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民随笔——我眼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办法 -- silencsrv
虽然国弱,走右派强硬路线的容易上台。不过大家都走这条路线,三四个强硬派互相攻击,比谁更极端,没上台就爆发内战了。俄罗斯纳粹化的可能其实也不小,不过有核武器,失败也失败不到哪去。
就不是讨论问题而只是宣传鼓吹了。
前文并不否定东北的贡献以及经历的磨难,但楼主你真想要东北好,最重要的不是慎终追远,而是直视现实。我说的东西都是东北真实的历史和同期比较,来试图分析东北问题的根源。你跟我说谁痛谁快有啥意义呢?打感情牌不是讨论分析问题的方式,是一种说服方式。可楼主你这个帖子似乎本意还是探讨问题的。
有一点我得说的是,东北经济与社会在90年代末因为国企改革而遭遇的劫难,是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共鸣的。整个国家甚至民族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东北作为改开以及国企改革各种弊端的重灾区,在50-80后这个人群中有广泛的同情者。但是,随着很多与东北有类似境遇的地区纷纷走出困境,找到新的发展道路,东北在时隔近二十年后还在抱怨朱砂黄当年的国企改革,这就有点奇怪了。就类似现在还有人把日本的问题归结到30多年前的广场协议,这就有点像一个复读生说他没考好的原因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被车撞断了腿,休学了一年,所以就一直没跟上。
而且我更担心的是,90年代末国企改革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冲击,是一个带有强烈时代性特征的事件。随着时间的过去,90后的新一代人甚至包括东北人自己,可能都不会再关心和愿意了解当年的情势。困扰东北的下岗、编制、欠薪、退休人员包袱这些话题,对全国人民来说已经越来越陌生和遥远了,已经越来越引起不起共鸣了,这是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对应的是,随着一代新人换旧人,东北问题在中央在决策层的影响力和能获得的同情与倾斜,也只会更少不会多,这些恐怕才是东北面临的现状和最可能遇到的未来。楼主如果想为东北出谋划策,就不能不面对这个基本面。
最后拿东北面临的严峻的人口流失问题来说吧,东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那么好,为什么人口还在持续流失?东三省现在不论是GDP总额还是人均GDP上,都还不算最垫底。云贵甘桂这些传统上的老少边穷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还落在东北后头,为什么这些省份没出现人口流失危机的情况?是什么让一批批的东北人义无反顾的选择背井离乡?是什么让他们在东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感受不到希望?楼主不如多想想这些吧。
或者说,楼主如果你想明白这些问题,就会理解我说的东北还要继续向下寻底很久的意思。
不信你去查。
前两天不是在推完成企业化吗?这是重要原因。
张作霖的底气是什么?东北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地,外汇哗哗的,东北大学的工资全国最高,哪像北洋政府,天天要靠借外债过活。高岗的底气是什么,当时东北是中国最先进的工业区。虽说铁路是全国一盘棋,但刚解放时东北铁路工人的工资,就是要高出全国别的地方,直到60年代初才跟全国拉平。
现在啥好条件也没有了,还想独立?你愿意想你去想,反正俺们东北银认为这基本上是做梦。。。
当时的大河报喊过中原塌陷的口号,是对河南在全国地位一再下滑的现状表示担忧。为什么河南山东等省的复兴没有被中央提到战略高度看待,而独独东北收到这样待遇?原因有二:东北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远比前者重要;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东北投入过资源和期望也是前者不能比的,最早的156个工业项目里就有鞍钢、大庆油田、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和大连造船……当然这不是说中部省份发展不重要,每个地区都要走适合它的发展道路,也都要等待属于他的发展机遇期。就像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发展速度不快,直到浦东开放后上海发展才上了快车道;为何改革开放开始于广东省而不是其他地方。
这里还要讲一个因素,在全国范围看,东北历来是作为资源输出基地存在的:黑龙江的粮食、大庆石油、鞍山的钢铁……这点除了关内煤炭大省山西外,其他地方无可比拟。就拿你提到贵州省来说,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对外交通不便,但这点资源关起门来自己过小日子那是绰绰有余,导致结果就是贵州省百姓有浓厚的盆地意识——轻易不肯出去;中央对于贵州省也是抱着我不来找你,你也别给我惹麻烦的心态来管理——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先在贵州试点——譬如城市公交体制改革,贵阳公交就是全国最先盈利的公交集团,从这个角度说,西南地区反而得益了。
可东北不一样,长期作为资源输出地——有些几乎是无偿献血,东北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情况下又长期失血,后果是严重的。如果不及时补血,后果就两个:要么失血而死;要么出现离心倾向。
如果东北真的只是做原料输出,东北本身的人口和经济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东北的问题恰恰是他在工业化这条路上断档了,进入了去工业化,正在逐步蜕变成一个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地,这才是东北一切困境的根源,包括人口外流。
所谓振兴河南,实际上是鼓吹河南发展滞后,需要补课,是说河南缺乏发展。而东北是从领头羊的位置一路掉队到现在几乎吊车尾,两者基于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跟河南做比较,那就类似中原大旱或者大水后到处饥民四处逃荒。而农业是初级产业,一年一个收成,灾年很惨,但因为产业起点低,投资门槛低,回收周期短,恢复起来也很快。可东北的这个灾年是最能吸纳人口的中高级产业全面凋敝和落伍,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遇到了最困难的经济环境导致产业和人员技能上大面积的被淘汰,要恢复这种经济产业的饥荒,所需要的投资和培育周期是什么数字?
