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此事无关风与月-序 -- 可梦之

共:💬24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0.此事无关风与月-序

    最近又想读一些哲学的东西,直接的起因是在MITBBS上和人辩论时(可梦之:【原创】关于“打断了中国人思维中脊梁的故事”的辩论)发觉欠缺不少知识。其实是一直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基本的哲学概念,但是总是以难懂为借口躲避着,荀子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遵从先贤的教诲,从今天开始吧。

    最开始接触哲学是初中的时候,总是搞不明白什么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之类的区别,老师被我问得也没辙,于是私下对我说,“别折腾那些了,我这里有本《西方哲学简史》,你拿回去看吧。”不厚的一本书,开始几章讲古希腊哲学家的朴素观点,一元论,二元论之类的还能看懂,之后讲到近代现代哲学就云里雾里了。为了不让自己发疯,只好放弃了事。

    上了大学,有了时间,于是便翻阅了一些古典文学,当然也有些哲学的书籍。但也就是随便翻翻,有个模糊的感觉,却说不清楚。后来上了一门《哲学概论》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初窥了一下这片神秘的领地。授课的张祥龙先生水平很高,讲得深入浅出,而且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都涉及了。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是没怎么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张祥龙

    之后就没什么时间系统学习了,只是喜欢庄子的文笔多看了一些寓言故事。几年前知道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但是一直也没有看进去多少。今天又翻了出来,希望能花一两个月,系统了解一下中国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是冯友兰老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来成了学习中国哲学的必读书目。我手头的是涂又光的译本,总共二十八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冯友兰

    隔行如隔山,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难免错误连连,贻笑大方。然而熙熙攘攘,有几人以之为专业,古代先贤著书立作,也必是希望更多人阅读受益。况且行业成千上万,每个人只呆望自己头顶的天空,拒绝周围的阳光,那生活岂不是很无趣。想及此,心中畅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倘若能与人分享,有高人指摘错误,不更是美事么?

    因而,所谓的读书笔记,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每有所想,便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就或是财富了吧。

    ps: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张老师的答案是“无用之用”,我的理解就是你指望他时是指望不上的,你不指望他时或许给你一个惊喜。因而灵机一动,给这个读书笔记起名为《此事无关风与月》。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3.内圣外王--中国哲学的精神(主流)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农业文明孕育出来的中华哲学是什么样的呢?神秘的帷幕正在缓缓展开。。。

      世界是多样的,哲学家也不会统一地沿着某条主线展开自己的思维,然而客观上,就像溪水一样,汇聚成一个主流。而这个主流,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1:中国哲学里,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就要先明白中国哲学家要解决的问题。政治家想按照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艺人天天想的就是赚人眼球;当然还有一批计算机理论学家(疯子)就想搞明白NP到底等不等于P。或许西方哲学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而东方哲学在这点上都不同。中国哲学的问题是如何讲个人和宇宙同一起来。天人合一,也即是成为圣人,是作人的最高成就。

      2:中国哲学是入世哲学么?

      然而,天上白云飘,人在地上跑,怎么才能凑到一起呢?方案一:乘坐波音747飞到天上去。方案二,把天拽到地面来。第一种就是出世哲学,人必须离开社会,必须否定“生”。例如佛家就认为,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要想极乐,就要死,还要死到不能死。第二种就是入世的哲学,要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知生,焉知死?

      从入世的角度看,出世哲学太理想主义了,没有实际用处,白养一群吃干饭的。从出世的角度瞧,入世的哲学太庸俗了,太肤浅了,南辕北辙。

      很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然而冯先生说,中国哲学不是这么简单的,他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感情中国哲学要上下通吃。有点像现在的中国产业,从低端一层一层往上攀,占住一层就不放手,直到一统天下。

      入世一方面,我想不用多说。出世的一面,冯先生并没有详细说明。我想一方面中国哲学有出世的因素,尤其是道家学说里面。另一方面,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中国哲学即不是无用的,也不是肤浅的。其实不仅仅入世和出世,很多源自西方的两分的概念应用到东方哲学就变得很别扭。

      3:中国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人和天是对立的,入世和出世也是对立的。而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和稀泥,将这些反命题同一起来。就好像用一个太极图讲阴阳调和起来。这并不是说将矛盾取消了,他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了。

      4: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圣人是什么)?

