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猜测老萨为何讨厌鲁迅 -- jack

共:💬340 🌺674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来如此~

ZD是啥?

家园 ......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非常敬佩郢客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先生的杂文,被誉为史诗/诗史,是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最好的文学表现。我不知道另外任何个人比他更多,更客观地记录和批评了那段近二十年的中国社会中的人和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稍微自辩一下

讨论的一个朋友不想再谈了,俺就想配合一下。

家园 这个排长说的有一定道理

然而强调几十万光洋构筑工事,军队又没有死守,是给老百姓看的,下次再想从老百姓那儿收钱去筑国防工事,那可就难了。

我不是和郢客较劲儿啊,我是说说当时的形势,可以算是对此时抗战之事的一点辩护。

长城抗战一事,在国内着墨较少,盖因为此战发生在1933年,还没到全面抗战的时期。

但是,这是一场应该被纪录的战争,特别是它的后半段,是中国九一八后一次从中央角度堪称较为顽强的抵抗。

1933年初,日军攻占山海关,入侵热河。屈辱之和平不能守,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坚决的抵抗,宋子文飞赴华北,督促张学良抗战。

与我们所想当然的思维不同,当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华北不但没有一兵一卒,而且派兵过来还要地方军阀的批准。这种情况直到七七事变依然如此,宋哲元曾急电中央军不要北上。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怕中央军的到来,夺了自己的地盘,把自己吃掉。

1933年控制华北的张学良,也是一样的。

蒋雄奇在政治上没有毛公的魄力,他满足于一个形式上的统一,所以他虽然一度“统一”中国,版图及于黑龙江,但自己完全控制的,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已。对此,国民党方面也有它的解释,认为如果不迅速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东北,西北,山西,山东,广东等地方,某个军阀来个宣布独立,那就更糟糕了。这种说法,未必正确,姑妄听之,

形式上的统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央政府试图控制地方只能通过阴谋进行,而地方独立于中央,自控军税人事大权,理直气壮。这个矛盾,直到国民党从大陆跑掉,也没有彻底解决。

宋子文到前线,是督促张学良抗战的,因为19路军在上海的作战,让中国方面有了对日作战的信心 -- 我们也不是那么不能打么。

但是这次抗战前半段打得很糟糕,要多糟糕有多糟糕。这是因为张学良实际对东北军的控制也颇为有限,比如汤玉麟之流对张学良,正如张学良对国民政府,而不战退出东三省,此时并没有让东北军感到特别羞耻,而是特别沮丧,因此,除了何柱国等少数部队,中国军队在热河北部很快垮了下来。此后,东北军上层缺乏斗志,在长城抗战中再无突出表现。

直到长城线,双方才真正打成了胶着,是为“长城抗战”,保卫平津。这时候,才有鲁迅文章中提到的冷口这个词的出现。

这一战的关键,是中央军十七军的到达。

郢客应该去看一看十七军这一仗是怎么打的。东北军从长城线溃退下来的时候,十七军顶上去,其架势丝毫不亚于1937年开向平型关的八路军,也是傲气得很。而东北军看到中央军上来,也兴奋得很。

这个十七军,刚上来的时候只有一个师(第25师)其实装备上没什么特别的,从南方开来的这支部队,被称为“南方草鞋兵”,很简陋的。

可是这个军也有优势,就是干部强,军长徐廷瑶,是北伐龙潭之战的功臣,第25师师长关麟征,两个旅长杜聿明,张耀明,都是后来的抗战名将,戴安澜,郑洞国等,还在杜聿明手下作团长。

这样一个师,开到前线立足未稳(东北军王以哲部635团团长白玉麟阵亡,防线已经被打乱),就和日军展开了血战。

不仅仅是下层官兵勇敢不怕牺牲,第一仗死守古北口,国军的总指挥关麟征师长在第一线指挥强夺将军楼阵地,在与日军的的近战中负了重伤。关麟征在解放后移居香港(关之琳是他的孙女),他病重抢救的时候,医生奇怪他身上有那样多的伤疤,家人告诉医生 -- 在长城抗战,被日军手榴弹崩的。这些都是史实,无法虚构。

