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帖】确保台湾在中国 徐慧君 -- 群众演员

共:💬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转帖】确保台湾在中国 徐慧君

确保台湾在中国 -序

半个多世纪来,台湾问题一直就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困扰。自1991年以来,在李登辉的“循循善诱”下,“台独”思想在台湾岛内渐渐散播开来,2000年“五?二○”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陈水扁主政台湾之后,人们看到了最终实现统一的前所未有的麻烦。在一帮吃里扒外的汉奸的操弄下,短短10余年的时间,台湾的发展趋势令人思之胆寒。“台独”急剧发展下的不统一,已成为干扰破坏中国大陆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环境、阻碍中国改革开放的直接反动因素。

  从1840年以来,每一代中国人都在始终如一地追求同一个目标:一个富强且被外部世界所尊敬的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认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版图和人口都使得中国有权跻身于“大国俱乐部”中。正如伟达先生在《第三类把握》中所说“在21世纪,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再清楚不过:振兴古老的文明,一改前150 年的颓势,恢复自己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应有的特质,创造力和领导地位。”[1]现阶段中国国家利益有多方面的体现,但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只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二是国家统一。二者相互作用、交叉影响。经济发展是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国家统一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强国梦”是中国安全战略的目的之一,也是中国安全战略的基石之一。目前我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安全和经济上正进入由外部环境造成的一个瓶颈,受到东西两个方向的挤压。新世纪伊始,国际上反华力量的利爪正在伸向我们的咽喉,东边日本重整军备,美国及其太平洋盟国正加紧拉紧遏制中国的环岛锁链;西边美国借“反恐”深入阿富汗及中亚诸国,“疆独”、“藏独”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蠢蠢欲动,直接威胁我西部的政治和能源安全;中国国家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但这些都比不上“台独”对我们的威胁。“台独”已成为中国的心腹之患。

  即使不论人种血源、文化、历史和法理因素,台湾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她对中国安全、经济、政治的极端重要性。台湾对中国绝不仅仅是“洗刷国耻”的面子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理念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问题,因此它是中国最生死攸关的利益。

  要认识台湾的位置,你必须站在一张包括了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更重要的是太平洋的世界地图前,你会看到:从北到南,有一条弧型岛链逶迤而来。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加里曼丹岛。这样一条庞大的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缝隙间穿过。这条岛链仿佛是一道有岛屿构成的篱笆。这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和平时期这种作用尚不明显,一旦冲突发生,这种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台湾正处于这条紧紧环绕中国的岛弧链上,它是中国直面太平洋的最前沿。只有从这个中国的“大阳台”上 ,中国人才能一览无余地欣赏太平洋浩瀚无垠的海浪。失去了台湾,我们就不能直接去拥抱太平洋。我们和太平洋之间就会出现“第三者”。[2]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岛链的中央,处于海权与陆权的交叉点,史载兵家论台,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说。中国的重要港口上海、天津、青岛全在台海以北,中国经济重心及最富庶地区也都位于东南沿海一线。由于陆地资源日益枯竭,中国十几亿人未来的资源必须从海洋获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在台海及南中国海方向。因此,台湾是中国东南国防安全的核心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如果把韩国、日本及硫球群岛、台湾、菲律宾连成一条线,就可知这条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韩国和日本是美国的保护国,布什对台湾也有“保护”的冲动,美国在菲律宾虽然撤了兵,但又借反恐之名又派兵进驻,希望长久呆下去。如果台湾在美、日的支持下独立了,就会能成为美、日以华制华的工具,成为刺在中国大陆腹部的利刃,不仅分割了中国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把中国的海军砍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段,而且会切断中国的海上交通线(我国四大外贸航线有三条需要南下),在风吹草动时对我们外贸依存度已达到36%(即通过对外贸易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强)的国家经济安全无疑是灭顶之灾;如果它成为美国“不沉没的航空母舰”,那中国的强国梦就要沉没在台湾海峡。

  小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们说,中国的版图在民国时期象一片海棠叶,现在不是了,因为外蒙古被从中国的版图上分开了;现在的中国版图酷似一只面向东方的雄鸡,就因为缺了背上这一大块;所幸的是,两条鸡腿(海南岛和台湾岛)还很结实,一旦“台独”得逞,中国岂不是将成为一只跛脚鸡!

  一旦“台独”成为事实,台湾就必定是直指中国咽喉的尖刀,彼时,我们就将欲哭无泪。“两叶不去,将用斧柯”。“台独”不除,将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梦魇。

  台湾一旦回归大陆,意味着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战略地位直线上升,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立即好转,而美日受到削弱。台湾海峡一旦成为中国的内海,中国就控制了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也就控制了日本大部分的海上运输,从此往后,我国将逐步具备以台湾――我们自己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为基地,收复钓鱼岛、琉球群岛及东进威胁日本海上通道的能力。这将大大加强我们的战略主动权。

  一旦台湾回归祖国,挟大陆、台、港、澳四者之经济规模和13亿人口之优势,在东亚大陆将出现一个巨龙中国。无论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当我强大的武装力量出现在南中国海时,中国的主权绝不容再谈判,届时,南中国海问题的解决易如反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台湾对中国安全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感情的因素,事关民族兴亡,绝不是民主与非民主之争、人权与非人权之争。我们不可想象没有海洋资源的中国在21世纪如何生存,我们更不可想象经济衰落的13亿人及其他们后代的未来。

  中国目前最宝贵的的战略资源是时间,争取20年的和平建设的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无庸多言,我们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市场经验,需要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但这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争取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的时间,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提供一个最基础的平台。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美国一方面加紧在远东地区部署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拉紧了围堵中国的环岛锁链,另一方面借反恐屯兵中亚在中国后院埋下地雷,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乘机生事,“台独”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期望的这个平台开始摇晃了,中国能否争取到10年的和平都成了问题,台湾问题,这个本来并不急于解决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动摇了中国和平建设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危害了中国的战略利益。

  台湾问题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生存空间,也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和平建设的平台。失去台湾,将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些连锁反应是现在就可以预见到的,而有些连锁反应是我们今天也许还无法预见的。50多年来,台湾问题已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如果今天失去台湾,我们将付出的是“无限的成本”,在冷和平(随时有滑向一场生死攸关,关乎自身根本利益的战争)的框架下,台湾的战略地位大大上升了,由冷战框架下的一条骨刺升值为外部势力套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上的一根绞索。[3]

  应该承认,中国在冷战期间游移于两强之间,左右逢源,与七十年代末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如古巴,朝鲜,印度等相比,中国获得了与其综合国力不对称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麻痹大意,居安未能思危的错误战略造成了目前的困难局面。[4]

  只要一日不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帝国主义势力对台湾一直怀有野心,虎视耽耽。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目前东部地区出现的台海危机,是美国及其太平洋盟国对中国制海权及需由制海权捍卫的发展权的全面封压的开始。现实留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应当以台湾问题为突破口,强力打散美国遏制中国的环岛锁链,冲出霸权的围堵。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

  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干涉,没有贪婪的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建立各自势力范围的罪恶活动,那么蒙古永远不会分离出去,即使有短暂的分离也会重新统一。

  如果我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不够强大,台湾问题难免象当初的蒙古问题一样难以解决。而时间拖得越久,台湾就会象蒙古一样与我们越生疏,这期间如果我们的力量增长出现停滞或倒退,那么台湾问题将永无解决的日期,甚至有一天会象蒙古一样做为即成事实,在有求于人的情况下被迫加以承认。

  现在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我们的时间无多了。我们的对手不是宋襄公,他们不会让我们慢慢来。

  两岸只有早日实现统一,中国才能进入发展与安全战略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否则,中国的发展与安全战略都将进入恶性循环,中华民族脖子上的绞索(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就会越抽越紧,分裂与内战将不可避免。[5]

  “台独”意谓着分裂国土,这是中国人民万难答应的。阻止“台独”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民族意志,对此任何人都不能有幻想。中国共产党如不能贯彻这一意志,将难逃政权覆灭的危险。相应地,中共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将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也必会获得全体中国人民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全面和积极的支持。

  如何处理台湾问题,成为了一个攸关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节点,如果失败,中国人民就可能斗志消沉,台湾问题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绞索。如果成功,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就会以更大的自信心勇往直前,台湾问题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崛起的磨刀石。[6]

  台湾,绞索还是磨刀石,是对中国民族的历史性考验!

家园 第四章 确保台湾在中国
家园 确保台湾在中国-参考资料

注释

[1]中国:成长还是崩溃?伟达 上海文化/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台湾的意义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1年第3期

[3]中国,唯一处于冷和平中的大国 南非华人报 (2002-04-08)

[4][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中美冲突和台湾问题――中国的选择作者:曹景华(加拿大)

[5] 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新思维张天光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洛阳第014中心第3研究室)

[6]中国,唯一处于冷和平中的大国南非华人报 (2002-04-08)

第一章

[1]台湾海峡考古获重大突破----海峡两岸原为一体陆地 台湾早期人类来自大陆。中国台湾网(1999-09-05)

[2]两岸专家考古:3万年台湾海峡地区已有人类活动,新华网,2002-01-14

[3] [绿网军事 ] [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台湾民族”论是什么货色?

[4]台湾高山族根在大陆。中新网(2000-05-14)

[5] 豫闽台一千年前是一家。《台声》(1999-11-01) 宋全忠

[6]从闽南方言看两岸同源同根。《台声》(1999-11-01) 陈伟建

[7]中国收复台湾始末(摘自《南方周末》,文/褚静涛)观沧海网站

[8]台海风云,谁主沉浮 于智勇曹操―观沧海网站

[9]http//junqing2000.myetang.com 台湾军情台湾本岛军事地理

[10]“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话说台湾》(2000-07-01) 张康熙 李敏 晓兰

[11]《海军战略》(美)艾?塞?马汉蔡鸿斡 田常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6页

[12]《海军战略》(美)艾?塞?马汉蔡鸿斡 田常吉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28页

[13]西太航线:日本右翼妄图为之武力阻止中国统一林祖玲、吴飞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9月13日 08:29 环球时报

[14]连横《台湾通史》下,第456页。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15]黄福才《台湾商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3、97页。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16]黄福才《台湾商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3、97页。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17]黄福三《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台湾史论丛》第一辑,台湾众文图书公司,1980年。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18]马鼎盛《丁日昌对台湾防务的贡献》,1987年第1期《近代史研究》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19]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20]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21]中国面临“岛屿锁链”军事威胁摘自《当代海军》观沧海网站

[22]台湾--中国的咽喉出自<鼎盛军事> 论坛WWW.TOP81.COM.CN)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3]《太平洋的挑战》,时事出版社,1985年,第53页。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观沧海网站

[24]南海地区战略形式纵论 观沧海网站

[25]南海地区战略形式纵论 观沧海网站

[26]台湾--中国的咽喉出自<鼎盛军事> 论坛WWW.TOP81.COM.CN)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7]《话说台湾》(2000-07-01) 张康熙 李敏 晓兰

[28]钓鱼岛争端:主权与战略价值观沧海网站

[29]钓鱼岛争端:主权与战略价值观沧海网站

[30]钓鱼岛争端:主权与战略价值观沧海网站

[31]台湾--中国的咽喉出自<鼎盛军事> 论坛WWW.TOP81.COM.CN)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32]《华盛顿邮报》2001年10月18日,转引自[绿网军事] 2001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军事新闻 , 美报分析中国大陆希望与台湾统一的战略理由

[33]参见《中国台湾网》

[34]参见 欧默言“文化台独”的来龙去脉 ,中国网(2001-08-15)

[35]台海战略: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同俊子观沧海网站

[36]李登辉一生多变 唯有卖国没有变,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1年10月24日;作者:异东/屋仑转引自《 中国台湾网》台海评论,审视“台独”(2001-10-26)

[37]原载香港《广角镜》月刊2002年3月号软性台独工程:构建“台湾国”。作者文久。转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3月19日第9版

[38]两岸关系回顾 陈水扁拒认一中原则两岸僵局未打破人民网2001-12-30

[39]原载香港《广角镜》月刊2002年3月号软性台独工程:构建“台湾国”。作者文久。转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3月19日第9版

[40]台湾《中央日报》2002年3月19日社论

[41]《国防报》2002-02-10,警惕“渐进式台独”的“蚕食”与“鼠窃”作者:化青

[42]原载香港《广角镜》月刊2002年3月号软性台独工程:构建“台湾国”。作者文久。转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3月19日第9版

[43]陈水扁公然叫嚣:两岸统一"不可能" 2002年05月16日来源:大洋网

[44]以2008年为限李登辉提出台湾独立时间表《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 副刊(2002-07-25)

[45]《香港商报》:陈水扁冒险玩火必自焚2002-08-08吴能远

[46]电脑模拟攻击大陆台湾空军想炸三峡大坝 大洋网 (2002-08-30)

[47][绿网军事 ] [军事评论]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综述:2001年台湾军事回顾

[48]http://www.yestock.com 2001/08/28 00:00

[49]柏杨《中国人史纲》下卷

[50]〔绿网军事〕[战例战史] ,2001年10月12日 星期五 , 经典战斗,“中俄地理纽带上的恩恩怨”

[51]一方进逼一方忍耐 美俄在外高加索地区“大博弈”中国青年报2002-04-08

[52]《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左宗棠传》

[53] 亚洲腹心,谁主沉浮?――新一轮国际大博弈和“疆独” 都人,原载:《联合早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4][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2001年10月11日 星期四 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

[55] 《中国新闻周刊》:新疆“东突”恐怖主义再现 2001年11月16日11:50 中国新闻网;揭开新疆“东突”分子的恐怖面纱(原载《三联生活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6]《中国新闻周刊》:新疆“东突”恐怖主义再现 2001年11月16日11:50 中国新闻网

[57]揭开新疆“东突”分子的恐怖面纱(原载《三联生活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8]小议“新疆问题” 无奈 寄自法国,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9] 藏独运动和国际大博弈,都人,原载:《联合早报》 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0]西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软肋 王力雄(北京)摘自《中网新空气》观沧海网站

[61] 藏独运动和国际大博弈,都人,原载:《联合早报》 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2]大国政治中的南亚问题作者:张文目观沧海网站

[63] 藏独运动和国际大博弈,都人,原载:《联合早报》 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4]大国政治中的南亚问题作者:张文目观沧海网站

[65]从西藏问题看中印关系苏布拉马尼亚姆。斯瓦密博士摘自中新网  译自印度《前线》杂志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经济学家、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前内阁部长苏布拉马尼亚姆。斯瓦密博士

[66]西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软肋 王力雄(北京)摘自《中网新空气》观沧海网站

[67] 亚洲腹心,谁主沉浮?――新一轮国际大博弈和“疆独” 都人,原载:《联合早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8]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1】 张文木摘自《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观沧海网站

[69]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70]美国的石油地缘战略与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安全作者: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71]两岸关系回顾 陈水扁拒认一中原则两岸僵局未打破人民网2001-12-30

[72]西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软肋 王力雄(北京)摘自《中网新空气》观沧海网站

[73][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74]西藏: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软肋 王力雄(北京)摘自《中网新空气》观沧海网站

[75] 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正面临一场思想风暴郭飞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76]中国为什么不能允许台湾独立摘自《朝花拾夕》观沧海网站

[77] 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正面临一场思想风暴郭飞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78]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79]吴国光、刘靖华《"围堵中国":神话与现实》,1996年第4期《战略与管理》。

[80][绿网军事] [国际新闻] 2001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军事新闻 专家: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仅够使用七天

[81][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牛津学者冷评911:经济全球化与暴力全球化

[82美国军事战略由欧转亚的真正原因(摘自:热点纪要)观沧海网站)

[83]里海风云录之二:谈江泽民访问伊朗 都人联合早报 2002-05-15

[84]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85]美国军事战略由欧转亚的真正原因(摘自:热点纪要)观沧海网站

[86][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8-02 北京应尽早重视中亚能源 张临涛(莫斯科)

[87]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88]中国为什么不能允许台湾独立摘自《朝花拾夕》观沧海网站

[89]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90]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91]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92]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策划:千里,主编:孙恪勤 崔洪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版第778页

[93]军事冲突将大大减少 中国东盟签署南沙宣言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11月11日 18:51 环球时报 李昊宇、马坤)

[94]南海地区战略形式纵论 观沧海网站

[95]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96]吴国光、刘靖华《"围堵中国":神话与现实》,1996年第4期《战略与管理》。

[97][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苏联解体十年俄罗斯人反思历史2001-12-30 生活时报

第二章

[1]中国台湾网《台湾的历史和现状》

[2]《中美关系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3]基辛格1971年秘访北京 已承诺不支持“台独”2002-03-01中新网北京3月1日消息

[4]韩德强 美国是怎样制造和支持两国论的?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软与硬:美国21世纪的亚太国家战略赵楚摘自《解放军报》2000年08月09日观沧海网站

[6]《环球时报》 (2001年09月04日第一版)

[7]“中国威胁论”站不住脚《参考消息》2001年7月31日

[8]美国想在十五年内拖垮中国?作者:丁学良观沧海网站

[9]美国军事渗透南中国海摘自中国军事网

[10]21世纪的战争:因为中国威胁而起?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30日 13:31 千龙新闻网 ,北子

[11]美国亚洲新战略“织网”围堵中国观沧海网站

[12]21世纪的战争:因为中国威胁而起?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30日 13:31 千龙新闻网 ,北子

[13]美国亚洲新战略“织网”围堵中国观沧海网站

[14]美鹰派阳谋借刀砍北京,亚洲周刊(2001-05-06) 王健民

[15]21世纪的战争:因为中国威胁而起?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30日 13:31 千龙新闻网 ,北子

[16][绿网军事][军事评论]2001年7月19日 ,“走出冷战还是回归冷战―评美军新战略评估”

[17]美国亚洲新战略“织网”围堵中国观沧海网站

[18]美国亚洲新战略“织网”围堵中国观沧海网站

[19]美国军事渗透南中国海摘自中国军事网

[20]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常山之蛇”摘自《新快报》,2001年4月29日观沧海网站

[21]2001年7月19日 , 军事评论,“走出冷战还是回归冷战―评美军新战略评估”

[22]潜艇不少暗藏杀机――探访关岛美军基地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8日 11:26 环球时报

[23]美国加强西太平洋第二岛链军事部署摘自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9月18日观沧海网站

[24]美国加强西太平洋第二岛链军事部署摘自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9月18日观沧海网站

[25]潜艇不少暗藏杀机――探访关岛美军基地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8日 11:26 环球时报

[26](美国加强西太平洋第二岛链军事部署摘自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9月18日观沧海网站)

[27]《 联合早报》 现在(副刊) 27/05/2001

[28]21世纪的战争:因为中国威胁而起?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30日 13:31 千龙新闻网 ,北子

[29]美鹰派阳谋借刀砍北京,亚洲周刊(2001-05-06) 王健民

[30][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11月8日 星期四 , 台海观察:看透“台独”(2):谁是“台独”的大老板――“台独”怪胎的生成之二

[31]《 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23 台湾的价值何在?韦弦(北京)

[32]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作者:解海南观沧海网站

[33]《 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23 台湾的价值何在?韦弦(北京)

[34][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 美台勾结又跨一步 武力保“独”能得逞?2002年03月14日 星期四

[35][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剖析“9?11”后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表现

[36][香港商报] 2001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台湾新闻] 按美要求设海底听音网台欲监听大陆潜舰)

[37]台海观察:维持现状是台湾的出路吗?人民网2002-06-03 人民网特约记者何端端、魏超、浩潭)

[38][绿网军事][军事新闻] 美台勾结又跨一步 武力保“独”能得逞?2002年03月14日 星期四

[39]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9-27 以巴冲突与美国的战略意图 宋兴无(多伦多)

[40]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3-21核武阴影与台海风云 许贻波(夏威夷)

[41]海洋 海权 海军作者:翟晓光观沧海网站

[42]《参考消息》2001年5月14日

[43]《参考消息》2001年7月24日

[44]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5]国际评论:美国――强横也脆弱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9月25日 13:43 环球时报 王生

[46]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7]二十年来的对台政策需要检讨萧喜东原载[中国与世界]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8]于宏源(香港中文大学)应抓住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主要矛盾――兼答俞岗晨先生,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zgyj.126.com),2001/4(10)。

[49][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5月16日 星期三 由美国战略动向考虑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50][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2001年6月20日美国专家认为部署NMD对付“流氓国家”多余

[51][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2001年6月20日美国专家认为部署NMD对付“流氓国家”多余

[52][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俄媒:“邪恶轴心”对美根本不存在导弹威胁2002-02-04,千龙新闻网

[53][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7月19日 星期四 走出冷战还是回归冷战―评美军新战略评估

[54][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7月19日 星期四 走出冷战还是回归冷战―评美军新战略评估

第三章

[1]《台湾论》丑恶嘴脸:对统一充满歇斯底里般恐惧,《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2月23日第三版)

[2]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林思云原载:林思云专栏[http://www.cnet21.net/wenxue/column/siyun/mulu.html]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3]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第414页

[4]((香港商报)[商报大参考] , 中国忧日本右翼抬头,2001年6月5日 星期二 )

[5]崛江正夫《日本防卫战略》,(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民国67年版,第85-86页。转引自中国人的海洋时代:太平洋热与边缘海经略摘自《世界论坛》2000年8月17日,原作者与出处不详 观沧海网站

[6](香港商报)[商报大参考] , 中国忧日本右翼抬头,2001年6月5日 星期二

[7]专家谈日本军国主义化: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战略日本问题研究专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的主任李宗远先生2002年7月23日21:18  航空知识网站

[8]打破中日友好的神话岳东晓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学者著书论证日本右倾思想总根源《参考消息》2001年6月28日第12版

[10]2002年5月9日历史在线

[11]昔日日军图片 今成罪行自白,新华网,2002-02-05

[12]《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3]《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14]《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244页

[15]《环球时报》:日本百姓不了解中国 2002-08-30

[16]作者:打倒小日本 出自<论坛精华>

[17][绿网军事] [谍海波澜]2001年10月30日 星期二 用活人做实验 日军曾投炭疽菌杀害百万中国人)

[18]《丑陋的日本人》(日)高桥敷著张国良等译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19]《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20]评论:警惕日本将错误历史认识体系化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06日04:08 中国青年报

[21]“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22]“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23]中国人不愈的创痛---南京大屠杀六十三周年祭萧云飞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述评:历史事实不可抹杀 日本政府应担责任中新社网站2002-08-28

[25]中国人不愈的创痛---南京大屠杀六十三周年祭萧云飞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6]《联合早报》:历史认知的差异――从赵薇事件谈起 2001-12-29 林义明

[27]“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28]中国的豁达善意究竟在中日关系中换来什么?2001-09-03 16:08:30 中华网

[29]“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30]《环球时报》:日本百姓不了解中国 2002-08-30

[31]日本人对中国情感正在恶化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7期2002年10月16日

[32]“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33]日本人对中国情感正在恶化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7期2002年10月16日

[34]《联合早报》2002-05-20 如何观察中国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谭中(本报特约)

[35]打破中日友好的神话岳东晓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36]综述:关于靖国神社问题的来龙去脉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4日 18:41 中新社网站,作者:张可喜

[37]综述:关于靖国神社问题的来龙去脉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4日 18:41 中新社网站,作者:张可喜

[38][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7月17日 星期二, 分析:从靖国神社的变迁看日本军国主义发展

[39]中国人不愈的创痛---南京大屠杀六十三周年祭萧云飞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0][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7月17日 星期二, 分析:从靖国神社的变迁看日本军国主义发展

[41]图文特稿:今天的日本江田岛海军学校(多图)舰船知识网络版2002-04-28

[42][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7月16日 星期一, 军国主义幽灵正在扶桑大地游荡

[43]抗日到底――我不得不说的话 曹昱中国报道周刊2002年9月24日

[44]日本出版连环漫画《台湾论》为军国主义翻案,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09日11:17 光明日报)

[45]日本出版连环漫画《台湾论》为军国主义翻案,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09日11:17 光明日报

[46]从琉球主权到保钓运动--屈辱悲怆的中日近代关系史作者: 岩华 作者: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发展战略研究所主任观沧海网站

[47]日本与德国:历史之镜前的两种态度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7日 20:54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唐天日、姬新龙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48]转引自《参考消息》2001年5月26日第三版

[49]“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50]“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信”作者:“小邓同志”《舰船知识-热点评论》论坛 2001年3月18日 09:31:14

[51][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日本,果真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52]连续十年总额第二:日本近年军费一览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5日 南方都市报

[53]《参考消息》2001年9月16―19日第五版

[54]李杰:“得寸进尺”欲壑难填 日本重图航母大国梦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06日09:14 人民网

[55]日本《防卫白皮书》揭露日本军事战略野心新华网2002-08-26

[56][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日本,果真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57]日本《防卫白皮书》揭露日本军事战略野心新华网2002-08-26

[58]日本:一步之遥的军事大国 空军指挥学院 苏恩泽 摘自《解放军报》观沧海网站

[59]别把政客嚷嚷当疯话 日本离核武器到底有多远徐冰川人民网-华南新闻2002-04-10

[60]日右翼政要叫嚣拥核震惊国际社会生活时报2002-06-07 本报驻东京记者陈志江

[61]日本:一步之遥的军事大国 空军指挥学院 苏恩泽 摘自《解放军报》观沧海网站

[62]日本:未来的核大国?原载[扬子晚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3]评论:日本“警惕中国”的背后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13日 09:05 青年参考 特约撰稿徐冰川

[64]别把政客嚷嚷当疯话 日本离核武器到底有多远徐冰川人民网-华南新闻2002-04-10

[65]《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66]《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页

[67][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9月11日 星期二 签订旧金山和约50周年……媚美症使日本长病不起

[68]《掺望》:日本防卫和安全战略的调整走向, 2001-09-04 15:54:47   杨运忠

[69]日本《防卫白皮书》揭露日本军事战略野心新华网2002-08-26

[70]《北京青年报》/金武:日本朝野为沉船事件大作文章 ,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71]《解放军报》:日本“正当防卫”不正常,2001-12-31

[72]失去制约实堪忧――评日本“有事法制”相关法案解放军报2002-04-22 晓明

[73]日美不断加强军事合作 日有事法制又有“突破”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18日 11:09 北京青年报

[74]失去制约实堪忧――评日本“有事法制”相关法案解放军报2002-04-22 晓明

[75]《掺望》:日本防卫和安全战略的调整走向,2001-09-04 15:54:47   杨运忠

[76][军事评论] 2001年9月11日 星期二 ,军事评论:日本自卫队大规模演习针对谁?

[77] [军事评论] 2001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日本以盲点看天下

[78]日台关系暗流涌动韦弦原载《联合早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79] [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80]中国报道周刊新闻及报刊摘要2002年9月11日日右翼鼓噪阻止中国进入海洋平松茂雄

[81]日台关系暗流涌动韦弦原载《联合早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第四章

[1]晚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统一梦(摘自《中国统一说》,台海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观沧海网站)

[2]晚年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统一梦(摘自《中国统一说》,台海出版社2000年11月版观沧海网站)

[3][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张学良一世追求:国家统一

[4]中国为什么不能允许台湾独立摘自《朝花拾夕》观沧海网站

[5]转引自“台海和平无望──同台湾元氏之君对话”,作者危言,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6]中国为什么不能允许台湾独立摘自《朝花拾夕》观沧海网站

[7]《视点》:“天鹅绒革命”――苏东巨变十年祭,2001-12-30 ,新华网

[8] 此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直言网友关于如何破解台湾问题一文的主要观点,很抱歉无法找到出处了

[9]中国经营报2002-04-05 中美对决或对接:21世纪太平洋两岸的棋局中国的外部环境如何?中美关系演变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赵晓、钟伟、高辉清、巴曙松

[10]郭飞熊“ 自由民主和中国国家安全”,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zgyj.126.com)《中国研究》2001/4(4)Studia Sinica ISSN 1424-4373

[11]美国经济:请战争拉一把?环球时报,2002-01-14 ,房宁

[12] 薛福康:美民众反对干预台海事务 学者质疑布什对台政策,《环球时报》(2002年01月03日第一版)

[13]郭飞熊“ 自由民主和中国国家安全”,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zgyj.126.com)《中国研究》2001/4(4) Studia Sinica ISSN 1424-4373

[14]郭飞熊“ 自由民主和中国国家安全”,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zgyj.126.com)《中国研究》2001/4(4) Studia Sinica ISSN 1424-4373

[15]美国经济:请战争拉一把?环球时报,2002-01-14 ,房宁

[16]亚洲经济活力四射《参考消息》2002年10月8日第4版

[17]美国经济:请战争拉一把?环球时报,2002-01-14 ,房宁

[18]《参考消息》2002年4月1日,可怕的贸易逆差再现

[19]美用经济手段难阻资本流出 战争阴云起于美元《国际金融报》2002年09月03日第四版

[20]美用经济手段难阻资本流出 战争阴云起于美元《国际金融报》2002年09月03日第四版

[2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168页。转引自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1】 张文木))(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摘自《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观沧海网站

[22]美苏最后一场秘密战争揭秘摘自《世界军事》观沧海网站

[23][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评论:美军中亚屯兵用意岂止拉登,2001年9月20日 星期四

[24]期刊预览 《人民论坛》:醉翁之意不在酒:阿富汗之战背后2002-02-05 施晓慧

[25]《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1-11-30李沉醒“美国盯上中亚石油 ”

[26][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1日 星期五 牛津学者冷评911:经济全球化与暴力全球化

[27]九一一前后的中亚大博弈都人《联合早报》2002年7月

[28]美军要“借机”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新华网,2002-01-11 (文/任毓骏)

[29]美中央司令部司令称美军可能无限期驻守阿富汉新华网2002-08-26

[30]美在中亚军事存在呈扩展之势 他们还要呆多久?解放日报2002-07-29

[31]评论:美国借打击恐怖之名 行军事渗透之实人民网2002-03-21

[32]《美国进军中亚的如意算盘》高秋福,《掺望》新闻周刊2002-05-10

[33]美军进驻中亚意欲何为《参考消息》2002年9月17日第8版

[34]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8-02 北京应尽早重视中亚能源 张临涛(莫斯科)

[35]三峡大坝悠关台海战事王维洛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36]三峡大坝悠关台海战事王维洛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37]电脑模拟攻击大陆台湾空军想炸三峡大坝 大洋网 (2002-08-30)

[38]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9月18日 星期二 ,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的遮羞布下掩盖着阴谋

[39]巴基斯坦媒体:美将在阿富汗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001年12月11日18:33中国新闻网

[40]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41]朱槠基三题“不做假账” 2002年11月24日17:18 搜狐视线

[42]信誉导致中国企业损失数千亿元和讯网2002-04-16

[43]信用危机:中国经济发展的败血症周文水原载:时代潮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4]当前中国的资本外逃现象,泸江,原载[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45]专家称警惕资本外逃对中国宏观经济负面影响中国新闻网2002-08-05

[46]中国新领导人的烦恼孙传炜(北京通讯)《联合早报》2002-11-10

[47]民间基础设施投资三大障碍2002-05-21中华建筑报 作者:郭励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48]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三点看法2002-06-07中国经济时报

[49]民间投资下滑的刚性因素与体制障碍2002-06-20中国经济信息作者:朱明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50] 中国入世后要过5道关,和讯网 (2001-09-17)

[51]对当前宏观经济的三点看法2002-06-07中国经济时报

[52]中国外资政策亟须调整程恩富《国际金融报》2002年05月24日第四版

[53]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54]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55]专家作客搜狐谈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全文)社科院研究员左大培 2002年7月24日21:39 航空知识网站

[56]谁动了储户的奶酪――阿根廷银行危机启示录《参考消息》2002年5月16日

[57]中国靠什么支撑经济持续增长?2002-05-28证券时报财经周刊作者:向松祚

[58]刘泽华、汪茂和、王兰仲《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59]参见(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260页

[60]详见徐慧君“实名制、良心税与财产权――对一种改革措施的构想”载《经济与管理论丛》2000年第三期

[6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62]“以制度建设促经济发展”21世纪评论,2001.4.9.21版

[63]高希均林祖嘉《经济学的世界》(上册)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1页

[64]转引自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5页

[65]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证券时报作者:向松祚2002-06-14

[66]跳出“黑洞”凭实力2002-08-29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成平

[67]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12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曹聪

[68]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18 “中国制造”不能沾沾自喜 曹聪

[69]中国外资政策亟须调整程恩富《国际金融报》(2002年05月24日第四版

[70] 邂逅“中国造”(经济茶座)2002-04-15 龚雯《人民日报》2002年04月15日第九版

[71] 给“世界工厂”论泼冷水王志乐《南方周末》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72]邂逅“中国造”(经济茶座)2002-04-15 龚雯《人民日报》2002年04月15日第九版

[73]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64期2002年6月7日【经济随想】 从3C与6C事件看“中国制造”的神话赵晓

[74]“中国制造”优势正在丧失东方网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75]中国报道周刊[ http://www.mlcool.com ]总第278期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2日星期二【经济随想】 中国经济未来20年钟伟

[76]中国外资政策亟须调整程恩富《国际金融报》 2002年05月24日第四版

[77]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证券时报作者:向松祚2002-06-14

[78]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12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曹聪

[79]跳出“黑洞”凭实力2002-08-29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成平

[80]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12 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曹聪

[81]你不知道的中国加入WTO的黑幕草庵居士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82]中国报道周刊2002年7月25日【各抒己见】 我为什么不回国?秋水

[83]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84]《碰撞》节选: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韩德强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85]教育是中国最大的失败陆不平摘自[教育园地]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86]《国情、国民性与近代化――以日、中文化问题为中心》章开源主编罗福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87]“泪珠在妈妈的脸上缓缓滑落――美报报道我城市下岗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参考消息》2002年1月30日

[88]今后拼的不是体力――聚焦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和讯网2002-04-08

[89] 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6期2002年10月10日【社会透视】 大学学费相隔六十年陈明远

[90]新兴世界大国的成长之旅:光荣与梦想世纪中国历史总成绩的回顾(节选) 喻希来原载[战略与管理]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1]中国面临人才被争夺的隐忧,任慧文原载香港《信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2]得人者得天下:从美国的移民谈起,作者风雪千山寄自美国原载[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3]得人者得天下:从美国的移民谈起,作者风雪千山寄自美国原载[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4]中国面临人才被争夺的隐忧,任慧文原载香港《信报》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5]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张祖桦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6]得人者得天下:从美国的移民谈起,作者风雪千山寄自美国原载[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7]中国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几大难点秦立平一读者推荐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8]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99]美国“刀叉勺外交”的背后《参考消息》2001年8月30日

[100]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01][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102]《中国研究》 2001/4Studia Sinica ISSN 1424-4373当前的危机和对策――回复香港中文大学于宏源先生(注)时寒冰

[103]中国采取“走自己的路”外交  宋兴无(多伦多)南非华人报 (2002-04-08)

[104]【国际关系】 国际社会谁是中国的朋友?刘宗坤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2期2002年9月13日

[105]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106]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07]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08]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09]中国报道周刊[ http://www.mlcool.com ]总第279期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8日星期一 【国际关系】 法美矛盾的历史渊源 李寒秋

[110]使大陆的对台政策立于不败之地青云直上云间《时局分析周刊》,总第13期,2001年4月1日出版

[111]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12]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13]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14]《联合早报》 2001-06-22 ,( 都人)伊朗在国际大博弈中举足轻重

[115]里海风云录之二:谈江泽民访问伊朗 都人联合早报 2002-05-15

[116]《联合早报》 2001-06-22 ,( 都人)伊朗在国际大博弈中举足轻重

[117]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18]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唐世平(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19]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20][ 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寻求安全的共举,2001年6月18日

[121]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唐世平(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22]吴永年 印巴危机根在何处?国际金融报2002-06-17

[123]吴永年 印巴危机根在何处?国际金融报2002-06-17

[124]印度的中亚基地和军事部署 都人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8-23

[125]印度武装力量与中国安全曹操―观沧海网站

[126]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历史分析【1】 张文木))(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摘自《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观沧海网站

[127]南亚问题与中国的西部战略观沧海网站

[128]张文木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分析

[129]南亚问题与中国的西部战略观沧海网站

[130]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31]关于南海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黄光锐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132]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唐世平(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33]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34]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唐世平(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35][ 绿网军事] [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136]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作者解海南 观沧海网站

[137] [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外交战略的思考

[138]谈对美国的外交与军事斗争 [联合早报] 社论/言论/天下事 30/05/2001

[139]令中国无法强硬的外部因素时寒冰《中国研究》 2001/4Studia Sinica ISSN 1424-43732001年4月8日星期日

[140]对美外交的一些思索李寒秋完成于2002年一至三月间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141]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42]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9-24 布什中东政策、意识形态和犹太压力集团 都人

[143]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44]评论:屡作令人震惊错误举动 台湾不是美国的一个州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27日06:08 中国青年报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张兴慧

[145](美国)侨报:中国才有权利防卫台湾 ,新华网(2001-04-30) 浅鉴

[146]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147]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148]《 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1-12-23 美国为何退出《反导条约》? 王学仁

[149][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美俄合作 意在中国?2001年6月8日 星期五

[150] 陈立:NMD面临四大技术难题 ,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7月25日 ,解放军报

[151][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现代高技术战场软肋:GPS ,2001年7月18日 星期三

[152][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中美冲突和台湾问题――中国的选择作者:曹景华(加拿大)

[153]信息战――没有硝烟的战争韩显阳摘自《生活时报》观沧海网站

[154][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网络战争正向你走来――外军网络战透析, 2001年9月7日 星期五

[155][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网络战――信息时代的新战争解放军报2002-04-10 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梅军

[156][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电子战新领域――计算机病毒对抗

[157][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电子战新领域――计算机病毒对抗

[158][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网络战――信息时代的新战争解放军报2002-04-10 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梅军

[159]信息战――没有硝烟的战争韩显阳摘自《生活时报》观沧海网站

[160][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网络战争正向你走来――外军网络战透析, 2001年9月7日 星期五

[161][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网络战――信息时代的新战争解放军报2002-04-10 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梅军

[162]网络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程汉华、张仕奇2002年4月24日 08:16 解放军报

[163]关于网络“防火墙”的思考王瑶杨磊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28日第6版

[164]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司儆赵家高 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28日第5版

[165]关于网络“防火墙”的思考王瑶杨磊解放军报2002年05月28日 第6版

[166]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司儆赵家高 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28日第5版

[167]“兵不血刃”的信息战――聚焦未来战争形态光明日报 2002-07-17

[168]网络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程汉华、张仕奇2002年4月24日 08:16 解放军报

[169]“兵不血刃”的信息战――聚焦未来战争形态光明日报 2002-07-17

[170]网络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程汉华、张仕奇2002年4月24日 08:16 解放军报

[171][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论信息战场的优劣转换解放军报2002-01-29 沙自平

[172] [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2001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战

[173][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网络战――信息时代的新战争解放军报2002-04-10 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梅军

[174]《科技日报》:细菌武器知多少2001-12-27 新华网 俞东征

[175]为了国家安全 看管好我们的遗传密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2-04-12

[176][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谁把炭疽热放出魔瓶 2001年10月19日 星期五

[177] [ 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 一枚带炭疽菌的导弹可夺去10万美国人的生命 2001年10月16日 星期二  [178]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5日 中国日报网站

[179]http://jczs.sina.com.cn 2001年9月6日 中国日报网站

[180] [ 绿网军事][军事小辞典] 2002年2月25日 星期一 克隆技术与基因武器

[181]为了国家安全 看管好我们的遗传密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2-04-12

[182] [ 绿网军事][军事小辞典] 2002年2月25日 星期一 克隆技术与基因武器

[183]为了国家安全 看管好我们的遗传密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2-04-12

[184] [ 绿网军事][军事小辞典] 2002年2月25日 星期一 克隆技术与基因武器

[185] [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5月15日 星期二克隆技术与基因武器

[186]基因武器已经变成现实?《参考消息》2002年9月16日第5版

[187]基因武器――灭绝种族的武器《参考消息》2002年3月7日湖北信息广告版第3版

[188]为了国家安全 看管好我们的遗传密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2-04-12

[189]中国报道周刊 总第273期 出版日期 2002年9月18日星期三[ 国际关系] 运筹帷幄 谋及子孙――关于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的一些思考李寒秋

[190]为了国家安全 看管好我们的遗传密码中国产经新闻报2002-04-12

[191] 薛福康:美民众反对干预台海事务 学者质疑布什对台政策,《环球时报》(2002年01月03日第一版)

[192]台海风云,谁主沉浮于智勇观沧海网站

[193]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194]台海战略: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同俊子观沧海网站

[195][军事新闻]美军对中国可能发动的攻击方式分析报告 2002年01月18日 星期五,汉和情报评论专稿节选

[196]中国军方大演习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 2001年6月11日作者:清文(北京)

[197] [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9月10日 星期一二十年内中国武器发展方向

[198][ 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9月10日 星期一二十年内中国武器发展方向

[199]原载[万维军事论坛]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http://www.mlcool.com ]

[200] 作者: 二炮 摘自<军事天地>论坛

[201]现代战神――中子弹〖摘自《今日文摘》1999年第11期,原载《上海译报》观沧海网站

[202]原载[万维军事论坛]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03]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204]张庆松中国在美公关问题检讨 美国华人网Http://www.acwang.com《时局分析周刊》第10期

[205]民意牌和台海危局 赖洪毅观沧海网站

[206]台海风云,谁主沉浮于智勇观沧海网站

[207]危机与变局――对于台海策略的一点思考刘明远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1期2002年9月5日

[208]中国报道周刊[ http://www.mlcool.com ]总第278期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2日星期二【经济随想】 中国经济未来20年钟伟

[209]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210]中国的远虑与近虑 2002年9月11日12:16  南风窗张文木(北京)

[211]中国未来的海军建设与海军战略刘一建(摘自《战略与管理》,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观沧海网站

[212]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张文木观沧海网站

[213]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军的部署观沧海网站

[214] 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215]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军的部署观沧海网站

[216][军事科技] 2001年9月10日 星期一二十年内中国武器发展方向)

[217]俄第五代战斗机研制权“龙虎斗”见分晓  “苏霍伊”赢了“米格”王凤才解放军报 2002年04月29日 第12版

[218]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问题 作者:张祖谦摘自《战略与管理》杂志观沧海网站

[219]美军工业作为反恐战争最大受益者扮演哪些角色人民网-国际金融报代鹏2002-08-20

[220] [军事评论]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专家观点:中国战略产业反思之三 从运10的夭折谈起

[221]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问题 作者:张祖谦摘自《战略与管理》杂志观沧海网站

[222]“ 美、中、日三国之战结果如何 ”作者潮水 ,三九军事网,转载自《中国研究》(http://zgyj.126.com )

[223]台海危机的历史背景与可能模式观沧海网站

[224]艰难的抉择:下个世纪中国的军事战略

[225]台海风云,谁主沉浮于智勇观沧海网站

[226]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虎业友、陈毓观沧海网站

[227] [绿网军事][军事评论] 谈对美国的外交与军事斗争2001年5月29日

[228]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问题 作者:张祖谦摘自《战略与管理》杂志观沧海网站

[229]如果发生台海战争,中国经济损失有多大?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30]《透视中国经济安全》大家文摘报2001?6?11-17

[231]追忆百日海战的硝烟――英阿马岛战争20年后反思 解放军报2002-05-08

[232][绿网军事][战例战史] 2002年1月17日 星期四 经典战斗 马岛上空的烈焰

[233]2001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中以预警机交易内幕凤凰网站)

[234]《明日中国,谁来掌舵》时事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41―142页

[235]两岸空中预警内情天罡原载香港《广角镜》观沧海网站

[236]2001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中以预警机交易内幕凤凰网站)

[237] [绿网军事][ 军事新闻] 2002年02月25日 星期一:美媒称中国大陆空中预警能力将延后三年

[238]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9-21 中俄关系到底如何?张临涛(莫斯科)

[239]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9-09 中俄关系上热下凉 丁斗

[240]俄军售为何轻中国厚印度,张茂明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1]俄军售为何轻中国厚印度,张茂明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2]俄罗斯的中国战略历史在线

[243]俄军售为何轻中国厚印度,张茂明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4]俄军售为何轻中国厚印度,张茂明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5]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9-21 中俄关系到底如何?张临涛(莫斯科)

[246]俄军售为何轻中国厚印度,张茂明原载:<<万维读者周刊>>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47]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问题 作者:张祖谦摘自《战略与管理》杂志观沧海网站

[248]《长江日报》2002年1月23日。

[249]明日中国,谁来掌舵时事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86―87页

[250]明日中国,谁来掌舵时事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88―91页

[251] [军事评论]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专家观点:中国战略产业反思之三 从运10的夭折谈起

[252]关于网络“防火墙”的思考王瑶杨磊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28日 第6版

[253][绿网军事][事评论]网络战――信息时代的新战争解放军报2002-04-10 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梅军

[254][绿网军事][军事科技] 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电子战新领域――计算机病毒对抗

[255]网络:全时空攻防战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祁建清博士谈何易 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15日 第11版

[2556信息战――没有硝烟的战争韩显阳摘自《生活时报》观沧海网站

[257网络:全时空攻防战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祁建清博士谈何易 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15日 第11版

[258]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由欧洲发展“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说开去颜平 于泽解放军报 2002年05月29日 第9版

[1] 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新思维张天光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洛阳第014中心第3研究室)

[2]《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8-26 北京应针对台湾政治现实调整两岸统一策略 乔盛

[3]2002年10月10日侨网

[4]曾国藩《筹论借洋兵剿贼摺》

[5]理想安全环境与新世纪中国大战略唐世平(原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观沧海网站

[6]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7]《香港商报》:苏联解体十年祭2002-01-25 卢欣

[8]参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上卷第105-106页。

[9]参见(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上卷第107页。

[10]危机与变局――对于台海策略的一点思考刘明远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1期2002年9月5日

[11]国际评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张文木 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4月21日 09:35 舰船知识网络版 本文刊发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12]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作者:解海南观沧海网站

[13]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评亨廷顿第三篇关于文明春天论的文章李慎之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2期

[14]《参考消息》2002年3月25日第11版

[15]“中国国家安全哲学”,张文木,《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 期

[16]长篇评论:“独立公投”等于战争(刘若非)环球时报2002-09-04

[17]“一个中国”与“台独”的名与实李山-从陈水扁就职演说谈起原载《枫华园》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18]两岸贸易首季显著增长 台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升高2002-04-18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七日电(记者黄少华)

[19]两岸经济未来互动的九种模式张庆松《时局分析周刊》http://www.acwang.com第13期,2001年4月1日出版

[20]反台独首先应从经济开始明月原载:中国军事网转载自《中国报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21]台北抗拒大陆步步为营 阮次山(本报特约)联合早报 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05-15

[22]中国应该制定“对外经济制裁法”张庆松 美国华人网《时局分析周刊》第10期

[23]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0-08 贫乏的台湾? 蔡玮(本报特约)

[24]包二奶与反腐败《参考消息》2001年8月9日

[25]台海风云,谁主沉浮 于智勇曹操―观沧海网站

[26]中国报道周刊总第279期出版日期2002年11月18日星期一【历史长河】 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的战略策略及其得失任力、吴如嵩

[27]《联合早报》社论/言论/天下事 2002-11-24 希伯来人国家之声公孙笑

[28]中国国防现代化与台湾问题 作者:张祖谦摘自《战略与管理》杂志观沧海网站

[29]台海战略: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同俊子观沧海网站)

[30]http://jczs.sina.com.cn 2002年8月7日 01:07 舰船知识网络版 低烈度战争――论对台和平统一中的军事斗争(网管按语:本文是署名为“darkgc”的网友于2月23日至8月6日陆续发表在“热点论坛”里的论帖集萃)

家园 第五节 天鹅绒手套里面要有铁掌

第五节 天鹅绒手套里面要有铁掌

  2001年4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早安美国”节目采访时公开表示,一旦中国武力攻台,美将动用一切武力,“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台湾”。后来布什在幕僚“补课”后改口“我们支持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对台防务的这一承诺并不意味着对华政策的改变,也不应视之为支持台湾独立的“背书”。而在此前一天,美国政府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该日晚,布什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美国将放弃售台武器的年度审议制度,而根据需要随时出售。

  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参议院作报告时将台湾和中国大陆称为两个国家,而且还将台湾称为台湾共和国,美国国务院事后说是小布什口误,堂堂美国总统经常发生口误,美国人会选一个白痴出来做总统?中国人相信吗?[144]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经7届政府,他们背信弃义,违反《八?一七》公报,一直向台湾政权出售高性能武器,只是表面上还都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但这一次,布什措词强烈而明确地扬言美国要全力保卫台湾,这还是近30年来的第一次。美国向“台独¨政权出售攻击性武器,为“台独”提供挑衅条件,鼓励挑衅,就是在鼓励“台独”武力拒统,美国把攻击性武器卖给“台独”政权,还要把判定何种行为是“挑衅”的决定权操在手上,真是岂有此理。

  布什的表态是很无耻,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有权利有义务“保卫台湾”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台湾居民是中国的骨肉同胞,什么样的人能自称比中国更在乎台湾的安全?

  2001年初德克萨斯州有些人宣布独立建国,以“德克萨斯共和国”名义进行活动,他们立即遭美国联邦以其他名义逮捕入狱。让我们假设一个情况:假若中国政府谴责美国侵犯他们的“政治人权”,企图侵略“德克萨斯共和国”,假若中国长期扶植他们,假若中国人大制定一个《与德克萨斯共和国关系法》,规定中国跟他们维持“非官方关系”,但向他们提供坦克、导弹、战机、战舰等“防御性武器”,“维护美洲地区和平”,假若中国说中国有个“一个美国”政策,要美国跟“德克萨斯共和国”和平解决歧见,美国若用武力,中国就要“用一切方法”防卫“德克萨斯人民”。美国的感觉如何?

  感觉肯定不会良好。不过,美国政客可能会剥下一切文明面具,回答说:这种情况不过是假设的,用不着谈什么国际行为规范,美国的拳头大,强权即正义,所以美国可以这么做,别人不能对美国这么做。[145]

  位于太平洋中间的夏威夷远离美国本土几千公里,曾经长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美国只控制了它一百多年,成为美国的一个州不到50年。它可以独立的法律根据大于台湾一百倍。假如外部有另一国家或内部有人搞分裂,美国一定百分之百武力镇压,难道有人对此有异议吗?