      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这个统一,他就是圣人,他即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简而言之,圣人通过“内圣外王”的人格来达到这个统一的精神成就。内圣外王,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而使人有这种人格,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

      内圣说的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讲求的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一个人有再多的知识,而不造福社会,他不是圣人。一个人明了一切,但言行不一,也不是圣人。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更是到达最高精神成就的必须。

      这有点像伯拉图的“哲学王”,在理想国里,王必须是哲学家,才能达到社会制度的最优化。但是这有一个本质区别,哲学家为王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是一种无奈和牺牲。古代的道家也是这样说的,楚王带重金请庄子出山,庄子说我还是想做一头快乐的猪猪。这也显示出道家的出世品格,但到了三世纪,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修正了这一点。

      5:圣人要做什么?

      圣人不同于神,不是一尘不染的仙女。柴米油盐酱醋茶,圣人也得操心,也正是他人格发展的根本。然而,不是操心开门七件事的人就是圣人了。在这个过程中,圣人不仅仅是作为社会普通一员来做,更是自觉的作为“天民”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倘若他有机会为王,她也一样作为社会的一员,更作为上天的子民,来履行职责,并无不同,并在这个过程中升华自己。

      而且既然讲求内圣外王,圣人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哲学流派,他的思想都和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就好像伯拉图的《理想国》,即是他的政治思想,更代表了他整个哲学。儒家自不必说,道家也讲求“治大国若烹小鲜”,包括以“白马非马”的哲学思辨的名家,也是”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冯先生举例说,世界上的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这里就存在名实不符的问题。其实,现在依然有这个问题,美国自称和平的维护者,今天打伊拉克,明天打阿富汗,从来没有消停过。将他的军费拿出来,够全世界人填饱肚子了。

      也正是内圣外王的双重要求,学哲学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更是要形成相应的人格。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贯穿一生中的点点滴滴。圣人不仅仅要知道它,更要去体验它。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他的观念模式,更是他的传记。所以王阳明在家里瞪着竹子瞪了三年也没有得道,只有在经历的人生的起伏,体味了世事的酸甜,才能形成他的哲学体系。而这个体系,不在摆在案头的书页,而是无数后人的心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阳明画像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内圣外王#哲学精神
    • 家园 【原创】2.我从山中来--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任何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和他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要了解任何学科,都要了解他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所以我决定将冯先生的顺序反过来,先讲背景,再讲特点。

      1: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打开中国地图,映入眼帘的就是“几”字形的黄河,以及周围宽阔的华北平原,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似乎是特意设计的,绝大部分古文明都是大河文明,比如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大部分在巴基斯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和你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我想这是有道理的,首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而河流自然比浩淼的大海更容易征服。

      再看看希腊的地图。整个欧洲大陆都支离破碎,海岸沿线岛屿星罗棋布,地中海说是海,其实也就是一个内湖,航海相对容易得多。而中国和印度周围都光秃秃的,没有多少岛屿,而且出海不远就是很深的大洋。难道这是中国和印度哲学更多相似的原因?我把google map找了一遍,唯一地形有些类似的可能就是东南亚了。但是东南亚纬度太低,古人类可能还不能克服雨林中的湿热和疾病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海域地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希腊海域地形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不用说,自然是以农业为主。值得探讨的是“以农为本”在古代是否合适。大部分文明都是以农业为本的,因为相对比渔猎,农业更加稳定,效率更加高,养活的人口更多,因而更易于产生文明。而游牧民族碰到一场大雪,牛羊死伤殆尽,一个民族可能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

      而对于商业,我觉得冯先生说的很好,“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所以在古代的生产水平下,一个稳定的社会必然是以农业(牧业)为主。我没有研究过古希腊的生产,但是不要忽略的是他周围有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两个粮食主产区,古希腊城邦人口并不多,完全可以通过手工生产产品对外交换粮食生存。而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两千万之多的人口,如果以商立国,到那里购买那么多粮食。即便是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茅大师的言论达雅:这次真困难了——也说茅于轼冲撞耕地红线也是自己找骂。

      而中国大一统的现实令“重商主义”更没有生存的土壤。欧洲长期像春秋一样诸侯林立,一个领主自然可以刺激商业积累财富,那管他国人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是否能够生存。这也是欧洲近代以来人口一直不多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春秋战国时候商业也很发达。)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重商主义并不是欧洲近代整体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作用更大的是地理大发现和非洲的黑奴。有了足够的土地和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进行工业化的生产。因为商业是为生产服务的,可以通过交换达到资源配置的更优化,但是不能本末倒置。就好像金融本应是为了实体经济服务的,反过来,就成了经济危机。冰岛这种小国可以单靠虚拟经济,如果每个国家都这样,让上帝来养活大家?