在古北口,日军侵华以来,第一次遇到了拿不下的阵地。

关麟征负伤后,杜聿明代理指挥,杜在国民党军中堪称一流将领,在他指挥下第25师顶住了日军的攻击,虽然从关口退关城,从关城退南天门,指挥有不妥之处,但几经激战,终于在南天门以南稳住阵脚。在此后的一个月中,日军始终不能突破古北口。然而,第十七军在古北口也拼得极惨,第二十五师打残了(伤一个旅长,亡一个团长),换第二师,第二师打残废了,换第八十三师,三个师全被打残之后,第八十三师师长刘勘眼看守不住阵地急得要用手枪自杀,只好由杜聿明率二十五师残部再次轮换,但始终坚守阵地。

由于十七军的优异表现,其他部队也受到鼓舞,中日两军在长城线的对抗形成了三个焦点 -- 古北口,喜峰口,冷口,日军试图突破一口,中国军队则分兵防守。

古北口前面的战况已经说过,驻守喜峰口的是西北军,主要是二十九军部队。二十九军一来确实有抗日热情,二来东北军这次控制不住华北,二十九军随即可以控制平津,所以上层也很积极。此战,赵登禹奇袭日军背后,中国大刀队打出了天下威名,喜峰口日军被迫知难而退。

然而,冷口的情况有所不同,冷口守将商震,部队为晋军,补给道路远,战斗力差,又不了解当地地形,所以打得更加艰苦。商震也不是打得很糟糕,3月初一度反击,收复被日军攻占的冷口,但是漫长的战线上,他的兵力只能拉成一条线,结果最终被日军突破。

冷口的被突破,使喜峰口,古北口守军后路被切断,被迫撤退。

其实,按照军事家杨杰在前线的意见,这样分兵守口,总会被日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的,并不是官兵不努力,是战术问题。

但是否真是战术问题呢?当时中国军队的机动能力不如日军,因此无法快速在几个防御阵地之间调动兵力,如果不守口,只能集中兵力打出去。

杨杰另有看法,他认为应该把日军放进来,包围消灭它一两个师团。

这种想法是好的,不过从后来的战斗力看,真这样打也不乐观。

各口守军的撤退险些成为大灾难,因为如果日军入关部队将其各个击破,这些部队将难以回到北平。幸好,有一员善于守城的猛将到了。这就是晋军派来的支援部队 -- 三十五军傅作义部。傅作义在遵化死守,硬是在平原上顶住了日军的猛攻,部下两员大将董其武,孙兰峰都负伤,但总算掩护各军完成了撤退。

不知道这个排长是哪个部队的?“不幸生为中国人!尤不幸生为有名无实之抗日军人!”我看到的是“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悲壮。

不幸生于弱国,一部分人努力地把它建设起来,无论他人如何,尽我的努力,一部分人讽刺所有他不满意的地方,总是和真理为伍。这情景好像和今天倒是颇为合拍。

以上史实,都有当时的材料为证,特别是日军进军在长城线受阻的时间,是无法伪造的。

《何梅协定》是一个耻辱,但也是双方当时实力的反映。

长城抗战,老百姓给了多少支持呢?您可以查查看,有一个很长的单子,能占两三页,可要仔细看呢,连捐一角钱的都包括了。。。人民的觉醒,也需要时间的。先生的笔,或可给这些看不懂那么深奥文字的人们服务一下。

倒是有很多当时的文化人,赴傅作义等部军中劳军,鼓励将士杀敌,连女学生都去为伤兵服务了,他们好像想得都不那样深刻。不知道那时候鲁迅先生在那里,可在其中,这是我确实不知道的,不过以我对这位先生的了解,他大体是不会去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老萨真幽默,呵呵

蒋雄奇在政治上没有毛公的魄力,他满足于一个形式上的统一,所以他虽然一度“统一”中国,版图及于黑龙江,但自己完全控制的,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已。对此,国民党方面也有它的解释,认为如果不迅速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东北,西北,山西,山东,广东等地方,某个军阀来个宣布独立,那就更糟糕了。这种说法,未必正确,姑妄听之,

越来越钦佩老萨了

家园 不得不花

老萨写个回帖也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啊

家园 自认为在抗战问题上和老萨在一个坑里面

国军打的臭的时候有,贪生怕死的有,临阵退缩的有,

但是更多的是英勇抗日的,要不根本守不住中国。

很多人都认为,堂堂中国被区区日本打得那样狼狈那样不堪,这也叫英勇抗日?

