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半原创】煤液化与二战时期的日本 -- 橡树村

共:💬90 🌺16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半原创】煤液化与二战时期的日本

看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奇怪,煤液化和日本二次大战有什么关系?其实很多能源项目都是离不开战争的,很多能源项目的来源和最早的基础研究,来源于战争或者战争的准备,能源项目的成败甚至影响战争的胜败。或者,至少会影响战争的进程。煤液化技术本身可以说就是战争的结果,首先是为了战争准备服务的,然后直接为战争服务,后来才转为民用。

不信么?

上个世纪初,一战前后,在能源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燃料油开始成为船舶用燃料的主流。煤炭由于能量密度太低,占用空间太大,也太容易自燃,逐渐被淘汰。世界上当时的工业化国家,从一十年代开始,在二十年代前后基本上都完成了这一转变。由于液体燃料成为军舰的主要能源,液体燃料的战略地位就非常突出了,所以贫油富煤的国家,比如德国,英国,就开始了从煤炭制备液体燃料的研究,特别是德国在三十年代完成了煤液化的工业化准备。

日本海军在二十年代也完成了这一转换。民用燃料领域液体燃料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这就给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出了一个难题:去哪里找油?

日本是个资源贫瘠的国家,基本上什么资源都不够用,按照当时的消耗量,日本境内的煤炭储量还算比较大,而原油就少得可怜了。

1912年,日本消耗石油仅有4万吨,1924年,就需要66.6万吨,到1932年,需求已经达到了200万吨。而日本本土和控制的地区的石油产量却很低。1932年日本本土产油24.2万吨,台湾产油3.5万吨,满足不了七分之一的需求。缺口呢,就需要进口。主要来源,是美国,荷属东印度,还有苏联。

军国主义政府要进行军事准备,关键的战略资源就不能依靠进口。于是,日本的目光就盯上了身边的庞然大物,中国。1920年代,日本详细勘查了中国东北的各种资源,富饶得让日本军政府流口水,于是索性就在三十年代初占领了中国东北。

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的煤炭资源丰富。1935年,探明储量达到220亿吨,按照当时的消耗量,几乎是无穷多的资源。这使得日本政府和德国、英国一样,开始关心煤炭液化技术。1937年日本的七年规划,对于煤液化寄予了很大希望,计划在1944年之前,建立87个合成油厂,总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300万桶,满足大约三分之一的需求,成为原油的重要补充。

事与愿违,日本的煤液化由于先天不足,后来战争后期拔苗助长,最终距离计划相去甚远。

日本最成功的技术是从抚顺页岩油提炼油和煤炭半焦化得到的煤焦油提炼油。页岩油只要精馏就可以得到燃料油,技术简单,是日本原油之外的重要的燃料油来源,到战争结束,产量比所有煤炭液化工艺的总产量都高。低温焦化也是个古老的技术,日本的焦化工业本来是要生产半焦来替代炭作为民用燃料,副产焦油,被日本军方也纳入了燃料油计划。这两条路线的效率都非常低,不超过10%,但是技术简单,没有复杂的工艺和设备要求。

在抚顺的页岩油项目之外,日本计划建立87个合成油厂。当时的化工厂规模都很小,和现代的规模没办法相比。计划中,有10个是直接液化的,每个年产10万立方米,11个间接液化的费托合成厂,总产量50万立方米。其余的都是低温焦化。最终,直接液化厂在中国抚顺和韩国各建了一个,只有抚顺的投产,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总产量只有一千多吨。费托合成厂在日本本土建立了三个,分别在1940、1942和1943年投产。在中国吉林和锦州还建立了两个,到战争结束时没有完成。五个厂子的总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18万方,但实际上整个战争期间的总产量,不到6万方。

最成功的是低温焦化,建设了8个,实际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距离规划差距也不小。

建设的工厂数量远远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战争爆发,缺乏建设工厂需要的一些金属材料,另外一个就是技术不成熟。

