。

            狭义的、外强中干的皇权,简单概括就是“主弱臣强”。

            主弱臣强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简单举例的话,我可以举两汉这两个例子。

            西汉。

            西汉的历史我还算熟悉,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孺子婴,大体上就这么多皇帝。我们挨个简单讲一下情况。

            汉高祖时代是一个很特殊很罕见的时代,汉高祖以一种除了项羽谁都不怕的姿态完虐当时。但是,在楚汉之争的时候,汉高祖本来也是不打算重新恢复六国的。这种情形一直发展到韩信请立为假齐王才告终结。当时刘邦勃然大怒。可以想见韩信的举动对刘邦造成了多大的刺激。而刘邦迫于形势选择了承认韩信的地位。到楚汉决战的时候,是刘邦许诺封赠各国,诸侯之兵才会师攻楚。所以刘邦与诸侯之间,刘邦固然独强,却也要在巨大的威胁面前忍气吞声。后来刘邦强大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他诈取韩信,废楚王、封为淮阴侯。韩信这个入手点很关键。因为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麾下大将也是刘邦的人,所以刘邦算是韩信的恩主。自家人闹腾,总算好说。而且楚国广大,难以攻取。取得韩信之后,刘邦就不得不面对诸王的反叛。当然了,刘邦很厉害,打败了所有人。那么刘邦凭什么打败所有人呢?因为害怕镇压不了天下,被迫定都关中,凭此而打败了所有人。打败所有人之后,刘邦又封建子弟,并胁迫群臣,发誓非刘姓不得封王。

            刘邦是一个强势的君王。

            汉惠帝是一个强势的君王吗?他不满曹参的政策,安排曹参的儿子去问询,结果曹参痛打了儿子,最后说了一通诸如“皇帝陛下你不行”的话,扔给了汉惠帝一个“萧规曹随”的成语。我想,汉惠帝是不会因此觉得容颜焕发、光彩照人的。

            刘盈是一个弱势君主。

            请注意,刘盈是中国统一以来第二个第二代君王。

            值得一提的是,刘盈实际上绝嗣了。原本我以为刘盈绝嗣是因为他没有儿子,但是为了谨慎起见,我搜了一下他的子嗣情况,才发现:哦,原来刘盈有六个儿子。除了一个儿子是吕后时代杀的,群臣以刘盈诸子皆非亲生为由,在吕后死后,杀光了刘盈所有的儿子——包括吕后称制时代被立为皇帝的刘盈之子刘弘。这样,大约我们可以说,吕后的孙子都死了。

            刘盈肯定属于主弱臣强的类型。而且我同时也很可怜吕后。她辛辛苦苦很多年,不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也没保住自己的孙子,甚至还搭上了自己的兄弟。尽管有人说吕后封几个兄弟为王有问题,可是看到刘盈五个儿子都被朝臣所杀,我觉得吕后即便有问题,也不过就是策略问题。

            下一个就是汉文帝了。

            汉文帝入朝之前,是很恐惧的。一开始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恐惧,只是觉得政治家果然都是非常谨慎的人。刚刚查到汉惠帝绝嗣的原因之后,我知道汉文帝恐惧的很有道理(处死他们是在汉文帝入住未央宫的当夜。“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多说一句,当我看到“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朱虚侯谓曰:‘急入宫卫帝。’”以及最后杀少帝的事以后,我觉得华国锋应该好好读一读《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是他身边的大臣说,朝臣让你进京,的确是打算拥立你,原因一是刘姓诸王很强(积极参与铲除诸吕的齐王带领大军准备入关),二是代王年龄最长。然后汉文帝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以自己从代国带来的大臣为卫尉,一个是以自己从代国带来的大臣为郎中令,由此,掌握了长安城和宫殿的警卫。

            这样的汉文帝,我想并不是主强臣弱的。

            后来汉文帝很信重贾谊,但却不能重用,竟然让贾谊去做长沙王太傅。长沙王大概是当时最小最弱的一个王了。而那个时候,是汉文帝在位的第三年。

            值得一提的是,汉初采取“无为而治”的方略治国,简单说就是国家尽量不生事。我觉得大约是因为皇帝真的没办法做事,干脆大家都不要做事,以拖待变。汉文帝也确实很能忍。比如贾谊劝他削藩,他居然一直等了八九年,贾谊都死了四年了,才抓住机会将最强大的齐国分了。

            有人分析了汉初功臣的经历,发现汉初功臣按照资历有相当一部分都做了高官,乃至于丞相。功臣集团的日子过得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其实贾谊也是功臣集团的门生。算起来,贾谊是张苍的门生,张苍又是荀子的门下,贾谊身上是寄托着很重要的传承的。可惜死得很早。

            李广是得到汉文帝赏识的人。汉文帝是这样说的:““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汉文帝算不算强势的君王呢?我看够呛。

            汉景帝这个人比较特别。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将吴王太子打死了。娶了个皇后,还是二婚。最特别的是,他好像还不知道。平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的大手笔。在这个大手笔中,汉景帝杀了自己的老师晁错。河友说了,刘启对于这件事,竟然只是“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当然,汉景帝不算弱势君主,他还是很强的。

            汉武帝是很厉害的。汉武帝初年就不说了,他还小。汉武帝是一个很强大的君王。汉武帝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就是他其实也类似于一个开创之君。汉朝初年一直到汉武帝初年,都是采取的黄老学说治国。但是汉武帝时代竭力改弦更张,以儒家治国。董仲舒提出在察举考试的时候用儒学为考试内容以后,彻底奠定了儒家的优势地位。

