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邶风-旄丘为例 -- 丁坎

共:💬14 🌺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邶风-旄丘为例

    诗经邶风有一篇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前人毛公解释为:

    《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脩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於卫也。

    我们还是效仿上一篇对《载驰》的处理,通过对一处关键字句的剖析,来探索诗义的真正内涵。

    这处字句就是 叔兮伯兮

    郑笺对这个句子的解释是:

    叔、伯,字也。呼卫之诸臣,叔与伯与,女期迎我君而复之。可来而不来,女日数何其多也?先叔后伯,臣之命不以齿。

    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孟为序,这里先说年幼的叔,后说年长的伯,郑玄先生大概觉得说家庭成员应该先长后幼,而这里不是这样,所以他煞有介事地解释说:臣之命不以齿

    意思是说这里谈的是大臣们,不是家庭成员,所以没有依照年龄顺序。

    这种解释已经非常生硬了,但问题还不在这里。

    诗经里叔兮伯兮一共只在三首诗中出现过,另外两首是:

    [SIZE=3]萚兮[/SIZE]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SIZE=3]丰[/SIZE]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萚兮》一诗讲的是男女相逢于树下,女子邀请男子对歌:

    好弟弟呀好哥哥,风吹树叶往下坠,你我二人把歌对。

    好弟弟呀好哥哥,风吹树叶哗哗响,你我二人把歌唱。

    《丰》一诗讲的是女子在情郎离去后,一面懊悔自己没有相送,

    一面对未来的幸福充满憧憬:

    好弟弟呀好哥哥,我的嫁衣多美丽,只等你来把我娶。

    好弟弟呀好哥哥,我的嫁衣多华美,只等你来迎我归。

    为什么女子要把情郎叫哥哥弟弟呢?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关于人类感觉延伸的学说大家都很熟悉--工具是手的延伸,雷达是耳朵的延伸,电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等等。

    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伴随的不仅是感觉的延伸,与此同时,关系的延伸也很重要。

    人最初所能拥有并认识的亲密关系,就是局限在自己家庭内的血缘关系,加上年龄类似的限制,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恋爱关系,无非是这种关系的延伸而已。

    而关系延伸后仍然沿用旧关系的称呼,是一个普遍现象。

    所以,恋爱中的男女,常常以兄妹或姐弟相称,直到现代。

    「從今以後,我就是你的人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她喃喃地說,「你叫我一聲吧!」

      「叫……什麼呢?」我抖得厲害。

      「叫我妹妹……」她仰起臉,暖烘烘的鼻息噴在我脖子上,「我叫你……哥哥!」

      我的心淒楚得隱隱作痛。我被這種在農村裡一直保持著的表達愛情的語言感動了。這種也

    許是從遠古的近親結合形成的夫妻稱謂習慣,這種以血緣紐帶來表示親密關係的方式,從一個

    農村姑娘嘴裡自然地吐露出來,包含著其深無比的真摯和信賴。

    外链出处

    由此,旄丘中的叔兮伯兮,哪里是什么卫国之臣,不过是女子对自己思念的情郎的称呼而已。

    整首诗讲的是,男子多日没有前来相会,女子怀疑他有了别的相好,恨得牙痒痒:

    我早就说你别象夜猫子一样,小时还好,后来就变脸,你就是听不进去。

    最后,可能有朋友会问,男子和女子的年龄差异是固定的,要么是哥哥要么是弟弟,怎么能

    同时叫哥哥弟弟呢。

    嗯,对情人单称伯或者叔的也有,如:

    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哥哥走了连头发都懒得洗了。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弟弟走了,街上连人都见不了一个--不是真的没人,是没一个比得上我的好弟弟。

    要注意的是,叔兮伯兮,并不是对年龄的确认,而只是对性别的确认。

    在三首诗分别描述的怪罪,欢喜,憧憬三种情绪中,女主人公都是反复念叨着对方,

    不说哥哥呀哥哥呀,或弟弟呀弟弟呀,

    而说弟弟呀哥哥呀,就是因为在这种反复念叨中有点变化是自然的。

    对了,另外还有一点要提一下,《丰》诗中的褧衣,就是女子出嫁时的麻制罩纱衣。如

    《硕人》中的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里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曾有一位极不通的学者,为了能让自己构造的学术体系成立,非要把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说成悼念死者的挽歌。该学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丰》,并把全诗解释为:女子后悔没有相送,因为此后情郎就死了。女子穿上麻衣(披麻戴孝),在死者的弟弟和哥哥的陪同下,前去送葬。

