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看来巴基斯坦的小龙是04标准的 -- 晨枫

共:💬196 🌺2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几个国家四代下搞得起中教+高教的训练体制?

                                            中教+高教,只有在大国才是有经济性的。中小国家中教+同型双座是普遍模式。按照t50的性能,就是中教的全部科目,同型双座的部分科目,可能还能解决单机训练的部分科目。所以才需要变稳和数据链。这个定位,风险不小,但是脑子进水还是正常的商业风险?

                                            洛马当然会护着它的核心技术,韩国人因为学不到核心,就不花钱,不学了?太平盛世,一块金饼买个大饼是棒槌;饥荒时一块金饼买块大饼也是棒槌?说句棒槌当然简单,韩国人做了点什么?这点经验对韩国航空工业的意义有哪些?

                                            对于目前或即将拥有二手16,看中35又因为亲密度低而采购优先级低的中型国家,t50是现在花钱以后省,会不会买,视预算,现有机队寿命以及t50的销售策略定,有没有努力的空间?我认为是有的。

                                            韩国模仿瑞典现在的模式的确是可行的。不管发动机,学习气动,大力气花在火控电战和导弹上。在这些可选择的突破点上,说瑞典基础和水平高于中国,没什么大问题吧。我没指明,误解了也是正常,不过自己发挥,立个投入产出论的靶子,我怎么觉得又有论战的调调了?

                                            怪谁?市场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技术更不会.西欧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多了,人家的航空工业怎么发展的那么好?瑞典,英国军用航空怎么样?自己发展的不好怪市场,有道理么?

                                            这个论调更是奇怪。英国是什么基础?瑞典是什么基础?韩国的军用航空工业,相对这两家,不过刚刚起步,就变成了“发展不好”了?市场不会自己送上门,所以要找市场。不瞄最新技术,搞入门中教高教,更没市场,并且和谁一起搞?出钱和人搞技术,在边上也能看会点东西;要是瞄着入门中教高教,别人都是成熟技术,那才是一点东西也学不到。

                                            对于KAI,追求的结果是这个项目赚钱。对于韩国政府,投点钱能学到入门技术,即便不赚也可以接受。KAI只会掏钱,没有自己对市场的预计,洛马说啥就是啥?行啊,论证一下吧。另外汉翔那块资料依据给出来看看?

                                            最后说一句,韩国海军目前有没有正面对抗中或日海军的企图和能力?中日海军别说近几年正式打一次可能性不大,就是真打了,韩国海军一定要掺合?在中日目前体现一定的实力,给朝鲜增加压力是主要任务吧。这烈度高么?这样的使用条件,一艘功能多,使用弹性大的舰船的成本比两艘分工的舰船大?这个目前经济(用少量的船达到尽可能大的威慑力,韩国这块地形势复杂,现有威慑力足够了),日后也经济(有钱也有需要,配齐舰队的时候,宙斯盾也还有足够的战斗力),打起仗来不经济(那就不打,或者不大打,反正有老美)的方案,正是韩国需要的。

                                            无论工业发展,项目推进还是国防政策,制定者都会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主客观条件限制。对于外行来说,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不考虑制定者自身的立场和认识,把问题简单化,只会得到似是而非的结论。而真实的情况,也许就在被轻易忽视的某些可能性中

                                            • 家园 回帖看来是长了...(5)

                                              呵呵...我觉得老兄这个帖子比上一个用心.但是值得商榷的仍然不少.

                                              有几个国家四代下搞得起中教+高教的训练体制?中教+高教,只有在大国才是有经济性的。中小国家中教+同型双座是普遍模式。

                                              按照t50的性能,就是中教的全部科目,同型双座的部分科目,可能还能解决单机训练的部分科目。所以才需要变稳和数据链。

                                              为什么中小的国家搞中教+同型双座?而不是中教+高教?您不是自己也提这个问题么.

                                              其实中小国家搞中教+同型双座的原因小弟上面已经谈的很明白.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更改几字:

                                              经济上有点说不清,但是用途上呢?同型双座(F-16)反而比高教(T-50)的弹性大的多,财政紧张的国家削减同型双座(二手F-16)的购买而选择高教(T/A-50),在下看来也不可取,因为如果对手国家全装备同型双座(二手F-16),作战性能比高教(T/A-50)强的多,全寿命省下那点钱还有意义么?
                                              所以一国财政越吃紧,选择T-50可能性越小.国防是仅考虑人员培训和花钱问题么?养兵是为了打仗的,不是为了装样子的,买武器是来杀人的,不是来秀的.如果要省钱,无国防国家不是更省?

                                              这个定位,风险不小,但是脑子进水还是正常的商业风险?

                                              如您所言,既然知道小国家是中教+同型双座模式,韩国还去搞大国装备的高教?几个大国会买?是不是小弟前文分析的只有美国有可能?那么这么窄的市场,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您说是不是脑子进水?如果您认为还不是,请关注小弟后续文章.至于您随后说

                                              对于目前或即将拥有二手16,看中35又因为亲密度低而采购优先级低的中型国家,t50是现在花钱以后省
                                              突然冒出来中型国家,这样的中型国家怎么定位?请解释.另外您说的中型国家必然在现实中存在典型,请举例.

                                              个人觉得您说的中型国家指有点余钱的,不过这又很矛盾,财政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不要新的同型号或者更好的战斗机?购买二手的F-16,然后考虑T-50?可能类似韩国这样暂时开不上4代又非要YY一下的能这么想吧?不过韩国没有装备二手F-16啊?

                                              如果说是原来就有F-16,但是F-35暂时排不上队的财政比较充裕的国家考虑T-50,理论上有可能,实际上基本没有希望,因为一来往往这样的国家有自己的航空工业,二来这样的国家请您举例(沙特请排除).

                                              洛马当然会护着它的核心技术,韩国人因为学不到核心,就不花钱,不学了?

                                              我可从来没有说过.

                                              太平盛世,一块金饼买个大饼是棒槌;饥荒时一块金饼买块大饼也是棒槌?

                                              例子举的不错,可是小弟觉得您这个例子和航空工业技术市场实际相差甚远.

                                              五常(21世纪之前是4常)垄断下的航空工业技术市场从来都是"饥荒"的,是拿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大饼"--核心技术的.因为这些核心技术,是建立在五常各自的人才,教育,冶金,材料,加工,电子以及完整的风洞群和各型试验台反复试验基础之上的,苏联解体,俄罗斯窘迫到那个程度,依然没有向任何国家出口自己的核心技术.而没有核心技术,You are nothing.如果想花钱买核心技术,参考花冤枉钱最多的印度.

                                              说句棒槌当然简单,韩国人做了点什么?这点经验对韩国航空工业的意义有哪些?

                                              我后续会说明,到时再揪住不放不迟.

                                              韩国模仿瑞典现在的模式的确是可行的。

                                              您赞同我的观点,谢谢!

                                              不管发动机,学习气动,大力气花在火控电战和导弹上。在这些可选择的突破点上,说瑞典基础和水平高于中国,没什么大问题吧。我没指明,误解了也是正常,不过自己发挥,立个投入产出论的靶子,我怎么觉得又有论战的调调了?

                                              我依旧严重的怀疑您的军事常识和对世界军用航空工业的认识.瑞典的发动机怎么来的?谁研究的?线传呢?气动方面瑞典是自己吹风的么?火控雷达只能说各有胜负,导弹瑞典还是别和中国比了.就您说的这些突破点,怎么看出瑞典基础和水平高于中国?其他国家不过是在这五常的寡头竞争间取得一点联合垄断下的东西,用五常中某一位或者某几位给的东西做二次开发而已,核心技术基本没有,尤其是飞控和线传全没有.

                                              我认为您本来谈的是军事航空工业体系,您说

                                              而说到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和瑞典比较,韩国技术基础差得远。和中国比,技术水平也差(没那么远就是了)
                                              是不是在对比中,瑞,韩的军用航空体系呢?我随后回复说体系上不能说瑞典比中国强,结果您现在又部分否认,说:"在这些可选择的突破点上,说瑞典基础和水平高于中国,没什么大问题吧。"但是,如上文分析,在这些您指出的"可选择的突破点"上,我几乎没有发现瑞典比中国强的,反而比中国弱的,基础不足的一大片.另外,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说瑞典比中国强,这个是您的本意吗?您和我在讨论什么?请回到您最初要证明的逻辑上来,不要拐弯.

                                              瑞典在军用航空电子的某些方面比中国强一些,这个我承认,但是您修正之后的论点依旧不能证明您当初的本意,瑞典军用航空体系比中国的强.不能说因为瑞典军用航空电子的某些方面强比中国强,所以瑞典军用航空体系比中国的强.举例说:"二战日本有大和,所以日本比美国强."有道理么?

                                              这个论调更是奇怪。英国是什么基础?瑞典是什么基础?韩国的军用航空工业,相对这两家,不过刚刚起步,就变成了“发展不好”了?

