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简单看法 -- 林风清逸

共:💬347 🌺2557 🌵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的标题作为结论大致不差,但论证反了。。。

当时,邓是败了,不是垮了!没有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改革短期红利还发挥着作用。老百姓拿到了实际的利益:

粮食多了,不要布票也是毛的四三计划和育良种安排余荫

在思想理念中,普通老百姓还认为邓和毛是一伙的,而实际的害处还没有在普通大众中扩散,这是当时没崩盘的原因。

等政策大极地伤害劳苦大众的时候,大批官员因为丧失自信都在自保找后路,而年轻知识份子已经禁若寒蝉,没有了社会合力,这就是当年都说TG过不了三年却最终没垮的原因,革命毕竟不是过家家。。。

邓的失败是把统治集团的信心搞没了,把知识份子逼反了,把一代大学青年培养成了反贼,没垮是当时工农因自身的利益,支持不坚决。后来没垮是社会力量被分化,同时,统治者把社会力量从政治和振兴上转向了物质追求,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这个过程其实是有点歪打正着。。。

通宝推:明心灵竹,偶卖糕的,gzdcl,老老狐狸,dahuahua,陈王奋起,
家园 评价政治家只看经济生活一面,是一叶障目

一个从低级往上的稳定发展阶段,古今中外经济生活上都是必然会有进步的,但仅此评价社会发展功过是一叶障目,当然都是好好好。

全面评价社会发展,是国强民富,敌不敢犯,是公平正义而民生满意,民意满足,或者是为后人如何打好这个基础(民治、吏治、政经科技国防军事等等)以保证社会后续可持续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

1、邓到89差点翻船,民意不满,是没本事做对。

2、89后更是经济危机,军、民、公、科、金皆不聊生,被炸馆,破产下岗,可以说即没本事做好,更没本事继续做对做强基础(还好前人原有基础够踏实)。

别人支灶台、劈柴、烧火、淘米下锅开煮,然后邓来了,揭开锅,直接端上一盘香喷喷的大米饭,瞧瞧,这功劳。

通宝推:qianji,雄阔天,知其何休,李根,青衣江水,纹石,老老狐狸,疯雨后,金台夕照,
家园 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相当一部分是由后来人的作为来决定的。

比如,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干得如何,是有很大影响的。邓小平干得如何比邓小平本人如何评价毛泽东要重要得多。依次类推。

有时候甚至离得相当远的人如何作为,都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地位。比如戈尔巴乔夫之于列宁。列宁难道真的像普京那样说的,犯了大错了吗?并不一定。戈尔巴乔夫如果没搞砸,列宁的历史地位就高得多。

家园 我反对你说的 “民众中蕴含的创造力”

1

我赞成你说的: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也就是仅次于毛

但是这句话有误导性,譬如世乒赛,德国获得亚军,大家并不说德国队的实力 “仅次于中国队”,事实上这个实力差得太远了,德国和后面的日本队相提并论,那还差不多。

同样,邓是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是他留下的很多隐患,后面的三代帮他摆平不少,邓和三代相提并论,比较合适。邓排名第二,仅次于毛,但是离毛太远了。

2

我赞成你说的,毛时代很多措施,局限性很大,效果也不理想,但是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你要允许摸着石头过河。前后三十年,都是犯了不少政策错误,幼稚病,然后改过,这一点我们不苛责任何人。打开任何一个新局面,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当你提到毛时代一些负面的事情,你需要区分,到底是政策的错误,还是发展阶段的自然状态。物质短缺,对于前三十年来说是必然的,换邓路线也无法改变。现在的大学生懂量子力学,超过牛顿,你这样比较是荒唐的。

你问的如果毛时代的路线继续下去,能否有今天的成就。这个问题很好,我很难回答,只能说不知道,但是你就敢拍胸脯说知道? 也不见得吧? 更何况,毛时代的趋势,就是开放越来越多,现在朝鲜的三胖子也在学这个路子。我对邓的批评,是开放的政策、路线,是否要摧毁党的基层组织? 是否要跟喇嘛、头人、巴依老爷杯觥交错? 是否要搞大下岗? 是否要默许夜总会大发展? 如果不这样搞,对于经济发展有多大的损失?