            汉武帝是一个强势君主。

            汉昭帝强不强呢?这个事要问霍光。

            汉废帝刘贺……好吧,这个不算。

            汉宣帝呢?在霍光死之前,不要提这件事情。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发动政变,诛杀霍光一族。汉宣帝说出了“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我认为是算得上强势君王的。

            汉元帝也不算弱。比如说他竭尽全力要求大臣在奏事的时候一定要引经据典。效果很好。后来陈汤击斩匈奴单于的时候,汉元帝的儒学名臣们要求严厉盘查凯旋之师。好在凯旋之师的统帅是个能说会道的,给他们扣了一顶为匈奴报仇的大帽子,才算了结此事。我还知道,汉元帝的大臣们很会兼并。那些攻击凯旋之师的家伙们后来都被发现是贪赃枉法的坏蛋。

            我不能确定汉元帝算不算外强中干,不过我觉得汉元帝这个人很幼稚。在一群玩心机上来的人中间,他不被玩死就是好的了。

            汉成帝是不强势的。我知道一件事。汉成帝想要抑制兼并。最后的办法是让他的老师率先垂范。于是汉成帝的帝师就带头退出了成千上万的土地。这种行为吧,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国家主席想治理贪污,就让自己的智囊退了几个亿赃款做示范,效果自然很糟糕。

            汉哀帝就算了,这哥们被人忽悠的要改姓。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地图头戈尔巴乔夫了。

            汉平帝,这个皇帝我不太熟悉。刚才查了一下,原来汉哀帝那个时候王莽已经权力大得不得了,在汉哀帝死后不愿意立大皇帝,就选了9岁的汉平帝。5年后,14岁的汉元帝就死了。然后就是更小的孺子婴。再然后就是王莽篡位了。

            所以,去掉像汉文帝、汉昭帝这样容易被人攻击的例子,那么外强中干的皇帝大概有汉惠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三个。汉文帝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我要说他是外强中干,恐怕会招惹很多口水。汉昭帝素称聪慧,虽然皇后是霍家的,政变中也是霍光占优,但是人家名声好,我就当他不是吧。至于汉废帝、汉平帝,外强都不存在,就不说中干了。孺子婴就不说了。

            去掉孺子婴汉废帝之类皇帝,西汉一共有高惠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11个坐得比较稳的皇帝,其中比较强的皇帝,不过就是高景武宣4人。

            西汉是一个很强大的王朝。西汉王朝从汉高祖算起,一直到汉元帝以前,七代君主都可以说得上是明君,但是仍然有很多属于弱势君主。

            这是西汉。

            东汉其实我不大想讲,因为我不熟。为什么不熟呢?一是因为小皇帝太多了,二是因为昏君太多了。开国的光武、明帝、章帝、和帝四代之后,就进入到小皇帝时代。中间只有顺帝、桓帝、灵帝、献帝在位时间较长。汉献帝我还算不算呢?一共11个皇帝。说起来,东汉前期4个皇帝还能够掌握政权,后期的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昏君。汉献帝就不说了。

            所以,皇帝这个职业,看起来风光得很,但是这份风光除了风光大葬是真的,其实很难做。

            西汉和东汉是比较简单的两个例子,简单说起来,就要花几个钟头的时候。所以暂时来说,是不能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将古今中外的皇权做一个大统计了。

            人的感觉实际上是比较模糊的统计学现象的反映,有了感觉然后再具体找几个小例子做下验证分析,大体上谬误是不多的。

            关键词(Tags): #皇权#相权#官僚集团#政治集团通宝推:mezhan,
            • 家园 小皇帝太多了和昏君太多恰恰证明皇权强大嘛

              因为,小皇帝和昏君靠的只是皇权强大,没有任何个人能力,有人辅佐也是因为皇权强大,否则为什么不取而代之

              人的感觉实际上是比较模糊的统计学现象的反映,有了感觉然后再具体找几个小例子做下验证分析,大体上谬误是不多的。

              你可能没意识到你说的是数数

              还有时间长度,一个小皇持续几十年不能跟一个几年就垮了的皇帝相提并论都算一个

              • 家园 小皇帝和昏君是哪里来的

                小皇帝是哪里来的呢?

                王莽就要立小皇帝。梁冀也要立小皇帝。为什么大家都要立小皇帝呢?说起来,是怕大皇帝夺权,但是当大臣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决定谁来当皇帝的时候,这皇权究竟还是不是皇权呢?

                小皇帝多,本身就说明皇权不振。

                昏君又是怎么回事呢?

                昏君的意思,是皇帝的执政方针不被认同。

                直白地说,昏君,就是辱骂皇权。

                东汉王朝的形势很简单:除了前期四个皇帝,第一个是开国之君,后三个是直系传承,位子来得名正言顺,做得事情也合乎规矩,所以没人敢说他们什么。就这,汉明帝也被批评是以察察为明,执政方针也是被批判的。

                小皇帝+昏君,充分说明了东汉时代主弱臣强的形势。

                其实东汉的皇帝未必都是昏君,但是朝臣们不但敢于说他们是昏君,而且敢于造势让天下人都认为皇帝是昏君。

                这本身就是皇权衰落的表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