      3:为什么说道家表达的是农的渴望与灵感?

      当看到冯先生说“道家和儒家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与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时,我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一直以来认为儒家代表的是士的思想,而道家是史官或没落贵族的思想。

      冯先生的观点是农民时时刻刻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热爱自然,赞美自然,思想纯朴。而道家思想是对小农简朴生活的理想化,主张精神修养的最高成就是将自己和整个自然同一起来(天人合一?)。自然是人类幸福的源泉,而属于人者的是痛苦的根源。

      当然,老子所说的“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田园生活现在看来无疑是可笑的。但是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更有钱了,力量更强大了,但是我们真的比以往更快乐了么?

      4:为什么说儒家表达的是农的渴望与灵感?

      冯先生的观点是,土地是不能移动的,而土地的主人一般也只有生活在他祖辈生活的地方。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家族制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而儒家的大部分学说就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古代律法有一条不成为的规矩,“民不告,官不究”。政府机构只到县级,下面矛盾纠纷往往就是各地大族族长调和决定。现在“族权”已经被毛主席领导的革命彻底铲除了,所以乡长、村长、大队长都出来了。而现在反腐败,民怨最大的往往也是这些底层官员。很多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说话比村长更管用。看来任何制度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5:为什么儒家而不是道家成为中国的正统哲学?

      农业经济是家族制度的基础,儒家学说恰恰说明了他的伦理意义,他不是正统谁是呢?按照道家的说法,秦始皇手里的每个县都要分八分,能讨人待见么:)

      6:儒家和道家有何相通之处(中国古代为什么更倾向于有限扩张)?

      既然道家和儒家要表达的都是农的诉求和思想,自然有想通之处。冯先生举例的是“反者道之动”。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务,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但是我不太觉得这是农特有的,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任何文明都是有的吧。

      然而冯先生说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很大无疑是正确的。“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在抗日战争中,这个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绝大多数人还是怀着希望过来了...”。冯先生讲课时抗日战争刚结束,所以更详细得阐述了危难时刻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在强大的时候也往往是有限扩张,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和这个思想也是密切相关的。一言不合动辄拳脚相加,每有矛盾就兵戎相见,虽然听起来痛快淋漓,但离亡国也不远了。

      6:海洋国家思维有什么不同?

      古希腊的地理背景和经济背景和古中国完全不同,因而他所产生的哲学思想也更相异。

      他们是海洋国家,依靠商业维持其繁荣,本质上是商人。而商人打交道首先要用到的就是抽象的数字,然后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他们发展了数学和逻辑,产生了知识论。

      商人也是城里人,他们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故而他们围绕着城邦而组织社会。而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

      关于这点,我不是很同意,因为斯巴达就是军事独裁体制。事实上,所谓的公民社会在近代以前凤毛麟角,并难以生存。雅典只是一个相对繁荣一些的城市,放在春秋战国,不知道被灭了多少次了。而且古希腊相对公平的民主是建立在更大的不公平的奴隶社会的基础上的。不论现在的民主制度是否好,古希腊的民主社会即便在当时也未必能称得上有多先进。

      对于大陆国家来说,商人心肠坏,不听话,诡计多,很自私,忠诚感低。而对海洋国家来说,商人就是精细、聪明,惯于变化,不怕新奇。这里冯先生套用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而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无敌还是智者无敌?且听下回分解。。。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
    • 家园 【原创】1.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

      今天读了前两章,冯友兰先生妙语如花,讲得酣畅淋漓。然而作为一个深受科学思想毒害的理科生,总是倾向于条分缕析地总结归纳。下面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虽然这样实在是有违中国的审美情趣。

      1: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智慧是多样的,有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学位的专业都是智慧,没有的都不算是智慧^_^。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冯先生的定义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这对东方哲学尤为明显。对于哲学中的世界观(宇宙论)和知识论,冯先生的解释是宇宙是人生的舞台,而知识本就是人的思想,故而用“人生”将这些都包括进来。而我更喜欢讲哲学研究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b)哲学是“系统”地表达出来的思想,每个人都在人生当中,但是对人生有反思的并不多,能够系统化的就更少了。

      c)而所谓“反思”的思想,是以人生为对象的思考。一切知识,包括人生、宇宙、知识等概念本身,都是反思思想的产物。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考之前,我们必须先明了我们能思考什么,就是“思考我们的思想”,而思考思想的思考是反思的思想。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总是令人陷入可怕的循环,但是用来思考思想的能力就是我们思考的能力。