  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说:“地缘政治的一个原理是,只有在战场上夺取更大胜利,才能在谈判桌上赢得更多的东西。”如果说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在与美国及其他国家谈判中还有时间拖延台湾和南沙问题的话,那么,对于已进入市场经济快车道的中国来说,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利益 需求已成了非解决不可的现实问题。但问题是,只要中国确立了民族复兴的目标,中国就不能没有至少是在自己主权范围内的海权;没有海权,中国就绝对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台海统一、捍卫南沙主权是当代中国不可动摇的利益所在,这是中国与美国合作的底线。但中国如果没有必要的军事实力存在,恐怕这条底线终将变成虚线。

  中美关系,目前已进入最艰难的阶段。除了苏联解体的因素外,还因为在一些关键利益即在台湾与南沙问题上的利益已日益冲突且难以调和。中国一旦统一,消除内耗后,实力将大幅度提高,美国一霸天下的格局将不复存在,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中美关系中,中国处于弱势,因而对美国支持台湾、南沙及西藏分裂主义的行为,中国始终处于守势。但从美国对待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经验看,美国对待弱者是从不手软的。

  根据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兴亡的经验,退让的结果更糟。现在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如果有那么一天中国为实现祖国统一作出的必要努力遇到美国及其盟国用干涉科索沃的方式反弹,中国是否还可以作出除抗议之外的实质性的回应呢?如果不能,而中国又不能作出放弃(或像中国清政府和现在的南斯拉夫政府一样变相放弃)主权之外的选择,那么,时不我待,中国现在就应认真地、迅速地作好准备。

  当然首先是军事准备。任何对话和谈判都是以实力为后盾的。选择实力就是选择尊严和安全。实力首先是军事实力。我们不能等到有了“敌人大规模入侵”时再作军事准备。

  能战方能言和,没有这种意志与勇气,对手将步步紧逼,最终我国将丧失一切外交活动的空间。

  美国的政策很实际的,处理问题一切以实力或实用出发:非洲卢旺达种族屠杀几个月死亡近百万,因无战略价值,美国以人道理由及时阻止了吗?俄国镇压车臣叛乱同样是维护国家主权,同样有惨重的伤亡,但俄国有世界数量第二的核武器,美国有斗胆轰炸吗?扔在南斯拉夫的炸弹轰醒了不少原来把西方政治当作样板的人,也轰醒了不少对西方政治怀有梦想和理想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

  现实告诉我们,美国人是中国人的老师,它教会了我们不要相信软弱无力的绝对和平主义,要相信实力保障下的和平。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华盛顿同样不相信眼泪。看一看今日巴勒斯坦人的惨况,就会痛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台湾回归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首要问题。从两岸关系看“时间在大陆一方”的说法实在有待推敲,在近十几年中台湾不是已从蒋经国时代的统一中国演变成了民进党上台执政了吗?中国固然需要时间来不断发展完善,而“台独”及其后台美国也同样需要时间为摊牌做准备。所以时间不一定就在大陆一边。海峡两岸的的长期敌对甚至台湾独立,中国人把力量消耗在海峡两岸内斗上而无从撼及美国的霸主地位,才是给美国带来绝对战略优势和根本利益的关键所在。   

  目前,中美双方都想打时间差:前者想在后者忙于处理世界其他事务之时,迅速从经济继而政治上在亚太崛起;后者则想趁前者羽毛未丰之际将其限制在中国不能接受的范围内。

  现在的问题是,在美国及其盟国实现北约东扩和完成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工作之后,在美国已经形成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后,在美国大兵虎视耽耽欲拿下伊拉克后,时间对中国日益不利。[146]

  在统一台湾的进程中,外来势力的干涉将不可避免。虽然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拥有无限的道义上的优势,但道义上的优势并不能保证我们能统一台湾,我们尽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美国的行为,但统一台湾靠的是实力(连印度人都知道要避免伊拉克的命运首先要有核武器),正如西谚所云:“天鹅绒手套里面要有铁掌”。

  50年代美国出兵朝鲜,实际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在向苏联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叫板。在这场较量中,世界各国都在观望它的结果,并由此决定各自的对华政策走向。结果中国打赢了,连斯大林都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中苏很快结盟。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那耀眼风采的背后,是中国打败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的军事胜利。尼克松说得对,“只有在战场上夺取更大胜利,才能在谈判桌上赢得更多的东西。”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再次交手是无法避免的,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军事介入阿富汗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从上游源头上扼住中国发展必需的能源进口线路。马汉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一根链条的强度实际上是由其最薄弱环节的强度决定的”。中美撞机事件就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边缘,阿富汗战争又发生在中国石油进口的关键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是我国安全链条中较为薄弱的环节。2001年6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说:“作出军事调整的最安全和最佳的时刻是在你独占鳌头的时候,而最危险的时刻是等到一个富于创新的竞争对手来临并找到方法来打击你的时候。”现在美国确已独占鳌头,但中国尚未真正崛起,因此,我们在往最好处努力时,不能不作好最坏的准备,尤其是军事准备。 [147]

  打造撒手锏

  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于2001年12月13日在白宫正式宣布,美国决定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ABM)。尽管布什在讲话中打着抵御“来自丝毫没有警告就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或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流氓国家”袭击的幌子,实际的如意算盘则是使俄罗斯等其他核大国丧失对美国的“平等”核战略威慑能力,而独立建立起自己的核武器优势与导弹防御系统两大威慑,压制任何可能对美国霸权地位形成的挑战,维护美国在全球的独霸地位。

  《反弹道导弹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同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条约从1972年10月3日起生效。1974年7月,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又在莫斯科签定《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议定书》,规定双方只能在本国首都周围或者在一个洲际导弹发射基地周围,建立一个反导弹系统。

  反导条约的理论支柱是著名的沃尔斯泰特(Albert Wohlstetter)报告。因为核武器破坏力太大,理性的政治家都不会轻易使用,可由于害怕在军力上处于弱势,美、苏都争取核武器摧毁力量与另一方的对等。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所谓的恐怖均衡。肯尼迪政府的“确保摧毁”战略,其实质就在于保证美、苏双方都有能力消灭对方,从而达致相互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这样的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就是无法消除突袭的诱惑。

  此一因素由兰德公司学者沃尔斯泰特在1959年提出。他的研究指出,首先攻击的一方可能把对方的反击降低到可以忍受的地步,从而获得先发制人的巨大优势。这样,任何一国防御能力的加强,都会被视为突袭行动诱因的增加,对恐怖均衡的破坏。整个冷战时代,军备控制的焦点都集中在尽量降低突袭的可能性上面。禁止建立全国性导弹防御系统,就是美、苏谈判成果的核心部分。[148]

  《反弹道导弹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目前有32个裁军和禁止核扩散的国际条约与这一条约挂钩。

  从本质上看,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是为其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TM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所进行的扫清障碍之举,这表明, 美国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发展NMD和TMD,而NMD和TMD则又是美国针对俄罗斯、中国等有核国家实施的又一项战略威慑。

  军事评论家指出╋布什政府之所以不遗余力兜售NMD和TMD,其考虑并不是防止“流氓国家”的导弹袭击(类似的导弹攻击威胁根本就不存在),相反他是想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对俄国采取诱压兼施的双重策略,使俄国同意与美在安全领域进行合作,并逐步拉进俄美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离间中俄伙伴关系的目的。这是因为,表面上声称“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美国官方的眼里,它恰恰针对的正是美国。一旦这种伙伴关系全面铺开,势必会打破全球的力量均势,从而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切身利益。但同时,俄国也并不是对美国一无所求,俄国要想真正地融入西方,重振大国雄风,无论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都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相反俄国一厢情愿的倒向中国,除了经济利益以外,不可能得到人和他希求的东西,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149]

  布什政府的第二个如意算盘是刺激中国,掀起一场空前的太空军备竞赛╋以最大限度地消耗中国的经济实力╋转移中国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诱使中国与美国展开全面竞争╋最终拖垮中国╋使之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如果中国不上钩╋就想办法把NMD与台湾问题挂起钩来。

  由于技术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美国的计划肯定会由纸上谈兵变成现实。这样,其他国家的防卫能力急剧下降甚至化为乌有。除非它们也建成同样的系统,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将不可动摇。从理论上来讲,美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概率大大增加。

  俄罗斯“早就拥有对付反导弹防御的有效系统”。俄罗斯的应对措施其一是继续发展太空武器,特别是那些能够攻击卫星的“卫星杀手”系统,因为,以卫星为核心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的软肋。倘若摧毁了这类军事卫星,导弹防御系统就变成了“瞎子”和“聋子”,根本不能进行什么拦截。其二个方面将是继续开发更先进的核武器,增加核武器的机动性、多头性和隐蔽性。俄一位军方高层人士说,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能够战胜任何反导弹防御系统。这些反导弹防御系统,不管是现有的还是潜在的,俄战略核力量都能战胜它。俄军方在演习中顺利发射了空基、地基和海基战略导弹就是证明。

  中国没有俄罗斯这样的撒手锏,又有幸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NMD(TDM)对谁的威胁最大岂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

  “911”之后,布什声明已把中国看成是“朋友”而不再是“战略竞争对手”。但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依然是“交往与遏制”两手并用。布什一方面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强同台湾的军事关系。美国退出防导条约,启动了设在阿拉斯加的第一阶段国家防导系统(NMD),其性能预计可以拦截50多枚弹道导弹。这正好是中国目前拥有的洲际导弹数目。

  中国当前奉行“有限核武”战略。一旦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建成,中国核武对美效用将几近为零。受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小,质量相对差。美、俄核弹头均超过1万枚,而中国不足430枚,远逊于法国。中国的运载工具也很少,能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估计仅有40枚左右,且大多由落后的液体燃料驱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尚无完整的早期预警系统,无法避免它国第一次打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的霸权,如果要说交手的话,肯定是在台湾,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对美国软则台湾独立,对美国强则台湾缩头,看清问题的本质,就有解决的办法。

  中国目前打的最好的牌就是“经济”牌,但经济可以制约于人,也可以受人制约,针对形势变化,中国的应对政策只能是军事与外交齐头并进,尽快提升自己的安全系数。由于中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相差太大,中国与美国展开大规模军备竞赛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没有钱也没有时间,但也不能坐以待毙,军事上,应进一步推进军工生产现代化进程,提高洲际导弹在它国第一次打击中的生存能力,增加核弹头数量,强化多弹头技术,作好非对称作战和生物战的研究和准备,都是不得已但不能回避的选择。

  美国人将吹得神乎其神,然而NMD不但在道义上失道寡助,技术上也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无法应对多弹头。美国关心核问题科学家联盟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攻击弹头可释放多枚小型弹头,使拦截导弹防不胜防。以生化武器进攻的任何洲际导弹,“必然都会使用多枚小型炸弹以求扩大攻击范围,美国的NMD无法抵御这种攻击。”同时,使用生化武器的导弹可以改装,在导弹升空后立即释放出许多小型弹头,NMD如要一一予以拦截,那么,拦截导弹会很快耗尽。俄、美导弹专家警告:NMD可以击毁1枚、2枚、5枚导弹,甚至可以击毁20枚、100枚导弹,但要击毁1000枚,那根本不现实。

  其次,无法应对伪装技术。NMD要拦截的导弹飞行马赫数一般都在以15??17马赫之间,要在短时间内测准其准确位置相当困难。在浩瀚的太空中,导弹的反射面积仅有飞机的1%~0.1%,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发现。另外,导弹攻击突然性强,这就要求NMD系统中雷达发现距离要远,功率要强,系统自动化程度要高,要求拦截导弹的反应速度要快,拦截精度要高……不能有分毫的误差。

  如果进攻一方以数以百计的来袭弹头和干扰物(假目标、雷达诱饵云、碎片等)进行大规模袭击,那么,拦截导弹就更可能不知所措。因此,这种“子弹打子弹”的超级游戏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能够偶尔拦截一两枚╋但如果对方加大导弹突袭批次╋进行饱和攻击╋则根本没有办法全部拦截。核弹头只要存在1??的突防概率╋一枚导弹就足以毁灭一座中等城市。

  来袭弹头如采用铝屏蔽器,就很难测出其各种参数。在弹头上装上液态氮冷却装置,或通过使用整流罩使核弹头降温,就会使弹头的红外辐射非常微弱,可以“骗过为摧毁弹头而发射的反导导弹上的热传感器,使NMD分辨不清目标。”如果大量施放诱饵气球,以假乱真,用巡航导弹、飞机、货船甚至手提箱等进行替代投放,就会使NMD不能发挥作用。[150]

  针对NMD的特点,中国没必要打造三百颗东风四十一,去和美国搞太空军事竞赛,中美国的圈套。中国可以在短时间搞出一些尖端的东西追赶甚至超越美国,出奇制胜,以小胜多。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太空武器,特别是那些能够攻击卫星的“卫星杀手”系统,因为,以卫星为核心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的软肋。倘若摧毁了这类军事卫星,导弹防御系统就变成了“瞎子”和“聋子”,根本不能进行什么拦截。

  GPS是一个由多颗低轨道小卫星组成的 全球定位系统,即通常所说的“导航星”。目前全球普遍使用的是美国投资210亿 美元建设,并花费了10亿多美元用于改进和更新的系统,可给接收者提供精确的 高程和地理位置信息。海湾战争期间,GPS为多国部队的坦克、飞 机在伊拉克没有明显标记的沙漠上机动作战提供了良好的导航服务,显示出巨大 优势,GPS亦由此迅速成为新军事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柱之一。

  目前,大多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军用飞机都使用GPS;美国陆军也装备了将近 10万套GPS设备;许多精确制导武器开始利用GPS制导,而且最终可能几乎所有主 要的精确制导弹药均将运用GPS导航打击目标。美国军队严重依赖对 GPS的精确性和及时性,正因为如此,GPS系统很可能成为高技术战场和高技术国家 军队的“软肋”。

  天基系统对于所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美国一直努 力要向轨道投送几颗长寿而拥有最大能力的卫星。由于美国军事行动日益依靠少数非常昂贵(每颗约120亿美元以上)而又难以替代的轨道系统,所以不可能拥有较多的“轨道冗余”,因而他们担心其对手却能以相对便宜的费用在轨道上部署 直接反卫星系统。

  军事专家指出,攻击GPS“星座”系统办法多多:将普通廉价的火箭携带上装有大量小球的大型铅弹送入预定轨道,一旦爆炸后,这些小球便会 以约每秒6.4公里的相对速度高速运动,从而可击毁与它遭遇的任何卫星;将45 3公斤砂砾投入轨道,会像扫帚一样横扫近地目标空间,构成流星雨般的打击,从 而使昂贵的GPS“星座”系统随夺取信息优势的计划一同化作泡影……[151]

  “兵者,诡道也”。对付美国佬需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只要于我有利就行。美国佬可以用伪造的登月事件进行宣传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人1969年的登月活动是假的),昆虫可以用“拟态”有效吓阻对手,我们也可以用宣传增加吓阻的效果。

  当年毛泽东说美国是纸老虎,是因为当时中国有铁拳头。中国可以今天搞一个激光打卫星,电视宣传,这东西和核武器一样威力在发射架上,不在打出去以后,没必要保密;美国只好追加两百亿,把卫星放得更高。过两天导弹打卫星,美国要把卫星再放高。一年后,中国宣布核潜艇噪声下降五分贝;美国只好更新第一岛链的所有探测设备。然后中国可以搞个杀手卫星,做个试验,对外狂吹一通,天上放一颗,发射架上留两颗,好使不好使先不论;美国还要追加两百亿(至少要布署十颗才能找到这一颗吧)。然后潜艇又有突破,可以用战略潜艇发巡航导弹专打长程雷达。如此一过,四年矣。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技术天下第一,届时做个太空枪,在太空发核弹返回地球,技术应该成熟了吧,只要有个水彩效果图,就能搞宣传。这个时间表应该比较客观吧。这些太空武器的经费大可从中国向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推销高炮打导弹,无源雷达找隐形飞机的技术中解决,当然中国可以卖给巴基斯坦一些核技术,卖给伊拉克的还有打F-16的地空导弹。

  有效吓阻是战略防御的一部分,这样一是可以拖住敌人。战略武器的目的是能恃无忌惮地打常规战争,但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发展,必然会挤占其他武器预算,如美军每架一亿五千万美元的F-22和每架四千万美金的JSF等常规装备计划是冲突的。如果能让星球大战费用超过两千亿,可能美国有一天和九六年的俄国一样,有超大规模的战略力量,却打不了车臣战争。当中国大规模装备歼-10时,美国的对手还是F-15,F-16,F-18,则中国的目的就达到了。[152]

  从长远来看,美国在NMD核盾牌上的领先地位对中国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潜在威胁。然而,既使美国NMD核盾牌能够完善,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作战体系中所有因素的作用,进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自主作战、以长击短”的非对称作战与之抗衡。

  非对称作战自古就存在,但其内容、形式和地位,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体系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处于劣势一方实施的非对称作战,主要通过充分发挥作战指导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其它制胜因素的综合效能,寻求对己方有利的非对称态势,抑制对手的强点,暴露和扩大其弱点,取得局部的优势和主动。

  信息是除空中、空间、陆地和海洋之外的第五维战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计算机、处理器和决策工具等微电子设备)使信息传送时间大为缩短,从而可使部队获得大 量的态势信息和战场知识,因而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军事作战机会。在很多情况下,信息已从只 作为主战武器系统的辅助手段演变成本身就是武器或目标。

  1996年4月21日晚,车臣“总统”杜达耶夫在车臣共和国西南部的格希丘村村外的田野里用移动电话打电话给“自由”广播电台。电话接通后,杜与电台记者的通话时间过长,致使俄“格鲁乌”情报人员迅速捕捉到信号,24小时随时待命、携带空对地精确制导炸弹的俄军战机直扑目标。几分钟后,两枚俄制炸弹在距格希丘村1500米的地方爆炸。杜达耶夫的死因曾引得俄罗斯各界众说纷纭,猜测种种。后来还是杜达耶夫的遗孀在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时向人们揭开了杜达耶夫之死的真相:是杜氏的卫星移动电话泄了密,导致了他的死亡。[153]

  拥有、利用和控制有价值的信息一直是战争的重要部分,在未来这将成为决定每次战斗胜负的关键。在未来战争中,要夺取并掌握制信息权和制电磁权,就必须打赢网络―信息战,网络电子战“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变相的突击样式,起到了与火力突击效果相同的作用”。

  网络战,是一场在有限的作战空间内,以进攻性行为夺取和达成信息优势,从而影响、破坏敌方的信息站、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一种作战方式。网络攻击类型模式主要包括体系破坏模式 和信息误导模式,前者是指通过发送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邮件”炸弹等方法破坏敌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网络中诸如指挥控制中心、通信枢纽、机场等重要“节点”目标,极易遭到网络攻击,而它们又是整个网络中的中心环节,一旦受击,必然导致敌国家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后者是指向敌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假情报,改变敌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可对敌决策与指挥控制产生信息误导和流程误导。如果综合利用体系破坏和信息误导,并与其他信息战模式结合,就能造成对敌指挥控制多重杀伤功效。[154]

  总体而言,网络战分为两条战线:基于因特网的战略网络战和基于战场网络的战场网络战。基于因特网的战略网络战,是一种间接作战手段,平时和战时都能发起,对战场的支援作用很难直接反映出来。针对封闭的、局部的战场网络,在交战中实施战场网络战,将可以直接降低当面之敌的作战能力。

  美国陆军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数字化部队建设,其目的是通过网络把战场上的单兵、单个作战平台和战场指挥控制系统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型的战场网络系统。鉴于战场网络的高度保密性,通常与因特网物理隔绝;鉴于战场的高度机动性,战场网络通常具有无线传输特性。利用这些特点,就可以对战场网络实施有效攻击。

  当战场网络开始工作,并使用无线信道传输信息时,分布在太空、空中、海上、地面的网络侦察设备就可以截获信息,并做相关的解密处理。在掌握其网络协议及密码后,就可以以无线的方式进入到敌方的战场网络之中,实施网络窃密或病毒攻击行动。如果无法破解网络协议和密码,利用强烈的干扰信号去压制战场网络无线信道,也可以起到扰乱战场网络正常工作的目的。如果战场网络系统事先已被预埋了病毒,就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随时触发病毒。当然,对战场网络的破坏还可以采取火力打击、兵力袭击等传统手段。[155]

  印军前陆军参谋长马立克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闪电战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电脑战的世纪”,战争中杀伤敌人的不再是子弹,而是计算机病毒 。

  计算机病毒武器是信息战的撒手锏。它所攻击的是C3I(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的核心部件,具有传染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计算机病毒能间接地攻击敌方的电子系统,即病毒可以从系统中防御最为薄弱的环节侵入,进而再传染攻击真正的目标系统。计算机病毒一旦侵入敌方的军事电子系统,就能对系统连续发起攻击,从而大大扩展了电子对抗的作用时间。此外,计算机病毒能自寻的跟踪攻击目标,并长期潜伏在对方的军事电子系统中,可根据预置时间、条件或命令发起攻击,从而增加了攻击敌人的突然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特性还使得计算机病毒对抗可以在战前,甚至在和平时期就预先嵌入敌方的电子系统中,这就减少了作战的非确定因素,从而提高了攻击敌人的可靠性。[156]

  早在8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在电子战中心集中了一批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建立了一个代号称“老虎队”的组织,专门从事计算机病毒的研制工作。“老虎队”曾以美空军的指挥网络系统为“敌人”,运用所研制的“渗透病毒”武器进行进攻,仅用几个小时,就成功地摧毁了整个指挥系统。在美国计算机病毒史上,还发生使用UNIX操作系统时,造成计算机网的620台微机染上“蠕虫”病毒,顷刻间导致联网的宇航局和许多重要军事基地的计算机都被迫停止运行。一位美国知名人士曾由此而惊恐地说:用电话进行战争比用核武器进行战争更有效,要摧毁美国,只需用高科技扰乱其电脑系统1秒钟就能达到目标。[157]

  海湾战争首次把网络攻击手段引入到战争中并发挥作用,开战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获悉,伊拉克从法国采购了供防空系统使用的新型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随即派特工在安曼机场偷偷用一块固化病毒芯片(“逻辑炸弹”)与打印机中的同类芯片调了包。美军在战略空袭发起前,以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其从打印机窜入主机,造成伊拉克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系统程序发生错乱,工作失灵,致使防空体系中的预警和C3 I系统瘫痪,结果导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这些系统根本无法有效使用。伊军阵地整个掩体缺乏保护,成了盟军飞机、巡航导弹的“活靶子”。[158]

  在评价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计算机装备的作用时,美国专家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并形象地指出,整个“沙漠风暴”行动期间计算机中每盎司(约28克)的硅甚至要比核弹头中的一吨铀还管用。[159]

  科索沃战争中,网络战又有了新发展。美军就曾通过截取的通信链路把欺骗性材料提供给南联盟防空计算机网络系统,把制造的假雷达图像插入南联盟有关计算机网络系统。[160]而南联盟也在网络空间这个无形战场上对北约进行了全面抗击。在北约空袭期间,其信息系统连续遭到俄罗斯和南联盟电脑“黑客”的网上攻击,致使北约部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受到电脑病毒的重创,白宫网站曾经一整天无法工作,“尼米兹”号航空母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也曾被迫停止运行3小时。[161]

  因特网为网络战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无疆域的平台。由于军用、民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设施等互融互渗,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网络都建立在因特网这个全球性平台上,这就为网络窃密、网络攻击提供了路由。导致信息网络系统能够在任一点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战场。[162]

  1979年,15岁的美国少年米尼克成功地闯入了美国“北美防空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偷看了美国瞄准苏联所有核弹头的绝密数据资料,并且在网络中随意涂改,而美军方却毫无察觉。[163]

  1988年10月,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多家计算机中心的设备连续几个小时无法正常运行。据后来官方公布的原因是“计算机病毒侵入”。这名“黑客”是加利福尼亚大学23岁大学生罗伯特?莫里斯。出于好奇心,他用自己设计的病毒软件轻而易举地获得联邦执法机构煞费苦心设计的加密标准和加密钥匙。通过互联网打入美国国防部的中央微机系统。这次非法闯入造成6000台计算机和70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亿美元。[164]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荷兰一名年仅10岁的少年黑客侵入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网络系统,修改并复制了大量有关美军兵员、装备及武器系统的情报。[165]

  1997年,一名年仅16岁的黑客侵入美国空军的专用电脑网络,致使五角大楼不得不将与空军相关的防务网络关闭24小时;1999年8月,一个自称“下载大腕” 的国际性“黑客”群体宣称,他们继成功闯入美国军方中枢电脑信息库“五角大楼防务信息网络系统”后,又成功地窃取了美国宇宙航空航天局信息网络系统的要害软件。[166]

  1997年3月24日,美国能源部的前计算机安全专家尤金?舒尔茨博士向英国广播公司BBC透露,在海湾战争期间,曾经有数以百计的美国军事机密文件被从美国政府的计算机中偷出来,提供给了伊拉克。干此勾当的人是一批年轻的计算机黑客,他们偷窃的文件数量之多,密级之高,令人咋舌。文件的内容既有部队的调动情况,也有战术导弹的具体实力与部署方案。通过与联帮调查局的密切合作,舒尔茨博士最终准确地找到了那些黑客们的袭击出发点是荷兰城镇艾因德霍芬。这些荷兰黑客们一旦找到一个美军的站点,就不停地对系统口令进行无休止地猜测,直到系统最终被他们攻入为止。而他们一钻进去,就从系统里精心挑选出他们想要的有价值的情报,然后偷走。泄露的情报内容令美国军方非常惊恐,那些荷兰黑客们对美国军队的确切位置和武器装备情况几乎了如指掌。他们既知晓爱国者导弹的战术技术参数,也对在海湾地区水面上游弋的美国军舰的情况清清楚楚。但当时萨达姆政权对这些情报的真实性十分怀疑,生怕受到欺骗和愚弄,所以并没有把这些文件当回事。假如萨达姆认真研究了这些情报,又采取了相应的积极防御措施,那么战争过程又将如何呢?[167]

  未来网络战,将不受局部的陆、海、空交战空间的任何束缚。对主动进击的一方来说,无须兴师动众,无须长途机动,只需打开电脑,输入敌方有关资料,继而键入己方相关意图指令,即可在咫尺之内击中千里之遥的目标。[168]

  2000年的“2月黑客事件”中,世界著名的雅虎、亚马逊、微软等网络遭黑客攻击而几近全面瘫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爱虫”病毒的肆虐、“红色代码”的泛滥等给人们平静的网络生活掀起了千层波澜。今天,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犯罪已成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挑战,而这种网络威胁在军事上极有可能使一支强大部队面临着灭顶之灾。[169]

  基于因特网的战略网络战,虽然是一种间接作战手段,其功效不可限量。战争中,利用网络“黑客”进攻敌国,不仅可能成为战争的一种重要的样式,而且也将成为主宰未来战争的一种“无形无烟的原子弹”,其影响力和对敌国的破坏力是前所未闻的。通过网络可“入侵”敌国的作战指挥、行政和经济管理中枢系统,摧毁由电脑网络控制的军事、经济系统,偷窃军事、经济、行政机密,造成军事和民用信息系统大规模的毁坏,经济力量被严重摧毁,军事战斗力被削弱,使整个国家陷入瘫痪,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取得战争的主动和胜利。[170]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支柱,是现代军事政治经济的神经中枢,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战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制胜焦点,“信息武器”将日益成为足以打破世界战略平衡的隐蔽的军事政治压力的手段,“谁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这句拿破仑的名言已成了无需证明的常识。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信息作战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一方面,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战手段,削弱敌以信息优势为支撑的高技术优势,就可以迫使其与我打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传统战争。另一方面,信息战武器装备具有“兵力倍增器”作用,与发展其他武器装备相比,发展信息战武器是效费比高的选择。

  因此,在军事现代化建设全局上,必须突出信息作战建设的战略地位,着眼于“敌人怕什么,我们就重点发展什么”的原则,选择信息作战手段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尽快提高我军的信息攻防能力,为谋求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奠定坚实的基础。[171]

  军事理论家认为,可以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引入信息战――一种用家用微机即可进行的战争。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工程专家如同过去战场上的将士一样,可以成为新人民战争中的主力军,需要时动员成千上万人,攻击敌国计算机系统。“整个社会将取代传统战场。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将参与本国或其他国家的政治活动”(沈伟光语)。信息战的胜利将属于能够动员最多的计算机专家参加“信息家庭战”的那一方,他们将采用诸如网点战那样的战略,设法切断重要的信息节点和接点。[172]

  目前,美国的金融、贸易系统已完全实现网络化,60%以上的美国企业已进入因特网,国防部的电信需求95%以上是由商业网络提供。这表明,破坏其军队的数字化通信网络,既可通过军用通信网络直接实施,也可借助民用通信网络间接实施。[173]

  中国拥有一批杰出的软件专家,有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其中有许多电脑神童,在信息战领域有巨大潜力。它可以弥补解放军在常规实力方面与美军的差距,一旦发生台海战争,它不仅可以用来瞄准台湾,而且还可以瞄准美国的弱点,使解放军获得以美国军队为打击对象的远距离力量投送能力,而且打击的目标将不限于军事网络,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电网之类的民用基础设施也是战争的目标。

  美国一九九一年用“主权不可侵犯”为由,以战争手段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当美国认为有必要干预巴尔干半岛问题时,却用完全不同于先前的标准“人权高于主权”,大规模介入科索沃战争。美国要怎么玩,就怎么玩,国际公义何在,弱势国家难道就只有坐以待毙。

  国家一旦处于战争状态,唯一的战争指导原则就是马基雅维里式的政治无神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

  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布什总统自上台以来对推行NMD不遗余力。美国的这种国防战略思想,典型的反映了美国人自从越战之后的心态,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战乱,不能以牺牲美国人的性命为代价,而NMD的构思就是把对外战争限制在美国的境外或太空里,不对美国人造成伤亡,正是符合上述的原则。

  911事件向世人证明:地球上没有任何一股攻而不破的力量,世事也无绝对。 

  9?11式以最小成本进行的不对称战争,彻底粉碎了高科技精密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证明了NMD完全派不上用场,而这样一场发生在美国境内的事件也和战争没有区别,足以造成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命丧黄泉。

  针对高技术之敌怕“散”、怕不正规、怕死人、怕国内舆论、怕近战等弱点,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NMD毕竟不能拦截来无影去无踪的生物武器袭击。

  生物武器被叫做“沉默的杀手”,因为这些疾病的潜伏期长达数日或者数周。如果袭击者不公开,人们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知道实情。

  生物武器攻击后人口数量会大幅度下降。原因是至少在理论上,每一个被病菌感染的人都会变成一个新的生物武器,去感染其他人,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生物武器虽然不会像核武器那样破坏建筑物,但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令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变成一座死城。目前,常见的可被用作武器的病菌有:埃博拉(Ebola)病毒、天花(Smallpox)病毒、炭疽热(Anthrax)杆菌等。

  “埃波拉热病毒”是1976年在非洲扎伊尔和苏丹等地发现,这种病毒威力很大,感染上这种病毒后,会出现多处出血、发热、关节疼痛、呕吐、腹泻、咳嗽、胸痛等出血热病的特征。

  炭疽热病是由炭疽热杆菌引发的一种草食动物(牛、羊、骆驼等)的急性传染病。炭疽热杆菌可以形成孢子结构,高度耐热,具备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能力,干燥的孢子能存活几十年。[174]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臭名昭著的731部队通过大量试验,改进了炭疽的存储、携带技术,使炭疽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细菌武器。二战后,美国为了利用日本细菌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731部队在中国进行活体解剖的大量组织切片资料,庇护了原日本731部队的战犯。从1948年到1968年之间,这些日本战犯在美国马里兰陆军传染病研究所专门研究生物武器的实验室工作了整整20年,在当年炭疽菌的基础研制出了危害性更大的名为“Ames”的病菌,在这个阶段,天然的细菌和病毒被改造成易存储、便携、毒性更大的生物武器。[175]

  感染炭疽热的人,90%会死亡。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已经肆虐了几个世纪,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直到20年前才被根除。感染天花的人,30%会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做过的计算,在一座500万人口的城市中散布50公斤的炭疽热病菌,将导致25万人患病,在未治疗的情况下会有10万人死亡。如果采取预防措施,给每个人注射80毫克的疫苗,那就总共需要400公斤疫苗!哪个城市会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的疫苗呢?[176]

  众所周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开始使用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武器――细菌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战后美国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也都使用过。

  早在1969年,美军就已将炭疽杆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Q热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8种病毒列为标准生物战剂。[177]

  据美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1980年报道,该所从70年代未就开始进行拉沙热病病毒气溶胶感染性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气溶胶试验。1983年又报道了在猴子中进行实验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美军达格韦试验场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环境病毒学方法》专著中,发表了关于病毒气熔胶的发生及其使用意义,环境对病毒气溶胶的影响,病毒气溶胶的研究方法,病毒气溶胶模型等。

  所谓的“气溶胶”就是把生物战剂做成干粉或液体,喷撒在空气中,形成有害的气雾云团。生物战剂气溶胶中的颗粒很小,约为0.5~5微米,肉眼很难看见,渗透力强,杀伤范围广,人吸入呼吸道后,可以进入肺泡和血管,所以使人致死量比其他感染途径剂量小,一些通常由食物或昆虫传播的致病原也可以通过气溶胶由呼吸道感染。如A型肉毒毒素通常是经食物传播,口服致死剂量约为0.002毫克,而由呼吸道吸入的致死剂量只需0.0003毫克。

  美军1980~1984财政年度中都有研究现代生物战剂的费用,并透露出着重进行拉沙、埃波拉等出血热病毒和炭疽病毒素的生产、提纯以及真菌毒素的研究。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记者们通过一番明察暗访,曾经爆出骇人听闻的内幕:在美国内华达州一处人迹罕至的沙漠偏僻地,有一个废弃多年的政府办公楼,但是却戒备森严。这幢破旧的大楼就是美国五角大楼细菌武器研发――“巴克斯计划(Project Bacchus)”的秘密试验基地![178]

  2001年9月4 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克拉克和白宫发言人弗莱舍针对记者的提问,分别确认了《纽约时报》此前几天的报道:美国长期秘密从事生物武器的研究,炭疽菌株研究始于1997年,在克林顿执政时,这项以前从未透露过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布什政府继承了这项计划并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五角大楼制订了一项计划,要以基因工程技术研制一种可能毒性更大的炭疽菌变种。[179]

  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分子后不久,美国本土即遭遇经由信件传播的炭疽热病菌,导致10多人死亡,一时间,炭疽热恐慌席卷全美,人人自危,美国的邮政系统几乎瘫痪。而美国政府却一反常态,对炭疽菌的来源三缄其口。事实上,种种证据表明9?11后在美国本土发现的炭疽热病菌就来源于美国自己的生物武器实验室。因此才有人说这是美国人自作自受。

  近几年来,随着高技术不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很多国家又在生物武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杀伤力更强的武器――基因武器。基因武器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照作战需要,通过基因重组而制造出来的新型生物武器。办法是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植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是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植入致病基因,培育出新的抗药性很强的病菌或新的致病微生物。[180]

  基因武器与传统武器比,有一系列特点。

  (1)杀伤力大、制造方便、成本低廉。产生相同杀伤力的制造成本远低于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例如:在一个城市上空散布50千克炭疽杆菌气溶胶会导致20平方公里面积内数十万人死亡,如果用VX神经毒剂则需要4吨。[181](据美军测算,倘若一枚带有炭疽菌弹头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便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用5000万美元建造的基因武器库,其杀伤力远远超过花费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只需20克具有剧毒作用的“热毒素”,就可使60亿人死于非命。[182]

  (2)使用方便,隐蔽性强。基因武器可以利用特务组织、飞机、导弹等等手段在敌国主要水系的上游、大城市上空布洒,只有大规模发病后才会被发现。它既可作为战略武器攻击敌人广大的后方目标、战略要地,又可做为战术武器攻击、杀伤敌方的战场目标。前苏联就设计过这样的方案:平时派特务以旅游者的身份在敌国某些地区埋藏基因武器容器,战时通过卫星遥控引爆散布。只要战场上需要,随时都可以使用。[183]

  (3)难以防御和救治,具有强大的心理震撼力。如果将基因病毒投入战场,是很难进行有效防御的。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敌方很难在短时期内破译和控制。即使最终能够破解,也会由于缺乏时效性而导致重大损失。在敌对双方种族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基因武器的效果尤其明显。如果交战双方的科学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科学技术落后的一方就更难以应付基因武器的伤害。战时,基因武器在敌方防不胜防的情况下突然使用,既能给敌方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也能摧垮敌方的心理防线,使之惊慌失措,精神崩溃,自动丧失战斗力。[184]

  正因为基因武器具有以上特点,由此驱使一些国家竞相研制。据报道,英国化学及生物防疫中心正在运用基因工程探索制造“基因杀人虫”的可行性。美军已完成了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杆菌的遗传基因和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的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杆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杆菌。俄罗斯也早就着手研究剧毒的眼镜蛇的毒素基因和流感病毒基因的拼接,试图培育出具有眼镜蛇病毒的新流感病毒,它能使人既出现流感症状,同时又出现蛇毒中毒症状,导致患者瘫痪和死亡。克隆技术取得的突破,对基因武器的发展,无疑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5]

 生物武器又被称为“穷人的核武器”,因为它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杀伤力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测算,1架战略轰炸机对完全没有防护的人群进行袭击所造成的杀伤面积是:100万吨TNT当量的核武器为300平方千米,10吨生物战剂可达10万平方千米,而基因武器的杀伤力还远远超过生物战剂的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将“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0157病毒”制作成基因武器,这些“生物原子弹”足以毁灭人类。科学家们曾称基因武器为“世界末日武器”,丝毫不是夸张。

  上世纪80年代处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政府,企图研究只针对某些人群的生物武器,据当年担任南非化学和生物战研究中心主任的古津披露,他曾命令研制一种针对黑人的武器,通过啤酒、玉米甚至防御针来传播疾病,只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而没能如愿。

  据媒体披露,以色列已经化了数年时间潜心研究只会伤害阿拉伯人而不会伤害以色列人的基因武器,即所谓的种族炸弹,制造能攻击阿拉伯人特定的基因而对以色列人没有危害的细菌或者病毒,这些病菌可以通过空气喷洒,或者污染水源的办法来传播。[186]

  据称,美国现在已完成了利用细胞中的DNA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具毒的“热毒素”基因毒剂,只要万分之一毫克就可以毒死100只猫;20克就可以使地球60亿人死于一旦。由此,美国塞莱拉公司董事长雷活?文特尔警告说:“人类掌握了能够对自身进行设计的基因草图后,人类也就走到了自身命运的最后边界。”[187]

  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生物战,曾经给中国造成重大的危害。基因武器的出现,使原有的生物战防御体系难以应付。由于基因武器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和平时期正常的安全保卫手段不能有效阻止敌方在我国境内散布基因武器;另外基因武器的使用和发现可能存在时间差,并且难以追查来源,我国有限的核威慑能力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不能有效抑制以高技术的基因武器为手段的新型生物战。事实上没有一种看家法宝可以永远有效,原子弹也不例外。从破坏战略平衡的角度看,基因武器和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相同的效果,结果有可能导致我国战略环境恶化。

  基因武器研究的关键是破解遗传密码。研究传统武器的过程中,制造长矛和制造盾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然而基因武器与其他武器不同,在基因工程领域,医学研究和武器研究都必须从破解遗传密码入手。只要破解了遗传密码,研究者就可以自由地决定其成果的用途。破解遗传密码的工作需要普及的,长期的,大量反复的试验。特别是那些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精心选择试验对象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加快进度。

  从9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很多美中合作的人体试验项目在中国国内展开,常见的手段是美国的研究机构出钱,通过留学生回国做题目,或者直接同中国的医学院校和其他卫生机构合作,在中国人中间进行人体试验,把试验获得的血清或者DNA样本送回美国本土进行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徐希平博士在中国安徽地区的基因研究项目,引起了国内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南方周末》对此曾作过专门报道。

  之所以选择安徽安庆地区的农村,因为该地区人口流动性小,血缘关系相对稳定,服用药物较少。从村民的家谱推断,当地人在本地有千余年的定居历史,所以美方研究机构认为他们的基因没有被“污染”,可以更方便地查出中国人的基因特征,是非常理想的破解东方人群基因密码的试验场。

  血液是人体供氧和排毒的途径,血液中可以了解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缺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情况,可以针对中国人种的特点来制造相应的基因武器。只要找到基因密码的突破口,既可以用来防病,同时也可以用来害人。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安庆的基因研究涉及大量的血样采集,人数动辄上万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偷偷做协议之外的试验。关于抽血的量,正常人做体检和疾病化验只要2毫升就足够了,某些研究中从每个受试者身上抽取超过正常标准3-6倍的量,这是为了在已授权的研究项目之外,另外研究其他未申报的项目。

  目前类似的中美合作人体试验项目还有很多,不仅局限于安庆地区,有些至今仍在进行中。90年代初期美国还在北京、河北等地获取了中国百岁以上老人的血样,带回美国研究。还有专门研究汉族与藏族的基因差异性项目,不仅获取了汉族,藏族的基因,而且发现了东亚人种同西方人种的不同之处。

  从90年代初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仅目前曝光的少数中美合作人体试验项目就在我国境内进行了几十万例,其中对“哮喘病的分子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一项,批准招募的受试者为2000人,但实际招募的达16686人。其“工作效率”之高,“运行成本”之低,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一些外国研究机构以“科学研究”为名,只花了少数几个美圆就轻易拿走了宝贵的中国人的遗传密码。

  美国为什么对我中华民族基因密码如此感兴趣呢?它会允许中国的研究机构到美国去抽取血样做类似的研究吗?[188]

  早在一九九五年在美国旧金山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五百名经济界、政治界精英的会议。讨论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多余人口圈养还是消灭(其中就有美国策士布热津斯基参加)。因此,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肯定是这种阴谋算计的最大对象。在获得绝对的霸权和绝对的安全之后,美国是仅仅安于保持它的优越地位,还是要利用基因技术以及其他大规模的毁灭武器对全世界进行人口清洗,以彻底消除全球过剩人口,作这样的区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重要性,重要的在于美国具备这个能力而其他国家不具备反制的措施与能力。[189]

  虽然我们不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应该高度警惕那些以“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为名,暗中进行破解中华民族基因密码的研究。因为只要破解了遗传密码,研究者就可以自由地决定其成果的用途,而将其作为基因武器研究的可能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基因武器实质上是一种种族灭绝的残酷手段。面对基因武器的威胁,根本的对策是积极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可靠的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190]

  我们谴责一切形式的生物恐怖活动。然而,在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的战争中,我们又不得不将生物武器作为最后的自卫手段,这与生物恐怖活动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码事,况且,生物武器你不研究别人照样研究,到时候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如果能研究出一种对黑人无毒而对白人致命的基因武器,一旦需要,将其投放到美国,立马就会让美国瘫痪,因为美国政府和军队中有许多黑人雇员,让其彼此之间避之犹恐不及,就可兵不血刃达到目的。

  冷战期间的和平是建立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恐怖均势上的,今天,要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必须建立某种形式的恐怖均势。不管是太空武器,信息网络战还是基因武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手段,引而不发,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就不敢胡作非为。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和平统一台湾有百利而无一弊,中国人民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都希望台湾能够和平回归祖国,避免生灵涂炭的民族悲剧的发生,然而,统一台湾仅仅靠善良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当台海局势演进到临界点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手段与资源及时制止“台独”的发生,这就是我们关于台湾问题的底线:不惜一战,战则必胜。

  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地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一切可能的断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来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全体中国人民对“台独”决不容忍、决不姑息、决不坐视不管。

  95年以前,两岸基本没有军事对峙,当时连福州军区都解散了。95年后,台湾谋求走出去的策略,引起两岸军事对峙持续升温。

  李登辉在下台前抛出的“两国论”,把海峡两岸关系带入一个新的紧张的状态:对抗代替了对话,斗争代替了交流与合作。它再一次显示,台湾问题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国家统一的形势非常严峻。

  李登辉的“两国论”不只是孤立的个人言论,它不仅受到民进党的支持,也被国民党用中央委员会决议的方式,明确作为它今后的大陆政策。“两国论”使国民党内的分裂势力和民进党在力图从中国分裂出去上合流,找到一个可以相互接受的目标,并在政治过程中相互配合。

  经过李登辉多年的苦心经营,“台独”如今已经成为台湾岛内的主流政治心态。“两国论”发表后,新党立院党团召集人郑龙水委托民意调查基金会所作的民意调查显示,55.2%的受访者赞成李登辉总统提出两岸关系是“特殊国与国关系”,23.4%的人反对。同时,82.5%的受访者认为,大陆不可能接受“两国论”;49%的人担心中共会强烈反弹。

  这一数据说明,至少就目前的实际心态而言,台湾公众的多数并非心向统一,而是希望“台独”。这既是李登辉长期以来执行扶持“台独”方针的结果,反过来看也是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后盾。

  如果说大势,那么我们得承认,至少在台湾岛内,“台独”是大势,是民心所向。

  也就是说,在大陆对台湾二十年的呼吁、接触、交流和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感诉求以后,在几乎无条件出让大陆市场给台湾商人以后,在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长期居高不下以后,台湾当局不是更愿意统一了,而是更愿意独立了,台湾公众的回归心态不是增强了,而是减弱了。统一祖国不得不更加依靠武力,而不是民心。这才是中国需要直面的残酷现实。

  李登辉已经为台湾走“国家化”道路确立了一套制度,只是还没有能把它“合法化”。民进党上台后,台湾在“国家化”的道路上变本加厉地往前走。

  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积极奉行“渐进台独”政策,大搞“实质台独”,2002年8月3日更是抛出“一边一国”论,彻底扯下了“四不一没有”的遮羞布,铁了心要在他手中以推动公民投票立法为开端,通过修宪的途径,实现“台湾法理上的独立”,即公开“台独”,李登辉则首次明确提出台湾独立建国的主张,而且以2008年为限,具体提出了台湾独立时间表。扁李狼狈为奸,大大缩短了两岸可能和平共存的时间与机会,台湾分裂的可能性以月计。

  眼下台海局势恶化,“台独”势力甚嚣尘上,台湾当权者已摆出不回头的态势。在某种意义上,台海两岸主、客异势,台湾问题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或明或暗的“台独”势力这一边,大陆多半是在被动地应付“台独”势力接二连三的挑战。情势发展到今天,台湾局势已非我们的善意所能左右的,正如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说,要中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于是给“台独”势力发一张免费通行证。[191]

家园 第五节2

除非出现奇迹,两岸正在走向战争。

  善良的中国人谁不愿意中国和平统一?谁不愿意看到炎黄子孙免于同室操戈?亿万中国人期盼着祖国和平统一,而“台独”势力则企图毁灭和平统一的前景。我们历来主张和平统一,但仅凭我们善良的愿望无法达成和平统一。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廉价的和平,和平统一的主张必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正确的战略设计来保证。为了防止战争,必须准备战争;为了和平统一,不能放弃武力。战争的辩证法历来如此。“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中国人民必将以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192]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香港沦入“大英帝国”150余年,中国尚且收回;澳门沦为葡萄牙殖民地400余年,中国尚且收回;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可谓风头正健,但当其染指乌苏里江一小小沙洲时,中国军队平地惊雷,毅然与之交火,继而在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剑拔弩张。台湾问题是中国大战略棋局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生存和兴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决不会作任何妥协、让步,“宁失千军,不丧寸土”。

  中国政府目前已无退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那怕前面有万丈深渊,也只能义无反顾地前进,因为中国已经不起分裂(台湾的独立将直接导至中国的大分裂、大动乱);中国收回台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国际协议的形式召示全球,中国政府以武力平息分裂分子的武装叛乱是天经地义之事,会受到全世界主权国家的支持,因此中国政府决不会放弃台湾,当和平统一无望时,武力统一便成为唯一现实、有效的选择。

  中国人绝不愿自相残杀,但是从战略上看,日益强盛的中国大陆决不会让台湾成为美日插在自己腹部的“匕首”,为洋鬼子所用!要么刀入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要么“拿掉匕首”(武力统一台湾),别无选择。台湾若长期在战略上与美日为伍,只会成为牺牲品。这是两岸关系真真切切的战略实质。

  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性与复杂性与日俱增,两岸“统”与“独”的较量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难避免。没有一场较量,台湾社会不会真正理解祖国大陆人民和政府在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追求国家统一上的决心,也不会明白要分裂的话,他们必须付出什么代价。

  没有在军事上战胜台湾的分裂主义、抗衡外国势力干预的能力,和平统一只能是痴人说梦,而且只能受制于人。在台湾问题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无论是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抑或是想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是想对台湾实现和平统一,都不能一厢情愿。但是,只要充分估计发生不利情况的可能性,动员一切资源与台湾的分裂势力和国际的干涉进行一番较量,我们仍然有条件取得对台湾问题的主导权。

  现在的问题是,一旦中国被迫对台湾采取武力加以解决的话,美国和周边国家将会采取何种手段应对。

  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人在传统上更加同情台湾的国民政府,而日本人一直亡我之心不死,至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想法,就比较次要了。从理论上讲,俄罗斯是希望中国在台海发动攻击的,这有几个方面的好处,一可以牵制美国的扩张势头,二可以大卖军火,三可以以斡旋者的姿态捞取政治好处。

  中国只有脊梁强硬,和平的机会才会更多;只有做好准备,才有可能争取到和平。对一个国家而言,在国际斗争中至少应有可以还手的军事实力。

  有人说,生产力上去了,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就强大了。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的时候,清王朝的财富拥有量在当时的世界是名列前茅的。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把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说:“武力一直是思想将欧洲世界提升到当前水准的工具。”历史经验表明,安全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确实就是军事问题。只要综合国力拉得不要太远,安全,尤其是主权安全主要是靠军事实力来保卫的。[193]

  历史经验表明,在军事安全领域让步的国家是绝无出路的。正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打败了美国,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才得到东南亚国家的敬重;正是中国有了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才有30多年的和平。

  美国人说过:“是强大而不是孱弱,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苏联人说过:“要把防线建立在敌人的领土上”,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准备战争,把敌对势力企图从战争中捞到好处的想法消灭在萌芽中,战争准备的越充分,就越有可能避免战争。把命运寄托在怀恋台湾的抒情散文和血浓于水的诉求之上,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战争不能仅仅是“不得已”的事,而应当是依你拥有的手段,连你的对手都不怀疑你要打就能随时打赢的事。对中国来说,只有在没有必胜的把握时,战争才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拥有能举手投足间给“台独”势力以军事和经济的重创,能有效承受美国任何形式的干涉,有显而易见的胜利优势之后,中国和平统一的“奇迹”才会是理性逻辑的必然结果。[194]

  中国对台湾动手,美日干涉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在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发表各种据说是军事专家或导弹专家的访谈,声称台湾不堪一击,大陆的攻击力量能在五天之内解决台湾云云,是没有头脑并且极不负责任的――果真如此,台湾早就统一了;而说美日武力保台是有贼心无贼胆等等,不是幼稚无知就是误导民众。毕竟台海问题和美国亚太利益紧密相连,而且从历史上看其绝不惮于动用武力。

  美国认定中国和它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在可能发生的有限战争中,不足已给它造成巨大的伤亡。因此,美日最可能做的就是利用其常规战的优势敲打中国,但又不使中国到非拼命不可的地步,这一招是十分险恶的。TMD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也是为了更好地封锁中国,减少对日本本土尤其是美国海军的威胁。利用日本和台湾不仅可以从海上全面封锁中国,而且可以近距离地打击中国本土。

  事实上,美国已经在为此作精心准备了。

  据著名的加拿大汉和情报评论专稿消息,由于冷战结束之后美军在区域冲突中的频频得手,使美军已坚定其以“非接触战争”方式介入台湾海峡冲突的决心。从美国2001年5月初公布的军事战略调整内容看,它将发挥海空整体优势和地面部队快速空运及两栖作战的能力,完成对中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精心准备。在台湾海峡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美军以海空军为打击主体,对中国军队集结的前线地区、兵站、防空武器阵地、C3I 指挥中心、发电设施、公路、机场实施持续性打击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增加。并且,目前美军正在扎实进行相关作战准备。

  依据海湾战争、巴尔干战争、尤其是阿富汗战争的美军打击模式,第一阶段的打击行动显然以空射、潜水艇发射远程巡航导弹为主体。为贯彻这一战略意图,美海空军打击力量开始自2000 年以来有步骤地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关岛的战略地位得到明显提高。

  据悉2001 年3 月以来,美海军作战部长克拉克上将、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上将、第7 舰队司令麦茨卡中将、太平洋战区联合部队司令布莱尔上将等都相继访问了关岛,这一动向在冷战结束后实属罕见。2001 年2 月,美海军在关岛正式建立了第15 潜水艇部队。4 月,第一艘洛杉矶级核攻击潜水艇进驻Apura 海军基地,预定进驻3 艘同型潜水艇,它们都从大西洋舰队抽调。今年已经完成两艘的换防任务。汉和 确认它们是1981 年4 月24 日服役的SSN711 和1983 年1 月8 日服役的SSN705。第3 艘计划在2003 年以前配备这一战区。经过这样的调整,太平洋舰队所拥有的洛杉矶级核攻击潜水艇总数达到26 艘,大西洋29 艘。西太平洋部署的核攻击潜水艇已经达到60%。

  日本横须贺还有美第7 潜水艇部队,目前仅仅提供后勤支援。今后也可能得到充实。如此,2002 年以后台海有事时美第一阵可快速集结至少10-11 艘洛杉矶级SSN 和80 枚以上的战斧巡航导弹,其中8 艘洛杉矶级核潜艇可由夏威夷太平洋舰队潜水艇舰队抽调。

  核攻击潜水艇进入日本的频率也在提高。2000 年访问日本的洛杉矶级改良型SSN 为7 艘31 回、洛杉矶级SSN 5 艘19 回、Lafaet 级1 艘1 回。总共为13 艘51 回。比1999 年多10 回。驻日美海军还拥有2 艘Eagis 巡洋舰和2 艘Eagis 驱逐舰,拥有装填海基“战斧” 的能力。

  空军也在扩建之中。63 枚空射型战斧巡航导弹已经部署关岛安得森空军基地,关岛西南部拥有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弹药库。部署“战斧” 的意图在于政治上向北京示威,同时,军事上强化弹药储备。B52H、B2、B1B 战略轰炸机2000 年以来也相继由美国本土飞来,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分别来自德州的第7轰炸机团(B1B)、第2轰炸机团(B52)、第28 轰炸机团(B1B)。这一基地拥有进驻155 架B52 的历史记录。目前属于空军第13 军防区。假定以100 架B52H 和B1B 实施对中国的首轮联合打击,空射战斧的数量将达到800 枚。[195]

  目前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军方如何演练在台海“打航空母舰”,好像美国在台海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就只有航空母舰,其实美国对中国发动局部战争的准备,远远不止是航空母舰。实际上,美国太平洋舰队除了六艘航空母舰之外,还有八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和一百三十多艘其他战舰。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在韩国、日本、夏威夷驻扎的空中和地面部队,其中地面部队都是长于轻装空运的陆军和长于两栖作战的海军陆战队。同时,在西海岸华盛顿的陆军第一军,在圣地亚哥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在北卡罗莱纳的第18空降军(包含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和可快速穿越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战区的大西洋舰队。这些部队在美国即将进行的军事战略调整中,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在装备和快速投送及打击能力上得到加强。

  美国在摸清了中国不会突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底线,同时完成了在中国周边的军事结盟和准军事结盟之后,它就具备了用战争手段对中国发动一场局部战争的基本条件。

  目前没有人敢保证,美国这些部队届时不在西海岸-夏威夷-威克岛-关岛-冲绳-台湾东海岸一线完成快速部署,形成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可持续性海空打击的战略压力。同时,目前也没有人敢保证,届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主力舰艇不会南下,与台湾海军现有和即将得到的大型舰艇一起以保证冲绳-台湾东海岸航线的安全;也没有人敢保证,届时澳洲海军舰队不进入菲律宾海与美国舰队遥相呼应;也没有人敢保证,届时中国周边国家不会为美国军事力量提供方便。[196]

  中国不会主动挑战美国利益,要说对抗,仅仅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可能被迫面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干涉。从应付台湾海峡战争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重点发展核力量(包括战略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战术核导弹,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等)及海军、空军力量。

  如果中国停止新增核弹头,中国将难以抵消NMD盾牌,这势必打破中外之间原已脆弱的核武战略平衡,中国的核武将失缺威慑效用,使强国更容易入侵中国。上世纪50-60年代各强国曾经多次企图以核武对中国入侵,直至中国在80年代长程核武实际部署及具备第二次打击力,各强国认识到入侵中国的代价巨大,才从此打消入侵中国的念头。

  核力量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对抗的基础力量,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基础和支柱,是任何力量都不可代替的。如果美国为了台湾同中国交火那就是一场巨人之间的战争,巨人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用常规武器使一方屈服的,巨人之间的战争一定是核战争,而在核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核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

  美国和苏联都明白这一点。二十世纪下半叶是美苏对抗的时代,当时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是由美苏之间的对抗引起的,但是美苏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爆发过战争,这是由于两者的核力量处于平衡状态。俄罗斯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俄罗斯将核武器提高到国家战略支柱的地位上,在军费吃紧的情况下全力保住战略火箭军和战略核潜艇部队,不论俄军常规部队削弱到何等程度,只要它还有那令人生畏的核武库还在,美国就不敢与俄罗斯正面为敌,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就不会动摇,这是铁的事实。

  中国有现在的国际地位和有核武器是分不开的,所以中国应该在现阶段要有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核武库。

  布什政府2002年1月8日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名为《核态势评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的机密报告, 对全世界来说,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美国不再把手中的核武器当作是非万不得已不能使用的镇宅宝剑,而是把它当成随时可以亮出来的鬼头刀,使用时的所谓“紧急情况”更是怎么理解都行。

  美国既然把海峡两岸开战作为对华使用核武的条件之一,分裂中国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美国把两岸开战作为准备用核武的条件,则等于是正面支持“台独”了,对此中国已经没有必要再去猜测美国“会不会”干涉祖国统一,而应该把力气用在让美国“敢不敢”上了,关键是要有让美国没有胆子摁核电钮的实力。这更提醒了中国发展核力量的重要性,核武绝不是战争的取胜手段,却是避免和制止战争的重要法宝,在这个问题上,退让是没有用的,继续“韬光养晦”更是坐以待毙,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能和美国到达战略平衡的核力量,“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力量及其他大规模杀伤力量是让美国决定“敢不敢”的关键。当然,拥有像美国那样能摧毁世界多少次的核武库实属浪费。[197]

  中美关系中美国的强权作派,归根结底,还是起因于中国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不够。假如中国发展起三至五百枚或者更多的可以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部署以战略轰炸机为平台、载有核弹头的空基中远程巡航导弹,从而使中国的战略核武形成陆基、海基、空基的立体威慑,中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但是,中国的核政策上有个明显的误区,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该政策制定于第一次核爆炸成功之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正同时与苏美为敌,在国际社会里倍受孤立,手里突然添了这么个让人眼红的家伙,调门当然应低点为妙。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已是今非昔比,在一切都已改变的情况下,坚持这种被动挨打的核政策实在令人费解。

  美国有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使用核武的说法,中国为什么不能也这样做?中国必须调整核政策,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外宣布:“当国家安全与统一受到外来势力严重威胁时(在中国受到外来侵略时常规武器已不能打赢战争时),保留对外使用核武器的权利”。这句话本身就是对美国的震慑。的确,核战的结果是两败,这正是中国应让美国明白了解的,也是核武器的第一作用,核威慑的意义所在。中国说明了要大打,美国反而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对中国来说,两败的结局也比美胜中败好。

  中国现有的核战略是在美苏抗衡的冷战时期作为第三方力量确立的,所以中国的核武库还是以威慑为主,数量不多。现在我们需要新的核战略,中国要使自己的核武库成为世界核武库的一极而不是冷战时的一个筹码(小布什推行NMD就是送给我们的一个绝妙的理由,我们可以拿NMD做我们扩展核武库的挡箭牌),作到确保至少可以毁灭美国一、两次。

  在核武器中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战略核潜艇,核动力潜水艇可在水下发射4000海里以上的弹道导弹,而在地球上,没有那个大陆距海洋的距离超过1400海里以上。

  美国的核战模拟显示:一旦核战爆发第一次核打击下陆基核武器的存活率是百分之十、轰炸机是百分之五十、战略核潜艇是百分之九十。同时战略核潜艇的威力也是巨大的。以“俄亥俄”级为例,该级艇水下排水量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吨,载有二十四枚‘三叉戟Ⅱ’潜射战略导弹,只要一艘“俄亥俄”级潜艇发射的二十四枚三叉戟Ⅱ’导弹,三百多枚分导核弹头就会在三十分钟内摧毁一万两千平方公里内对方的二百至三百个城市,而美国共有十八艘“俄亥俄”级核潜艇,除去裁减的四艘还有十四艘,假设损失百分之十还有十二艘,以每艘三百枚核弹头计算,美国在受到第一次核打击的情况下不算陆空基核力量仅“俄亥俄”级就可以对敌国发射三千六百枚核弹头摧毁敌国三千六百个目标,这就是美国四处炫耀武力的资本。所以美国政客才会说要介入台湾海峡,那是因为中国现有核力量只够伤害美国并不能使美国退缩,中国现在只有很少的导弹可以打到美国的西部,这样的打击只会使美国愤怒的还击而不能使美国动摇,同时还会使中国招到全世界的反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没有使用原子弹时苏联可以和它平分欧洲,一九四五年美国有了原子弹之后苏联想要日本的一半连门都没有,实力是关键问题。所以中国现阶段要将有限的军费投入核武库的扩充上尤其是战略核潜艇的研制和装备上,这才是中国目前迫切需要的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可以拥有的力量――让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核武库。要让任何国家都明白干涉中国的内政所冒的风险不是核打击而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核毁灭。对于一向追求实利的美国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就算他毁灭了中国他自己也被毁灭了,然后被其他国家取代,这根本没有利益可谈。如果中国的海军战略核潜艇有其一半的打击力(七艘“○九四”型战略核潜艇),就可以使美国不会直接介入台湾的战事最多只是卖武器给台湾,而以中国现有国力七艘战略核潜艇是完全可以保证的甚至还可以更多。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九四”型战略核潜艇载有十六枚“巨浪Ⅱ”潜射战略导弹,以每枚十二个分弹头来算,七艘“○九四”可以同时打击一千三百四十四个战略目标,这还不包括中国的陆基核力量,任何国家受到这样的打击后都不可能还有文明存在!

