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共:💬724 🌺5328 🌵1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家园 90年代农村女性自杀率奇高

我记得后来有一个措施是推广低毒农药...

家园 当年材料不行一个是工艺水平不够,还有一个是缺镍,铬

当年冶炼高温合金的镍、铬奇缺,又受到国际严密封锁。铬是输出革命后在非洲总算能搞到,镍要到1973年以后,我国甘肃镍矿开发成功后才算摆脱了缺镍的问题。

之前只能另辟蹊径,搞铁基高温合金,工艺上也发展了真空电渣重熔工艺,包套挤压工艺,以铸代锻等中国特色的工艺路线。

家园 实际上这一段说得不错,虽然你很多观点我不认同

确实应该研究一下这个“翻盘”是必然还是偶然,也确实应该分析一下当时和现在的公众心理,特别是你说的那句

改开后绝大多数工人农民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对以前都是明显下降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一事实呢?邓明明白白的说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也算阳谋,明确地告诉了另一部分人你们的地位要下降,而另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人竟然也接受了(社会上的邓粉现象就是一个证据,很多邓粉其实算不上改开收益者,或者至少算不上相对受益者)?

虽然从整体来看,人类社会的组织度是越来越高的,但是由于组织是熵减,需要能量补充,因此在某些时点,我们会看到逆组织现象,而重新组织起来需要能量,现在这个能量还是不足以重新组织起来。

不过这依然没能解释为什么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组织度急剧下降。

纵观这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史,可以看出组织度强的体系,无论是国家还是乡村,后面都站着一个强人(以及其强有力的跟随者),因此即便小到村庄,南街村后面也站着个王宏斌,华西村后面站着个吴仁宝。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楼主抛出了“毛泽东天才论、邓小平庸才论”,并最终有了这么个帖子的缘故。

但是,人类进步需要强人,却不能只依靠强人。所以毛泽东希望六亿神州尽舜尧,并在教科书里教所有人“统治者该学的学问”。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人类社会的进步,或者只说进步的一个方面:组织化,是需要强人推动的,那么我们就真的只能靠祈祷天上降救星了,在救星去世后,马上人亡政息——而这样的依靠,是我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现在疑惑的是,文革这样的“救赎”,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救赎”吗?还是说它仅仅是人类第一次尝试拯救自己?

文革可能在没有强人的情况下自发产生吗?

嗯,想法较多较乱,不好意思啊。

另,我不同意某些左派观点,即互联网等同文革,我认为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工具,离文革差得还很远。

通宝推:天涯无,老老狐狸,
家园 为公为私的问题

总想着自己能过的比别人好,自然就会赞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而且这些人往往是有能量的有话语权的。

家园 知会一声,请勿回复:已投草、举报。举报理由:标题猥琐阴损

本狐未屏蔽贵id,也不轻易投草、举报。

本狐一般不主动回贵id的帖子,原因很简单:交流无启迪,面对无干货的不断转进,太累。

天一坑爹,你坑老老:瞧瞧乾隆是如何庸俗化岳飞的 (迅哥;字2241花1 2015-11-17 10:31:01

贵id此贴标题阴损猥琐,已投草、举报。

发帖知会,知趣勿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当年整体落后是没错,问题是落后多少呢?

和49年比,落后的差距已经大大缩短了。从落后人家几百年到落后几十年。也有部分领域追上了世界水平,比如计算机,复合材料,数控机床,两弹一星。自己搞出来的9套大型成套设备等等。当然,这些成就就像竹竿一样,一个点一个点的成就不小,总体基础仍然很薄弱。三十年里面能有建成这样完善的工业体系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之前那位“黑毛天使”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我们前三十年什么好事都没干,白白落后了。这种言论就是选择性失明。根本不知道建设一个工业体系需要多么大的努力。

汽车只能说是路线问题了,看来当年批早不如买,买不如租还真没批错。看看人家韩国怎么发展汽车产业的,再看看我们。。。

家园 嗯,人是最关键的

这个应该没有分歧.而这也正是我不同意"解甲"的观点之一,我并不认为毛成功的将6亿中国人都训练成了精英,这个违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所以假定毛是超越时代的人,而当时的中国人还处在一个农-工业过渡的时代,那么就可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毛本人,通过共产党组织和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组织起到了类似"拔苗助长"的作用.而当毛去世后,这个组织不再有强人推动,从而逐渐解体.不过,如果是这样的结论,那么,尽管我并没有兴趣为邓开脱,但是邓在其中的作用就可能确实很无辜.而这也是我反对老老狐狸的观点之一,我不认为换下邓或者换上谁,结局会有多大不同.换言之,失去了毛,以当时的情况,我认为这个体系的崩溃是一个必然,除非毛本人再多活30年.

