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汉书所谓西海有三,水皆西流注的西海是咸海 -- 苍野
荷兰汉学家许理和对比了班固和范晔的著作,发现两书描述的西域间隔不过百年,绿洲诸国居民数量平均增加了五倍。于阗人口从3300户 -> 32000户,19300口 -> 83000口;焉耆4000户-25000户;车师前后部1295户 -> 21000户。
结论是,汉朝军事屯田把中原的密集灌溉型农业引入到了西域。最好帕米尔那个地方能撑得起东汉时代的于阗83,000口,kaka
爱迪生发明灯泡前错过多少次?追求真理的道路,又怎么可能一直是康庄的大道坦途?
你我观点不同,但观点不同不应该妨碍我们的交流。实际上,我一直希望能更多的得到您老的指点,毕竟您是专业人士,又更了解新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您也可以捍卫你所相信学习多年的主流结论,但我们任何人不应该歪曲,扭曲任何客观事实。地理环境,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史料记载,传说故事,这些都是支持你或者我的观点的可以参考的东西。只有错误的观点,没有错误的事实。
至于开多少帖子,您老要是不愿意看,一个和十个没什么差别。我不希望这是最后一贴,如果您老看不过眼,我还是期待您老的砖头的,只是希望您老砖头里资料更多些就好了。
《史记》上有没有,在积吉先生眼里,是属于“懒得找”的东西。
这治史态度,让咱心理有点“穷途末路的气急败坏”也算正常吧。
你写这个的时候注意史地结合,尤其有很多变化了的地理环境要注意。
如果你要写,我建议你从交河城开始写起,这个没歧义,考古与地形和史书都对着呢。还有注意如何安排汉书的里程问题,那里面细心点就能看出一些问题来。
还有做之前,把汉里和现在的公里换算好。
另一个点我劝你从龟兹做起,这个也比较确切。
另,引用考古资料的时候要明白引用资料的年代延续和具体年代问题,不要总引用一些对你不利的东西。
注意使用汉书西域传的时候要照顾前后的关系,不要断章取义。
你这个于阗其实取的这句史书其实很不错的,只是你单独把它拿出来,犯了不该犯的错误。
不要总想着大国之梦就要如何如何,在汉代有汉军能在这片土地生存,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抛弃这些先有的观念,然后重新从史书中寻找新的观点,结合你从其他资料看的东西考虑,效果会更好。
要注意那时,那地,那人,那环境。
另,我也没要捍卫主流观点的意思,我只是凭着我的判断来知道对错。实际上,我也有很多观点和别人不同,但我不会抛开前人的探索前进,因为我知道一个历史观点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前人走的路只是说明了他们走到了哪里,也告诉你哪些地方有险滩有问题,他们解决了多少,没解决多少。对于我这样的后辈来说,先走前人的路,无非是了解前人的历程,好让自己在后面更好的前行。至于方向,四处皆是方向,怎么走,那要靠你自己的脚。
所以,我建议你先去了解现在主流的结论是为什么如此,而不仅仅是主流结论是什么,那样的话,你会明白很多。
基本常识,魏收《魏书》记载的人物事迹,多半是北魏时代的;你拿《魏书》里的人去汉末铸钱……
《魏书·于阗传》:
显祖,即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66-471年在位;于阗王尉迟秋仁和他打过交道;
你引的所谓资料:
伟大伟大,或者秋仁是长寿妖怪,从汉末活了三百年到北魏,或者他是穿越客……
另外诬陷斯坦因的事情少干干,斯坦因侧重论述人种、宗教、文化在中亚/新疆地区的流传散布。汉于阗居民出于在中亚广泛散布的塞种,本是学界共识。他还没有吃饱撑到论证“于阗属于印度”这类论点的地步。
关于佉卢文,一种解释是贵霜内乱,一批上层贵族逃难到同出于塞种的于阗、鄯善等国。至于共同出兵,kaka,西域各国在汉将统领下跑上千里地远征并不鲜见,这就相邻了?
当年斯坦因在那种条件下,步行从西往东经过瓦罕走廊走到了新疆。至少人家亲自爬上了公主堡。而咱们的历史学家里真的爬上公主堡的才几个?