在煤液化领域,日本在二三十年代有很优秀的实验室研究,特别是在催化剂开发方面,很多成果并不比德国和英国逊色。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一方面支持自己的研究,一方面引进德国的催化剂,英国和德国的技术。但是由于军方的压力,整个研发进程被大大缩短。比如第一个费托合成厂是在1936年开始建设的,但是实验厂确是1937年建成的,结果就导致商业厂建成以后问题多多,无论是自己的配方,还是德国的配方,工业放大后合成的催化剂活性都很不理想,同时使用的煤灰熔点太低,硫含量太高,影响气化,还有设备的腐蚀问题等等到最后也没有得到解决,几乎就没有实现长时间的连续运转。

日本对于战争的准备,能源是重要的一部分。1937年的规划就体现了这一点。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已经储备了六千万桶油品,主要是从加利福尼亚进口的。1941年日本的油品消耗是三千万桶,本土产量只有250万桶。虽然美国已经开始对日本进行油品禁运,但是还有其他进口途径。一旦开战,进口途径也会有问题,缺口怎么办?

日本政府的计划,是一方面通过合成油达到每年1300万桶的产量,一方面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婆罗洲(马来亚),抢占那里的石油资源,扩大那里的原油生产能力。计划是在储备的油品消耗完之前达到上述战略目的,从而维持战争机器运转。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在西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使得日本迅速占领了原油产地,婆罗洲与荷属东印度的原油产量很快超过了预计,在战争初期为日本战争机器提供了能源。但是1942年以后,日本海军过早的失去了海面优势,美国的潜艇战开始影响日本的油品运输路线,使得这两个地方的油品只有一部分能够运到战场。特别是战争后期,油根本运不出来。

原油产地的运输困难使得日本军方对合成油计划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但是过多的政府干涉、日本当时的工程力量不足,最终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当时合成油的成本很高,超过了官方市场价格的一倍,所以合成油的买家就只有日本军方。日本海军将合成油与婆罗洲的油品1:9混合后用于潜水艇,日本陆军将合成油与其他油品一半一半混合用于坦克。由于总产量不足五万吨,对战争没有任何影响。远不像德国的合成油工业那样至少为德国提供了千万吨的合成油品,延缓了战争的结束。

合成油令人失望,日本在战场上的失败导致原油供应不足,原油供应不足又加速了战场的失败。为了省油,飞行员都几乎没有训练的机会就被派到了战场,与被训练到拿任务当作放假的美国飞行员相比,经验相差太大,损失可想而知。大部分的船只也根本无油可烧,困在港里面出不来。于是,日本又发展了生物油技术,各种各样的油品都被用于军事,豆油、菜籽油、松树油等等只要是液体的就都成了好东西。曾经有被击沉的船只全部使用豆油的例子。这些都使得日本军方的实力大受挫折,迅速崩溃。没有了燃料,日本的空军,海军在美国军队面前就失去了抵抗能力,在陆地战场也需要很久才能组织一次像样的大规模进攻,绝大多数时候时候处于守势,最终战败。

日本本土的合成油厂,大部分在1945年的大轰炸中被毁。战后美国派人考察了相对最成功的厂子,写了总结,也就无人问津了。日本在锦州建立的合成油厂,在解放后经过技术改造,五十年代又开始运行,一直运行到六十年代初期,在大庆发现油田之后由于成本过高放弃。八十年代以前上大学学习石油化工的,应该还对人造油有印象。这是中国煤液化研究的基础。

日本的煤液化技术发展,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有优秀的科学家,却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人员而导致项目失败的例子。政府和军方的过多干涉,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没有经过系统的工业试验就进行放大,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也是一般人认为日本技术改进能力优秀,但是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例子。

写这篇,是因为国内最近煤液化领域,又开始了这类的冒进。

国内有优秀的科学家,在催化领域,国内的催化剂研究水平已经是国际水平。但是在工业放大方面,不按照规律行事,急功近利的毛病仍然很常见。

比如某大集团的直接液化项目,1997年开始国家立项,国家领导人亲自签署的引进技术合同,然后2004年开工兴建示范企业,投资上百亿。同时想起来需要建一个中式厂,建成后,运行情况非常糟糕,一开始根本不能实现连续24小时开车,后来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把连续运行时间延长到了16天。而商业厂却继续建设,预计明年初试车,然后扩建。真不知道没有中式数据的厂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这样的行为,发生在今天,真的有些耸人听闻。

间接液化方面,国内的两个主要研发机构还算踏实,但是国内对于工程放大方面考虑得非常天真,国家也把示范厂放大风险放到了企业头上,难说会步日本二战时后的后尘。

关于替代能源的文章:

【原创】科普一下煤变油

【原创】生物能源

【半原创】煤液化与二战时期的日本

【半原创】生物丁醇

【半原创】石油没有了用什么

【原创】生物柴油

关键词(Tags): #煤液化#日本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呆头呆脑,

本帖一共被 1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说是中央已经准备限制煤变油项目了。

但是地方上的干劲仍然很大

家园 国内的两个主要研发机构还算踏实

大化?煤化?

