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历史教授/老师的问题 -- erha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例如“榆木疙瘩”,只知道很硬,见过擀面杖,但是生活中见过的榆树都不大、还不直,是不是车轴的来源就不敢说了。
我的意思是,既然金属的軎、輨出土很多(不限于收藏很多),为什么伴生的金属轴、轴承衬套没什么报导呢,只能推断真的没有、应用中不需要吧。
和埃及战车相比,中国古车轮子直径很大,轴摩擦面上线速度就相应更小,这也是应用中需求不大的一个侧面原因吧
承认我的无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071307
真的有金属的轴承,不过这个和轮毂的轴向长度相比显然更短,我再瞎猜一下,猜测是主要针对章动产生的时候轮毂两端的
承认我的无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071307
羞
原本想的是轴和轮毂之间的套管,长的一根管子或是分段多截,三者之间有间隙,把摩擦线速度分散开,这样的想象显然是不对的
真的有金属的轴承,不过这个和轮毂的轴向长度相比显然更短,我再瞎猜一下,猜测是主要针对章动产生的时候应力更大的轮毂两端的
不过对于釭的梯形截面还是不理解。两者是不是对应的金属之间的摩擦的呢
为什么锏后来成为了杆状兵器的名称了呢
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对理工科不是问题,但对文科生、教授确实是大问题。
小时候家在青海互助县,老爸当时在县委,有一年来了一群北京的大学生,都是当时天安门事情受到牵连下放改造的。。这群人基本都按所学分到基层农村厂矿,有去公社医疗点的,有去供销社的,也有去厂里的。。很长时间也都觉得这些人是被惩罚了一样,但现在看,的确是改造。。他们这群人文化水平好,只要态度底下群众反应好,机会比一般人多多了,没恢复高考前,县里组织文艺汇演,样板戏选员都是他们占大头,厂里那个我记得很快提拔成负责人了。。恢复高考后,他们大多通过高考回内地了,但基本都是挂职学习的,医院那个读研读博包括后来出国都是县医院出钱,后来那人当了北京一家很有名医院院长。。其他那些人陆续都回去了,我爸妈当时熟悉几个都事业有成吧。。那个医生小时候妈妈还带我去找他辅导英语发音,他老婆也是我妈那个一个护士。。至少人家那对基本态度,就没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当然不这样也不行呀。。哈哈。。我就想要是他们人生经历里没这段会怎么样?!
这些人起码知道最基层是什么样,至少对农民工人吃什么住如何有直接体验,他们自己起码在那样环境生活了至少一年。。。以前有个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说法,要去除知识分子身上不接地气的毛病,没有比打掉其帽子然后放基层“三同”过上一两年更快的了。。。要说那些北京大学生有什么特殊的,我妈说那个医生爱学习,只要有空他就学习。。。也难怪人家后来成了名医,后来县里也有人在北京遇到了他,很热情没有一点架子。。。
有个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就是专业人才给超格使用培养的现象。
比如钱学森,王大珩这种,本来人家是做学问的专家,结果让土共用着用着,就成了千军万马的行业发展统帅了。。。
这些过程,书本里那里会体会得到。。真是中国特色的东西都还没成主流被总结进经典教材呀。。
以前有个现象自己也还持批评态度,就是很多搞专业的,后来不得不投入很多精力搞行政组织。。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国内科研发展的一个特色。。。
这种大牛,在这种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来时国内他那块领域草都没有,走时其身后已是大片大片的森林了。。。也就是说他的作用,超出了普通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参谋长甚至是司令员。。
即历经1028天绑票、刚刚回到深圳孟晚舟。
出国多年,别的族裔不敢说了解得多,起码从中文媒体,可以说比大陆朋友更了解港台华人的很多心理、人事、观念。虽同文同种,区别何在?答案是历史(教育)——英雄的、胜利的历史记忆!
