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本嘉明兄商榷关于汉字拼音化 -- 羽羊
随着电子游戏而在年轻人中流行,以其虚拟性、暴力性、1:1的残酷性而区别于对决攻击等这类的中文词,在街机这代人被磨去棱角与反反潮流这个潮流下慢慢消逝。
的士与大巴已经被出租和公交代替了很大一部分了,的哥这词还在。
国人简缩英语词甚至汉语拼音乃是一绝,单这个就够开门考据了。
那么凭中文词典(一定是词典,字典更没戏),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能不能看
中文小文章?不可能:
为什么拿“有初中的英文底子”的中国人,跟“一个刚学几天中文的外国人”比?
principal跟principle的区别一眼也看不出来吧?
至于把“中国人民银行”理解成“中国人民很行”的人,她欠缺的是common sense,错不在汉字。
其实bank除了做银行讲,还有好多其他的意思,比如也可以理解为堤岸。看到Bank of America,你会认为指的是美国的堤岸吗?
成了对牛弹琴的牛了,不好意思,没看懂就发表意见了
学英语也得学音标不是?难道跟日本人学,用假名读英语?
还有个读音就留给TG干吧
在海外,我们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传授中文到哪个地步算完成使命呢?我想,培养出他们自学中文的能力应该算是一个较高的目标。比较乐观地说,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广泛被采纳的汉语拼音系统,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本兄例子中有一点值得商榷,不光是杜撰兄提出初中英语对几天中文的基础问题,而是这些事例背离了学习语言的根本功能:交流。
交流,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脱离了交流,闭门造车来学语言,再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学会,即使学会了也没有用,最终只是浪费。从这一点上说,我从本兄的例子中引申出第二个问题:海外孩子学习汉语干什么?我会在后续讨论中加入这个问题。
汉字识别能力,则是另一个难题。绕不过去,也很容易摔下来。但我认为,从“培养出自学能力”这个角度出发,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有了这样的能力,孩子自己和自己纵向比,有了进步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出发,和国内同龄的孩子比,没有太大的意义。最终评判的目标,是他们成年以后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争一时短长,可能结果会更好。
感谢本兄,能达到帮助海外孩子学好中文,是我参与讨论的初衷。至于老外学中文,有大山在前面当榜样呢........咱们急什么,那是孔子学院的老师们的事。
其实汉语各方言中的名堂太多了,很有意思。很多发音与语法在汉语早期都是存在的。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消失,这些方言中就有很多的遗留。也为我们学习外语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发音和语法参考。
孩子肯定就会说中文,至少能听懂,当然学文字就需要特别训练了。
俺们姐弟几个从小父母就带我们离开了老家,俺父母是同一个地方人,回家就说家乡话,于是我们几个都会说家乡话。虽然不太标准,回老家时对话一点困难都没有。
学中文读写,在海外的孩子可能还是要从拼音字母学起。只要他们在家跟你们学会了中文日常对话,学会拼音后凭本新华字典写家信肯定没问题。
英国人的单词就是单词,中国人的汉字还兼词根和发音字母组合(相当于英语的,可能说的不准,因为我不懂英文)。英国人掌握3500个单词就是3500个单词,中国人掌握3500个汉字时候能掌握的中文词不下几万个。
像“熵”估计就是最有名的。不过科学上用到的古怪符号本来就不少。这种造字的关键在于汉字自身的统一,还有学术界的努力。不然还是难以实现的。
不过如果是小孩子学习汉语,更重要的还是圈子问题。例如,我以前在一个工厂里生活,厂区内部均用普通话交流,但是厂里的工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所以,有些小孩明明是河北、山东人,愣是学会了安徽话(工厂在浙江)。
所以关键永远不是什么拼音文字,而是环境。一旦一个人默认的母语不是汉语(我比较倾向于说梦话时的用语),他就不会再真正认同汉语与汉文化,这是必然的,没必要强求什么。毕竟生活在一处要的就是与其主流文化相认同,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哪有为了让外国人学习方便,就要改变中国人本身发音习惯的?
英国人什么时候为中国人改变过自己的发音?
此文比我前两天看的一篇讲中国人姓名拼写方法要改进的更为激进。
我说费这劲干嘛?大家全学英语岂不快哉?
既然不能等同,你如何得出拼音文字比方块字容易学的结论呢?
26个字加上拼音方法与六千多个字哪个好学?
小学一二年级时你是先学会拼音还是先学会上千个汉字的?
北大中文论坛已经不允许发表类似的帖子了。我觉得,主张汉字拼音化的人,好像是在替一些势力说话办事,欲灭其国先灭其史。他们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看起来慈眉善目,大家要警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