家园 煤化工糧食乙醇決停產

能源政策轉向 避免與人爭糧 北京將改而推動非糧乙醇

【本報綜合報導】正當全球正發展生質能源,中國卻擔憂糧食安全受破壞,將禁止發展開發中的煤化工中的煤製油項目,也將不再核發糧食乙醇等生質能源廠的執照,官方傾向發展非糧食乙醇。

新華社報導,北京官員在「中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化發展戰略研討會」透露,國務院6月7日召開關於可再生能源的會議,決議將停止興建中的煤製油項目和糧食乙醇燃料項目,並在不得占用耕地,不消耗糧食,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下,發展非糧燃料乙醇。

該官員表示,以玉米為主的糧食乙醇將「與人爭糧」,在非糧乙醇汽油技術被克服以前,目前九個省的試點範圍短期不會擴大,試點仍會進行,官方近期還將在河南南陽開設新試點。

所謂非糧食能源作物生產燃料乙醇,是以甜高粱、糖蜜、甜菜、甘薯等非糧食作物,來製取燃料乙醇,避免與糧食安全機制相衝突,也避免造成土地資源上的浪費和緊張。

報導指出,官方已在1999年批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黑龍江華潤酒精公司、河南天冠燃料集團和安徽豐原燃料酒精公司等四家企業,成為中國首批燃料乙醇生產企業。這四家企業到2005年底已可生產102萬噸燃料乙醇。

國務院正計劃把糧食乙醇列入限制類項目,一旦列入限制類,其他新建項目將被叫停。

報導引述該名官員表示,除了上述四家已糧食生產乙醇外,將不得再批准新建項目。對現有的四家,政府也將下發文件強調其逐步轉入非糧替代能源。另外,由煤轉製成石油的項目也將被列入限制類。這名官員表示,神華集團耗資人民幣100億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生產的煤液化油項目,預估今年內投產,第一期可以生產 108萬噸油。

不過,煤製油項目成本高,又耗水,鄂爾多斯本身就很缺水。另外,煤作為化工能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轉製成油等於是以更多的能源換取更少的能源,這種不計成本的發展很不划算,不適合大規模的商業化,政策將限制此項目發展。

家园 最佳方案是

地沟油转换低热值柴油.

与地沟油装瓶厂争夺地沟油货源,使得地沟油价格大涨,抬高瓶装地沟油成本,迫使该行业微利化,达到保障人民饮食安全、引入新型能源生成渠道之功效。

家园 煤化油项目只有在石油价格高过35美圆/桶的时候才有经济效益
家园 中国的应该这样算

国产油,估计$5一桶,甚至更低。

海外进口:配分油估计$10一桶(好象是油人的数据);

市场价格:现价$68-69,如有期指保护,应低于此价位。

所以平均下来中国原油价位是$20一桶。

这就是煤化油坚决叫停的原因。也符合你的35美元/桶的标准。

家园 这个是假新闻

记者听差了。

实际上都不是新东西。

家园 地沟油量不够大

而且成本极高,预处理非常麻烦。

经济上不合算。

家园 煤化所和兖矿

大化起步太晚。

家园 恩,克拉玛伊那边

del

家园 现在的价格要至少45
家园 恩,这个价格是95年的事情了,您说的对
家园 老油田的成本更高

基本上进入开采晚期,需要采用各种辅助方法进行开采。而且老企业的包袱特别重。

国内油品生产成本不仅仅是35。

当年伊拉克多好,1美元一桶。

家园 95年没有这么高成本

2000年南非萨索的成本在22美元一桶。不过这里面不包括资金成本。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