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一) -- fielmann
楼主水喝好了么?
贴几张照片
1.奥运期间,专心看比赛。
2.不是认证会员,可能不能再发帖了。
3.谢谢您的图。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上一篇: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九)补
呆鹅:“不要打脸”
向希斯·莱杰(Heath Ledger)致意
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过了纹章这个词,所谓纹章(heraldry),是指一种按照特定规则构成的彩色标志,专属于某个个人、家族或团体的识别物,纹章的构图和用色都有着非常严格的专门规定。查理大帝为了加强对帝国的统治,一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行采邑分封制度,以换取贵族和主教们对皇室的效忠,从而逐渐构成了西欧一套自上而下的完善的封建等级制度。十二世纪初,随着盔甲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由于全包式骑士盔取代开放式的头盔,遮蔽了被盔者的脸,所以无论是在作战中还是在骑士比武中,领主们和他们的部曲越来越需要将表明自己身份的象征符号标识出来,以便人们区分辨识,最初他们把标识符号绘制在其所使用的盾牌之上,所以纹章也被称为盾章,后来纹章又被广泛地运用在服饰、盔甲、旗帜甚至马匹的罩袍上,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了一套纷繁复杂的纹章体系来。
这就是我在上一篇文中最后段落提到的查理大帝肖像画作中的第一个错误,这倒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技术性小错,但是另外一个双头鹰徽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了,不过这个原因您还需要听我慢慢道来。
法兰克王室采取的是国王死后诸子平分领土的继承制度,查理大帝也不例外。不过由于他成年的儿子中(非婚生?)长子“驼背”丕平(Pépin le Bossu)谋反被关入修道院,丧失了王位继承权,次子小查理(Charles le jeune)、三子卡洛曼(Carloman,即“意大利的”丕平(Pipino d'Italia))均先于查理大帝去世,另外还有个幼子洛泰尔(Lothair)早夭,“虔诚者”路易(Louis le Pieux)就成了王位唯一的继承人。“虔诚者”路易的一生就是同他的儿子们战斗的一生,817年他通过“帝国安排”(ordinatio Imperii)将国土平分给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洛泰尔一世(Lothair I)、次子“阿基坦的”丕平一世(Pépin I d'Aquitaine)和幼子“日尔曼人”路易(Ludwig der Deutsche),其中“日尔曼人”路易得到了巴伐利亚(这个地区后文将详细介绍)。但是“虔诚者”路易的第二次婚姻又给他增添了一个儿子,这就是“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即查理二世(Charles II)),为了让这个儿子也能分到一份(皇帝也爱幺儿),“虔诚者”路易希望重新平分国土。自然此举引起了前面三个儿子的不满,他们同他们的父亲(以及他们兄弟彼此之间)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内战。等到“秃头”查理成年以后,他也参加了进来。到了843年,“阿基坦的”丕平一世和“虔诚者”路易先后去世之后,洛泰尔一世、“日尔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签订了《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最终瓜分了查理曼帝国。“日尔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Rhein)以东地区,建立了东法兰克王国(Ostfrankenreich);“秃头”查理分得帝国的西部地区,建立了西法兰克王国(Francie occidentale);而剩余的部分则归洛泰尔一世所有,称之为中法兰克王国(Middle Francia,又名洛泰尔帝国Lotharingia),此外皇帝的称号也归洛泰尔一世继承。
855年洛泰尔一世临死前安排又把中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这个事件被称为“普绿分封”(Teilung von Pr