                                              您之前说

                                              而说到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和瑞典比较,韩国技术基础差得远。和中国比,技术水平也差(没那么远就是了),更重要的是,缺市场。
                                              这个是您在讨论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吧?您是在说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现在不怎么样吧?我认为从您的这段发言中可以看出,您预计韩国军用航空工业以后的发展也很艰难,而艰难的重要原因您认为是没有市场.这样理解有错吗?这样的发展观念,怎么能发展的好呢?所以我说
                                              怪谁?市场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技术更不会.西欧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多了,人家的航空工业怎么发展的那么好?瑞典,英国军用航空怎么样?自己发展的不好怪市场,有道理么?
                                              请问我这个论调奇怪么?

                                              市场不会自己送上门,所以要找市场。不瞄最新技术,搞入门中教高教,更没市场

                                              第一句很正确,第二句开始我和您意见不一.您前边说中教+同型双座是目前最成熟的小国模式,而且您认为T-50作为颠覆传统训练观念的飞机是创新.那么仅仅从观点上来看,是不是新的训练方法一出来就有那么多国家都会选择呢?谁更没有市场?实际上高教T-50只有韩国这个生产国装备了,而中教K-8不仅中国用,巴基斯坦等等国家都在用,埃及甚至进口生产线.谁的观点更没有说服力?

                                              您也说韩国这样的国家出钱和人是学技术的,而且必须学核心技术,不学韩国航空工业没有丝毫前途,从这个观点来看,像韩国这样没有丝毫基础的国家瞄着高教搞,同时学洛马的技术,能学到核心?前边我已经分析烂了吧?

                                              并且和谁一起搞?

                                              请关注续文.

                                              出钱和人搞技术,在边上也能看会点东西;要是瞄着入门中教高教,别人都是成熟技术,那才是一点东西也学不到
                                              洛马搞3代底子的T-50,可以说飞控早已经编好了,要是你以为洛马调试时候拿着源代码到现场,你当洛马棒槌?加密好的飞控程序,从飞机导出到外场调试计算机,外场调试计算机只要(而且只能)调节一些参数就可以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建立模型设计的?洛马会讲多少?在边上看会什么?能在边上看会洛马设计看懂洛马加密的参数和模型,韩国人什么样的天分?航空工业这么不值人一看?而且就算出钱,调节的时候让不让韩国人在场还是问题.韩国人那时又学到什么?以为自己出了钱就能买来平等了?参考中国汽车合资企业的中方学习到什么汽车核心技术.

                                              中教您别急,请关注续文.

                                              对于KAI,追求的结果是这个项目赚钱。对于韩国政府,投点钱能学到入门技术,即便不赚也可以接受。

                                              投大把的钱学皮毛,显然不划算.请关注续文.

                                              KAI只会掏钱,没有自己对市场的预计,洛马说啥就是啥?行啊,论证一下吧。

                                              我可没有说KAI只会掏钱!更没有说过KAI没有自己的市场预计!如果我说了,请指出.

                                              我的意思是说洛马主导T-50项目.

                                              另外汉翔那块资料依据给出来看看?

                                              汉翔做完IDF之后做了什么项目?从IDF项目中汉翔学习到什么?从这两方面不能说明汉翔在IDF之后,也就是T-50项目之前的实力和水平么?更何况KAI没有吞并汉翔,而是招了汉翔的部分工程师.个人认为在了解以上情况之后,我的推理可以接受.

                                              IDF的资料满天飞,自己读读,不懂可以拿出来讨论,怕什么?

                                              最后说一句,韩国海军目前有没有正面对抗中或日海军的企图和能力?中日海军别说近几年正式打一次可能性不大,就是真打了,韩国海军一定要掺合?在中日目前体现一定的实力,给朝鲜增加压力是主要任务吧。这烈度高么?这样的使用条件,一艘功能多,使用弹性大的舰船的成本比两艘分工的舰船大?这个目前经济(用少量的船达到尽可能大的威慑力,韩国这块地形势复杂,现有威慑力足够了),日后也经济(有钱也有需要,配齐舰队的时候,宙斯盾也还有足够的战斗力),打起仗来不经济(那就不打,或者不大打,反正有老美)的方案,正是韩国需要的。

                                              不要什么项目都要先考虑钱,先考虑经济,按说我学经济的应该更倾向于经济方面吧?

                                              韩国有没有对抗中日的企图和能力?没有?为什么要搞苏岩礁问题?为什么要搞教科书问题?为什么要抢中国的文化遗产?为什么隔着朝鲜要中国的长白山?为什么要和日本搞独岛问题?一旦弄出这些问题来,对抗不对抗是不是韩国人说了算?就算韩国不找事,不能制造事端?日本不是一向有这个传统的么?扩张时期的日本可以为了扩张制造事端,崛起的中国会不会?谁说了算?给朝鲜海军加压力用的着宙斯盾?而且,有宙斯盾也白搭,朝鲜还有原子弹呢!韩国真的要灭金同学,金同学会不用?手握原子弹的金同学和手握原子弹的大陆是一种思维么?宙斯盾能用来杀北方的士兵,原子弹不能用来杀南方的士兵?什么道理?那在金同学看来原子弹投到宙斯盾舰队附近行不行?

                                              回到我的观点,韩国其实面临的压力不小,它往往挑起争端,周围一圈国家和它都有争端,而且主要矛盾集中在中日两个强国身上,这种情况还能像您这么高枕无忧,而且料定中,日之争使韩国可以避开锋芒,韩国海军可以洗洗睡了.

                                              如此情形,您如果还坚持韩国宙斯盾还应该这么建,这么建更划算,我佩服您!

                                              无论工业发展,项目推进还是国防政策,制定者都会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主客观条件限制。对于外行来说,没有准确详细的资料,不考虑制定者自身的立场和认识,把问题简单化,只会得到似是而非的结论。而真实的情况,也许就在被轻易忽视的某些可能性中

                                              您不觉得您这样像官样文章?怎么我觉得像遇到了晚清时期的"清流派"?立意是这么提升的?或许我之前没有写出对KAI的分析,但是,是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说出观点还没有论证完毕就是片面的考虑?那我仅举两个例子问问您,您觉得自己论证中国,瑞典,韩国的航空工业比较和韩国宙斯盾有没有考虑完整您就下结论了?

                                              • 家园 没写就是没写,不用“或许”了。

                                                或许我之前没有写出对KAI的分析,但是,是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说出观点还没有论证完毕就是片面的考虑?
                                                没写就是没写,不用“或许”了。不只是没写出来,是一点相关的思想都没体现出来,除了"关注续文",不过没关系,现写来得及。老兄对t50项目的观点,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的典型例子。

                                                老兄的想法,非黑既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从第一个回帖就误读我的意思,纠缠于文字之间的主要原因。既然被误读了,那就完整的说说我的意思。

                                                对于t50项目,老兄的观点始终是静止的。

                                                首先,t50项目不是昨天想出来,今天就造的。从立项开始,已经搞了十多年了。立项的时候,项目的市场是怎么判断的?911以后又是怎么判断的?对2011年的市场又是怎么判断的?韩国人是立项的时候就是棒槌的呢,还是这几年慢慢棒槌的?如果说立项的时候就棒槌了,那时候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四代机进度怎样?如果说这几年慢慢棒槌,这些年发生的对教练机市场有影响的事件,那些是韩国人棒槌了没预计到,哪些是想都想不到?当然,没有写出来不等于没有考虑,不过老兄笔风甚紧,前文是一点都没涉及。老兄也不必费劲驳了,把杳如黄鹤的“续文”给生出来即可,这点东西不会比回篇帖子更花时间吧,如果资料观点都有了的话。

                                                对于t50对韩国的意义,老兄的观点也是静止的。

                                                韩国人自己想过买到核心技术了么?我怎么感觉是老兄设定韩国人要买核心技术,然后没买到,就是棒槌呢?参加军用飞机的设计,学习点不那么核心的技术,以此为基础,进可以作为发展核心技术的起点,退可以改进非核心技术,这是棒槌的算计?如果t50亏了,学到的技术值不值?印度人已经用很多例子证明他们的不思进取,韩国人呢?韩国人没说出来,就当不值?未必吧。做学徒的,学三年做三年,除了吃住,一子没有。在六年头上看,亏;看十二年?也许就是赚的。从哪儿看出来韩国是阿三这德行的?当然,老兄认为,那小学徒六年头上是棒槌,十二年就不是,最后一个饼能吃饱,前面吃过的饼都是浪费,那也行,可以理解。反正"关注续文"呗。

                                                不过就是这“两个静止”,让我对“续文”里面的论点不抱希望。有多少资料,写多大文章。推测没问题,把自己推测当事实就是问题。t50前途堪忧,韩国人得不偿失,这是各家各说。KAI是棒槌遭忽悠,这叫忽悠人。

