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浅谈现代汉语的遣词造句-以里尔克《秋日》为例:上 -- 九霄环珮
但是呢,德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度还是比较大的,不象中英之间是天壤之别。
九霄兄这段解释很美。
倒装一下呢?
采薇的帖懒得找了,嘿嘿。
我还让我家里的给念了一段原著,几里挖啦不知所云,所以才好奇九兄能不能念出韵味来。
不过我觉得不一定是老九的水平更高,一是他在后头可以把人先踩一遍,二是他和北岛离我们最近,语言附和我们的口味。
嘉木我向来不睬普通话,悦耳就好。我在中间略顿了一下,把散念成sHan,就结了。
问一声排版为什么那么怪啊?
如果倒过来,也就是状语置后,这样就和上一行的句式相同了,略有一种单调感。所以德语原文中这两行一个是状语在后,一个是状语在前,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是比较讲究的。而冯与北的翻译实质上改变了语法结构,他们实际上把状语改变成宾语放在后面,这在翻译上本无可厚非,但于此例似无必要。
我感觉,翻译诗,如果可能的话,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如果能够保持,则尽量保持。这是能够体现一些精妙之处的。最后三行是另外一个例子,许多译者把结构打散了重整,我觉得不太好。
关于前两段,除了某种美感,嘉木还有没有读出别的感受?
首先确定的是尾韵具有一些精巧的压韵模式。另外,西方诗歌(格律体,非自由体)讲究音步(meter)(类似于音乐的节拍)每N个音节形成一个单元,有规律地形成强拍和弱拍的交替,每行的单元数目也类似。里尔克此诗能否算格律体,我拿不准,因为我德语不行,但是确定的是,里尔克的诗一般是具备音乐美的。
中译方面,尾韵看来是照顾不到了,照顾的话估计就要损伤内容了,除非神人现身。
善人说得对,其实老九此举也可以不叫翻译,也可以说是一种整理,对前人工作的整理,以自己个人对诗歌和语言的理解。翻译一般是一个接力性的工作。
主啊:是时候了。
夏天的盛宴已经结束。
把你的身影投射到日晷上,
并在原野上流落些秋风。
将最后的果实吹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天气,
使它们成熟,
将这最后的甘甜
酿入浓酒。
流浪的人将永远流浪,
孤独的人将永远孤独,
也许就这么醒着,读着,写着冗长的信,
也许就这么不停地徘徊在林荫道,任落叶纷飞。
我成天被阿壳说普通话说这么烂,终于有人支持我说不好普通话了。不过悦耳,我的破沙哑嗓子估计也做不到诶.........
比如老兄和物格兄,你们翻译的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原意,但是这种事情不必搞那么严肃,有趣就好。
如果原文翻译有些不合中文诗歌形式和意味,故很多直接自己随意写了。回头细读环佩兄的文,再试着翻译一个合原文的来。
读了几个版本,觉得确实很难顾及。尤其最后一句,能找到一以"u"或“o"结尾的字么?
说我给你念首诗吧。
然后就把九霄兄译的给他念了一遍,然后把英文版也给他念了一遍,问他觉得这诗怎么样?
他困惑地沉默了半晌说,没听懂这诗人要说什么...........然后问我,是很厉害的诗人么?
我说还行吧,他靠这诗占了个座。
阿壳很老实地说,学文科就是比较好混啊,我要在学科里占个座,这实验都做得老去了........
---------我是深觉鸡同鸭讲所以踹飞阿壳的分割线----------------
前两段,从诗意上来说,我觉得九霄兄的版本很好的表达出人和神之间那种对话感,从语法角度来说,结构也最严谨。一声对主的呼唤,后面带出一系列的动词,把...投注;散放,令,给,促使,把...酿入,层层递进,非常紧凑,意义没有被割裂。人对神/造物的尊崇和乞求,以及在造物的力量之下生命从成形到丰盛的过程,表达地很清晰。
第三节很有趣,主语发生了改变,之前在乞求造物,第三节在说人本身----或者说某种灵魂不得安宁之人必然的生存状态。
学文科就是比较好混啊-同感!
憋坏了。我的感觉就是一跳大神的。绝对不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