在东法兰克王国的权力架构中,除了国王之外,另外还有“一秘三僧五公”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谓“一秘”,就是王国的总理,在德语里被称作Kanzler,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cancellarius,意思是“秘书;执掌信印的人”;而他办公的地方在德语中被称为Kanzlei,这个词则来源于拉丁语cancelli,意思是“栅栏”,最初是指在基督教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教众前往祭台领取圣体时用来扶住身体的护栏。从查理大帝开始,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们就习惯在宫廷礼拜堂(或曰宫廷祈祷室,拉丁语:capella regia)处理政务,而协助国王工作的则是宫廷礼拜堂一群僧侣,久而久之,他们中的首领人物宫廷大牧师(德语:Erzkaplan,拉丁语:archicapellanus)就逐渐成了国王在政事上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起草诏书执掌机要。830年巴伐利亚王(rex Baioariorum)“日尔曼人”路易首次将这个助手的职位称为了Erzkanzler(不过在文献中最早提到的正式的拉丁文名称是:summus capellanus,意思是“最高牧师”),德语词Erz来源于拉丁语aes,指“矿石”,在用作合成词前缀时往往被引申为“重要的”的意思,Erzkanzler如果直译的话就是“首席秘书”,不过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总理”(也见有中文资料中将其翻译为“王相”、“首相”或“宰相”)。这里在多啰嗦两句,历史上第一个成为Bundeskanzler(北德邦联(Norddeutscher Bund)时期职务,中文翻译为“邦联总理”,而现在的中文翻译为“联邦总理”,对应的就是现今德国及奥地利的政府首脑)是被后世称为“Eiserner Kanzler”(中文翻译为“铁血宰相”,源自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发表的演说中的一段“…nicht durch Reden und Majorit
“三僧”是指三位对日尔曼人基督教地区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主教(Erzbischof):科隆大主教(Erzbischof von Koeln)、特里尔大主教(Erzbischof von Trier)和美因茨大主教(Erzbischof von Mainz)。科隆大主教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13年这里就成立了教区,450年成为了大主教区;特里尔大主教区的创立可以上溯到3世纪的罗马帝国晚期,6世纪开始这里成为大主教区;美因茨大主教区设立于780年。
【待补】
下一篇: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十)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上一篇: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十)
“五公”是指东法兰克王国内部先后分封的五大部落公国(Stammesherzogtuemer)的公爵,即法兰克(Herzogtum Franken),萨克森(Herzogtum Sachsen),巴伐利亚(Herzogtum Bayern),施瓦本(Herzogtum Schwaben)和洛林(Herzogtum Lothringen)。部落公国最早出现于墨洛温王朝,在法兰克王国的扩张中,众多日尔曼人和高卢人部落被征服,国王在被征服的地区设立部落公国,起初只是分封原部落首领为公爵,但是显然王国对这些部落公国的控制力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后来国王逐渐采用了分封王室子弟为公爵和同部落首领联姻的办法来提高这些公国的忠诚度。随着法兰克王国的逐步封建化,这些公爵统治的农民数目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的权利也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出掌这些公国的王室子弟尽管身体里流淌的同样是王室的血,但是三代之内,必起反心,他们的子孙很快就被当地部族同化,一样地同国王貌合神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到了卡洛林王朝国王就废除了部落公国制度。到了东法兰克王国卡洛林王朝的统治末期,随着王国中央权力的削弱,国王只好(被迫)又重新开始分封部落公国。
萨克森公国起源于一支西日尔曼人的部落联盟萨克森人(Sachsen),他们的名称据信来自于萨克森人所使用的一种砍刀(Sax,或者写作Sachs,在古高地德语中就把“刀”称为Sahs,此说存疑),他们主要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易北河(Elbe)下游之间的地区,772-804年在萨克森战争中被查理大帝征服,并入法兰克王国。850年(一说852年)萨克森伯爵(Graf in Sachsen)(“萨克森的”)鲁道夫(Liudolf(Sachsen))成为了东萨克森公爵(dux orientalis Saxonum),此公却是萨克森战争中战败的萨克森一方的首领萨克森公爵(dux Saxonum)威杜金德(Widukind,也写作Wittekind)之后。萨克森公国是东法兰克王国中面积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公国,领地大致包括现今的下萨克森(Niedersachsen)、荷尔施泰因(Holstein)、威斯特法伦(Westfalen)以及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的北部地区,反到同今天的萨克森地区(Sachsen,又称为上萨克森(Obersachsen))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有传承关系)。