      我觉得很多哲学语言很难懂是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终极问题,而此时人类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不足的。我觉得简单来说,《武林外传》中吕秀才问姬无命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就是反思的思考,而“你吃了么?”就不是。

      我觉得不必太纠缠于精确的定义,而东方本来就没有“什么是什么”形式定义的传统。例如我们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而不是“廉颇是赵之良将”。“道可道,非常道”,很多哲学概念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论语通篇也没有给出“仁”的定义,印度的“奥义书”开篇就是说“梵”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

      2: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是没有实用性的,哲学不能养家糊口(除了极少数的哲学家),也不能掐算你的前生来世(那是迷信)。哲学是无用之用,是虚用,但他是一切思想的起源,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理解就是你指望他时是靠不住的,不指望他时却时时刻刻在你身边。

      哲学没有实用性,但不等于哲学家是废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士思考问题的时候跌到了沟里,被人取笑搞明白了头上的星空,却没看不清脚下的路。他为了证明哲学的用处,根据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推断出第二年的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便提前收购了很多榨油厂,结果第二年大赚了一笔。

      哲学还可能当红娘,我知道现实中存在的^_^

      3:为什么会产生哲学?

      人类第一个问题大概是“我是谁?”,哲学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只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具体问题太多了,反而对最初的问题陌生了。

      冯先生的说法是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愿望之一。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爱人就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就是超道德价值。当然这里的上帝不是基督教里的上帝,而是一个形式化的概念,更类似于宇宙的概念,基督教里的上帝还是有人格的。

      但是冯先生还是没有详细说明人类为啥要吃饱了撑的臆造出一个上帝来去爱。我觉得张先生的说法更容易理解一些。哲学研究的问题是边缘形势中产生的边缘问题。而边缘形势对人意义重大,也是无法逃避的。当你在旷野之中仰望苍穹,就会体会到自我的渺小和孤寂,就会去思考来慰藉自我。当你面临困顿和痛苦时,就会反思人生(例如释迦牟尼)。人在快乐时是不会考虑哲学问题的,往往社会越是动荡时哲学家越多。

      4: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中国哲学是宗教么)?

      冯先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因而儒家不是宗教,因为儒家缺少这种上层建筑。当然儒家成了正统学说,尤其是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儒者形成一个社会阶层,但这应该归属于国家的上层建筑,况且也是远远不同于佛教的寺庙和欧洲的教会组织。而道家是一个哲学的学派,道家才是宗教,两者有其区别。例如道家讲究顺乎自然,道家却天天炼丹以求延年益寿。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例如发明了火药。类似的,佛学和佛教也是有区别的。当然,东方哲学和宗教的区分不像西方的那样泾渭分明。

      5:中国为什么一向不关心宗教?

      中国对神佛的敬仰多是功利性的,很少有真正的敬畏心理,贩夫走卒,阿猫阿狗都能位列仙班。比如我奶奶每年过年都要给灶王爷,观音菩萨等众神仙上供,但香一点完,立马催促我把贡品吃了,别让鸡啄了。中国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相比西方,的确中国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

      冯先生的解释是中国人用哲学代替了宗教。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对人生的探讨,信仰宗教也是因为对于超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中国人在哲学里满足了自我对超现世的追求,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且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冯先生进一步认为在未来的世界,人类终将以哲学代替宗教,和中国传统相合。

      的确,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低于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儿童启蒙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在都改成了“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确是一种悲哀。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要用《三字经》、《千字文》给他启蒙。这样学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文化和历史。

      6:中国哲学为什么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这个问题太大,只讨论冯先生的说法。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作用不是增加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取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有“为学”、“为道”的区别,而为学不属于哲学探讨的范畴。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具体的知识是不断积累,好比科学知识,而为道的知识是越来越少的,直到为空就得道了。因而中国哲学阻碍了科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哲学根本不去考虑这类问题,就好像“艺术阻碍了化学的发展”一样荒谬。

