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给北京送来小保姆,给深圳送去打工妹
工业时代的社会组织性肯定要比农业时代高。当代的社会组织性由于工业企业和工业人口增加,在创造生产力的方向上,一定会比前30年高。当然,由于基层组织的涣散,在某些方向上的社会组织程度可能会降低。但是如果能够定量计算,那么统计全社会各个方向上的社会组织度总量,我认为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从前30年到后30年的社会组织程度就一定表现出了熵增的状态。
而且基于马恩对于阶级社会消亡的畅想,共产主义世界的社会组织程度不一定很高。
必然会有一个人/团体/组织来彻底翻毛的盘,以实现“分合2面螺旋上升”?
我只是以寻常老百姓的眼光,在疑惑为什么毛的事业在20年间就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
至于毛邓的身高对比,就算邓只有影子那么高,这跟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关系吗?
又读了好几遍,莫非您的意思是,毛的事业仍然在以一种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方式存在着?唉,跟你们说话真费尽,神神道道的,要我不停的猜您到底想说什么。把话说明白了有这么难吗?
能量是一种自然属性,社会组织程度是一种社会属性。您在定义什么样的能量能够直接被纳入社会组织之前,“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这种话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如果认为毛是千年一出的人的话,那么也就是说,他的继承人必然没有维持他的组织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被翻盘是必然?
回到你的问题,壬辰政变后,最高层的变化对土鳖这种高度组织性的列宁式政党影响是决定性的,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当年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你是中央委员有咋样?你是政治局委员有咋样?人家抓完人再开会,十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决定不通知部分中央委员参加会议。
对于包产到户,相当多的地方推不下去,连杜润生,最初的意见也是公社和包产并存,不行,拔白旗、插红旗,不换思想就换人,一级级放大,你服不服从上级?和不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放弃精神层面的引领,放弃对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规划,整个社会完全回到个人利益、现实利益为先的原始资本状态,熵增、失序,那是必然的。
今天的中国,难道不是建立在毛事业基础上?
换一个角度,设定前三十年的中国和印度同期发展速度(识字率、人均寿命、死亡率、粮食增长率、发电量……………)一致,后二十年,英明神武凳公改开朝发展速度不变,进入新世纪的中国,会是啥样?
至于20年政策翻盘,没啥奇怪的,始皇帝去世才几年,不是又诸侯满地跑了?最终呢?
“文化大革命”的人力资本损失
大学停止招生4年时间,在校生人数大幅度下降(见附表)。保守估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若按1965年作为基数计算,全国少培养了上万名研究生、100万名大专毕业生和200万名中专毕业生。实际数可能还会更大,因为中国大学或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1979年在连续三年恢复高考招生之后,中国的大学入学率仅为1.2%,只是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数的一半,只有发展中国家平均数的1/4。[10]此外,停止招收留学人员长达6年(指1966~1971年)。
中专教育也受到严重冲击,招生数下降,以至停招,在校生大幅度下降。1979年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只有140万人,远低于1965年的水平;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占全部中等学校学生总数的2.4%,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11%。这种情况导致的部分结果就是,1979年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占0.5%,受中等技术或职业专科教育的也只占0.9%(其中很多是教师)。[10](pp.92,93)
1977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时讲,“四人帮”在各个领域都造成很大的破坏,受破坏最大的(领域)是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受到的破坏就是不读书,使科研队伍后继乏人。[11]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改变原定高校招生方案,力主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的原因。
胡鞍钢:邓小平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长期红利
普通中等学校 Reg.Secondary Schools :
1966年至1976年(11年) 16360.9万人
1977年至1982年(6年) 15081.3万人
大学扩招前,印度大学生一直多于中国
从49年到1999年,印度的大学生一直远远超过中国,1965年高校生为中国2倍多,若考虑两国人口比例,则近4倍
结果,在西方的学术界,都知道中国的高等移民人才,是给印度人打工的,这说明,印度的高等教育平均素质,至少不比中国的低,而人数,印度是远超中国的。
2000年前,印度高等教育一直超过中国,然则双方发展,却于此人才基数完全相反。
中印发展不同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在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