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我对科学的看法,再谈中医 -- 冷眼
如果我没理解错,楼主说的是‘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而这基本上也是我的立场。文中提及中医的理论基础若未经过(或无法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却被预设成‘一种更高的认识’,这就是一种先验论,不是科学。‘至于这种先验论有没有用,还要进一步分析。’
这一没有说中医理论是伪科学,二没有说中医理论肯定无用,应该全部无视(也许“废医验药”一句有点废除一切理论的意思,但这又不符合该文章后面的观点了,针对这点我在前面也回复过几句)。不能因为别人一说中医不是科学,就认定别人是‘说成伪...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吧?难道为了不排除中医理论有一定意义,就非得承认其是科学不成?否则就是将其当成伪科学了?感觉这类主题的讨论有越来越立场化的倾向。
中医理论某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唯象理论,这个我同意,中医理论可以发展,这个我也同意。但有种现象我再次强调一下---要科学地发展一套理论,就应该以科学实践的结果去指导、修正理论内容,而不是反过来。如今经常看到这种态度:先假设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东西是对的(也许是根据一些很纯朴很简单的理由,比如中医明显是有疗效嘛,所以中医理论当然错不到哪去),因而在这体系里,对于那些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内容,总是说什么‘还没有研究到这个阶段’等等,而极少提及其他可能性,如‘那里面可能有错误,理论也许应该这样去修正’;更不要说当某种中医疗法找到了科学证据时,应该持平地思考它预示了哪些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就证明了阴阳五行论或其他什么经典概念的伟大正确。这些不科学的态度不消除,中医理论就不要谈什么科学发展了。我想我说的这个与冷眼兄对所谓“高等级”的批评,也许是对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解读。
首先,真理就是真理,但中医不一定都是真理。
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也有一定实用的意义,这是一回事,但不能因此推出后面中医理论是否科学没有关系的话。
既然中医里不一定都是真理,就不能说‘中医理论不是科学理论没有关系’。如果你也认为科学方法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找到的最能有效探索真理的方法’,那么中医理论是否科学,对中医今后能否更有效地接近真理,是很有关系的。正因如此,批评中医理论里不科学的地方,也有其意义,而不是没有关系。
观点碰撞本来是好事情。比如何认为阴阳五行错误,ok,没问题。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不在中医中占很重要地位也没有问题。但以其院士身份,先给安一个伪科学的名头,不就是指着别人说对方是骗子,谁受得了。最后也就变成嘴仗了。他那段话,如果把伪科学那句拿掉,本来是可以把讨论限制在阴阳五行的错误与否上。以他70多岁的年纪和身份,如此说话,要么是真的心直口快,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网上流传的那个好像叫从丁肇中的无知到何祚庥的无所不知挖苦的厉害,搞得老何把主页简历都修改了,不过也还是有道理的。
五行的精义并不是光有五个元素,而更重要是反应在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上。所以在脏腑生理上应用,一来反映一些脏腑特点,更重要的来反映脏腑间的互动。这个是有临床证据支持的,不然也不会现在还在用,这也是人们认为正确的原因。另一个帖子里给了关于佛教医学和中医的互相影响,四体液没有战胜五行脏腑,反而被同化,可见古人也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的。
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是,从内脏的五行推广出去,比如古人的五音,五味,一年的季节变化对人体五脏的影响。这里每一项都是一个研究大类吧。这个只有深入研究了,才能说古人到底是在附会,还是有那么回事情。
其实呢,和老兄并没有太大的观点冲突。之所以引发我的议论,就在那个废医验药(其实现在还有一个西药中药化,有点成果,lz不知道是否知道)。另外,老兄也搞混了一点,要科学地发展一套理论,就应该以科学实践的结果去指导、修正理论内容,现在也确实是那么做的。但是医本身是要临床。未成熟的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象五行这样关系重大的理论。所以也不是人们先假设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东西是对,而是人们依据的是有用的原则接受(这里横插进来的伪科学争论并引发废不废等问题,把事情搞复杂了,也早就不是单纯学术上的争论了,兄奈何不见?)老兄把基础研究和实践混在一起了。如果有一天基础研究突破,新理论框架成功建立,人们自然会去采用新的东西,因为新的理论会使治病更有效。