当然,另一个观点,我个人认为,社会的组织程度所对应的应该是一个矢量和,而不是类似熵这种绝对数值.所以在这个观点上,恐怕我跟不少西河左派,可能也包括您,都会有很大分歧.

我的观点的第一个支撑在于,如果回溯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来对比中国前30年的计划体系,我不认为这两种社会的组织模式和组织程度有丝毫类似可言(我没有臧否计划体系).换言之,也就是这两种社会的组织程度不能共用相同的衡量标准.很简单的例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虽说在当时属于"人才的计划体系",但这明显根"人的自由发展"没什么关系.

第二个支撑在于,尽管前三十年的中国社会通过农村公社/城市居委会/城市工厂/军队,初步组织和控制了6-7亿中国人的劳动,但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一个中央不可能很好的控制/使用所有中国人,必须要通过下游节点,也就是公社书记,党支部书记等等.所以由此得出的推论是"计划社会"也许是未来的社会模式,但一定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基础.而当代的工业人口远超过前30年,而工业的组织程度又要远高于一切已知的人类组织(和您的观点类似,实际上每个工厂主/资本家/生产组织者都可以类比做一个强人,其实这也可以呼应毛在大跃进后说中国人还是不够多这个观点,取决于"中国人"到底是精英还是"垃圾人口"),所以我的个人判断是今日的社会组织程度,至少在整体组织生产的方向上是远高于前30年的.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后30年中国的农村/城市基层组织的溃散(但在城市,至少在居委会瘫痪的同时,小区委员会这类自组织也在不断形成).

当然了,仅仅从生产力方向上来看,当我们比较前30年的计划社会体系(党中央-各节点委员会书记-党员-群众)和今天的社会体系(党中央-部委--工厂主/生产组织者-劳动者),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社会组织,从中央到工厂主这一步实际上是脱节的.所以这个其实挺有趣.

由上面罗嗦的一大堆,我的结论和个人观点是,社会组织程度不能简单地用熵来类比,这个属于跳大神.社会在每个细微方向上恐怕都存在组织性.

研究历史的目的都在当下,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66-76年的那次文革一定不能挽救毛去世所带来的组织崩解.而如果不能找出毛去世后"被翻盘"的经济基础和经验教训,只是高喊着"革命低潮,辩证法,邓小平罪该万死"一类的口号,对未来的实践不会有任何帮助.

家园 百度可以打脸的话,那您那估计啪啪响了

您这拿“水利失修”百度下就能打脸,那我百度个“水利建设”是不是也能啪啪响?

扯了那么多,您就拿水利说事,那我们就说水利。我承认,80年之前,新中国完成了大部分的水利建设。我可以说,186用前所未有的豪情,要从一穷二白解决吃饭问题再到建立重工业基础,这手笔,只能用牛逼形容。

最开始,是因为治淮。因为不治会死人。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

然后是大跃进大公社,彻底消灭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建设了很多水库,虽然很不幸,还是遭灾了,还饿死了无数人,虽然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今天大家仍然打成一团,但是这个时期建立的水库今天仍然惠及后人。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可想而知,在当时国际形势下,经济生产“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要求远比现在迫切得多。

从农业上来说,大跃进是以贯彻党中央1957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为发端的。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用十二年时间粮食亩产要分别达到“四、五、八”的目标,即:黄河以北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500斤,淮河以南800斤。当时在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了一个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

然后是最后十年,遭灾后遗症,拼命拼农业。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仅1975年一年的投资就有45.3亿元。从建国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据万里在1980年10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活)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

但是我TM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拼了那么久的农业,我还要用粮票吃饭?还要上山下乡去”就粮“?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

我讨厌286,讨厌当时的官倒,腐败横行,但是我TM至少不用粮票吃饭了,不用被对面的台巴子搞粮票展览来嗤笑了。这怎么不是进步?

