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搅的就是这趟浑水:中医是不是科学? -- 晨枫
本草纲目是按你说的那种方法写的么。
具体说说,如何就没见真实内容?为何草药无法实现?还有那个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辨证下药?还是因人施治导致的?还是两者都是。如果两者都是或者因为辨证下药,那么那个证是什么呢?中医里面也很重视辨病论治。
那个时候,肯定认为他的理论荒唐,不实用。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只是时代与理论脱节而已。现代社会的数字化,确实是对我们的传统文明有优势 -- 我个人的看法阿。 -- 因为我们传统的文化中,对于数字化,条文化并不重视,讲究的是“半本论语治天下”,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这种数字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容易机械化,老实说,个人认为马克思虽然不是数字化的信徒,这个机械化倒是有一点点的。那么,还是那句话,反者道之动,在今后的时代,当数字化登峰造极的时候,是否就是模糊化的东方哲学展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呢?
东西方各有优点,未来的世界不是东方压倒西方,不是西方压倒东方,而是文明压倒愚昧,进步压倒落后。在我看来,文明与进步是普世真理,但选票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
您说呢?
翠花已经让对门李老六娶走了
翠花自己都没琢磨清楚呢怎么办 :)
企图用中药汤实现“辨证下药,因人施治”,
就等于企图用计划经济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的看法。
它要有真实内容,你不就可以告诉我了嘛,我就是觉得它没有真实内容呀。
本草纲目是这样写的:
=====
人粪:清热,降火,凉血。
=====
人中黄: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
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备用。这种甘草末,称为人中黄。
主治
1、热病发狂。用人中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
钱,病未退,可再服。
2、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
匀服下。
见外链出处
呕血吐痰,肺结核、其他肺病都有可能吧?这玩意儿都包治
热病发狂,如何界定?这就敢让人服,信的哪天发烧尝尝?
不同中医辨证完了,一个病人相同病症,给出各不相同的原因解释,
如何能体现出理论的正确性?
不过在现代女性那里“爱”的定义不仅明确而且精细:有钱没钱;钱多钱少;文化品味;不良嗜好;身高个头;人品相貌;洗不洗脚;多久搓澡......
看了2天心与死,你觉得你很科学吧?很高尚吧?你翻翻同时代的西医著作,里面有多少错误?再者人中黄是有疗效的,现在要做的不过是发掘其中的机理而已,以更好的工艺去生产罢了。去百度一下,清代以后多用西瓜苦瓜做制剂载体。
概念者云云,我以为国内玩概念的风气很不好,另外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倒是能成为有用心者招摇撞骗的好手段。
似乎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辨证下药这四个字给说清楚了,就是一部中医学。什么叫证,怎么去辨,如何组药,怎么下(施)药。这四个字就这么轻飘飘没有真实内容。领教了。
西医的传统是哪里出问题就治哪里,能消炎就消炎,不能消炎就开刀。中医的传统是调动全身的免疫机制,通常不搞开刀的名堂。
必然走向日渐式微的路子?
数字化文明和计算是两回事。数字式计算机之所以优于模拟式计算机,是因为前者模糊了计算和判断的界限。数字化革命的根源在于IF……THEN……。数字化文明的结果是使人们摆脱了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是人们可以从对树木的注视上抬起头来,重新看到森林。这才是老萨的整体和个体之分。
数字恰恰和艺术非常接近。音乐和数学的关系就不提了,绘画和几何的关系也是文艺复兴中的热门话题。
西医里面也是这样说的。60年代初人工智能初兴,MIT就有一般人搞专家系统,要把医生的知识数字化,结果搞不下去,对最简单的病症也不行,原因就在于此。
只有中医中有 证 这个概念。
西医那个是 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