他认为阴阳五行是错的,有人说那是正确的科学的就是搞伪科学。你可以说不是所有中医(理论)支持者都认为那是科学,不等于搞伪科学,或者就就算是也不是骗人,你认为一说伪科学就是指故意骗人等等,这个依然是观点碰撞。
但歪曲事实,把没说过的东西安到别人头上,这就不是观点碰撞了。我挑的就是这个刺,而不是来证明何的话乃句句真理。你一会又说何院士写过元气论与粒子物理云云,一会又提及何在物理所的主页把什么文章都算成科学论文后被修改一事(其实蒲鹤年那‘挖苦文章’里的断章取义就很明显,你是在那学的?),这些不过是转移话题而已,倒也是嘴仗的一种策略。
我也没说过中医行医里不可使用牵涉阴阳五行概念的理论,并不是搞混了这个。我父亲就是个不错的中医,感觉他用药还是比较谨慎的,较玄的理论他很少提及,这些概念不过提供了描述用的符号,经验和心态却更重要。
我认为对于不算科学的东西,不应强行说成科学,在这方面我附和楼主。中医理论虽然有有临床证据支持,但问题在于靠临床经验推断出来并流传下来的东西,沙子有多少,金子有多少(基于临床经验的推论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也不是所有中医理论都有临床支持,尤其是近代严谨的、科学的临床研究支持)。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医内容丰富,也有各种效果,另一方面里面确实有不少模糊不清,不大科学的内容,为研究和实践(比如训练医生)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今现代医学进步的速度远高于中医,整体来说疗效也更显著--虽然照理来说,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本应同样有益于中医,而中医更有着深厚历史累积的优势。也许有人会归咎于政治、文化上的打压等等,但我觉得这确实体现了中医在研究上急需改善的地方,历史累积,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包袱。
另外:
我倒想问你了,在最近这些关于中医不是科学的讨论里,把伪科学横插进来的都是哪些人?是开贴者论中医不科学时说那就是伪科学、要废除,是有人附和楼主时宣称中医就是伪科学、要废除,还是有人不管主题说了什么,就拿伪科学、废除、骗子等作为标靶以便更畅快地反击之?把事情搞复杂的是哪些人呢?
下面再来讲中医的有效性:
在讲中医的有效性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关于现代医学有效性的事实。现代医学的发展普及,对人民健康的保障,对人均寿命的提高,起到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许多对人类生活有着巨大作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于现代医学的成果,如:病毒、细菌、疫苗、输血、麻醉、维生素、接种等等。现代医学给我们提供的医疗保障对于我们就象空气一样重要而又无处不在,但可能就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反而把现代医学的重要作用给忽略了,以为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只要理性认真的考虑现代医学的作用,再比较中医等传统医学的历史,就应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传统医学即使有作用,那也是远远比不上现代医学的。
关于中医还有一些说法,比如说:“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还有“西医重治、中医重养”,我对这两种说法都很不以为然。我认为:所谓中医重整体是因为它根本不能重局部,它对人体解剖、生理几乎没有具体的认识,当然只能笼统地讲整体,这是一种蒙昧的、神秘主义的整体观。就是因为中医对人体机理细节的不了解,所以它只能靠一个模糊的整体模型来下方子,而且它还满足于此,也没有认真研究人体的意思。
“中医重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关心养生,那我们具体关心是哪些指标?是营养均衡、是维生素、矿物质,是热量、脂肪、胆固醇含量,是蛋白质、酶、吸收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科学概念。虽然也有些“调节阴阳”之类的说法,但那只是一种模糊的说法。我们养生具体该怎么做,标准是什么,都得依靠科学。我认为中医重养还因为中医对实际存在的种种病症并没有很有效的治疗能力,但是也知道身体好的人更不容易得病、得了病自愈的可能性也高,所以就来讲究“养”,以不变应万变,效果也不见得好。
现代医学也讲整体,但是是一种建立在对解剖、生理的具体认识上的整体,是科学的整体观。现代医学对人体有着透彻的认识,怎样做才会健康?了解了人体的机理后就会得出理所应当的结论,根本就没有什么吹嘘的必要。
有一个现象是,现代医学上的一些概念被中医所直接引用,比如“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等。这个倒很有趣,因为很多人把中医当作独立于现代医学的学科,但那些概念是由现代医学所发现、定义及衡量的,中医使用这些概念就意味着它与现代医学是联系的,这样怎么能又不被现代医学所验证呢?