  当然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但是只有这样的力量才可以阻止美国对中国内政的武力干涉。历史告诉我们――你想和美国谈判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要拿出实力来(朝鲜战争用鲜血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目前中国应该在十至二十年之内集中资金和力量建立一支强大的以战略核潜艇为主的核力量。我们要象死神一样把绝对的死亡带入美国的灵魂深处,不仅让这一代的美国人恐惧还要让下一代和下下代的美国人恐惧(这一点苏联人做到了)。[198]

  中国必须采取“ 等效核威慑” 战略,把核武器作为常规力量不足的平衡器来使用,以此保证一个效果:如果美国发动核战争,其本身将被有效毁灭。中国被迫扩充核武库的结果是,美国将不得不在中国全新战略核实力面前妥协,寻求建立美中战略平衡新格局。这样做的另一种好处是,可以结束多年来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疑惧。

  一旦中美在台海开战,日本的态度举足轻重,如果日本卷入,中国将同时与世界第一、第二经济强国作战,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只有将“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条款删除,才能让日本了解,如果它敢去台海玩火,中国将立即对其进行有效的核打击。而这对中国而言,既可雪甲午战争以来百年国耻,又可杀鸡吓猴,正告美国,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并且还不会遭受直接的核反击,一箭三雕。[199]

  如果中美日(美国可能的主要盟友)开战,中国与美日常规武器对比,劣势明显。但这并不表示中国没有还手的能力,事实上,三家一旦开战,导致最后决战,从地理条件上的优劣看,首当其冲的是日本国的消亡。

  日本本土缺乏机动空间,而且它的工业过于集中,一旦遭到强大轰炸机群或是大量地地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攻击,将很快使其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陷于瘫痪。专家们举例说,日本现有25座核电站,并计划2020年以前再增建20座,使核电达到其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日本经济本很难经得起现代战争的打击。数十座核电站一旦遭到摧毁,国民经济将陷于瘫痪。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战略腹地的日本,一直在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从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不断寻求美国把日本原来强占的琉球和中国的钓鱼岛私授日本,以便将其战略纵深增加到1000海里。

  按照军事专家的设想,如日本和中国发生全面战争,那么,中国可在东北吉林省部署中程地地弹道导弹,或在黄海部署中程潜射弹道导弹,或跨过轻津海峡,在日本海部署中程巡航导弹。这些导弹在卫星精确制导下,都可轻易毁灭日本诸岛。

  此外,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岛国,位于亚太地震板块之上,而且从日本的地震史来看,下一次关东大地震已经不远,对日本素有“靖康耻尤未雪”之恨的中国,下次若再与日本交手,大可不必以常规海空军与之正面缠斗。只要在日本近海的传统地震带上布设核水雷,就足以引发日本列岛一连串的大地震,而随之而来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巨型海啸(海啸对中国也有影响,但比之日本则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即使一连串的大地震不能摧毁日本全境,但此海啸也将使日本列岛沉入太平洋,日本也将彻底从地图上被抹掉,成为历史。此外,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的巨型海啸将使中国有另外的一个意外收获――将把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夏威夷州从地图上抹去。可以肯定,中国人不会对此有丝毫的内疚和负罪感。

  从美国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也有巨大的不可弥补的致命缺陷。首先,美国西部加州地区同样也处于大断层之上,而且不止一个,并且最大的一个同样位于海底,美国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最好的导弹防御体系,但讽刺的是它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底不受攻击,一旦攻击成功,整个美国西部将被淹没在太平洋的海水之下(地理考古学已经证实了,在数万年以前美国的加州部分地区曾被一次太平洋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啸所覆盖)。美国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地理因素,那就是地球上最大的,也是所有已知火山中最大的活火山――黄石国家公园恰好位于美国中西部地区。从美洲的火山活动史推断,黄石火山将有可能在未来三十年内的任何时刻再一次大爆发(科学家预估,届时整个美国包括加拿大的大部分都将被埋在数百公尺深的火山灰烬之中)。

  中国的核武器数量比之美国的确处于绝对劣势,但并不代表中国无还手之力,只要将此类核武器投掷到黄石公园之上,足以引爆地球史上除超大小行星攻击外最大的地球灾难。至于中国大陆(甚至整个亚欧大陆),则有可能因为核武器的地毯式轰炸,无人能够生存。[200]

  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如果美国的炸弹首先落到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中国的报复落到美国的土地上也就没有什么道义上的区别了,我们绝不在美国划定的圈子里打转。大国有责任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在面临国土分裂的情况下,最高的道义是站在国家利益上的,目的的合理性总是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美国如果胆敢用航空母舰干预台海战争,我们就用中子弹来侍侯它。

  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尽管从来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一种具有核武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美国军方曾以美制和苏制先进坦克试验中子弹,结果坦克内的动物全部死亡,一枚普通中子弹,在二三百米上空爆炸,瞬间可使200辆配备强大火力的坦克丧失敌斗力,人员死亡。

  中子弹经过多年改良,已远远超越了最初的设计,战力日趋神奇,可作反舰和反导弹用,甚至专用来破坏敌方军事指挥系统的心脏。

  美、俄都曾试验以中子弹瘫痪来袭导弹,颇为成功,导弹在空中变形,丧失功能,而战舰遇上中子弹,则瞬间变成废铁,由此来看,它确有“特异功能”。

  中国在1964年,即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已放眼中子弹,那年著名核子物理学家王淦昌,提出激光核聚变初步理论,以此中国科学家开始有系统地从事这方面研究,10年后,科学家采用激光技术,在实验室观察到中子的产生过程。到80年代初,建造了用于激光核聚变研究的装置,80年代末期成功试爆中子弹。王淦昌是世界上最先提出激光核聚变概念的科学家之一,比美国中子弹之父科恩还要早。

  1999年中国政府严正驳斥了《考克斯报告》,并透露中国早已拥有了中子弹,核武器的实力和实用价值已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201]

  苏联人炮制的核突击战略,也就是广泛使用战术核武器为后续部队开路的进攻学说,曾将北约军队威慑得老老实实地在柏林墙后面呆了四十多年。中国只有拥有战略核实力,才能让美日有所顾忌,使“台独”跳梁小丑失去海外支持,不敢妄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核武器的功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完成海内外炎黄子孙日夜所盼的统一大业。对外的核威慑,正是对内和平的保障,统一的基础。[202]

  如果说中国可以在申办奥运、银河号、炸中国使馆、撞机、预警机等问题上都可以忍让的话,那么在涉及台湾统一问题上是没有一点让步的余地的,台湾问题关系的既不是个人面子的问题,也不是国家尊严问题,而是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

  当年邓小平在同撒切尔夫人谈判香港97后地位的时候,铁娘子恐吓说:如果中国一意收回香港,有可能在香港内部造成混乱,并最终导致香港经济的完全崩溃,使香港倒退到一个小渔港的时代。而邓小平则坚定的说:当年我们割让香港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小渔村,现在我们完全有这个心理准备再以一个小渔村的形式把她收回来。

  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习惯了艰苦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人民可以忍受经济倒退20年,美国是世界首富,美国人习惯了富裕奢华的生活,美国人可以忍受经济倒退20年吗?如果这样,还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吗?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损失不会比美国大,这正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辩证法是历史逻辑的精髓,而国家利益则是历史逻辑发生的起点。在美国人的国际政治词典中,“朋友”的含义,永远只能是打不败的对手。没有实力的朋友最后为有实力的朋友所抛弃,而有实力的对手却成了朋友,这似乎是霸权政治的行为规律。就像尼克松认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一样,美国在与当代中国的较量中,如果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无法战胜的对手,中美关系反倒会好转。[203]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几十年的建设成果,可能毁于一旦,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即使是所谓常规武器也具有了准核武器的威力,“把他们炸回石器时代”就是美国轰炸南联盟时的一句口号。

  台海之战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死生,因此,战争的准备必须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在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军事干涉的同时,要尽力向最好处努力,运用大战略中的各种因素和力量,“远交近攻”,增加制约美国军事干涉的因素,争取将美国军事干涉台海大战的程度尽量降低。

  在拉拢美国方面,台湾不惜工本。台湾每年化大笔金钱,就是要在美国渲染中国威胁,并丑化大陆。台湾通过资助研究所,收买国会议员,提供非法政治献金(宋楚瑜把数千万美元用秘密方法汇往美国就是在美国秘密运作的资金)。台湾还花钱让美国的无聊文人写文章攻击大陆。[204]

  台湾善用所谓“民意牌”和“民主牌”来赢得的美国的民意,在于美国人民看重民意和民主。大陆也应学会打“民意牌”,让美国政界、民众、媒体了解到中国大陆民众反对“台独”的强烈意愿、大陆政府感受到的民众压力。只要让美国选民了解了中国民意的真相,迫于民众的压力,即使美国政府要全力支持“台独”,也很难说服美国民众让其子弟为“台独”流血。

 具体而言,大陆的可选择办法有:

  一、允许让国内然后海外非官方机构(如盖洛普公司)进行民意调查,公开结果,向台湾和美国宣示中国大陆民众希望台海局势稳定、反对“台独”、要求和支持武力干预“台独”公投的强烈意愿。

二、允许大陆民众民间向台湾和美国政府、机构和平示威、递交信件,表达反对“台独”、维持台海和平的呼声。美国和台湾不相信大陆的官方媒体,而较重视大陆民众民间的观点和自发性活动,如游行示威、签名信。

  三、大陆代表民意的机构代表、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公开发表对台湾局势的观点,表达对“台独”的立场。[205]

  大陆应该把如何争取美国的民意做为一个重要课题。中国政府需要解释台湾问题的真相,解释大陆方面的立场,宣扬大陆13亿人民的坚强决心,传达大陆人民对美国人民的善意,强调中美关系的意义,指出台湾独立的危险性和民族自决的欺骗性,特别是美国干涉台海事务的不合理性,“台湾关系加强法”的侵略性,以及美国协防台湾的危害性。要让美国人民知道,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所以中国有权而且必须保护自己的领土。外国军事干涉是侵略行为。中国是被侵略的,是受害者。侵略者必须承担一切后果。而且,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支持,中国防卫台湾领土主权的行动是永久地,不会停止的,而且是不计代价的。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主权,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和牺牲。美国人民不会愿意为了远隔重洋万里之外的中国的一个岛屿而冒失去一切的危险。对美国人民来说,那是根本不可理解的,也是根本不值得的。

  美国政府要支持“台独”,为什么要拿我们的沃土做人情呢,何不人情作到底,送一块地盘给陈水扁,免得生灵涂炭。

  应当指出,美国是当今世界仅存的超级大国,它不仅拥有最先进武器、技术装备起来的军队,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但是,即使美国领导人也意识到,它的力量和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它要达到的目的是用其现有力量和资源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而不是在得不偿失的战争中消耗其力量和资源。这就有一个利益得失的权衡问题。美国是一个民族感情极强的国家,一旦严重伤害其民族感情,其爆发出来的报复力和战争潜力是十分强大的。台海战争是中国人之间的内战,与二次大战时日本袭击珍珠港有本质的不同。只要处置得当,美国当权者很难用只有政客们才懂的理由来说服美国人民支持一场将其子弟投入为“台独”而流血牺牲的战争。鉴此,台海大战中,在维护中国主权的同时,除非美军大打出手,在可能的情况下不首先攻击美军,避免伤害美国人的民族感情,树敌过多,虽然这并不公平。因为美国军事干涉也伤害 了中国的切身利益和民族感情,但仍应现实地、慎重地处置之。[206]

  当然,美国暗示会使用核武应对台海局势,更大的可能是一种核讹诈的手段,大国核战不会有赢家,那么美国的小动作意味什么?那是一种信号,即美国以武力介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在大大增加。通过核讹诈的方式,迫使大陆在美国介入台海时,不敢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对付它的航母舰队,而只能在它划定的舞台上打一场自己得心应手的常规高科技战争,这是一场胜败能够自主控制的战争,而且胜利的天平在战争没有打响之前就已经偏向美国一方,放弃这种优势,转而打一场胜负难定,两败具伤的战争,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不会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这才是美国真正的战略意图。

  美国介入台海最可能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局部战争夺取台海周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空袭我沿海的部队和舰艇、机场,使我军无法达成登陆的目的,迫使停战,然后由于战争的失败,动摇我国政权,达到美国的政治目的。这是美国比较容易做到的方式,也是最可能的方式。但由于台湾对于中国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中方很可能倾尽全力进行一次“全民战争”,而若美军仅以局部战争作为出发点投入战争资源,很可能会不体面的败退或者投入更多资源升级为全面战争。全民战争异常惨烈,尤其对于中国来说一旦战败后果是灾难性的,惟有全力争胜。

  可以想象,中美全面战争对我们来说无论胜败都将代价惨重。因此,在战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发生后则抛弃幻想全力作战,以免瞻前顾后为人宰割。在这场博弈中,先期威慑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战争爆发前可以充分显示我们的战争决心,迫使美方仔细掂量可能要付出的代价,若能有效吓阻自然最佳,如果不能则只有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必须有足够强的战争意志,敢于流血才能少流血。而如果美国以核武器要挟,则必须让他们明白,没有全面的核战争,只有同归于尽的核战争,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玉石俱焚的勇气与决心,才能阻止核战争。[207]

  针对美国染指台海的战略企图,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战略打击力量,研制生物武器,加强我们的筹码,遏制大战;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在对付美日联军的常规战中有足够的手段,至少足以重创之,在小重突中也能占应有的便宜。只有作到这一点,我们军事取台才有足够的把握。

  维持国家主权的决定性力量,是一国的国防能力,而一国的国防能力又最终取决于该国的技术能力。有什么样的技术能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军事攻击手段和方式。仅就有限战争而言,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主要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而是一国的军事技术能力及由技术能力决定的军事作战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在无限和全面的总体战争中,才能发挥作用。而历史表明:往往正是局部战争的失败才导致国家的失败。打赢局部战争的关键并不是综合国力而是军事技术及由军事技术决定的军事指挥艺术。19世纪的鸦片战争及20世纪末的美国打击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根据麦迪森《世界经济200 年回顾》中的计算,二百年前,中国经济总量高居全球首位,中国GDP 占全球总量的28.7% ,而当时位于次席的印度,位居第三、四位的法国和英国三国累加起来,其GDP 也仅仅占全球总量的26.5% 。[208]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着在外层空间卫星(继而是深层海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以争夺低层空间(制空权)和浅层海域(制海权)为主要内容的更为深刻的军事革命。在现代战争中,二战时期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已为在卫星监控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所代替;比较朝鲜、越南战争模式和伊拉克、科索沃战争模式,不难发现,后两场战争已标志着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作战方式初步实现了 上述转变。在新的战争模式中,“诺曼底”式的大规模陆海空军进攻已让位于在航空母舰上形成的、在太空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导弹远距离海上和空中打击;传统的人与人的正面交锋已让位于物与物的冲突;陆军(若不与其他军种混合)的作用将大幅度下降。

  在未来战场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将不取决于一国陆军的数量及其传统作战能力,而取决于该国的海军和空军质量及其所拥有的现代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基础之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现代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掌握了外层空间(继而是深层海域)监控技术,也就掌握了低层空间的制空和制海权;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世纪末英国和日本的海上胜利使中国失去了香港和台湾;20世纪末,美国在海上、继而空中的胜利,使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变相损失了部分主权;21世纪,中国若不能建立起海上和空中进而外层空间的相对优势,就可能失去对台湾、南沙群岛乃至西藏、新疆的主权。[209]

  对大陆来说,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主权问题,它同时也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海权问题,中国的海军力量处于相对弱势,“台独”分子才敢跟大陆作对。因此,中国要大力发展海上和外层空间的自卫力量,这里是中国国防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210]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神叫做阿喀琉斯,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锻炼他的意志和身躯,倒提着他的身体在环绕地狱的冥河中浸泡。浸泡后的阿喀琉斯果然如钢铁一般坚硬,战无不胜。但是,他的一只脚后跟却始终握在母亲的手里,没有浸泡到冥河之中,这只脚后跟和普通人没有两样。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就被他的仇敌射中,阿喀琉斯当场殉难。“阿喀琉斯的脚后跟”(Achille'sheel)这个“成语”便被用来指代人的致命弱点。

  制海权实质在于对敌方海上兵力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阻止其使用海洋。根据中国海军担负的战略使命、任务和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作战的需要,为了争夺制海权,中国海军就必须吸取中国近代海军全军覆灭的惨痛历史教训,不能仅囿于近岸近海,而必须从近海向前延伸至太平洋西北部,如果中国海军不具备在这一区域同美日海军相抗衡和争夺制海权的能力,或拥有对其构成“撒手锏”的兵力兵器,那么在战争到来时,只能是坐以待毙,丧失战略主动权。

  从地缘角度看,中国海区呈半封闭状,外有岛链环抱,通往大洋的通道多数为岛链遮断,中国海军兵力进出大洋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他人,在战时很有可能被敌方拦腰堵截。再者,现代海军兵力的远距离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在足够远 (1000 海里以上 ) 的距离上拦截和打击敌方的兵力兵器,就无法保障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211]

  对目前的中国而言,如果没有海权,其对台湾和南沙充其量也只能有名义而并非事实的主权;但如果因军力(主要是海军和空军的战斗力)长期不济而导致战争失败,中国将很可能彻底失去与这些地区的主权联系。为此,中国从现在起就应优先迅速地加大与航天航空技术相结合的海军和空军建设。只有拥有与中国的对手相差不至过于悬殊的战斗力,中国才能避免鸦片战争再次在中国东海降临,避免或推迟类似北约干涉科索沃的战云在台湾、南沙及西藏地区重演。

  我们必须以更为积极的姿态阻止中国出现再次被分裂的可能性,迅速将以本土自卫为主的国防模式,调整为以制海权和制空权为主的国防模式。不然的话,我们不仅不能阻止北约军事干涉南联盟科索沃危机的模式在中国的台海乃至西藏地区重演,而且不能为中国崛起创造一个最基本的国际安全环境。[212]

  无论我们武力统一台湾,或收复钓鱼岛,都必须面对美国和日本的海军。美国是有全球利益的国家,不会把全部海军用于西太平洋,美国负责西太平洋防务的主要力量就是总部设在日本横须贺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因此,中国海军只有有了与美国第七舰队一争高下的能力,才能具备保卫中国的全部海上权益,其中包括武力统一台湾所需要的海军力量。[213]

  海军是非常专业化和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军种。中国海军不能再是“旱鸭子”,她是一定要携带导弹并伴着外层空间运转的中国卫星远航,并在远航中推展我们的安全边界。当代中国海军一定而且必须要有一个快速的和大规模的发展。中国的未来系于现代化的海军;中国的命运系于现代化的海军。[214]

武力统一台湾不仅要取得台湾海峡的制海权,还要有足够的海军力量威慑和阻截美国和日本可能的军事干预。因此,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必须具有取得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作战能力,并在南海舰队配合支持下,阻截美国航母群、日本九?九舰队的干预。如果有这样的作战能力,对付台湾海军自不在话下,而且也会使美国和日本产生一定的顾虑,不敢贸然介入引火烧身,达到威慑目的。这样的海军实力,也为远期收复钓鱼岛提供了军事上的可能。当然,如有适当的战机,也不妨在统一台湾战争中,一并将钓鱼岛收入囊中。[215]

  除了海军力量外,另外一项中国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的无疑是空中力量,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先进的远程作战飞机和侦察技术,取得绝对的制空权,这样才能有效的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航空母舰只是一个搭载平台,它的打击力量是一个由战斗机和预警机组成的空战系统,没有这个系统航空母舰和客轮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就台湾的地理位置而言不需要花费这么大的经济代价,而且建航母会引起周边局势的紧张;潜艇想要发挥打击能力没有空中优势损失会大的惊人(二战时德国潜艇损失超过百分之五十),没有空中优势解放军想渡海也是非常困难的。有空中优势不一定能赢得战争,但是没有空中优势一定不能赢得战争,从二战到海湾战争再到科索沃战争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点。

  根据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以高科技现代化的战术空军来实施其在“中强烈度战争”的高强度、大力度的战略打击的表现,在未来战争中,空军要“首当其冲,全程使用”,要准备当主角,进行“相对独立的战争”。

  现在空军的远程打击能力,要比航空母舰更有威力,打个比方说,以一艘中型航母载机30架来说,其全部的战略打击能力,甚至比不上一驾B-52,如果我们有能力发展出具有隐身性能的如B-2类的战略轰炸机,则一架B-2的威胁,要远大于一艘航母,发展出关键武器,可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获得战略上的有利地位,比如说冷战时期的苏联,虽然经济发展迟缓,但由于在核武器方面的庞大数量,搞得美国人非常难受,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长期以来,美国之所以敢于四处干预别国内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领土没有与任何一个有威胁的军事强国接壤,没什么后顾之忧,而一旦它的国土处于敌对一方的战略打击范围之内(排除核武器的因素以外),它就必须冷静地考虑一下干预别国内政的后果――如果萨达姆拥有B-2,难保不对美国本土进行打击。如果在战术战斗机方面能够发展出F-22这样的飞机,那么可以肯定的是,5到10架F-22就可以控制整个台海上空,即使陈水扁有700架战机,如果全部升空作战,相信不用一天功夫,就会全部被击落,这是军事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还是以B-2为例,它从美国本土起飞,飞行了数千公里,横跨大西洋轰炸了中国大使馆,这样长的打击距离,对于中国来说,威慑亚太地区绰绰有余,也不象航母那样脆弱和目标过大,容易遭到来自海面上下和空中各方面的打击,而且一旦航母被击沉,它上面所有的飞机也就一起同归于尽了。[2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战争,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即进行作战的任何一方如果拥有制空权,则己方部队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拥有的是压倒性的制空权,则战局也很可能呈现一面倒的态势,这一点,与杜黑等老一派战略家的空中炮兵观念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

  面对一个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如果靠单纯防御和拚火力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军队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的,主要是空军,空军强大了,有了制空权,同样也就有了制海权,以中国的军事发展趋势来看,并不是以侵略他国为目标,而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主要假想,那么,只要发展出必要的中程轰炸机和先进战斗机,覆盖中国领土和领海的制空优势还是可以获得的,关键在于空军的发展不能亦步亦趋,老是跟在别人后面搞装备,而是必须设计出真正的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机。

  俄罗斯已经正式把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3分别定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战斗机,将苏―27和米格―29视为第四代战斗机。而苏―37和米格―1. 44战斗机只能算作“第4.5代”战斗机。[217]

  空中力量二十年超俄赶美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加大力度去追赶只会使差距更大。集中力量搞一两个机型,关键性的技术自己做不出就去买,买不到就去偷,偷不到就再集中全国科研院所一起搞,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就两个、三个五年计划。军备竞赛不可避免。

  有学者说,前苏联是被军备竞赛压垮的,我们不应该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和浮浅的。前苏联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体制不合理:即在经济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军备竞赛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很次要的。[218]

  从古今中外和世界各国发展军备的情况来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军备竞赛是经济发展的累赘”,关键是有关的体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使军事科技和军工生产同整个国民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从而使国防现代化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军事竞赛的压力是美国科学技术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动因。这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压力和紧迫性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

  美国的一贯国策是通过在尖端防务技术领域内的竞争性发展带动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整体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经验都不能算作是第一流的。然而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防御技术在军事体制的强有力的推动下,已经雄居世界之首。在战争的推动下,美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超常规发展,整体上遥遥领先于世界。

  在和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的年代,美国建立起了一整套以政府和军方为主导的科研机制。这套机制采用工程式的项目研究体制,由国家提供经费和一切必要的条件供应,在研究层次上实行分工。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研究由国家实验室和大学来完成,应用技术和开发型号研究一律交给企业去完成。在这个特殊的利益机制中,政府是主要的科研组织者和财政支持者,军方是项目研究的监督者,而私人企业则是主要的项目承担者。

  在发达的信息共享制度的推动下,科研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雄厚的基础成果的支持下,创新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在政府的直接组织下,美国的科学技术才在冷战期间获得了领先世界的长足进展。

家园 第五节3

正是冷战期间的技术开发和科学储备,才使得美国今天的知识经济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迅速形成。

  明确的目标、竞赛性的组织管理和充裕的经费供给是保证美国国际科研计划结出硕果的重要原因。虽然国防科学研究并不是美国科学工作的全部内容,但这种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国家行为却为其他非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适宜科技进步的优越条件。正是因为联邦政府的投资完成了那些耗资巨大而风险性也很大的开创性和基础性科学研究,美国经济才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能够带来具体经济效益的发展研究中去。国家提供前瞻性的科学成果,而私人企业则在此之上进行商业开发,却不用承担基础研究的“痛苦和折磨”――众所周知,互联网就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实验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推动美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五角大楼。而整个美国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将获得直接的推动。[219]

  我们不应该向苏联一样每个领域都和美国竞争,但是该竞争的地方就不能退缩,发展航空工业既是国防安全的需要,又是提升国家工业和科技整体技术水平的需要。飞机会拉动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数控机床,电子遥控,计算机,高级空调等安全设备,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发动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等等,与简单的服装生产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220]

  航空工业的本质是军民结合的,而且只有军民结合才能使航空工业兴旺起来,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在发动机和航空电子上我们投入一百亿(这只是厦门远华走私案金额的的一小部分),发动机和航空电子上的进步可以让我们制造出好的大型民航客机,一百亿的回收只是时间问题。这对于扩大内需,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样是大有俾益的。更重要的是,发展民用大飞机本身就是潜在的军力储备。因为民用大飞机是多种军用飞机的技术平台(军事运输、加油、预警、指挥等),这些类型的飞机正是我国目前所迫切需要的,而西方是不会卖给我们的。

  人口仅为5700万的法国拥有完整、独立和发达的国防科技和工业体系,能够研制和生产包括核武器和航空母舰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如果法国经济中没有军事科技和军事工业这一大块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反而是要出严重问题的。[221]

  中国的战争潜力,是任何人都不可小视的。

  1999年美军费支2860亿美元,据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统计,1999年中国国会(全国人大)批准的军费支出为100亿美元,额外隐性军费支出为100亿美元,中国1999年度军费支出合计200亿美元,日本国会批准的1999年度日本国防卫费用支出总额为540亿美元,虽然从绝对值计算,中国的军费支出不到日本的二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从国民经济结构和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简单来说是指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等于它们之间以一些基准商品货币价格来衡量的价格水平之比,换言之,在任何国家中任意一种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日实力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美国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四;同年日本的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而中国的社会消费服务业产值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这就是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美日的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于不决定国家战争实力的社会服务业。换言之,美国的各大城市夜总会的消费收入、美国从新州大西洋赌城到加州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消费收入、日本的夜总会收入、日本的其他娱乐场所消费收入等等,虽然可以为美、日社会创造出钞票,在战时却无法转换为战争能力。

  实际上,这些专家认为,在决定国家实力的工业能源、原材料、加工制造业等能力方面,美、日并不比中国占多少优势,有些项目中国已与美、日并驾齐驱或者超越了后者。

  例如,中国钢产量、造船顿位、重型卡车生产能力、化工材料等,与美国不相上下,而中国的水泥产量,是美国的六倍!更重要的是,中国绝大部份战略资源,都在中国境内,而美日则有许多战略资源仰赖进口。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国民经济一旦转入战时轨道,其“撑下去”的巨大自持力。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据1999年度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劳动力价格远低于美日。同样是一美元,在中国的实际购买力是在美、日的五倍。

  如果世界银行这一统计是准确的话,那就意味着,按照美国技术标准,建造由一艘中型航母、四艘驱护舰、两艘核潜舰、一艘补给舰所组成的一个航母战斗群,美国需耗资200亿美元,而中国仅需耗资40亿美元。

  不过,这绝不等于说,中国的200亿美元军费,实际上等于1000亿美元,因为有不少尖端武器,中国需向外国购买。而中国对外军购时,其购买力平价不但对美、日没有优势,反而处于劣势。西方国家仍然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技术武器装备,外国武器商因此可对中国漫天要价。因此,中国要想真正享受购买力平价的优势,唯一的途径就是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222]

  采用军事手段解决一项利害冲突问题,必须把握火候,掌握适当的时机动手。正如孙子说的,“静如处子,动如狡兔”。即使大陆是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如何掌握适当的时机,对决定冲突演变的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说来,既然称为适当的时机,就是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否则会使手段和目的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如果大陆军方操之过急,师出无名,不但会在国际上陷于困境,甚至难以说服、动员大陆民众;假若反应过迟,也会使稍纵即逝的良机失之交臂,反而会造成台湾在相当长时期内在法律上脱离中国的结局。如果在台湾民意机构或其他类似权威机构正式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即独立)之后,再诉诸武力,则极有可能无法改变台湾最终走向独立的结局。由此可见,在有足以使世界各国和大陆民众信服的迹象,证明台湾正在滑向独立的终点之后,而在台湾民意机构或其他类似权威机构正式投票决定台湾前途(即独立)之前,这一段时期是大陆军方诉诸武力的合适时机,在使用武力之后有可能改变局面,挽狂澜于既倒。并且这一时间宜早不宜晚。[223]

  不管我们怎样反对,美日都会干涉台海战事,唯一值得去考虑的是美日会不会直接出兵台海,但是美日是否会出兵将取决于我们。

  如果我们能在发起攻击后的一个月内(最迟三个月)解决掉台湾的话,美日武装干涉的可能性为零。这并不是说它们心慈手软,而是它们来不及进行武装干涉。美国虽然有强大的空运能力和第七舰队的护卫,但在短期内要运送两个以上的师是困难的,而且光是对台湾战事是否采取干涉政策,在其领导层内恐怕也不是一下子就决定得了的。同样,日本人也必须是确信美国人采取行动后才会考虑怎样跟进,毕竟中国的报复力不可小视。

  最不好的方式是象美国人长期干的那样,先轰炸个十天半个月,慢慢地再开战局,这种做法,对一个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敌人是现实的,但不适合解放军,也不符合速战速决的原理。台海之战拖得越久,对中国就越不利,最低限度也要让台湾军队变成阿里山上的游击队,才符合作战原理。[224]

  孙子云:“兵贵速,不贵久”。台海大战的结局事关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如若有失,后果不堪设想。“台独”势力会顺势引外国势力入台,将台湾独立变成事实。台海大战将是世界两栖登陆作战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役,必须倾尽全力,精心策划,细致准备。力争战役发起的突然性(包括战役发起时机和战役发起的地点),抢占先机,把握战争主动权,初战决胜,速战速决。一旦战争呈胶着状态,将为台湾当局提供引狼入室之机,使战局复杂化。唯有集中优势兵力、火力,立足于大打,抛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顾虑和不必要的限制,不必投鼠忌器,抢占先机,初战决胜,速战速决。实在不行,即使是用战术核武器作火力准备,然后用轻步兵快速占领的方法,也不是不可以考虑,虽然这种方法在政治上比较被动。

  历史经验证明,对己方兵力、火力使用的不必要限制和顾虑,经常把敌人打成顽敌。只有对敌使用强大的火力,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方可在精神上打垮敌人,造成其心理上的震憾和畏惧,加速敌人的溃败。换言之,局部战斗中打得越狠,全局战场上才会取得更快的胜利,从而减少流血和战争的破坏。台军守岛作战,无路可退,解放军唯有以强大的火力给予守军毁灭性打击,方可摧垮其斗志,加速其崩溃。如若由于台湾经济目标较多而对作战和火力使用加以限制,则有可能将守敌打成顽敌,不仅增加伤亡,而且还会造成战局胶着的被动局面。现在不是“战上海”的年代,人死无法复生,物损可以重建。为了几座楼房而使战场指战员增加流血牺牲的事再也不应发生了。[225]

  如果真的发生台海军事冲突,肯定不仅仅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单向冲突。它是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亚太盟国对华遏制战略走向最后收缩阶段的前兆。是中国东部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政治风暴即将来临的前峰云系。从应付挑战的角度讲,未来中国与美国代理人的战争,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争。与上世纪末的中日战争一样,中国一旦战败,就会由此引发国内政治动乱、继而国家分裂和西方“文明国家”进入中国进行所谓的“国际调停”;届时,中国政府还得象今日南斯拉夫一样,被迫以吸引“投资”的“文明”形式,向打击和肢解中国的强盗们进行变相“赔偿”。 [226]

  因此在台湾问题上必须设立明确的底线,决不能在领土问题上自己给自己搞模糊政策,台湾问题的底线要通过写入宪法形式公布天下,并明确的告诉外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惜亡国灭种,也不能输。

  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虽然“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但军事上就完全不同,军事上妥协就是投降,军事靠的是实力,在台湾统一这个领土问题上,中国应着眼未来即将到来的中美军事冲突尽早进行相应的军事布署。首先政府高层要做最坏的打算,要加强军人随时准备打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消除军队中“唯武器论”和“恐美、惧美主义”思想,提高军队对台海战争的认识,认识到中美一战即是大战,又是恶战,还有可能是核战。而且一定要有全民参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及抗恶劣打击下的军民士气的心理准备,南联盟在北约轰炸中,军事设施没有被击跨,北约就轰炸其民用目标,从而摧毁了南联盟军民的抗战意志,有时战争打的就是心理。

  其次以2005年为限,制定解放台湾的对台作战方案(以后每2年一次重大调整),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并在2005年前完成对台军事布署。为什么要选择2005年前,因为此时正值台湾政权与美国政权交替的动荡之时,在美国还没有大规模布置NMD,和台湾大量先进攻击性武器到货之前。在做出军事布署的同时,视台海局势的发展及美国出兵介入的程度制定多种战略军事作战方案,大可大打,小可小打,直到核战争也在所不惜。[227]

  解决台湾需要作大量实质性工作,还要选准时机,最重要的是,一旦决定要打,就要下定决心,不畏牺牲,切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那样只能导致失败。最终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永远失去台湾,很可能国家四分五裂,即使没有分裂的剩余地区,也会被划个三块五块的禁飞区,禁航区之类的地方。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将是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标志。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必然是军事大国,一个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大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还会成为列强鱼肉的对象,如中国历史上的清王朝。相反,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大国还会成为不少国家竞相争取,希望获得它保护的国家。例如,现在的东南亚国家就希望保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以应付本地区的“不确定因素”。

  如果我们拥有速战速决地解决台湾问题的军事力量和对美国的战略威慑力量,美国肯定不敢在军事上介入台海战争;反之,中美之间不仅必然会发生战争,而且战争的进程必然是:我们越弱,越是没有反击美国军事介入的有效手段,美国对我们的军事打击越是残酷无情。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故意模糊政策”的实质,是要把是否在军事上介入的最后决定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美国的本性就是欺软怕硬。同样是内战,南联盟镇压科索沃的阿族非法武装,美国就大打出手;俄罗斯镇压车臣分裂势力,美国人只敢口头批评,因为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毁灭美国的军事大国。因此,避免中美之间发生战争唯一途径是实现国防现代化。我们对此不能有任何的幻想。

  我们只有在军事上陷台湾于绝境,同时使西方反华势力慑于我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而不敢轻举妄动,才有可能最终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228]

  万一发生战争,战争的损失会有多大

  除了野心家和疯子,善良的人民谁都不希望爆发台海大战,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避免爆发战争,正所谓和平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和平,战争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轻启战端,然而,我们又必须作最坏的打算,考虑万一发生战争(排除核战争),战争的损失会有多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杨帆研究员曾详细研究了这一问题。杨文现录如下。

  中国内政外交,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家安全形势是改革开放22年以来最紧张的,而且将继续紧张下去,甚至发生台海战争。无论能否避免战争,保证国家安全比起经济发展更为重要,显然应该成为我国第一位战略目标。这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因为发展国防和战略产业,整治国土与农村城镇化,这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措施,同时就是启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

  但是,国家安全目标非常广泛,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品,更不能被经济主义自由的目标,比如加入WTO ,申办奥运,扩大出口,提高消费等所限制,美国就是利用我们这些目标来吊我们的胃口,迫使我们在国家利益方面让步。

  我们绝对不可能排除未来台湾悍然宣布独立,美国大兵压境,与日本联合围堵遏制,甚至分裂中国的可能性。我们与其被动参战,不如主动备战,中国要冲破美日联合封锁,保持国家完整,或许早晚要有一战,战则必胜。同时我也认为,战争未必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能够在此5-10年内,坚决进行国内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的调整,在经济上降低对外依存度,在文化上消除恐美崇美病。如果成功,中国国力将空前强大,加以政治外交斗争,避免战争破坏,和平统一祖国是有可能的;即使需要使用军事手段,也未必规模很大,胜利当有把握。

  反之,如果按照目前经济主义自由路线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将更加依靠美国,最终在经济上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相当的中国人惧怕美国,深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如此下去,5 年以后,我们恐怕就没有打仗的意志和可能了。即使我们不害怕美国的武器,也会害怕西方的经济制裁。

  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硬道理:5 年之后,不是我们屈美日台之兵,就是美日台屈我们之兵。真正的战争不在军事,而在军事之外。在“软战争”中失利,硬战争就难以取胜。硬战争或者很短,或者打不起来,关键是看谁能够在软战争中,奠定战争胜利的思想经济基础,把握战争先机,赢得主动权。

  (一)

  我国对外开放度,需要以国家安全为目标进行调整。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包括:

  1.投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利,工业对于进口的依存度等)。

  2.科技依存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产业控制,关键部件,新技术开发能力等)。

  3.资源依存度。

  4.金融依存度(美圆化程度,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外债)。

  5.外贸依存度:进出口占GNP 的比重。

  对外开放度过高,对于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新经济发展过快,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技术标准和关键零部件。

  目前全世界的芯片绝大部分是美国生产的,这是电脑的核心部件,如果我们在普及网络以后许多年仍不能独立生产,恐怕就不仅仅是让外国人多赚钱的问题了。我国工业的现代化,主要依靠设备进口,工业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30% ,甚至更高。

  第二,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进口依赖度增加,中国将成为能够左右国际市场的大国。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科学技术差距在拉大。与日本相比,单位GDP 耗能的差距1981年为6 倍,现在扩大到约15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一般都在50%-70% ;而我国,“六五”期间科技进步所贡献的份额还占到32%,“七五”期间反而降到24%.90 年代以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化工机电快速发展,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

  目前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 左右,氧化铝为70% 左右,铜精矿为40% 左右,铬铁矿为40% 左右,钾盐仅为6%.2010 年14亿人口需要消耗50亿吨标准煤(包括29亿吨原油),8 亿吨钢和17亿吨铁矿石。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需要进口2 亿吨。到2020年的需求量将是目前2 倍,矿产品短缺量为2.5---3 亿吨,能够保证需要的仅6 种。铁、铜、锰、铬等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1世纪中叶除煤外,绝大部分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国内年木材缺口6000万立方米,进口粮食进口5 千万吨。大量进口需要大量出口,出口年增长率不能低于12% ,中国占世界出口比重将从3%上升到18% ,迫使许多国家让出市场。

  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其中每年石油进口量迅增1000万吨左右,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1995年6.6%,2000年25%.2010年30% ,2020年50% 以上。

  2001年我国进口石油7000多万吨,花费200 亿美圆。到2005年将缺口1 亿吨左右。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1.5 亿吨。要生产3.5 亿吨钢,需要进口8 亿吨原油和3 亿吨铁矿石。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国内经济运行会受制于国际市场,超过一亿吨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安全。国际石油跨国公司垄断国际石油市场,商业利益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利益一致,我国石油安全迫在眉睫。

  中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是47% ,5 年以后可能达到65---70%,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又影响国际市场,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全球化不可能消解国家主权的原因。

  《二00一年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各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世界出口比重达一至三成,但高技术产品出口却不到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

  第三,国家安全因过多引进外资受到影响。

 以高关税特别是提高关税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保护国内产业,其结果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比如到2006年我国按照WTO 规定,将轿车的关税从100%降低到20% ,但是轿车零件的进口关税为10% ,这就是以提高实际保护率的办法,促使外国资本进入,以合资企业产品代替进口整车。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就成为最好的“全球化”方式。

  至1999年12月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76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4201亿美元,占全国20% ;工业产值17696 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7.7% ;涉外税收1648亿元,占全国15%.未来5 年以国内市场为代价,每年可以吸收600 亿美圆,但外商直接投资不是越多越好。

  首先,很难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设备过多会冲垮国内机器制造业。

  其次,国内关键产业如飞机制造,数控机床,电脑芯片等,会被跨国公司整合和控制难以独立发展。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收购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投资,往往是内部分工的结果,海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 家化工企业,从尼龙,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产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受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乏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使掌握大部分股份,也很难敌得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第三,“国内市场”也不是轻易可以让得出来的。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占领市场意味着最终得到外汇而不是人民币;我们让出国内市场,就要承诺外商人民币利润的自由兑换。目前外商投资的国内人民币利润每年大约2000亿人民币,只有10% 左右兑换成外汇汇出,其余留在国内再投资了。数年之后,利润总额将积累到20000 亿人民币,相当于2000亿美圆,等于国家外汇储备。如果在突发事件下集中要求兑换,就难免诱发外汇金融货币危机。

  未来5 年,我国仍旧可以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度,特别是金融方面;同时积极准备战争期间,西方全面封锁以后的补偿措施。

  (二)

  如果2005年发生台海战争,西方全面封锁,我国经济损失有多大?

  (一)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83000 亿人民币,按照1 :8.3 汇率,为10000亿美圆,外贸4743亿美圆,增加31.5% ;出口2492亿美圆,增加27.8% ;进口2251亿美圆,增加35.8%.顺差241 亿美圆。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圆,增加32.9%;进口1001亿美圆,增加49.3%.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增加24.1% ,进口926 亿美圆,增加25.8%.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圆,增加36.9% ,高新技术出口370 亿美圆,增加50% ;进口初级产品467 亿美圆,增加74% ,原油,大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30%.外贸依存度是以外贸总额除以GNP ,为47%.如果扣除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外贸依存度为35% ,全部扣除加工贸易,外贸依存度为2 3.5%.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民币汇率假设为1 :5 ,国民生产总值为16600亿美圆,外贸依存度为28.6%.扣除加工贸易为14.3%.

  (二)假设中国沿着经济主义自由路线继续发展,不进行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国内外资源状况仍旧可以支持5 年左右经济增长。假设国内生产总值年增8%,2004 年为111553亿人民币,按照1 :8.3 汇率,为13604 亿美圆。外贸总额9196亿美圆,外贸依存度达到67.5%.如果扣除加工贸易为39%.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1 :5 汇率,国民生产总值为22311 亿美圆,外贸依存度为41.2%.扣除加工贸易为21%。

  如果人民币名义汇率贬值到1 :10,国民生产总值为11155 亿美圆,外贸依存度达到82.4% 的历史最高水平。扣除加工贸易为41.2%.国内通货膨胀,按照购买力平价1 :7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为15936 亿美圆,外贸依存度为57.7% ,扣除加工贸易为26%.可以预见,2005年是中国经济主义自由路线的顶峰。

  2005年出口年增加15% ,为4358亿美圆,进口年增加20% ,为4668亿美圆,外贸逆差达到310 亿美圆。加工贸易年增加15% ,出口2408亿美圆,工缴费500亿美圆。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年600 亿美圆水平,使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家外汇储备保持2000亿美圆。股票市场对外资开放,金融依存度大幅度提高。

  (三)国家外汇储备在2005年超过2000亿美圆。

  如果在2001-2004 年突击进口战略物资,年增加进口200 亿美圆。在2004年底,我国进口总额将增加600 亿美圆,为5268亿美圆,外贸逆差扩大到1000亿美圆。国家外汇储备下降到1400亿美圆。

  (四)假设2005年出现西方全面封锁。加工贸易全部停止。

  2000年加工贸易出口1377亿美圆,占出口总额2492亿美圆的55.2% ,加工贸易进口1001亿美圆,占进口总额2251亿美圆的44.5%.加工贸易总额2478亿美圆,占进出口总额4743亿美圆的52.2%.

  2004年,加工贸易按照年15% 增长率,可以达到2400亿美圆的出口。如果全部中断,损失是:

  (1 )外贸总额降低4500亿美圆,出口降低2800亿美圆,外贸依存度降低50%;

  (2 )4000万人失业;

  (3 )国家外汇收入降低500 亿美圆;

  (4 )加工贸易全部使用进口原材料再出口,对国内产业没有带动效应,全部中断以后国内只损失20% 左右的工缴费,2004年为500 亿美圆左右,假设乘数效应,损失1000亿美圆。

  (5 )2004年的GNP 是13604 亿美圆,2005年如果继续增长8%,应该是14693亿美圆,现在减少到13693 亿美圆,只增长0.6-1%,增长率降低7 个百分点。

  (五)从美日欧出口大部分中断。

  2004年我国出口4358亿美圆,其中一般出口2000亿美圆左右,其中向美日欧出口占60% ,1200亿美圆。

  美国是我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量20% 以上,按照美国统计达到30%.我在美国出口份额中仅维持在2%左右。我对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也有依赖,从美国进口最多的是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1998年为94.18 亿美元,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55% ),有些难以替代。

  日本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9% ,日本的资金技术对我也极为重要。

  欧盟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5.1%.

  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1998年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14.1%.

  1998年我国外贸的64.3% 、约2071亿美元,是与美日欧的贸易(含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我们获得的贸易顺差629 亿美元,如果没有这一块,外贸将有逆差193 亿美元。

  假设2005年对美国日本出口全部中断,对欧洲出口部分中断,影响是:

  (1 )出口减少1000亿美圆。2005年出口在和平环境下可以达到5012亿美圆,减去加工贸易2770亿美圆,一般贸易1000亿美圆,只剩下1242亿美圆,考虑到向其他地区增加出口,估计为1500亿美圆,降低75% ,大约倒退到1997年的水平,倒退8 年。

  (2 )一般贸易出口的减少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比加工贸易大得多,因为大部分原材料来自国内,有连锁性收缩效应。假设有3 倍的收缩效应,即3000亿美圆,相当于24000 亿人民币。用3000亿美圆除以2004年的GNP13604亿美圆,经济增长率降低22%.

  (3 )加上加工贸易中断的影响7 个百分点,共29个百分点。这就是加工贸易中断和出口下降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第一年GNP 下降29% ,第二年下降更大一些,假设30%.第三年才有可能有所恢复。

  (4 )出口产品国内收购额占全国商品零售总额的40% 左右,如果降低75% ,将使国内总需求降低30% ,加上乘数效应,将使国内通货紧缩和企业破产更加严重,失业再增加4000万,共增加8000万。

  (六)关键进口供应基本中断

  2000年我国进口大类产品是:矿产品245 亿美圆,化学品181 亿美圆,塑料橡胶164 亿美圆,纺织原料和制品166 亿美圆,贱金属206 亿美圆,机器电器852亿美圆,光学医疗设备82亿美圆。

  由于大量引进外国设备,我国工业最先进的部分,设备,原材料和零配件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在1994年,工业对进口的依存就达到30% ,现在可能超过50%.特别是尖端科技如芯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等方面,在关键部分依靠进口,影响更大。

  (七)能源供应受到影响。

  (八)沿海地区损失严重。

  1989---1991 年西方对我国经济制裁,停止对华军品贸易和国际贷款。1989年,我国的外贸增长率下降15.7% ;1990年又下降3.3%,其中进口下降16.8%.我国经济连续3 年低速增长,1989年4.4%,1990年4.1%,1991年7.7%.

  西方制裁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尤其大。东南沿海地区指华东华南,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南部,香港、澳门。

  不含港澳,1999年有2 亿多人口,耕地面积1000万公顷,占全国7%;国内生产总值近3 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37%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32%.钢产量2800万吨,占全国23% ;汽车36万辆,占全国20% ;塑料324 万吨,占全国40% ;化纤385 万吨,占全国60% ;纱184 万吨,占全国32%;冰箱530 万台,占全国40% ;洗衣机635 万台,占全国50% ;彩电2770万台,占全国60%.