3

我赞成你说的,当时邓登高一呼,应者如云。

你用的词,是 “民众中蕴含的创造力”,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说,邓是利用了民众的落后。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小农气息很重。毛是以一己之力,拖着整个国家往现代化的方向走。邓的做法,倒是很有效,我只有一声叹息,那就是用严酷的现实教育农民,你们喜欢包产到户,好,我满足你们,十年后你们卖儿卖女,血汗工厂,下岗女工不流泪大步踏入夜总会,黄赌毒横行,贪污腐败,这些都是必然的后果。

总结一下,刻薄地说,邓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了,他起了打开大门的作用,但是华国锋也这么干,只不过邓的力度过猛,包产到户步子很大,对西方转身太过迅猛。至于今天的发展,我认为邓是无法预见的,他对于现代管理,现代金融,其实没有概念。他的理论功底,也就是一个 “包产到户”。

我的核心观点,毛邓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国际上也这么看。很多国家都有 “毛研会”,你见过 “邓研会” 么? 五一劳动节,各国工人打的横幅,是马恩列斯毛,并没有邓。 邓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是不认的。

通宝推:金台夕照,卢比扬卡,桥上,
家园 不管理论还是实践,改革开放的成绩,首先是毛的功劳

按照邓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开国门,引进外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么干,发展中国家按照 “华盛顿共识” 几十年了,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顶多混个 “中等收入陷阱”,不要说赶超发达国家,连一点希望也看不见。

这其实是个显然的逻辑,美国人总结 “华盛顿共识”,教大家如何赶超发达国家? 美国人的目的是什么? 学雷锋做好事?

所以中国的成绩,肯定不是别人都做的那些,而是别人没有做的那些,党的领导(注意不是庸俗的一党执政,而是全面领导),土地国有,完整(虽然初级)的工业体系,自力更生的哲学。

上述这些,凭良心讲,跟邓关系不大,主要是毛的建设成就。邓是在挖这些墙角,而不是建设。按照邓的路线一直下去,而不是后面三代开始的修补工作,我认为结局是亡党亡国。

通宝推:青衣江水,老老狐狸,
家园 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中国都不会垮

苏东剧变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是留了力的,没有对中国穷追猛打,否则后果还真不好说。

为什么留力? 不是因为发善心,这个原因,跟日本当年不全力进攻重庆,是一样的。把常凯申打垮了,中国可真要落入共党手里了。

倘若 90 年代初,西方合力对付中国,把邓一派打得屁滚尿流(军事上完全可以做到),那么结果就是,毛派重新掌权,中国成为一个大号朝鲜。美帝能否撑过 08 年金融危机,就只有天知道了。

家园 认真讨论很好,能否请问 90 年代初,您在哪个城市?

不是质疑,就是印证自己的经历。我个人觉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各种大件(家电)都满足了,工资收入增加(虽然通胀也厉害),娱乐活动丰富,吃得也很好。这是当时的沿海一线城市。

您提到青海,我有些诧异,我以为沿海的生活改善,相对于内陆要快好几年。我有个西安的朋友,农村出身,说自己到了 90 年代才穿上鞋。

相反,南巡讲话之后几年,沿海的基础建设提高不少,上海号称 “三年大变样”,我也是亲眼所见,但是生活水平提高,基本上到了瓶颈了,反正你一顿也顶多吃一斤饺子。高楼大厦见多了,也就审美疲劳了。

就在这似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年代,来了个大下岗,把下岗工人当包袱扔出去,我表示理解不能。之后的改善生活,就向 “糜烂” 发展了,当年 KTV 基本就是色情场所的同义词,“包二奶” 也是那几年出现的。

家园 消费升级是分阶段的

说一下东北的情况,80年代末90年代初居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直观的例子,城乡居民日常饮食从粗粮基本变成了细粮,玉米面变成大米、白面,副食品较以往丰富了;南方的水果开始出现普及,1980年代省会以下城市很难见到香蕉和柑橘,一般只有苹果和梨;穿着方面工业品替代了手工品,服装鞋帽都是如此,买衣服越来越普遍,家庭缝纫机开始闲置;文化娱乐方面,电视机基本普及,城镇开始出现有线电视,还有就是电视节目基本全天播出了,在此之前一般是晚六点到十一点左右;出行方面,自行车已经普及,一部分人开始使用摩托车,汽车不多但也不像以前那么罕见了。