                                                老兄对着回帖大概只关注着驳斥了,上下文是一概不管。中国的航空工业,摊子大,东西全。瑞典和韩国呢,摊子小多了。摊子大小用得着比么?这不棒槌都知道,有啥讨论的?要比,当然是小摊子的内容比,这又不是建国xx年成就展,大摊子不说,会显得没成就。瑞典有基础,有经验,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国经验基础差些,但中国国内市场就大,可以以自用为主,考虑出口的模式来发展新机型。而韩国市场小,其要发展新机型,并获得利润,那就得考虑市场为主,兼顾自用。高端教练机是韩国瞄准的市场。搞中教没出口市场,搞t50目前出口市场不大,但日后可能有更大的市场,韩国又需要参与新机型获得经验,那它应该选择啥,不是很清楚的么?值不值的问题,已经讨论过了吧。

                                                飞机买回来,平时要训练,战时才打仗。如果打仗可能性不大,教练机又能部分的实现战斗机的日常训练科目,f16+教练机的组合在平时使用成本就比纯f16机队低。由此带来后勤复杂化的成本能否抵消使用成本的增加?没人会说,打仗可能性不大,16都不用买吧,展示实力,保持空军技战术水平不可能靠飞行寿命快到的老掉牙飞机吧。对于在教练机里面作选择的国家,买t50还是买k8或者其它,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现在花钱日后省(如果t50能完成四代机大部分教练任务)还是现在省日后花钱(到时候为四代机重新买教练机)?这个是风险,但是不是棒槌出来的风险?

                                                jas39发动机是拿来的,韩国那基础,发展的时候不用管发动机,想学也难。saab的气动设计水平如何不是只有一个吹风,吹风只是验证和改进的依据,Saab2102-2110谁搞出来的?39上天的时候,中国的飞控和火控是啥水平?看得见10号,看不见saab的研究水平就说都比中国弱了?不又是一个(瑞典人)没写出来(老兄)就不考虑的例子么

                                                另外核心到底买不买得到?10的飞控和火控里多少是某小国的,多少是香水国的,又有多少是北方邻居的?众说纷纭中各人有各人倾向的消息来源,但真实情况,20年内能说清就不错了。至少说明一点,核心不是一点都买不到的。买不到核心的时候,先学点非核心,到时候有好运气,也更识货,上手快,这就是棒槌?

                                                韩国其实面临的压力不小,它往往挑起争端,周围一圈国家和它都有争端,而且主要矛盾集中在中日两个强国身上,这种情况还能像您这么高枕无忧,而且料定中,日之争使韩国可以避开锋芒,韩国海军可以洗洗睡了

                                                韩国和周边国家的确多有争端,但远东中美俄的对立是个大背景,中日的对抗是个小背景,出现事端中或日多大程度上依靠直接的军事手段,它们要不要考虑对抗起来是不是中或日自己说了算?即便采取军事手段多大可能性升级为高烈度对抗?为这个可能性韩国愿意多花几亿啊。正是因为在风暴的中心,韩国面对的军事压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还是可以海上挺放心的转转的。

                                                言官论事,断章取义,脱离实际,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乃是痼疾。韩国人不少事办的的确惹人厌,不过,孤立静止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多半营养也不足。

                                                关于瑞典中国的水平问题,个人觉得再说下去就是比谁红谁白了,因为谁也没真相在手。我就不口水了。

                                                而不管宙斯盾还是t50,我只是认为,基于某些老兄没提到的可能性,韩国人未必是老兄所谓的棒槌。如果全面思考过了,即便老兄日理万机,也请在续文里提示个一句两句。程度的倾向性是因人而异的,想都没想就下结论是另外一回事。

                                                • 家园 回帖看来是长了...(10)

                                                  该讨论的,还是得讨论.

                                                  没写就是没写,不用“或许”了。不只是没写出来,是一点相关的思想都没体现出来,除了"关注续文",不过没关系,现写来得及。老兄对t50项目的观点,才是“没有写出来就等于没有考虑”的典型例子。...老兄也不必费劲驳了,把杳如黄鹤的“续文”给生出来即可,这点东西不会比回篇帖子更花时间吧,如果资料观点都有了的话。

                                                  别着急,IDF的资料和小弟对汉翔的观点以及补充说明先奉上,来日方长么.

                                                  老兄的想法,非黑既白...对于t50项目,老兄的观点始终是静止的。...对于t50对韩国的意义,老兄的观点也是静止的。

                                                  哦?呵呵...先下结论的结果不太好(比如小弟先说T-50项目韩国人是棒槌),因为结论需要论证.

                                                  首先,t50项目不是昨天想出来,今天就造的。从立项开始,已经搞了十多年了。立项的时候,项目的市场是怎么判断的?911以后又是怎么判断的?对2011年的市场又是怎么判断的?韩国人是立项的时候就是棒槌的呢,还是这几年慢慢棒槌的?如果说立项的时候就棒槌了,那时候政治,经济形势如何?四代机进度怎样?如果说这几年慢慢棒槌,这些年发生的对教练机市场有影响的事件,那些是韩国人棒槌了没预计到,哪些是想都想不到?

                                                  呵呵...慢慢来.

                                                  韩国人自己想过买到核心技术了么?我怎么感觉是老兄设定韩国人要买核心技术,然后没买到,就是棒槌呢?参加军用飞机的设计,学习点不那么核心的技术,以此为基础,进可以作为发展核心技术的起点,退可以改进非核心技术,这是棒槌的算计?如果t50亏了,学到的技术值不值?

                                                  您前边说:"太平盛世,一块金饼买个大饼是棒槌;饥荒时一块金饼买块大饼也是棒槌?"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说买核心技术?这个不是我设定的吧?至于应该学习什么...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还是请您关注续文.

                                                  ---------------------

                                                  老兄对着回帖大概只关注着驳斥了,上下文是一概不管。中国的航空工业,摊子大,东西全。瑞典和韩国呢,摊子小多了。摊子大小用得着比么?这不棒槌都知道,有啥讨论的?

                                                  对比您之前的原文:

                                                  而说到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和瑞典比较,韩国技术基础差得远。和中国比,技术水平也差(没那么远就是了)

                                                  您到底在对比什么?什么是您的本意?莫非小弟理解有问题?小弟不需要再次叙述一遍个人观点吧?到底是谁不管上下文?

                                                  ---------------------

                                                  韩国市场小,其要发展新机型,并获得利润,那就得考虑市场为主,兼顾自用。高端教练机是韩国瞄准的市场。搞中教没出口市场,搞t50目前出口市场不大,但日后可能有更大的市场,韩国又需要参与新机型获得经验,那它应该选择啥,不是很清楚的么?

                                                  小弟怎么觉得您的逻辑有点偏向于"存在即合理"呢?

                                                  值不值的问题,已经讨论过了吧。

                                                  您讨论过了,我还没有啊.

                                                  ---------------------

                                                  飞机买回来,平时要训练,战时才打仗。如果打仗可能性不大,教练机又能部分的实现战斗机的日常训练科目,f16+教练机的组合在平时使用成本就比纯f16机队低。由此带来后勤复杂化的成本能否抵消使用成本的增加?

                                                  您自己不是也在疑问么?教练机必须规模装备,才能体现效益吧?那么有多少国家能有财力规模装备高教的?不还是大国么?4代价格高昂,所以T-50能钻这个空子,而且T-50能部分模拟4代品质.那么按照您的逻辑,怎么处理飞机模拟器替代高教的问题?模拟器和真家伙的布局以及部分感觉还是一模一样的呢!在座舱环境和部分操控方面比T-50来的更真实.另外还必须考虑,节省的钱能否抵消国防的减少造成的一旦开战,国民经济损失呢?国防降低到多少才合理?

                                                  ---------------------

                                                  对于在教练机里面作选择的国家,买t50还是买k8或者其它,除了政治方面的考虑,现在花钱日后省(如果t50能完成四代机大部分教练任务)还是现在省日后花钱(到时候为四代机重新买教练机)?

                                                  考虑详细一点问题不就成为:做选择的国家有哪些类型?他们都需要什么样的教练机?需要什么样的训练模式?中+高还是中+同型还是其他?这不又回到前面了吗?

                                                  请分类并比较详细的说明,不要前边分类站不住脚后面就笼统的说.

                                                  ----------------------

                                                  jas39发动机是拿来的...

                                                  人家用的中推能拿到全套资料和基本全套的工艺,通用还给辅助修改.中国的发动机技术上哪里拿?这种情况下中国硬是依靠一个体系下的一些个衍生机实物(CFM-56)和另外一个体系下的大推实物(AL-31F)搞出自己的大推,而且还比较先进(太行的数字控制相对AL-31F的机械控制)谁比谁强?

                                                  saab的气动设计水平如何不是只有一个吹风,吹风只是验证和改进的依据,

                                                  不能自己吹,不就是没有相关试验设施的基础么?