  (三)

  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并没有象某些人宣传的那样,经济倒退20年。不计战争打到中国本土,只计2005年西方全面封锁的损失,中国将在两年之内,每年经济下降30% 左右,经济水平倒退到2000年的水平。这样的经济损失,如果突然到来,我们没有准备,显然不能承受。如果有准备,则不难承受。

  目前美国经济的调整,已经影响中国的出口。加入WTO 将使中国社会受到全面的国际冲击。国内社会结构与制度,将与国际发生剧烈的摩擦。22年形成的单一经济思维,又不能够把个人,企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统一起来,不能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统一起来,甚至严重忽视后者。按照目前经济路线发展下去,中国在突然遭到西方全面封锁的时候,将措手不及,丧失与美国抗衡的能力。到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只不过是人家屈我们之兵。眼争争看着台湾独立,因为惧怕西方封锁而不敢开战。

  因此,目前5 年的利益格局,经济战略和价值取向的调整,比未来的军事战争更加重要。如果在经济方面过分依赖西方,在文化方面过分崇拜西方,等于自我瓦解,军事战争难以取胜,甚至不战而降。

  目前的补偿措施包括:启动内需,劳动积累,清除腐败,扩大重要物资进口,发展战略产业,调整收入分配等等。关键问题不在技术的可行性,而在于能否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发挥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

  21世纪中国将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竞争,和美国形成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美国在谋求全球单一霸权,中国在亚洲的力量也有明显的增长。亚洲的未来,取决于中,美,日,东南亚几方的利益角逐,中国的力量处于上升时期是毫无疑问的,为了冲破未必束缚,即使一战也再所不惜。特别是关系我国出口3/4 航道和石油运输线的马六甲海峡,不能被“台独”势力所控制,“台独”势力背后就是美国和日本的势力。中国在全球化中应该以大国姿态,提出独立的见解,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总体来说,西方的封锁没有那么可怕,即使我国没有补救措施,只不过把中国经济水平从2005年拉回到2000年。受损失的主要是沿海地区和高消费这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甚至提前进行经济文化战略调整,那么中国将在备战的原则下,解决许多和平时期不好解决的问题,反而使中国更加强大。

  以备战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以战争求统一则统一在,以退让求统一则统一亡。真正能够保持国家统一,冲破美、日、台湾、印度封锁的,军事力量是重要的,但是目前的经济文化调整更为关键。不可能设想在一个严重依赖西方的经济体系,和文化倾向的背景下,能够真正取得军事战争的胜利。反之,经济文化调整到位,到有可能制止战争,取得和平统一。

  战争也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是在家门口打仗,只要控制住美国在亚洲的盟国和军事基地,美国从关岛和航空母舰上支持台湾,成本太高,无法保护台湾。关键是我们能够有效清理内部的问题,万众一心,一定能够取得全面胜利。[229]

  杨帆先生同时指出,西部应该“强迫现代化”。

  中国的经济重心目前在东南沿海一带,而这一地区被公认是中国安全最薄弱的地方,是公认的中国软腹部。一旦战争爆发,将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在外部环境半紧张半不紧张的情况下,只有靠国家有意识地立足于战备,改变战略思想,增加国防投资,在西部大力发展国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投资。

  从1999年开始,几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受到通货紧缩的困扰,著名经济学家希奇曾指出,发展中国家军费开支占财政比例15%左右,可以防止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国家有计划地“强迫现代化”,对民用科技和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所产生的作用要比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同时,国防投资也可以使私人企业从中获得高额利润。

  杨帆认为中国经济要安全,只有向西部转移。他建议:

  第一,两个股市要分流。在重庆设上海股市的一个分部,在西安设深圳股市分部,用2到3年把它们搞起来。一旦局势紧张,就可以把上海深圳股市全部迁往重庆西安。

  搬迁上海深圳股市也许需要花费20亿,但可以让台北的股市掉下来上千点甚至更多,只要台湾经济持续低迷3~5年,台湾也可能就真的统一了。

  第二,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速这些地区的基础实施建设。

  第三,国家要加大扶持西部的国防产业。我国目前的军费每年增加200亿,这还不够,还必须增加。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的三线产业,国家应该把从前三线工业的底子集中起来,能挽救的要挽救,特别是其技术和人才要保留。[230]

  国防利器岂可假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战争形态已经从过去的近距离对抗演变成远距离精确打击为主,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武器装备的优劣,高技术武器装备已成为致胜的前提条件。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一些强国在规模裁军的同时加快了质量建军的步伐,一个以现代经济实力为基础、在高新技术推动下的新军事变革正在重塑国际军事实力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家安全的走势。

  美国在90年代初发动的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比重只占到9%,而在1998年的“沙漠之狐”行动中这一比例已上升到70%,空袭南联盟为90%,阿富汗战争则高达95%以上,这一方面显示了美国近年来在增强高技术军事实力方面的迅猛进展,另一方面也是促成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冒险和更富于干涉性的原因。

  美国最近大幅度地增加了其今后五年的国防预算,加紧研制高精尖武器,力图牢固控制军事科技制高点。目前我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无论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台海战争还是保卫国土安全,我们都必须未雨绸缪,积极缩小与军事强国的差距,而要作到这一点,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唯一可依赖的是我们自己。

  1982年春天,英国与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马尔维纳斯(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之战,战争历时74天,这是自二战保卫伦敦空战以来,英国海空军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该年5月4日,阿根廷海军的法制“超级军旗”攻击机用法制“飞鱼”导弹(单价20万美元),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谢菲”于1975年建成服役,当时耗费了1.5亿美元),随后又用“飞鱼”导弹击沉“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击伤了“格拉摩根“号巡洋舰,此战令全球震惊,也令“飞鱼”导弹名声大振。由于英国是法国二战中的铁杆盟友,为了感谢过去英国对法国的支持,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法国拒绝供应阿根廷“飞鱼”导弹(这种导弹,阿根廷总共只有五枚[231]),终于导致阿根廷输掉了马岛战争,也直接导致了当时的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的倒台。

  阿根廷虽然输掉了马岛战争,但阿空军的英勇精神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以近70架飞机的损失,一共击沉了英海军7艘战舰,重创了5艘。打掉了英特混舰队45%的战斗力,使其差一点溃不成军。[232]

  英国特混舰队航行万里(8000海里)劳师远征,后勤保障困难,如果阿根廷有50枚“飞鱼”导弹,战争的结果会怎样?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阿根廷在马岛之战中的教训与悲剧值得每一个关心国防安全的中国人深思与借鉴。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小,国防经费很少,却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除去人头费外,真正能用到研发和更新武器装备的经费只有很小一部分,即使这样,近几年国家还是咬牙拿出不少钱购买国外的先进武器,然而,即使用金钱也不一定能买来顶尖武器,这一点中、以“法尔康”事件已给我们上了残酷的一课。

  法尔康(Phalcon)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先进的飞机预警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安装在很多类型的飞行平台上,比如波音707系列、波音747系列、波音767系列、空中客车系列、C-130大力士运输机系列等等。以色列卖给中国的预警机则是把以色列的法尔康系统安装在俄罗斯制造的伊尔-76运输机上。俄罗斯在把这类飞机交给以色列时都预留了安装法尔康系统的空间。

  法尔康的性能包括两部分:空中侦测系统和雷达引导系统。运输机在安装AWACS后,这架飞机实际上就变成了远程空战协调指挥中心,也就是空中指挥部。它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全天候)有效侦测400公里范围里的目标。必须指出的是,侦测400公里是其设计范围,在必要时还可以额外延长其有效侦测范围。该预警机可同时锁定60个目标,并在同一时间内指挥12批次飞机作战,其在空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将会大大牵制敌方地面力量。其最大续航能力可达12小时。

  法尔康的性能还包括,其雷达系统可以360度全方位侦测(陆海空),并具有很强的俯视能力,这种俯视能力就是指该飞机具有很强的攻击地面的指挥能力。此外,法尔康还有自动敌我识别系统。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对于防范敌方导弹的袭击就必须有早期的预警系统,谁掌握了预警系统,谁就能获得十几分钟的预警时间,谁就可以预防灾难性的打击,谁就能在战争中占得先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技术战争中的侦测系统和指挥系统是战争胜利的关键。[233]

  预警飞机到底有多重要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吧。

  2000年10月,中俄曾在中国东北展开一次小规模的空演,俄罗斯空军出动Su-27、Mig-29、Mig-31、Su-35及A-50预警机 ,飞越中俄边界,中国空军出动Su-27、歼7、歼8乙及轰6等一线作战军机起飞交锋。

  由于中国空军无预警机,所以在演习空域内,俄方允许中国空军地面雷达开机已弥补管制能量的不足。

  短短45分钟的仿真空战,演习结果大出中国方面所料,中国空军引已为傲的Su-27,竟然在第一波交手中就被击落了9架,其中有6架是飞行员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俄罗斯的长程飞弹“击落”。

  据美军情报单位的说法,俄罗斯空军在执行“深入支持攻击(DAS)”、敌方防空制压(SEAD)课目时,曾遭到中国空军歼7及歼8乙的强烈反击,但由于俄罗斯的电战反制,中国空军只“击落”了3架俄罗斯空军的Su-35战机。

  这次空演是应中国方面提出来的,俄罗斯空军扮演美军的角色,因此在执行任务时,每波攻击都有电战机伴随执行电战反制。

  因此,中国的跑道被Su-35炸的面目全非,而中国空军的轰6在大批歼7的掩护下还是没有逃脱A-50预警机的搜索,全部被“击落”!45分钟的空战以中国空军的惨败而告结束。[234]

  俄罗斯前防空司令雅可夫列夫有一句名言:“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拥有多远的耳目。”他所说的“耳目”,就是指预警机部队。[235]

  预警机不仅提供接近的敌机的预警,而且将为现有先进战机的编队提供指挥与控制。没有高技术水平的预警飞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空军战力提升的重要制肘因素。

  目前,美、俄、英、法、以色列均能制造飞机预警系统,但由于以色列研制的法尔康有自己的很多长处,因此,技术水平自然要高一筹。有专家计算,法尔康的性能要高出俄罗斯A-50预警机4倍,甚至可以说,以色列的法尔康预警机就是世界目前最先进的预警机。

  1996年3月份的台湾大选期间,为了防止台独势力上台,中国大陆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导弹试射。不管这次导弹试射的结果如何,但试射给美国向台湾提供新的军售授以口实。美国以台湾受到大陆的导弹威胁为借口,提高美国对台湾军售的水平。当时,台湾还没有这种防范导弹袭击的预警能力。因此,就在中国试射导弹开始的几周内,美国就做出了向台湾出售4架预警机的决定。这4架预警机的型号是E-2T(“T”是指专门给台湾的)。E-2T是美国在E-2C型预警机的基础上改装的(改装的并不等于就是技术最先进的,美国不可能把最先进的预警机卖给他人),并在当年就向台湾陆续交货。台湾拿到E-2T后声称,“对于共军在长江以南的一举一动,包括导弹袭击,它们都能侦测到。台湾增加了十几分钟的预警能力。”

  这样一来,中国大陆就出现了空防问题:台湾的预警能力大大超过了大陆的预警能力。本来,在台湾海峡两边,台湾的空中优势就大于大陆。美国所谓的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战略平衡实际上就是确保台湾在台湾海峡的空中优势。如果台湾海峡爆发战争,如果中国拥有预警系统,就有可能在战争中取胜。遗憾的是,大陆没有,而且自己还不能研制和生产。如果没有,大陆就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也很难断定自己就处于战争中的进攻态势,自己的一举一动也都处于对方的监测之下,而对于对方的反击却无法很快觉察。

  如果引进这种先进的飞机预警系统,中国的空防能力就会有所改善。台湾一家研究所的一名军事专家说,除了侦查美国在日本冲绳空军基地的一举一动外,以色列的预警机还将使中国可以刺探到台湾飞机的部署,从而威胁东亚的安全。他说,以色列取消该交易将允许台湾保持空中优势直到2005年,对中国的任何攻击都具有阻吓作用。基于此,中国大陆的结论必然是:台湾没有这种预警能力时,大陆也可以没有,但如果台湾有,大陆就必须有。   

  面对这种不利形势,就在美国做出向台湾出售预警机决定后很短的时间内(也许是几天,也许是几周),中国就决定向外界寻求购买这种系统。

  理论上,中国可以向世界所有能够制造预警机的国家购买。现实则是,中国只能从以色列或俄罗斯寻求这方面的技术,俄罗斯的A-50技术与以色列的法尔康相比要差。由于受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冷战时专门对苏联、中国等进行禁运的组织)等多方面的限制,英法等国对华军售照样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因此,中国不可能从这两个国家获得技术,美国更是如此。

  1996年6月,中国与以色列秘密达成由以色列帮助中国建造预警机法尔康系统的合同。以色列帮助中国在俄罗斯伊尔-76飞机上安装法尔康系统,每套售价2.5亿美元。以色列到底卖给中国多少套,外电众说纷纭,总之是在4-8套之间。有军事专家认为,只有在引进至少4套预警系统之后,中国才有能力在24小时内进行不间断的空中预警侦测。另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国购买7套法尔康属于比较合适的(对付中国周边两大威胁──台湾和印度,它们连备用系统都有了)数目,而中国对付台湾有4架就足够了。

  第一套法尔康系统1999年就安装安装好了,在此之前,中国也早已支付了第一架预警机2.5亿美元的款项。

  以色列在1996年和中国洽谈这笔军售时,早就向美国打过招呼,说明出售的自产预警系统并没有牵涉到美国明文禁止向第三国转让的秘密技术;3年多来,美国国防部也从来没有对这点有所质疑。1998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也知道了这项交易,国会内外都没有反对的声音。可是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政府却努力劝说以色列毁约。在美国不断向以色列施加压力的情况下,2001年8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宣布取消这笔交易,而且,以色列方面至今仍未拿出一个赔偿计划。

  以色列曾经把同样的预警系统安装在一架波音767飞机上并卖给遭受美国禁运的智利,华盛顿对此并无异议。以色列在80年代向中美洲,又在90年代向土耳其出售过美国出于人权考虑而禁运的军火,美国从未阻挠。另据报道,美国的盟友英国、意大利也曾向中国出售过敏感雷达装备,美国都没有反对。为什么这次却极力反对?

  美国人根本担心是:一旦台湾海峡爆发战争,一旦美国卷入战争,中国预警机首先引导攻击的目标可能就是美国的军事设施,比如飞机、航空母舰等。只是,目前并不知道美国到底要在台海战争中卷入多深。中国拥有预警机后就可以严密侦测到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的一举一动。一旦美国比较深地介入台海战争,这种飞机肯定会对美国的军舰造成威胁。法尔康会指挥中国的进攻性武器去打击美国的军舰等。有传言说,如果中美开战,中国就必须击沉美国至少一艘航空母舰。毁掉美国一艘航空母舰就意味着美国要死掉两千人,这是美国选民所无法承受的。这样,美国能否继续呆在台湾海峡打仗就是个未知数。因此,中国拥有预警机就意味着中国具有成功打击美国目标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能力。[236]

以色列取消军售后,中国转而向俄国采购俄制A-50E空中预警机,以色列的预警机性能优于俄国飞机,以色列制造的雷达可以侦测到三百九十八公里以外的战机,但是俄制雷达的侦测范围只有三百五十公里,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雷达可以同时追踪一百个目标,但俄制雷达只能同时追踪五十到六十个目标。所以以色列取消这项合约,事实上对中国建立早期预警能力已造成严重伤害。

  从常规来看,一架飞机从签合同到交货大约需要4年的时间,另外还要进行飞行员的培训等,总共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中国原本期待以色列的四架法尔康能在二○○六年或二○○七年就能服役。现在,人民解放军的空军至少要到二○一○年才能成熟地使用俄制A-50E空中预警机执行任务,除了在金钱上的损失外,中国实际具备空中预警能力的时间被大大耽搁。由此可见中国在此事件上损失之惨重。[237]

  国际尖端武器市场属于卖方市场,中国基本上没有能力自己研制和生产,因此,我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从长远来看,从国际市场能买到固然好,但根本出路在于自己研制生产,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现在主要的武器供应国是俄罗斯,由于近期在大国博奕中,中俄走得很近,近到差不多可以成立一个军事同盟的地步,许多人对俄罗斯的好感也与日俱增,事实上类似的甜蜜岁月在五十年前也出现过,不过千万不忘记了,传统上的俄罗斯是一个扩张性十足的民族,它攫取中国的土地最多,攫取得也最起劲,现在的俄罗斯领土,几乎有七分之一原本是属于中国的(俄国从中国手中掠走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的土地),而且,外蒙的独立也是拜它所赐。

  早在解放战争后期,苏联就与美国一起,阻止中国统一,要求共产党与国民党划江而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在苏联的黑箱作业下,中国又被当作牺牲品,被迫卷入韩战――三八线做为雅尔塔体系的一部分,有国际协定做保,自应维护,美国当时为了避免卷入朝鲜内战,已经从朝鲜撤军,也没有武装南朝鲜军队,相反,苏联却居心险恶,大量向金日成提供先进坦克,客观上助长了北方的统一野心,战争爆发,苏联应是罪魁,后来战争失利,苏联又丢下一堆烂摊子,撤手不管,让中国替它擦屁股,其实苏联是借朝鲜战争拖美国下水,缓解自己在欧洲的战略劣势,中美两国鹬蚌相争,苏联坐收渔翁之利;二十多年前中苏交恶的时期,苏联也曾将中国压制得喘不过气来,害得中国大搞“深挖洞”那套东西。

  由于地缘政治的潜在竞争,人民之间缺乏交往和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俄罗斯对中国猜忌很深,戒心很重。俄罗斯当局十分担心中国凭借迅速发展的经济扩张,来和平地征服人口稀少、穷困潦倒的俄罗斯远东地区。

  俗话说,媒体是国家的一面镜子。例如,除了俄国家电视台根据中俄两国达成的文化交流协议,偶尔播放和展现一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图像外,其它媒体很多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这些电视台的摄像机不拍中国的高楼大厦,反而去拍一些低矮斑驳待拆的老墙,不去领略中国年轻人上进奋斗的风采,却去拍摄那些衣衫褴褛真假难辨的乞丐。

  所谓中俄关系“上热下冷”的现象,只是表面现象。那些能够运用国家资源,煽动俄国人排华的往往是位高权重的政客。例如,科拉纳亚尔斯克州州长2002年夏天曾说过排华言论;就连俄国远东遭遇洪水袭击也被造谣认为是中国一方故意开放水库水闸所为,所幸得到证实和澄清,洪水和中国毫无关系,这才没有给某些政客掀起大规模排华得以口实。[238]

  丁斗先生在俄国旅游期间,曾看到海参葳的街头上有“中国佬滚回去”的标语。据称普京在2000年访问黑河对面的海兰泡时,对当地居民说:“如果你们不采取实际步骤发展,几十年之后,俄罗斯人就要讲日语、汉语或者韩国语。”正是由于这种隐忧,俄罗斯对华军售留了一手,并没有把最好的设备卖给中国,据说有意对中国保持十年的军事优势。可是,俄罗斯乐意把它最好的军事设备卖给印度。[239]

  从国外媒体、专家分析报道来看,中印目前是俄国军火当之无愧的两个最大买主。近年来两国均与俄国有总额为数十亿美元的武器交易,项目涉及战斗机、直升机、作战舰船、潜艇、防空导弹等等各种先进的武器系统。但对比俄国出售给中印两国的武器系统,不难发现俄国出售给印度的武器系统一是数量多范围广,二是同级的武器系统印度一般都早于中国装备,三是即使是同级的武器系统,出口到印度的武器系统通常都要比出售给中国的武器系统先进。比如苏30战斗机、基洛级潜艇等都是先出售给印度,在性能上一比也是高下立现。

  拿战斗机来说,同是苏30多用途战斗机,俄国方面开始一直不同意出售这种“攻击性”的武器给中国,却早早地卖给了印度,后来即使答应向中国出售,卖给中国的是苏-30MKK,而给印度装备的则是苏-30MKI,仅一个小代号之差,性能却大大不同。给中国的苏30-MKK采用的是普通的机身,而苏-30MKI上有鸭式前翼,俄方还承诺将为该机安装世界最先进的 AF-37FU推力矢量发动机,另外还装备了法国研制的航空电子设备,象VEH3000平视显示器,惯性/卫星导航系统,多功能液晶显示系统等等,加上苏-30MKK装备的载雷达是旧式的N001型,探测距离仅100公里,而后者的雷达是新的N011型,探测距离160公里,虽同是同门师兄弟,两者但根本不是同一代的武器。

  在潜艇方面,中印都购买了基洛级 877型常规潜艇,但俄国出售给印度的10艘基洛级潜艇中,两艘已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装,一艘是最近才装备的新基洛级,这些潜艇已率先装备了俄最新研发的“俱乐部”潜射反舰和反潜导弹,特别是其反舰导弹3M54E1的射程达 300公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潜射导弹能与其比肩,连俄国自己海军都尚未装备。与之相比,中国基络级潜艇 (只有鱼雷这一种攻击性武器) 就相形见拙了,而且以现有两军海军装备来看,印度的新型基洛级潜艇完全能在中国舰队的防御圈外从容地发动进攻。

  再来看防空导弹。印度购买了“安泰2500”和S300防空导弹系统,中国购买了S300防空导弹系统。且不说“安泰”比S300先进,就拿S300来看,印度进口的是S300V,而中国得到的是S-300MPU,前者的优异的反导性能远胜于后者。

  如果俄罗斯不是国力衰竭,相信它绝不会将Su27、Su30战机、“现代”级驱逐舰、“日炙”(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价值逾亿元人民币)、“基洛”级潜艇、R-77空对空导弹、S-300地空导弹等武器交到中国人手里,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因为中国的强大,对于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接壤的强国,其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夹有缓冲国的两个强国,非常不幸,中俄之间正好缺乏这样一个缓冲国。

  俄国对中国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俄国从没有希望过看到一个军事上强大的中国。即使在中国与前苏联关系最密切的时刻,俄国也不愿武装中国。虽然中俄间有时很亲密,但俄国希望与中国的联盟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联盟,而不是军事上的联盟。俄国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政治上强大,与美国对抗的中国。而不愿看到一个军事上强大的中国。[240]

  俄国对与中国的军火买卖一直持慎重和保留的态度。在第一批Su27战机卖给中国时,俄中间还有一个协议即这批战机只能布置在中国南方对付台湾。俄国对中国的军售审查最为严格,因为俄国始终把中国作为一个潜在威胁。

  “黄祸论”一直就是俄与中国交流时的难以说出口的心头之患。地缘政治用有点偏激的话来概括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中俄同是有大国传统的国家,有着漫长的边界,中间基本没有缓冲国。俄罗斯素有大国沙文主义情绪,受国力衰弱,北约东扩之苦只能加紧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对一个迅速崛起的邻国,俄罗斯是有很重戒心的。目前,俄国对华的军售主要是从经济上的考虑。对此俄国国内有强烈的批评声音,特别在军界。但俄国出于经济,不得已为止。包括俄前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大将、罗季奥诺夫等军方高层将领在出访中国对华示好、表示要加强两军合作,共同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也曾发出“中国威胁远东安全”和“中国威胁论”等警告。[241]

  莫斯科卡内基亚洲问题专家特勒宁所说:“俄罗斯的危险在于它正在失去亚洲部分的主权,那里正在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属地区”。[242]

  中国大陆东北地区人口上亿,而远东地区俄罗斯人口只有七百万,人口并逐年在减少,经济情况不好,当地中国人增加两百三十八万人,根据俄罗斯边防军的说法,每天以上万人次涌入。

  在俄最近发表《国防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列在美、日之前,认为中国是对俄罗斯国防安全上的最大威胁,报告还认为在未来五至十年之内俄罗斯可能发生的四项地域纠纷中,二项与中国直接有关(分别是中俄和中蒙边界之争),一项与中国间接有关(即俄与哈萨克中亚三国的边界冲突)。[243]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担心徒弟抢饭吃。俄国军售的对象几乎清一色是第三世界国家,没有能力仿制俄罗斯的军事高科技装备,更谈不上改进。中国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并迅速仿制改进成功,甚至批量对外出口,在进口军事装备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坚持要进口军事技术和生产线。这就不得不使俄国担心中国迅速学习和赶超俄国的军事技术,反过来威胁俄罗斯的军事安全,或者是在军火市场上出现徒弟抢师傅的饭吃的现象。[244]

  从另类政治角度讲,普京同意大量卖给中国先进武器,并不是出于帮助中国统一台湾的目的,而是出于己身战略需要:即利用增长中国军力引起宿敌美国、日本不安来提高战略地位;其次,为了缓解北约东扩,转移美国压缩俄国势力范围目标所带来的压力,给美日塑造出新的主要威胁和敌人,转嫁压力是其阴暗用心。[245]

  从某种角度来说,俄国和日本是最不希望看到中国统一台湾的国家,这种情绪甚至比美国更甚,因为在地缘上相邻的大国是天敌。俄国是乐于看到中美冲突的,俄国卖给中国的武器被毁于一旦,这样俄国既得到了钱,也免除了未来的威胁,也许中国因消耗又有需要了,又会给俄国带来发财的机会。

  在表面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背后,俄罗斯的部分高层的政策决策者们一直对中国戒心严重。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俄罗斯军内和国会认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将在中、长期(五至十年)间对俄罗斯安全构成最大、最直接的威胁,只要基本的国际局势没有出现重大波动,中俄双方依然有相互利用价值。 这一态度一开始就使俄罗斯下决心与中国保持十年左右的军事优势,即意味着俄罗斯决不会把最好的装备送往中国。

  从单纯的双边关系角度来理解,俄罗斯同中国发展包括军事在内的全面合作关系,不仅能保证俄罗斯庞大的军事生产复合体系继续获得大量资金,增加对中国的武器出口,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可以进一步影响中国军事产业的发展基础,使其长期依赖俄国军事技术,进而影响北京对俄政策。

  同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一样,俄罗斯的核心技术并不随货转让,于是,买得越多,在军事技术上就会受制于俄罗斯越多。

  著名的苏霍依设计总局总设计师西蒙诺夫曾指出,卖给中国的Su27SK基本型生产线已存在了二十年,组织其生产并不简单,还需要十至十五年。“在这段时间内,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开发出更新一代的飞机”。

  Su27原首席试飞员弗拉基米尔?伊留申则公开宣称:中国购入 Su27SK基本型生产线并不明智,因为十至十五年之后Su27SK就将在国际航空市场上变得不值一分钱。[246]

  此外,俄罗斯为了避免因向我国出售武器而损害其同西方、特别是同美国的关系,每次向我国出售武器以后,都向美国提供这些武器的详细资料。台湾战斗机飞行员在俄罗斯操纵驾驶Su27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与此同时,企图在所谓的“周边事态”的名义下插手台湾问题的日本也已决定从俄罗斯进口若干架Su27战机,用作训练中的靶机。

家园 第五节4

美国一再扬言,一旦台海发生战争,美国可能在军事上支持台湾,并为此制定了多种预案。既然如此,美国难道还不会把俄制武器的有关资料提供给台湾当局吗?我们完全应该估计到,如果台海战争发生,这些俄制武器对台湾军队的使用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更不用说在同美国军队发生冲突时的效果了。[247]

  如果发生台海战争,如果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集体武器禁运是可以预期的,对这场对俄罗斯有着转折意义的中美冲突,俄罗斯首先肯定会宣布支持中国对台行动,但不希望看到战争扩大化,同时大发战争财――极有可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漫天要价(马岛战争使“飞鱼”导弹名声大振,战前只卖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身价猛的提高到100万美元以上.)――从而使中国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且会仔细观察战争的走向,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立场。等到一旦战争向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时,俄罗斯肯定会在美国的强大压力和重金收买下切断对中国的军售。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肠子悔青了都没有用。

  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防问题上,在战略产业上不得不是独立自主的,军事力量是国防安全的基石,国防安全是金钱买不来的,国防安全的利器也绝不能操在别人手中,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中国航空市场如今已经分别占波音和空中客车全球销售额的10%。我们的民航运输业已经一步到位买来了“现代化”,我们的民航飞机的国际采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调节对外关系的砝码。可是,我们的航空产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能买来吗?

 据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2002年1月22日报道,中国的情报官员在一架美国波音公司为中国国家元首江泽民制造的专机波音767上,发现了27个窃听器,这些窃听器设计精密,体积微小,并且是由卫星操作控制,显然是美国情报部门刻意为之。[248]

  据德国国防兼科技部长冯比洛指出,美国制造的飞机有一种隐藏控制系统,使美方人员能够透过电子遥控,完全取代机上飞行员。

  1991年,美国在日本订购的两架波音飞机作首相专机(空军一号)中安装窃听器。1994年2月,细川护熙搭乘其中一架率领代表团去华盛顿与克林顿举行贸易谈判。细川一行人抵美后,吃惊地发现,美方代表对于日方的谈判底线了如指掌,甚至直接引用日本代表的一些私下对话的句子。后来发现是美国人在专机上安装了窃听器。日本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宫泽喜一只坐过一次,羽田孜和桥本龙太郎也只坐过一、二次。[249]

  早在1993年,中国空军的专业检测人员就发现,空军进口的波音飞机被人为做了手脚。该批飞机中的六架按中方的要求作了改装,以适应空军在西北、西南地区复杂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进行人货混装的需要,其中的几架被用于成都军区进出西藏的兵员和物质装备的运输。

  自空军在西藏使用波音飞机后,美国和印度的情报部门就对中国在西藏的兵员调动情况了如指掌,精确度达到正负几十人的程度。

  另外,这些飞机都先后发生飞机进入自动驾驶状态时,飞机驾驶员接到地面通知,由于气象条件突然异常,地面调度要求该飞机偏离原航线,绕转飞向另一机场,但当驾驶员操纵驾驶杆时,飞机却拒绝做出反应,仍按原航线飞行。这一神秘的“麻痹”状态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几秒钟,却把驾驶员吓出了一身冷汗。另一怪现象是,在飞机失控的几秒钟里,飞机与地面的无线电联络也同时中断,但驾驶员却明显感到飞机通讯天线正以大功率发出信号。中国飞机制造专家事后检查发现,这些飞机驾驶仪的一个核心部件与其它同型号同生产批次的波音飞机的同一部件在大小、形状上均有较大的差异,异常飞机的部件上甚至隐约可见USAF(美国空军)的字样,而这一字样在其它飞机上是根本没有的。

  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是波音公司配合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国军方在出售给中国的飞机上做了手脚。第一次被做手脚的就是提供给空军的那六架波音飞机,这就解释了为何美国、印度情报部门对西藏的兵员调动情况了如指掌,这也是中国空军后来下决心购买俄制伊尔76运输机取代波音飞机的原因。

  有理由相信,自1993年中美关系逐渐紧张以来,所有卖给中国的波音飞机都被波音公司和美国军方做了手脚,因为从那时起,所以售华飞机的零部件都是单独生产的并都标明了“PRODUCT FOR CHN”(为中国制造)的字样,中国再也无法判断卖给中国的波音飞机与卖给它国的波音飞机有何异同。同时,波音公司做手脚的水平也大大改进了,因为中国驾驶员再也感觉不到被做手脚的飞机与正常飞机有何区别。

  据空军技术人员分析,波音公司对飞机做手脚的方式有:安装遥控装置、安装探测设备、安装窃听装置。正如微软的操作系统为微软和美国情报部门留下了后门一样,波音公司在卖给中国 的飞机上也为美国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留了后门。[250]

  由此看来,美国人想让波音飞机掉下来岂不是轻而易举――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中国另外一个广为人知吃闷亏的例子是运10的夭折。由于对西方人贪婪奸猾的天性认识不足,加上对民族工业的技术实力缺乏信心,中国航空工业妄自菲薄,看不上自己研制的运10,却把振兴航空工业的希望寄托在和西方合作的上。运10项目停止后,上海飞机制造厂曾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成为美国航空工业唯一的海外大型喷气飞机总装厂。中航总提出的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的“三步走”计划是:第一步是中美合作制造/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是与中外合作研制100座级飞机(AE100),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但是,由于麦道的被兼并和欧洲空中客车单方面毁约,到1998年,这一计划全部落空。2000年2月,第二架(也是最后一架)中美合作生产的MC-90飞机顺利试飞,取得美国FAA颁发的适航证,从此也就宣告了延续15年之久的中美大型飞机技术合作的终结。这个项目“…从1986年底启动论证,到2000年初结束,时间跨越16年…不但没有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机产业,相反,它成了举世闻名的冤大头项目”。中国的大型飞机发展计划,就此被无限期搁置。从中得到的的当然也不少,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但真正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还是20年前的运10。

  中国10多年的努力,最后得到的却是来自长期的商业伙伴―波音和空中客车赏给的两记重拳。而就在这期间,巴西、加拿大等国的民机工业却在蓬勃发展。“三步走”计划的失败,耽误了宝贵的十多年时间,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教训实在是太沉痛了。

  其实,就在当初我们要搞干线飞机,向波音、麦道公司介绍情况,寻求合作时,他们就一再声明,先进的气动布局、发动机核心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不能给。

  航空工业是国家独立的柱石,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尤其如此。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点。从政治军事意义上看,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保持自立于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的支柱,它的地位至少应和航天同等重要。没有这些东西,在当代军事技术条件下,列强的飞机可以在你的领空随便来去,如入无人之境,就没有什么国家安全可言。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战争明白无误地演示了制空权在当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列强们用最先进的攻击手段和最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每天向全世界人民重演着“八国联军”的故事,提醒“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真理。没有一点象样的空中力量,别人就敢天天在你家门口耀武扬威搞侦察,撞下了你的战斗机,侵犯了你的领土,还敢命令你“不得登机”,公然藐视你的主权和尊严。[251]

  “九?一一”事件的启示是:甚么意料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由于人类对计算机网络愈来愈依赖,信息化的浪潮正在迅速渗透到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各个层面,网络讯息战的威胁也就愈来愈逼切。讯息战的特点是看似文明,不动一刀一枪,可以不宣而战,具有很大隐蔽性。但它足以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基础。

  计算机网络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敌我之间争夺的制高点和开展信息战的主战场,窃密与反窃密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而军队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使网络主宰未来战争成为可能,一场争夺战将在新的战场 ―――网络空间展开。军事行动打击的首要目标将指向军队的神经中枢―――网络系统。

我国是计算机技术还相对落后的国家,计算机芯片、骨干路由器、微机主板及操作系统主要依赖进口,大量软件产品核心系统和逻辑编程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我国已成为移动电话消费的世界第一大国,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机芯90%以上是国外生产的,很可能在你还不知道的情况下,信息就“流”入了人家的数据库中。

  可以设想,计算机芯片不是我们自己的,服务器是人家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甚至连防火墙的技术都不是我们自己的,难免陷入人家的“技术陷阱”―――就好比卖给你一把锁,他自己却留下了一把钥匙……

  在网络时代,信息共有、资源共享,只是对公众信息而言,而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核心机密则是万万不能与人共享的。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国家和军队的相当一部分信息系统建立在国外的产品和技术之上,这就使我们的信息安全处于被动地位。

  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不仅来自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侵袭,而且还来自“舶来品”操作系统自身设置的陷阱。美国英特尔公司故意在其制造的芯片中留下的“后门”(即序列号,英特尔奔腾Ⅲ序列号(PSN)是英特尔公司在处理生产过程中为每颗处理器设定的一个单独的识别号码,通过特定的软件读取序列号,可以对网络中的电脑处理进行记录、识别和跟踪,用PSN作检索钥匙,用户的个人资料将无密可保。),微软公司开发的 WINDOWS98上则预先留有遥控窃密窗,它会根据用户计算机硬件配置情况,生成一串与用户名和地址相关的、全球惟一的识别码,通过注册程序,在用户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自动地传送到网站上去,使其成为控制对方信息传递的载体。目前,微软公司的 WINDOWS98操作系统在我国市场的占有份额已达到90%以上。就连某国向我国出口的一种传真机中,其软件也可通过遥控进入,并能窃取用户正在复制中的文件信息。由于我国大量的计算机关键芯片、软件依赖进口,因而软件的“陷阱窗”将成为我网络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今天,我们在为军用高技术领域的各项重大突破津津乐道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些成果许多是建立在“ 隐患”之上的。可以想见,未来若发生战事,这些所谓的高技术成果将很可能成为最易被敌人突破的一环。[252]

  电子网络战不是个别电脑黑客的恶作剧,它是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恐怖袭击,甚至是国家战争行为。美国在多次电子模拟战中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这说明美国一直将中国当作潜在敌人。

  美军十分重视网络战,把网络战的研究和实践放在与空中和太空力量同等优先的地位。据报道,美军预算耗资15亿美元开发“电脑病毒武器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把“病毒源”固化在出口的计算机或电器中,一旦发生经济、外交、军事冲突,就利用电子手段激活“病毒源”,使敌方雷达失控,指挥失灵,甚至发生“自相残杀”事件。[253]

  据悉,美军已推出一些用于实战的新病毒武器。如“计算机病毒枪”,它能从遥远的距离“送毒”上门,使对方飞机、坦克和潜艇等装备的电子系统“患病”;第一代微型计算机芯片“病毒固化”技术产品,在美军问世,并开始嵌入出口的军用计算机芯片中。一旦需要,这些平时发现不了的“固化病毒”便被遥控激活发作,使装备这类产品的军队不打自瘫。美国中央情报局有一种秘密程序,可以把设有陷阱的计算机芯片插入武器系统中去,外国的武器制造商可能把这样的武器系统运到一个潜在敌对的国家去。[254]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位信息技术专家声称:“进入武器制造商原料供应网络,把原料从生产线上拿开一会儿,然后植入病毒,让它进入敌国……当敌人使用这种武器系统时,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都是正常的,但是弹头将不会爆炸……”[255]

  俄罗斯《红星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今天,甚至核武库也已不是取胜和保卫国家的唯一保证。必须对信息电信系统严加保护。不然的话,导弹可能根本无法发射,或者可能会帮助敌方毁掉我们自己的城市,或者会在发射井中爆炸。

  俄罗斯人担心,向国外购买电子设备和计算机时会有风险,即买回被人做了手脚的设备。这种设备中会藏有用途不明的多余零件,或者它的软件有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发生出人意料的事:进口设备开始窃取秘密数据,定期通过卫星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大洋彼岸。

  为使政府、经济、银行和军事通信电缆不被窃听,俄联邦政府成立了相应的部门――联邦政府通讯和信息局。而密码研究院则是一个科研机关,研究国家密码情报工作最重要的课题。[256]

  信息化浪潮的推动,已经使战场延伸到了“信息空间”,“信息边疆”已成为继海、陆、空和太空之后的“第五边疆”。信息战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军事斗争的主要样式之一,信息安全也必然成为赢得未来作战胜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发展自主操作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硬件,不仅是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网络战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军事专家指出,未来战争的最大可能是首先以“信息战”发难,因此,我们必须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发起之前,建立起中国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以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可能对我国发动的“兵不血刃”的信息战。

  在2001年五月份的中美黑客较量中,中方被攻破的防火墙较美国为多,这表明中国的网络安全水平比美国低。另一方面,被攻破的大都是外国出产的操作系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火墙基本上安然无恙,这就证明了发展民族自主产品的重要性。如果将网络安全寄希望于外国产品上,那等于建立在火山之上。

 即使是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也在生产、发展世界上最先进的0.8微米级芯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技术并形成系统。[257] 欧洲国家更是不顾美国的阻挠,执意发展“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258]

  军事安全领域的对抗,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与技术的较量。任何国家的核心技术和涉及国防军事机密的技术资料,都不会自动放弃主权和让全球共享。无数事例表明,要想真正解决国防安全问题, 彻底摒弃受制于人的“金箍咒”,惟一的办法就是进行自主创新。只有实现了高技术特别是基础性高技术的国产化,才能使我们彻底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窘境。

  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军事技术产业,决不能对于外国的“高科技”抱有任何幻想。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加速军工体系的生产研制工作,加快新一代军事武器的装备。

  我们要把人才组织起来,保障必需的资金,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发扬前辈们殚精竭虑地研制“两弹一星”的奉献精神,在关键领域组织全国各科研院所集体攻关(苏联为建造“瓦雅格”号航空母舰曾动用了近5000家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和设计局),以中国人的智慧,一定能取得突破;而且,许多高技术产品本身是军民两用的(如GPS卫星定位系统、互联网等),一旦成功,就可以大力提升国家的技术水平,同时控制军事科技制高点。

跋:以武促统,以武逼和

  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949年到1979年,我们把“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喊了30年;从1979年至今,“和平统一”的政策也已出台了23年,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用“一国两制”创造性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回归。现在,该是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展示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了。

  台湾统一是内政外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头号难题,难就难在“台独”在内外分裂势力主导勾结下恶性膨胀,甚至铤而走险。和平统一的前景渺茫。

  最近台海局势因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而又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从就职典礼的“四不一没有”到今天的海峡两岸“一边一国”,陈水扁对两岸政策的180度转变为中国的最终统一抹上了阴影。再加上李登辉日前所倡导的“台湾独立时间表”,使得统一工作更具迫切性。

  台湾尽管有“统派团体”,但国、亲、新三党与民进党的争斗,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各自党派的私利而已。他们的本质都是坚持台湾独立,所不同的只是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晦一些罢了。从台湾岛内的民情和主要政治力量的政策主张来看,无论谁执政,都不大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方和平统一的主张,最多是争取保持现状。原因就在于:几乎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想当老大。

  民进党的官员从正副“总统”陈水扁吕秀莲到普通官员,没有人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连祖宗都不想认的人,他愿意回归祖国?在野的国、亲两党没有一个真正赞成尽快实现国家统一,尤其是没有一个政党是赞成“一国两制”的。国民党的主席连战主张实行联邦制,这与李登辉的“两国论”并无本质区别;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是一个“总想当第一”(李登辉语)的人,他在2000年竞选期间声称:“中华民国自1912年创建以来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始终是个不争事实,根本毋须争辩。两岸关系事实上绝对不是国内关系,……而应属于一种‘准国际关系’”他声称,两岸要放下统独观念,仿效欧洲方式先发展经济与社会文化交流,由此来促进政治共识,对一个中国原则及“九二共识”只字不提。[1]

即便是力主国家统一的新党,也不接受“将台湾从中央政府降为地方政府”的“一国两制”方案。

 台湾当局根本没有统一的诚意,整天做反统一的文章。在政策上做去中国化的小动作,在军事上做以武拒统的准备,媒体上误导大陆的形象。在台湾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目中,大陆政治独裁,没有自由,既穷又脏,台湾自由民主,生活富足,大陆统一是觊觎台湾的财富等等,就是其唯一的认知。

李登辉执政12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最大成果,就是把“统一”变成了瘟疫,把维护“一个中国”变成了“卖台”,在今天的台湾,“台独”民粹当道,“台独”言论在传媒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重复,乃成为可怕的全社会“洗脑”。

  今天的台湾政治版图,“我爱台湾,台湾第一,台湾最美”的独派力量大大地超过了具有大中国情节的统派力量。特别是台湾南部地区,“台湾至上”的思想已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谁高喊统一的口号,谁在政治上就不吃香,谁就被认为没有骨气,是“卖台”,是“台奸”而遭到唾弃,新党的沉落就是最好的例子。[2]相反,民调显示,最近几年陈水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排名总是第一。

 1995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为了打击“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96年3月首次对准高雄外海发射导弹,第二天,高雄《民众日报》在头版只写了一个字――干![3]

  台湾政治生态演化至今,政治和社会多元化局面已经形成,台湾和台湾人利益至上的理念与政党政治已形成彼此互动加强之势,这是任何台湾政治人物都无法回避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海峡两岸缺乏共同的民族精神的基础,这是与朝韩和两德最大的区别。东西德和南北韩从未因意识形态、政制分歧以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拒绝统一,韩德人民对统一的强烈认同感和共同致力于建立伟大国家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成为国家统一的巨大推动力。而台湾人连自己是不是中国人都搞不明白,政府和媒体纠缠在台湾人是不是中国人的无聊话题上,何来统一的动力?

  台湾没有要求统一的现实愿望,“一国两制”提了多年,也不见效果,仅仅靠几个老兵的思乡之情就判断台湾人民有要求统一的愿望是极愚蠢的。而且,两岸老一辈的亲人日渐减少,新生代个性都向往自由独立,不可避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对台湾当局而言,“台独”是可做不必说的事。随著时间的推移,大陆对台湾人而言越来越远。台湾问题越久拖不决,岛内离心力越强。

  大陆经常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却就是没有寄希望于自身。实践证明,李登辉是“台独”分子,没有靠住;“观其言,察其行”,陈水扁还是照样搞“台独”。“中华之难,中华当之。”[4]国家统一,光靠民族大义,手足情深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还想以东郭先生的善良期盼陈水扁及其盟友回心转意,那等待我们的将是万丈深渊,相反,如果我们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判断,未雨绸缪,励精图治,统一台湾,振兴中华自在情理之中。

  台湾问题正在走向危机。危机的到来,也同时能够带来转机。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又是历史赋予中国冲出霸权封锁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下棋的人都知道,等对方走错棋而趁机败之不是取胜之道,必须用自己的布阵和杀着迫使对方按自己的意图走,最终走进输局。在台海两岸的较量中,大陆在鼓励一切有利于和平统一的言行的同时,绝对不能心存侥幸,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台湾当局的良心发现上。[5]

  台湾问题,无论是它的历史渊源,还是目前危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美帝国主义的插手干涉。美国政府从五十年代起一手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到后来推出的《与台湾关系法》,其政策实质就是将台湾纳入其军事防御线之内,半个世纪来始终如一。解决台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反对美帝霸权的问题,无论是和平解决,还是战争解决,都绕不开直接和美国对抗。

  台湾问题对中国的最大的危险,并不在于中美间对抗的升级,而在于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我们在这小小的海峡被牵扯住全部的精力,毫无意义,美国在全世界四处出击,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而我们还在为和统还是战统而争论不休,等到陈水扁公投独立成功,大陆只好用武力制止“台独”。那时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我,则我中华危矣。

  长期以来,因对美国投鼠忌器而对台湾实际上的一退再退,大大助长了“台独”的嚣张气焰和台湾对大陆的蔑视。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有大国的自信和气度,大国是世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只是一个遵循者,大国是文化典章制度的承继者,要有勇气面对不同的文化汇流,如果对一个小小的台湾都不能有这样的自信,就不要想在世界上立住脚。因此台湾问题我们从来都应该把握主动,而不应该疲于堵漏。把握主动,以我为主才是上策。

  所谓“霸权”,其要害是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南方国家发展的垄断权。对美国报有的任何幻想都是不切实际,无异于与虎谋皮。一味的亲美,只能自取其辱。

  国际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文明只能在有法律(也是一种国家暴力)保障的地方发生;国际间文明也只能在实力对等的国家间发生。弱肉强食是国际斗争铁的法则。弱者是有权利但无能力享受有保障的文明的。[6]

  在国内政治方面,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是荒谬的,然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千万不要忘记国家斗争却是至理名言。

  有些善良的知识分子天真地认为全球化已使地球成为一个村庄,现代化的信息流、资本流、商品流已冲破了国家的边界,世界在科学技术中渐渐走向大同。这是一种麻醉力极强的乌托邦。事实是,全球一体化是建立一个金字塔,而非一个村。塔顶是拥有金融资本和知识产权的西方国家,中段是拥有产业资本和熟练技工的后工业化国家,底部是输出资源、初级产品及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金字塔中,有一个残酷的价格剥削体系,这个体系维持着全球的贫富秩序,这就是美国人所谓的新秩序。这是建立在国家剥削基础上的新的殖民秩序。这就是为什麽美国人爱美国,而不让其他国家的人爱祖国的原因。[7]

  孟子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就是生存竞争。事实上,整个自然界就是主动去吃和被动去吃的集合。

  旧中国常常被比作是一块人人争嗜的肥肉,这警示我们作一个国际社会大而无当的“草食动物”格外危险。我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的世界,漠视或者否认这一铁的规律,只有被“食”一条路。

  无论中国怎样韬光养晦,中国现在都被美国视为头号对手,这种实实在在的压力既是一种危机又是一种挑战。不论中国怎么去选择,我们惟一的一个机会就是去面对,去接受挑战。

  这是一个凭实力生存的残酷的世界,残酷就是命运,挑战就是机遇。

  唐朝柳宗元在《敌戒》中说:“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沲沲而亡。”柳公可谓深谙此理第一人。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种苦难都是不幸,逆境往往是最好的祝福。??

  在古代意大利,加普亚和罗马的自然条件恰恰相反,前者舒适、安逸,物产丰富,加普亚平原是仁慈的,而罗马平原却是冷酷无情的,当罗马人离开他们无法为生的家去征服一个又一个邻居的时候,加普亚人却呆在家里,让一个又一个的邻居来征服他们,汉尼拔在坎尼战争中打败罗马人后开进了加普亚,并在那里过冬,然而仅仅一个冬天后,汉尼拔的士气就完全瓦解了,从此以后他的军队再也无法打胜仗了。[8]

  《奥德赛》中的主人公所遇到的最大危险并非凶恶的敌手,而是那些用舒适的生活来迷惑他灵魂的妖精――塞栖殷勤地款待他们的结果,却来了猪圈,半人半鸟的海妖迷人的声音是水手的勾魂曲。[9]

多难兴邦。古今中外,一个大国的崛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经历的道路都是曲折的:要面对来自许多方面的疑虑、敌意,甚至遭到遏制。因此,危机感可以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是国家实力强弱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关键时刻,也是造就或淘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关键时刻。

家园 第五节5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似乎走到非强力则不能实现飞跃的“关节点”。

  从全球战略格局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形势很不乐观。美国正在一步步收紧对中国的绞索,打开地图就会发现,我们的海上交通线受着对马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马六甲海峡的紧紧制约,出海被日本列岛,冲绳群岛,台湾,棉兰老岛锁住,而且周边武装力量多为不友好的势力。美军基地更是星罗棋布:韩国釜山,日本嘉手纳,吴港,冲绳那坝,新加坡樟宜等等等,且不排除其未来重返菲律宾苏比克湾和越南金兰湾的可能。这几年来,美国正在力图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包围中国,于是我们东有美韩联军,日美安保,南有东盟,其中越南,菲律宾等都和我们有南海争端,远处还有印尼与澳大利亚的潜在同盟,西南的印度贼心不死,中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甚嚣尘上…再加上公开的藏独疆独以及潜在的朝鲜族,蒙古族分裂势力蠢蠢欲动,恐怕我们难以安然高卧。现在看起来,911事件真的是给中国一个不可多得的喘息机会,去年美国步步进逼,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已经极其恶劣,手中筹码已所剩无几,突然发生的911延缓了美国包围中国的布署,但是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尤其应谨防美国在新疆采用“科索沃手法”,挑动分裂势力,再次充当“穆斯林的保护人”,那使我们可真的要国无宁日了。有学者指出,其实我国的战略态势是“东急西重”,西线若出问题可能代价更为惨重。

  我国的战略安全问题不仅仅在于一个台湾,虽然它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但恐怕还要从全局一盘棋来着眼,因为台湾不仅仅是一个台湾的问题,它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紧密相关。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成为两种势力碰撞的焦点,风云际会的中心(如果这两股势力都没有提前崩溃的话)。纵观历史,一股新势力的崛起,几乎必然伴随着战争,而战争往往决定了之后一段时间里这个民族的命运。

  美国的全球战略与其说是单边主义,毋宁说是一种新的大陆均衡战略,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扶植桥头堡,进行新形式的“势力均衡”,以此控制传统地缘政治学中强调的“欧亚核心区”。目前来看是相当有效的战略,可以预见,美国为遏制中国这一潜在竞争对手,势必继续在中国周边扶植与中国对抗的势力,将来还有可能打一场代理人的战争,到处放火,使中国首尾不能相顾。毕竟由于实力的差距,美国的战略选择自由度要大得多。这样看来,若中国能在台海之战获胜,美国战略链条被打开缺口,很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整个棋局形势将大为改观,堪称“生死劫”。

  强大的敌人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犹疑不决,首鼠两端,即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一个清晰完整的战略计划是必需的。必须指出一点:面对战争危险绝不能消极避战,绥靖姑息,历史上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只能加速战争的到来,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永远不能作为和平的基础,惟有事实上的战略平衡才能做到。我们必须丢掉幻想,认清事实,认真做好准备应付各种不测,显示出顽强不屈,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方能慑服侵略者。也需要积极宣传,加强民众心理承受力,民族虚无的恐惧症和盲目的民族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当然,从双方角度看,若能达成有效妥协,可以达到双赢结局,然而,从现状看局势实在不容乐观。无论怎样,我们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最后,需阐明一点:若爆发战争,则应丢掉一切幻想,集中所有资源,倾尽全力投入战争,死拚到底,决不可重蹈19世纪几场对外战争覆辙,总在“战”“和”之间徘徊,把希望寄托在“调停”和敌人仁慈上,这必将导致失败,而一旦战败,建立在朝鲜战争平局基础上的一点民族自信心与些微的心理优势将彻底崩溃,如同1900年义和团失败,中华民族的心理将会受到一次沉重打击,刚刚抬头的民族主义受此打击后将有难以抚平的创伤,中国的历史将会再回到20世纪初的原点,与伊拉克、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毁灭一样,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成就(也可能连带中华民族本身),将会在内忧外患中灰飞烟灭。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将陷入万劫难复的境地,这绝对是一次沉重的灾难。勿忘:求生唯不惧死,善战方能言和。[10]

  从美国角度看,今后若干年里,中国无论变强还是转弱,对台动武的可能性都很大。中国变强,则两岸军事力量对比无疑将大大地不利于台湾;中国转弱,则中国更有可能通过对台动武转移视线、缓和国内危机。因此为阻止中国“冒险”,美国一方面加紧在远东地区部署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包括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增强在关岛的远程打击力量,以及加快在其本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试验,力图大大削弱中国的报复能力,提高中国使用武力的代价,并压缩中国的地缘政治空间;另一方面,提出“战略模糊”概念,即:(一)中国军队在未受到挑衅的情况下进攻台湾,美国将进行干预。(二)台湾宣布独立,美国则不干预台海冲突。这似乎与美国对华作出的“三不”承诺前后一贯。实际上,美国正可以通过对“模糊”设定的两个前提作出模糊的解释,使自己牢牢掌握两岸局势发展的主动权。台独分子只要“作而不述”,就没有突破美国的“战略模糊”情形之二,美国则继续有理由保持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当前,民进党执政伊始,根基未稳;美国对华军事围堵、通过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即全球化)使中国经济边缘化,以及进一步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瓦解中国民族精神的一整套战略的实施尚需时日,台美此时都不会过分去刺激中国,逼其动手。

  美国“反恐”战争为中国提供了新的“韬光养晦”的战略空间,但是这一时间之窗并不长,待到美国收拾了伊拉克和伊朗,此时美国鼎力襄助“台独”的时机就已经成熟,当中国大陆被迫“不怕流血牺牲”诉诸武力时,美国就会把脸一抹,祭起早已准备好的意识形态工具:“民族自决”,“台湾的命运只能由那里的人民来决定”等等。中国届时在政治和军事上均会陷入相当的被动之中。

  台湾的前景是不打是慢慢独立,打下来可以统一,打不下来是马上独立,严峻的情势要求中国必须积极应战,从速解决统一问题,彻底摆脱美国利用台湾对我采取的战略挟制。

  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之后,肯尼迪总统下令封锁古巴,并以战争相威胁。后来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如果美国把导弹部署到土耳其是合法的,那么苏联把导弹部署到古巴当然没什么不合理。更何况导弹部署在古巴领土上,那就是古巴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基辛格后来一语中的:肯尼迪总统强硬的逼迫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不是因为什么国际法,也不是因为什么主权,而是因为这些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同样,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当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绝对不能软弱。中国人可以忍让,但绝不能窝囊。当列强赤裸裸地用惨烈的后果来威胁我们的时候,自由与自尊是毫无疑问值得用鲜血去捍卫的。

  如果我们不能够统一台湾,我们的后代子孙只会以鄙弃的心情想起他们的祖先。

  不可否认,大陆对于和平统一的努力是一贯的,真诚的,也是尽力的。从79年的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81年叶剑英的和平统一方针(俗称叶九条),84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到江泽民在95年新春茶话会上的讲话(俗称江八条),无一不显示大陆的诚意和灵活性,但至今实质性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台湾的“自保待变”和“出埃及”的拒绝和平统一的顽固立场外,大陆的策略也有缺陷,诸如沿用过时的国共合作模式(不过国共换位),以个人和小群体为基点的统战策略,忽视岛内和海外媒体的作用等,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和平诚意背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靠的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历史经验表明,在军事安全领域让步的国家是绝无出路的。英国和西班牙曾在海上封锁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如果当时美国逃避挑战,不去主动迎接与英国和西班牙的冲突,它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国际人士普遍相信,从古至今,强国的崛起都必须经过战火的洗礼。能够打败或打平某个世界一流强国的新兴国家,就被公认为新的强国。例如在1588年全歼欧洲海上霸王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国,数败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联军的拿破仑法国,战胜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美国和苏联等等。(新中国的生死之战--试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作者:解海南观沧海网站)中国在这件事上也不能例外。与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原理一样,对大国成长的历程而言,有些战争可能是想回避也回避不掉的。[11]

  苏联的卫国战争、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均付出惨重的代价,苏联牺牲了两千七百万人,英国卖尽了海外资产,两国战后的社会状况也不理想,某些方面甚至出现某种下降和衰落,他们却信念坚定,坦然无悔。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国家民族如果连安全都不能保障,发展又从何谈起呢?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在阐述人权时,不是一向将生存/安全置于首位么?