我们老说要考虑中国国情,实力的差距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把中国换成别的国家,中国必然亡国(看看法国和麦克阿瑟的初期表现)。

所以个人认为在抗战当口我们需要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冷嘲热讽,我要是个当时的军官,我就会派兵把这样的文人抓来枪毙。爱谁谁。在很多时候确实需要正面宣传来鼓舞全国人民士气!

兄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台湾独立我党宣布开打,如果这个时候有文人说三道四就应该坚决处理,这就是民族罪人。TG有问题我们都可以说,放在和平时期应该提,提出来才能被大家看到才能被大家注意到才能引起上层的关注,才有可能解决问题。不过如果到了开打之后,冷嘲热讽抓住TG缺点不放松的人就是“间谍”。

家园 发重了,del
家园 有些铢心了。

不知道那时候鲁迅先生在那里,可在其中,这是我确实不知道的,不过以我对这位先生的了解,他大体是不会去的。

鲁迅当时身体应该已经不太好了,详情请见外链出处是王晓明的鲁迅传。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自从一九二八年五月那场大病以后,肺结核与肋膜炎就一直纠缠着他。他经常发烧,咳嗽,开始还能靠服药抑制,后来是服药也不行了,一九三四年秋未,他的低烧竟持续了一个月。人日渐消瘦,颧骨凸起,甚至牙龈都变了形,和原先装就的假牙配不拢,不得不请医生再作矫正。一九三六年春天,他的体重降到三十八公斤,穿着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

鲁迅是一九三六年就去世了,并没有看到全国统一抗日战线的形成。如果要指责,是否应指责他没有去19路军劳军?甚至“在内山书店躲避128战火”?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让我想想那些著名爱国文化人,哪些个没有活到二战后?也许在租界躲避战火比在四川躲避战火要不爱国?

人民的觉醒,也需要时间的。先生的笔,或可给这些看不懂那么深奥文字的人们服务一下。

鲁迅的文字应该不算深奥的,只是当时是中文现代白话文形成的时期,象他们这一批旧学功底深厚的人,难免会给我们半文半白的感觉,不是他有意为之。他是一直在报上发表文章,应该是想让最多的人看到的。他一贯地批评政府,也是为了唤醒民众的。嗯,反面意见说他这是一贯尖酸刻薄,在报纸上发文章是赚钱养家兼赚取名声。不知道反面意见说鲁迅写阿Q,写祥林嫂,写孔乙己,写伤逝,是给谁看的。也不知道反面意见对鲁迅收留萧军萧红并大力推荐他们写的沦陷的东北,是怎么看的。

家园 我不怀疑他爱国

问鲁迅,要命还是要中国,他的回答一定是中国

但是如果问,要逞口舌之快,还是要中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来的答案就颇有分歧了

我只能说,他的一些文章,在一些不适当的时候,伤害了一些在努力救亡的抗日志士。

以空军这段来言,也许他在抨击的是政府,但是军人的集体荣誉感是很强的,这段话,换到和平时期的空军军人身上都有可能觉得耻辱,何况,当时浴血蓝天的战士呢?其实委屈两字说得了的?

以梅兰芳而言,鲁迅也许本意想批评的是京剧的士大夫倾向,但是他用词太过,直接是人身攻击,我看到资料讲梅兰芳一直与他交恶。也是,梁红玉在台上擂鼓助阵,激励杀敌,台下座个看戏地说男不男女不女。。。

家园 不敢苟同,KMT抗日战略战术之差,以抗日之名行压迫民众之实,

就是再正面宣传也没办法“鼓舞全国人民士气”。只不过鲁迅是用笔指出,八路们就用自己的方式斗争了。

家园 呵呵,关键看结果

咱们以弱对强没问题吧,41年之前也没什么太多援助对吧。

法国是德国军事实力差那么一点,不过有中日这间差距这么大吗?法国才挺了1个月,老蒋挺了好几年,所以我看着就算达标过关了。

家园 看来今天精英人士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今天没有八路军。

别的,倒也差不多呢。

这是玩笑,不过我的看法极左极右实在是一丘之貉。

长城抗战,十九路军抗战,都有共产党人的影子,郭沫若去第二厅,他们显然不是不明白,而是知道无法先推翻了国民党才抗日的道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