大陆出国的我辈,无论曾经如何崇拜过欧美的“先进”,但是在大陆时学到的中国当代历史,从北伐、抗日,特别特别是1949年与米国、苏修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包括两弹一星、重返联合国,我们已经不知不觉中血脉里种下了英雄的、胜利的历史记忆。
大陆的朋友们,无论职场百业,就更不用说也有这种英雄的、胜利的历史记忆。
这是三年来,贸易战、孟晚舟事件、疫情中国人精神上不被压倒的原因。
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研究探索中华历史教育,吾辈之责,愿于河友共勉之。
其实思维更重要,比角度、立场、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更能从全面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价值观来诠释历史。这个时候角度立场价值观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务虚则流于想象,必然和真实出现偏差。
连日本人都不会说,“1945年美国宣布投降”、“1946年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
日本人还把8月15日(不是中秋哈)定为“日本终战纪念日”呢。
日本这些花招改变得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日军放下武器、美军登陆日本岛、重光葵梅津美治郎签《instrument of surrender 》”这些历史事实?
那么多听完“玉音播送”的天皇臣民为啥回家就自杀了?不就是心里很敞亮日本投降了嘛。
楼下有人河友说了,日本玩的是政治。
中国外交部有时候也陪他们玩。
但大家都知道,不管终战不终战,1945年日本投降是个历史事件。
=======
PS:美军等岛后,天皇又发了个“九二诏书”,里面明确有“降伏”这样的词。不过,这还是政治,与历史关系不大。
但苏联只能阻止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出兵,不能阻止美国出兵。而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出兵,甚至以联合国名义污蔑中国为侵略者,因为有联合国承认国民党不承认共产党的前提,那就打一打,对新中国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现在坊间盛行苏联阴谋,有些偏颇。苏联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考虑,但是中国和朝鲜要统一,都是中国和朝鲜自己的利益需求,苏联私下里想按住也不一定按得住。反过来,即使美国公开反对也不一定拦得住,拦得了一时也拦不住长远。
既然美国已经暗示不保卫南朝鲜和台湾,是虚是实,终归是要被中朝检测的,这难道不是明牌吗?朝鲜检测在先,也很合理,因为不涉及渡海作战,很容易做。对中国来说,朝鲜先发,未必不利,朝鲜半岛作为战场肯定比台湾海峡更好。
把国联时期玩法用起来了,国联时期就是不合我意就退出。好在苏联马上回过味来,重返安理会了。
龚缨晏《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p 022
二 、早期车轮的结构
进入公元前 3000 年代 ,在两河流域及欧洲都发现了不少车子的实物。在两河流域的基什 、乌尔等地,出土了一些车子 ,其基本型制为四轮 、独辕。车轮是实心的, 一般用三块木板拼成, 木板之间用横条加固[ 8] 。
在欧洲 ,主要实物有 :1976 年 ,在瑞士苏黎世附近发现了三只实心木轮, 直径为 65 -68 厘米 ,其中两只还与轴连在一起 ,其时代为公元前 3000 年代早期 。这种车轮最大的特点是 ,车轮正中是
一个正方形的小孔;车轴本身为圆形 ,但两端是正方形的 ,以便能插入车轮上正方形的孔中 。也就是说 ,车轮并不是套在车轴上转动 ,而是与车轴固定在一起共同转动 。每个车轮用三块约 5 厘米厚的木板拼成;在车轮的正面,有一条横贯三块木板的楔形沟槽,槽中安入横木条 ,从而将三块木板固定在一起 。车轮的另一面则没有沟槽及横条 。车轮上也没有车毂。此外, 在瑞士皮埃雷斯(Bielersee)的一个遗址中, 也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轮子 。装着这类轮子的车子应当是四轮车[ 3](pp .51-52)。在保加利亚的普拉奇多尔(Plachidol)遗址中, 在一个时代为公元前 3000 年的古墓中也发现了车轮 。这些车轮是用一块木头加工而成的实心轮 ,直径约 75 厘米 。车轮两面都有突起的毂 ,车轮中间的孔为圆形 ,表明它是套在一个固定的轮轴上转动的[ 9] 。