  国际社会从来没有象国内社会那样摆脱无政府状态。20世纪的国联与联合国属于国际协调组织而不是世界政府,其职能、权力和权威均十分有限,对成员的福利乃至生存不承担明确责任。即便国际社会有时存在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特定时代的霸主强加于人的。因此国际竞争远比国内严酷暴烈,落后者挨打,软弱者可欺。

  在确认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前提下,一个容易产生的误解在于想当然地断定大国比小国安全。事实上往往相反,大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更为复杂,因而往往比小国更不安全。它们可能相互争霸,如20世纪的美国和苏联;它们的巨额财富可能成为强盗的猎物,如19世纪的印度;它们可能成为霸权游戏中的棋子,如拿破仑时代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新兴大国(包括复兴大国)的对外关系尤其微妙,无论它们有意或无意,都难免冲击原来的霸主,后者则竭力阻挡、压制前者,如15世纪的英国和西班牙。

  其中后三类大国的遭遇,中国都不能幸免。辽阔的幅员和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使我们成了近、现代列强竞相淘金的宝地,除了不知深浅的日本力图独吞以外,其余均感到无力独占而“协议”瓜分。有些人以为这是不幸中之万幸,其实象公娼一样被迫对所有衣冠禽兽开放,何幸之有?进入冷战时期后,我国仍树欲静而风不止,成了两大阵营和美苏两超之间寸步不让的战略要地。同时,两超内心里谁也不欢迎世界最大的新兴国家登场表演,有如心胸狭隘的先生压制那些可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的学生。此外,随着英、法、德等老牌帝国的相对衰落,地理位置又安排我国与当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大国(包括现代意义上一衣带水的美国)为邻,在某种意义上不幸地成了全球的中心。种种因素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复兴之途注定山重水复,艰险悲壮,国家的生存实在是来之不易。几十年来几代爱国人士屡屡发出“灾难深重”、“举世罕见的祸乱”之类的感慨,实在是言之不虚。因此,象我们这样的大国必须成为强国,否则还不如小国走运。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强国没有几个不是冲杀出来的。所以存亡关头就要坚决打,甚至象抗美援朝那样,在友邻受到外部威胁时不惜以攻代守打出去。该出手时不出手,无异于弃权投降,甚至束手待毙。[12]

  中国虽然不希望战争,但?Q不惧怕战争。孙武子的后代岂怕达仗。若如此,则中华民族就没有生存的资格。

  美国不可能在对中国的战争中真正取胜,美国与中国的战争至少是对美国国力的巨大消耗,甚至可能使美国像罗马帝国、大英帝国那样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九一一”事件后,对美国的未来走势,国际社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美国将就此步上往日帝国的后尘,走向衰落;也有的认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历史上任何帝国都无法比拟,所以将长期称霸全球。其实,只要用辩证的眼光检索历史和透视现世,我们就可以发现,既然有兴盛,那就必然有衰落,这是难以回避的规律。全部的人类历史表明,民族国家的边界热涨冷缩,变动不驻。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千年帝国,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永远领先于其他社会。纵观历代大国兴衰史,从古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发展强盛比较快,衰落也在旦夕之间,尤其是当达到势力顶峰的时候。拿破仑帝国曾非常强大,因企图征服世界而土崩瓦解。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也很强大,也因企图统治世界而自取灭亡。

  历史规律是无法抗拒的。美国在过去的10年中,虽然获得了霸主地位,也风光了一时,然而,它霸气有余而霸德不足,可以说,美国的霸业没有带来新朋友,反而得罪了自己的一些老朋友,也树立了不少新敌人。放眼天下,虽然到处可以见到美国的战舰战机在巡弋(美国霸主地位的象征),可是国际上近两百个国家中有多少是美国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呢?坦诚地说,除了少数几个属于盎格鲁-萨克森种族的成员国(英加澳等)随从外,其他国家没有让美国放心的。

  今天的美国正在老帝国的旧路上越走越远,它注定跳不出“盛极必衰”的规律。当年,拿破仑撕毁《提尔西特和约》,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希特勒废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敲响了自己的丧钟。如今美国宣布退出1972年《反导条约》,持续推行独霸战略强权政治,借反恐之名,不惜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在全球穷兵黩武,八面树敌,无论现在有多么强大,终有一天,敌人会比美国强大许多倍,美国会耗尽国力,逐渐走上国运衰竭的不归路。

  如果没有来自内部的干扰和压力,外部的挑战不足惧。问题是美国的霸业不但有外忧,而且有内患。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带来一系列对经济的巨大震荡,而且这种震荡是短时间内难以平抑的。新经济的破灭,使得美国股市特别是科技股市场陷入了熊市漩涡,持续探底。这不但使得美国的财富大幅缩水,而且将会沉重打击美国的科技竞争力。而一旦新经济带动下的科技竞争力对美国经济的拉动效果消失,人们就会怀疑,美国的经济优势如何保持?没有经济优势又如何应付庞大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等等问题。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由于多种文化最彻底的融合和交流,屡经洗礼的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强大最根本的是它有一套开放的机制,保证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换言之,美国的繁荣和稳定恰恰是不同文明交流、协作、融合的结果,美国的不安定因素也恰好是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

  美国过去十年是靠着科技领先才取得霸主地位。9?11后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美国正在步前苏联的老路,为自己修建一道几乎与世隔绝的铁幕,更准确地讲是心灵的铁幕。它自以为无所不能,无端地树立敌人,出台了先发制人打击对手的战略,限制传媒的自由,收紧了移民政策,这一切使得它对世界精英的吸引力开始下降,而一旦它对世界精英的吸引力开始下降,美国的科技领先优势必然会下降(科技发展变化之快,不进则退,其他国家要赶上是很快的事情),也就是其衰败的开始。

  据美国自己的媒体报道,现在美国本土有4%的告密者,已使其有之士识感到回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时代。这无疑是它开始衰败的征兆。

  此外,还有一个常为人所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美国国内人种比例的变化趋势。据亨廷顿认定,5年之后,美国国内穆斯林的人数将超过基督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西方已经没有经济的或者人口的活力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了”。据美国国情调查局的估计,到2050年,美国人口中将有23%是拉美裔人,16%是黑人,10%是亚裔人,换言之,2050年是欧裔白人由多数转为少数的临界点。[13]这对正在以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为敌的美国基督教保守势力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大英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统治了1/4的世界人口和版图,国民总产值几乎占全球70%。而今天,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球23%。大英帝国也曾十分地辉煌过,殖民地遍布全球,其面积比其本土面积大100多倍。然而,曾几何时,昔日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如今也只配作美国的小跟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中美上海公报30周年之际发表演说认为,“历史从来没有说世界只能有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阻止其他国家达到她那样的水平”。[14]

  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打算独立建国,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林肯不惜打了一场伤亡数百万人的南北战争,其理由很简单,“一座房子不能从中间裂开。”

  美国内战的损失是巨大的。62万青壮年死(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韩战中共死亡57。8万人),南方首府里士满市被夷为平地。但是,长远来看,美国内战的结果是奴隶制的废除,联邦政府的强化,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为美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

  内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建立了统一的市场,给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西部土地的开发、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先进科技的应用和欧洲资本的输入,使美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新的一极。

  从美国内战结束时的1865年到美西战争爆发时的1898年,美国小麦产量增加了256 %,谷物增加222 %,精糖增加460 %,煤炭增加800 %,钢轨增加523%,投入铁路运行的长度增加567 %以上,原油从300 万桶增加到5500万桶,钢锭铸件由不足2 万吨增到900 万吨。[15]

  数十年内,美国一举跃升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上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宝座,乃是水到渠成。

  假如当初美国一分为二,那么,今天这个不可一世的唯一超级大国,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是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国度,然而,美国公民在宣誓时,总是将“忠于国家”,“永不分裂”放在“自由”、“公正”前面。

  分裂性独立从来都是中央政府所不允许的,这不是仅仅在一个地区或行政辖区内搞个“全民公决”就可以合法化的,否则英国的北爱尔兰、斯里兰卡东北部泰米尔人聚居区、美国的印第安人和黑人早就各自分裂建国了。

  加拿大的魁北克闹独立也闹了20多年,在1995年10月为魁北克是否独立举行第二次全民公决中,支持独立的人为49.4%,以微弱少数失败。面对国家被分裂的危险,加拿大联邦政府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法律手段。总理克雷蒂安坚定地说:“百分之五十加一票就可以分裂一个国家?这不是民主!”1998年8月,加拿大最高法院发布法规,规定魁北克不能单方面决定独立,而必须得到联邦政府和其他省份的认可。1999年12月,联邦政府又推出《清晰法案》,规定今后魁北克省再就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必须得到联邦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16]

  在国土被分裂时,不论什么国家都会使用武力收复。英国为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不惜远涉重洋与阿根廷大打出手,马岛可是在英国万里之外呢,英国那么民主的国家为什么不用和平谈判的方式与阿根廷谈判解决纷争?在国土分裂问题上任何辩解都是苍白的,如果和平统一不成,武力统一就将成为第一选择。不是中国人好战,而是中国没有退路!

  假如像某些台湾人希望的那样,台湾在美日支持下独立,那么台湾海峡将成为冷热战交替的火药桶,两岸人民将子子孙孙陷入永世不绝的灾难之中。君不见,印巴原是一国,英国分而制之后,50多年来大战4-5次,小战年年有。今天两国拿着原子弹,人民穷困潦倒。

  武统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为了避免两岸的印巴化,长痛不如短痛,暂时的流血,正是为了避免日后更多的鲜血。一旦下定决心,就要依登陆方案打,只封不登陆或打外岛方案不可取,小打比大打更难。

勿庸多言,台海两岸,大陆在势上占优,现在如能走好三着棋――在国际上孤立“台独”,在国内搞好廉政和民生,在军事上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台湾和平统一不远矣。

  孤立“台独”,必须要师出有名,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宣传上的失误,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

  “独立”是“台独”运动的口号和旗帜,“独立”和“统一”其实根本不是什么相对立的东西,而是相辅相成的。独立和统一,这正是十九世纪欧洲弱小民族和二十世纪亚非民族主义者所高举的义旗。这也是为什么“台独”口号能够蛊惑台湾民众,而大陆人民的“反台独”号召在岛内缺乏号召力,甚至引起反效果,使台湾民众误以为大陆人反对台湾人“当家作主”。

  然而,“台独”所追求的目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是趋向于更加依附于美日军事体系。

  今后大陆方面宣传上应该从“反台独”转向“反分裂”,因为“统一”的反义词不是“独立”,而是“分裂”。“独立”的反意词,不是“统一”,而是“依附”。“台独”分子所主张的,不会给台湾带来“独立”,那种加入美日军事同盟、成为美日的军事基地的“台独”前景,只能给台湾带来对外部势力的依附、从属,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独立”。而只有和中国统一,和十三亿同胞一起平等相待,共抗外侮,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独立”和当家作主。

  “反分裂”绝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牵涉到国家统一的合法性和人民主权的正当性的最深层的道义基础。“台独”意识形态最根本支柱是要把其和大陆分裂的主张建立在某种道义和人民意志的基础之上。只有摧毁这种道义基础,才能够对“台独”运动釜底抽薪,才能够争取到台湾岛上的民心,--这才意味着真正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共打败国民党取得政权的要诀。[17]

  道义上的制高点将是军事行动的前提,我们在宣传战的手段越多,肯为“台独”而战的台湾军人就少。

  “台独”意味着战争。反过来说就是没有“台独”,台湾问题就一定会和平解决。

  这二十年来大陆外交上经济杠杆用得很多,也经常有效。但有的地方也必须检讨改进。大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台商,对台商的诸多优惠政策,在实践上既有吸引台湾产业,使台湾产业“空心化”,加速两岸交流的一面,客观上也助长了“台独”的实力和声势。台湾的大资本家、大企业80%以上是台湾本土人士,这就是“台独”的经济资本。

  台湾利用大陆给台湾商品的免税进口待遇这种极大的优惠,在大陆开办了很多血汗工厂,他们利用大陆低廉的人力和土地,赚得盘满钵满。

  统计数字表明,从1979到2000年,两岸贸易总额高达一千九百多亿美元,台湾获得的顺差累计一千二百八十多亿美元;二00一年两岸贸易额为三百二十三点四亿美元,台湾顺差二百二十三亿美元。加上2002年首季的数字,两岸贸易总额超过二千三百亿美元,其中台湾顺差在一千五百七十亿美元左右。[18]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贸易顺差来源地。自2001年11月起,中国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有人会说,台湾方面有台商向大陆投资,但是据台湾方面统计,台商投资才有300多亿美元。[19]

台湾是怎么能得到这么多的顺差的呢?比如中日贸易600 亿美元,中方逆差仅50亿美元。中美贸易600 亿美元,中方顺差超过200 亿美元,台湾难道比美国日本在经济上还厉害?当然不是!台湾是通过对大陆商品和投资的单方面制裁而做到这一优秀“ 成绩” 的!通过这种不平等贸易,台湾已经积累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没有这些顺差,台湾能买那么多武器吗?[20]

  很多台湾人暧昧的统分心态,其实真正的想法就是一方面喝大陆的奶强壮自己,另一方面借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阻绝与大陆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共同富裕。“根留台湾”的潜台词是到大陆赚钱,藏富于台湾,在这样的前提下,“等大陆经济发展到相应的水平再谈统合问题”所暴露出来的傲慢与自私,真真体现出赤裸裸言与行的严重对立。这是台湾岛民的假贵族心态,在这种心态作用下,任何一种统一的形式都会被认为是对台湾人利益的侵犯,这是“台独”孳生的土壤。

  过去台湾在贸易上大幅度依赖美国市场时,对于美国经常摆出的“301”条款,“超级301条款”一直唯命是从,但是,目前台商虽然大幅度的在市场上依赖大陆,台湾当局却看准了大陆不会用经济手段要挟台商,这种讨了便宜又想卖乖的心态使得陈水扁的执政团队有恃无恐的在“三通”、交流等问题上持强硬立场,完全视其考虑为主轴,对大陆根本不理会,因为他们认为大陆对“台湾没办法”。

  台湾当局之所以在过去两年来不断展现出这种在政治上与大陆渐行渐远,在经贸上又想占尽大陆便宜的心态,就在于大陆的态度过于宽厚,导致台湾当局和民间产生错误的理解。譬如:台湾由许文龙主持的奇美集团,过去一直在大陆的石化产品如PVC管的市场上,赚足大陆的钱,但是,在台湾,许文龙的名字常和大“台独”分子金美龄平挂,他污辱慰安妇,美化日本侵略史,捐巨额经费给陈水扁和民进党,是铁杆“台独”分子,但是,直到现在,大陆当局仍容许奇美集团在大陆继续赚钱,对于其支持“台独”的作法,似乎并未“严打”,这种信息在台湾社会流传后,一般政府官员与民众似乎也认为北京的容忍更无限制,因此也更加在其“渐进台独”的作为上,更加肆无忌惮。[21]

  现在看来,认为经济上向台湾输血,可以赢得台湾的民心,这些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台商实行的诸多优惠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应考虑并尽快地制定“经济制裁法”。“经济制裁法”是一种授权政府对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  海内外法人甚至国家主体进行经济制裁的法律。制裁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企业,国家,甚至是国际机构。制裁的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不平等贸易,非法金融活动,非法经营活动,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非法参与中国的政治活动,资助中国境内的分裂分离势力,非法走私,贩卖毒品,贩卖军火,企图分裂中国的国土等等。经济制裁的形式包括吊销经营执照,禁止货品进口,禁止贷款,禁止设立经营机构等等。

  制定经济制裁法比单凭军事威慑更为灵活,更为有效,某些发达国家的军火集团仍然贪图对台军售的利益。而台湾岛也利用从大陆得到的巨额顺差来大肆购买军火。中国制定经济制裁法将可以让军火商看到对台军售将会失去中国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也会要求两岸贸易中消除大陆的逆差,从而削弱台湾对军火的购买力。经济制裁通过人口市场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来灵活地压制“台独”势力,从而鼓励统一力量的成长。[22]

  利用经济制裁孤立“台独”,可以有效避免所谓政治(政府)干预经济,破坏市场自由和企业的权利,打击外商信心的指责,保证政治上的主动。把对“台独”直接支持或过从甚密的老板拒之门外,切实支持统一的巧立名目给点额外优惠。台湾名副其实的老板不过几万,国安部、台办那么多人,最多一年怎么也把名单搞定了。甚至都不用明说,大家都不笨,点到为止,回去自己悟去,闷头睡一觉就明白了。资产阶级嘛,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你要对他们客气,他们会把你当傻瓜欺负。但你要一下子让他们损失几十几百亿美元,那很多人就会清醒一点了,就会想起统一,至少是维持现状的好处了。这比说无数“ 台湾同胞”, “血浓于水” ,“ 一个中国” 等等强得多。

  除在国际上孤立“台独”,中国必须在国内搞好民生和廉政。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过去如果不是北京犯了太多的政策和路线错误,新加坡和东南亚(还有台湾?)可能根本没有发展、成功的机会。[23]当然,“台独”就更没有可能。

  中国文化最大的弱点和危害是内耗或窝里斗。没有满清覆亡后的连年军阀混战,就没有日本侵略中国;没有国共内战,就没有外蒙古的独立和台湾与大陆的分离与对抗;没有反右与文化大革命的穷折腾,中国早就是一流的超级大国了。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知道,烹调小鱼要用文火慢慢煎炸,如此做出来的鱼才好吃。千万不能用大火,也不能在锅里瞎搅和使劲翻铲,否则作出来的就是一盘焦糊的鱼渣。老子的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象烹调小鱼,要无为而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为政者不能穷折腾,使老百姓疲于奔命,这才是治国之道。

  中国在建国几十年里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斗争此起彼伏,人民陷入互相攻讦的旋涡,搞得国家濒临破产的边缘,人民穷苦不堪,此中教训当深以为诫。中国这种级别的大国只要停止内耗,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其实力增长与积累是任何其它势力都难以阻止的。

  再说,中国人有无穷的内斗的精力与智慧,何不用在外部世界,正所谓“与其内伸十尺之自由,毋宁外张一尺之国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纠正了意识形态领先于经济建设的错误,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走上了快车道,人民生活今非昔比,城乡建设一日千里,但官员腐败,法制混乱,长此以往,将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社科院胡鞍钢提供的数据,1995~1999年,腐败引起的损失高达1530亿美圆,占同期平均GDP的17%[24]。国民党当年兵败大陆,自身腐败、丧尽民心是极大的因素。

  为此,政府首先要制定和坚决执行清除腐败(而政府结构性的腐败必然导致对外软弱),协调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的相关政策,让大多数社会成员真正感受到中国正沿着一条最有利于富国强兵的道路在前进。

  美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各种制度,大有值得中国学习模仿的优越之处,特别是运用媒体和民众参与来遏制政治腐败,以及司法独立传统,都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治乱世用重典”,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清除腐败,依法治国,切实保护私有产权,这才是实现把民众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动力”的关键。

  两岸合则俱荣,分则俱损。“台独”即意味着战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既没拿走台湾人一分钱,也没丝毫影响你享受“民主”。香港回归,大陆人除了满足一下民族自豪感之外,并没有得到其它更多的东西。

  台湾问题越晚越困难,付出的代价就越高。如果统一最终不得不以武力方式达成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一国两制”对台湾来说将成为一个失去之后才知道珍贵的瑰宝。

  很多台湾人寄希望于美国的干涉上,姑且不谈这样做是否是贬低了自己的人格国格,把宝压在这上面,是最容易激怒大陆所有渴望统一的人,民意沸腾将迫使政府走上武力之途,大规模的战争和对抗,那里还有美丽岛,台湾就会变成永远的战场!在战争中,有几个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只会陪上“台独”断了香火。统一才是台湾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最佳方式。

  当台湾被解放军占领后,大陆还可能把大批台湾存有的财富转移到大陆以减轻大陆的负担。对此,大陆有名正言顺的理由:第一,台湾有一大批财产本来就是从大陆搜刮过去;第二,中央政府也有权向地方征税。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人们的愿望,基于这个愿望而为和平统一而尽力是首善之策。但是历史有时却与人们开个残酷的玩笑:善良的愿望被当作软弱的象征,同室操戈的痛切呼唤却被用作分裂的盾牌。[25]

  毛泽东有句名言:“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和平统一有百利而无一弊,然而,和平不是单靠诚意就能得来的,在没有更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利摆在面前时,鲜有人会为一些虚幻的“大义”而主动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利益显示统一更有利时,会有很多人倾向统一的,我们要做的是尽量让台湾看到拒的巨大灾难后果和统一的巨大利益,才能争取更多的台湾人民寻求统一。

  简单的利诱也不一定能导致和平,和平的创造和维持必须以实力为基础,包括实力的存在和运用这种实力的意愿。美国在二战之后赢得冷战,建立霸业,靠的就是这种胡萝卜要舍得给,大棒也要舍得挥的策略。

  以武促统,以武逼和,比那些空谈和平的人更有实质性的意义。主权来自实力。不加强实力而空谈保留权力实际上等于没有权力。香港成为一国两制的香港不是因为英国人看见“一国两制”几个字大放光芒,英国当初也是准备了一大堆方案:主权换治权、共同分享主权、等等的一大堆????唆嗦的方案。可邓小平一说:你不乖乖还的话我现在就派兵收回,英国不是马上乖乖的还了吗,还让铁娘子给摔了一跤?

  尽管历史上也有不战而胜的先例,但是无一不是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的“城下之盟”。回顾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以和平方式解决的战役,如北平、长春、新疆、湖南和绥远等,都是在国民党军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得以解决的。即便不是国民党死硬分子的傅作义,也是在他的嫡系主力――35军被全歼、向西流窜绥远的路被堵死,向东从海上撤退的道路被切断(即天津和唐沽被解放)、北平被解放军团团包围(连市内的东单机场也受到解放军的炮火封锁而无法使用)的情况下才同意北平和平解放的。

  从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逝世,郑经继位,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清政府就和平统一的问题,与台湾郑氏集团先后进行了10次和谈,前9 次都失败了。在清政府与台湾郑氏集团的一系列和谈中, 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

  “依朝鲜例,称臣纳贡”是郑氏集团在历次和谈中提出的首要条件,也是其和谈的基本立场。郑氏集团坚持“依朝鲜例”,就是要清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将台湾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这当然是清政府所不能答应的。康熙皇帝针对郑氏的分裂立场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表明了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的鲜明态度,也代表了清政府和谈的基本立场。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康熙皇帝为实现和平统一,也对台湾方面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了郑氏集团“不登岸”的条件,允许其世代留驻台湾,不触动其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清政府为和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显示了充分的诚意,也作出过重大让步,但前9 次和谈都失败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究其原因,除了郑氏集团的坚持分裂、反对统一的客观因素之外,从清政府主观上讲,主要失误在于其和谈策略缺乏足以对郑氏集团形成致命威胁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做后盾。清政府与郑氏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尖锐对立的对抗性矛盾。面对这样的对手,要实现统一,武力行动应置于主导地位。在没有必要的军事压力和有效的军事打击能力的情况下,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和谈使郑氏集团放弃对抗与分裂的立场,当然是达不到目的的。

  早在康熙七年(1668年)清朝杰出将领施琅在给朝廷的上疏中就提出“因剿寓抚”这一战略方针,其核心是以战逼和,以军事手段促成台湾问题的政治解决,尽量避免在台湾本岛引发战争。“因剿寓抚”的重点在于“剿”,军事进攻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努力寻找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是先剿后抚、以剿促抚,也就是采取武力行动,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台湾郑氏集团接受和谈条件,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清郑双方的第10次和谈,是在清军强大的水陆两栖部队攻克澎湖,歼灭了郑氏水师主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迫使郑氏集团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使和谈取得了圆满结果。[26]

  以色列前外长伊班(Abba Eban)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历史教导我们,不管是人或是国家,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学乖。”(''History teaches us that men and nations behave wise-ly once they have exhausted all other alternatives.'')[27]今日“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决心比当年郑氏集团坚定十倍,其军事实力与大陆悬殊不大,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大陆,何况中国同时还面对着一个居心险恶的、军事帝国主义的美国及其盟友――同样居心险恶的日本。 大陆在军事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抑制美日台三个对手时,和平统一又有谁感兴趣?

  战争对台海两岸都是一种最次的选择,积极准备以实力解决可能的战争则是一种最优选择。

  要想促使台湾当局接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案,也只能在军事上使台湾当局陷入绝境,使其认识到:除了接受我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别无其他出路。否则的话,同台湾当局谈祖国的和平统一问题,无异于与虎谋皮。须知,对于顽固坚持“台独”路线的分裂势力来说,接受我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也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就范的。[28]

  收复台湾而争取把伤亡降到最小,首先是做到知敌、乱敌。 所谓知敌,就是要了解敌人的各方面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向敌人内部安插间谍,孙子认为“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孙子兵法?用间篇》)花重金来使用间谍,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同时利用舆论工具对台展开政治攻势,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对台湾的政治精英,只要他们赞成统一,可让他们来大陆作官,大陆这么大,福建,上海,浙江,广东任你挑,不怕你来,就怕你不来,来的统统官升一级,反正几年一换,对素有“鸡头情节”的中国人来说,此举可以有效分化“台独”中的中高层势力,因为他们在台湾肯定是享受不到在聚光灯前如此露脸的机会的。此外,针对“台独”“以武拒统”的企图,对“台独”分子所依仗的台军要不遗余力大力瓦解、分化、收买。重赏由台驾机、驾舰来降者。如此一来,“台独”必将不战自乱。

  解决台湾问题主动权在大陆,不在美日更不是台湾,军备竞赛不可避免。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力量。只争朝夕自强是万全之计。千头万绪的核心就是一个军事的问题,一个让世界知道,你的军队,在现代化战争的条件下,在美日参战的前提下,也可以有效地渡过一百八十公里海峡的问题。其他都是细节、文字、和香槟酒的问题。[29]

  中国这种级别的大国只要能励精图治,其实力增长与积累是任何其它势力都难以阻止的。美国自身的发展早已印证了这一点:在南北战争中,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对南部邦联或明或暗的支持,令美国联邦政府十分恼火。但这并没有妨碍北方在内战中的胜利与随后美国的崛起。[30]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台湾也不是任何外国的“保护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祖国统一之日也是祖国强盛之时,但这一美好的结局要求中华民族子孙付出智慧和汗水。发展经济、抓紧备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也是和平统一唯一的希望。眼下正需要全民同心协力,以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锐进精神来激励自己,“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只要我们努力,“台独”不会成功,中国将走向富强。两者相辅相成

家园 第四节 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
家园 第四节1

如果仔细盘点一下中国的周边形势,就会发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是改革开放20年来最为严峻的。

  环顾东面,几十年前曾经血洗过中国,从不承认侵华历史并一再把中国视为敌手的日本一跃登上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地位;美国在东亚继续屯兵10万的同时,不断在关岛增加尖端武器的部署,同时变本加厉地对台湾出售武器,为“台独”势力助威撑腰;在东南亚,美国已经渗透到了马六甲海峡,眼下正在设法重返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还在觊觎距中国不远的金兰湾;在我西面,美国借反恐已驻军新疆门口。针对南中国海丰富资源的美菲联盟,东亚军事联盟,印日联盟,正在悄悄的形成合围中国的态势。

  再看并不轻松的国内政治方面,台湾省的“台独”分子,新疆的“疆独分子,流亡海外的达赖集团,都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挑动下跃跃欲试,猖狂至极的开展分裂活动。

  面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中国必须从应付最坏的可能性着手,来考虑国家的安全战略、发展战略、国家统一战略,惟此才能在残酷的形势下站稳脚跟。

  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很多,但若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国家安全来说影响最大、最深远从而也是最关键的利益,是中国与台湾和南沙地区的主权关系;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障碍是美国及其盟国在中国东部及东南海区再次拉起并日益收紧的从日本、台湾到南中国海区的环岛链条。与50年代不同并令中国担忧的是,这一次的目标明确对着中国的环岛链条并与现代卫星监控技术(比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相结合。中国如不能在近期突破这道链条,而且在军事、特别在海军和空军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则中国就存在着失去台湾和南沙群岛主权的可能性。这并不是由于美国对台湾或东盟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而是由于这两个地区对美国――当然对中国也是一样――地缘政治的利益太重要了。

  美国(包括日本)为维持其在远东针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优势、坚守所谓支持“民主社会”的承诺,并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威望,必拼死反对中国武力统一台湾。而只要中国的军事(主要是海军和空军)实力及其技术含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中国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绝对不会像贸易谈判那样有妥协(甚至没有平等对话)的余地。从中国历史的经验看,经济实力如不以军事实力为依托就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国家力量。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步伐加快和美国对亚太地区军事介入的加深,目前留给中国的选择只能是:要么为与美国搞好关系,迁就美国,事实放弃对台湾和南沙地区的主权;要么在发展经济 实力的同时,尽快提高军事实力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不惜举倾国之兵与美国一战。历来现实主义的美国在碰到意志坚决、十分强硬的对手(实行战争边缘政策)时将不得不面对现实,权衡利害,认真思考与中国合作的意义。[40]

  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上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或范畴。国家利益中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依赖于发展。任何国家要直起腰板说话,只有力谋自强,“发展才是硬道理”仍是国家(特别是大国) 保障自身安全的最终手段。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响了西方侵略中国的第一炮。而同是这个英国,其军事权威蒙高马利在六十年代初头一个公开告诫西方,千万不要在军事上进攻中国大陆。麦克阿瑟五十年代说中国军队“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闹着要进攻中国;而同是这个麦克阿瑟六十年代听到印度跟中国开战时说:“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五十年代中国警告美军不要越过朝鲜的三八线,美国置之不理;六十年代中国警告美军地面部队不得越过越南的北纬十七度线,美国没越雷池一步。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是抗美援朝打出来的,是中国军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实力消长使然。

  十七世纪法国外交战略大师红衣主教黎塞留有一句名言“有权力者方有权利,弱者只能勉力顺应强者之见。”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是与其实力成正比的。世界政治是大国间的游戏,实力决定一切,美国要搞NMD谁拦得住?美国要打伊拉克需要与伊拉克民主协商吗?需要什么理由吗?

  这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世界,也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要想找公理,那是永远寻不到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生存的法则。

  忍让与天理感化不了霸权,软弱被人欺侮。唯有实力才是国家关系中表达意志的手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实力都是国家交往中最重的砝码。

  实力就是自尊,实力就是志气。

  扬振宁教授在1976年访问祖国时曾不无感慨地谈到这样一件往事:美国纽约城唐人街上一家著名的华人餐馆一向实行“跪式服务”,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成功爆炸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后,餐馆的店员从此再也不向客人下跪了。

  国力强盛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尊严的物质基础。中国能否统一,关键因素在于大陆的强大。这个强大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诸方面。在强大的大陆面前,台湾独立,作为美国围堵大陆的一个棋子,天天要跟十几亿大陆人的追求统一的意志抗衡,天天要考虑战争,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恐怕不是人类智慧能接受的东西。

  国力孱弱,是对不逞之徒的最大诱惑,中国的近代史一再印证这一点。

  我们只有足够强大了,才能毫无疑问地维护自尊和地位,雄踞于世界的东方,重演汉唐帝国的荣耀。

  退而言之,即使我们不作一头威风凛凛的雄狮,至少也必须作一头威武沉着高视阔步的大象。

  因此,我们必须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尽快提升综合实力。为此,需要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诸方面作不懈的努力。

  确立财产权

  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维持7%左右的高经济增长率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一问题将更加严峻。

  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我国的外部需求不会有明显改善,而且从今年起,我国将较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的增长势头强烈,因此,净出口将会明显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好转。虽然中国的经济形势相对不错,外资的流入还会继续增加,但难以抵消净出口减少的影响,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取决于国内经济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虽然政府采取了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来刺激需求,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运行仍然表现出总需求不足,扩张需求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需求不足是由于受到供给的约束,政策失效是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因此,不从供给方面和体制方面着手,单纯的政策操作和需求扩张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仰仗了一种量的扩张。微观层面的效率问题、激励机制、创新精神并没有根本的改善。例如,中国的“市场”与“企业”,这两个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单位,在外国人眼里始终还象“黑箱”。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诚信为中介来进行的。诚信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一个必具要素。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它已经超越了资金、管理,变成了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最有力的法宝。没有资金可以靠信用获得,没有市场可以凭信用打开,缺少竞争力可以靠信用增强;而无信用支撑的经济活动让人缺乏安全感,极大地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朱槠基到中央上任之初,曾公开约法三章,其中一项就是“绝不题字”。但是,绝不题字的朱槠基还是三次破例,三次题字竟是同样的内容:“不做假账”。

  2001年4月16日,朱槠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为该校题写了校训:“不做假帐”。

  2001年10月29日,朱槠基视察了位于北京市天竺开发区的国家会计学院。朱总理在会议中心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2002年11月19日,朱槠基总理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亲口讲述了他三题“不做假账”的故事。他说:“最近几年,中国建立了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这两个都已建成。还有一个在福建的厦门,正在建设。我亲笔为这三个国家会计学院制定了校训。我很少题词,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但是我为三个国家会计学院亲自写下四个大字――‘不做假账’。”

  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为一国总理,短短两年时间内,三题“不做假账”,正折射出会计行业造假行为之猖狂和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状,而会计行业是关乎市场经济命脉的大事。

  琼民源事件,银广夏陷阱,基金黑幕,蓝田事件,上市公司和会计师大规模造假已达疯狂的程度。不仅仅在会计领域和上市公司才存在造假现象,在事关人命关天的食品行业、医药行业,造假行为也是屡禁不绝。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日打假联合行动”,仅1个月时间,即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2.3亿元,捣毁制假窝点1090个。食品造假分布范围广,造假地点多,无照、无标生产,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添加剂、回收超期变质食品再加工出售等现象数不胜数。[41]

  缺乏信用而且缺乏信用观念,这在我国已经成为社会通病。信用缺失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制约了信用功能的发挥,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的活力,恶化了市场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加大了金融风险,直接影响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指出,有关的研究表明,我国一些企业因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导致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约6000亿元人民币。[42]信用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当市场缺乏信用时,市场犹如赌场。社会信用的下降,信息紊乱或信息失真的恶果,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脱离正常轨道。互不信任的严重后果就是杀鸡取卵式的行为短期化与投机经常化,一个以投机心态支持的系统,无疑会断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希望,而集体信心崩溃之日,就将是整个经济系统崩溃之时。[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自由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然而同时发生的是一部分资本又重新流出中国,形成了资本外逃。1997年以后,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由于资本外逃引起不必要的外债增加,国内税基的减少甚至会引起生产性资源的净流出。

  资本外逃,是指由于资本持有者对一国的政治或经济形势产生恐惧、怀疑,为了规避风险和管制,确保资本安全,而将资本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一种非正常的资本外流。

  大量资本外逃是墨西哥、东南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地区) 爆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同时它反过来又加深金融危机的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报告指出,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其导因在于墨西哥本土的资金外流,而不是最初所推测的是由外国投资者因墨西哥政局不稳而争相抛售比索所致。[44]

  在全球公论的四大资本外逃国中,中国资本外逃额占GDP的比重仅小于俄罗斯,大于韩国和墨西哥。换言之,在中国政府大量向国外举债的同时,却有相当数量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失,也许是永久性地“消失”在国外。

  中国资本外逃的数量没有官方公布的数字披露,学者们估计每年在200――400亿美元之间,十几年间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

  我们现在面对着无奈的困境,一方面,将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存入西方银行,另一方面,本国经济却无法摆脱对外资的依赖。大量的资本外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危害犹如一个“贫血”病人在大量“失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将极大地削弱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减缓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经济学家董志勇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资本外逃作为一种地下或者灰色经济,在以前并没有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太大影响。但若资本外逃的情况愈演愈烈,对资本原本就相对短缺的中国经济产生将较大影响,会不必要的加大中国融资成本,甚至还会造成中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董志勇领导的研究小组建立的模拟模型显示,以每年两百亿美元的规模计算,资本外逃可导致中国实际利率提高三点四个百分点,进而降低私人消费、投资和总产出(GDP)三点七、三点六和两点三个百分点。此外资外逃还将导致国内实际价格下降两点九个百分点。[45]而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100万个就业机会。

  发展中国家资本外逃的原因,有的是因脱离本国国情,过早地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在危机发生后引起大量资金外逃;也有一些国家的居民,因资金留在国内无安全感,通过正当或非正当的渠道把资金转移到国外。中国的资本外逃,主要原因是公民缺乏安全感所致。

  中国外逃的资本包括两类,一类是一些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贪污、受贿和“寻租”所得的巨额资金;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侵吞的大量国有资产以及不法商人获得的巨额资产;另一类是私人业主通过合法经营积累的私人资本。前者根源在于腐败,只要腐败的根源一天不除――产生腐败的制度缺陷不铲除,这些资本外逃就不会停止:而后一种外逃,则源于资本拥有者的心理预期――对政府现行政策及社会法治环境“不放心”。

  民营资本的外逃,这些年是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障碍及由此所导致的私有财产法律保护的缺失,而且,由于在“市场”时代崛起的民营资本是新世纪中国经济中最具市场活力和希望的资本,民营资本的外逃将大大延缓中国社会的“市场化”进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一枝独秀,主要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并非稳定的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漂亮的GDP数字背后是银行大量的呆坏帐以及每况愈下的国企效益(有人激愤地说国企的现状是“生不如死”),这就注定了决策层在操作经济运行方面要调整一下手法了,不再是强行地生拉硬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的经济暂时摆脱了连续几年的“疲软”,宏观经济的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的的趋势,但这一经济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也有政策钝化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隐患。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增加赤字、增加国债和增加政府投资。虽然前两年这一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这种推动作用正在减弱。尽管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与国际警戒线尚有距离,还有可增加的空间,但事实上,这只是暂时的表象。所谓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推行,将会严重增加我国未来5到10年财政负担,只是困难在时间上的转移,并没能真正解决困难。经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能是阶段性政策,否则势必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一般标准,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财政能力的制约,是有风险的。

  1997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8%,200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62%,根据投资银行所罗门的推测,2002年更会进一步提高到4.3%。

  财政赤字扩大的最显著影响是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表面上尽管政府债务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下,但北京大学经济教授宋国青在2002年较早时估计,如果加上银行坏账和国企老员工社会保险开支等隐性负担,中国的政府债务实际上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70%:“如果这样一直发展下去,我们很快就会面对和日本相同的问题。”

  除了潜在的债务危机以外,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让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本来已经失衡的情况雪上加霜。政府花钱投资和制造就业,短期内有助吸收过剩的供应,但实施的时间长了,却也造成供应越来越过剩,进而制造通货紧缩、企业利润下降、银行坏账情况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46]

  持续使用国债投资,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相抵触;政府投资一般效率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债项目逐步转向低效益或无效益,出现国债投资效益递减现象;政府工程质量一般难以保证,而且容易产生腐败。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能老用下去。考虑国家财力紧张,政府能用于投资建设的预算内资金和能发放的政策贷款数量有限,所以以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并逐步弱化投资增长对国债投资的依赖,十分迫切。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民间投资迅速增长,在1979到1997的19年间,非国有投资年均增幅为27.3%,高出国有投资近9个百分点;但是1998年出现逆转,非国有投资增幅比国有投资低了11.6个百分点。政府积极扩张财政投资,民间投资并没有被启动,这一状况自1998年一直持续至今。[47]这样看来,指望政府投资强劲地拉动民间投资,或者指望民间投资能弥补积极财政政策一旦退出,国有投资增速下降留下的增长空间,存在相当的难度。

  中国目前不低于百分之七的经济增长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是由投资拉动,随着投资需求迅速增长,国家预算内资金对其满足能力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民间储蓄已达8万多亿元,如果加上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国债、外汇等,实际的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排除部分持币者“存钱备用”外,已有相当规模的资金有着较强的投资欲望。但这笔巨资进投资领域的很少,大都在休眠。如果有1/10能够从“休眠态”进入“市场态”,就会有上万亿资金进入投入--产出循环,释放出来的活力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一方面巨额资金躺在银行里沉睡不醒。这是近年来我国投资领域的怪现象。

  在我们努力吸引国外储蓄流入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内储蓄却出现了闲置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一国的经济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只有伴随国外储蓄流入,对国内储蓄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否则必将陷入恶性循环。国外的实践经验也都表明,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能寄希望于外国资本,它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国内储蓄和资本。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从现实经济态势看,民营部门仅仅用三分之一的社会资源便创造了三分之二的社会财富,民间投资的潜力十分巨大,唤醒“休眠”的民间资本,就能为经济增长装上新的引擎。如何有效释放民间资本能量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就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民间资本的“休眠”,并不是它们没有投资的欲望,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我国的民营经济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目前依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这些夕阳产业的竞争日渐白热化,效益回报已显疲态,几乎没有什么投资空间可言。而目前利润丰厚、成长潜力高的朝阳行业,不是政府有着严格的准入管制,就是存在较高的产业准入的资本及技术障碍,从而使得民营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分享这些产业的丰厚利润,也影响到其投资积极性。

  当一个人获得了新增收入进行新的投资时,如果投资过程成本过高,他的投资活动就会受阻,或者减少投资行为,甚至干脆不去投资。

  民营部门是中国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而雇佣劳动力占城市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91至2000年10年间,国有单位因精减人员减少了2500多万人,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却吸纳了2600多万人就业。全国平均每位企业主以33万元的私人注册资金,可以创造除自己之外的6.1个就业岗位。截至2001年底,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474万人,每年都要安置上百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如果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1亿多农民,民营企业实际吸纳的劳动力达2亿人左右。这对稳定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私营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和解决扩大就业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受到思想观念、体制、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所有制歧视”仍然严重残留于政府及其下属部门,使其难以享受与国有投资同等待遇,如在投资领域、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不能一视同仁,特别是市场准入限制和融资渠道不畅,私营企业要在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求生存,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是导致民间投资乏力的主要原因。

  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待遇最低,所受限制最多。据了解,国家法律法规除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武器制造等)明显禁止民间资本进入和对一部分行业有100多项管置审批限制规定外,没有对民间资本有特殊歧视性的规定。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着行业垄断,和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设置了许多限制。民营经济在基础设施行业,新型服务领域;大型制造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进障碍。广泛援引的例子是广东省东莞市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东莞是一个私营经济发展环境很宽松的地方,东莞如此,其他地区就可想而知。即使在允许进入的领域,民营企业进入的审批,比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要复杂和困难得多。[48]

  目前在正式的政府文件上对民间投资的不恰当规定大部分已消除,但民营企业面临国企软约束的不公平竞争,造成民企的巨大困难。世人瞩目的西部大开发中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项目,此项管道建设投资400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8年―10年、财务内部收益率12%的国家重点工程全面对外开放,其原则是:第一、全线开放,全面对外合作;第二、不搞国有独资,外方可以控股,比例不受限制;第三、合作方式不受限制,可以采取合资、合作或者其他形式。在这些国家发布的政策中,有一点是明确的:在有高额利润保证的重大项目中,外资可以优先,国有大企业可以合作,而民间投资则很难分得一杯羹。其次是中国电信业的重组,在近期中国电信分解为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寻呼和卫星通信四大产业集团的重大改革中,丝毫没有引进民营经济的因素。另外在土地使用权、进出口权、人才使用、关键性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民间资本的经营环境和投资环境。

  行业准入并不是唯一的政策门槛。在资金融通方面,非国有企业筹资困难,融资成本高是另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资金短缺一直是民间投资能力的限制因素,当前民间投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50%到60%靠自筹,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分别只占15%左右,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不到1%。民营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 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还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同时,能够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民营企业极少,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缺乏国企背景而被挡在股市大门之外,有的民营企业只好付出惨重代价走“曲线上市”道路,如海外上市、借壳上市、捆绑上市等。[49]

  从内外开放不均衡的现实看,中国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有余而对内开放不足,已经被证实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失误之一。

  中国经济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内、外资分别立法的双轨制。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给外国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通过对外贸易企业过大的政策倾斜,导致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大(目前约40%),也导致了国内外企业的竞争环境差距大,如中国格兰仕集团总经理曾说,“外资企业有5%-8%利率的融资环境,而我们能争到18%的年息贷款就谢天谢地”。[50]

  中国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除了给予外资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优惠外,最主要的表现为税制差异。外资企业享受免征部分税种、退税优待、低税率、减免税期较长等优惠措施,此外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税前成本、费用扣除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使得外资企业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面口径较窄。凡此种种,使得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明显低于国内民族企业。

  据测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税赋负担率总体上比内资企业约低5个百分点。在许多地方和领域,外资企业可以获得免税、减税和缓税等优惠政策,而民营企业则无权享受。[51]

  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也导致了大量假外资现象的出现,并致使大量资金外逃后再返回来享受优惠政策。进一步来说,对吸引外资的不恰当的强调,诱使各地竞相出台地方优惠政策,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了资源浪费,最终损害了民族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它们因为市场意识强,本来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政府操作税收优惠等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下,外资企业将进一步增强其优势,从而过度吸纳高素质劳动力、资本、技术,成为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民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税收优惠政策也会扭曲外资企业本身的资源投向选择。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外资企业有可能选择那些规模较小、经营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

  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和外国政府的软弱和忍让态度,和中国迫切需要外资发展经济有关,但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却对国内资本采取抑制的政策,这影响了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无法尽早摆脱对外资的依赖。[52]

  早在1992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先生就指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其长期增长必须主要依靠内需。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在经济、金融与市场上受制于人,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不甘人下的国家,归根结底只能依靠自己,如果有他人的帮助,那么这是份外之福,不应该视为长期的保证。避免长久地依赖他人,这样才有国家行动的自由。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不想永远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就只有将这些经济命脉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以依靠国内市场为主才是可靠的。[53]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长期靠外贸来拉动经济既易受国际政治经济风浪冲击,也缺乏后劲。相反,以内需为基本动力,扩大中国占世界市场比重时,既可植根于内,又可引富于外,强化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实力地位。中国的巨大人口可以成为巨大的财富。试想,只要东部沿海达到四小龙的水平,哪怕其余人口都原地踏步,中国市场也可匹敌美国了。事实上,内地也在飞速发展,沿海早已不得专美,这样进一步加大中国市场的总容量。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经济增长率的稳定性也将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一旦外部环境发生突变,经济增长极易遭到顿挫。美国的国家战略是不变的,只要中国的经济力量的发展超过了美国允许的程度,它是可以随便找到一个借口挑起战争,中断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就像当年英国对付德国一样。国内市场只有靠本国来组织和壮大,一个政府不仅要保卫与壮大本国的生产力,而且要保卫与壮大本国的购买力。指望大开国门跟美国搞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无间的程度,以此促使美国放弃对中国的遏制,这完全是一相情愿。[54]

  因此,从长期来看,出于国家经济稳定与安全的考虑,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不应盲目扩展,而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由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乃是中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这一方面是为应对目前世界经济减速运行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市场非常庞大。而目前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仅为60%左右,低于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78%-799%的水平,国内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减少对外部 经济的依赖,增强抵御国际经济危机的能力。

  综观世界各国,大国经济一般都是内需主导型经济。美国2000年外贸依存度为20.7%,日本为20.1%,也就是说,美国和日本的GDP中有80%是用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同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4%左右。习惯上我们总是将美日经济归于高度发达的外向型,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我国人口大大超过美国和日本,所以依赖国内市场的份额理应更大。

  2001年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只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3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5%,它们之所以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小,主要因为它们都是大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是依靠民营企业实现的,中国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民营企业。现在,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阻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还不能被一视同仁,民营企业得到的事实上是“反向国民待遇(reversed national treatment)”。很多国企和外企能做的事,民营企业反而不能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对内开放的过程,缺乏对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启动民间资本就会画饼充饥。

  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入WTO之后,按有关协议,在今后5年内外商将全面进入中国的各个产业包括现在尚未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电信、金融、保险等诸多垄断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比重将更为明显地攀升。而从道理上讲,在对外开放之前,应先对内开放,否则将产生严重后果:一是国有企业总体上不敌外企,已有公认,如再不加紧发展民营企业,若干年后中国市场岂不成为外企的天下?二是现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策略是,“先占领市场,后谈利润”。我国私人企业本来实力就不如人,如不先下手为强,将来根本无法从外资企业手中夺回市场。这可能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最大的危险。

  中国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心态也许比较复杂,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同样是私人的。俗话说,肉烂了烂在锅里,民营企业毕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分。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过度,有控制中国经济的危险,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经济安全。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国际一体化,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好事,但是就经济安全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坏事,因为中国高度依赖国际分工,一旦没了跟外面的分工关系,你甚至连一件象样的产品都生产不出来,加大了对外技术上的依存度。如果我们的经济都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话,中国的经济活动就完全受外国的支配,中国人只是四肢,大脑和嘴,头脑在外国。[55]

  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一个重大教训是,对外资银行过度依赖,导致外资控制了本国银行体系,致使国家金融主权削弱甚至丧失。在过去10年私有化过程中,阿经济已外资化甚至外国化,外资控制了阿经济命脉,银行体系也是如此。目前,全国十大商业银行中,七家为外资独资银行,两家为外资控股银行,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68%被外资银行所控制。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和金融主权名存实亡,完全受制于人。[56]

  另外,从长远的经济战略安全的角度上看,也不能排除中国与美国交恶时西方大企业在本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下撤资的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目前很小)。

  一旦中国的经济为外资所控制,当初积极鼓动中国加入WTO的人,恐怕会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是因为加入WTO的这个主意的错,而是因为对外开放的同时,没有对内开放,没有很好地利用制度的创新来发展民营经济。所以如何给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的问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显得迫切。

  我们生活的世界,最富有的工业国家和最贫穷的非工业国相比,人均收入之比是400:1。美国、日本、西欧发达国家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均真实收入的差距高达10倍到30倍。而在250年前,最富和最穷国家人均收入之比大约为5:1,欧洲与东亚或南亚(中国或印度)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在1:1到2:1之间。

  现在经济史家一致认为: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人均收入差不多都在维持生存的水平,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小。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日本、西欧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300倍,整个20世纪,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增长至少在10-30倍。但与此同时,多数国家人均收入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为什么各国经济增长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凭什么实现了惊人的经济进 步?落后国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贫困的恶梦?

  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源泉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一直到文化宗教、风俗民情、机遇命运,凡影响人类生活的要素几乎无所不包。斯密强调劳动分工的效率,李嘉图重视比较优势,马克思提倡科学技术,熊比特推崇企业家精神。索罗将其归于“劳动的有效性”或技术进步,保罗?罗默强调知识积累和发明创造,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强调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几乎每一个经济学家都试图提出自己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迄今为止的经济增长理论给出的解释是: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充分条件,但肯定已经发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的私有产权保护(包括廉洁的政府、公正的司法)、自由的企业和竞争的市场(最少的经济管制、最少的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以及普遍的、基本的全民教育。[57]

  民间积聚着巨大的投资能量和投资热情,面对着加入WTO的的新形势,民间资本亟待在竞争中壮大自己。但如果民间资本仍然得不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就等于是我们自己卡自己的脖子。因此。“激活”民间资本,不能光在口号上重视,更不能叶公好龙,而是要采取踏踏实实的措施,消除阻碍民间投资的各种壁垒。纲举目张,笔者认为,明确界定财产权和对合法财产的有效法律保护,消除所有制障碍,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

  对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对财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法律保护。

  西方工业化国家有绵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财阀或家族企业,中国社会的定则却是“富不过三代”,原因就在于产权制度。西方社会很早就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民法、商法完善而详备,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从没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有的却是周期性消灭富人的制度性因素和传统,文雅些的是“借商”(唐玄宗、唐肃宗、唐德宗),直接些的是“告缗”(汉武帝)[58],甚至赤裸裸地剥夺――明朝最有名的江南巨商沈万之,可谓富甲一方,朱元璋看他不顺眼,令他修建南京城的城墙,结果一面墙还未修好,沈就破产了。

  古往今来,中国的富豪显贵和政权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林语堂称之为官绅富“三位一体”),这种格局导致政治斗争必然介入经济领域,暴富者不善终,财富的得失与权力的得失正相关,由此造成财富状况的不确定性。按照中国社会的规律,一有运动首先就会向私人资本开刀,这也是导致社会发展极其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财产权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使得短期行为大行其道,富人们“今朝有酒今朝醉”,为富不仁,骄奢淫逸遂成为历史的常态。

  印度卧莫儿王朝时期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当富裕的官员或商人死亡时,皇帝要索取他们的全部财产,所以统治者把搜括来的下层民众生产的经济剩余挥霍一空,财富积累不能通过遗赠或其它的方式传给后代,使得奢侈挥霍风行,只花费不贮藏是那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正由于此,印度的靡丽奢华是建立在卑陋的基础之上的,由于财产所有者的全部财产死后有被抄没的危险,所以贸易受到严重的损害,工商业经常处于风雨飘摇之中。[59]

  作为市场游戏规则核心的市场秩序一旦出了毛病,市场配置资源的效 率和质量就得不到保证,经济多年的发展成果可能将毁于一旦。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有序化和高效化。离开了规范的市场秩序,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秩序混乱就是慢性自杀,无序的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谈及效率。而这种状况若得不到及时的根治,它还会像肿瘤那样,迅速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要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就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制度。产权是指资源的产权,明确界定的资源产权,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资源的使用权有明确的界定,即资源的使用有明确的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其二是资源的有明确的界定;其三是资源的转让有明确的界定。没有资源的转让就没有资源的充分流动。

  产权是人们道德操守的基石,“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语),这话反过来讲就是无恒产者爱骗人。大量私企、民企不讲信誉,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感到自己的产权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明晰的产权是个人和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之源,产权不清,人们就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自然就没有必要讲信誉。信誉是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当人们不肯考虑长远利益的时候,信誉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求信誉,破坏产权,实际上是一种搅乱预期,从而毁灭道德的行为。

  财产权的保护与信用正相关,无论是金融还是国家安全都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中国企业和个人不讲信誉以及资本外逃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没有确定的私人所有者。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和可重复博弈的规则,使人们之间的博弈变成长期的重复博弈,使人们对未来有一个积极稳定的预期。而产权不明晰,人们之间的交易只停留在一次性博弈上,你的信誉的价值随时会被别人拿走时,讲求信誉就不是理智行为。

  政府的重任就是要承担起法律保障特别是保护产权的责任,这包括立法和执法两方面。财产权保护的真正含义,简单说就是有权有势的人不能侵犯别人的财产。

  中国改革的主要问题是怎样把一个靠等级来排序的社会变成一个靠产权的拥有来排序的社会。

  政府最重要的是制定和维护公平交易的规则,而不是去搞什么针对某些企业的优惠政策,有一个公平竞争的体制加上有效的产权保护,什么高科技都可以发展起来。

  无庸讳言,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原罪”,如果给所有现有的内资以合法身份显然是极不公平的,一个比较合理而又对社会震动较小的解决办法是赎买――对它们征收“原罪”税或“良心”税,然后用此款对改革的受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60]

  实施“良心”税其实是与中国渐进式改革精神相契合的,因为“改革始终是在变革与交易两者之间的平衡――在精神和态度上是变革,而在过程与结果上是交易”[61],这应该是比较实际的选择。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了。只要进一步将体制理顺,让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和机会去奋斗,经济自然会快速增长。

  时至今日,我国《宪法》还没有对私有财产(包括实物资本或货币资本)实施保护的明确法律条文。现行的1999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虽然已经确认“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针对国家如何保护私有产权这一实质性问题,该修正案仅仅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在这里,“合法权益”包括那些方面,如何届定,都缺少相应的配套法律予以明确。

  长远看,解决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难题,也应该只是个时间问题。当然,拖得越久,损失越大。

  信用缺失问题以及资本外逃,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产权缺乏保护而产生的,一旦这个难题得到解决,作为社会善意的回报,规范的市场秩序,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持续、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从现实来看,中共政权的合法性目前是奠基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上,只要中国大陆的经济能够持续维持中高程度的成长,人民生活能够继续不断的获得改善,中共政权出事的可能性就相当的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所有制障碍,确立私有产权(“三个代表”已经为意识形态方面的成见解套),其实最有利于中共政权的长治久安。

  没有有效的私有产权保护就不可能促进长期稳定的投资,确立私有产权不仅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而且从政治上看,它还是建立一个民主和自由社会的基石。

  财产最直接有益于人的幸福,又易于转移,人们很容易用它来交换其它的一切。财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障正常生活的盔甲或堡垒,对个人而言,它是人身的最好的保障,一个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只能是个蓬头垢面,食不果腹,在寒风中抖抖缩缩,沿街乞讨求人施舍的乞丐。

  私有财产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只有基本的衣、食、住、行有保障,人才能真正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没有了财产权,欲做隐士而不可得,只能做奴隶。

  社会的铁则是:主宰一个人的薪给,即可主宰其意志。只有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和完整的意志。??