                                                  Saab2102-2110谁搞出来的?39上天的时候,中国的飞控和火控是啥水平?看得见10号,看不见saab的研究水平就说都比中国弱了?不又是一个(瑞典人)没写出来(老兄)就不考虑的例子么

                                                  谁在静止的看问题?您比较的航空工业是不是在说现在?那么提之前干什么?您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人领先世界的时候美国那地方还是一片森林呢!所以中国现在比美国强的多?"像不像阿Q同学说:"老子先前比你阔气的多?"

                                                  关于瑞典中国的水平问题,个人觉得再说下去就是比谁红谁白了,因为谁也没真相在手。我就不口水了。

                                                  您最初的逻辑是什么?是不是您认为从航空工业体系来看,瑞典比中国强?还要我引用多少次您的原话?

                                                  而说到韩国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和瑞典比较,韩国技术基础差得远。和中国比,技术水平也差(没那么远就是了)

                                                  ----------------------

                                                  另外核心到底买不买得到?10的飞控和火控里多少是某小国的,多少是香水国的,又有多少是北方邻居的?众说纷纭中各人有各人倾向的消息来源,但真实情况,20年内能说清就不错了。至少说明一点,核心不是一点都买不到的。

                                                  呵呵...您说的核心是什么?买到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小弟所言的核心是技术.当时引进SU-27,俄罗斯的水平还是模拟,中国能从模拟飞控直接看出线传代码来?俄罗斯连机械控制的发动机都不给生产线,后几年经济不错的情况下刚研究出的线传能给源代码?以色列自己的幼狮线传核心还是通用的,而且通用根本不会给核心源代码(参考前边举的例子,美国和英国关于F-35的争执).另外,幼狮和J-10根本不是一个用途,一个侧重对地,一个侧重截击+格斗,源代码一样?法国更不会,出口源代码和出口M88发动机工艺是一个性质,他能么?我们得到的或者说我们买到的,是线传的实物,不是核心代码.我们买到的,是雷达的部分元件,不是元件生产工艺.依照实物,我们投入巨大的精力弄明白原理,然后自己做出来,这样的国家,谁敢小看?老美敢把东西卖给印度,他卖给中国试试看!

                                                  ----------------------

                                                  买不到核心的时候,先学点非核心,到时候有好运气,也更识货,上手快,这就是棒槌?

                                                  这句话是说韩国吧?前半句我赞同,但是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更有效果?一直学习非核心到什么时候?非核心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是不是还要继续学习?到什么时候有好运气?它一定来?依靠好运研究东西?

                                                  ----------------------

                                                  韩国和周边国家的确多有争端,但远东中美俄的对立是个大背景,中日的对抗是个小背景,出现事端中或日多大程度上依靠直接的军事手段,它们要不要考虑对抗起来是不是中或日自己说了算?即便采取军事手段多大可能性升级为高烈度对抗?为这个可能性韩国愿意多花几亿啊。正是因为在风暴的中心,韩国面对的军事压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还是可以海上挺放心的转转的。

                                                  朝鲜半岛本身就是一个跳板,二战之后,美国处在顶点,美国人在朝鲜扩张一下势力,当时中国没有实力,所以推到38线,现在中国处在上升期,还好说一点,发展么,一旦中国国内经济上升到顶点或者出现严重瓶颈或者国内出现重大矛盾(参考中国近年来经济局势和外部形势),韩国再这么挑衅,发不发生什么情况,谁说了算?小弟承认中国的脾气不错,但是老实人欺负个一回两回还行,欺负个十回八回试试!有疑问的参考越南.一旦发生情况,像韩国这样敢公然声明不和老美一起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老美会不会让韩国人好好吃个教训再出手相助?至于您担心的中国和日本,现在的经济倒是有一体化越来越强的趋势,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也越来越现实,日本人也只是喊喊东海石油开发.哪像韩国抢中国文化遗产的?哪像韩国人隔着国家公然要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好歹还是个岛,双方有争议不假,但日本人在岛上动作也不大.哪像韩国直接占了落潮才冒出来的苏岩礁,还在上面放雷达的?处在风暴的中心不错,还算安逸不假,但是能放心几天?硬要引火烧身而不自知,怪谁?

                                                  船型这么选,还是丝毫没有毛病?佩服!

                                                  言官论事,断章取义,脱离实际,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乃是痼疾。

                                                  赞同!

                                                  而不管宙斯盾还是t50,我只是认为,基于某些老兄没提到的可能性,韩国人未必是老兄所谓的棒槌。如果全面思考过了,即便老兄日理万机,也请在续文里提示个一句两句。程度的倾向性是因人而异的,想都没想就下结论是另外一回事.

                                                  呵呵...我说的棒槌是指在现实情况下,可能的策略中选择最差的一个.只能慢慢叙来了,对不住您的,多包涵.

                                                  • 家园 就等没有“关注续文”的日子了

                                                    韩国可以以瑞典目前的优势为发展方向,但由于其基础的薄弱,选择适合自己的起点入手,叫做存在即合理?以韩国航空工业可能发展的模式或者领域为基础比较其和瑞典,中国的情况,需要不需要把中国大摊子里的东西都扯进来?韩国航空工业可能发展的模式或者领域是讨论的前提,基于此要不要看发动机?要搞也搞不成,没什么可以说的。枉顾前提,不就是不看上下文?扯一句鹰狮的发动机,就是说瑞典都不想搞,韩国也就不用搞,这是抹杀太行的地位?

                                                    没有相关基础设备就是设计能力不行?静态的看问题,就是只看现在不看历史。三百年的国家发展和10年的飞控发展是一回事?在真理上多走出几步,自己立靶子自己打很好玩?论战的核心技术,老兄倒是不用学了。

                                                    小弟所言的核心是技术.当时引进SU-27,俄罗斯的水平还是模拟,中国能从模拟飞控直接看出线传代码来?俄罗斯连机械控制的发动机都不给生产线,后几年经济不错的情况下刚研究出的线传能给源代码?以色列自己的幼狮线传核心还是通用的,而且通用根本不会给核心源代码(参考前边举的例子,美国和英国关于F-35的争执).另外,幼狮和J-10根本不是一个用途,一个侧重对地,一个侧重截击+格斗,源代码一样?法国更不会,出口源代码和出口M88发动机工艺是一个性质,他能么?我们得到的或者说我们买到的,是线传的实物,不是核心代码.我们买到的,是雷达的部分元件,不是元件生产工艺.依照实物,我们投入巨大的精力弄明白原理,然后自己做出来,这样的国家,谁敢小看?

                                                    我倒是没小看,老兄非得觉得被小看了,看谁都像五分党?先说一句,买到的到底是啥,解密后见分晓,我认同的消息来源没说这么保守。就算按照老兄的说法,中国也没买到所谓的核心,中国为此花了多少成本?花了钱没买到是不是棒槌?韩国是不是就要买这点买不到的代码?搞不到代码,从飞行测试,部分元件和资料,韩国能不能自己反向,或者发展出,至少是部分技术和工艺?那它为此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值不值?哪些证据可以证明,韩国也是阿三不思进取的德行以至于他们买了东西仿都仿不好?前文还是一字不吐。行啊,现找资料挺麻烦的,老兄慢慢写续文吧,写出来价值总是增加的。

                                                    一直学习非核心到什么时候?非核心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是不是还要继续学习?到什么时候有好运气?它一定来?依靠好运研究东西?

                                                    t50之前非核心的东西学了多少?基本掌握了?啥时候掌握的?

                                                    想学瑞典的,没好运自己研究,有好运来时候抓机会加快进度,这叫做风险,不叫棒槌。没那么大追求的,掌握非核心,做好部件商,有了好运气,多学点增加竞争力。老兄的聪明方案呢,可以先写么,这个不用找资料了吧。

                                                    现在中国处在上升期,还好说一点,发展么,一旦中国国内经济上升到顶点或者出现严重瓶颈或者国内出现重大矛盾(参考中国近年来经济局势和外部形势),韩国再这么挑衅,发不发生什么情况,谁说了算?小弟承认中国的脾气不错,但是老实人欺负个一回两回还行,欺负个十回八回试试!有疑问的参考越南.一旦发生情况,像韩国这样敢公然声明不和老美一起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的,老美会不会让韩国人好好吃个教训再出手相助?至于您担心的中国和日本,现在的经济倒是有一体化越来越强的趋势,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也越来越现实,日本人也只是喊喊东海石油开发.哪像韩国抢中国文化遗产的?哪像韩国人隔着国家公然要中国领土的?钓鱼岛好歹还是个岛,双方有争议不假,但日本人在岛上动作也不大.哪像韩国直接占了落潮才冒出来的苏岩礁,还在上面放雷达的?处在风暴的中心不错,还算安逸不假,但是能放心几天?硬要引火烧身而不自知,怪谁?

