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91):蘑菇寨 -- 本嘉明
近年中国的不少社会矛盾,归结起来是一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比如乌坎,各地的强拆,宁波的PX化工厂。因为土地和空气是有限资源,你把好的土地,好的空气拿走了,补偿又不公平,引起了受损害的公众不满。
那么锯箭杆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慑于民众的淫威而撤退,官爹们偃旗息鼓,悄悄到其他地方去打野食,捞外快------捡十个柿子捏捏,总有一个是软的。二是补偿,楼照盖,化工厂照盖,但补偿到大家觉得公平。
其实同样这个化工厂,新加坡也有,但新加坡老百姓木有话敢讲。这当然是“人民行动党”行动起来比较狠,另一个原因是,这厂建在新加坡外围的离岛呢。
新加坡的chemical paraxylene化工厂
所以我们今天就看看,能不能花较小的代价,就建造一定规模的人工岛呢?
(一)
现有的填土造地工程,在日本,中国沿海(比如上海,香港),新加坡,迪拜,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造价高,填海手法传统,只有大户人家才玩得起。
迪拜在用传统方式填海。
考虑到中国沿海大陆架普遍比较平缓,靠近海岸的海床既坚固也比较水浅(基本是50—70米或更浅),那么在12海里领海线靠大陆的内侧,建立一些人工岛,是可行的。
我的建议,是设计一种“(乐高玩具式)堆砌建设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海底区域,铺一层“蜂巢式基桩”,就是每6根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浇注件,连成一个蜂巢状6边体,然后多个“蜂巢”互联。每个实心件都钉死在海床上。
由于海床有倾斜的坡度,也不是完美平滑的平面,所以等“蜂巢式基桩阵”铺好后,每个实心件(等于是一个“乐高”玩具片)之间,会有高低差和倾斜。然后根据小潜艇的实地测量,计算每个坐标点上要装的下一片实心件的实际“身高”,在岸上“个性化浇注”,制造出精确编号的,形状高度各有差别的“第二层实心件”。等第二层实心件安装完毕,就在水底搭出了一个精确水平的完整平面。这个“第二层平面”不一定覆盖整个基桩阵,要看设计的人工岛多大,来决定“第二层”多大。“蜂巢式基桩阵”本身占地比较大,至少边长有1公里。
由第二层开始,用钢筋水泥的“沉箱”一层层向上叠加,叠加时互相交错缠绕,成为整体。这些“沉箱”全部是标准尺寸,只不过有的是实心承重的,有的是空心的。空心箱还分“可灌水”和“不可灌水”的。叠加后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水下基座,但这个金字塔不是实心的,而是有大量空隙,这样一来任海流通过,不改变海底生态环境;二来减少工程造价。
同里镇的标志----中国木匠的“斗拱”工艺,只要翻过来用,大头在下,就是水下金字塔型基座的结构。
北海公园的斗拱。斗拱可以是水泥的。
在这个基座高到一定程度,突出海面时,就可以分块安装人工岛的各个隔间。
人工岛一共就一层,是若干个大型沉箱的组合。比如目前大连造桥所用的锚碇沉箱,单个尺寸是69米X44米X17米(高),重2.6万吨(这是因为沉箱里分隔的小室里,很多被浇注为实心的水泥块了)。如果是这样尺寸的沉箱,需要大约100个,整个人工岛就巍然成形了。
以上3图:大连沉箱的前期制作,运输和就位后再浇筑。
露出水面的人工岛,如同一个大碗,呈蜂窝式的6边形,直径约600米,岛的四周是一道封闭的“寨墙”,高出涨潮时的海面30米。围墙内是一个下沉式广场(比寨墙下沉25米),沉箱的顶部就是地面,面积大约是420亩地,即28公顷(28万平方米)。