  俄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列昂?托洛茨基指出:“在一个国家是唯一雇主的国度里,反抗意谓着慢慢地饿死。传统的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已被一种新的原则所代替:不服从者不得食。”??

  经济收入不独立,而欲求个人独立却无处可立,只能陷入“人身依附”的罗网之中。

  独立的不受任何力量或个人影响的稳定的经济收入,是破除“人身依附”这一顽症的唯一法宝,它是民主社会的前提,也是个人自尊、自由和独立的物质保证。

  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使经济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是破除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人身依附”的釜底抽薪之举,唯如此,中国才能跳出治乱相循的怪圈,建立一个民主和自由的社会。

  民营经济是我们经济中的一个亮点,它们不需要国家投资,只要政策对头,取消过去对它们的歧视和压制,它们就能很快地发展起来。

  在当今中国,理念(如姓社姓资或产权)是“大道理”;体制(如是行政性垄断还是市场公平竞争)是“中道理”;政策(如利率、税率、汇率等)是“小道理”。“大道理”管着“中道理”,“中道理”管着“小道理”。在推动变革与发展上,“大道理”动一动,比起“中道理”来力量何止大10倍。

  一个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全体国民勤奋劳动的结果。中国20年改革践行的是增量改革的道路,一部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扩大民企自由度的历史。我们有目共睹,一种并非来自体制内的革命产生的自由度已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如果政府主动进行制度创新,理顺体制,整个国民经济会是什么结果?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曾经放言:只要确定了产权,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体制,取消政府管制,中国的GDP年增长率至少可以达到30%[62]

  人才兴国

  国家进步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运用,人力资源的基本意义是指一国国民的“知识、技艺和性向”的综合[63]。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高科技的竞争、运筹策略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水准和拥有量是决定一个企业抑或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

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曾在《寓言》中写道: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数学家、50名优秀诗人、50名优秀作家、50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因为这些人“对祖国最有用处”,而要重新培植这样一批人,则“至少需要整整一代的时间”。

  假如法国只是不幸失去了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参事、议员、主教、元帅、省长和上万名养尊处优的大财主,并不会因此“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用自己的劳动直接促进科学、美术和手工业的进步。[64]

  研究增长理论的经济学家们一致肯定: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积累,而是技术进步或技术积累(假定经济增长的其它必要条件都具备)。著名的索罗模型证明:资本积累只能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20%,80%来源于技术进步。这个结论被反复证明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欠发达国家。

  中国历来非常重视资本积累,改革开放以后,非常重视引进外资。国内资本积累和大量引进外资,本身当然伴随着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引进,但与制度化的技术创新完全不同。对制度化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是中国政府和企业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65]

  在2002-年3月召开的人大会议上,韩启德委员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大会发言时说,目前我国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均依赖进口,西药、精细化工产品95%以上依靠仿制。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仿制之路将被堵死 ,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也将失效,要引进国外技术只能购买。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我国必须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由引进、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在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中,所谓自主技术的最主要标志是拥有专利。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我国目前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在高新技术领域,国外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占主要部分,其中计算机占70%,移动通信占90%,集成电路占90%。就是在国内企业申请的为数不多的专利中,绝大部分是属于“小打小闹”,真正能形成拳头产品、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实属凤毛麟角。从2001年的统计看,国内申请的专利82%都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有的电脑厂家宣布一款产品包含十几项专利,其实都是这种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专利。反观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专利中,接近88%的都是发明专利。[66]

  另外,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性成果不多。例如,我国自1989年起实施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每两年颁奖一次,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是空缺,而且这两项奖已连续四届空缺。这反映出尽管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原创性、创新性的重要大成果偏少,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的科学支撑不够,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67]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货早已销往世界各地,在国外的许多商场里“中国制造”的标签随处可见,中国的玩具、厨具和纺织品出口居世界前列,仅1998年就向美国出口了价值700亿美元的商品。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现实情况却是中国从事的主要是低级产品和加工业,具备的优势是资源和廉价的劳动成本,中国落后的制造业和疲软的创新能力束缚了中国企业的手脚,而中国钢铁工业的“虚胖”、家电业的“芯太软”、制药业的“新药空洞”等等让中国企业一直抬不起头来,无法抵挡高技术和大资本的进攻。

  最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以低技术产品为主,而即使有些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其关键技术还是“舶来品”。比如,彩色电视机技术包含一千多项核心专利,没有一项属于中国;虽然中国的土霉素、头孢菌素、盐酸强力霉素、维生素C、青霉素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医药工业是建立在生产国外的非品牌药和专利过期药之上的。[68]

  从量上来说,中国的工业产品总量虽然比较大,但一般档次低,品种少。以钢铁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产量最大的是低档次的建筑钢材,高档次、高附加值的钢材品种很少。2000年,中国进口钢铁97亿美元,出口40亿美元,逆差57亿美元。IT业及汽车业用的高档钢材,中国需要大量进口。同时,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差,仿造或模仿的产品多,也缺乏能支持大规模科研开发的大型企业集团。2001年世界500强中国有11家,但是这11家企业跟制造业有关的一个也没有。[69]

  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第六大出口国。从贸易额讲,是贸易大国,可从商品结构讲,却远非贸易强国。排在我们前五位的国家,出口商品高科技含量超过60%,而中国2001年这个比例还不足15%。[70]

中国贸易逆差大的工业品中,第一是初级形状塑料,就是聚丙烯这样一些石油化工原料,逆差达到100 多亿美元。第二是集成电路,2000年的贸易逆差达到105 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国虽然生产大量的电子产品,但是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中国现在真正有竞争力,或者说贸易顺差特别大的工业品是什么呢?服装300亿美元,鞋靴90多亿美元,玩具礼品等杂项将近200 亿美元。[71]

  我国出口的制成品中相当比例的商品仍然是低附加值的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性的商品占有较高比重。表面看,我们的出口市场在拓展,集装箱重量在加码,实际却是现有的出口结构使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被动。

  下面这个数字尤其能说明我们的窘境。 外经贸部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对法国出口约1亿双鞋,平均1名法国人要摊2双鞋,而这1亿双鞋挣来的外汇才够换回一架空中客车。[72]

  在全球经济中,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片面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丧失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被人控制。

  中国厂商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信赖进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家电OEM (贴牌生产)基地,但核心部件――温控器是从英国进口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信赖日本技术。由于产品档次低,中国产品出口的附加价值普遍偏低。看一看海关的报关单,一目了然:同样的产品,中国出口的一般只相当于进口的1/3-1/5 。[73]

  虽然中国已经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影碟机和微波炉,还有自行车、热水器,但在国际市场上还鲜见贴有中国自有品牌的货品,因为中国的产品大多以OEM (贴牌)的方式变成了外国货。

  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的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所以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结果只好为人家打工,为其做OEM (贴牌)定牌生产,而且做的都是普及型产品,所赚的也是薄得不能再薄的加工费。

  OEM 的特征就是: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在家电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中,生产环节的利润是最低的。一些世界级家电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下订单时,会把价格压到最低,这种订单虽然量很大,但是利润却很薄,没有上升空间可言。而且由于产能过大,市场容量有限,中国的家电企业只有上演一轮又一轮残酷的价格战,从而导致全行业的利润微薄,相应地企业的研发费用短缺,在核心技术上无法摆脱对别人的依赖。

  在商业领域中,生产已经不是主要的获利手段,流通才是真正获利的手段。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一个廉价的加工业者,所能赚取的利润有多少?

  一个著名的提法,中国要成为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但与那些跨国企业生产的造型新颖、工艺考究的产品赚取成倍的利润相比,这个“生产车间”创造的利润只有1%~2%![74]

  繁荣的中国制造景象背后还掩盖了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即总体上中国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 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 ,石油化工装备的80% ,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 被进口产品占领。[75]

  事实上,“中国制造”这个说法本来就是奇怪的,因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是一个神话。所谓“中国制造”,不过是全世界制造业中的一环,而且是比较低端的一环,世界制造业真正的主宰仍然是世界上掌握高技术的跨国公司。当跨国公司将工厂乃至研发中心迁移到中国大陆,当中国大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的时候,跨国公司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新的应对战略,那就是通过核心技术的掌握进而掌握规则的制定,再通过规则的制定牢牢掌握住竞争的主动。这样一来,就算所有的产品都是你生产的,主要的利润却是我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个严重依赖出口、资本在外、技术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的国家,即使其经济总量再高,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装配大国,不能成为经济强国,而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76]

  在国际贸易领域,传统的“比较优势”概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在李嘉图最早明确指出比较优势之时,主要指的是资源禀赋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但随着技术在全球生产中逐步占据支配地位,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最根本的比较优势是技术领先的优势,不是资源的富有或劳动力的廉价。经济全球化使这个问题更加尖锐。比如,美国2%的农业人口可以养活其余98%的人口,并创造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中国农民不知比美国农民廉价多少倍,但中国农民的生产力比美国相差更远,所以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无力与美国竞争。

  过去人们相信所谓“后发优势”,以为仅仅通过引进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他们。但历史经验没有提供后发优势的任何佐证,而且增长理论的严格数学模型已经证明:如果一个国家只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她永远不可能赶上先进国家。理论还证明:如果一个国家以比先进国家技术创新速度更快的速度引进技术,那么她有可能赶上先进国家,但要超越先进国家,就必须依靠自主的技术创新。中国自主的技术创新不仅远远落后美国、欧洲、日本,而且连韩国都不如。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包括政府决策者)一直热衷于“以市场换技术”,即外国大公司觊觎中国巨大市场,自然会将先进技术和管理带入中国。不可否认这的确有一定效果,但自主创新的落后是中国经济致命的弱点,以市场换技术无济于事,基本上它们转移到中国的多半是在国内已经淘汰的技术和产品,而且跨国公司通过对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征收技术转让费,间接达到了占领这个广大市场的目的。[77]

  引进技术和跟踪国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是必要的,但是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在产业技术领域,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三十分之一;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更是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也大大超过中国公司。如果中国仅仅满足于跟踪国外的技术,很难形成自己的专利;而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则会在专利问题上面临跨国公司的重重壁垒,2002年年初中国生产的DVD机在欧洲海关被扣就是最近的一个例子。[78]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相应的地权,无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工业时代,能源和相对的所有制结构是工业的制高点,相派生的可能是大规模生产体制;在新经济时代,制高点已经转向由国家技术储备和公司的技术垄断地位为基础制定的游戏规则和各种产业和技术标准和人力资本(人才)。在这个时代里,公认的价值来源于一个基因序列,一条电脑代码或者是一个标识语句。人民在判断商品价值的时候,越来越多地看重没有一点重量的技术成分,而不是他们的有形实体。

  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知识产权或专利保护制度和高新技术产业“赢者统吃”的竞争模式,使各国在创新资源和收益的分配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掌握原始性创新必然成为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有专家以计算机业为例分析说,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上游公司人力和原材料消耗最少,却能获取整个产业70%以上的利润,生产主板、内存、硬盘的韩国和台湾地区厂商获得20%以上的利润,而我国的联想、TCL这样以组装为主的企业,在全行业分得的利润只在6%左右。[79]

  技术含量决定企业在“产业食物链”上的位置。由于我们没有与之相抗衡的技术,面对微软、英特尔的垄断,我们除了冲动地喊几声外别无它法;我们的技术命脉全部掌握在别人手中,“食物链”上一个轻微的摆动都会使我们损失惨重。上游的厂商靠技术垄断将利润瓜分殆尽,留下的是一些残羹冷炙,所以我们的销售额达100多亿,而利润只有区区几个亿;我们被垄断的技术牢牢栓住了,只能为国外公司累死累活地打工。

 这正应了一句俗话:上游喝矿泉水,下游喝上游的洗脚水。没有核心技术,就只有处处受制于人。

  此外,伴随引进技术而来的国外技术的垄断,极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国家安全方面的隐患。比如,英特尔(Intel)的奔腾(Pentium)芯片的序列号以及微软(Microsoft)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Operating System)的后门,曾颇为引人关注;而某些进口的计算机(电脑)安全产品以远程维护为借口故意留下安全漏洞,为其幕后公司或组织留下信息殖民的入口。而一旦中美关系出现紧张局面,中国租用的美方卫星向中国提供的信号便会变得模糊不清。[80]

  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不由自主地被发达国家用技术牵着走的处境叫作掉进了“技术黑洞”,没有自主技术的国家永远只能走重复购买别人技术的老路,永远只能在“黑洞”中挣扎!

  中国经济最严重的隐患是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不升级。从总的趋势看,中国对于技术密集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迅速上升,而出口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却始终局限于低技术领域。如果中国老是在低技术领域增长,而不能切入高科技领域的话,无论是从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增长空间看,其前途都是岌岌可危的。

  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就好比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国家,按经济实力与经济性质分别处于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按照政治、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的对比来决定其经济地位与收益。中国作为一个在科技与管理上都比较落后,只能向世界市场提供初级产品的国家,就好比是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者,其辛勤工作的绝大多数的成果将被那些居于较高阶层的高级消费者与终极消费者所享有。就象PC业那样,全球的PC生产商都要向因特尔和微软纳贡,接受WINTEL标准,以微薄的自身养肥高高在上的跨国公司。正所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我们现在处于为别人生产箱包、玩具、衣服、鞋帽和农产品的不利地位,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薄,替代性强,而且,屡次遭遇别人的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惩罚,中国企业要想不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忍受利润一天天趋薄的煎熬,要不满足于现在的制造,就必须要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使它达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上端。[81]

  根据《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每创造1 美元的GNP ,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 倍,印度的1.65倍。由中国科学院推出的这份报告,援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2000年度的《国际竞争报告》中的资料:中国的科技竞争力的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2000年排名又下滑了3 位,列全球第28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2000年也比上一年的29位下降2 位,被列为31位。从整体水平看,中国科技落后于美国、英国等世界先进水平15-20 年左右。当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由于中国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在全世界不具比较优势,由此导致中国的发展成本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2]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外向型和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经济战略。中国目前在全球经济中处于发展中大国的地位,缺乏自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计能力。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政策运行的后果,并不是致力于弥补这种劣势,而是接受这种劣势,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参与所谓的国际大循环。这种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的战略产业受到沉重的打击,经济安全度下降。杰出的青年经济学家田立为先生深刻地指出了这种战略的弊病,“由于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全面实施比较优势产品出口,严重扰动了国际市场原来的价格均衡条件,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价格急剧下降,大大加深了原本就存在的垄断价格与竞争性价格之间的鸿沟,导致了中国外向型工业群体的边缘化。同时与中国产业结构类似的第三世界国家,在贸易条件上也迅速受到打击而急剧恶化。中国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后果,促进了第一世界的更加富裕,同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边缘化,中国自己的工业当然在依附性发展的轨道上也迅速实现了边缘化,使得中国通过大跃进积累起来的重工业资产,处于无用和报废的境地,彻底摧毁了中国装备工业的灵魂,使得中国国内数千万国企职工面临下岗的命运。

  “由于亚非拉国家往往缺乏购买力,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市场当然地定位在欧美日的消费者身上。在中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需要接受那些具备购买力的西方富国消费者的选择权,在品种花色和工艺结构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这样中国的外向型工业的装备在中国的重工业部门是没有生产能力的,因此在工业发展的装备和技术上只能是依赖西方的重工业基础。实际上由于需要执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被人为地斩断了,重工业实际上在农业被社会发展进程抛弃之后第二个被抛弃。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农轻重’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就被彻底断送了。中国的发展将依赖于轻工业,产业发展只能是定位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个产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在国际上受经济和政治因素制约有多深,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就能够走多远。”[83]

  中国人多地少,靠农业、出卖资源、甚至旅游业是无论如何撑不起中国经济的,没有核心技术,只有帮别人打工,任人宰割。

  韩德强先生发聋振聩地说:谈到民族工业,中国的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重型机械工业等等才是真正的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骨胳和肌肉。如果这些工业纷纷垮掉,就算服装鞋帽业发达十倍,把全世界的业务都揽过来,中国也是弱小国家,只有一堆任人鱼肉的经济脂肪。[84]

  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经无法继续支持以往那种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了,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中国极度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中国迫切需要以知识经济作为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

  一个国家的强弱完全在于它的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国防的实力。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新一轮社会财富积累的核心,中国要跻身于强国之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科技进步的取得靠的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而人才的产生,离不开有效的教育体制。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个工具,是产金蛋的母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转化器,也是一个民族的前途所系。??

  教育是改变人的心智,价值观,提高其技能,培养优秀劳动者的不二法门。只要有适宜的教育体系,一群乌合之众可以训练成所向披靡的军队,文盲可以训练成熟练工人,专家和科学家。

  教育是发达国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贫困国家落后的关键症结所在。

  在人类步入工业文明以后,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完全取决于教育。改革开放,资金、技术、思想、文化都可以引进,唯独人的素质无法引进。

  表面上看,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因而教育应该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未来的投资。国民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它有不可改变的先期投入,后期收获的“滞后性”,其功效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显现出来,此外,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即民众教育成功的好处和失败的害处都会扩散到他人和社会上去,从经济学角度,私有资本缺乏对“公共品”的投资热情,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政府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码程度的普及国民教育的责任。

  日本二战后从废墟上快速发展成经济强国,原因就在于它当时拥有的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资料表明,日本在一九一零年就已经达到边远乡村教育普及的水平,当时的工厂企业管理人员中拥有本科学位的就已经达到47%。

  日本以弹丸小国之地和贫乏的自然资源,其工矿企业却能够高效地大批量地制造出先进的武器,蹂躏中国半壁江山、横扫东南亚诸国,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国一决雌雄、持续15年的大规模战争,其国内企业中科技和管理人才储备量之充沛、素质质量之高,可以想见。[85]

  1962年日本文部省发表的白皮书声称,在1890─1960年间,日本用于人的资源的开发投资,比用于对物的开发投资多16倍。这使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用了大约60移美圆,就引进了上万种的新技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很快地能超过美国和西欧。[86]

  日本朝野从上到下都认为“教育是只母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84年,日本文部省有个通告,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一定要在一切公务员之上。这乃是重视教育的最佳方式。

  德国(西德)战后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是上靠教育特别是靠职业教育的成功,为此,德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两部法律:《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职业教育促进法》,一法不够还要再颁一法,法规之外,还要促进,促进也是法律,堪称一大发明,无怪乎人们将西德的职业教育称为造成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是迅速发展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现在更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但教育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客观地讲,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更多地表现在口头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排序中,我国名列第145位。从总量上看,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仅占GDP的2?5%,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想用世界教育预算的1%来教育世界25%的学生。[87]

  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美圆,500美圆和600美圆时,其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GDP的3?2%,3?5%,4%。而中国人均GDP早在1997年就达到了836美圆。

  现在我国小学生升初中的有一半人,6000万初中生升高中的占1/5,约1200万人,高中生升大学的约1/2,也就是500万。中国整个平均受教育水平,绝大部分是初中水平,有4%的人连小学都没上过。[88]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来支撑。如果中央财政不拿钱,义务教育永远是一个画饼。

  在国际上,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一般是作为公益事业,由政府免费或以较低费用提供的。在北欧诸国与西欧主要国家,大学教育基本是免费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量注册费;东欧诸国高等教育也实行免费与廉价制度;在加拿大,高校收费低廉,由政府巨额津贴,等于全民办学与全民共享;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取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1.8%。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高收费的政策,收费之高完全可以用“昂贵”来形容。

  我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达到“两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90% 以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据市民家庭生活费份额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或者说,目前我国大学的学费至少相当于普通职工4 ―8 个月的工资。(至于广大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状况,肯定比城市差得远;但因为缺乏可靠的统计资料,无法进行讨论。)[89]

  如此昂贵的学费,不仅让贫困的家庭对大学望而生畏,即使对普通的家庭而言,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意味着,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大学的门槛离他们更高更远了。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而让老百姓承担沉重的教育负担,不仅有失社会公平原则,更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教育学家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在校大学生在适龄人囗中所占的比例(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阶段,超过15%就达到大众阶段,超过 50%后进入普及阶段。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在有数据可以比较的153个国家中,52%的国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45%处于大众阶段,3% 处于普及阶段。美国大学毛入学率早在1940年就达到 16%,而根据中国政府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要到2000年才能达到 15%。在44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有21个已进入大众阶段,中东(西亚)、中亚、东南亚和东亚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均已实现大众化,俄罗斯和韩国则更上一层楼,进入了普及阶段,而中国大陆毛入学率1996年只有 5.78%,甚至比印度等南亚国家还要低。

  以上是高等教育的“增量”指标,下面则是高等教育和一般教育的两个“存量”指标。根据何麻庥等对教科文组织公布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计算,25岁及以上人囗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的比例,1990年低收入国家按人囗加权的平均数为 2.7%,1981 年的印度为2.5%,而1990年的中国仅为2.0%。15~64 岁人囗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992年的数据,美国为18.04年,

日本为14.87年,而中国只有5.42年。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潜力。1993年,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79.6人,美国74.3人;1996年的中国只有 6.8人。如果不能尽快消除如此悬殊的差距,科教兴国又何从谈起呢?[90]

  中国是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在教育财政投入上几近吝啬,然而,在奢糜享乐方面又惊人地奢侈,早在十多年前,媒体就报道了国内公款吃喝达到一千亿元(一千亿可以救助2?5亿失学儿童)。如果加上卡拉OK、桑拿、按摩,如今这个数字早不知又创什么新纪录了。所以要说国家穷没钱办教育,恐怕没有人敢相信。

  早在八十年代,千家驹老先生就在全国政协会议等各种场合大声呼唤、警告:我国教育落后的严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将会和五十年代忽视人口问题那样,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教育的漠视,除了观念落后,最大的障碍源于各极政府官员急于得到回报和尽快取得经济成果的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和行为,因为后者乃是升迁荣升的主要“政绩”。

  今天的中国正在花几千亿搞基础实施建设,而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是另外一种基础实施建设――人才的培养与竞争。

  结果如何,可能早就有了答案――我们又得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资本和机器,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中国需要勒紧裤带办教育的眼光和干劲,必须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因此,由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20-30年严厉的国民强制教育法案并给予充分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强盛的最佳保障,亦必将是一桩造福子孙万代,功德无量的壮举。

  全民教育比任何一种财富分配方式都更能给个人以权力和机遇。投资于贫民的教育,是经济增长的跳板,投资回报率高达10倍。

  有朝一日,中国的大学入学率达到美国的一半时,美国人可能要大小便失禁了。

家园 第四节2

除了增加财政投入,国家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民间办学,对于企业捐资助学的,减免抵扣其税收,以增加其助学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引进资金,是要加倍偿还的(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引进技术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而且引进的不可能是最先进的技术。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依赖外国的资本家和科学家,不能依赖中国血汗工厂的工人和艰苦劳作的农民挣来的外汇。中国的未来归根结底要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中国的未来应该依赖中国的资本家和科学家,依赖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和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现机遇、利用机遇,促进发展的主体。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的教育发展不上去,这么多人又没有技能,那么这13亿人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反过来看,如果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两个方面都存在,关键是我们怎样做。中国有6亿-7亿的劳动力,要是有1亿人搞科技就足够强大了。

  中国人聪明勤奋,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100万,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低,绝对数量也还相当可观,然而,每年他们中有大量的佼佼者却在为别人效命。

  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的现状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若问中国的一流人才上哪儿去了?答案是――全在美国。在美国,随处可见当年各省的“高考状元”,比比兼是的清华、北大、中科大(据说它引以自豪的“少年班”2/3在美国)、 南大等中国一流大学的最优秀的毕业生。

  资料显示,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则有76% 的毕业生流向美国。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实现了她当初的办学宗旨:“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预备学校”。谁能说得清这是美国的幸运还是中国的悲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派出近40万留学生,学成回国的只有三分之一。比如,在美国硅谷,共有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6万是华人。而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国内大举招揽人才,目前,美国英特尔、微软、郎讯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00多家研发机构,利用高薪网罗国内的高科技人才,仅朗讯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中国招了300 人。[91]

  有网友曾经讲过一件趣事:他的一个在Oracle工作的朋友领导的那个小组里有五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结果他们工作讨论时竟常常用中文 , 当那个美国人因表现太差被辞退后,一怒之下竟告这个公司歧视!因为他在这个部门是minority(少数),而majority(多数)使用他不懂的语言就是一种歧视。这位网友以前的导师因为手下中国留学生占多数,就曾一本正经地表示要学点中文。

  别看MicroSoft, SUN 牛皮哄哄地一会儿推出这个产品, 一会儿又推出那个产品……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炫耀着西方文化精髓的高科技产品干脆可能就是个中国人的手笔![92]

  对糟蹋物质财富的行为我们痛心疾首,面对糟蹋最宝贵的财富――人才的流失的现实却无可奈何。

人才的生产过程很长,正规教育通常需要10―20年的时间,一个社会以大量的资源投入教育部门,但是如果学生毕业以后不能为社会服务,实在是莫大的浪费。

  高级人才大量外流,比资本外逃可怕的多。大量的中国高智商精英被美国这个科技与教育黑洞所俘获。中国为这些人所付出的教育基础费用的成果都被美国以极低的代价占有。这对于技术落后的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相当危险的。

  仅仅从静态来分析,40万留学生的三分之二将近27万人,假设每人平均年薪为5万美圆(实际数字肯定要大于此数),那么他们每人每年至少要为所在国贡献两倍的年薪(即10万美圆)才会获此报酬(资本家是不会干亏本的买卖的),27万人每年至少会为别人创造将近300亿美圆的价值,这还不包括中国损失的机会成本。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古往今来,人才从来就是一个国家制胜的根本所在。

  优秀人才不单是一项生产要素,更是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才的流动方向不但左右经济的荣枯,更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上世纪50年代任美国海军次长的金布尔说,钱学森知道美国所有导弹工程的核心秘密,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宁可将他枪毙也决不让他回红色中国去。果然,钱学森回国20多年里,中国的“两弹一星”陆续上天。

  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其价值远胜于黄金。国家之强盛治乱,人民之富裕幸福,并不在于山川地理之险峻,物产之丰饶,而全在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与任用。

  美国从建国(1776年)到发展成世界顶级强国(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 。 与以前花几个世纪才扩展成世界强权的不列颠帝国,海上强国西班牙等比较,无疑是后来居上,速度惊人。关于美国的成功,有人认为得之于它富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处在两大洋之间因而远离战火);有人说得益于它立国之初所建立的一套民主,合理的法制体系;也有人认为是来源于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

  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美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才――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有很大关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句话有二个意思:一是它是由早期的欧洲移民建立而成,二是它至今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以一定规模接受移民 (每年以数百万计) 的国家。如果你到纽约“天使岛”移民博物馆参观,那儿有动态模型告诉你:美国历史上有二次移民高峰,一次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来源以欧洲,英国的白种人为主;另一次是从二次大战后的七十年代至今,移民人口主要来源于亚洲。

  早期的欧洲移民给美国带来了德国的工程师、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艺技术,英国的律师、银行家和市场经济策略,法兰西的服装工艺和美酒,意大利的雕塑家、歌唱家和他们奔放的热情,爱尔兰人的节俭、守旧…… 而七十年代以后来自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台湾、香港、韩国、日本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移民则给美国带来了优秀、聪颖的科学家,勤劳的工程师,各类工程科学专业人才,充满活力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和多姿多采的多元文化。

  看看战后美国诺贝奖获得者中有多少是移民和移民后裔,看看美国从20所顶级大学到普通大学里有多少亚裔教授,看看美国登月太空项目里有三分之一的华裔工程师,看看包括IBM, Intel, Microsoft, Oracle,Lockheed Martin, Hughs 在内的美国各大高科技公司哪家没有中国留学生……你就会明白亚裔移民或亚裔美国人在保持美国的世界科技领先地位所起的作用。

  正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人才才使美国在世界上保持科技领先的地位并为美国经济保持活力开辟新的生长点,这一点连最保守、排外的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克林顿总统在每年五月的“亚裔传统月”向亚裔美国人致意时的肺腑之言。[93]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人才严重告急。美国一项研究表明,2000年,美国80% 的工作岗位本质上是脑力劳动,目前高素质的劳动力短缺约30万,今后每年至少需要9万5000名电脑专家,而其国内培养的只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日本信息工程方面的熟练技术人员也缺少20万。欧盟一项报告指出,西欧地区2000年仅信息技术人员就缺少123 万。[94]他们的人才缺口靠什么去填?主要就是靠引进外来人才。

  通过开放劳动力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吸引了大批外国科技人才。如目前美 国的人口虽只占世界1/22,却拥有世界1/2的研究生、1/3的大学生以及1/4的科研人员。美国占有世界科技人才的办法之一,就是广揽国外优秀人才、吸引高科技人才、鼓励杰出人才移民等。

  美国最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经济体系 (这些英帝国和当年的苏联都曾拥有过,但最终还是衰败了), 而在于它对世界各地人才的吸引力。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让美国保持了强大的活力和领先地位。

  美国人发明“寄(GRE)托(TOFEL)”,一定有“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李世民语)的算计,事实证明,TOFEL、GRE成了中国教育成果的收割机,成了中国知识精英流失的黑洞。而中国急需知识精英的智力和活力来振兴国家。

  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的“托派”(指参加托福考试)人数呈直线上升之势,许多在校学生在声讨完美国霸权之后,立即投入托福考试,千方百计争取到美国留学。申请到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定居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据网上披露,1998年6 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发表讲演时,当面抨击美国内政外交的几位“学生代表”如今多数都生活在美国,其中词锋最利的一位女生据说已嫁到美国,成为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者。[95]

  美国现在业已把中国当成了竞争对手,中国已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中国可以说不”派们肤浅地呼喊“起来!”,“打倒!”只能哗众取宠,但于事无补。制定一大堆“高科技攀登计划”很容易,矮子中拔高子地提拔一大批“跨世纪杰出人才”也“看上去很美”,一说缺高级人才就一呼隆到海外来招年薪100万的“特聘教授”也花得起这个钱了…… 但只要中国一流大学每年培养的人才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往美国,只要在美国的留学生再苦再累也不愿意回国,中国科技的世界先进水平就是一句空话!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之争。中国与美国真要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当务之急是止住“人才失血”。很难想象一方面一流人才跑到对手那边去,一方面又不得不以二、三流人才与对手外强中干地“说不!”能有何实质性意义。这种状况不改变,中科院院长的“二、三十年内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豪言壮语弄不好又是“科学证明亩产十万斤”的笑料。

  中国目前的人才流失状况正在步印度的后尘――一流人才全部出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廉价精英人才的供应地;反过来,不管有多少人才在国外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先进技术方面永远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处于二流水平,并沦为西方先进技术产品攫取丰厚利润的低端市场。最终不过是个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负担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二、三流国家。[96]

  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不仅是从国内向国外流失,而且是从社会学向自然科学、技术和商业研究,以及从理论研究向商业活动流失。政府资助出国的学生和学者中,绝大多数人学的是科学技术。出于明显的商业原因,最有才能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即使不出国而选择留在国内,也是进入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而不是进研究机构。这一切对中国的继续崛起产生了长期不利影响。

  中国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但中国又有大量人才不断地流向国外或在国内的外企工作,这是很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高科技人才是国家的精英,是未来的希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并进一步引进人才,已成中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中国必须把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视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任务来抓,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制订有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建立与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良性机制,才能提高争夺人才的竞争力。

  采用堵截、闭关锁门的留学生政策是不可取的。中国100 多年来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奉行专制主义的统治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文革结束后的20多年,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引进各种稀缺资源,结果是一改一穷二白的面貌,使得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对外坚持开放,对内坚持改革,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宪政民主,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新生与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舍此别外它途。

  中国吸引人才回流面临著几个相当大的难点,譬如政治环境不稳定,回流人才的安排,外来人能否得到信任,社科人才是否将受到欢迎,以及回流的人们能不能抗拒灰色经济的巨大“魔力”等等。而其中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和透明的政治和法治环境,其次是中国特色的人才观――用人不用才(只用奴才),用才不用人(把人才当工具)。

  人才问题的核心是人心,中国一般化的生活水平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中国没有建立起一套令人满意的奖励制度,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建国初期的几年中,有大批的中国学者不顾关山险阻,不畏迫害,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辛辛苦苦获取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万里迢迢、义无反顾地回到一穷二白,满目苍荑的祖国,他们之中著名的有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在几十年里,一直是中国科技、文化、经济方面的栋梁,支撑着民族的生存。??

  今日中国虽然落后,但比之五十年前还是要好得多。??

  美国无疑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然而,美国佬并非天生好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他们来到美国为生存、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的时候,事实上就为美国的强大不自觉地作出了超出一般美国人的贡献。而且,他们难于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永远只是人家棋盘中的一粒棋子,事业发展遭遇“玻璃天花板”,任人摆动和吞吃,无法摆脱“二等公民”的隐形桎梏。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华罗庚语),关键是我们怎样吸引他们回归。

  最近,中国的新的五年计划也提出,要把改革开放以来外流到发达国家的几十万学有所成,目前效力于外国公司、科研单位、大学、及政府机构的专门人才吸引回中国。不少部门用出高价、给房子、安排子女上学、给高专业职位等方法吸引人才,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是表面功夫偏多。因为人才的流向和人才能不能留下来,并不是单单靠高薪等物质条件就能做到的。

  如果说高薪酬并非留住人才的第一要件的话,那么如何从机制和环境着手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宽容宽松的政治环境,激发人才们的创业欲望、公平公正地承认人才们的应有价值、如何让人才们对未来充满积极稳定的预期,则是一个亟需考虑的现实问题。

  人力作用的发挥,只可激励不可压榨。人才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之争。欧、美、日国家虽非乐土,但是至少人们不需要学习红头文件,成天要参加政治表态性活动。总之,海外人员能否回流,取决于他们对中国和其它国家环境的比较和判断,以及对自己事业发展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利益衡量而做出的,不是高薪就能引来金凤凰,就能留住人才的。而且当今的留学生都比较实际,不但要看回国工作能否干出点事,而且相当注意能否有回报,并且和国外的机会相比较,才能作出选择。一个国家有没有吸引力,在于有没有机会,有没有回报,有没有保证自由选择的环境。报效祖国的一句空话是远远不够的。[97]

  在国家出现危机时,中国证明了自己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例如在遭受外国侵略或威胁期间,在出现像1998年长江洪灾这种自然灾害期间。然而,这种在困难时期出现的凝聚力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了在和平时期也能吸引精英的国家。如果中国不能吸引自己最有才干的年轻人回国,它怎么能像美国那样吸引最出色的外国人才来这个国家效力呢?

  良禽择木而栖。从根本上说,吸引留学生回巢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人才发挥才能的环境,而建立成熟的人才市场是第一要务。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复杂,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可以考虑让国家出台法律,给予他们双重国籍。人都是讲感情的,给予他们信任就是给予我们自己机会,而且每个人都有成就感的需求,天赋和能力越强,这种愿望也就越强,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海外留学生肯定会选择报效祖国,况且,中国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在异国它乡才能够扬眉吐气。

  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一个全球化竞争的世界里,得人才者得天下。我们要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首要的资本就是能吸引一批顶尖的人才,然而还要有一套能够体现人才真正价值的完善机制。可以断言,如果我们留不住优秀的人才,要想在残酷的竞争场上取胜夺冠,只能是痴人说梦。

  纵横捭阖,趋利避害

  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成了美国称霸全球最大的障碍,目前美国正在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通过各种手段力图建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牢固的统治地位,并开始象当年英国遏制德国、美国遏制苏联一样对付中国。美国加强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军事外交活动和一系列战略部署已充分表明,它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最大战略威胁。相信大家都清楚美国的 NMD、TMD 以及数以千计瞄准中国的核弹头、大批的对台军售、频繁的侦察飞行所为何来。

  政治生活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事关利害时,只有靠斗争,只有靠手段,感化起不了多大作用,说服更是不解决根本问题。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欺侮和敌视,中国绝不能坐以待毙。对付美国,一方面要作政治、军事上的坚决斗争,另一方面,要潜心研究其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 奉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唯如此,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为内政服务的。外交上的成就反过来可以缓和国内矛盾,振奋民心士气,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而这又表现为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能力是国家凝聚力的象征和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西方文化中渗透着白人至上的种族优越感,它在国内提倡民主和宽容,在对外交往中信奉的则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实行的是弱肉强食的强权政策。在他们看来,国际关系中的是与非,根本在于是否符合它的国家利益,实力决定利益,而利益又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对盟邦、敌国的判断和选择因时因地而异,完全取决于国家利益在当时的要求。18 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帕克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可以说是西方外交精神最精辟的概括。

  美国是个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就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民族本性来说,最不在乎抽象的理论,最在乎实际的利益。美国人自登上国际舞台那天起,从来都是见利忘义,巧取豪夺,不择手段的。

  现在,美国人推行对外政策时是以基辛格与布热津斯基的政治现实主义的外交学说为理论依据,在谋取霸权以及掠夺全世界各国的财富的时候更加赤裸裸地不加以掩饰。当然,这并不妨碍美国人对外宣传的时候把自己打扮得无比的正直纯洁,似乎一切都是为了抽象的原则与信念。[98]

  美国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博而顿说,美国外交不论是“多边主义、单边主义、或双边主义,它们都是被利用的功利主义的工具,就像刀、叉和勺。而隐藏于它们后面的哲学上的计算方法要视其是否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99]

  中国向以儒家思想看待和处理国际事务,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以德报怨”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中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中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中国政府长期宣传所谓的互谅互让,互相尊重,维护某某大局,其实都是一些人际关系的经验,而国际关系是远比人际关系更势利和善变的。

  道德外交可以进行宣传,以干扰别国对我国的战略行动,但是绝对不能付诸实践。七十年代我国放弃对日战争索赔;五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中印友好。然而,日本将我国视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威胁,印度认定中国是其头号敌人。1998年,我国承受了维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巨大代价,努力塑造“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拿出40亿美元支持东盟国家稳定币值(其中25亿美元给了印尼),以帮助亚洲国家尽快摆脱困境。然而我们得到的回报是印尼政府针对华人华侨有组织的、骇人听闻的暴力迫害;菲律宾则重新引入美国势力,加紧蚕食我南海岛屿。

  外交斗争尤其是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政治家眼中的外交斗争,一贯是民族国家本位而非私人关系,一贯就是唯利是图,以力服人的,所谓的全世界善良人民的正义感完全是个幻影。那种“以德服人”的中国古老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精妙之处不可能对美国人起作用,中国也没有必要白白牺牲本国的人民和利益以换取虚幻的好名声。[100]

  我国在外交上一个典型的思维逻辑就是:不能轻易得罪谁,否则就会影响周边环境,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如果我们对外强硬,则会被人指责为“中国威胁论”(照此逻辑,当今这个世界上应当风行“美国威胁论”)。

  这种思维逻辑在实践中(对强国不敢对抗,对弱国不敢得罪)成了掩饰外交上缺乏智慧和谋略、软弱无能的一个借口,是现代版的“友邦惊诧论”。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挫伤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民族自尊心,炎黄子孙在摆脱西方列强的欺凌后至今已半个世纪,仍不能在世界上享有作为泱泱中华大国国民应有的尊严和自豪。汉武帝时的“犯大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悍之气,如今只有在历史学家的作品中去凭吊。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中国轻取印度,我们本可以一劳永逸收复失地:即传统习惯线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被印度侵占的部分,却退回到战前的所谓“实际控制线”。印度很快又卷土重来,设置行政区,移民几百万,将其侵略既成事实化。中国怀仁德之心,冀以妥协退让的方式求得南部边界的安宁和两国关系的友好,但并未能换取印度同样以反映儒家思想的“互谅互让”的态度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反,印度自1962年以来,一直志在复仇,大力扩充军备,并对我西藏怀觊觎之心。

  1999年,我国分别与越南和俄国缔结了陆地边界条约,极不明智地对越南作出领土让步。这必然刺激越南在其后的北部湾划界和南海岛屿归属谈判中持更加强硬的立场,甚至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叶利钦领导后期内政外交上焦头烂额的俄国,我国竟然不去积极利用这段稍纵即逝的、对我极其有利的时机压俄让步,力争收回至少部分领土主权,却急于确认现状,与俄划定了东段边界的全部走向。这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闻!与此相反,二战后,历届日本政府为收复北方四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不惜长时期维持与苏联的战争状态。结果,二战结束仅仅十一年以后(1956年),苏联为离间美日关系与日本接近,双方以共同宣言形式恢复了正常国家关系。进入九十年代,苏联分崩离析,取而代之成为国际法主体的俄罗斯实力锐减,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几近松口,日本逐步赢得主动。

  我国自建国以来在领土问题上让步太多。这种在不是胁迫之下所作的让步,即便日后想收回,都没有了法理基础。中国所作的让步多为实质性、少有权宜性,反映出自古以来中国发展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外交态势的防御性特征,而不是积极进取使国家利益延伸出去。为一时之安宁,我们不惜息事宁人,这恰恰暴露出我们对国际关系的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苏俄为打破帝国主义列强的封锁,曾三次发表对华宣言,表示要放弃帝俄政府在中国攫取的权益,而到了1924年建交谈判时,苏联所处的战略环境已有改善,从此再也不谈归还权益。相反,还策动外蒙独立,作为苏联远东的缓冲区。并利用中国的孱弱加紧渗透外蒙,并将其势力渗入我国新疆。

  历史的经验表明:领土问题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如为一时之安宁急于在当时达成一致,则日后不易改变;若坚持立场,双方关系也未必恶化到哪里去,局势的变化会不断创造出各种可资利用的机会。而一旦日后羽翼丰满,则极其主动。

  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坚定地捍卫自身利益,那么就不仅不能真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反而会被视为软弱可欺。我们所片面强调的所谓“政治解决”,不过是处理国际争端的手段之一,决不可能成为唯一的手段。在国家政治中,武力是大国政治权力的基础和解决国际争端的终极手段。因此,过分强调“政治解决”的唯一性,实际上是减少了自己的可选择方案,自缚手脚。

  以我国家之大,影响之巨,可使用之手段远比小国要多。一味迁就退让,不会带来真正的和平,只会令我丧失威望,更使日美等强国藐视于我。现在,甚至周围的蕞尔小国都胆敢对我寻衅,这在世界大国中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中国是庞然大物,它一旦强硬,足以令人胆寒。周边小国面对强邻无非有两种选择:或交好逢迎,或结成反华同盟。对前者可取怀柔之策,对后者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故示敌以强,则敌敬畏;示敌以弱,则为敌所轻。

  中国的外交逻辑一旦被他人所洞悉,极易使我陷入被动。周边一些国家必然会在强国的支持或怂恿下,加紧侵夺我国利益。他们都会觉得中国软弱,多半会姑息让步,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造成既成事实,并将问题国际化,来逼中国认可。中国人忙于内政,又爱面子,到时一定会妥协。而西方国家向来以其利益为标准决定外交方针,待冲突明朗时,谁也不会翻开历史书,查看它曾于某年某月承认过中国对某一地域拥有主权,届时它将考虑的则是如何实现地区力量的均衡并从中谋取利益。

  国家间的关系充满了变数,取决于各国国力的此消彼长和国际大形势的变化。因此,这种关系的好坏永远是相对的,只有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如果我们片面谋求和平,这种和平可能是短暂的,是以我们失去未来主动权为代价的。

  九十年代是中国外交自建国以来受挫最大的十年。面对美国的文功武吓,中国除了千篇一律地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外,几乎无所作为。及至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也未能震碎中国绥靖外交的迷梦,偏安绥靖仍是中国“大国外交”不变的宗旨。其症结在于外交思想的内政基础,经济发展被归结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目前外交上的挫折系经济上的不够发展所致。因此,唯一的办法是不管国际上如何风吹浪打,都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殊不知,以外交空间被挤压和西方列强步步进逼为代价所换取的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都将是有限的,随之将面对的是西方压力不断加大的日趋严峻的国际生存环境。

  国际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制定外交方略的时候,为国家利益而斗争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国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顺势而为,以万变应万变。 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至于那些虚情假意的表演,有时间与精力,逢场作戏也未尝不可。但是一旦国家利益因此遭受到了损害,马上就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

  常言道:弱国无外交。但弱国在一定的时机和条件下也能够创造奇迹。如滑铁卢之后的法国外长塔列兰和一次大战后德国魏玛共和国的外长施特莱斯曼,均成功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本国争回了重要的利益。现在我国的国力并不算太弱,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空间很大,更应积极进取,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101]

  国家间强弱对比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构成绝对的差距,故弱国未必弱,强国未必强。强弱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也不妨碍彼此间一定程度的合作,这种合作恰恰反映了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不同国家在各种利益上的博弈关系,即一种在实力基础上的外交智谋的较量。

  “谋者,所以远害就利也。”外交技巧对一个世界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1999年,美国《华盛顿季刊》分析中国的外交时说: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常常不能预见到问题的出现,“常像是一辆忙碌奔跑的消防车”,试图用反提案和反措施来扑灭别人放的火。 疲于奔命,十分被动。

  这家刊物接着说:外交技巧对一个世界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技巧,中国就可以将地区性的地缘政治制约因素或者说不利条件转变成战略上的有利条件,大幅度增强自己的实力。许多中国官员和战略家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将他们能力的缺乏全部归罪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足。他们看不到,外交技巧可以有效弥补硬件实力的不足。[102]

  “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是中国多年的国策,但目前严峻的周边安全环境使中国想好好发展几十年后,待进入世界经济强国时再有所作为的打算变得渺茫,美国冷战思维式的外交政策就是不让你好好发展,想躲都不行,这种态度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而且,中国一个这么庞大的国家,既然自己立不起来,就不要指望别人来为自己出头。

  近一年来,中国的国际环境更是日益让人无法乐观了。为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国政府在过去20年中一直是尽最大可能地“韬光养晦”--消气筒当了,架子放下了,舞也献了,歌也唱了,糊涂装了,愤怒忍了。有人说,毛泽东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已经悄悄地变成了“人若犯我,我必放人”。

  然而,在国际关系中只有利益的角逐,不存在情感投资。也不能希望,我忍了这一桩,你就会知趣而退。在大国之间,互相利用是战术性的,互相制衡是战略性的。在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信条的西方诸强眼里,中国是既有利用价值,又必须加以制衡的一个存在。一方面,它不再像100年前那样弱不禁风,必须把它作为一个威胁对待;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上的确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无法把它绕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对中国的担心和对中国采取的战略性措施也是预料之中的,因为中国的身躯和重量都无法让人视而不见。即使你在酣睡,身旁的人也很难高枕无忧。所以,中国是无法真正做到“韬光养晦”的。竭尽全力地要让别人相信自己不是威胁,放下身段退让屈从只会更加使人怀疑。到头来,让到了最底线,退到了山崖,对方还是紧逼不放,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103]

家园 第四节3

在2001年四月份的中美军机事件中,没有一个国家出来主动坚决地支持中国,很说明问题,因为既然中国对自己的国家利益都倾向于采取忍辱负重的态度,那么,别的国家为什么要对此投入感情与精力?搞不好是要得罪美国的,万一美国集中火力来进行报复,中国又是袖手旁观,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外交局势以及中国的态度明朗之前不宜轻举妄动。

  有位名叫Carl Schmitt的德国人,曾经提出一个划分敌友的标准。他讲,只有在非常状态下,才容易分辨出真正的朋友。 战争就是一种非常状态。在战争状态下,处于同一个阵营中的国家就是朋友。常态之下,任何国家和任何国家都可以有经济、贸易、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因为这些往来使各国有利可图。但是,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往,并不必然形成政治朋友。两个贸易大国之间爆发战争的事情并不罕见。相反,两个缺少经济贸易交往的国家,可能会成为政治朋友,在非常状态下站在同一个阵营。

  按照这种标准衡量,中国在国际间缺少政治朋友。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额在过去20年间飞速增长,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但此类交往并没有为中国带来政治朋友。曾几何时,中国人对手中的贸易订单洋洋自得。但是,贸易订单并不能使敌人变成朋友。当然,出国访问也不能使敌人变成朋友。但是,贸易订单和出国访问却能制造朋友的假象。这种假象只能使本来就缺少国际战略眼光的政客,对国际问题进一步丧失判断力。过去几年,中国的所谓大国外交到处碰壁,与此不无关系。

  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缺少比贸易订单更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少甩掉意识形态包袱的勇气和能力;二是缺少面对现实调整超级大国梦的智慧;三是缺少国际战略眼光和国际关系的经验。这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所造成的损害是致命的:在国际间没有政治朋友。虽然与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但在非常状态下,却不一定有能和中国站在一个阵营中的朋友。

  在国际舞台上,这种没有政治朋友的状态,导致中国处于国际政治的主流之外。单纯依靠经贸往来并改变不了这种现状。贸易伙伴不会因为在中国赚钱多就成为中国的政治朋友。虽然政治离不开对经济贸易的考量,但政治利益毕竟不同于经济利益。在二者冲突的时候,经济利益可能要让位于政治利益。而中国人试图在国际关系中以经济利益取代政治利益,最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国际关系中,经贸伙伴在任何时候都取代不了政治朋友。因为,经贸伙伴在面临国际间政治抉择的时候,随时可以变成政治敌人。而一个没有政治朋友的国家,难以只靠其贸易额而成为政治大国。[104]

  这个世界上任何构造与关系都有可能是虚假的,只有权力结构与利害关系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改变,但是只有人性、历史事实与地理环境不可能改变。因此,一个大国制订外交政策的时候首先应该从人性、利害关系、权力结构、历史经验以及地缘政治的原理出发来构筑大战略,而不仅仅是跟踪对手的短期的对策,应付公众的临时性的压力。只求太平无事,总是不了了之。[105]

  韬光养晦是很好的,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但韬光养晦是有条件的,忘记了韬光养晦的条件,忽视国际格局的变化,韬光养晦变成“淘光养毁”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在美国进行战略东移之后,在战略上“出头” 和“ 不出头” 已经没有任何分别了,不能够给中国带来任何收益减少任何风险,相反显得软弱可欺,助长了美国进行“前出压迫” 的冲动。

  绝大多数时侯,国家的外交是如何在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谋求国家在结构中的地位提升或至少是维持。在历史上,最成功的国家是对环境适应最好的国家,正如《鬼谷子?揣篇第七》所说的那样:“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在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苏秦、张仪合纵联横,驰骋天下,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终有三分天下,“远交近攻”更是谋略经典。

  现实外交斗争都是以人性恶为基点,实行的是有罪推定的原则。中国有众多的人口、广袤的领土,巨大规模的经济,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存在,总会被其他大国看成是一种威胁和竞争势力。除非中国果真被大卸八块,而丧失对外抗争与制衡的力量。因此,除非中国永远不愿意强大起来,否则的话,不可避免要在强大的时候将外交方略进行突然的转变。与其是这样,还不如就在现在稳打稳扎,循序渐进,按理出牌,等价交换,不指望能够蒙蔽对手,也不有意无意误导潜在的盟友和本国人民。[106]

  中国与美国实力相差太悬殊,针对美国的文功武吓,中国不可能象前苏联一样在各个领域同美国直接正面对抗,中国必须审时度势,运用敏锐的富有远见的眼光来观察和应付周边严峻的挑战。

  当今中国外交面临的任务是捍卫国家主权,争取国家统一,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应当坚决地倾覆任何国家的霸权,促使国际外交权力结构走向多极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空间与尽可能有利的条件。

  美国是目前这个世界体系的不折不扣的霸主,理论上中国应该与之建立最好的关系,但是这种选择深受美国的限制,主动权并不掌握在我国的手中。美国现在奉行着遏制与肢解中国的政策,因此反对美国的霸权,消除这种威胁就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

  中国外交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最敏感问题是台湾问题。美国的经济实力与经济吸纳能力以及军事投送能力远远大于中国,一味对美妥协,加大中美之间的经济政治合作也不见得美国会同意中国收复台湾。这种政策正好就是向美国表明中国政府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进退两难,无计可施。

  台湾是美国霸权最坚固的一张牌,美国会充分的利用台湾,借用台湾这个打着自由民主招牌的工具,来和中国大陆做各种闪展腾挪,在整个亚洲甚或世界范围内和中国大陆做利益交换。美国绝对不会甘心放弃制约中国的这张王牌。