你眼里都是什么?你能跟我说说吗?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钱就那么多,谁也变不出来,少点钱造军队,多点钱引进技术这有错吗?毛的时候勒着裤带搞重工业,搜刮每一粒私粮建设就对。286改开,拼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有错?你是要比好还是比烂?

1980年,国家财政决算总收入为1085.2亿元,你告诉我这点钱你想咋分?行,我们不搞改开了,回去搞大公社,你告诉我,这点钱,多少放农业,多少放重工,多少放轻工?军队你还要放多少?您这么牛逼,您给指条路?

家园 握个手

先说异吧:我认为有了意见领袖可以称作派别,而没有意见领袖也不意味着没有思潮涌动。而当某观点可以拿高票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在河里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不论是否有意见领袖.希特勒不是从天而降的,毛主席也不是.

我已经发现我和您观点的区别了,正如我上一贴让您加以区别的,我描述的是我定义的"西左",您描述的是您定义的西河左派.区别很明显,您所描述的左派,在西河历中,恐怕要追溯到当年政委的"为四代欢呼"和督工的"谁的四代"之争了.我的印象中当年政委的观点更受西河众欢迎(当然也很可能是我小人之记忆偏好),督工则被朝廷招安了,现在的口号是"工业化最浪漫".一笑.

我所定义的"西左"更偏娱乐,其实类似于一个西河的"拜毛神教".在当下河里仍活跃的人中,不论左右估计大多都尊毛主席是真神,而且应该多数都通过了文革评价的考验.所以不是我把民族主义者强拉进左派,而是"西左"中赞同文革的民族主义者应该是主流.其实升官发财保平安,人民群众也都拜毛主席.教徒是超越了左右的存在,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所以说回正题,您的观察点在左派,而我的观察点更偏向教徒.实际上主张退而求其次,高举毛泽东旗帜的帝国主义者在西河一直就是主旋律之一.

突然想起来,我记得您在之前将曹操和毛主席的"弱主"属性相对比的时候,应该是被论战过的.哈哈

另,给您刨个坑,看您跳不跳.您如何简略评价八平方?这也是西河经典测试题目之一,尽管我一直心存异议.

家园 钱呢?钱从哪里来?像邓小平那样从老百姓身上扣不就得了

您是觉得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是在“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且取得了大大的成绩,你看,粮票布票都取消了,对吧?

可有一条,走毛泽东路线的七十年代,按照你的标准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有近六年是“文革浩劫”,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上升了五六岁,八十年代邓小平领导改开,改革春风吹了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上升不到0.8岁?近于停滞!如果考虑到城市的人均寿命怎么也不止增长这么点,那可以说大片的农村地域的人均寿命是不增长,甚至有下降的。这是怎么回事?好日子过多了撑死了?

您找找《建国五十周年统计资料汇编》,看看里面中学(高中,初中合计)在校人数,你会发现八十年代的历年中学在校人数居然比七十年代还颇有不如

您再看看前三十年初步建成成的农村医疗合作体制是什么时候崩溃的?在南方被控制住的血吸虫病怎么又“死灰复燃”?随便举个例子,湖北省江陵县,1978年血防经费62万元,1987年呢?34万元,88年,89年40来万元,那可是恶性通胀时期的三四十万元,实际购买力比78年的62万元要差几倍啊?报道这一事实的记者当时就问:建国40年,国力越来越强,怎么血防经费却越来越少

咱说白了,你爷爷那辈省吃俭用节下来的钱给家人读书看病,你父亲把读书看病的钱拿来买酒买肉,这就叫“改善生活功劳大大的”。

通宝推:盲人摸象,老老狐狸,
家园 解决吃饭问题要靠粮食增产,粮食增产要靠啥?分田单干?

我TM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拼了那么久的农业,我还要用粮票吃饭?还要上山下乡去”就粮“?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对吧?