以上4图:Seuthopolis在湖中的人工岛,直径420米,围墙高20米。
上海远郊的土地征收成本,大约在25万元/亩,那么一个露天面积为420亩(地下一层按对折算,全岛总计630亩)的人工岛,相当于花费1.6亿人民币征来的农地。
下沉式的好处,第一是民居可以避风和收集雨水;第二是由“寨墙”保护,即便来一个浪高10米的海啸也不怕;第三是大量节约土石方堆高的工程量;第四是便于保卫和进出管理;第五是围墙上有开口,位置正好在靠港的运输班轮的甲板高度,便于装卸货物。
这个人工岛,因为是像蘑菇一样从海底“长”上来的,同时又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如同水库大坝,上面可以种树,跑汽车),所以我们不妨称它是“蘑菇寨”。
“蘑菇寨”可不是山寨,而是实实在在的“原创”啊。
由于蘑菇寨里面不建高楼大厦(3或4层楼倒是可以的),所以不必按传统的吹沙填海方式打实地基;所用的淡水/电力/天然气,可以用海底管道运送上岛,也就没有“七通一平”的负担,不必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陆地上大规模生产水/电的效率比较高;不建设机场跑道,地面承重要求低,所以总造价可以大大减少。总之,这就是一个“轻质岛”,一个比较豪华的“高脚楼”罢了。
(二)
如果“蘑菇寨”在工程技术上可行,那么在宁波外海,中国的领海基线以内,在相邻位置建设一串若干个“蘑菇寨”,把PX化工厂搬去那里,那么宁波人民是不是可以不用散步了呢?
如果“蘑菇寨”在工程技术上可行,那么广东省政府拨一点经费,在乌坎外海建设“蘑菇寨”群,以地换地,村民以村里的土地按1:2加倍从蘑菇寨置换离岛土地,是不是就觉得比较公平了?
如果“蘑菇寨”在工程技术上可行,那么一些度假村项目可以搬到蘑菇寨去建设“世外桃源”,是不是可以减少对陆上农地的贪婪?
如果“蘑菇寨”在工程技术上可行,那么一些群众疑虑的工程项目,是否可以搬去那里,即便万一出事故,靠海水的污染自净和散热/灭火功能,迅速化解危机,避免伤及大量居民?
当然,蘑菇寨总共露天地面面积是420亩,加上地下空间的价值,最高也不过1.6亿元。就是说,如果建设一个蘑菇寨的成本要超过1.6亿,那么就算“久经房价考验的上海人民”,也还是觉得不划算的。
不过不要紧,我们还有招,就是“副寨”。
主寨是住人的,要讲求安全和舒适,所以要有实心的“岛基”,一直扎到海床上。而主寨周边可以“拼接”6个“副寨”,这6个副寨外又可以“拼接”更多的副寨,子子孙孙是木有穷尽地。这些副寨,外形尺寸同主寨一样,但围墙较低,也没有“岛基”,实际是几艘组合起来的生活驳船,铁链连环,每条驳船下面有几十根锚链系在海底的“蜂巢式基桩阵”上,防止驳船漂移。这些副寨里有农田,仓库,渔人码头,工业小区,海产养殖场,农家乐旅游区,等等。这样,每个寨子的辅助面积增加了很多,而造价则没有翻倍增加,而且副岛随时可以订造运来,想要才要,机动灵活。
至于“军民共建”,这我们就不用操心了,陆军上岛,雷达站/岸基导弹,陆军海战化,不就有效捍卫了12海里领海了?海军上岛,水面下多加两层,是最好的潜艇洞库。
上2图:人工岛
加州的人工岛和工业区
日本设计的人工岛
(三)
而蘑菇寨的好处,不止于此。
对于“土地流转”这么一个敏感话题,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是不可能掩耳掩目,视若不见的。
我的建议,就是对于“土地流转的试点,避开存量,从增量切入”。
所谓“存量”,就是现有的传统概念的土地。“增量”,就是由蘑菇寨而带来的,无中生有的,“人工离岛上的土地”。人工离岛建在祖国领海上,立足于领海大陆架,当然也是国有资产。但这一块资产,以前是没有的,现在有条件开发了,我们就当它不存在,把它拿来试点“土地流转”,试下来不好就收,影响小副作用小,可以不可以呢?