  美国的霸权是集超级军事武力、金融霸权、高科技霸权、传媒、信息与文化霸权以及人才吸纳中心等等于一身的综合霸权,不是中国可以独自施加决定性影响的。美国的霸权在正面上是打不倒的,而且中国直接挑战,将落得与苏联一样的下场,美国的霸权应该也只能从其他方向去推倒,台湾问题必须从其他方向获得间接解决的渠道。中国外交不应该被台湾问题牵着鼻子走,不能让美国握有对中国外交的实质性的否决权。中国应该借鉴当年的英国与美国的崛起为世界霸主的历史经验。这两个国家都是利用别的国家出头为本国火中取栗,英国是利用荷兰和法国破坏西班牙的霸权,美国是利用德国冲击英法的霸权。因此中国也应该也必然要如法炮制,利用别的国家去冲击美国的霸权。如果美国霸权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崩溃或者动摇,其必然结局之一就是台湾回归中国。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战略家俾斯麦说过,“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中国不应该仅仅关心美国对中国到底抱有什么意图,因为美国的意图将随着中美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决策者首先要关心的是美国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对中国造成多大的伤害。因此中国外交唯一严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一切手段来抵消这种优势。中美矛盾或者说是中美竞争的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美国有很多的能力包括损害中国利益的能力而中国没有或者不如美国的能力大。美国在中国的海外领土和战略边疆地区肆无忌惮地插手和活动,而中国却不能对美国如法炮制。中国的战略处境不允许自我孤立,中国的单项实力如经济、军事或者文化实力都不够强大,很难在与大国的双边联盟关系中占据主动,只能够在多边联盟关系中,利用各大国的矛盾间接获利。因此中国就必须积极推行均势外交政策,剥夺美国的这种能力,使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恢复平衡,这样才能够为中美之间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关系不是人际关系,外交斗争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官样文章,甚至也不是报仇雪恨。外交斗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一切资源与使用一切手段来营造有利于本国的天下大势,并不需要斤斤计较于国家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以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均势外交是中国崛起为世界一极或者领袖国家的唯一选择。[107]

  均势外交和联盟体系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包括中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必然手段。在外交斗争中选择盟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步骤,盟友要为我所用,但是又不应该给自己造成威胁,至少这种威胁应该是有限的、同时也应该是可以预测与控制的。

  目前国际政治中存在的中美俄大三角关系这个格局是美国强加给中俄两国的,就如同当年的中美苏三角关系是苏联强加给中美两国的一样。对于中国来说,这个三角关系是自然存在的,是美国强加给中国和俄国的,并不需要中国去主动建立。中国的一切外交斗争的目标就应该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争取主导地位,但是目前这个关系的主角是美国,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现实威胁。限于实力,中国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在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中去充当主角,只可能另辟蹊径进行战略迂回和削弱美国的相对优势。为此中国需要三个三角关系即中法俄大三角关系与中俄印大三角关系及中俄伊(朗)大三角关系,来对中国的全球战略进行支撑,以抵抗美国的压力和防止美国抢得先手,在中国的邻国间推行挑拨离间,分而治之的战略。[108]

  法国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两大思潮的发源地,作为均势外交政策和主权国家观念的创始国,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弱抗强、由弱转强和扶弱制强的历史,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各国的政治自由。

  中法两国是文化至上主义的民族。最关键的一点,是法国并没有放弃自身的雄心壮志和兼善天下的热情。法国人打算在全世界面前突出法兰西关于人、关于生活、关于社会的独特的声音。在欧洲其他各国文化衰落的衬托下,法国文化一枝独秀,永葆芬芳,它在世界舞台上对美国文化发起的挑战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法国自从拿破仑战争后彻底失去了争夺世界霸权,成为世界第一的可能性后,更是朝思暮想盼望别的国家来利用它来冲击霸权国家的统治体系。冷战时代,法国在千方百计维系与美国的联盟关系的同时还是要跟苏联建立特殊友好关系,为什么?就因为只有左右逢源,才能纵横捭阖。只有预先与对手建立战略联系,才不至于在外交格局的强弱之形大转变的时候一筹莫展,毫无退路。[109]

  法国是最有历史的西方大国,中国是最有历史的东方大国。美国策士布热津斯基就曾经说过:中国人和法国人在文化上都极为自傲,把美国视为缺乏教养的暴发户。六十年代,美英苏匆匆忙忙签订部份禁止核实验条约,而中国的毛泽东与法国的戴高乐几乎同时拒绝了美苏的核垄断。此后不久,戴高乐决定承认新中国。十分可惜的是,戴高乐没能实现访华,也就没能和毛泽东见面。东西方的两位巨人永远失之交臂。到了一九九七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决定退出针对中国的人权提案。是举使西方“反华人权同盟”名存实亡,归于消灭。接着中法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和西方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中国和法国相隔遥远,在地缘政治上两国没有大的矛盾。中国在台湾等问题上和美国有冲突,法国在南美和非洲也和美国打擂台。在经济上,中国和法国互补性很大,互相可以提供很多东西。可以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大国能够是中国可靠朋友的话,那就应当是法国。 [110]

  法国的军工技术发达,在军备上可以对中国有极大的帮助,中国可以确定法俄两国作为中国的军备生产合作伙伴或者引进国。尤其是在战略核潜艇,战略导弹和核弹头方面进行合作。在常规武器方面也大有合作的空间。例如中国可以选择俄国作为中国陆空军装备的合作伙伴,选择法国作为海军尤其是战略核海军装备的合作伙伴。此举的好处是可以平衡俄国的军备供给,增加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

  作为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替代品与真正的对立面,中国应该尽可能地建立中法俄大三角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中法俄大三角关系就是对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替代。这个关系的主角肯定将是法国,因为法国是一个真正的世界性的大国,除了相对于美国比较弱小以外,它什么都不缺,具备一个全球大国甚至是领袖国家的任何一种要素。因此,中国和俄国加强法国的实力,帮助法国重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的地位,将使得大西洋联盟内部出现深刻的裂痕。使得美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来平息这种裂痕,从而将减轻对中俄两国的战略压力。中国、俄国与法国之间的大三角关系才是真正的全球进攻性的,才能够彻底动摇霸权国家的优势,使世界外交格局恢复到均势状态,因此中国的最高战略是要把法国推到反美的最前线去。法国现在的反美愿望和决心到底有多大,这当然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愿望与决心将随着法国对美国劣势的缩小和对其他欧洲国家优势的扩大而越来越大。

  法国从来就不是一个谦虚谨慎的、善于克制的国家,要它去韬光养晦,永不出头,比要它灭亡还难受。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即便要推行韬光养晦的战略,那么也要有其他国家出头的客观现实才能够如愿以偿。目前中美矛盾大于美国跟任何一个大国的矛盾,如果没有一个大国对美国形成挑战,那么美国可以集中力量在它愿意的任何时候对中国进行骚扰破坏。因此在自我孤立的情况下韬光养晦,决不当头,这完全是自欺欺人。[111]

  中法俄三国联合起来,将给法国获得最大的利益与战略空间。法国的外交地位的增强通常会引起美国以及英国的不快,法国的优越地位一向就是被盎格鲁?萨克逊人极为嫉视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法国在欧洲获得了霸权地位。英美两国便联手利用了一切手段如货币金融政策搞垮法郎和扶植德国复兴等等削弱了法国的经济实力,摧毁了法国的政治军事霸权,最后导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灭亡。这段历史恩怨是戴高乐将军后来反美的极其重要的原因。即便美国为了破坏中法俄大三角关系而给予法国特殊优惠,那么法国也会明白,正是这种三角关系的存在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美国才会额外对法国施加恩惠。因此为了加强法国对美国进行讨价还价的地位,就必须长期稳定地保存这种三角关系。如果美国对中国与俄国如法炮制的话,那么上述推断中所蕴含的利害关系也是同样成立的。

  中国、俄国与法国大三角联盟将使得法国在世界外交斗争中起到一种中枢的作用,这将有利于法国提高战略地位,有利于减弱美国纵横捭阖的空间。实际上,选择一个不太精明、不太强硬、充满了各种各样弱点的国家来充当世界领袖是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因为这使得这个国家更依赖于中国的支持,降低与中国讨价还价的余地。而且对美国的优势加以破坏,而不是纵容助长这种优势,也为中国在将来获得这种优势提供了机会,因为中国也是一个有能力获得领袖地位的国家。同时,扶植别的国家去充当领袖,而不是本国出头去争当这个领袖,可以让中国集中精力办自己的事。

  中法俄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三国建立稳定有效的战略联盟关系,可以削弱美国操纵世界局势的能力,使得美国在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不敢无视中法俄三个国家的存在与利益。中法俄大三角关系是击破美国的世界霸权的充分条件。单独的中俄联盟还是一个地区性的联盟,是一个防御型的联盟。不具备向美国的霸权进行全面挑战的能力。俄国的语言文化与金融工具方面一直是一个弱项,无法在这些方面对美国形成有效的威胁。即便建立中俄印大三角关系还是过分具有地区性,不能在美国的联盟体系内部和战略边疆打入一个进攻性的楔子。

  中法俄大三角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法国会自然成为这个三角关系中最为活跃,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国家,这是由法国本身的战略地位与实力决定的。法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上来说都是如此,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卷入的广度与深度只有美国能超过它。

  目前中国并不是要跟法国去争什么利益,法国的能力与胃口没有美国那么大,即便它有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它也消化不了更多的东西。中国是要扶植法国,加强法国对抗美国的实力。即便法美两国可以妥协,那么美国的相对实力与地位也将会受到损害,这样中国的目的就达到了。

  布热津斯基在《如何与中国相处》一文中认为中法俄三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霸权是不可能的。他的原文如此,“毫无疑问,中国的领导人通常是明智而讲究实际的……他们肯定意识到,尽管有豪言壮语,巴黎不会加入某种主观臆想的北京――莫斯科――巴黎反美同盟。他们必须明白,大概除了一些技术上不算太先进的军事装备之外,俄罗斯能够给予中国的东西并不多。最终,他们必须懂得――他们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们的确懂得――在这个历史关头,与美国的关系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公然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利益。”虽然如此,但是他并没有令人信服地分析为什么中法俄三国间不可能建立联盟关系。实质上就是因为这种格局对美国的世界霸权具有最大的威胁。他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详细分析这一战略格局的可能性。

  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目标应该是相对削弱美国的优势,击破发达国家的联盟。为了转移美国的视线和分散美国的精力,中国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可以促使或者默许法国以某种形式恢复法兰西殖民帝国,将使得法国的力量深陷在不发达地区,削弱它的扩张侵略性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的统一战线。而法国一贯是为了单纯的军事荣耀和文化抱负而采取国家行动,不会从纯经济的角度来衡量利弊的。

  当年法国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先后与瑞典、奥斯曼土耳其、沙皇俄国和苏联结盟,根本无视天主教与新教和伊斯兰教,民主共和与沙皇专制,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对立。法国的外交政策从来没有讲究过什么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完全是从赤裸裸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来制定政策的。并且这些联盟关系都对法国的商业和金融扩张起了很大的作用,法国当年垄断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对外贸易,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最大债权人,从沙皇俄国的粮食和初级产品出口、苏联的机器和能源出口以及高科技合作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并且法国通过这些联盟关系扩大了法语和法国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法国人念念不忘的国家荣耀。

  中国的市场准入权是中国外交的有效武器。中国的全部市场被美国独占都不能使美国人满足,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掠夺全世界。中国市场的利润是喂不饱美国这头贪得无厌的猛虎的,却可以喂饱法国这条狼。让法国对我造成经济上与安全上的依赖态势,这是很明智的选择,这样中国便可以拥有一条制约法国的手段,如果使法国在中国的市场上占据优势,那么这就是真正的互相利用,这样才能使得中国与法国的势力都得到增加,同时又可以相对削弱美国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跟弱者联合,跟自己能够制约的国家进行联合是明智的。这些推断对于俄国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合适的。相对而言,中国目前与日本的贸易额过大,日本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却没有付出与之相称的代价,也没有能够在外交斗争中对中国给予与之相称的帮助。中国应该相对减少与日本的贸易额,反正日本在目前无法对中国形成直接的帮助。

  法国在外交上跟中国和俄国的联合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障碍,而且将获得最大的好处。目前主要的问题不在于法国不愿意与中俄联合,问题的关键在于中俄两国都似乎看不上法国,倾向于要么直接跟美国妥协,要么希望跟德国进行战略合作。

  中国的西欧战略应该是以法国为主,德国为辅,至于英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是对美外交的一个部分,不需要单独区分。同时法德联盟是德国在欧洲发挥作用的正当角色,因此中国的对德外交必须在对法外交的框架下进行。加强德国的地位,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欧洲以德国为中心是极不稳定的一种格局,不仅存在历史恩怨,最重要的是,德国称霸中欧的格局使两个欧洲的侧翼大国法国和俄国受到了损害。再说中德之间的联合,对俄国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威胁,将使得它做出过分的反应,导致中俄之间不可逆料的局面。中德之间加强关系仅仅有利于中德两国,间接地有利于美国对欧洲进行分化打击和挑拨离间,但是却对法俄两国造成了极大的直接威胁。而且德国和中国都属于容易遭致包围,地缘政治环境不好的国家。两国之间的联合太容易遭受他国的破坏。[112]

  从战略角度看,中俄加强和扩大战略伙伴关系是现实的需要。中国对俄罗斯始终没有任何威胁,现在也没有明显的冲突。相反,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别国干涉内政这一问题上与俄罗斯的立场是一致的。

  从俄罗斯的地缘关系来看,无论欧盟还是日本,都是美国现在的盟友,俄罗斯昔日的敌人,双方的信任度有限。而且,中国一旦被美国整垮,俄罗斯将四面楚歌,众敌难防,亦难免分崩离析的后果。

  最近几年来,北约不遗余力地进行东扩,在地理上对俄罗斯形成包抄之势;尤其在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之后,莫斯科深受刺激;阿富汗战争又使美国势力得以进入俄罗斯的传统后院中亚地区,俄国人夜不能寐。就中国而言,北京在安全方面也同样受到挤迫和掣肘。美日韩澳防务体系已成“亚太北约”,而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使美日安全同盟显得更加咄咄逼人。

  在相同的国家利益驱动下,中俄联手,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共同抗衡美国及其盟友,维护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俄国在欧洲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势力范围,这样法国可以提高在欧洲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也将减轻在中俄两国共同的战略边疆所遭受的压力。因此,中法两国都应该承认俄罗斯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承认它的势力范围,就意味着北约的东扩就到此为止。芬兰与俄罗斯必须恢复过去芬兰与苏联的那种关系。俄罗斯应该在欧洲问题上做出相当大的让步与相当明确的表态――俄国的势力范围就在上述国家,不得逾越界限把波兰包括在内。同时中国或者中法两国也可以不公开地向上述小国说明,现在俄罗斯是一个需要朋友的巨人,与其在俄国复兴后,被迫加入俄国的同盟体系,不如主动与它接近和支持,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不要指望俄罗斯会一蹶不振,在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过分的孤立将使它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甚至会孤注一掷采取极端报复行动。法国已经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法国外长在一九九六年八月对此说得接近露骨。他宣称:“如果法国发挥一种国际作用,它一定会得益于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存在,得益于帮助俄国重新成为一个主要大国。”

  俄国是中国外交格局中最重要的国家,无论与其友好或者敌对,中国都不可能离开它,彻底脱离接触。不象美国或者法国,因为不与中国接壤,有可能与中国毫无关系。任何关于中国应该抛弃或者孤立俄国,甚至利用俄国的困境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全面合作以求收复中国失地的想法都是极不现实和极为有害的。

  俄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必须在三个方向同时出击:首先要在东欧地区保持攻势,为此需要与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进行亲密合作,要使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保持友好中立;其次要在高加索、中亚各国以及蒙古保持强大的影响力,直接占领或者作为对中国的缓冲国;最后就要在远东地区保持军事优势。中国的应对是,尽可能的满足与支持俄国在东欧、高加索三国以及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的特殊地位与特殊权力。让俄国陷在这些地区不能自拔,同时也可以使俄国跟美英势力以及德国和土耳其的扩张战略发生严重的冲突,从而削弱俄国在中俄边境问题上与中国讨价还价的地位。使俄国保持一个世界大国至少是地区性大国的地位,从势力均衡的角度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中国只需要表态承认俄国在独联体中的领袖地位,并不需要付出更多的现实性利益。再说,前苏联集团国家也不值得中国为之操更多的心。不管俄国决策层对北约东扩到底是持何种立场,中国应该对俄国明确表态,支持俄国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支持俄国推行独联体国家一体化的政策。同时支持俄国打击俄国境内的分裂分子,以换取俄国对我国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的行动的支持。至于远东地区,俄国在目前不可能对中国再形成有效的威胁,保持俄国在远东地区和北太平洋的存在,有利于遏制日本和美国势力,对中国有相当的好处。

  对于中国来说,保全俄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支持俄国在三个战略方向上的存在,有利于分散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有利于缔造势力均衡的外交格局,有利于中国在其间纵横捭阖,防止外交局面彻底失控。一个彻底衰落软弱,复兴无望,在地缘政治方向全面收缩的俄国,不仅易于铤而走险,而且容易被美国彻底控制,中国将减少战略选择的空间。因为中国要么去跟美国竞争控制俄国,要么将要面对白种人国家大联盟的包围。俄国与中国有着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但是与俄国的联盟从反抗美国的压力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结局不是中国所选择的,而是由地缘政治规律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俄罗斯最近与北约建立了伙伴关系,成为了北约决策中心滥竽充数的一员。俄国可以改变外交政策,可以改变民族感情,可以改变联盟体系,可就是改变不了俄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俄国是世界的一极,独立而且强大,人口众多,国土广袤。无论俄国与美国是何种关系,它的存在和强大对美国总是会产生制约和平衡的作用。中国不应该以俄国加入北约为由对其进行疏远,相反倒是应该更加加强中俄合作的力度,以保全俄国的大国地位和独立态势,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抵抗力量和抵抗意志的消失只可能有利于霸权国家而不是像中国这样的中等强国。如果中国把俄国逼到走投无路的境地,那俄国也许会假戏真做,彻底投靠美国,成为北约的前锋和打手,配合美国的世界战略对中国进行遏制与破坏。因此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削弱与俄国的联盟关系,必须随时给予俄国以最大的支持,加强俄国与北约的抗衡能力,防止俄国被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彻底吸纳或者拖垮。

  俄国总统普京在俄美蜜月期间已经公开表示,俄中关系优先于俄美关系。事实上,这个判断说明俄国决策层知道,正是由于中俄联盟实质性的存在,才使得美国愿意对俄国做出较大的妥协和让步。如果中国在美俄之间保持袖手旁观的态度,俄国是不可能得到美国目前的优惠待遇的。这种事态也可以反过来警告中国,如果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放弃中俄战略联盟关系,只有死路一条。可以预言,俄国为了保持美国的这种优惠政策,将会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以增强对美讨价还价的地位。在联盟关系中,助人即助己。中国应该知道,如果在要挟美国进行让步方面,中国从中俄联盟中不如俄国获利大,那也是因为中国的国家意志、国家实力以及国际战略处境等等方面统统不如俄国优越。因此中国目前要做的就是振奋国家意志,增强国家实力以改善中国的国际战略处境。而其中首要的步骤就是继续加强中俄联盟关系以加强中国对美国讨价还价的地位,而绝不是放弃中俄联盟关系,自我孤立,以求得美国的善意回应。

  俄国与中国有太多的历史恩怨,有太多的利害冲突。单独的中俄联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容易被美国挑拨离间,分而治之。必须再加上一个国家,这样才能使得中俄之间的联盟关系更加稳定有效。这样的国家是印度。中俄印这个三角关系是防御性的,既有反对霸权国家的考虑,但同时也是彼此之间的防范。

  印度是一个很难缠的邻居,从长远的趋势来看,让印度相对于中国获得完全的自由,对中国极为不利。印度既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干扰的能力,也有进行干扰的动机。如果印美之间达成妥协,印度服从美国的外交战略对中国进行遏制,跟日本和台湾夹击中国,这两种前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极为严峻的。如果中国把印度这枚外交棋局中重要的棋子放弃,任由美俄两国使用,这对中国来说极为不利。印度是跟中国接壤的国家,中国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与它的纠缠。中国没有当年英国和美国在国家力量上的相对优势和优越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可能无视印度的存在,推行永久敌对与冷淡的对印政策。

  中国当然应该继续发展综合国力,保持对印度的全面优势,但是没有必要引起印度的敌意。不管中印之间的边境争端能否顺利解决,中印之间至少可以达成以下谅解:中国保证不干涉克什米尔问题,但是要以印度做出相应的让步,保证不得以任何形式支持藏独、疆独与台独势力;中印两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进行南南合作,领导发展中国家,共同对西方势力进行抗衡;中国公开大力支持印度在不结盟国家集团中起领袖作用,在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时听取印度的意见等等,这种两国亲密合作的格局可以或多或少平息印度对中国的怒火与嫉妒。中印之间的联盟并非出于相互喜爱,而是出于互相利用与提防。是为了防止印度自行其是,采取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行动的预防性措施。中国要防止台湾与印度进行勾结,进行危及中国主权与利益的阴谋活动;防止俄国与印度联手制约中国;防止印度、日本与美国三国联合起来夹击中国。与印度结盟就可以在这些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赢得先手。印度并非对西方惟命是从,但是印度要进行反美与反西方的活动有赖于中国的支持。与印度的结盟可以使得印度与中国都同时摆脱孤立地面对西方国家压力的处境。

  中印之间除了存在边境纠纷以及针对印度的中巴联盟以外,缔结良好关系的障碍还在于,中印两国都是在经济权力结构中同一等级与地位的国家,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蕴藏着更大的冲突,两国的经济没有互补性,在政治上存在着竞争性。这些矛盾的存在需要两国政府进行密切的磋商与协调,防止这些矛盾被西方列强恶意利用。中印之间的广泛合作,就是防止这种冲突激化的手段之一。

  要形成中印之间的亲密合作的关系缺乏充分的粘合剂,仅仅依靠中国政府的善意表示或者让步还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把俄国拉进来,才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俄国外交界也有过一种提议,建立中俄印三角联盟,这是完全可行的外交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利多弊少。(苏)俄印关系在地缘政治上本有共同遏止中国的考虑,但现在俄国跟中国已经建立了有效的联盟关系,中国两面作战的噩梦基本消除。因此顺势清理与印度的矛盾,消除地缘政治上的隐患,以将对中国的威胁化为无形,这种政策对于中国是势在必行的。因此,中国政府必须主动去塑造中俄印大三角关系,利用这个三角关系增强中国的外交战略地位。对于任何国家来说,良好的外交态势都是不会自动来临的,需要决策者以巨大的勇气、智慧和耐心去争取。

  同时,中印关系不能回避中巴关系和印巴关系,中印巴小三角关系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三国间的任何误解和冲突都会被其他国家利用,因此中国必须防止美国在在中印巴三国间挑起和扩大矛盾,应该尽力调解克什米尔问题,使之在公正合理的条件下解决。中国不可能在保持中国战略边疆的和平与稳定的问题上采取长期回避的态度,同时也不允许长期实行单边战略,一味支持巴基斯坦反印。中国事实上既无法绝对控制巴基斯坦,也没有这个必要。在中俄印三国合作大战略下,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必须适可而止。中国必须使巴基斯坦明白,它必须服从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与印度的联盟是从全球战略出发的,巴基斯坦必须为之做出牺牲或者必须主动协调和靠拢中国的战略。必须指出的是,巴基斯坦的存在和对印度的遏制并非仅仅对中国有利,因此中国需要仔细衡量中巴关系的付出与回报问题。巴基斯坦还可以利用和依靠伊斯兰世界以及美国的支持。美国在南亚和中亚的利益与印度未必完全一致,美国需要保留巴基斯坦作为中亚石油的输出口,不会坐视巴基斯坦被印度消灭或者彻底控制,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包揽对巴基斯坦的义务。[113]

  有道是敌人的敌人即是朋友,基于这一原则,在目前美国咄咄逼人的中亚战略下,中国与伊朗联手,构成战略上的犄角之势是一种必要和务实的选择。

家园 第四节4

朗不仅是中国近年来石油进口总量中十分之一以上的来源地,更涵盖世界最主要两大石油产区:波斯湾和里海地区。

  波斯湾以伊朗的别名波斯命名,伊朗的影响可见一斑。

  波斯湾是美国半个多世纪来的中东和阿拉伯外交政策的中心,里海地区则正是冷战结束后新一轮国际大博弈的角逐范围,两者都是九一一后“反恐”战争的重点。伊朗沦为“邪恶轴心”成员,躲都躲不掉。

  伊朗是海湾地区大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一向看重伊朗在本地区的作用。但伊朗又是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这同美国推行的西方“民主政治”常常发生冲突。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将其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的最危险国家,对伊朗实施遏制政策,但收效甚微。

  苏联解体后,美国“离强合弱”的中亚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伊朗的心腹之患,便是美国在中亚的铁杆盟友土耳其企图推行的“泛突厥主义”。

  伊朗是个多民族国家,萨珊王朝(公元226-651年)之后,大多数伊朗朝代有突厥族背景,包括许多突厥族政权。今日伊朗境内约有三分之一人口属突厥语,绝大多数为阿塞拜疆族,人口约为原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的两倍。一旦回教的“大突厥联邦”出现,阿塞拜疆共和国必在其内,伊朗国内阿塞拜疆族人不免饱受内外诱惑压力,伊朗十分可能面临国将不国的危机。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大力支持土耳其向中亚渗透,伊朗与土耳其以赠送打字机为手段,在中亚进行了一场激烈但鲜为人知的“文化战”。结果因土耳其成功纠集各突厥语国家采取“书同文”政策,伊朗遭到惨败。

  1992年,泛突厥主义狂热分子埃尔杰贝在阿塞拜疆共和国上台,宣称“土耳其是中亚穆斯林和突厥人的希望之光”,直接任命土耳其公民为其政府官员,并公开号召推翻伊朗政权,阿塞拜疆共和国与伊朗的阿塞拜疆区合并。伊朗曾经受到极大的分离主义压力。此后伊朗又受到美国实施全面禁运、伊朗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经济攻势。[114]

  九一一前夕,伊朗因此和阿国出现公开军事对峙的局面,而美国因石油和其他地缘战略利益与阿国近年来的密切军事和经济合作,早已不是秘密。[115]

  除了石油资源外,伊朗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其他两个相关的层次:宗教和政治。

  在基本突厥化的里海和中亚地区,伊朗在文化语言上面临极为不利的地缘战略形势。但是切不可忘记:伊朗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伊斯兰什叶派国家,在什叶派世界中占有无法取代的领袖地位。

  伊斯兰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自从1502年起到今天,一直是伊朗的国教。目前,阿塞拜疆共和国也是该宗派支配的国家,黎巴嫩境内最大的宗派也是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伊拉克的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早就占人口多数,海湾地区好几个阿拉伯国家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什叶派“他欺也”(阿拉伯文 taqiya 的拟译)自我保护制度,许多什叶派人士隐瞒自己的身分,所以其具体数字无从作精确估计。

  近年来,各地什叶派的势力正在迅速兴起,其证据可说俯拾皆是。黎巴嫩什叶派真主党经过长期浴血苦战,成功逼使以色列从占据了20年的黎南退兵,此其一。巴林国修改法律,向什叶派作出重大让步,此其二。马来西亚宣布什叶派为非法,从反面证明该国有潜在的什叶派温床,此其三。巴勒斯坦部分反对阿拉法的组织,与黎巴嫩真主党挂钩,标志什叶派势力在圣地的兴起,此其四。

  2001年春天,印度总理访问伊朗,伊朗领导人提出和印度、俄罗斯、中国一起组成反美联盟。在明知印度急于讨好美国的情况下,伊朗如此表示,实在是对印度亲美政策可能危害伊朗利益的微妙警告,因为印度境内有大量唯伊朗马首是瞻的什叶派十二伊玛目宗人口,许多居于印度冲要地区,一旦肇事,便是腹心之患。

  伊朗的国土面积、人口数字、军事实力,固然无法比拟俄罗斯,但是在土耳其领头的泛突厥主义攻势下,伊朗虽然在中亚处于被动,却可以运用其什叶派领袖的地位,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对西方利益极其重要的波斯湾地区,实施外交反攻,直接威胁美国的战略利益。[116]

  正是因为伊朗在宗教、政治文化、石油资源各方面的重要影响,不仅得以上榜“邪恶轴心”,也使得伊朗和中国有很大的国际利害共同“交集”。从长期角度,双方都面临泛突厥主义这一政治文化“幽灵”,以及美军进驻中亚和里海地区构成的战略威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伊朗的利益完全吻合。伊朗饱受美国二十年的围堵之苦,屹立不倒,中国与伊朗联手,远交近攻,可以发挥中国在中亚地区固有的地缘优势。

  为了斩断美国伸在中亚的黑手,可以考虑将伊朗和巴基斯坦拉入“上海合作组织”中。在这个大合作的框架中,中国、俄国、伊朗和巴基斯坦达成协议,建立排斥地区外大国插足的机制,支持俄国以某种合法的形式控制除土库曼斯坦以外的中亚四国,支持伊朗以某种合法的形式控制甚至合并土库曼斯坦,支持巴基斯坦以某种合法的形式控制甚至合并阿富汗。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势,这样才能够结束中亚地区无穷无尽的争端与内战,使得某些国家不必借助宗教极端势力来扩展国家利益,防止美国在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扇风点火,趁机插足。

  美国策士亨廷顿和布热津斯基均担心中国、俄国和伊朗会结成某种反美的同盟,亨廷顿是从“文明的冲突”来着眼的,而布热津斯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分析,这个三角关系虽然用处有限,但是还是有相当可用之处。首先是针对土耳其重温大突厥帝国或者大突厥共同体的旧梦,斩断土耳其与中亚诸国和中国新疆地区分裂分子联系。俄国和伊朗结成联盟还有助于俄国在高加索三国巩固势力范围,从而有效地回击土耳其的另一个扩张方向。中国决不允许土耳其这种三流美国走狗国家也敢在中国的战略边疆扩展势力甚至干涉中国的国内问题,一定要把它彻底孤立。其次,中俄伊三角关系建立后有利于策动建立建立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伊斯兰国家联合阵线,把土耳其赶出或者隔绝于伊斯兰世界;俄国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可以利用东正教的关系跟希腊合作把土耳其隔绝于欧洲之外,也可能动摇北约的团结与稳定;最后要说明的是伊斯兰教激进国家大联合的这种格局也可以有效地反制美国和印度的扩张战略的。以上各种政策中国政府可以并行不悖,视情况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取得突破,以带动在其他方向上的突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企图,中国必须配合俄国和法国尽全力阻止,以防止美国彻底控制中东地区。总而言之,中国不要指望能够置身事外,更要极力阻止俄国从这些地区撤退,从而导致美国全面控制这些战略地区的最坏结果。[117]

  海湾战争给了美国和英国永久把持海湾局势的完美借口。许多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的依赖使得海湾正成为美国的内海,鉴于美国已经完全控制了海湾的西岸,中国更应谋求和地处海湾东岸的伊朗发展更加广泛的关系。发展这种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战美国在海湾的霸主地位,而是谋求海湾的石油要在海湾两岸的合作下才能畅通无阻。其目的是防止在特别时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这是一种以防万一的保险政策。[118]

  中国全球外交的最佳方案就是同时去缔结三个大三角关系,中法俄、中俄印与中俄伊。只要能够实现一个,就是大胜利,就必将有利于其他两个大三角关系的缔结。至于中美俄大三角关系,那是美国强加的,因为中国根本没有办法回避或者取消。而且,缔结上述三个大三角关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倒美国的霸权,使世界格局恢复到均势状态,决不允许再出现一国享有决定性优势的单极世界局面。对于中国来说,台湾问题不可能永久性地拖下去,推倒美国的霸权就是为收回台湾打下最坚实的基础。[119]

  当前我国的国际环境十分不利,强邻环伺。北有强邻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交通线处于日美潜在威胁之中。

  为了给中国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在安定周边环境方面,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调合作,减少忧患。逆时针看,北面及西北应加强与俄罗斯及外蒙、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诸国的全面合作;西面加深与巴基斯坦的盟约关系、西南方面巩固与柬普寨和缅甸的兄弟关系,借以牵制印度;东面维护与朝鲜的唇齿关系,维持朝鲜半岛的分裂分治现状。

  中国未来战争的危险主要来自东南海疆,而非西北边塞,因此稳定中俄关系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当然,中俄联盟不是全面的军事同盟,中俄只是在利用对方的资源来壮大自己,地缘政治的因素考虑较多,中国要想维持这个盟友,最好的方法是积极发展双边贸易,扩大贸易额,使其在经济上对中国具有一定依赖感。

  在正北方,与外蒙古的关系事关我国长远的地缘政治利益。

  外蒙的独立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蒙关系有所松弛,但俄国仍保持着最重要的影响力。近几年来,美日在蒙影响力上升较快,这有利于冲淡俄国的传统影响。目前,俄国因自身经济上困难重重,对蒙古的影响力呈下降之势。我国应不失时机地全面加强与蒙古的政治经济合作,增加在蒙投资,并大力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努力争取使蒙古成为我国可靠的友好盟国。

  加强与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诸国的全面合作,是稳定北面及西北的重要措施。从地缘关系上看,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地处欧洲东部、亚洲中部和东部,约占世界岛――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覆盖着将近30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领域。

  这里不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

  在中世纪,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六国系于一道,使该地区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的战略要道,是中东石油的重要陆路运输线。这一地区位于俄罗斯南部,是它的“软腹部”,也是中国西部安全防线以外的缓冲地带。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在北约虎视眈眈地向东部扩展之际,中俄两国势必要倾力防止外部势力染指该地区。

  冷战结束后,基于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方面的共同需求,中亚各国与中国和俄罗斯走到了一起,寻求面临着的一系列共同问题。增加对世界安全事务的更大发言权。

  由于前苏联解体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塔吉克斯坦内乱、阿富汗内战的影响,使得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资源和领土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导致这一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这些邪恶势力同时也威胁到邻国的社会安全和地区稳定。

  长期以来,民族分离主义势力一直困扰着新疆和西藏地区,恐怖主义活动和种族暴乱事件已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祸患。北京尤其不能等闲视之的是,国内外的分离主义分子和民族极端主义势力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为了消除这一心腹之患,中国已决定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诸国建立有效的机制,联手打击跨国界的恐怖活动。中亚诸国首脑向北京保证,他们决不允许任何势力把他们的领土作为分裂中国的基地。从稳定周边环境的目的出发,北京当然支持中亚三国的现政权保持稳定,绝不希望看到回教极端主义势力取而代之。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需求前提下,诞生了“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6月15日上午,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20]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中,任何国际组织的形成,都是一种相互之间利益的需求。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如果它在左右世界安全形势中的发言权越大,那么,它的组织中的成员国的安全也就越有保证。因此,在当今世界上,集体安全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横跨欧亚大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六国的面积为30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5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万亿美元。目前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额和引进外资总额皆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中亚的几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情况下,2000年哈萨克斯坦达9.5%,吉尔吉斯斯坦为5.3%,塔吉克斯坦达8.3%。六国在各个经济领域、各个行业都存在着互补性,在科技方面,六国的互补性也很强,因此在区域合作上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这种合作,不仅将为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将促进整个欧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东、中亚等阿拉伯国家临近,在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上有很 多相似性,便于对外开放。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也有很多的资金,在历史上就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北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供应。

  西北地区处于连通亚洲和欧洲的欧亚大陆桥的关键部位,可以通过欧亚大陆桥将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对外开放联结起来。从中国东部的连云港出发,经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再经北疆新路或南疆新路,出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连通以后,便可经俄罗斯的铁路到达西德的汉堡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形成欧亚大陆桥。这座欧亚大陆桥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东临日本、韩国等重要工业化国家,西抵欧洲共同体,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同体等未来影响世界的五极中的四极联结起来,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战略意义。[121]

  中国在中亚问题上的核心是保证中亚地区的地区稳定,防止该地区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威胁中国的西部安全,保障中国在必要时能获得中亚的能源供应。要达成上述目标,最好的策略是大力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该地区发挥经济上的主导作用,以经济上的利益牵制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因此复兴“丝绸之路”,密切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联系乃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

  中国的西面与南亚接壤,南亚是指阿富汗、中国以南,缅甸以西的亚洲地区,由于多种因素,这一地区一直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南亚在中国的西南,它的不稳定性也始终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威胁。

  南亚大部分地区是前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曾在它帝国的高峰时把它的“英属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伊朗南部与缅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于力竭崩溃,它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南亚诸国也因此而形成。

  南亚诸国独立之后立刻战乱不已,印度既然是它们当中最大的,所以野心也最大,当年尼赫鲁的心中一直隐存着一个“大印度联邦”计划,期望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甚至更大的地区纳入“大印度联邦”。他断言“小的民族国家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122]印度首脑一直都有“霸主”之梦,不仅要“恢复”英国当年的“风光”,又妄图进取中国新疆、西藏两地区,1962年,印度冒险侵略中国,但很快遭到中国的有力回击,对中国暂时不敢有大的动作。

  今天的印度虽然不再提尼赫鲁的“大印度联邦”计划,但是,“印度中心论”和“有声有色的大国论”,仍对印度极端民族主义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123]

  2002年8月16日,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Lal Krishna Advani)(印度现政府的第二号人物)说:“印度必须确保没有人称呼印度为发展中国家”。他的理由乃是“发展中国家”等同于“不发达国家”,而印度已经拥有大量可成为发达国家的潜能,并且在信息技术、航天、核武器和导弹等重要领域方面已经取得值得“感到骄傲”的成就。他同一天又说了另外一番话:正如20世纪属于西方一样,印度正致力于确保21世纪属于印度,“这既非花言巧语,也不是自我想像,印度能在未来20年内证明这一点”。[124]

  中国一直是维护南亚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为制止印度霸权主义,西联巴基斯坦,东合缅甸,对保证这一地区国家的建设与人民的正常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苏联的瓦解,这些不稳定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中国与巴基斯坦长期合作,中巴国际公路大大增强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有效控制区的能力,抑止印度大规模犯巴的能力,印度视中巴合作为其“霸业”的唯一障碍,必破坏之方后快。

  印度自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就将中国列入印未来作战的假想敌。印度已故总理尼赫鲁曾声称:“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不论是否以战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则公开称:“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而印军前陆军副参谋长辛哈中将在阐述印军的作战思想时讲得更加直接和露骨,他说印军“没有在必要时攻入西藏的进攻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印度的安全”,所以,他主张印军应在需要时“打进西藏,切断阿克赛钦地区和整个西藏同中国内地联系的战略出路,扰乱其后方”,以保证印军取得胜利。[125]

  美国与印度在印度洋上的矛盾很多,但在对抗中国上两国到有不少类似的噪音,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为插手中国西藏,与印度、英国狼狈为奸,美国在本土的洛基山某地训练达赖喇嘛的“自由斗士”,用彼等来潜入西藏,制造恐怖事件;70、80年代,美国与中国合作抗苏,在南亚没有大动作,苏联瓦解后,美国气焰嚣张,欲进取中亚,可是没有基地,难与俄罗斯抗衡,在南亚,又生出联印度、制中国的念头,同时又制造谣言,离间、限止中、巴两国合作,削弱巴基斯坦,使之屈服于美国的要胁,只要在巴基斯坦有了落脚点,美国在中亚就不愁不能与俄罗斯平分秋色了。

  长期以来,印度给所谓“西藏流亡政府”以庇护,2001年2月2日,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正式给予噶玛巴难民地位并取消了对他自由活动的限制。印坚决反对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但在“西藏问题”国际化上,印却愿乐观其成。[126]

  印度一下青藏高原就是平原,无险可守,中国因为占据着整个青藏高原,防守起来当然游刃有余,相反,如果让中国的机械化部队出现在印度恒河平原上,那就是印度的噩梦──它很可能因此而分崩离析,分裂成许多个国家。即使中国不从军事方面着手,从印度内部的宗教对立和族群分裂来看,印度也是更容易遭受打击的一方(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有着上千年的冤仇,历史上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爆发过无数次流血冲突,死伤人员和毁坏的财物无法用数字来计量。印巴分治期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流血冲突,50多万人惨遭杀戮,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主张教派团结和“非暴力”原则的圣雄甘地也被狂热的印度教教派分子杀害)。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缘战略地位,它可能在克什米尔、北方邦边界、锡金和阿萨姆邦给印度造成巨大的麻烦。如果印度鼓励西藏独立,难道中国不能鼓励克什米尔、阿萨姆人、那加人和旁遮普人搞分裂吗?对印度来说,这些问题连同巴基斯坦会产生乘数效应。

  尼泊尔久在印度的傲慢无礼之下,对印度十分不满,印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已使尼国自身感到巨大威胁,所以急欲与中国合作以抵抗印度的扩张,但现在中国西部的经济还不发达,对尼国的影响还不明显,但两国的合作将来必是大有可为。斯里兰卡、孟加拉在印度的淫威下无能为力,但是它们与印度在资源利用上的矛盾也可对印度产生牵制。[127]

  对印度遏制的重点是与巴基斯坦保持长期、可持继的战略伙伴关系,并积极团结印度洋周围的其他友好国家。在东部加强和密切同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关系,支持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并提供一定的军事援助,利用两国历史上同印度的民族矛盾在东部筑起一道屏障;在西部加深同阿富汗、伊朗、沙特阿拉伯等友好国家的友谊,利用他们同是伊斯兰国家的共同点,为巴提供战略纵深的政治环境;团结尼泊尔、斯利兰卡、锡金等印度周边小国,予以一定的利益和威慑,使其在关健时刻,保持应有的中立。[128]

  对印度现阶段应加强交往,减少正面冲突:印度要“北上”的话,要向它发出严厉的警告,但其他方面则要避免冲突。目前,印度国内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非常猖獗,国内其它问题与矛盾重重,印度政客一直想用外部矛盾来转移内部注意力,和缓的中、印关系可使印度政客的阴谋落空。

  中、巴两国的合作乃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对美、印妄图离间中、巴两国,制造地区不稳,进一步混水模鱼的阴谋中国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对付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还是钳制印度,都需要一个强大稳定的巴基斯坦,如果巴基斯坦崩溃,或彻底背离我国,那对我们的西线地缘政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中国必须加强中、巴合作,使印度“北进”无门、转而南下印度洋,这样,印度、美国的矛盾就尖锐起来,美国很怕印度洋的航道被截断,澳大利亚也会因为印度南下而感到不安,印度大置海军,美、澳必与印度有一场不平凡的“对话”。[129]

  南亚是中国的全方位战略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国力虽然现在还不能在南亚建立明显的影响力,但现在巧妙地与南亚诸国交往能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与南亚诸国的交往,可使中国在开拓南亚市场中得到好处,给中国的西部战略、乃至中国的整个战略形势带来正面的影响。

  东南亚各国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对于当代中国来说,重提中国的势力范围有意识形态上的禁忌和与霸权国家产生冲突的现实危险。而且就现实外交的原则来说,不谋求势力范围就意味着没有力量牵制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可以保持国家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这是韬光养晦,光荣孤立政策的一个依据。不过,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小国,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义务和政治理想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中立国,是一个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的大陆半封闭国家,而不是一个孤岛或者单独一片大陆的地缘政治环境简单的国家。因此,自我孤立或者这样宣传都是没有道理的,至少不能使中国的外交竞争对手放弃对中国的警惕与排斥。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白自己的绝对善意而花费许多的精力和资源,还不如把这些精力与资源放在均势外交斗争领域内,至少可以加强中国的实力和破除某种廉价和平主义的幻想。

  东南亚各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交力量,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较发达,并且已经建立了区域性的合作组织。这一些都不允许中国采取置身事外的政策。东南亚各国离其他世界大国都比较远,离中国最近,也最有利于中国力量的发挥和投送。中法合作、中印合作甚至中俄合作尤其是中美对抗的外交戏剧都可以在东盟各国这块大舞台上演出。中国如果不打算在东南亚地区起主导作用,那么总会有其他大国试图起主导作用的。中国必须正视东盟的外交走向问题,即东南亚各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成为反华前线,还是在中国的主导下成为中国倡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试验田。作为一个大国,任由其他国家在中国的战略边疆地区为所欲为,把外交斗争的主动权都交给对手,被动地承受未知的命运,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一个势力范围。东南亚各国是最自然和最合理的选择,因为中国在拉丁美洲寻求势力范围,是染指美国的禁脔,在非洲大陆寻求势力范围,是染指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禁脔,这都不利于中美和中法关系。在中亚寻求势力范围,牵涉到了与俄国的力量对比以及两国间的战略合作问题,中国在中亚过分深入有利于美国彻底削弱俄国的战略图谋,不利于中俄两国保持力量平衡和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在中亚发挥作用一定要与俄国主动配合,避免采取使俄国猜忌的单边行动。至于西亚以及东南欧一带,中国鞭长莫及,除了波斯湾的石油,中国在西亚地区没有任何利益。中美对抗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地方是在东南亚各国中,在中国目前的实力无法把美国赶出东南亚的前提下,中国必须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为了抗衡美国在东南亚的存在,中国可以选择的方案是与日本、法国(欧洲)以及俄国全面合作,共同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力量均势,防止美国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130]

  2002年4月1日中国主持了有关建立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就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二是考虑特别措施,扩大东盟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中国的近邻,同属发展中国家,地缘相邻,文化相通,自古以来就有密切交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关系进一步发展,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周边环境将更加安全与稳定。

  东南亚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从马六甲海峡到巴士海峡,从菲律宾到新加坡,东南亚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任何在这两洋之间的海运和海军活动都必须经过东南亚海域。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狭窄海峡上,流动着从中东到东亚的战略石油供应。

  东南亚座落着世界上最兴旺的海外华人经济。据估计,海外华人控制着两三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相当一部份在东南亚。东南亚国家上市公司中华人的比例从菲律宾的50%到泰国的80%不等,平均计算东南亚经济对华人的依赖高达70%左右。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是亚洲制海权的要冲,东南亚新兴的经济决定了这里广泛的经济利益,而东南亚华人深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向东南亚扩展势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要以为别人没有把眼睛盯上东南亚。日本右翼头面人物石原慎太郎就曾经讲过:“ 今后的问题是,日本如何能在积极的意义上,把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同为东南亚计划一种政治战略――并为之制订细节――结合起来。这样,日本在帮助亚洲发展的同时便能够和亚洲共处”。日本的对外援助预算就没有什么地方比东南亚更为“ 慷慨大方”。而美国海军的战舰就更是经常出没于东南亚的码头和航道。远在北方的苏联都曾经不远万里把舰队放到金兰湾。面临大陆强大压力的台湾更是把东南亚作为“ 务实外交” 的重点。

家园 第四节5

从长远来看,南中国海问题一定要在推动中国的东南亚的战略利益的框架下解决。

  东南亚的地理环境是一个越南在西菲律宾在东,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南的半圆形。如果在东南亚国家没有亲华势力,中国就是控制了南海也照样是处于被包围的环境,守卫南海诸岛会困难重重,更不要说通过南海前出大洋了。东南亚当地土著对华人的嫉妒和仇视也是公开的事实,尤其在印尼和马来西亚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中国的行为刺激他们的排华情绪却又没有给他们以足够的威摄,就会给当地华侨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不给予东南亚国家的形势发展以高度的注意力,而只把眼睛盯在南海里的那些珊瑚礁上,就会犯葬送历史性机会的战略性错误,甚至把那些旅居南洋的炎黄子孙的身家性命赔进去![131]

  东盟乐于见到的局面是一个各个大国的力量能大体保持平衡,因而无法左右地区事务的局面。这样的一个局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其它各个大国的利益。

  在东盟内,有三个国家对东盟的未来起着关键作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对东盟的重要性无需多论,而越南、柬埔寨、老挝三个印度支那半岛国家加入东盟意味着越南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也在一夜间变大了。缅甸的在东南亚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缅甸不仅横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也是东南亚南北两部分的结合地。

  因此,在加强和所有东盟国家关系的基础上,中国必须加强和印尼、越南和缅甸的关系。长期以来,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导致中国和印尼的关系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印尼的对华政策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敌视和不信任的立场上。中国有必要加强和印度尼西亚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各国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关键。越南是东南亚地区诸多矛盾和关系的交汇点。越南是法国的前殖民地,在中国的大力援助下获得了独立与统一,在苏联的指使下成为反华先锋,同时又与美国甚至可能与日台勾结,试图利用中美矛盾在南沙问题上占据有利地位。中国已经在陆地边疆上对越南做出了让步,在南沙问题上要迫使越南让步作为对等的补偿。

  越南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其它大国可以来了又去,而中国却注定是越南的邻邦(当然,这不意味着越南不再对中国持有戒备心理)。在这样的战略理解基础上,中越关系还可以向前迈进许多。[132]

  中越之间的合作是紧迫、必要和有效的。被美国人占得先机,导致美国对越南加以扶植,刻意挑起中越矛盾爆发,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美国现在的东南亚对华战略实际上就是,极力扶植任何愿意向中国挑战或者持敌对态度的国家,以在关键的时候――中国举办奥运会或者以武力组织台湾独立――牵制中国的力量。象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在南海捕鱼问题上敢于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是与美国的极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与越南缔结实质性的同盟,利用越南对付美国在东南亚国家中的忠实走狗。[133]

  中、缅合作对中国现在建立对东南亚、将来建立对南亚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中国应加强援助缅甸。从长远看,若能将滇缅铁路筑成则几乎等于获得了一个西南出海口,一旦东部起战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亦可充当印度与中国的缓冲。另外,缅甸与云南为邻,如果能够在缅甸铺设输油管道,将中东的石油海运到缅甸的港口卸下后,再通过输油管道,输送至我国西南,则可以避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这样,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无疑多了一份保险。

  因此,在和东盟国家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应该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地区经济合作(包括中国的云南、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这种次地区经济合作的意义在于能在这些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关系,使各个国家的利益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配合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带动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更有利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

  在未来,中国势必将成为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市场和技术/资金来源,这些都为发展次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

  中国必须广泛参与东盟的各种协商和机制化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无论东盟如何发展,中国都能有效地和东盟建立广泛的关系,并保持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东盟各国对各大国的态度从相对友好到相对怀疑应有尽有,这也就决定了只要中国不采取过激的政策,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对华政策将是相对温和的,而这不仅附合中国的战略利益,更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安全。[134]

  东面维护与朝鲜的唇齿关系,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是现实的需要。

  朝鲜位于我国东北边境,它把中国和韩国隔开,成为中国在东北地区的一道屏障。从地缘政治角度上看,朝鲜半岛正好位于中、俄、日、美四大国外围的边缘,是各国努力争取的缓冲区,也是各国利益的冲突区。从军事上看,朝鲜虽然不是中国的防御纵深,但它却是在中韩之间的一条缓冲带。如果没有这条缓冲带,那么站在中国边防部队对面的就可能是美国大兵了。到那时,正象彭德怀所说的:“老虎要吃人,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中国的东北就不得安宁。五十年代是唇亡齿寒,今天依然是唇亡齿寒。朝鲜,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亚太地缘政治舞台上,朝鲜属于一个战略要冲,构成太平洋列强登上中国大陆的一块结实的跳板。在近、现代历史上,无论日本、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入侵朝鲜都不过是继续扩张的序曲。19世纪后期,日、俄两强就在这里揭开了争夺东亚霸权的序幕,日本从仁川登陆后,不等拿下整个朝鲜便直取辽东半岛的俄军。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所以人们常说,朝鲜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无论从国际、国家哪一个安全角度来看,朝鲜半岛的命运都有牵动全局的战略潜能。

  朝鲜半岛的局势充满了变数。虽然2000年6月南北方的首脑会晤明显带有排除大国干预,争取自主迈向和平统一的色彩,但周边四大国(中俄日美)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在未来相当时期内对于南北方各自的内政外交仍将产生重要影响。维持半岛现状、稳住朝鲜事关我国重大的安全利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和解、中韩建交和中国积极在半岛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合作,引起朝鲜极大的不满和怨恨。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中国的战略环境日趋不利的情况下,中国没有及时采取补偿措施,并果断抓住苏联势力退出朝鲜的良机,尽力紧紧拉住朝鲜,却惧于89年事件和苏东巨变对内政的压力,眼光向内、埋头经济,外交上则“不打旗帜”,以退为进,在联合国出兵伊拉克等问题上与美国全力合作,以换取美国等西方国家早日解除经济制裁,对朝鲜日益增强的离心倾向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但是,一旦朝鲜舍我而去,我安全屏蔽和在东北亚安全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将彻底丧失。近来朝鲜外交新局面的开启已预示了这一前景。

  中国在朝韩迈去统一的过程中,要防止西德合并东德模式在朝韩间出现,即南韩合并朝鲜。这在朝鲜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难下,难保不会发生的。

  朝鲜已迫使中国于80年代对朝鲜在黄海(朝鲜称西海)经济区做出了让步。当时朝鲜宣布领海和专属经济区范围从鸭绿口的薪岛起直接向西南,至辽宁省大连市的海洋岛,然后向南与朝鲜的200 海里领海线相切。朝鲜已经宣称白头山是他们的领土,是金正日降生的“龙兴之地”,已经将白头山画入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在一点上是认同的,那就是东北地区,自辽河、铁岭以东,包括唐朝渤海国的疆域(他们认为渤海国是高丽遗民建立的)自古以来就是高句丽、高丽和朝鲜的领土。此外南韩和中国在黄海经济区已存在冲突,统一后可能会对此提出领土和黄海经济区的要求。

  九十年代中,韩日两国私订协议,划分海洋专属经济区,将专属区中与我国相向部分大肆划入各自的管辖范围。韩日专属经济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重叠、相向,但两韩与日本陆地面积相当,划分专属区的界限相对要容易得多。两国均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民族主义力量都很强大,与美国都保持着战略同盟关系。历史原因造成的韩日民族矛盾受到美国主导的美日韩军事同盟体制的制约,韩日关系自然服从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总体战略。在处理对华关系方面韩日两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并不一致。韩国为实现国家统一必须争取中国的合作,日本则是千方百计要遏制中国。但韩日在与我争夺海洋资源上彼此借重,互加筹码。日本更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故意态度不一,笼络韩国,漠视中国,以分化二者,其实质是集中力量对付中国。[135]

  若南韩合并朝鲜,中国的东边将崛起一个民族主义的中等强国,统一的朝鲜将成为美国在东亚遏制中国、俄罗斯的半月形包围圈中的一员(即使金正日也曾经表示美国驻军朝鲜对朝鲜有利)。美日韩势力集团陈兵鸭绿江,直指东三省和京、津、鲁平原地区,与台湾南北呼应,互成犄角之势,这种场面在地图上看颇有几分戏剧性:中国大陆酷似一只金鸡,南北夹击的“攻势”酷似一把双股叉,其中驻远东美军的大本营日本有如粗大结实的叉身,朝鲜半岛和台湾两大前进基地有如两根叉头,同时对准金鸡的头部和胸部。我们则不得不拉长战线,两面防御,不但犯兵家之大忌,而且为国力所不及。从吉林一直到广东,东北、华东和华南的漫长边境基本暴露,其中防务最薄弱的东北反而首当其冲。[136]

  朝鲜失守,则中国东北地缘政治彻底恶化,当年中国参与韩战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所换取的东北边界安全都化为乌有,试问中国以后可有底气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较长短?