还有一个就是像河南那样起点低农业人口为主的地方,工业化对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这帮人是有退路的。对东北这个中国曾经首屈一指的工业化地区来说,工业和城市是大部分人唯一的谋生来源(可能很多人没注意,东三省直到现在依旧是除京津华东广东外中国城市化最高的地区),所以他们中但凡有点追求和向上精神的人,都不会甘于坐以待毙,只能去其他有发展工业和产业需求的地方去谋生。而留下来就愈加是冗余和低技能低士气的一群人。最终恶性循环成大量冗余产业和人员还在不停吞噬东北依靠原料输出获得的有限资金,拖累了东北重新进行原始积累,自行造血孕育新产业跟上时代步伐的能力。就像一片杂草丛生的田地,除非是拿来放牧,否则不先除草,种什么都活不了。所以你说的关门过小日子,恰恰是现在东北根本做不到的事。东北的现状是如果不靠外部输血,日子完全过不下去。
可国家能怎么办呢,东北断档失去了整整二十年,现在就算给东北一个金饭碗,东北可能都接不住了,各种软硬件条件的差距已经不是一点点了。还有大把的地方在抢,凭什么要给东北?毛子像是有能力入侵嘛?还是鬼子准备上岸?东北拿什么跟中央讨价还价?东北现在的环境,像抚顺特钢 沈飞 一汽这样企业,重要性只会随着其他地区的不断发展而下降,土鳖最会算账了,投入多少维持才合算,他脑子里是很清楚的,比如奥迪现在想甩掉一汽,一汽奋力挣扎,可躲得了厨艺躲得过十五嘛?东北特钢仗着自己重要欠了那么钱,结果还不是走破产程序了嘛?说东北是原料供应基地,绝对是污蔑历史上曾经那么辉煌的东北,但现在东北是真的在变成一个原料供应基地了。请问一亿东北人民当何以自处?我们不说远的,环境和文化与东北有很多相似的内蒙才多少人口?有多大面积?内蒙就是很典型的原料输出经济结构。至于区位优势,毛子三胖都穷的在卖锅碗瓢盆挤兑东北原料输出的买卖。东北孤悬关外,与内地整个环境不能直接连接,区位上怎么会比地处中原的河南好呢?海运上东北也毫无优势,出口北美的集装箱船都是集中先去釜山,不管是大连还是丹东到釜山的距离和成本都比从华东远和高。东北现在真的是一点所谓的优势都没有了,他除了大量冗余人口,已经基本完成从一个核心工业区降格成一个普通边疆地区的过程。实际上现在中央在提振兴东北,那意思已经不是真的想搞好东北了,而更像是实在看不下去这么凋敝的民生与经济,为了别太丢脸只好象征性的照看一下。
东北的遭遇,和冷战后的朝鲜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都是从准工业化社会,重新倒退回一个半工业化甚至农业社会。朝鲜是无计可施下用所谓苦难行军的激进式对策来强行把整个社会给降回去了。而东北的这个过程在反反复复的振兴东北过程中只会拉长,不会加快。
非常欣赏这样的文风。
我的理解是:地缘,在国内政治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收购通钢的民企就是通过他找来的,王开始有希望当副总理,就是因为通钢事件引起中央注意,给了别人借口,副总理当不上了,去了辽宁开始胡吃海喝,自暴自弃。。。把辽宁搞得一团糟,最后被拿下了。
带来的问题,在工业化路上断了档,WXMAN举了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鲁尔,还有英国的一个重工业区,说东北的问题与之相似,没有什么速效救命之法。
主观上,东北传统重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官场和社会环境也不行了,黑社会化和虚面子情结,严重影响了社会转形。说东北的优惠政策再给下去,就是单干独立了。
现实是,东北正在往农业和初级原材料基地的方向前进。。。
报道说,近年林正义给东北出了个振兴的主意,按比较优势,不要强化重工业,而要补轻工业的短板。
不要自己的过时技术,这就决定了东北的经济命运。
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是我国技术和设备的主要供应地。精英们搞改开,就是要让他们的重工业产品市场让给西方。东北的重工业产品没有市场了,经济必然就衰落了。
而朝鲜加入的是苏联经济体系,一样与中国来往较少。
有什么比抢容易的。东北苦寒之地,民风彪悍,不畏死。社会财富的积蓄肯定有巧取豪夺,可东北的一些企业都是充满了硬抢的道理,是人才,或有钱了都怕这种不怕死的,最后除了国企其他只能是如老毛子卖资源了,有点想法的都得出走。
东北要搞好,就是经济军管,国营占大头,在计划经济下才有希望,如前苏联,改旗后就是不行,与民风有很大关系。
南方的资产重组和盘活也是这样的,好的有经营收益的项目摘出来,好的生产、经营人员调出来,剩下的的资产负债和老弱病残人员就吊在那,能处理遣散的最好,不能就给续着一口气,这样的各项费用就相对低多了。放在一起会捆绑在一起,一起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