      当然,西方哲学是科学之祖,现代科学大部分从中分化而来。但是当代西方哲学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维也纳学派认为“哲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7: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宗教和科学同样提供实际的信息和知识,但是两者不相调和。在西方,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丧失了宗教的人们也失去了更高的价值,因而必将采纳比宗教更加直接的哲学途径。因而冯先生断言哲学必将代替宗教,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宗教能够提供给人的洪福,哲学一样能够提供,而且更加纯粹。

      看来我们的确要好好学习哲学。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人总是要有点思想的。”

      关键词(Tags): #中国哲学
      • 家园 说两点吧

        1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智慧是多样的,有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学位的专业都是智慧,没有的都不算是智慧^_^。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把二者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形而上学”源自日人西周对metaphysics的翻译“形而上学keiji-jō-gaku”。

        他对Philosophy的翻译是:

        西周最初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贤学”或“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将“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参见钟少华《清末从日本传来的哲学研究》,载《世界哲学》2002年增刊)。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卞崇道、王青主编:《明治哲学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按“教法”,西周是“以治人者为法,以导人化善者为教”,见同书第14页)由此可见,“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中西文化会通的特点。

        外链出处

        2 关于哲学与宗教的分别

        要点不在于宗教附加的仪式,而在于其根本指向。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不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而宗教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正是因为这种超自然力量具有人格化的特征,才需要有崇拜仪式。

        以崇拜仪式来换取超自然力量的佑护,实际上是哲学精神的退化。

        以道家和道教为例,

        老庄都给出了对世界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无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而道教则树立了人格化的神灵,信徒无需理解道家对世界的解释,只需要对神灵顶礼膜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哲学的宗教化,实际上是哲学的无用之用被强行功利化的产物。

        • 家园 see了

          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

          你指的是这句话有问题吧。我印象中高中老师说的。没有详细去考证。多谢。

        • 家园 有点异议

          形而上学”源自日人西周对metaphysics的翻译“形而上学keiji-jō-gaku”。

          我这里说的形而上不是西周的翻译,而是引用易经中的话。这里只是给出古希腊和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当然哲学的定义还有很多中。

          另外这个人的名字颇让我困惑,还琢磨呢,西周的时候中国就和古希腊有交往了?呵呵。

          关于宗教和哲学的区别,我觉得冯先生讲得也不是很清楚。其实这和东西方哲学差别有关系。东方哲学里哲学和宗教分别不是那么明显,西方则相对区别很大。我觉得冯先生的讲法更侧重于东方,而你的说法对西方哲学和宗教吻合得很好。

          • 家园 深受科学思想毒害的理科生的是不该这样的

            1

            你把metaphysics和Philosophy混为一谈了。

            把metaphysics的译名当Philosophy的译名对待,

            理科生应该知道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后物理学。

            也应该很容易理解后物理形而上之间的关联。

            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就应该反应过来,而不是说

            这里只是给出古希腊和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

            资料已经很明确了,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形而上谓之道仅仅是日本学者用来对应后物理学的借用。

            2

            我明明以道家与道教为例来分辨哲学与宗教,对不对可以讨论,但不讨论就自顾自地说更适合西方,这不大实事求是吧。

            我对理科生总是期待更高的科学精神。

            • 家园 涉及到翻译的问题

              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形而上谓之道仅仅是日本学者用来对应后物理学的借用

              我觉得不能说古中国没有给哲学下定义,中国古代没有完全和西方哲学相同的概念,但是类似的是有的。我觉得“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比较接近的说法,所以放在这里。这句话出自易经,只是后来被日本学者借用去翻译metaphysics。我这里指的是他的本意。说实话我以前不知道metaphysics这个单词。

              对不对可以讨论,但不讨论就自顾自地说更适合西方

              我不是说你的不对。只是我读冯先生的书感觉他的很多说法是偏重东方哲学和思想的。而大家平时接触的多半是源于西方哲学的概念。宗教和哲学区别有很多,每个人有不同的视角。我也只是说我对冯先生说法的理解。

              而且我觉得以人格化区分也不是100%满意。对“老庄的解释不能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敢苟同。很多思想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是使用的,比如以弱胜强,福祸相依等。

              • 家园 再说两句吧

                1

                道虽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涵义非常广泛,并不统一。而易传系辞所谓的形而上谓之道,是与形而下谓之器相对立的一组概念,这里的道器涵义很狭隘,就是抽象原理和具体事物,远远不能覆盖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