  此外,统一朝鲜后中韩之间马上就会凸显领土争端,这方面越南统一后给中国造成的祸害太惨痛了。

  70年代刚打下南越的北越,以微不足道的海军接收前南越的侵略果实,南沙的21个岛礁(虽然南沙和钓鱼岛皆是台湾当局的责任守备区),中国基于所谓“ 中越友谊”的名义,没有对此吭声。当越南军人拿着中国援越的武器冲上南沙各岛礁,中国政府还致电祝贺越南统一。此后越南得寸进尺,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滋生事端,导至1979年的所谓惩越自卫反击战。打完后中国又照例无条件全线撤退回边界,但越南侵占南沙的21个岛礁没有要求其退出。

  70年代后期,越南充当苏联扩张主义的工具,对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构成挑战。越南在1978年入侵柬埔寨并同苏联签订军事同盟条约,试图在印度支那建立自己的霸权,并且将金兰湾提供给苏联,使苏联在东南亚地区有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海空军基地。

  中国花了30亿美金支援越南,甚至派防空部队,扫雷舰队到越南助战,死了几千,结果却换来如此的报应。这段惨痛的历史只不过再次证明了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真理。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有可能在日、美、中、俄之间左右逢源,甚至讹诈中国要求东北领土和黄海上的让步。如果朝韩统一后变成东北边境的重大威胁,则会使中国东南西北皆遭牵制,军力真不知要如何部署,况且东北又是中国的重工业中心,要对拥有核武、导弹的朝鲜半岛发动一次惩朝自卫反击战可能吗?

  朝鲜半岛的统一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总不能在台湾问题还未解决前,又多一个统一后的强大朝鲜来牵制,50年前中国为了抢救金日成,已错失一次解放台湾的良机。所以朝鲜半岛的统一,对中国的边境安全影响深远,进而可能打乱了原先的整个战略布局,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统一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137]

  从中国现阶段发展综合国力,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出发,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那么维持和平与稳定的前题是什么呢?是平衡。

  现在半岛南北双方的力量,无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科技,都是南强北弱。如果这种不平衡状况发展下去,是非常危险的。抛开朝鲜是中国的传统盟友,还有过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朝中是唇亡齿寒等等利害关系不谈,单从国际战略的游戏规则来看,中国就应该扶弱抑强--支持朝鲜。

  朝鲜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反复无常,不按规则出牌的国家。有它自己敏感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是不会轻易成为大国游戏者手中的牌的。但中国必须抓住这张牌,打好这张牌。中国要利用朝鲜目前经济困难,政治孤立的机会,在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也提供一些防御性的军事援助。这样朝鲜得到实惠,也向外界显示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进一步掌握区域外交的主导权。

  为此,中国要争取主动,多做工作,要知道,帮助朝鲜就是帮助自己。政治上有一定亲力,经济上有一定活力,军事上有一定实力的朝鲜对中国是有利的。

  让国家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大利益是外交的准则。

  美国在处理外部关系上的技巧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亚洲,它与两个敌对国韩国、日本同时保持发展良好伙伴关系,既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制衡。在中东,它与以色列及其对手如埃及、沙特等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样既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制衡。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中国同样可以与印度、巴基斯坦建立保持发展伙伴关系,让他们竞争又让他们互相牵制,而不是目前的一边倒态势。为了限制和制衡中国和缅甸,美国目前正积极拉拢印度。但印度的利益和目标在印度洋上,它一直大力发展海军,随着印度的扩张,必然触及美国的利益。印度所说的“中国威胁论”,不过是为自己扩充军备找借口罢了。

  另外,中国可以加强与缅甸的关系,缅甸既可以牵制印度,又可以为牵制美国出力,过去我们因为美国的缘故,对缅甸忽略得太久了。

  对日本和韩国,我们同样可以如此。而且,为了中国的市场,日本、韩国一直都有意愿和中国建立共同的经济市场。近年来,韩国国内都有逐步上升的反美倾向,尤其是布什总统上任后,布什总统盲目的骄横政策,引来了韩国更多的不满。比如布什总统否定了韩国总统金大中的“阳光政策”,韩国就拒绝加入美国所倡导的导弹防御系统。

  日本、韩国、东盟及澳大利亚是美国遏制干涉中国的“桥头堡”,没有他们的支持,美国军事干涉中国无落脚之处,这些国家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不想得罪美国,另一方面又怕中国报复,毕竟中国太大,打不跨中国,有这么一个仇视的近邻不是件好事,如果中国倒了,大家绝对会去“火上浇油”,象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马其顿等对待南联盟一样,如果中国没有被打倒,他们又会讨好示爱,因此对待周边这些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恐惧,要给予强大的军事外交压力,而且不惜大打出手,得罪一个,其他就有所顾忌,要大捧加胡萝卜,以大捧为主。[138]

  中国在海外有5000万华侨,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极其宝贵的巨额财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的外资绝大部分源自华侨),积极团结海外华人,利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提高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同时,作为海外华人的故乡和精神家圆,中国要设法保护海外非本国藉华人的切身利益,必要时不惜武力干涉“别国内政”,这本身也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但愿98年印尼排华事件的悲惨一幕不再上演。

  1998年5 月印尼发生排华骚乱,约有1000多名印尼华人被屠杀、100 多名华人妇女被强暴,这些暴行都是在印尼军方的纵容和唆使下进行的。从电视中可以看到,一群人在杀害华人,而一排防暴警察站在一旁熟视无睹。当全世界都为此震惊而愤怒时,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只是表示“关注”而已。事后,有美国鹰派战略家赞扬了中国政府的理性和耐心。

  这是中国的耻辱,这证明中国在外交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陷。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保护,鼓吹全世界炎黄子孙血脉相连会有谁相信?在亲人遭受危难时任人宰割置之不理,除了军备不张的原因,是否还有恪守“不干涉内政”的可笑陈腐的思想和官僚主义惨无人性的麻木在作怪。

外交要追求国家的生存,更要维护国家的尊严。

  台湾一部分民众产生闹独立的想法,就有大陆缺乏亲和力的因素在起作用,有国民党2.28大屠杀的先例,有大陆对海外侨胞无力保护和不加保护的后例,他们产生思想和人性的变异扭曲,并非特别意外。

  外交的两个基点是实力和实利,中国政府应该象当年“光荣孤立”的英国统治集团一样,坚决以自我为中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势力;以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战略家俾斯麦的外交方略作为指针,对任何意识形态都持一种绝对的免疫的态度,与其它国家结成复杂的联盟关系,防止其它国家联合起来损害中国的利益。

  当今社会一体化步伐越来越快,区域联盟的合作、协调越来越重要,中国过时的不结盟、不搞集团的政策一直使中国比较孤立。没有一个集团或联盟做依靠,一方面缺少联盟的协调与配合,缺少威慑力,进而影响了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影响自身经济的发展或说自身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

  如果甘心当“政治个体户”,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孤立,政治上的孤立会削弱我们的影响,而经济上的孤立则会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运行,近年来我们不断遭到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就是明显的例子。欧盟各国如果没有整体的合作和协调,欧洲各国就不可能在经济上与美日强国相抗衡,也就不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以军事、政治为主要方式的国际斗争不同,美国在冷战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以维护人权为意识形态武器取得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同时以贸易和投资为诱饵使对手形成很强的经济依附性,从而有效地对潜在的敌对同盟实施分化瓦解。这使得中国的实行集团或联盟难度加大,然而,不使用联盟外交的手段又该如何捍卫国家利益。

  没有这些在国际上联盟的技巧,中国就不可能巧妙地利用多边安排来达到自己的外交目的,或者像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所做的那样组织成功配合默契的大规模国际行动。中国可能在一些小规模的外交冲突中获胜,但它难以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

  在所有的海外行动中,美国总是力求争取最多的追随者,以防自己变成形单影只的孤家寡人。1991年,在对付伊拉克的整个过程中,它上下其手,纵横捭阖,几乎让联合国内的所有国家都支持它的行动,使这个全球第一国际组织做出了令它师出有名的决议,并把30多个国家拉进了讨伊联军,更绝的是海湾战争的总花费为610亿美元,但其中的540亿美元最后是由海湾国家、日本和德国支付的,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捞了个便宜。战后,又成功地组织了对伊拉克长达11年的经济封锁,并利用武器核查,对伊保持持续的政治军事压力,使之长期处于政治孤立、经济困顿的状态中。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中国如果有一个联盟作后盾,不仅中国的影响力会增大,而且经济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进而走向全球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东、北非、拉美地区、美南方共同市场、地中海南岸一些国家将在2010年建成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连弱小的国家都知道以联盟的方式抵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威胁。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还要借助于各种政治经济军事联盟,而况中国乎。中国如果不愿意结成传统意义上的联盟,以消灭某一国的霸权为宗旨,是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盟友的。

  以圆滑的外交手段建立一个反美的广泛联盟,至少也可以在外交上跟其它国家联合采取行动,让美国人顾此失彼。现在我国跟其它任何国家都缺乏战略合作,这种良好的态势是不会自动来临的。

  世界一体化是从区域间的联盟与合作开始的,中国可以与一些有着相同利益的国家结成经济联盟,又可以与另一些国家结成军事联盟(与弱者结盟的好处就在于不会被对手所制约),勇敢地走入世界一体化的潮流里面。[139]

  国际政治这门学问,讲的是国家现实利益,一厢情愿的“价值判断”迎来的结果一般都是悲惨的。在外交斗争中,一切以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为主, 选择盟友要以利益为驱使,不要讲太多感情因素。国际社会波谲云诡,任何国家只要与我国有共同的利益,即有可能为潜在的盟友,一些小国可能综合国力不够,但2001年联合国人权选举中美国失掉了议席,小国功不可没。

  只有坚决的斗争才能够捍卫国家利益。历史经验证明,在国家利益上进行坚决激烈的斗争既是针对敌人与对手,也是针对潜在的盟友的。首先坚决的态度与强硬的手段使得心怀恶意的对手有所畏惧和忌惮,不敢撕破脸皮,把坏事做绝。其次,捍卫自己利益的不屈不挠的作风使得愿意帮助的潜在的盟友认为与之合作是有价值的,在关键时刻是可以帮得上忙的。[140]

  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强制推行自由贸易体制,试图摧毁民族国家对本国经济尤其是本国人民的组织和保护能力,接受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权力结构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赶超战略永远无法实行。因此中国必须始终高举南南合作和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旗帜,争取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以改善本国的外交地位和在世界贸易组织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争取到优惠条件。[141]

  美国“反恐”战争为中国提供了新的“韬晦”战略空间,但是这一时间之窗并非无限,而且这一回旋余地会一去不返。

  九一一事件为布什提供了一个明火执仗、武力解决对手的机会。而美国的政策也已由克林顿时期的“人权高于主权”,发展成了现在的“先发制人”。而恐怖主义更是一个天赐的标签,贴到谁身上谁就是靶子。

  恐怖主义经过美国的九一一事件,其危害性已是有目共睹。而霸权主义却利用经济全球化,自由、民主、人权的美丽外衣,正打着反恐怖主义的旗帜,以达到称雄世界的野心。

  现在小布什正在磨刀霍霍准备推翻萨达姆,伊拉克一旦落入美国手中,中国在战略上将更加被动。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以前是从东面围堵为主,而今打着反恐的幌子,直接在中国后院埋下地雷。现在又要直接出兵直捣中东,控制世界油库,以后就可在能源上轻而易举地卡中国的脖子。

  必须指出,“处置”激进伊斯兰势力,目前是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当务之急。但是这决不是说布什班子忘记了美国基督教右派的传统敌手――共产主义,而中国现政府作为原“共产世界”中硕果仅存的代表,绝对列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黑名单。九一一之前的中美关系,明确显示了这一事实。

  英国《卫报》2002年9月13日便评论说,布什政府一旦顺利解决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武器”,“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伊朗和中国的“大规模杀伤武器”。

  《卫报》指出,布什班子的右翼干将沃尔福威茨、赖斯女博士、珀尔等人,“对于上升的中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政治军事策略均无异议”。《卫报》并引用与共和党右翼渊源极深的前国防部及国会官员大卫司密斯的话,“美国从来没有接受与中国‘互相确保核毁灭’的遏制关系”,美国会“采取行动以制止中国获得这一能力”。[142]

  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国的形势是最危险的,它对中东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美国若控制了石油,随时就可以卡中国的脖子。现在有两伊牵制一下美国,中国与美交往时,手上等于多了两张好牌。可以预见,美国在打下伊拉克之后,就会再给伊朗加个罪名,以便“先发制人”。美国既然视中国为第一对手,那么,一旦美国从回教世界腾出手来,台湾肯定是下一个目标,中国“韬光养晦”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中国外交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缺乏实力,而是缺乏运用这些实力的国家意志。中国要在外交牌局中去积极抓牌,而不是坐等其他的国家将好牌送到中国的手中。中国不欠其他国家的人情,同理,其他国家也不欠中国的。本国的国家利益只能依靠本国的力量和联盟体系来保卫,在这个利己杀人和鲜廉寡耻的世界里,到哪里去寻找公道?中国人对国家利益的理解与西方人的标准有较大差异,导致自己不按理出牌,别的国家也就装疯卖傻,趁势邀利。实际上,外交斗争既不是互相关照,也不是互相斗气,而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纵横捭阖。外交斗争无关个人或者民族感情,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什么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宣传,完全是白费力气。在那些强盗流氓国家的外交词典里,是找不到“感情”这个词的。安抚霸权国家与其建立良好关系的计策根本就不适用于外交斗争的领域,在历史上就找不到成功的例子。一个在心理上依赖于他人的国家,其实本身的国家意志已经濒于死亡了。英美之间是同文同种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美国人利用欧洲的内讧将英法德三国各个击破,在大战后极力拆散大英帝国。丘吉尔当年使劲了浑身解数,对罗斯福百依百顺,曲意奉承,都不能使罗斯福改变摧毁大英帝国的决心。这样看来,中国也休想使得美国放弃对中国的围堵分割的政策,中国的下场一定是比英国还不如。

  中国既然不能改变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须知,除了美国,各大国在地缘政治环境方面未必比中国更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做到光荣孤立,独善其身,那么从人性、利害关系和权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借鉴历史经验来推行均势外交和缔造联盟体系就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从保持国家的多种战略选择自由的角度出发,中国可以做到不出头反美,甚至可以大力宣传中美合作和友好,但是在争取国家统一和削弱美国的霸权这一底线上绝不能后退。在中国的对美外交活动中,有的人磕头作揖,有的人折冲尊俎;有的人笑脸相迎,有的人磨刀霍霍,这是完全正常和必要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是世界的本来状态,也符合外交斗争战略欺骗和战略掩护的要求。各种政策和表演多管齐下,并行不悖,互相促进,互相掩护,这样必将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143]

家园 第三节 别无选择:统一台湾必须反对美国霸权

第三节 别无选择:统一台湾必须反对美国霸权

  台海的死结根在美国

  冷战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旧国际格局的终结,美苏主导世界的两极格局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美国已铁了心要领导亚太地区,制定了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正在走向世界性大国的中国,显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这是走向世界、拥有海洋的关键一步。中美两国在亚太结构安排上的不同规划,必将引发中美两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毋庸讳言,中美两国亚太安全战略有着许多利益重叠之处。

  首先是维护和稳定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秩序,消除潜在的地区威胁。

  其次,功能性问题方面合作,即大规摸杀伤性武器、反跨国犯罪、反恐怖主义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

  最后,美国需要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资金和市场。应该说中美双方相互间有看重大的经济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而中国潜在市场前景也为美国提供了无限商机和有利于美经济上繁荣。

  然而,中美两国亚太战略利益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冲突。

  首先是结构性矛盾。美国在亚太地区追求的是由其主导的地区秩序,是美国治下的地区和平,中国要求在亚太地区形成一种多元格局,中国要求制订地区的规则。

  其次,美国试图推行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中国主张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再次,美国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不愿意看到中国统一台湾,恢复南中国海被侵占的领土。美国成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台湾走“国家化”道路不是孤立的。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环境,给了台湾得以实现“国家化”的条件。美国在世界上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化”,台湾用“民主”的方式搞“国家化”,在美国深获同情和支持。美国力图在它的霸权下维护亚太地区和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用对台湾出售高性能武器的方式保障台湾的安全,使台湾的分裂主义者有恃无恐,越走越远。

  台海的死结根在美国,人所共知,南沙问题吧的背后,又何尝少得了美国的黑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南沙主权纷争持“不介入”和“中立”立场,进入90年代,美国一改过去在南沙问题上的立场,插手南沙事务。因为美国认为维护南中国海的自由航行权是其根本利益所在。

  最后,美国既有需求中国市场的一面,又有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担忧。它一直试图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速度。冷战后中美双方经济贸易摩擦不断,主要体现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争端上。

  而且从根本上说,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善良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只看到中美两国间的合作与利益。

  时下在中国,不少人认为,只要与美国加强沟通,中国的事情是会被美国理解的,只要在某些问题上处理适度,不刺激美国(所洲不授人以口实),就有可能避免美国作出激烈的反应。呃种想法是太过天真了。马歇尔报告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10]

  美国的21世纪战略是不允许世界上出现与其实力相当的对手,维护和加强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是美国的宗旨。

  从控制欧洲的经验中,美国清楚,在亚洲实现均势战略,即让日本、中国、俄国及印度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的战略,最有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这种思想已在尼克松时期为美国政府提出并付诸实施,在21世纪还将继续坚持。[11]

  2001年底美国极有影响的思想库兰德公司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只要中国有变成敌对国家的可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就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是把台湾当作筹码,给“台独”留下空间,以便在美国的战略利益需要时“接受”台湾独立的“事实”。

  芝加哥大学战略问题专家米尔谢默2001年夏秋之际在美国《外交事务》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美国和平主义者的未来》。文章主张,“美国应该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米尔谢默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新敌手的出现”。中国由于经济和人口规模庞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要达到日本的一半,经济规模就将是日本的5倍和美国的2.5倍。在20世纪,德国、日本和苏联与美国争雄时,它们的实力勉强可与美国较劲,但中国如果强大起来,将具有几倍于美国的实力,到那时,“美国将无力阻止中国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中国成为霸主对美国来说是最危险的”,所以,大幅延缓中国经济的成长符合美国的利益。

  米尔谢默甚至说,欧洲和东北亚发生战争不一定会破坏美国的繁荣,相反,“这些战争可能使美国在绝对条件上变得更繁荣,而且比交战国更强大”。他还建议,美国从一开始就因台湾问题而卷入与中国大陆的战争不是良策。上策是完全避免参战,如果无法避免的话,晚参战也比早参战要好。这样,“美国不仅可付出较小的代价,而且会处于在战后和平形势下成为决定因素的有利地位。”[12]

  美国的一切都是以美国的利益为基准的,如果把中国当成朋友对美国有利,中国就是朋友;如果把中国当成敌人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中国就是敌人。无论美国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核心都是美国利益而不是中国利益。

  中美建交30年,因旧的战略基础的存在而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其后摩擦不断,是非迭出,并不是中国做过什么对不起美国的事,相反美国却老跟中国过不去,不断威胁敲打中国。苏联解体后,中美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开始考虑遏制中国,不让中国发展。先是利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想让中国“西化”,通过经济制裁使中国就范,现在又实施对中国围堵。近年来,由于大陆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港奥的回归,中国离统一将不远了。美国感到遏制中国越来越紧迫。什么人权呀、什么“中国威胁论”相继出台,大量出售武器给台湾,军事上大肆挑衅,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外交,建立军事联盟,凡此种种都是企图搞跨、拖跨中国。

  毫无疑问,即使中国发生苏联那样的事变,共产党下台,融入所谓的“全球民主化趋势”之中,但只要新政府仍然坚持台湾及西藏问题上的传统立场,美国与中国就仍然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解。除非中国四分五裂,在国际政治中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

  美国现在正处在其世界霸权的鼎盛时期,自古以来的霸权,莫不建立在弱者的鲜血和痛苦之上。继承了大英帝国殖民主义血统的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相信眼泪。

  美国霸权,是新式霸权。它不需要杀人灭国,不需要占领和兼并别国土地。它需要的是服从和裹挟,把你纳入它所主导的全球安全秩序和全球贸易秩序。像日本那样的中等规模国家,服从了它,它就可以扶植你,让你尝尝做经济大国的滋味。当然,你得为此付出代价,你得让渡部分主权给它。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自不待言,南韩呢,作为二战受害国,却在主权问题上,一直享受着日本的待遇。由此可见,加入了美国的全球安全秩序,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那些不服从、不接受裹挟、国家疆域又比中等规模要大一些的国家,美国是不会手软的。如果说它希望并推动中国走向民主自由是出于理念上的善意的话,那么,在现实层面,在事关美国的全球霸业这一国家利益上,它――在希望中国实现民主自由的同时――希望并强有力地努力为中国套上枷锁。

当然,在它的意图中,上之上者,乃是分而治之――促成中国分为几块,首先是促成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其次是西藏和新疆,最起码也要在外部地缘环境中促成中国与几个强国争斗不已,后者就是基辛格所说的“均势”战略,你“均势”,它不“均势”,它永远处在超然的、主控性的地位。

  中美关系的实质性因素尽在于此。美国努力在中国周边制造“均势”――把日本扶植为军事强国,把印度纳入它的盟友之列,争取台湾独立,以期永远封堵中国的出海口。[13]

  2001年 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EP-3军用侦察机在我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活动,企图窃取我军事情报,并违反飞行规则,突然转向,与我一架战机相撞,致使我战机坠毁,飞行员王伟壮列牺牲。撞机后,美国飞机未经我方允许,擅自闯入我领空,并降落在我海南岛陵水军用机场,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

  事后,美国不仅不对其肇事飞机的违法行为表示道歉,反而强词夺理,百般狡辩,企图开脱责任,甚至以威胁的口吻对我国提出种种无理的要求。经过我国政府的坚决斗争,在事实与法理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对此表示歉意。但在我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释放肇事的美方人员后,美国政府却出尔反尔,态度转而强横,无端指责我方。美国政府的蛮横行为再一次暴露了其一贯的霸权主义心态。

  这起事件的根源在于美方飞机在中国近海多次频繁地进行敌意性的侦察活动。美国的侦察机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不是一般地正常飞越,而是专门从事针对中国侦察的军事活动。 这类军事活动对中国具有明显的敌意,损害了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利益,干扰了中国正常的和平秩序和安宁,威胁了中国国家安全,是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尊严的挑衅。它违反了国家间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构成了对《海洋法公约》中“飞越自由”的滥用。

  经此事件,国人才知道美国间谍飞机一直在侦察我领空领海。

  美国间谍飞机的侦察目标,一是广东、福建沿海的导弹基地,二是南海的中国潜艇。这两者锋芒所指,不是台湾的军事目标,而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可见,美国人是在为军事介入台湾问题做技术准备。

  形势发展到今日,美国的战略决策已发生重大转变,美国国内正在出现一种比较危险的新的共识。它的主要决策者认为,“中国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未来最主要的潜在敌人”,中国实力的发展态势,将使她成为2015年后美国霸权的主要挑战者。美国的军事部署重心,已开始从欧洲向亚洲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转移。美军演习的假想敌,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业已树中国为首敌。

  说美国并无与中国为敌的想法,是非常轻率的。这种观念如果占了上风,中国将犯20世纪30年代英法的绥靖错误。对战略对手持盲目的善意,将重蹈戈尔巴乔夫的覆辙。

  阻止中国统一台湾,已列入它的基本战略,因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战略生命线,都处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方向。另外,美国在亚洲实施霸权的主要助手――日本,它的海洋运输线也必经此地。

  阻止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并在大陆万一发动对台军事攻击时借机介入战事,通过发挥美军常规高技术兵器的打击力,决定性地削弱中国的海空和导弹部队的作战实力,然后用以美日军事联盟为主力筑成的第一岛链,控制中国海空战略力量的咽喉,当是美国军方近十年的具体操作目标。其间,假如中国胆敢将中美战争升级为核战争边缘,那么美国当然会知难而停,代之以对中国的全面经济制裁和交流隔离,这对于那时已成长为完全的开放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同样是致命的。

  这一切,不是由美国人的善意或者恶意决定的,也不是由于美国人的冷战意识或者后冷战意识决定的,而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它想在较长的时间内独霸世界――决定的。谁也改变不了。[14]

  20世纪美国外交策略是19世纪英国外交策略和马汉海权学说及麦金德地缘政治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要点是:用不断制造小国,特别是海上岛屿小国的方法来确保海上运输线和地缘及资源关键地区控制在美国及其盟国手里。就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对世界的控制首先表现为对世界资源的控制。90年代初,苏联突然解体打乱了美国及其盟国针对苏联建立的全球战略布署,世界暂时进入无序状态。但到90年代中期,美国及其盟国开始把中国作为遏制对象,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的“接触与遏制”政策(实际上就是胡箩卜加大棒外交政策的延续)呈现雌型。90年代末,以波捷匈加入北约、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对南斯拉夫的胜利、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重新修订及日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设想开始启动为标志的,对俄国、中国呈现两翼合围态势的战略布局已大体成型。目前这种合围进程并没有因新世纪的到来而放松,相反它正趁俄国衰弱和中国羽毛未丰之际,日翼加紧。而要达此目标,根据美国对付前苏联和南斯拉夫联邦的经验,一旦条件成熟,以某种形式有限地(一个过于分裂的中国对他们也不利)肢解中国将是美国及其盟国不会放弃的选择。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作为世界的霸主,有无可匹敌的军事、经济实力,没有国家会主动与他为敌。但是,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在世界市场获得垄断性的买入低价和卖出高价,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存、自由、发展等基本权益,高唱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玩弄均势、遏制、冷战,到处煽阴风点鬼火,人为制造其他国家间、民族间的争斗,分裂别国领土,阻止别国的统一和发展,策划暗杀别国政府要员,颠覆别国政府,甚至不择手段直接大打出手。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幽灵走到哪里,哪里就深受战争、恐怖主义的祸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美国把冷战的主战场放在西欧,重点清扫自己的后院拉美,那时的恐怖活动,38%发生在西欧,25%发生在拉美。七十年代的中东石油危机后,美国把重点放在控制中东石油资源、垄断石油市场上,从八十年代起,恐怖事件的高发地区转向中东,1988年发生的456起恐怖事件中,有213起发生在中东,占36%。

  美国染指台海除了因为美国是霸权主义者的本性决定之外,更重要的深层原因是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美国需要使世界陷入混乱与纷争之中,为此,它每天忙着到处惹事生非并树立敌人。

  美国脱颖而出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重创,英、法等老牌帝国辉煌不再。惟独美国,经济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大幅跃升。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美国造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经济巨无霸。二战后,美国借欧洲萧条之机,主动实施向欧洲进行资本扩张的“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推进了美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还及时倡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世界金融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核心货币地位。产业资本扩张和主导世界金融体系,确立了美国经济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无可争议的中心地位。

  1970年以前,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占全球的1/4强,美元强势也就理所当然。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日、欧以及庞大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不再是唯一的超级经济体,美元的强势地位要靠政府去“争取”。为了获取强势货币所带来的利益,政府就得维持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这些都是强势美元政策的长期利益。正如前财长萨默斯的多次表态,“坚挺的美元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而且这个政策不会为短期考虑所左右”。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低于25%,出口份额也降到11%左右。美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实物经济下降和符号经济上升。按人口、家庭和土地面积计算平均值,美国国内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基础设施,从60年代末以来下降了一半,美国靠自身的物质生产已无法维持生存。目前美国的实物经济产值已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下,而非实物经济则占到了2/3以上,其中仅金融服务业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9%,而以往的支柱产业如建筑业和汽车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到了1%―3%之间。

  美国在传统经济领域如制造业中已失去了以往的优势,但由于美国自80年代以后主宰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从而在金融全球化中大有获益,保住了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地位。其主要表现是美元的强势地位和兴旺的美国资本市场。90年代以来,美元作为世界经济中的核心货币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15]

  美国坚持强势美元政策,其宗旨在于维持华尔街股市繁荣和全球经济领袖地位。强美元预期,吸引外资流入美国资本市场――全球挣得的每一个美圆中就有40每分流入美国的帐户[16]――稳定华尔街股市。美国的储蓄率很低,仅靠本国的储蓄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发达的资本市场是美国经济命脉所在。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既方便了美国企业和政府的低成本筹资,也维持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的扩充军备、90年代高科技企业的繁荣,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强势美元政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17]

  美国多年来存在巨额经常项目赤字,2001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为4170亿美圆,几近其GDP的5%,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为了同时支撑高额的逆差、坚挺的美圆和利率水平,每天要有10多亿美圆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18],一旦美圆的“安全港湾”的信心消失,外国资本流入就会逆转,不是美圆贬值,投资下降,就是利率上升,或者二者兼有,而这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美国要千方百计维持美圆的强势地位,经济手段不凑效,就用政治军事手段。

  美国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受益匪浅,而资本向美国的集中是需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对美国及美国经济的信心。美国要给世界人民建立的信心就是要让人相信:假若有一天世界所有的货币都变得一文不值,美元也是最后一个崩溃的。只要全世界的人们有这样的信念,美元就会坚挺,财富就会继续流向美国。靠什么使世界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呢?美国的发家史清楚地表明,是战争――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大的战争就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小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

  9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项下的顺差主要来自欧洲,而经常项下的逆差主要来自亚洲,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消费是在靠拿欧洲人的钱买亚洲人的东西来满足。美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逆差占到美国全部逆差的80%以上,其中仅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逆差就占到全部逆差的三分之二。所以即使国际资金流向欧洲,只要亚洲国家还认美元,美国通过增发货币,仍然可以使近40%的消费依靠亚洲国家的供奉。由此对美国来说,不管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控制亚洲都比欧洲更加重要。

  美国目前已谈不上拥有什么经济霸权,所剩的只有美元的霸权和军事霸权,这两者又互为支撑,形成当今美国国家利益的支柱。维护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是其根本利益之所在,为了防止潜在竞争对手的崛起,美国不惜用政治军事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因此,欧元刚一面世,美国就打了一场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用巡航导弹打的一场金融保卫战。由于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未来人民币极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因此,中国就成了其千方百计打击的对象,而台湾问题就是事半功倍的筹码。办法就是挑动陈水扁闹“台独”,逼迫中国大陆对台动武,好找到美国以武力介入的借口,而台海战事一起,国际资本就不会往中国流。[19]

  九十年代初,西方游资开始涌入东南亚,投机于股票、房地产,香港由于向来经济开放,加上港英当局推波助澜,炒风尤烈。九七年四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后,资金开始从泰国等新兴市场流出,五月外国金融大臭开始抛售泰铢,素罗斯之流正是利用合法的市场交易,挟巨额美元,通过先进的科技网络,刹那间对泰国金融体系进行狙击,骨牌效应下,引发了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并迅速扩大到香港。香港八月份已受到影响,香港的通货膨胀长期高于美国,港币处于高估的状态,加上楼市和股市中的泡沫成分高浓,国际投机者对与美元挂钩的联汇率的冲击掀起了大浪,房地产价格迅速下滑,股市暴跌。八月七日,恒指狂冲至一六六七三点;十月廿八日,股灾暴发,恒指跌破九千点大关,收市报八八七六点四点,损失金融帐面值达两万一千亿港元,相当于兴建十个新机场连青马大桥的总费用,平均每个家庭损失一百万元,人均帐面损失三十四万元。

  谁是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媒体普遍认为是美国。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也直言不讳,说美国得益于全球化,现在更加繁荣,更具信心,“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不到一年,亚洲地区有七千亿美金流入美国。美国道琼斯指数连创新高,由七千多点升至一万一千多点。美国乘机大量廉价收购有关国家(包括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企业和房地产,大捞了一把。[20]

  台湾问题在美对华战略中的分量日益加重,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美国人越来越发现,在对付中国的各种手段中,唯有“台湾牌”最易操作,也最有效,具有全新的战略意义,成为遏制华战略成功的关键。

  毫无疑问,中国统一台湾的最大障碍是美国。

  反恐,多少阴谋假汝之名

  “9?11”事件后,特别是美国在阿富汗发动战事以来,中亚这个“心脏地带”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战略位置重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英国战略学家麦金德20世纪初曾论道,中亚及其附近地区是国际政治的“心脏地带”,而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他断言,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够控制世界。这话虽然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却也道出了中亚战略地位的重要。

  拿破仑战争之后(19世纪中期),英国和俄罗斯两大帝国角逐中亚,英国连续三次出兵阿富汗,揭开了这一地区政治和军事争夺战的序幕。英国通过联合法德遏制俄国西进;控制巴尔干和中亚地区,围堵俄国南进以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权安全。俄国则以东欧为西线安全外围沿波罗地海、黑海方向突破英国遏制链环,决战中亚阿富汗以实现进军印度洋从而最终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1902年,时任外交事务次官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之一的寇松说:“阿富汗、里海以南的地区、波斯湾……对我说来是一局正在下的棋盘上的方格,这盘棋的赌注是世界统治。”[21]

  当时美国还是“新兴帝国”,直到二战前,美国从未触碰过中亚地区。

  含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石油和天然气蕴藏极其丰富的中亚及相邻的里海地区近些年来已渐趋成为美俄进行战略争夺的焦点。而阿富汗则可成为切入中亚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英国人几次进侵阿富汗(结果被打败)╋都是为了围堵俄罗斯与绕过喜马拉雅进入新疆?p西藏╋并且至今都在觊觎附近的里海海底和周边地区的巨大油藏。前苏联解体后╋撒切尔夫人以第一时间╋为“英国石油公司”(BP)出头╋乘专机到访滨临里海的阿塞拜疆╋争取石油利益?rShell石油公司则在20世纪20年代已在那里╋与发明TNT炸药的诺贝尔家族合作╋以炸药开辟输油管的通道。

  二战以后,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全面取代英国,自然也要像当年的大英帝国一样,和俄罗斯的继承者苏联在中亚进行较量,只是苦于没有机会。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对阿富汗发动了武装侵略。此后,美国出于阻止苏联南下的战略野心,开始援助阿富汗游击队进行抵抗。然而,根据美国著名的外交战略家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新的说法,苏军实际上是跌入美国人预设的“陷阱”,是美援助阿富汗反苏势力在前,苏军入侵在后。在10年时间里,美国将近3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赫赫有名的“毒刺”导弹)通过庞大的秘密运输网运送给阿富汗抵抗组织[22],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和解体,而阿富汗得到的回报是贡献了100万烈士!阿富汗战争的最大赢家无疑是美国人。由此可见,美国要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的图谋由来已久。

  美国对中亚早已垂涎三尺,长期不得其门而入,利用反恐这一天赐良机,美国在“9?11”事件后不到一个月,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即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于2001年10月7日打响了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战争。

  美国的这次军事行动,集结了4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动员了“美国军事、外交、情报、经济一切资源”,军队调动的规模仅次于海湾战争。

  即使确证“9?11”事件是本?拉登所为,美国如果仅为捉拿一个拉登,也可以有很多手段。醉翁之意不在酒,所谓如此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绝不可能只为一个拉登。事实上,拉登只具有象征作用,中亚丰富的油气和战略位置才是美国心仪已久的东西。通过控制资源和建立军事基地,改变部分国家的政治依附倾向,在这一地区逼退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和削弱中国的新影响力,美国就可以把它作为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纳入其势力范围。

  饱经战火的阿富汗穷得一无所有,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足以使万人垂涎。别的不说,美国若能成功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就如同在中俄之间、乃至“上海六国”之间、甚或整个中亚打入了一个楔子,只要在这穷山沟里驻扎几千名美国大兵,就足以使周边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们食不甘味、睡不安寝。什么“上海六国多边合作”、“俄罗斯复兴”、“统一台湾”……`玄![23]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多次强调,打击恐怖主义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言下之意是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找借口,因为控制阿富汗是美国多年的梦想。

  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版的《大棋局》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既决定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决定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

  布氏提出,美国作为不同于过去所有帝国的一种新型霸权,要想实现领导世界的企图,就要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因为“主宰欧亚大陆的国家将能控制世界最先进和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中的两个”。

  美国要想成为控制欧亚大陆的赢家,条件之一就是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能逐步并入扩大中的由美国主导的西方势力范围”。如果中间地带拒绝向西方靠拢,而成为非常自信的单一实体,并控制了南部,或同东部主要国家结盟,那么美国在欧亚大陆的首要地位就将严重受损。

  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包括阿富汗、伊朗、乌克兰和独联体的中亚国家。由于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一直急于进入该地区。布热津斯基称其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他毫不隐讳地说,美国虽然相距甚远,由于它的利益是在后苏联的欧亚大陆保持地缘政治多元化,它显然不仅对开发这个地区的资源感兴趣,而且要阻止俄罗斯单独主导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空间。美国这样做不仅是在谋求它更大的欧亚地缘战略目标,而且也通过争取毫不受限制地进入这个至今还封闭着的地区,维护其本身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以及欧洲和远东的利益。布热津斯基的这番论述,反映出美国对后冷战时期的全球霸权战略的考虑和对中亚战略地位的希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美国自克林顿政府开始,即在乌克兰、伊朗、印度和里海周边国家,甚至对塔利班都下了不少功夫,但外交努力进展十分缓慢。应当说,“9?11”恐怖袭击事件,一方面给美国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也给了美国一个天赐良机,成为其进入这一地区极好的政治和军事借口。[24]

  中亚因富有石油和天然气而成了一块引人注目的肥肉,在西方超级能源大亨的眼里,中亚里海地区是储量巨大的能源宝库,是令人心跳的滚滚财源。按美国能源部的估算,里海的石油储量在900亿桶到20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藏量的8%。里海的天然气储量也大得惊人。按欧洲人较为保守的估测,里海的天然气储藏量约1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4.3%,居世界第二,这还不算阿塞拜疆前年偶然发现的大型气田沙阿德尼兹油田。[25]

  根据权威估计,世界石油产量将从2004年开始下降,其中,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产量将急剧下滑。因此,如无重大技术突破,至2010年,世界石油供应将出现严重短缺。新的石油危机将给美国经济造成特别严重的打击,因为美国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中东石油储量是世界的65%,北美仅为6%;中东国家石油产量占世界总量的31%,消费量仅占6%;北美国家的石油产量占18%,但消费量高达30%;自1972年来,美国石油储备下降了30%,能源消费却上升了27%。[26]

  然而,中亚里海地区的地缘政治价码却要比油气资源还要大得多。(所谓地缘政治,就是说,地理因素在国际政治(世界政治)中的作用非同小可,甚至是关键性的。)它是连结欧亚大陆的要冲,是控制中亚、西亚的战略要地,对冷战后的世界大国而言,它算得上是国际地缘政治的生命线。

  九一一事件给美国一个“塞翁失马”的机会,配合长期的策略研究和准备,将遭恐怖分子袭击的不利局面,切转为扩展国际政治空间的有利手段,大幅度渗透至中亚许多国家,直接控制了里海和中亚的石油资源,也扩张了美军驻扎的范围,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皆有所斩获,而中国和伊朗的处境则恰好与之相反。

  不错,九一一事件有相当的偶然性。即使没有九一一,由于地缘战略特别是石油地缘战略的需要,美国对中亚的军事渗透也会如火如荼,随时准备利用各种偶发事件借机发挥。

  据英国《独立报》2001年12月揭露,九一一之后第一批秘密空降进入阿富汗的美军特种部队,在九一一的事件发生之际,已经在前苏联某中亚共和国(《独立报》猜测是乌兹别克斯坦)从事特别“训练”。这批特种部队空降在阿富汗之后,第一个遇到说英语的接应人士不是别人,正是美国推举的阿富汗现政府领袖卡尔扎依。[27]

  处于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中亚地区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世界列强争夺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战场。而美国在对阿富汗动武的同时,乘势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用打击塔利班恐怖基地的战争名义,美军已经成功地进驻阿富汗周边国家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与美国在2001年10月签署协定,让境内美军的行动更具升缩性,美国则承诺保护乌兹别克的安全。后来美方又将重点转向与中国接壤的吉尔吉斯,吉尔吉斯斯坦也同意向美国及其盟国提供比什凯克附近可接纳40架轻重型飞机的“马纳斯”国际机场,另外还圈定首都比什凯克的玛那斯国际机场附近一处地方,修建美国空军基地。该基地预计在2002年2月底之前完成,可供约3000名部队驻扎,空军战斗机、轰炸机均可起降。这处基地将使美军行动更为灵活,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恶化,导致阿富汗南方空中走廊关闭,美军还可以选择从阿富汗北部边境执行各项任务。

  2002年1月6日的《洛杉矶时报》报道说,五角大楼迄今已经在邻近阿富汗的9个国家,建立了13处军事基地,大幅度扩张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力网络。从东南欧的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跨越中亚的乌兹别克与塔吉克,再到阿拉伯半岛的科威特和卡塔尔,美军的人数已经突破6万人,每天有数百架飞机从所谓的“远征军机场”起降,活动十分频繁。[28]

  据《今日美国》2002年8月25日报道,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当日在阿富汗称,美军将无限期在阿富汗驻扎,除非该国局势能够稳定下来,并且不再是恐怖分子的藏身场所。弗兰克斯是在访问驻喀布尔附近巴格拉姆军事基地的美国及盟国军队时作上述表示的。[29]

  美国在阿富汗已拥有巴格拉姆、坎大哈、霍斯特和普尔坎大哈4个军事基地,并在巴格拉姆新设新型“反恐高科技指挥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使用汗阿巴德、科凯德和图泽利空军基地,不久将正式租用汗阿巴德机场25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马纳斯机场正建空军基地,还将向美军提供比什凯克以东的坎特机场;塔吉克斯坦在改造杜尚别的艾尼机场和库利亚布军事基地;以后还要向北扩展到哈萨克斯坦。

  美国与中亚国家签署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交流军事情报、培训军事人员,提供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阿富汗宣布,只要塔利班残余一日未除尽,阿就欢迎美军留驻。中亚国家存在近美疏俄倾向,从政权稳定、经济实惠、国家安全考虑,允许美国军队进入。[30]

  2002年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对国会表示,美国在中亚将享有长远的利益与势力,其规模远非以往所能想象。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讲得就更为直白,她说:“美国支持中亚国家的社会改革,就像它们在反恐战争中支持美国一样,这不仅是新型关系,而且也是长期关系。”[31]

  美国借打击恐怖主义之名,名正言顺地进军阿富汗,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建立军事集结点和后方支援中心,继而转变成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而这一点恰恰是美国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这同当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如出一辙。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没有完全撤离海湾地区,反而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6个国家修建军事基地,作长期驻军的打算,而且10年来基地设施不断更新改善。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国也没有像当初声称的那样撤军。

  在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中,中亚各国连成一片,构成俄罗斯的软腹部。美国“在这里横砍一刀,就会伤及俄罗斯的神经中枢”。同时,北约将很快向东扩及到波罗的海三国,而美国实现在中亚的军事存在的同时,又把北约盟国诸如法国、意大利拉进中亚,还派遣军事人员进入格鲁吉亚,并计划在阿塞拜疆建立军事基地。这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通过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软东扩”,将这两个地区与波罗的海地区连成一片,从西南到西北,对俄罗斯形成一条弧形军事防范和攻击线。这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就曾提出的“对付北极熊的蟒蛇套”战略,只是今天才真正付诸实践。美国和北约此举的意图是,将俄罗斯的手脚牢牢捆绑住,截断其向外扩张的任何途径,尽量压缩其战略空间,最后将其窒息在本国范围之内。

  中亚各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目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同我国的边界问题已经解决,塔吉克斯坦同我国的边界问题也接近解决。中国同这些邻国签署了边境地区友好互信条约。中亚地区是中国“利益攸关的大后方”。美国打入中亚,既可防止中国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也可形成对中国“由东到西的包抄之势”,便于“有效地遏制中国的崛起”。[32]

  九一一之后,美国抓紧机会,向中亚扩张势力,所谓追击基地组织余孽是为美国进一步动摇中国,至少是遏制中国作掩护。今天的中亚已是美国人的天下了。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北可切形成一条遏制线,挤压俄罗斯,严防其重振大国地位,南可加强对中国的监控和包围。未来,中国不仅被迫要把经济建设的巨额资金投到空防和边防中,而且,美国军事拖垮苏联经济的伎俩很可能历史重演。

  中亚地区由于与我国新疆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渊源,一向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在遭受恐怖袭击后,势力争取中国支持打击中亚恐怖份子,但与中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只能说是暂时舒缓中国的压力,所以与其说美国放松对中国防范,倒不如说与打击恐怖主义“两者兼顾”。

  中国在南亚的战略本想藉由巴基斯坦,可以控制住阿富汗塔里班政权,以及其所滋生的回教基本教义分子,因为中国境内独立分子在南亚一些激进势力与恐怖主义组织(以奥萨玛为主)的支援下,大肆进行破坏活动。

  中国外交上尤为注重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目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苏联解体后,中国致力与中亚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并牵头组成“上海六国合作组织”。这一方面加强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同时,也为西部开发创造和平环境。

  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美国军事力量首次进入前苏中亚各国,在“上海六国合作组织”中打入一个楔子,打乱了中国的战略部署。9。11事件后,“上海六国合作组织”的功能性和利益已被美国及北约成员国在阿富汗的长期军事存在所瓦解。现在,美国在阿富汗扶持了一个亲美政府,建立强大的反华阵线,并借着维和需要,实施军事部署来进一步压缩中国的生存空间。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郊区的马拉斯机场,目前驻扎了3000名美国大兵,美国人的解释是为了剿灭阿富汗伊斯兰极端组织“基地”而设。

  耐人寻味的是,从这里到阿富汗边界有700多公里,而离中国边界却只有250公里左右。显然,这是美军在中亚地区构筑的长期军事战略的桥头堡。

  2002年8月发表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指出,“亚洲正在逐步成为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地区”,并暗示说,出现了同美国进行对抗的“军事竞争者”。不言而喻,这个就是“军事竞争者”中国。[33]

  中亚地区是中国西部的战略延伸,西部开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必然影响中亚地区战略平稳,中国西部开发难免也将大受影响,现代化目标将遥遥无期。

  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经伸展到中亚,那么,一旦美国与南亚任何一个大国结成与日美安保同盟性质类似的盟约,我们就不能不对我西部西藏新疆的地区安全产生深深的忧虑。

  美国军队已经部署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与长期驻扎在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对中国形成合围,俄罗斯正在向华盛顿靠拢,与此同时,美国和印度正在说服其他东南亚国家与越南和泰国,允许使用其海空设施。美国正悄悄地从东南西面形成军事上对中国的合围之势。

  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还将波及中国的石油安全。这种形势对中国战略资源来源及信道都构成了现实的威胁。

  中亚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与中亚经济联成整体的关键一环。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到2040年,俄石油资源将面临枯竭,所以,中亚能源是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最重要保障。从能源安全角度上,中国将重点开采新疆石油,并从哈萨克斯坦及里海地区进口石油。[34]

  不仅如此,在90年代中后期,中国石油战略在贯彻“走出去”意图的过程中,在海外实现了一定的产权收购和获取“份额油”的机会。但成功项目的主要配置地是苏丹等敏感国家。美国这次借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名义已经公开宣称,任何支持过恐怖之一的国家或政府都在美国的打击之列。苏丹很可能在这个名单上。最近美国关于扩大军事打击范围的声音不断强烈。这就给中国在海外的资源产地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的石油用量已有三分之一来自进口,将来这一比重还要加大。中亚各国是一个重要的新供应来源。自黑海沿岸石油产地铺设管道进口,是中国确保油源的一项重大措施。美军长期驻留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争夺中亚主导权及其油气输送管道的走向,已对中国油源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此外,更加现实的问题是,美国要把“反恐战”扩大到中东,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早已被列上黑名单。第二阶段“反恐战”一旦打响,必定引起中东地区的动荡。中国进口石油的绝大部分来自这一地区,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不仅油价会上涨,部分供应也有可能中断。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能源供应被切断,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充足的战略储备(中国的石油储备仅够用一周)。

  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还严重威胁正在建设计中的三峡工程的安全。

  鉴于美国在日本、韩国、印度洋以及中亚国家(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空军基地都有驻军,中国整个领土现在变得极易受到美国飞机的攻击。美国作战飞机构成的威胁已经非常之大。

  无庸讳言,在未来战争中,三峡大坝必然是敌对势力袭击的主要目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有先例可寻的,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就是一柄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阿富汗离宜昌的直线距离不过2000多公里,一旦台海有事,在战争的关键时刻,驻阿富汗的美军可以轻松实施对三峡大坝的攻击。

  一旦三峡大坝被炸坏,下游数亿人的生存便受到致命的影响。

  模拟溃坝的资料显示,“三峡大坝若一旦遭受核武器的破坏而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葛洲坝水利枢纽将严重受损,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100―237万立方米/秒,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届时洪峰仍将达到31万立方米/秒,洪水损坏葛洲坝大坝后进入宜昌市区,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仍然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4―5小时后,宜昌城的水位将高达海拔64―71米。”

  1954年,长江洪水的最大流量为64000立方米/秒,这里给出的溃坝洪峰是1954年洪峰的37倍,洪峰下泄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公里,与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相同。如此大的流量,如此高的速度,其破坏能力远远超过摧毁三峡大坝的几颗炸弹。就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这样的流量和速度下,也要被冲垮。宜昌市地面的平均高程不到海拔50米,当宜昌市洪水位高达海拔64―71米时,宜昌城已在水下20米处。在三峡大坝发生溃坝后,宜昌市的居民几乎没有机会逃生,因为在溃坝后的半个小时,洪峰已经就到达宜昌市。仅宜昌一市的人员损失将高达50万。

  溃坝模拟的外部条件,并不是选在最不利的时刻上,也不是选在比较不利的时刻上,而是有意选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当出现战争征兆时,泄水七天至安全水位,水库里只有百余亿立方米水。溃坝时的自然流量为60000立方米/秒,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237万立方米/秒。长江最大洪水流量为11万立方米/秒(1870年),为世界上第三,原苏联利纳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1967年),巴西亚马逊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37万立方米(1953年),和三峡溃坝的流量237万立方米/秒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模拟模型尚未告诉人们,当三峡水库里装满水,自然水流在60000立方米/秒时的溃坝情况将是怎样的,393亿立方米的水量,是个什么概念?就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黄河一年的水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溃泄下来,将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

  不但宜昌保不住,沙市保不住,江汉平原保不住,武汉也保不住,京广、京九铁路也保不住,洪水影响范围一直到南京。1986年四川省政协调查组在报告中指出,“战争一旦爆发,三峡大坝必然成为首要目标,大坝倘被摧毁,中下游大城市顿成泽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根据军事评论家杨浪的研究,三峡工程处在中国国防整体中一个十分关键又十分敏感的位置,一旦发生溃坝,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将对国防整体发生重大的辐射状影响,灾场效应严重。

  三峡大坝下游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更是中国主要的屯兵之地,这里驻有中国集团军的百分之四十五、装甲师的百分之二十、步兵师的百分之三十八、空降师的百分之百,是中国战略预备力量和中国战略机动力量的精锐所在。战略机动力量和预备力量,受到三峡溃坝的巨大挟制,十分被动。如果战略机动力量为溃坝洪水所吞噬,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如何设想也不为过的。[35]

  朝鲜战争中,美军对北韩的所有20多个大型水库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给北韩的民众和军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毁灭性的物质损失。每次大坝被毁,都有大片即将成熟的农田被淹没而绝收,下游公路、铁路瘫痪。例如,美空军炸毁北韩石岩水库大坝,彻底冲毁铁路10多公里,远远超出上万架次轰炸的威力,实际杀伤破坏甚至超过中小型核弹。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是有核国家,美国就不会贸然攻击三峡大坝。一旦美国的NMD系统建成,中国有限的核武器肯定无法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美国人就可以为所欲为。

  耐人寻味的是,三峡工程争论时,支持三峡工程的最高呼声,却是来自海峡彼岸。台湾记者组团一批一批地参观三峡地区,台湾报纸成篇累牍地报导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就连最反共的学者,也颤颤地举起了双手,支持这个工程。1993年中华经济研究院受台湾政府委托,发表了“大陆三峡建坝及我方应有对策之研究”。报告中用大量的篇幅引用了大陆三峡反对派对工程的批评意见,如移民问题、环境问题、泥沙问题等等,但是惟独没有涉及大坝安全问题。而在研究结束时,提出了和研究内容没有逻辑联系的对策:希望台湾工程界和工商界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三峡工程大坝的建设。台湾支持三峡大坝的动机十分可疑。[36]

  据报道,2002年8月,台湾空军利用电脑模拟方式,秘密演练了对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大坝进行“远程攻击”的“战法”。在台湾军方进行的这次“远程攻击”三峡大坝的电脑模拟演习中,台军派遣美制F-16战斗机联队携带美制“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和“灵巧炸弹”来打击三峡大坝的主体建筑,与此同时,台军的地对地导弹部队利用“新型巡航导弹”来打击三峡大坝的军事防御网。所谓“新型巡航导弹”,指的是由台军“雄风二型”导弹改进而成的一种导弹,这种导弹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发,射程上千公里,目前尚未研制成功。报道说,为“保密”起见,台湾军方没有对外公布这次电脑模拟演习的结果。[37]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潜在的敌人,对中国的统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阻挠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美国经五十多年悉心部署,从南韩、日本、台湾到菲律宾、澳洲,已在中国东南部部署了一条环中国的围堵链条,唯一欠缺的是在陆地上还没有形成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虽然印度已非常靠近美国,但毕竟还有点距离。何况巴基斯坦,阿富汗并不怎么听命于美国。那么当台湾宣布独立,大陆武力攻台时,美国除了派航母作战外,在陆地上并没有一兵一卒可以借用。

  现在,美国借打击恐怖主义之名,毕其功于一役,军事占领阿富汗,并扶植了一个亲美的傀儡政权;让巴基斯坦伏首称臣;如此一来就有了几把插在中国 后背上的匕首(想到古巴导弹危机了吗?),从而形成太平洋加上中亚海陆两面对中国的夹击之势。[38]

  据巴基斯坦《边疆邮报》报道,塔利班政权垮台后,美国继续在阿富汗南部加强军力,其首要目标是确保控制从中亚经阿富汗的自然资源运输通道,并且在那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39]

  以超级大国美国的国力,亦调整同时打赢两场大战的战略。美国军事占领阿富汗,中国已处于腹背受敌的危局,就更难以尽全力防范“台独”。

  由此可见,美国攻占阿富汗,屯兵中亚,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极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目标也大受影响。可以说,美国一举攻下阿富汗,将直接牵制、破坏中国新世纪的三大战略目标。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借九一一的名义美军因此驻扎到了新疆的大门口,中国的反应唯一是芒刺在背。诚如一位老将军所言,美国在阿富汗驻军,就是等于当年的抗美援朝就白打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