    该学者据说长期受学界主流打压,如今也已晋身为博士生导师。

    唉,学术界,一叹。

    元宝推荐:水风,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此诗的补充诠释

      小别燕兄及诸君--心胸狭隘者莫入

      链接出处

      一夜之间,该帖就被和谐到人文茶社去了,这里加个链接。

    • 家园 急着看丁大人的解释和指点

      丁大人微微一笑,不急指点,这边急煞要看文的嘉木。

      • 家园 嘉木有所不知

        有一段未了的旧事

        链接出处

        当日我早已声明,我的帖子,某人愿跟,那是他的事,但我绝不会再回。

        至今仍是这个立场。

        一句话,如果是请教,先道歉再说,如果是挑战,恕我不予理会。

        当然,话要说在前头,不要以为不理会是理屈,如果某人敢把自己的面子压上来赌一把,我仍然可以出手一次。

        这事和你没有关系,你不用发表任何看法,我只是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而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喜欢丁坎对诗经的诠释

          初人的歌,如果不大量地抒发男女感情,还能抒发什么?男女感情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么?我们的有些古人,干饮食男女的事情,却硬要扯到圣贤上,异化得厉害。

        • 家园 老丁,你写你的好了。

          有道是,听见啦啦蛄叫,就不种地了不成?我这里没想贬斥谁,只是借一句俗话,表达我认为你要排除干扰的意思。

          不种地,再等等?可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所以还是勤耕耘的好。

          老丁接着写,我们大家有眼福接着看。

      • 家园 这首诗历来解释众多,兼说丁兄的误区

        有解释为黎臣责卫的,有解释成黎臣劝谏君主的,有解释成黎、卫责晋的,也有认为是黎庄夫人所作的。

        不过越到晚近,解释成怨妇诗越是多了。倒是和文人们写史动不动就盯着别人的脐下三寸相呼应了。

        我以为传统解法是正确的。被丁老兄嘲笑的那几位注家生活的年代离春秋时代更近。对于当时的语法习惯可是比我们现代人要贴近得多。

        《诗经》中的确有不少诗是情诗。但把这首诗当作情诗可就有问题了。

        就算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可是完全不同的。丁老兄以为在另外两首诗里出现了“叔兮伯兮”就能证明这首诗的“叔兮伯兮”也是一个意思。呵呵,这恰恰是他的误区所在。且不论他把那两首诗也解释为情诗是否合适,仅仅因为用了相同的词可是得不出他的那个结论的。

        举例来说,“公公”这个词用在下面两个句子里,意思可是截然不同:

        1。韦小宝往那宣旨的小太监手里塞了一锭银子道:“公公辛苦了。”

        2。小女孩说:“公公、婆婆,带我去公园好吗?”

        又例如稍微变化一点:

        1。海老公。

        2。我老公。

        第一个是太监。第二个可万万不能是太监。呵呵。

        所以,对于诗经之类的古文,我比较偏向于较为古老的注释,除非新注能够提出不可推翻的证据。

    • 家园 这样吧

      如果某人就过去的事情公开道歉,我可以考虑指点一二。

    • 家园 【讨论】麻烦您解释一下“狐裘蒙戎”的意思

      丁兄广征博引,以《诗》证《诗》,解释了“叔兮伯兮”的意思。证明了古代所谓注释家又一次把一首标准的情诗注成了干巴巴的政治讽刺诗。

      丁兄大才。不过在下还有一事不明。这首诗的上半首解释为女子闺怨固然可以,那么这下半首开头这句“狐裘蒙戎”又做何解?

      “狐裘蒙戎”亦作“ 狐裘尨茸 ”、“ 狐裘蒙茸 ”。对于这个成语的用法,在《左传》和《史记》里都很清楚--“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

      这段故事说的是晋国骊姬之乱的故事。这里说“狐裘蒙茸”是说狐裘的皮毛凌乱。用以比喻国政混乱。

      “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適从!”这段话是在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士蔿说的。

      黎氏为赤狄所灭约在前604年,十年之后在晋国的帮助下复国。所以从时间先后来看,“狐裘蒙戎”比喻国政混乱早已在黎氏逃入卫国前就存在了。

      当然,如果老兄根本就认为这首诗不是黎国君臣所做,那也没办法。

      最后引用一下我认为是合适的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

      为什么它枝节蔓延?

      叔啊伯啊,

      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

      一定是等待同伴。

      为什么居留长久?

      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

      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

      叔啊伯啊,

      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

      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

      叔啊伯啊,

      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丁兄对此诗的见解来自余冠英、袁梅。后人标新立异固然并非不可;传统的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为后妃之德固然也是老冬烘;但凡事过头就不好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把一桩明明有史实为证的诗也说成是情诗,未免和丁兄口中的那位博导也是在百步之内吧。呵呵。

      • 家园 任兄

        很喜欢您的文章,也很钦佩您的才华,文史政经科技,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当然啦,俺这种小河虾的mp无所谓,记得太傅都对您很佩服的

        您是西西河的老人了,求同存异,各自表述观点比较好,恳请您和丁兄都能克制,不要把辩论上升到吵架,俺们都等着看好帖子呢

        • 任兄
          家园 送花支持!

          “求同存异,各自表述观点比较好”,说的好!

          我想这应该是西西河发展到现在的原因之一吧!西西河如果要继续,那么这个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否则不少论坛的衰亡就是前车之鉴。(比如我以前常去的LK,看似热闹,其实一点有营养的东西都没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