很简单,粮食要增产,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肥料(化肥),水利,良种,机械化。化肥问题怎么解决?七十年代初引进的四三工程,水利问题怎么解决?毛泽东时代三十年打下的水利基础(别提八十年代,胡耀邦那煞笔“听说修水利就烦”),良种怎么解决?袁隆平的杂交稻的研究可是靠七十年代的举国体制(八十年代削减投入,那顺口溜是怎么说的?远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农科站的),若机械化也是七十年代开始推广的,5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21万千瓦,65年约1100万千瓦,70年2000万千瓦,80年1.17亿千瓦----顺便说一下,搞联产承包分田单干对于农业机械化其实是起阻碍作用的,你可以看一下刘慈欣《乡村教师》里的描写,另外还有一个直观数据:1985 年 农村有大中型拖拉机85.3万台、1990 年 大中型拖拉机的数目反而降到81.3万台----地都分散给个人了,大中型拖拉机没用了呗。

明白了吧?七十年代辛辛苦苦基础建设打下的成果,到了八十年代正是全面收获的时候,然后邓小平万里一伸手把果子全收割了去,宣布“这都是我们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才解决了粮食问题”,我呸,真是贪天之功为已有。

本坛里关中农民的回忆录里写得很清楚,分田后他们那里的老把式,农业技术极精,生产积极性极高,田里连根杂草也没有,坚持不用化肥,产量就是上不来----他那点积极性能多打几十斤粮食么?

最后给你列一个粮食产量数据:建国时粮产量仅1.1亿吨多点,66年,2.1亿吨,71年,2.5亿吨,79年,3.3亿吨,整个八十年代,基本是3.5至4亿吨这个范围,这个增长趋势是一条平滑曲线,不是说进了八十年代,一搞分田承包就急增。宣传口还吹小岗,说小岗一搞分田单干就“产量翻了三十多倍”(《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里似乎也采用了这个情节),我呸,这只证明小岗村是一群SB好不好?中国农业原先状况要真有那么差,搞分田单干后不说像小岗那样涨了三十倍,立马涨个三倍五倍不难吧?事实哪?

家园 解决粮食问题靠集体一起干?

你所列举的项目,哪个是必须要靠长年累月集体化做的?

肥料靠工业,集体化没用。

水利建设的边际效应递减,同时在集体化的1957年以前,全国的水利建设一点也没少。比如著名的十三陵水库。

良种?靠集体化吗?全国那么多公社大队小队,有科研能力吗?

至于机械化,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确实是增产的,但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实际是减产的!机械化农业的单产根本无法与精耕细作相比。看看美国的单产和中国的单产就可以知道了。

分田单干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当然是把别人的功劳说成自己的,但把功劳归于集体化是同样的可耻。

分田单干的意义在于解放了生产力!

一亩地一年需要多少劳动力?如果是机械化呢?看看现在的田间地头,还有壮劳力吗?为什么现在只靠老头老太在田间也能打不少的粮食?因为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力等于无用功!发展机械化更是浪费!

发展机械化是为了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然而当初的中国工业无法吸纳那么多劳动力,甚至倒过来要把城市青年送入农村。

把人组织起来是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的,但如果不善用这股力量,或者不能把这股力量用在发展上,那又何必组织?

我们村是分田后周边最先富裕起来的,为什么?只因为我村边上就是窑厂,我们村的人就买了7、8辆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在没分田时,运输专门有运输站,费用高,服务态度差,运输工具主要是中型拖拉机,很多地方都进不去。

而我们村的运输都是夫妻档,兄弟档,不但运输还包装卸。每天起早摸黑,他们就富起来了。请问如果不分田,他们多余的力量用在什么地方?田间除草?

我家父母都有工作,因为我母亲和我们兄弟3人农村户口,也有田分,就是用空余时间种地,交完公粮,我家4个人都吃不完。请问,真的要那么多人种田吗!!!!

家园 毛说的是不多株连。

邓呢?为了给自已制造合法性连首恶分子都敢放。

家园 猥琐者见猥琐,阴损者见阴损

看到资本家挂毛主席像卖弄自己的“诚信”,你用了个裂开大嘴露出三颗大牙上蹿下跳的表情。

俺说你看到毛主席被庸俗化商业化娱乐化,欢喜得跳起来了。

飞猫说那资本家的行径如同乾隆祭岳飞,要俺说说乾隆是如何庸俗化岳飞的。

俺告诉飞猫乾隆把岳飞庸俗化成臣对君的愚忠。俺觉得飞猫给你帮了倒忙,说他坑老老。

你不同意,还举报俺,只能说明你认同乾隆对岳飞的庸俗化,并东施效颦地庸俗化毛主席,果然猥琐阴损。

家园 感觉斯大林老爹还是有水平的

贬低前苏联的工业化水平不合适,毕竟老爹当年对我党可是天高地厚的恩情,这一扭脸就黑他老人家让人情感上一时接受不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