                                                    中韩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多大?越南是啥情况?几成为给美苏看,几成为了保持对柬埔寨的影响,几成是国内矛盾?咬人的狗不叫。韩国闹的凶,就是不准备动手。国际形势如果变化,四年后三艘宙斯盾都入役了,新舰也可以动手造了,真正风险有多大?对于这种风险,分工搞2舰,成本要增加多少?战斗力提升呢?成本并不只有造价,多出来的舰员,维护人员和成本,包括战斗力形成的延迟老兄分析了?这个,没看到“续文”预告啊。

                                                    船型这么选,还是丝毫没有毛病?佩服!

                                                    世界上从来没有丝毫没毛病的选择。取舍取舍,有取有舍。取舍不当,是预见性问题,价值观问题,还是私心作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想着丝毫没有毛病的,才是真棒槌。

                                                    另外续文里不如分析一下台湾当时的防守政策,军事方面资金流向,洛马对市场的预计,韩国对台湾的态度,汉翔自己的资本,不然这上策,感觉和台湾的法国新玩具差的不远。

                                                    写了这么多,成了出题的了,也真无趣。用了这么多问句,还是前面的意思,倾向性不需要辩论。至于没想到就下结论还是倾向性差异,这本身也是个有倾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倒是好解决。等老兄文章里啥时候没“关注续文”了,就明白了。

                                                    • 家园 回帖看来是长了...(13)

                                                      呵呵...老兄有没有发现自己帖子的一个特点呢?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小弟一直讨论的是T-50教练机项目,结果您现在有离题越来越远的趋势.我发现老兄的帖子中涉及的问题范围也越来越窄,仅仅剩下和小弟争论的这么几个问题:瑞典和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孰强孰弱,韩国在T-50项目之前到底应该选择怎么发展,韩国宙斯盾建造合理性问题,以及让小弟继续搜集资料证明台湾上策可行性.

                                                      对于瑞典和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孰强孰弱的争论,小弟的观点是请您回到您发表原话的出发点来,如果您的原话由于您的仓促造成表达不清,继而造成小弟的误解,那么您是否可以说明呢?人非圣贤.小弟已经举出大量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了,如果您依旧坚持中国比瑞典航空工业水平差,那么您能不能举出实际的例子而非您所言的众说纷纭的情报来证明自己观点呢?

                                                      至于韩国在T-50项目上应当如何发展,小弟自然会说明自己的逻辑,但是小弟也发现没有例证支撑的情况下,正确的逻辑也不会得到承认.所以,小弟想改变思路,先奉上资料若干,随后叙述自己观点.当然,资料要能支撑论点,就必须严谨,为防止小弟再次犯错,小弟一定加强资料的准备工作.

                                                      韩国宙斯盾是否合理,本身作为小弟所言的,韩国人现在存在过分膨胀和盲目要求的趋势的一个例子,小弟不打算进一步阐述,它和讨论的主题--T-50项目得失联系不大,而且是非自有公论.如果您想继续讨论,请您开专帖,小弟自会前往拜会.

                                                      至于让小弟继续搜集资料证明台湾上策可行性,您说

                                                      另外续文里不如分析一下台湾当时的防守政策,军事方面资金流向,洛马对市场的预计,韩国对台湾的态度,汉翔自己的资本,不然这上策,感觉和台湾的法国新玩具差的不远。

                                                      小弟在吊了这么多书袋的前提下倒是想问:

                                                      在T-50项目确立的1997年,

                                                      中国有多少常规导弹覆盖台湾各要地目标?

                                                      中国有多少3代机可用于争夺海峡制空权?

                                                      中国有多少现代化舰艇封锁台湾?

                                                      中国会不会用核武器核平台湾然后收复?此举会造成什么影响?

                                                      台湾的防守政策和资金流向和上策有关系吗?

                                                      1996年之后,台湾可以拿那么多钞票交保护费,掏不出来钱研制新装备?(台湾不是纯属没有战略眼光么?)如果不是,请例证之.

                                                      洛马对市场的预计上面已经讨论过了,F-404系列只装备一型战斗机,而且在未来面临严重危机,考虑到F-404改进型投入的资金以及维持生产线,工厂和研发队伍,谁在洛马那个位置都会那么办吧?没有F-404发动机的市场也得找来!这个还需要资料来说明么?您有不同观点,请拿资料反证之.

                                                      韩国人离开了洛马还能维持自己的飞机生产线么?如果不是,请例证之.

                                                      韩国还得找人带自己,韩国对台湾态度是决定因素么?恐怕得美国人发话吧?如果不是,请例证之.

                                                      美国人会不会同意?我前文不是已经分析过了么?更何况台湾如果加入的话不是市场?不能分担资金风险?

                                                      汉翔自己的资金多少没有关系,只要台独有战略眼光拿钱就行,搞航空的谁不从政府拿补贴?至于汉翔的设计功力就更不用担心了,以前没有的时候不是也能做IDF么,现在有一点了,再考虑到T-38和F-5之间的关系,怎么就配合不好洛马设计个"教练机"?请例证之.

                                                      台独当时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军事航空工业水平,但是一点不动作造成机会丧失,这个在老兄眼里就是合理的?

                                                      硬说别人没有考虑周全,老兄什么时候能对中国的航空工业这么宽容呢?

                                                      另外,之前讨论的高教问题呢?之前讨论的汉翔作用问题呢?老兄一直坚持小弟的观点是"说到底还是资料不足",那么这些问题现在资料足不足?能不能说明小弟的论点呢?如果不能,您的资料在哪里?

                                                      的确,谁的资料都不会那么充裕,大家也仅仅是得到一个片面的真实.

                                                • 家园 先赞一个!

                                                  态度摆正了好说事情.

                                                  越来越严肃的讨论,正是我期待的.花一下!

                                                  • 家园 说到底,就两个问题,知不知道和倾向性

                                                    要考虑战争条件下的生存性,也要考虑和平条件下的经济性。到底那个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其实没大的争论价值,各人因背景,地位,性格的不同而倾向性不同,争论起来多半是口水贴。但如果直接否定一个,就不客观。如果是考虑了再否定的,至少要提一下。

                                                    生存性和经济性的矛盾,f35没有很好的解决。对于有一定规模机队又没迫切的战争压力的国家,准四高教是个不错的选择。t50能不能撑到这个市场真正出现?不确定。但考虑到超7这么多年的坎坷,说t50是脑残项目,未免苛刻。

                                                    业余爱好者的推测,本来就可能忽略某些专业性强的内容而导致偏差。对于建立在推测上的观点,话说的太绝对,影响对新资料的认识,对自己认识的提高,也不是个好事情吧

                                                    • 家园 回帖看来是长了...(6)

                                                      前文说汉翔流失的人才是韩国人的家庭辅导员,其实是留了一个花头.

                                                      为什么称为家庭辅导员而不是家庭教师?小弟可不赶港台日的时髦,而是小弟认为汉翔流失人才的设计功力和基础还称不上"老师"一词,"老师"是给航空工业的大大们专用的.而且韩国人跟着洛马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本以为提出这个论点,各位参考一下IDF的研制过程,以及当时通用包括洛马的表现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结论,结果小弟不得不自圆其说.以下部分如果您熟悉的话,直接看黑字.

                                                      首先回顾台湾省在研制IDF之前的航空工业发展,业内基本已经有定论,在<航空知识>2006年<IDF完全档案>一文中有言简意赅的总结:

                                                        台湾的航空工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早的研发单位被称为航空工业发展中心,简称航发。航空工业发展中心是在原空军技术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创建目的就是发展台湾自身的航空工业,一方面在军用技术上满足自身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也想在民用航空技术上有所发展。

                                                        航发成立后,台湾在空军内部挑选了20名在航空维修方面有经验的工程人员,在前"黑猫"飞行员华锡钧的带领下前往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进行航空工程实习。此时洛克希德公司正在生产P-3、S-2、C-141、C-5、F-104等飞机,但并未让台湾的学员参与这些军机的设计制造,而是安排他们参与L-1011宽体客机的设计。这些学员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参与飞机的设计工作,这段实习经历为这些学员们带来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和飞机设计知识,为日后开展台湾自身在航空方面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0年3月6日,台湾赴美学员结束了在洛克希德的学习返回台湾,随即投入到台湾自身的航空工业建设中去。

                                                        台湾航发中心的第一个作品是"介寿号"教练机。这种活塞式单发并列双座教练机是由美国塞斯纳公司设计、台湾生产的飞机。由于美国在设计"介寿号"没有投入多大精力,因此在1968年台湾开始生产这种飞机的时候,飞机本身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飞机进入螺旋后不易改出是其致命伤。台湾赴美学习的工程人员回到台湾后便开始着手对"介寿号"的改进,他们尝试给飞机安装抗螺旋伞和腹鳍。但由于飞机气动设计存在问题,经过试飞后他们发现改进工作并无多大成效,不久后放弃了这项工作。