                严格地说,

                考虑到系辞中观象制器的说法,这里的道有相当部份内容是制器所依赖的具体事物的工作原理,这实际上还连物理学的范围都尚未脱离。

                西周的翻译本来就是一个比附的产物,而且仅仅是比附metaphysics的产物,不是比附philosophy的产物,从自己的误会出发,坚持要把中国古代哲学归结为形而上谓之道,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2

                对“老庄的解释不能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也不敢苟同。很多思想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是使用的,比如以弱胜强,福祸相依等。

                你没有理解我说的话,

                我说的是

                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不指向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

                老庄都给出了对世界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无法作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而道教则树立了人格化的神灵,信徒无需理解道家对世界的解释,只需要对神灵顶礼膜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信从一种解释,按照这种解释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作用于生活。

                但我的意思是说,老庄的解释本身就与普通人追求的东西相反,老子讲少思寡欲,讲去奢去泰,庄子讲无待而行,讲精神自由

                而道教的信徒并不按他们的教诲生活,相反他们

                排出繁杂的仙班,并以向他们祈祷的方法换取富贵荣华。

                这就是我说的哲学与宗教的分别所在。

                • 家园 老庄很大程度上是出世的哲学

                  但我的意思是说,老庄的解释本身就与普通人追求的东西相反,老子讲少思寡欲,讲去奢去泰,庄子讲无待而行,讲精神自由而道教的信徒并不按他们的教诲生活,相反他们排出繁杂的仙班,并以向他们祈祷的方法换取富贵荣华。

                  但这和人格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还有入世的哲学。不能作为和宗教的区别。

                  繁杂的仙班和祈祷正是冯先生讲述的上层建筑。

                  道有很多含义,一个是世界的本源(类比西方概念),取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抽象的原理。另外中国很多哲学流派都讲究求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们可以猜测是否都可以称之为“道学”。在西方哲学传入之前,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古人用什么称呼这个学科呢?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儒家学说属于经,其他的被归入子,但是这个明显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所以我觉得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是比较接近的。否则用哪个更好呢?

                  我这里是从本意出发的,而不是从后来的翻译意会的。只是说因为这个概念和西方哲学最接近,所以最开始将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点可能是错误的)。正好像“爱智慧”的解释并不是哲学的一个严谨的概念,“形而上”的解释放在现在也不完美,但是最起码都说明了古人的一种理解。

                  • 家园 还是思维的问题

                    但这和人格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还有入世的哲学。不能作为和宗教的区别。

                    繁杂的仙班和祈祷正是冯先生讲述的上层建筑。

                    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宗教有上层建筑,仅仅是指出,这不能作为一个根本区别来看待。

                    而要问,宗教为什么有,而哲学为什么没有,导致这个分别的,才是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不需要,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对世界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诉诸理性的,仪式没有价值。

                    宗教需要,因为宗教有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借助这种力量来规范社会生活,

                    这种力量是诉诸信仰的,仪式可以稳定和强化信仰。

                    这个根本区别,是对所有哲学与宗教都有效的,没有入世出世之分。

                    儒家哲学之所以在中国社会有儒教的功能,不是因为它的哲学内容,而是因为它倡导的一系列仪式。

                    道有很多含义,一个是世界的本源(类比西方概念),取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抽象的原理。另外中国很多哲学流派都讲究求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们可以猜测是否都可以称之为“道学”。在西方哲学传入之前,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古人用什么称呼这个学科呢?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分类,儒家学说属于经,其他的被归入子,但是这个明显不是一个很好的称呼。所以我觉得用“形而上者谓之道”作为古中国对哲学的定义是比较接近的。否则用哪个更好呢?