中医是有效的,这是大家都有的感觉,但是这种有效是怎么回事,深究起来,大有文章。
比较玄的说法是中医治好了什么现代医学也治不好的疑难杂症,所以中医是比现代医学还要高深的医学,还可以把细节都说得活灵活现。不过实际上,这样的奇迹多得很,不光是中医才有。如果你打算信教的话,教会里的兄弟姐妹也会告诉你大把关于信仰治疗绝症的“神迹”,这样的话,只要信仰坚定就不怕生病,更低级的轮子就不用提了。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确实的例子,象是什么得了绝症,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命奇迹。那样的话,是不是中医、宗教、积极乐观都是比现代医学更好的医学,那现代医学还有什么用。
上面这些例子和结论,都不是科学结论,可能这件事根本就是假的,可能这个人被误诊,他身体好了也可能不是你的治疗或者祈祷的作用,某些病有自愈的可能,也有可能是某种尚未被发现的科学现象的作用(不过概率很低)。要想这些理论被科学认可,证明其有效,需要进行科学实验。
要进行科学实验,首先实验内容要客观准确。如果你验证某种药治疗某种病的效果,那么“药”和“病”都得清清楚楚,不能有模糊的地方,可以得到实证。比如说你说这药主治“阴阳失调”,什么是“阴阳失调”?它到底是什么病?它的具体症状是什么?这些症状都要是明确的,是可重复可检验的,否则,吃药了有反应你就说它是“阴阳失调”,没反应就说不是,那这实验有什么用?还有你用的药也要是明确的,不能下一个同样症状的人来你说这人与上一人有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区别,所以我要换药。连实验的主体也搞不清,这实验还怎么做得下去。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叫作“千人千方”、“辩证施治”,这一套显然是不能符合科学实验的标准,肯定不是科学。当然,不是科学并不等于没有用,只是如果你认为这样的医学也是有效的话,会有很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后面再说。
上面讲的其实才是中医本来的情况,几千年来都是这么做的。不过现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大部分中药倒不是这个样子,它们还是符合科学的要求的。都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盒子上印着原料,治疗的病症、用法、用量也清清楚楚。这样的东西,才是符合科学标准的。
但是形式上符合科学标准并不等于它真的就经过了科学的检验,一方面,应该将中药的科学效果进行更广更深的实验,将更多的中药纳入科学体系,确定其真正有效的效果及成份,便于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注意对中药毒副作用的检验。
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检验是个大问题,近来被揭露出来的一系列中药毒副作用的事件,使人们发现中药行业一直以来没有进行严肃的药物毒副作用的验证,许多被人们长期广泛使用的药物中所含成份已经被科学证实对人体有害,而中医界用“是药三分毒”这种不具有任何理论和实践中可操作性的话来回答,严重的损害中药的信誉。
中药的药方是长期经验的结果,但是经验并不是科学,不经科学的验证难以确定其有效性,下面这个事例引自方舟子的《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一文:
没有科学的指导,宝贵的经验也很容易走偏。以抗疟良药青蒿素为例,它的研发是受到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疟验方的启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显然是一个验方,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复方配伍的理论无关。后来的中医医书例如《本草纲目》虽然都有青蒿可截疟的记载,但是现代研究表明中医所说的那种芳香可食用的青蒿(香蒿)并不能治疟疾,青蒿素是从中医并不认为能截疟、辛臭不可食用的另一种植物臭蒿(黄花蒿)提取出来的。我们只能推测葛洪说的青蒿指的是臭蒿,被后来的中医家搞混了,所以现在往往就把臭蒿改叫青蒿了。
青蒿素是中药科学验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中药的有效性可以被科学证实(或者证否),中药的有效性被科学验证后才能得到真正发挥。青蒿素治疗疟疾很有效,但是由于过去并没有进行科学的验证,药方的效果发挥不出来,在古代并没有听说中国人在对付疟疾方面有什么特别好的成就,疟疾仍然是威胁中国人生命的一大重症。
象青蒿素这样的研究就是中药科学化的路子,其方法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除了青蒿素,中药科学化基本没有什么非常值得一提的成就了。我们常见的一些中药都只能治疗一些普通病,相对西药没有什么优势。更不用说现在许多所谓“中药”将中药和西药混在一起,实际上发挥作用的是西药。(本段话的中药和西药指的是来源于中国或西方的药)