                                                        航发中心真正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作品是"中兴号"教练机。这架飞机的构想始于台湾人员在美学习期间,返回台湾后开始作为T-28教练机的换代方案正式提出研制计划。一开始新教练机的处境并不好,一方面台湾在航空方面的工业基础薄弱,没有风洞等测试设备,经费也不足;另一方面台湾政府内也存在很多对自行设计飞机的不信任意见。经过论证后,航发中心决定在T-28教练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练机研制计划于1970年11月正式展开。新型教练机被正式命名为T-CH-1"中兴号",寓意台湾航空工业由此型号而开始中兴。"中兴号"飞机的总体气动和结构基本与T-28类似,采用了T-28的起落架。发动机最终选择了莱康明公司的T-53-L-701型涡轮螺桨发动机,该发动机功率较大,这使得"中兴号"的动力性能与二战末期的活塞式战斗机处在一个水平上。

                                                        1973年9月2日"中兴号"的原型机出厂,11月23日原型机成功首飞。随后根据军事需要,该机在机翼下增加6个挂点,并安装机炮,使其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和空战能力,此后该机投入量产。经过台湾空军的实际使用,反映该机性能比T-28飞机好,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中兴号"教练机一直服役到1993年退役,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涡桨发动机的教练机。

                                                        就在"中兴号"飞机的设计过程中,航发中心逐步扩大研发范围,开始与美国合作生产"中正号"战斗机(F-5E)并开始研制XC-2中型运输机。XC-2是一个失败的设计,经过多年努力后飞机的性能却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最终停止发展。

                                                        1975年台湾空军提出自行研制中/高级喷气式教练机,用于取代使用多年的T-33教练机,要求飞机最大速度接近声速。航发中心经过研究后认为单凭台湾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设计,于是开始寻求对外合作。此时美国诺斯罗普公司正在协助台湾生产F-5E战斗机,经过协商后,诺斯罗普公司同意与台湾共同研制一种教练机。此时正值美国海军对新一代高级教练机进行招标,诺斯罗普有意将此型号作为美国海军的竞争方案,因此对该教练机的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双方的合作方式为台湾派遣一支设计队伍赴美,参与诺斯罗普的设计工作,相关的风洞试验等测试条件由美国提供。该机在美国编号为VTX,台湾则称之为AT-3。

                                                        然而此时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美国开始与中国大陆接触,诺斯罗普公司协助台湾设计飞机也受到影响,直接借助美方力量已经不大现实。1976年12月,除了少数人员仍逗留美国外,其余设计人员均返回台湾,并带回了初步设计方案和技术资料。随后航发中心开始在本土进行AT-3的详细设计,克服了材料、工艺等困难后(期间还曾经多次赴美进行风洞试验),航发中心终于在1980年7月17日实现了首架原型机出厂。此时正值美国正式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于是将AT-3命名为"自强号",以表示独立自强的决心。1980年9月16日AT-3首飞成功,经过试飞后交付部队,随后航发中心又在AT-3的基础上开发出单座的A-3"雷鸣号"攻击机。总体而言AT-3飞机设计比较成功,飞机性能满足使用要求,并在1988年成为台湾"雷虎"特技飞行小组的表演用机。

                                                        AT-3/A-3飞机的研制成功对台湾航发中心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台湾首次较为独立的完成一架现代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制造过程,从飞机的研制、测试到生产都建立了完整的流程,在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上也完成了积累。与此同时,台湾与美国合作生产F-5E战斗机的"虎安"计划也为台湾积累了大量飞机生产方面的管理经验和加工设备。正是这几方面的积累,为台湾自行研制高性能战斗机打下了基础。但不能忽视的是,台湾的航空工业链并不完整,仅仅具备一定的设计生产能力,在发动机、航电系统、风洞等方面当时几乎还是空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在IDF项目(为简单计,统称鹰扬计划及后来的试验机为IDF项目或IDF)伊始,根据实际情况,基本可以说台湾当时是不具备独立设计高速战斗机的能力.参见<IDF完全档案>

                                                      台湾的飞机设计人员没有实际接触过超声速飞机的设计,对于超声速飞机产生激波时的气动状况缺乏了解,所拥有的知识主要来自书本理论;另外航发中心对于在超声速状态下工作的发动机也不了解,如何设计进气道才能保证发动机在超声速时正常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时航发中心已经建造了一个低速风洞,台湾中山科学院也制造了一个小型超声速风洞,气动外形的试验工作由此展开。最初的XF-6采用了类似幻影50战斗机的无尾大三角翼鸭式布局,进气道为带激波锥的多波系进气道。该方案相对而言技术较为成熟,已经有过成功使用经验,相对于苏联的米格-21类型的机头进气高速机设计而言,这种设计能够为飞机安装尺寸较大的雷达,有助于提高飞机的作战性能。

                                                        不过对于航发中心的技术积累而言,即便是这个设计也有很大风险。首先,虽然严格地说这种布局不能算鸭式布局(幻影50的鸭翼主要是提供了部分配平能力和俯仰能力),但鸭翼与主翼近距耦合仍然带来了明显的涡升力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飞机抬头趋势明显。在20世纪70年代末,鸭式布局涡系控制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际航空界对鸭式布局飞机的控制特性尚且积累不多,更不要说台湾了。其次,台湾没有制造大三角翼高速飞机的经验,一方面不了解大三角翼飞机的气动特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制造经验。高速飞机对于飞机的强度和材料要求较高,没有经验的设计往往会在实际制造中存在超重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论台湾采用什么方案都会存在。此后航发中心还提出过XX-101/XX-201/XX-301/XX-301S等几个方案,都是类似的无尾双三角翼布局,旨在突出高速性能。

                                                      由IDF项目开始时候的一波三折也能说明台湾省当时没有任何能力搞IDF.参见<IDF完全档案>

                                                        "鹰扬计划"开始后不久,正好有一个洛克希德公司的退休副总裁丹尼尔自己开了个顾问公司,到台湾来推销F-104战斗机的后勤维护方案,想从中牟利。台湾方面对于维护F-104并没有兴趣,但考虑到丹尼尔的背景,开始与之讨论协助设计战、斗机的可能性。丹尼尔自然不愿放弃这个商机,于是立刻着手战斗机方案阶段计划的制定。1979年5月,丹尼尔给台湾带来建议书,建议按照三个阶段进行战斗机改进计划:第一阶段是飞机预研和制定总体发展方案,第二阶段改进F-104战斗机,第三阶段研制新型飞机。很显然这个建议书最大程度考虑了丹尼尔的利益,但和台湾空军的需求相差较远。

                                                        不过台湾也有自己的无奈,完全独立研制困难重重,其他的援助暂时又找不到,大约拖了2年后,丹尼尔还是拿到了台湾的合同。合同内仅包含原方案的第一阶段,合同期6个月,价值74万美元。

                                                        此时对于航发中心来说,外部和内部条件已经和1979年不同。198t年美国正在讨论是否向台湾出售性能较低的F-16-79(安装J-79发动机)或F-20战斗机,这使得"鹰扬计划"多少受到一些影响,而此时台湾和美国加雷特公司关于TFE-1042发动机合作的合约已经签订,为台湾自行研制战斗机多了一个选择。

                                                        1981年底,台湾的人员来到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丹尼尔开始利用洛克希德的资料和设备着手进行台湾的计划。此时正值北京向华盛顿抗议售台武器,因此台湾工作人员在洛克希德公司的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此前美国《航空周刊》曾报道台湾正在自行研制高性能战斗机,这就使得美国对台湾人员活动的控制更加严密,而丹尼尔关于技术援助的生意也基本做不下去了。1982年6月,丹尼尔向台湾提供了研究报告,包括作战分析、性能需求、飞机气动设计、飞机结构、原型机研制等五份计划。该报告建议台湾采取洛克希德研制U-2、SR-71等飞机的模式,将大量的试验放到原型机生产的阶段执行,这样可以保证进度并节约资金,该建议在台湾获得通过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付诸实际。但这么做其实存在隐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要求较高,飞行速度和高度的区域和飞机姿态的变化远比侦察机等飞机复杂,因此一般而言战斗机的预研和论证需要做得比较充分,这样飞机的制造、试飞就会顺利一些,后来的事实证明IDF飞机确实因为前期工作不到位而引发了不少问题。

                                                        与洛克希德的合作到此也算告一段落,不过台湾与洛克希德公司的瓜葛还未结束,10余年后收购了通用动力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台湾出售了150架F-16战斗机,从而严重影响了IDF的地位,颇具讽刺意味.

                                                      ...  