                    我这里是从本意出发的,而不是从后来的翻译意会的。只是说因为这个概念和西方哲学最接近,所以最开始将哲学翻译为形而上学(这一点可能是错误的)。正好像“爱智慧”的解释并不是哲学的一个严谨的概念,“形而上”的解释放在现在也不完美,但是最起码都说明了古人的一种理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哲学最开始被翻译成形而上学,当然后来特指机械唯物主义。

                    这是你的原话,已经清楚表明,从本意出发云云遁词而已,你的看法根本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史实上--哲学从来没有被翻译成形而上学。你的说法,不是可能是错的,而是绝对是错的。

                    要说本意,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与器相对的概念,与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完全不同,连各种道的内涵都不能覆盖,更不用说整个哲学了。

                    第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并不意味着道学与形而上学就可以等量齐观。

                    道学在中国哲学中专指特定的儒学流派,老庄杨墨都不在其范围内。

                    形而上学是西周对metaphysics的译名,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门类没有对应关系。

                    第三,中国古代没有一个对应哲学的词汇。

                    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根据自己的误会坚持一个说法。

                    如果非要找一个,不应该是形而上学,而应该是清人所谓的义理之学。

                    理由很简单,形而上学这个词汇本是舶来品,中国学者自己,从先秦至晚清,从来没有试图用形而上三个字去界定他们的哲学思考。

                    就中国哲学的内容而言,四库的分类虽然不妥,但诸子之学加上经部的儒家学说,就完备了。

                    这些内容也不能用形而上一言以蔽之,别的不说,论语中零碎的修身格言,可以算作形而上吗?

                    对了,再补充一句,楼主的帖子写得还是很用功的,

                    内容也比较充实,否则我也不会写这么多了,望楼主

                    明鉴。

                    • 家园 继续请教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回帖。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即便是有些看法我和你的不同,对我也是很有帮助的。我觉得读书不是背书,要把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掌握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是必然的,讨论越多越清晰,越少犯错误。

                      我写的时候本意是想先给哲学一个比较直观(但不严谨)的说明,再讲述冯先生的定义(当然我觉得他的定义也不能让我满意)。所以用“爱智慧”和“形而上”来说明一下。后面我说哲学被翻译成形而上学,是我的错误。我第一次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就非常喜欢,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是让我对哲学和其他学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区分。

                      我也特意查了一下Metaphysica,他的起源是

                      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学问

                      另外这里外链出处也提到

                      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

                      不知道baidu上的是否可信。是不是因此很多人(包括我)把形而上学误解为哲学。

                      另外百度说

                      我国的一个翻译家发现不好翻,在翻阅古籍的时候,发现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于是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 也成为玄学。

                      而wiki外链出处上说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译而来。

                      我觉得百度的说法可能不对,因为日本比中国更早开始翻译西方著作。另外井上哲次郎是不是就是你说的西周。

                      另外,我的理解是道和道学不一样,虽然老庄讲道讲得最多,但是其他的也求道,只是可能对道的解释不同。不知道“道”在中国哲学里的地位是否可以类比印度哲学里面的“梵”?

                      东西文化差别很大,用中国的概念去对应西方的概念很难,另一方面,用西方的概念对应东方的概念也很难。当我们用西方的观点来理解东方哲学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困难。我不是想找一个对应哲学的词汇,只是想形象介绍一下哲学是什么。我原文也说了,精确的定义是很难,也是很繁琐的,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就更加倾向于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当然是不严谨的)的方式。

                      对于宗教和哲学的区分,我觉得冯先生的解释只是指出现象,并没有指出本质。不知道学界有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您所说的“人格化”说实话不能让我非常满意。当然,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区别是很明显的,而中国情况不一样,对应过来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别扭。就好像非要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中国社会也不是非常严谨的一样。

                      • 家园 简答

                        1 关于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涵盖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iste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我前面以儒身格言为例,就是指出形而上学不能涵盖伦理学内容。而这,正是儒家哲学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2 关于译者

                        井上哲次郎(1855—1944)是西周(1829─1897年)的后辈,

                        早在1873年,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在《生性发蕴》中已用“形而上学”表述希腊文“超越身体(或自然)”的学问,他还用“超理学”翻译它。西周在同文中说:“超理学家……研究所谓的形而上之理。”

                        这个功劳还是算在西周名下比较合适,算在中国翻译家名下肯定是不合适的。

                        3 关于道

                        道的使用一直很含混,在老子那里,道德经全文除一处外,均指实体而非规律。而在其他学者,包括庄子那里,更普遍的用法是指规律法则和对之的认识。

                        而这个道,与形而上的道仍然是有较大距离的,人们常说的政治上的先王之道,圣人之道,不能理解为与形而下的器相对立的概念。印度哲学我不熟悉,但大致上梵还是更接近本体吧,对于道在本体之外的涵义没有可比性。

                        4关于宗教和哲学

                        简单的说,冯先生说的是表象,而不是本质区别,学界有没有统一说法,我不知道,但我的说法,目前看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