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本嘉明兄商榷关于汉字拼音化 -- 羽羊
我家的小妞,每次喂过之后要帮助她打嗝顺气,今天我就这么一边拍她后背一边施咒:“打嗝!打嗝!...”。说着说着就说成了:“大哥!打嗝!...”。
我百思不得其解,还请羽羊再指点一二。
我知道一些海外华人父母,自己就对自己中国人血统极度自卑,一心一意“融入主流”,自然也不鼓励,甚至抵制子女学习汉语。跟汉语是否难学,是否应该拼音化没关系。他们为子女地道的英语自豪,“不耻下问”,跟在后面,请子女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他们在家里跟子女交流只用英语,给孩子报法语班、西班牙语班,但是不报汉语班,害怕会影响子女英语口音的“纯正”。
这些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觉得学习汉语没用,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至于汉语是否真的难学,只不过是逃避学习的借口而已。
如果一定要打板子,应该打在孩子们的父母身上,而不是汉字本身。
都不错。
一个新字都不用造,望文生义,问题解决了。
反观英语,喜欢为所有的事物造一个单独的词。可以预见的是,新生事物将会是层出不穷的。拭目以待,看明朝英文词典到底有多厚。
这一句确实有语病,“作为”应为“对应”,羽羊致歉了
我们平时讲汉语,发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音节是对应汉字的,而现在,汉字的多音性已经基本丧失了,所以,基于音节进行表音改造,彻底不可行了。
当然关于汉语言,强悍如了一先生,也曾说只是略窥门径,吾辈不过聊发狂言,盼老兄高论。
便宜东西用着贵。
实际上我没看出你前面的语病,只是对后半段的因果关系不太明白:
我想来想去,抓耳挠腮,还是不明白。
引述一段石工兄的话:
我会展开谈一下。身边还是有一些案例的,而且我在的地方是英法双语,西班牙语则是最热门的外语,孩子们都以会说两句为荣,这样的环境下想保持中文是有些难度。
英文字母的ABC,对应的是汉字笔划横竖撇捺折弯勾点提. (请教大家汉字笔划还有超出以上更多的吗?)
字母a可以是一个常用单词, 笔划一也是一个常用汉字.
在单字的基本构成上, 可以看出汉字远胜于拼音文字.
在同样书写空间表达语意的多寡上, 也是汉字远胜于拼音文字.
之所以很多人感觉英文比汉字简单,是因为拿汉字和拼音字母比较了. 试想"马"和字母H可以比吗?而"马"和"horse"书写比较起来又有多少差呢? 而英文中通过大量创造书写较短的新词来避免用原有词来组合形成书写较长的新词, (比如猪肉不叫pig-meat,而叫pork, 羊肉不叫sheep-meat,而称mutton), 这很象古代中国用单字表意. 至于为什么后来的国人越来越倾向于用字组词,而不是创造新的单字来表意,这就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细思的地方了.
所谓的便利搞拼音化很荒唐。看不看历史啊。
看诸位清谈,其乐也融融,语香绕梁,三日不去,小本羡慕得紧。
一)关于德国人学拼音,怪我话没说明白。
在70年代,上山下乡的知青,有初中的英文底子,凭一本英汉字典,加上毅力,啃
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可能的。
但以我的试验,在基本没有法文底子的情况下,凭字典看懂法文小文章,不可能,
因为法文字形变化太大,语法又复杂。
那么凭中文词典(一定是词典,字典更没戏),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能不能看
中文小文章?不可能:
1)方块字没有间隔,他不知道“马来西亚”是两个名词还是一个。解放以前在专用
名词下划线的做法,其实对外国人很有帮助。
2)方块字字形难以辨认,你让老外一眼分出“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很行”
试试。
那如果写成拼音呢?
二)关于海外学童学中文
犬子是送回中国上了三年小学再回加拿大的(幼儿园则在加拿大),但这样有违“不
折腾”的大方针。我不敢苟同杜撰先生的意见,在海外学方块字真的很难。
希望羽羊君,石工君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