                                                      1982年对于"鹰扬计划"而言颇为重要,当年中美签署发表"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诺在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经过一段时间导致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八一七公报"基本上断绝了台湾购买F-16或者F-20的可能性,这一方面使F-20战斗机项目失去了希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鹰扬计划"的地位-此时台湾已经别无选择了。

                                                        我们必须看清当时的国际形势才能明白美国后来的举动。20世纪80年代初正处于冷战的高峰期,对于美国而言,一个友好的能够在亚洲牵制苏联的中国对于缓解欧洲的军事压力非常重要,相比之下台湾的利益就不那么重要了,因此美国必须尊重中国大陆的意见;但美国还是要通过台湾牵制中国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美国并不向台湾直接出售武器,但却默许美国公司为台湾提供技术。

                                                        事实上在"八一七公报"发布之前,美国公司就已经明白继续推销战斗机已经意义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诺斯罗普公司作最后的努力,试图以F-5G的型号向台湾出售F-20,而通用动力则开始和台湾研究共同研制战斗机的可能性。

                                                        就在"八一七公报"发布的同一个月,通用动力的技术人员来到台湾,开始详细的就研制战斗机进行商讨,此后航发中心与通用动力的联系日渐密切。9月,航发中心与通用动力达成初步协议,分四个阶段研制一种轻型战斗机:第一阶段,通用动力根据台湾的情况进行飞机的战术技术分析,提出方案;第二阶段,台湾研究通用动力的方案,决定继续XF-6的设计还是通用动力的新设计,通用动力提供必要的支援;第三阶段,台湾技术人员赴通用动力公司进行初步设计;第四阶段,通用动力派遣技术人员到台湾完成飞机的制造。飞机日后可以在国际上销售,台湾与通用动力共同分咸。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出:通用动力不会对分成销售飞机有多大兴趣,此时他们的F-16已经开始充当新一代军援战斗机的角色,完全没必要给自己增加一个竞争对手,但协助台湾研制战斗机有政治背景,而且有丰厚的利润存在,因此通用动力才没有退出。

                                                        通用公司的合作,使得台湾自行研制战斗机的计划真正步入了正轨,但同时也为该机的前景带来些许阴霾。

                                                      美国人的核心作用

                                                        1984年8月通用动力技术人员来到航发中心,检验第二阶段的工作成果,并准备进入第三合作阶段。而此时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和对市场的保护也暗地对台湾自研战斗机作了技术限定,即航程不可超过F-5E,对地攻击能力不能超过F-16。该战斗机计划此时被命名为LWDF计划,即轻型防御战斗机计划。美国此时的限制可谓造成IDF战斗机先天不足的根源所在,对航程的限制直接限制了飞机的内部空间大小,这使得飞机的航程永远不可能得到明显改善;而限制对地攻击能力则限制了飞机的挂载能力(当时的F-16战斗机并不像后来的F-16拥有优秀的电子设备用以对地攻击,那时的对地攻击能力主要体现在挂载能力上)。当然,这一限制也间接地带来了飞机实际空战重量较轻的好处。

                                                        设计进入第三阶段后,航发中心派遣工作人员前往美国沃斯堡,在通用动力公司附近设办公场所,在G4型机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设计。在美国"鹰扬"被翻译作Soarinq Eagle,因此飞机的设计编号便根据SE-1、SE-2的次序排列下来。

                                                        在美国的设计工作主要就是最后确定飞机的气动外形。由于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需要大量的计算以及各种风洞试验,而台湾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必须在美国开展。目前无法确定通用动力在飞机的设计中究竟起到了多少直接作用,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台湾和通用动力的工作人员在设计飞机时常把F-16战斗机作为标准加以对比,以确定飞机的性能。F-16是通用动力公司设计相当成功的一型飞机,采用了翼身融合体、边条翼、放宽静安定度、电传操纵等先进技术,今天的IDF战斗机在很多方面都和F-16类似,可以猜测当时设计时确实曾经大量参考F-16的成功经验。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美国对于台湾封锁较严,航电设备和电传操纵系统都要等到实际装配时才提供,那么在没有拿到任何具体设备的情况下,台湾工程师如何就飞机重心位置、翼面、舵面等参数来进行细节设计呢?台湾工程师此前并没有电传操纵飞机的设计经验,对这种操作系统也没有接触过,在设计中恐怕只有依据通用动力的技术积累。如果这个猜测属实,那么通用动力在IDF的设计中介入程度恐怕相当大。

                                                      ...

                                                        制造原型机的过程中,电传飞控系统的调试成了最困难的工作之一。IDF战斗机的电传系统来的颇费周章,系统的硬件部分是从各厂商采购而来,其中核心的控制计算机是美国里尔公司的产品,与瑞典JAS-39战斗机的相同。台湾的工程人员根据飞机的气动特性制定了电传系统的控制率,然后由通用动力公司根据该控制率来编写飞控软件。由于在设计状态的飞机其气动特性只是设计值,因此控制率也仅仅处于理论状态,实际试飞中还要根据飞行测得的数据进行不断的修正。这个过程相当繁杂,危险性也比较大,F-16、JAS-39乃至F/A-22这些使用电传操纵系统的战斗机在试飞中都曾经因为飞控系统的原因损失过原型机。

                                                        在首架IDF原型机组装的时候,通用动力的飞控软件与飞控系统的硬件发生了不少兼容性问题。由于飞控软件是通用动力提供的,因此碰到软件问题时,技术人员必须把问题反馈回通用动力,等待解决,如此一来整个调试工作的进度就不可能太快。

                                                      网络上一些牛人的判研:

                                                      通用动力公司在IDF计划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通用动力,IDF恐怕永远飞不上天。台方与通用动力85年签订的具体协议规定:研发经费及风险完全由台方负责;美政府同意通用动力公司人员以个人身份来台,按照F-16的研制模式与经验参与工作,技术出口许可由美政府分阶段核准;美政府和通用动力公司同意,IDF战斗机尽量采用F-16零部件;相关软件设计第一阶段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再就台方维护能力转交台方,第二阶段再台方依台方武器系统自行深入发展。从上述条约可以看出,IDF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援助的成果,台方在其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台方唯一真正的独立研制内容是相关软件开发的第二阶段。当然,这不是说台科研力量一无是处,但无疑美国技术力量起的是核心作用。

                                                      (待续)

                                                      • 家园 汉翔的作用也就研究生助教的水平

                                                        连家教都算不上。

                                                      • 家园 回帖看来是长了...(7)

                                                        再加一些:

                                                        1982年8月17日,中美正式签署了以限制美国对台售武为主要内容的《八.一七公报》,公报对美国售台武器的数量和性能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八.一七公报的签署基本断绝了台湾从美国直接获得F-16等先进战斗机的可能性。但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国人在关闭了直接售台武器大门的同时,却为台湾的战斗机自研计划打开了一扇窗。美国外交向来奉行实用主义,在美国看来,一方面,中国大陆是美国抗衡苏联的一个关键盟友,但另一方面,这个在当时已经表现出高速崛起征兆的东方大国同时也是美国的潜在对手之一,必须要加以遏制!考虑到制衡苏联的需要,这种针对中国的遏制在具体的手段上必须保证足够的灵活性——既要能有效地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又要有足够的隐蔽性以避免给大陆太过强烈的刺激。这种牵制策略反映到具体的对台军售上就表现为:在政府层面全面限制和收缩的对台武器出口的同时,却逐步放开了美国公司的对台军事技术出口。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出发,这种做法的好处最起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技术援助属于美国公司自发的“民间行为”,与美国政府“无关”,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在与大陆发生纠纷时将所有责任推到这些“民营公司”头上;第二、和直接售武相比,技术出口的弹性更大,美方可以利用技术援助的形式来为台湾量身定做各种武器装备以加强控制;第三、采用这种模式,可以为更多地美国公司提供商机和就业机会,有丰厚的利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F-16的母公司——通用动力开始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全面介入台湾的战斗机研制计划。

                                                        1982年8月,也就是《八.一七公报》发表的当月,通用动力就派出技术人员赴台开始与台湾航发中心商讨双方合作研制战斗机的具体事宜,同年9月双方既达成了合作研制1种轻型战斗机的初步协议。1983年初,为便于统一协调,台湾方面将航发中心转归台“中山科学院”管辖,同年2月,开发新一代战斗机的“安翔计划”全面启动。从1983年至1984年,通用动力在美国为新机研发进行了大量的风洞试验工作,并广泛借鉴了其研发F-16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经验,基本确定了新机的气动外形,1984年8月,新机被正式命名为IDF。此后新机的主要研制工作由美国转回台湾,开始由台湾方面负责进行最后的总体设计和原型机制造工作,但通用动力和其他几家美国公司仍以“技术援助”和“设备出口”的名义广泛介入。1988年底,IDF的首架原型机组装完成,并被命名为“经国”号。1989年5月28日,A1号原型机(单座型)首飞成功,1992年3月9日,第1架IDF生产型交付台湾空军,1994年年底,台湾空军正式举行IDF战斗机的“成军典礼”。通过和美方合作“借腹生子”的方式,台湾仅用了12年时间就完成了1种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其速度之快几乎可以用“奇迹”二字形容。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航空工业雄厚的技术储备和科研能力无疑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总体设计直接借鉴已经大量服役的F-16,包括动力和航电在内的子系统则广泛使用美方提供的现成设备,几乎没有因任何一个子系统而拖延整机的研发进度。正是这种“拿来主义”的研发思路,保证了IDF战斗机研制工作的如期完成。不过,也正是因为美方广泛而深度的介入,使得台方在整个“安翔计划”中都没有掌握各项核心技术,这也就为日后的受制于人埋下了伏笔。

                                                        ...