在荷兰,出土了十多个木制车轮,时代为公元前 3000 年代中期。它们的基本形式都差不多:整个车轮用一整块厚木头做成;轮子中间是一圆孔;圆孔的周围则被加工为隆起的轮毂 ,轮毂与轮子22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3 卷属同一块木头。与上述瑞士的车轮不同 ,荷兰出土的这种车轮是安装在车轴上转动的,车轴则固定不动 。至少有四个实例说明, 荷兰的这种车轮是安装在两轮车上的, 而不是装在四轮车上 。
在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及南俄草原上,发现了 250 座埋有车子(包括陶制模型)的墓葬,时代从公元前4000 年代晚期到公元前 2000 年代早期都有[ 1](p .626)。车子有四轮的,也有两轮的。车轮为实心,有的用一整块木头做成,也有的由二块或三块木板拼合而成。车轮正中有圆孔,圆孔周围有突起的毂(毂与车轮属同一块木板), 车轴固定, 车轮套在车轴上转动。在伏尔加河下游一个叫特里•布拉特(Tri Brata)的地方发现的车子陶模表明 ,当时的车厢上面是有车篷的[ 10](pp .78-79;p.16)。
这样 ,在欧亚大陆的西部 ,早期车轮的形式可以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车轮是与车轴固定在一起的,车轮中间的孔呈正方形,车轮与车轴一起转动 。此类车轮主要分布在瑞士及德国西南部 ,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也有发现。第二类车轮被安装在车轴上转动 ,车轴本身则是固定在车底下不动的,车轮上的孔呈圆形。此类车轮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 、东欧草原及欧洲西北部。目前, 还无法确定哪一类车轮出现得更早一些 。有人正是根据这两种车轮的不同技术特征 ,提出了车轮是在不同地区独立发明的观点[ 1](p.40)。从后来的历史来看, 第二类车轮更加普遍 ,是发展的主流。
就第二类车轮而言, 无论它是由一整块木头做成的还是用几块木板拼成的, 都是套在车轴上转动的 , 这样 , 车轮的孔眼就要承受极大的摩擦力。为了加固孔眼 , 人们将孔眼周围加工成突起的轮毂。但是 ,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 早期的轮毂与车轮属同一块木板 , 因此, 这种轮毂虽然提高了
车轮孔眼的抗压能力, 但是, 由于车毂的木头纹理与轮子本身是一致的, 都垂直于车轴 , 所以 , 当压力增大时, 车轮及车毂都容易破裂 。后来 ,人们逐渐发现,只要在车轮的孔眼中另外插入一个木头纹理与车轴平行的车毂 ,就可以使车轮与车毂的破裂问题得以解决 。我们不知道这种另外插入车毂的方法最初产生于何时何地,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即在 3000 多年前的德国 ,这样的车轮已经在使用了。
1880 年到 1883 年 ,在德国的格鲁(Glum)发现了 4 只埋在一起的车轮 ,它们显然属于同一辆四轮车子 ,其时代约为公元前 1570 年至公元前 1450 年。这些车轮的直径约 70 厘米 ,都是用厚约 10厘米的独块桤木做成 。车轮的中心有个直径约 14 .5 厘米的孔眼 ,孔眼中插入了管状车毂 。车毂是用精心挑选的桦木做成的 ,毂中是个直径为 7 .5 -8 .5 厘米的孔, 以便套在车轴上 。这种装有管状车毂的车轮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发现,或用单块木头做成,或用几块木板拼成[ 3](pp .85-86)。外插
管状车毂的出现 ,是车轮制造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 。
桥:我印象一般都已假定转动部分两面都是木头,您发的图片中似乎不是用于转动部分而是用于约束轮子的。还有装润滑油脂的。我印象有的根本就没出金属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