这个阶段,居民生活的改善主要在吃、穿、用方面,消费升级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因为上述需求的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还没有出现,所以人们有比较强的满足感,整个社会的确有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氛围。在此之后,新的消费需求如住房、教育、医疗,就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所以新的烦恼就出现了。

家园 中国真正爆发式发展是在入世后

工业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只有广阔的市场才能提供工业化的空间,这个规律是普世通吃的,无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可以为了扩大市场可以发动战争。美国的残酷内战,本质上也是扩大市场的原始冲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说明逃不过这个规律。2001年入世后,工业化随着外贸飞快成长,今天竟然到了可以和美国进行贸易战的程度。90年代想都不敢想的。

但是要加入世贸是不容易的,必须世贸的主导方--西方国家认为你不行,你很怂,你很没威胁,你加入了也没什么用。中国这么大个有抗美援朝历史的国家能加入世贸,依我看正是因为邓搞得比较差:一是意识形态上基本上投降了(我认为他是投降的,但搞缓降论,不急于投降,先黑猫白猫的试试),二是经济也搞得比较差,危机四伏。因此西方国家认为加入了之后没有什么威胁,反而是有机可乘。中国这才能加入世贸。老毛主政的话,我认为西方是死也不会让中国加入的。但老毛牛人,不加入,估计中国自己也会搞出另外一片天地的。

所以如果中国真有战略忽悠局的话,邓就是忽悠战略的总设计师还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科学,有时就是这么熬人,牛的不一定行,行的不一定牛。当然,不加入世贸,我认为中国也照样发展,也许自主性比现在要好,但是远不到现在的发展程度。

通宝推:tiderew,盲人摸象,
家园 宝推一下

在河里还是要鼓励好好说话。邓再差,也是毛周都认可的人物。邓的声誉现在是在走下降通道,但到了低点后估计还是会反弹的。我觉得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像我们,离历史太近了,反而没法做出客观评价。

家园 教育、医疗、住房不能算是 “新的需求” 吧

先说教育,确实各个家庭对教育的期望不同,一般来讲,穷人家希望孩子早点工作,宽裕的家庭就希望供个大学生,但是并不绝对。总的来说,这与 “消费需求” 关系不大,直到 21 世纪初,教育质量最好的,还是公立学校,还是看分数,不是什么花钱的地方。

医疗资源类似,大城市和小地方有区别,但是总的来说,医院并非砸钱的地方。医生拿死工资,也不会骗你上核磁共振之类。

住房,商品房普及,要从 20 世纪初开始,之前的主流还是国家分配。92 年南巡讲话之后,这些需求并没有马上起来,还要等好几年。所以我说 92 年之后,改善生活有点瓶颈,吃穿用都改善了,下一步如何改善? 好像也差不多了。然后各种色情服务就出现了,饱暖思淫欲。

总的来说,除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进步,我现在的日常生活,吃穿用度,跟 92 年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这也许是人类社会的一道坎,基本生活都满足了,接下来如何? 西方社会是急速堕落,什么同性恋、大麻,都是这个阶段冒出来的。

家园 我觉得你把 “市场” 捧得太高了

你说的对,邓的 “韬光养晦” 实在太绝了,欧美并不是傻子,不是你说一句 “韬光养晦” 人家就信了,邓干得太出色,差点真的散架了,不论他心里怎么想,这个尺度是很难把握的。

连我们小民都大骂邓,说不定洋人真信了。

我不大同意你对 “市场” 的看法,确实,迄今为止,市场很重要,缺少市场极难发展起来,但这是因为人类的组织程度还不够先进。正如同古代生产力不发达,水井是战略资源,很多地方没有水井,就不能活人,对水井投毒,可以弄死一个村子。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成果,无非是积累,一个物质产品(包括消费品,也包括厂房等资产),一个科学技术。从外部获得的,一是先进技术管理技术,一是原材料,或者自己不生产的零部件,市场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中转的作用。

畅想天顶星人在地球做实验,假扮成美国人,买走中国的产品,中国要原材料,天顶星人就抢来给中国,中国要技术,天顶星人就输入一些给中国,然后把中国的衬衫、玩具、机电产品,全部扔进太平洋里。中国人蒙在鼓里,对天顶星人的阴谋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天顶星人要花点力气,维护全球贸易平衡,但是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么? 这里完全没有市场什么事情。