                                                        IDF的航电和武备也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准,为避免过分刺激中国大陆,美方在为IDF提供航电、武备、动力等关键子系统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选用美军的现役型号,所提供的设备基本以美国军方用作技术储备的为主,或者采用“合作研发”的名义在现有型号的基础上为台湾量身定做。但并没有进入美军服役并不意味着着技术水平低,以火控雷达为例,IDF上装备的“金龙”-53脉冲多普勒雷达实际上就是通用电气为诺思罗普F-20“虎鲨”研制的AN/APG-67雷达的台湾版本。该雷达虽然不是美军的现役装备,但却具有维修简单、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合计共有15种工作模式,其中空/空模式10种,另外还拥有实波束地形测绘、画面“冻结”、高分辨多普勒波束锐化地形测绘等空/地、空/海工作模式。该雷达的对空/对地功能均较优秀,整体性能和F-16A/B上只用的AN/APG-66相当。除了火控雷达外,IDF上所采用的APX-113(V)敌我识别系统、ALR-85(V1)威胁告警设备、ALE-47无源干扰系统等设备,要么是美军的现役装备,要么就性能相当美军现役装备相当.

                                                        以下资料转自台湾网站,年份为民国纪年.如69年即1969+11=公元1980年.(小弟并不认可台湾国)

                                                        69.7  蒋故总统经国先生指示自力研发战斗机。

                                                        69.10.28 成立「鹰扬小组」专案小组。

                                                        70.7.1  专案小组在美国支援、设计下, IDF ( 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 ) 战机首先以代号「 X-101 」型采用美国公司的J-79型单引擎设计,外型类似 F16 战机。

                                                        70.8.18  鹰扬计划专案奉国防部核准进行。

                                                        70.9.22  云汉计划专案奉国防部核准进行。

                                                        71.6  行政院成立「自立小组」,并提出 IDF 战机效益评估。

                                                        71.6.21  AIDC 与美盖瑞公司共同投资组成国№涡轮引擎公司,研制 TFE-1042-70 型发动机。

                                                        72.1  航发中心改隶中科院,并成立安翔专案,分为鹰扬(机体)、云汉(发动机)、天雷(航电)、天剑(飞弹)等4个子计画,同时进行。 IDF 战机定名。

                                                        72.3  IDF 战机完成初步设计。

                                                        72.4.1  多次修改後, IDF 战机再度提出「 X-202 」型,采用两具盖瑞公司的 TFE-1042 引擎,并采用双尾翼设计。

                                                        73.5.1  IDF 战机出现 C-1 型双引擎双尾翼及 C-4 型双引擎单尾翼2种机型。

                                                        73.12.5  IDF 战机机型审查会议,经全案发展进度及设计现况检讨後,决定采用 C-4 型的设计。

                                                        74.7  IDF 进入全程发展阶段。

                                                        74.12.5  在台中 IDF 战机审查会,经与会人员修改其飞弹挂载方式後,定名「 SE-4C 」。

                                                        75.4.5  以「 SE-5A 」代号修改部分设计後正式定名 IDF 战机。

                                                        76.7.30  IDF 模拟结构油箱研制成功。

                                                        76.8  TFE-1042 发动机试车成功。

                                                        77.9.24  IDF-A1 机燃油系统测试完成。

                                                        77.10.10 国防部首度公开 IDF 型机实体模型。

                                                        77.10.20 TFE-1042 发动机在慈湖先总统蒋公陵寝前展示。

                                                        77.12.10 首架 IDF 原型机出厂。李总统登辉先生命名为「经国号」战机。

                                                        77.12.12 参谋总长郝柏村率三军首长前往大溪经国先生陵寝呈献自力研发之发动机模型。

                                                        78.2.10  参谋总长郝柏村宣布我国自制 IDF 战机10年内不会外销。

                                                        78.5.28  国防部称第1架 IDF 战机试飞成功。

                                                        78.10.18 国防部长郑为元表示: IDF 战机之发动机零件交由民间厂商生产有1,000多项。

                                                        78.10.28 第1架 IDF 战机试飞时前轮折损而引发爆胎。李总统登辉先生也正式宣布进入量产期。

                                                        78.10.30 经建会官员表示,政府将在未来10年内编列1,500余亿元台币生产 IDF 战机。

                                                        79.2.1  参谋总长陈 龄主持3架 IDF 战机试飞次数超过100架次庆祝酒会。空军成立 IDF 战机接受小组办公室。

                                                        79.2.26  IDF 战机完成全机静力试验与100%负载试验。

                                                        79.5.12  首架双座 IDF-B1 战机出厂。

                                                        79.5.12  IDF-B1 双座机首次升空试验。

                                                        80.3.26  4架 IDF 原型机完成450架次试飞。

                                                        80.7.12  编号1002的 IDF 原型战机,於例行试飞时在台中外海失事,试飞官伍克振上校不幸殉职。

                                                        80.10.10 IDF 战机参加国庆日「华统演习」,以3机品字队形飞行。

                                                        81.3.9  首架 IDF 先导型战机出厂并举行移交典礼。

                                                        81.4  空军接收首架先导生产型机,并决定以第3联队第8中队名义成立「种子教官中队」。

                                                        81.8.1  IDF 战机完成试飞1,000次。

                                                        81.10  国防部因购得 F-16 及幻象 2000-5 型战机,决定将原来生产250架 IDF 战机之计画,缩减为130架。

                                                        82.2.1  空军成立第1个 IDF 战机测评中队。

                                                        82.11.19 IDF 先导生产阶段完成。

                                                        82.12.24 10架先导生产型 IDF 战机完成移交空军使用。

                                                        83.1  IDF 战机进入量产,每个月生产2架。

                                                        83.12  完成携带中程飞弹系统。

                                                        83.12.28 空军成立第1个 IDF 战机「鹰扬」中队。

                                                        84.7.14  一架 IDF 战机,因燃油系统运作故 ,造成双发动机先後熄火,并因高度不足,无法及时重新起动,而致失事坠毁。

                                                        84.10.18 航发中心证实, IDF 战机缓产半年,至85年7月恢复每月出厂交机2架的进度,目的是找出潜在缺失,提升品质。目前已交机42架,包括10架先导型机及31架量产型机及另一架坠毁。

                                                        84.11.22 IDF 经国号战机第2个作战中队正式成军。

                                                        84.12  航发中心在完成改进 IDF 战机缺失,提升全机妥善率,新出厂及返厂检修後 IDF 性能稳定,而恢复以每月2-3架交机。空军则给予极大飞行量以作测试。

                                                        85.2  IDF 战机参加新加坡亚洲航空展。IDF战机挂载由中山科学院研制成功的天剑2型中程空对空飞弹,以增强拦截歼灭敌机 ( SU-27 ) 任务。

                                                        85.5  参谋本部会议裁定 IDF 不再减产,确定总产量为130架,并於89年全部缴送空军完毕。目前已交机50架,第70架已上生产线,近期内空军即可完成换装第1个 IDF 作战联队。

                                                        86.4.15  第一个经国号 IDF 作战联队第427联队在台中清泉岗基地举行成军典礼。

                                                        87.2.19  经国号战机第二个联队第一中队在台南基地举行编成点检典礼。

                                                        87.3.15  行政院长萧万长巡视承造经国号战机的汉翔公司,该公司已完成88架,预计88年底完成全部130架经国号战机的制造。

                                                        87.12.10 汉翔公司举行第130架 IDF 战机上架典礼,纪念第一架 IDF 战机原型机出厂命名满10年。

                                                        88.1.7  经国号战机第二联队第二中队在台南空军基地编成点检典礼。

                                                        88.10  完成第二联队两个中队成军。

                                                        89.1.14  汉翔公司完成130架 IDF 战机产量,举行「经国号战机量产完成交机典礼」,空军130架 IDF 战机全数到货。

                                                        89.7.14  台南443联队完成 IDF 战机换装,第2个 IDF 战机联队成军,成军典礼由陈水扁总统主持。

                                                        89.8.3  国防部从90年度起拨款给国营汉翔公司新台币70亿元,分7年支应,进行空军「联合反制载台」计画,以经国号为基础,增加航程、搭配先进科技和中科院研制的「雄二 D 」型攻陆巡航飞弹等多项空对地、对海反制武器,以增强经国号战力。

                                                        90.10.20 全部完成换装训练,91年初进驻佳山基地实施基地组合训练。

                                                        91.3  素有「军事圣经」之称国际专业军事期刊「詹氏年鉴」,登载由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发的「经国号战机球型战术模拟器」。

                                                        91.6.3  空军指出, IDF 经国号战机等二代战机陆续完成换装训练後,已经开始担任战备任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