法兰克公国是法兰克人的本部公国,906年下莱恩高伯爵(Graf im Niederlahngau,我们一般都亲昵地称Lahn河为“浪”河,虽然一般都翻译成莱恩河或是兰河)康拉德一世(Konrad I,即小康拉德(Konrad der J
巴伐利亚公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555年的墨洛温王朝时代,788年查理大帝征服巴伐利亚公国,“日尔曼人”路易的最初封地就是巴伐利亚(照我们的说法就是龙兴之地)。最初在中欧的莱茵河、美茵河(Main)和多瑙河(Donau)之间生活着一支强大的凯尔特人部落波希人(Boier,也写作Boii或Bojer),这个名称有可能是来源于凯尔特语的“战士”(gwowjeh,这个词还有个意思是“有牛的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了波希米亚(B
施瓦本公国源自于阿勒曼人(Alamannen)的阿勒曼尼亚(既指阿勒曼人的居住区域,也指阿勒曼尼亚王国),阿勒曼人主要由公元三世纪迁徙来的易北河口的日尔曼人(同迁往巴伐利亚的那支部落同源)和苏维汇人 (Sueben,也写作Sweben、Sueven或Suawen,拉丁语写作suevi,意思是“来自波罗的海的人”,也是日尔曼人)多个部落融和组成,严格地讲苏维汇人来得稍早些。拉丁语Alamanni一词的意思是“普通人”,也有学者认为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人”。阿勒曼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在古罗马帝国的上日尔曼尼亚行省,而罗马帝国始终未能征服阿勒曼人。6世纪时法兰克人征服了阿勒曼公国(也有资料说是阿勒曼尼亚王国),到了746年“铁锤”查理取消了阿勒曼公国的设置。909年拉艾提亚边区伯爵(Markgraf in R
【待补】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上一篇: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十)补
洛林一词其实来源于拉丁语Lotharii Regnum,意思就是“洛泰尔帝国”。这个名称并不是来源于洛泰尔一世,而是在“普绿分封”之后,洛泰尔二世用来称呼自己分到了洛泰尔帝国的北部地区。“日尔曼人”路易得到洛林之后,习惯上也将此时的洛林称为“德国的洛林”(Deutsch-Lothringen)。876年“日尔曼人”路易死后,“秃头”查理试图攻占洛林的东部地区,但是路易三世(Ludwig III,即小路易(Ludwig der J
911年东法兰克王国卡洛林王室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Ludwig das Kind)夭折,卡洛林王室绝嗣断统。当年11月7-10日,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萨克森公爵“贵人”奥托一世(Otto I der Erlauchte)、巴伐利亚公爵“恶人”阿尔鲁尔夫一世、施瓦本公爵布尔沙尔德一世,美因茨大主教哈托一世(Hatto I)以及时任王国总理的康斯坦茨主教(Bischof von Konstanz)萨洛莫三世(Salomo III)在巴伐利亚的福希海姆(Forchheim)开了三天闭门会议来商议新王的人选,他们并没有邀请同属于卡洛林王室并且拥有第一顺位继承权的西法兰克王国国王“天真者”查理(Charles III le Simple)参加,而自行决定从本国的公爵中选出新任国王,由此开辟了一条同传统的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王位世袭制不同的(有德国特色的)选帝(王)制度。其实这个选帝制度也不能完全算是百分之百的创新,封建时代日尔曼人的君主是由氏族部落的军事领袖集权变化而来,而最初军事领袖则是由各部落首领选举产生的,选帝制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贵族选举军事领袖制度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地方实力派角力的必然结果。纵观千年神圣罗马帝国史,君不君,臣不臣,再加上一个神不神,基本上就是一笔笔彼此纠缠不清的糊涂账,君强则削藩,藩强则谋国,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再回到这次选举,主要由于哈托一世和萨洛莫三世的支持,康拉德一世加冕成为了第一位非卡洛林王室出身的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一般把这一年认为是德意志王国的开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王国要从“日尔曼人”路易开国算起),不过这里所指的德意志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个地理概念,另外所谓的“德意志王国”的官方正式称号还一直保持着东法兰克王国(拉丁语:Regnum Francorum orientalium)。