阻碍中药科学化的不是什么“西方的压迫”,而中医的理论。
期待后文
马兜铃酸,重金属都是已经证明的毒性问题。毒理,作用部位和过程都很清楚了。
中药那么多,其实很多都还没有研究到。
您说的这个,我看还是有个投入问题,我国毕竟经费有限。
其实这方面日本韩国,甚至西方很多实验室也都在做。就拿人参来说,已经搞了几十年,从里面搞出的化合物都有好几十种了。
中医对常见病使用验方的,叫做某某汤,某某散的。
但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病因并非都是由病原体造成的,象过敏症这样的疾病无法找到病原体,西医至今只好开激素应付,而优秀的中医师可以辩证施治做到根治。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状调整用药量和种类是中医的一个优点,虽然目前只有经验丰富优秀的中医师才能发挥这个优点,待到引入计算机量化分析,大部分中医师都可以发挥这一优点。
人才也是个问题,本身药学研究难点也多,比如人参,尽管有上百年、多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历史,至今仍未能达现代科学化,这还只是一味,还不算中医中对药材的炮制煎煮带来的成分上的可能变化。
另外 青蒿素这样的研究就是中药科学化 已经证明不是好办法。
另外,海天兄不知道对西药中药化的一些成果怎么看?
看了看介绍,好像是用中医的“性”“味”等观念去描述西药吧?以前没接触过,不是太了解。
我再去看看。
冷眼兄估计是理工科出身,可能最多是生物系的。闲看蚂蚁上树兄虽然是理工科,可能家里有中医药的背景。
两位的意见都很好,道理都对,但是呢我更倾向于蚂蚁兄的。
归纳起来:冷眼兄是废医存药,中医理论不科学(尤其是五行论),不符合科学的定义。
蚂蚁兄是:存医存药,中医理论有科学的部分,有待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一个过程,是否应该扬弃以前的一切呢?不是,至少应该作为技术资料保存下来。五行理论呢,我更认为是一种哲学上的理论,还不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呢,中医像个黑匣子,我们不知道里面的过程,但是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处理。所以中医理论,我倒愿意称为前科学。
两位仁兄的争论呢,我更认为是事务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冷眼兄的更前面一点,蚂蚁兄的稍微高级一些。
目前我们的技术手段,只能做到像冷眼兄提到的那样,单纯的体系,但是对于人体的了解,这个复杂系统还不完全。中医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他的一些术语不能完全对应西医或现代科学的术语,无法套用现代科学理论,但是作为技术资料的整理储存,还是不宜废弃中医。
为什么说冷眼兄的更前面一点呢?因为现在西医(我承认更科学),作用的部位是单靶点(酶或受体),很有效。但是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单一位点作用可能会引起其他副反应。而中医药十多位点,协同作用比西医好,一般副反印小。因为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只能做到单一系统,而系统之间,系统内的协调,调节作用还做不到,了解得不多。所以现阶段,只能用西医的手段,进一步,西医药的单一成分可能会变化成复方,因为人的复杂体系,系统作用了解得多了。这点上,西医会倾向于复方,而中医复方则会减方。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有它的规律和物质基础。中医理论现代化还是可行的。但是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人力。在没有进展之前,还是作为有效的手段,应该予以保留,至少作为资料和实践经验保存。举个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例子。
可以看到中医的辩证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是科学的,但是现在我们还有一定的难度,做到以科学的手段研究,完全整理中医理论的科学基础。进展慢,但是应该进行。这也是说我为什么倾向于蚂蚁兄的原因,但不代表我不统一冷眼兄,我认为是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对于中药研究,方法是不一定相同,可能可以减方,如单体的纯化,像青蒿素,靛玉红,鹰爪素等。也可能加方,但是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人体系统地了解。中西医都是这样,科技手段的进步,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才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