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茗谈(三十六) -- 本嘉明
氢的存储和运输都是大问题,而且比电动车充电问题还难解决。
而混动车现在百公里耗油降一半就毫无问题,考虑到未来还有提升空间,还是很适合中国的,不过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在混动车上毫无经验。。。
这三样单独拿出来都好办,凑一块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混动涉及到的技术方面多,要做出可靠性够用的不容易,估计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且丰田一大堆专利在那里等着。
别看钟说的唾沫横飞,给钱让他做估计也是打水漂。
如果能做出来可靠的混动车,早就做了。
相对纯电车就容易多,简单多。
低在于只要降低要求,做纯电车还是不难。
问题如果按照现行燃料车的要求都加上,基本就难于上青天了。
充电电流越大,速度就越快,危险性也就越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就越高。
电池容量越大,续航里程数就越多,危险性也就越大,充电时间也就越长。
这还是在城市内开开的情况,如果考虑到长途旅行,问题就更多了,汽油车开几百公里,找个加油站撑死半小时就可以继续上路。且不说充电站和加油站靠着的风险问题,就算加油站能提供安全可靠的充电,一次起码也要充个两小时才能上路。对行车安全确实挺好,可惜司机绝对不会领情。
换电池?司机和电池站就自己的电池剩余多少电量估计就要先吵个半小时,然后对换好的电池容量有多少继续吵一个小时。
而且电池可更换,就意味着电池必须标准化,标准的接口,标准大小,标准容量,标准的测量方式。汽车厂商如何做出个性化产品去迎合顾客的不同需求?
就拿丰田的氢燃料车为例子, 它的压缩方案是700个大气压。
我们知道氢分子很小,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关住它,而且压力越大泄漏的风险就越大。就算用了昂贵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能彻底关住它,但一年以后呢,管道连接处会不会泄露,会不会出现氢脆问题。要知道氢泄露后产生的爆炸可不是好玩的。
再具体计算一下:
氢气的密度是空气的1/14,0.09g/L,压缩700倍,50升的油箱能装3.15公斤氢。
汽油的热值为11.43kwh/kg, 氢是40kwh/kg ,就是说50升的油箱装了相当于12公斤汽油的氢气。
再算:汽油机的综合效率是15%, 氢燃料电池按照德国人的数据,效率大概是50%,就是说50升的油箱装了相当于40公斤汽油的氢气。
汽油90号的比重是0.722kg/l,就是说50升的油箱装了相当于55升汽油的氢气。
看看,这航程和普通汽油车比毫无优势,注意这是负载着一个700个大气压的氢气罐喔。
而且,氢燃料电池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别的电池技术也在发展,我个人看好金属燃料电池。
特拉斯才刚开始,离市场成功还很遥远,但离骗局却很近。骗子往往喜欢用新技术来骗不懂行的人。
我每天都给手机和ipad充电,这就表明现代电池技术还不能够跟上用户的需求,电池技术跟不上,搞电动车的基础就不牢。
总之,能通过市场检验的技术才是成功的技术。油电混合车对电池的依赖程度要小,所以更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
不知道储氢这方面行业内现在有啥进展?
如果他搞锂电池,自然要挺纯电动了。吵吵了半天,人家比亚迪的纯电都运行了多少年了,比亚迪的e6深圳运行了多少年了,比亚迪的电动大巴K9都拿下多少订单,欧洲美国都去了,德国都去了。不是说钟说的不合理,关键是国内混动产品呢,没有产品,吵吵半天,有用吗。感觉他才是骗子呢。
特斯拉本来就不是普通人买的,在美国那也是豪车,注定小众,iphone刚出来的时候也是小众高端。特斯拉是汽车界的iphone,比亚迪成就的是中国的纯电。
K9国内是200万人民币,美国的价格是80万刀。e6也走向世界了,伦敦的出租车,据说中南海也有十辆,深圳的市委书记的座驾也是e6。秦,郑州的警车有十辆,这两天。
钢罐壁厚十几厘米,汽车,能用吗。
谁是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假设国产汽车平均价5万元一辆,全国房价均价5000元/平方米,平均100米/套,那么10辆车折合一套房。如果私人汽车保有量从1亿增加到2亿,就等于又卖掉了1000万套商品房;放开低空空域后卖小飞机更不得了,一架飞机少说值5套房。而且汽车/飞机的售后服务工作量远大于房屋,带动的基建项目更大,更多就业岗位需要填补。
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完全可以支撑2亿辆私车。当然制约这个前景的瓶颈很多,但唯一不可克服的就是石油。即便全部改为“混动”,上到2亿辆,又顶天了。
如今世界上的石油供求基本平衡,一个萝卜一个坑,哪里还能再给你无限增加需求?污染环境怎么办?油价上涨怎么办?中国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突破“能源使用方式”的瓶颈,不然怎么走都困难重重。
至于燃料电池的普及难度,日本德国的车厂都很明白,敢于巨额投资就有一定的底气。人不着急我们着什么急?
难度非常大
我的设想是等“自动驾驶”成熟了,大力发展“租车”,并智能拼车以降低成本。这样交通拥堵,停车紧张,才有可能缓解。
其实城市买车代步的,大部时间都是闲置,效率很差。
相当于汽车自带一个小型化工厂,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