家园 有个叫文一的经济学老师

提出了工业化的“胚胎发育”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化过程。他把工业化分为5个阶段:

这个逻辑的核心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结构的“胚胎发育”式的演进、展开和变迁,其历程由如下一些经济发育阶段构成:

(一)以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农村原始工业化阶段(相当于中国的乡镇企业阶段);

(二)以面向世界市场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来大规模生产轻工业品(包括小商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即城乡大工厂体制阶段);

(三)以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工具“三位一体”的爆发式繁荣为特征的枢纽工业体系发展阶段;

(四)由此推动的以规模化方式批量生产所有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包括重工业原材料、机械装备和化工产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五)以上四个发展阶段最终指向的是高工资、高资本密集化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全面专业化、区域化、精加工化、机械化,与金融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以及由这个经济基础支撑的福利国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出现、展开和向下一个阶段的提升都得依靠强大的国家执政能力才能够实现[2]。

以英国为例:

1550-1750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英国乡村作坊工业的全国性繁荣。这些遍布农村的家庭小企业由一大批从事国内和全球贸易(比如大西洋三角奴隶贸易)的富裕商人来帮助融资和组织生产并负责销售。这一阶段由于市场小,时间漫长,发展缓慢,但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组织管理和人力基础。

第二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工业革命阶段:

英国政府通过全球的殖民地和用战争打开非殖民地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而不能提供这个条件的先行国家比如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则爆发不了工业革命。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棉纺织业,其技术代表是木制的珍妮纺纱机和后来对它的各种改进装置(参见罗伯特·艾伦《英国工业革命:一个全球性视角》),开始主要由人力和水力推动,属于劳动密集型。

这场技术革命是在原始工业化阶段所创造的全球性纺织品市场的基础上和政府产业政策的鼓励和保护下所催生的。由政府帮助建立的全球性纺织品大市场和原材料(棉花)供应链使得英国企业采用规模化生产方式更加有利可图,更能够击败国内外竞争对手。

而由规模化生产方式催生的工厂体制开始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集中到靠近河流的工厂,形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园区”和以此为基础的中小城市,因此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远距离贸易和全球市场为目的的规模化大生产,也即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个规模化大生产方式不仅依靠规模庞大的全球市场和交通枢纽,而且还依靠那些能够保障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棉花)供给的殖民地(比如印度、非洲和美洲大陆,因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都不盛产棉花)。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并非欧洲第一个开启原始工业化过程的国家。15-18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尤其是荷兰,其乡村纺织业也十分发达。但是这些国家的乡村制造业由于缺乏政府持之有恒的的大力支持和正确的产业政策引导(比如重点培育产业链漫长、劳动力需求多、全球市场巨大的纺织业,而不是香料产业),而最终没落、消亡了。

英国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摧毁的就是这些国家的手工纺织业。

棉纺织业的原料不在英国,主要市场也不在英国,如果没有全球市场的支撑,工业革命没有理由发生在英国。而中国入世比较完美地复制了整个过程。

参照工业化5步骤,市场是工业化的课堂,而没有广阔的市场,是进入不了第二步工业革命的。参照英国的工业化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也是遵循了相同的步骤,毛主席时期的社队企业,文化扫盲,邓时期的乡镇企业,其实都是工业革命的必须贮备步骤。

我一直以来都比较疑惑:按历史来看,“高端人口”对中国工业化其实作用不大,反而血汗工厂,普通工人农民对中国工业化贡献大得多。刻薄点的话,北大清华之类的,对美国有作用,但对中国是浪费资源。如果放在5步骤之下来看的话,就比较容易解释了,在工业化的初级一二阶段,高端人口确实用处不大,但过了这个阶段,高教育人口就要发挥重要作用了。

通宝推:llama,疯雨后,潜望镜,
家园 毛时代是市场换技术的先行者,熟手大师。

而且换来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西方先进技术,后来者也只有平民出身的刘跨越能见其中一点精髓。可见不装孙子也能把事情做好,认识水平和战略水平的级差,拿来类比实在勉为其难。

家园 新三座大山是蛤蛤的杰作吧,效颦不是东西也不该背这黑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