就是说,国家划海床招标,价高者得,中标者可以自行开发,建设大小不等,丰俭由人的“蘑菇寨”,在合法范围内永久拥有,任意转卖,变更用途。国家需要你这几个岛了,可以租用,谈判置换,等等。
在试点前期,如果建蘑菇寨的成本仍然太大,国家可以先承担一部分,以中央资金负责每个岛的前期建设,由国家选点,铺好了“蜂巢式基桩阵”和第二层实心体后,才以优惠的价格招标,保证买家可以在1.5亿的预算内建成使用。如果买下来的是私人岛主,尽可以按桃花岛的场景,为自己打造一个“香格里拉”。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征地开发,各地级市也多了一个补偿和移民的选项。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SEUTHOPOLIS是保加利亚的一座古城,淹没在一个湖里,现在发掘后重建,用于旅游项目。她的特色,是内广场比湖面低20米,内广场直径340米,面积9万平方米。城区规划5万平米。
这个设计,对于平静的湖水是合适的,对于外海区就不行了。但这种用寨墙包围起来的思路很不错。所以我的改进是:
1,把岛整体抬高,用“钢筋水泥桩脚”抬出水面。如果需要再加固,可以借鉴杭州湾跨海大桥,往海床里打一批100米深的钢管桩。
2,改为6边形,方便联接“副岛”。
3,把岛的面积再放大一些。
4,不建在国际海域,只建在12海里领海内,既容易获得水电补给,又没有国际争议,造价也低。
这个设计的缺点,是岛的“地基”不结实,岛本身也是大号鸡蛋,薄薄一层硬壳,比较脆弱,所以称为“轻质人工岛”,就是图的造价低,广大群众用得起。对于大型高精尖重化工之类投资大地质要求高的企业,就不要考虑上岛了。
但这也不是“廉价质次”的货,对于“轻作业”要求,完全是胜任的。杭州湾大桥之类设计,都是120年的寿命,能抵御台风和恶劣海况,这个岛也差不多。也就是说,这就是“人造岛”中的皮卡,你不要拿它当坦克使就行。
这个思路立足于现有的工程技术水平和中国巨大的路桥施工能力,只要稳妥前进,小步试点(先从“旅游会所岛”做起,岛上建几十套别墅,非台风季节,由会所会员轮流使用,私家游艇上岛,既私密又舒适),肯定会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要再进步,土地存量不足是个很大的瓶颈。在吹沙填海的“重型工程”之余,辅助一些“轻质岛项目”,轻重搭配,问题就能缓解得快一些。
技术上能建还是很可能的。
何必生造一个,直接平顶现有的岛就好
这不是分蛋糕,而是做蛋糕。
举手提问一下:当时间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岛基(这么别扭)会不会逐渐被“淤”实了?也就是说,贾岛变成“真岛”了???
其中一集是介绍港澳珠跨海大桥,说是大桥,其中一部是海底隧道,再出水升为大桥。这出水部分就是建人工岛。当然我不是这行的,但作为门外汉看这种非填土而成的人工岛有点特别。
这种建设成本都比较大。例如上海为了有深水良港,强力在较远的洋山岛上建设,再用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成本是相当大的。
向海洋要土地,中国这几年一起在做着,许多原来是海岛的,现在与陆地相连了,围海填土把海涂变土地的更多。这些围海填土削山(岛)填海这些算是低成本了,所以各沿海县市级政府一直做着。对于中央一级,真没有看到什么积极的措施。记得井大谈到过在江苏沿海一带大面积要地的事,真可以积极考虑。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与植树造林一样,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能为中华民族提供更多的土地,这些成本又根本不算什么了。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哪怕再无人,也不要去动,一动,牵扯到现有的国土资源政策,根本推不动。而且你削山住人,山头削得少,只能造几个别野,使用范围窄,使用成本高(引水引电),容易给黑恶分子利用干见不得人的事;山头削得大了,成本高还不可逆地破坏自然环境。
要动,就是从“增量”着手。蘑菇岛是豪华版的“高脚屋”,基座是“骨架式”,不填实,整体设计寿命也就120年,岛主还必须定期维护。如果发觉这一领域的“土地私有”试点社会效果不好,那也不用强行充公,不用强行“公私合营”,过了120年不给你续“海床使用环保许可证”就行了,就是承认这片海床是你私有的,但考虑环保,重建旧岛要加倍付许可费。那岛已经很老旧了,又不给续证,谁还会花钱重建?