斯坦因的考古里要是不夹带点私货,才是不正常。英法俄那时候在中亚新疆,都是要为扩张做准备的。
为了考察玄奘东归的古道,冯其庸教授曾经多次进入帕米尔高原进行考察。八十高龄的冯老,坚持带领考察队来到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经实地勘查考证,冯老认为玄奘东归的山口很可能就在这里。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冯其庸教授七次对这个山口进行实地勘查,经过对[COLOR=red]汉唐遗迹[/COLOR]、沿途景观和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他基本确认玄奘东归时经由帕米尔高原的瓦罕通道,通过明铁盖达坂进入今日中国国境。这跟玄奘记载的情节和地点基本吻合。明铁盖山口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尔高原上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避开克什米尔国际争议区,当地沿着红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条现代公路,红其拉甫成为重要的口岸,持续千年来往不绝的明铁盖山口从此冷落下来,渐渐被人们遗忘。
他老人家没任何论述,登上这个山口就说这是玄奘的路,当年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彻底无语,欺负别人没去过帕米尔地区吗?
换个人的观点,中国人去帕米尔做研究考察的人多啦,这一个不合适。
依照你这个推理,楼兰这样的地区都有佉卢文发现,看来贵霜跑的很远嘛,要不我们也把楼兰搬上帕米尔吧。
是被西方公认为“四大帝国”时代的贵霜。就西汉历史来说,当时安息还是最为大国,大宛,大夏,安息是中亚三大国,月氏(贵霜)那时候还排不上。
而且,估计整个2汉时代,贵霜也不可能控制到喀什地区。 贵霜7万大军被班超小部队阻击住,被迫称臣求和,战斗发生地点是个值得推敲的地方。大战不可能在便于贵霜几十倍班超兵力展开的平原,班超肯定是封堵住了一些类似公主堡,石头城那样的天险,再借助强弩优势,让贵霜7万大军也不得不向班超的1,2千人马求和。如果贵霜大军跑到喀什平原地区来了,就算汉军再英勇,1,2千人打7万人还是不大可能。
我是打算从楼兰遗址开始的,毕竟这是汉代丝路重镇。交河城也肯定要写,龟兹也会是我的一个重要坐标。我会在第一篇给出汉里,公里的大致换算区间,当然,我的一切都是先假定西域传100%准确为前提,等完全按西域传推理完了,再回来找错误。
为什么主流结论会得出一种结果,也肯定是有原因和道理的。这种事情,有太多的人在做,我的水平和条件也决定了我做不了这么专业的细致考据。我只希望完全按班固的描写,能把西域传逻辑基本都理顺,给出另一种可能来(当然不能超越地理,河流,文物记载等事实),就圆满了(声明:俺不是fa lun gong)。
泉畔正是要证明于阗在中间100多年间改变了位置,所以人口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您的引述不正好证明了的确有变化,只是不知什么变化了?是不“计划生育”了,还是如泉畔所假设,迁移到了一个自然条件更好的地方。
200年间一个小国发生泉畔那样的假设很奇怪吗?美国200年可是从蛮荒之地变成了世界1哥。您要找200多年前的美国,知道怎么定坐标吗?
我把其他各国的增长数字列出来,就是堵你这种烂借口。
西域绿洲各国集体穿越平移了??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于窴就算不和大宛接壤,也很近。而大宛位置,至少东不可能过葱岭。大宛西边就是月氏(贵霜),西南也可以算(西南是大夏,“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而到了班超时期,贵霜崛起,领土大大扩张,贵霜领土和当时也在不断扩张
的于窴产生交集也不奇怪。
这是针对老忙的“这个时间仍需超过半年的时间”。
现在给了3年半的时间,整整七倍。
老忙的话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905310/2#C2910469
“唉,不想再重复了
即便在西域出发,加上求援的时间,部队出发的时间,在保障部队的战斗力情况下,这个时间仍需超过半年的时间,更别说路上的恶劣天气会耽误多少时间了。这就要求那边还没开打,这边就差不多得到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