康拉德一世的成功上位只能说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并不是实力使然,这个王位是毫无根基可言的,而这种脆弱的妥协也仅仅是保持在台面上罢了。11月23日布尔沙尔德一世和他的兄弟就被康拉德一世俘获绞死(一说),施瓦本公爵的位置换由萨洛莫三世的盟友(“施瓦本的”)艾尔香格(Erchanger(Schwaben),即艾尔香格二世(Erchanger II))出任(也有将其算作第一代施瓦本公爵),王国马上就开始了内乱(看看一个“贵人”一个“恶人”,还有一个即将出场的“鸟人”,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当初还不如去找那个“很傻很天真”来当国王了)。内乱一开,洛林公爵雷基那尔一世(Reginar I von Hennegau)就倒向了“天真者”查理,反出了东法兰克王国。925年新任国王“捕鸟者”亨利(Heinrich der Vogeler,即亨利一世(Heinrich I))击败了雷基那尔一世之子吉瑟尔伯特(Giselbert von Lothringen),并招之为婿(又打又拉),洛林重新回到东法兰克王国,并添列五大公国之一。
“捕鸟者”亨利是第一位渡过易北河开始向东部的斯拉夫人(Slav,也许来源于斯拉夫语sláva,表示“荣耀的,有名望的,著名的”)进攻的德意志君主。在民族大迁移时,原来居住在易北河一带的日尔曼人向西进入了莱茵河流域,而从更东面迁来的斯拉夫人则逐步占据了奥德河(Oder)、易北河-萨勒河(Saale)流域的广大地区。928-929年“捕鸟者”亨利率军攻破了哈维尔河畔的勃兰登堡(Brandenburg an der Havel),击败了当地的赫维勒人(Heveller,斯拉夫语自称是Stodorjane,大约来源于古日尔曼语“Habula”,表示“港”),将当地的斯拉夫人卖作奴隶,同时向这里移民,布兰登堡地区的斯拉夫人逐渐被日尔曼人同化。以后向东部被征服的斯拉夫人的地区殖民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被称为“中世纪的德意志东部殖民”(mittelalterliche Deutsche Ostsiedlung),到了十九世纪向东部殖民的政策有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德意志人)对东部的渴望”(“(deutscher) Drang nach Osten”),这个词在纳粹时代被广为使用,如今已经具备非常浓厚的纳粹色彩。
936年“捕鸟者”亨利之子奥托一世(Otto I,即奥托大帝(Otto der Grosse))在亚琛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奥托大帝的其他赫赫武功略去不表,主要说两件,其一,950年他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残忍的”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 I Ukrutn
其二,955年8月10日奥托大帝率领联军在勒希菲尔德战役(Schlacht auf dem Lechfeld)中彻底击溃了骚扰边界五十多年的马扎尔人,将马扎尔人赶到现在的匈牙利,收复了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边区(Awarenmark,由查理大帝建立,名字来自于查理大帝所征服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Avars))东部,开始往这一地区大批移入日尔曼人(主要是巴伐利亚人和阿勒曼人),最终将这块土地日尔曼化。996年奥托三世(Otto III)第一在敕文之中提到了东部边区(古代高地德语:Ostarr
962年2月2日,教皇约翰十二世(Pope John XII)在罗马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一般把这一年看作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尽管这时帝国的官方称呼依然还是东法兰克王国(Regnum Francorum orientalium),奥托大帝也被认为是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后的历代帝国皇帝前往罗马接受教皇加冕成为了定制(准确地说应该是几成定制),可以简单地说,去过罗马谒见过教皇的就能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去过的就只能称为德意志国王。
而第一位更改帝国的官方称呼的皇帝将在两百年后闪亮登场。
【待续】
下一篇:德国的那些鸟事:鹰徽趣谈(十一)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然现在的小孩子上历史要背一大堆这XX家的OO,那OO家的XX,可不烦死了。
四百年前,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为求教廷宽宥,在卡诺莎城堡赤足披毡,立雪三日,才蒙得格里高利七世教皇赦免,教廷风光一时无二。卡瓦纳修士施出此招,一来是巩固下盘;二来是暗示奥斯特豪特,纵然你是皇亲贵胄,亦要服于教廷之威。