但整个岛体是用集束钢管桩在中间,钢筋水泥“斗拱”群在外围,一起托出海平面的,而且寨墙墙头离高潮时的海面还要高20米以上;周围的“插件”,就是副岛,则在海面上,岛民要从浮桥楼梯下到副岛(驳船甲板)上去上班。即便是日本312海啸,也没那么高的浪吧?
而且,下沉广场的露天层,海拔仍然在海面之上,即便进水,开阀自流就可以了。
至于台风。首先,台风也可以登陆,你在杭州造别墅,一样会受煎熬。其次,岛上的建筑可以考虑防风的因素,比如露天房造成仿欧洲古堡式,重要设备都转入地下层。
传统的填土造岛,固然是千秋大计,但成本很高,工期很长,一般私人企业无力承担。蘑菇岛这种“大型高脚屋”,寿命虽短,也是以百年计的,而建造成本和工期大大地压缩,等过了120年,中国人口下降,经济结构转变,沿海的用地荒恐怕也会自然缓解,。这些岛120年寿命到了,除了一些财力特别雄厚,或者岛的地点特别好的岛主,其他大多数岛很可能就此报销,由国家免费收回,负责花钱替你拆解还原,保护环境------要不你就自己拆好了。
首先吸收的是杭州湾大桥的钢管桩技术:
其次是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
蘑菇岛是“用在一时”,解眼前几十年的用地荒,岛的寿命120年,足够了。
填土造地(造岛),成本太大,将来人口总数下降,人口密度西移,这些"人造岛"就是鸡肋了。
岛基的骨架间,空隙是很大的,动辄1--2米,被海泥淤积的可能性不大,空隙会被贝壳藤壶海藻等海底生物逐渐充满,但一捅就破,不算是填实。
当然,我们可以把某种珊瑚的基因改造,使它速生,在120年内养殖在骨架间,充实间隙。120年后,把废弃的蘑菇岛海面部分拆除,在报废但仍留存的基座顶端继续养殖珊瑚,耐心地等珊瑚自然生长出海面,那就有机会定义为“原生岛礁”,我们的领海基线据此可以外推12海里(因为蘑菇岛都是沿今天的12海里领海线一字排列,将来以此为依据就可以再外推12海里),估计到那时日本列岛都不一定存在了,应该没有什么国际上的愤怒反应吧?
而且,废弃的基座像烽火台一样,连绵在12海里线上,比较密集的海域,等于有了一道防波堤,东海上的海浪再大,到这里会被减缓,有助于沿海岸线的短途海运。至于基座残骸里再安装一些探头,监视海底,那就是海军的想象力问题了。
如果马云带领25个小圈子企业家,每家企业拿1000万,合股成立一个有限公司,投资建个岛,地下一层有会所,游泳池,会议厅,员工宿舍,仓库。
地面420亩,一半公用,建高尔夫球场,月光餐厅,直升机机坪,游艇码头和池塘。剩下的每家分10亩,各自设计施工造别墅,每天看“海上生明月”,如何?
曹妃甸就是渤海里的一个小岛,工业区主要靠填海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