——马伯庸《欧陆游侠传》
到了十一世纪晚期帝国皇帝萨利安王朝(Salier,名称可能源自古高地德语“sal”,意思是“统治”,也极有可能来源于前文提到过的“滨海法兰克人”)的亨利四世(Heinrich IV)同罗马教皇圣格列高利七世(Pope Saint Gregory VII)之间为了争夺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叙任权(“授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爆发了公开的激烈冲突。奥托大帝在帝国境内建立起了一套“自主”的教堂权力体系(拉丁语:ecclesia propria),简单地说就是领主们享有领地上的主教、教堂牧师和修道院长等的任命权,因为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本来就是领主们出资修建的,领主们当然希望使用听自己话的人来传经布道,但是罗马教廷和基督教的僧侣们对此无疑是强烈反对的,这个“自主”体系破坏了教廷超然于诸侯之上的至上而下的直接统治,严重威胁到了教廷的宗教权威,因此以帝国皇帝为一方的王权同教皇为一方的神权之间的争斗已经由来已久。1076年亨利四世宣布废黜格列高利七世,而格列高利七世则争锋相对地对亨利四世和他的追随者施以破门律(Anathema)。在格列高利七世的暗中支持下,部分对亨利四世早已不满的德意志诸侯选出了施瓦本公爵“施瓦本的”鲁道夫(Rudolf von Schwaben,即“莱茵菲尔登的”鲁道夫(Rudolf von Rheinfelden))为新任德意志国王(称为“伪王”(Gegenk
这位腓特烈家族血统算不上高贵,起初只是比较普通的贵族,在族谱上可以上溯查证到的祖先是他的曾祖里斯高伯爵(Graf im Riesgau)腓特烈,祖父是里斯高伯爵兼施瓦本的普法茨伯爵(Pfalzgraf in Schwaben)腓特烈,而他的父亲“贝伦的”腓特烈(Friedrich von B
而我们所说的这位追随亨利四世的腓特烈则从1070年开始在施瓦本东部的格平根(G
从十二世纪中叶开始,修建了“施家堡”的这一支开始自称是“冯·施陶芬”(von Staufen)家族,这里的这个“von”字是个德语介词,表示“从……来”的意思,中文就把它音译为“冯”,“von Staufen”的意思就是表明“(我)是从施陶芬(堡)来的某某”,在诸多涉及到条顿日尔曼德意志题材的各种类型的穿越魔幻军事小说中一般都会打造出一打以上的“冯”字辈贵族出来,比如“小刚·冯·北京”,“巩·冯·天津”等等。由于“施家堡”又常常被人误传为霍亨施陶芬堡(以山为堡名,效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笑傲江湖》中方证大师自称:“老衲是嵩山方证”),所以以讹传讹,这个家族又常常被后人称为霍亨施陶芬家族(严格地讲也不能完全算是以讹传讹,因为施陶芬家族其中一位后人(“施瓦本的”)腓特烈四世(Friedrich IV.(Schwaben))却是自称“冯·霍亨施陶芬”(von Hohenstaufen)的)。
画面左侧骑马着红衣者即是“崴布林恩的”艾格妮丝
1079年造堡的这位腓特烈因为拥戴亨利四世有功,不仅被亨利四世封为施瓦本公爵,亨利四世还将他年仅七岁的次女“崴布林恩的”艾格妮丝(Agnes von Waiblingen)许配给他,以后这位腓特烈就被称为了(“施瓦本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Schwaben))。(“施瓦本的”)腓特烈一世同“崴布林恩的”艾格妮丝的婚姻带来了十一个孩子((“施瓦本的”)腓特烈一世死后一年“崴布林恩的”艾格妮丝又嫁给了(“奥地利的”)圣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 der Heilige(
1147年康德拉三世同法王“法兰西的”路易七世(Louis VII de France,即小路易(Louis le Jeune))一道发起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在这次远征中康德拉三世带上了当年4月才刚刚在“独眼”腓特烈死后接任施瓦本公爵的侄子腓特烈三世,这位25岁的青年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暴烈如火,而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他那一脸鲜红色漂亮的大胡子。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首先谢谢您关注。
这两段我自己写起来也很吃力,不知道应该怎样裁剪,估计您看起来也觉得一片混乱,但是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回避了。因为这个主要是在讲诉神圣罗马帝国一个传承关系,这些算是我比较必要的背景知识吧。
不讲到东法兰克王国的五大公国,无法讲到施瓦本的红胡子,后面的哈格斯堡家族同样起源于施瓦本的阿尔萨斯,还有普鲁士的霍亨佐伦家族。哈格斯堡家族又和洛林联姻。还包括普鲁士的来源,奥地利的影响等等。
剧透一下,因为红胡子在德国鹰徽史上很重要,他以诏书的形式最终确立了鹰的形式和地位(包括双头鹰徽的引入)。后来他的孙子对鹰的样子又进行了改动。
我已经在尽量简单讲述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