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对唯物主义的批判——拒斥所谓的【不言自明】 -- 涉雪之狐

共:💬93 🌺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读读历史

          多读历史吧。你这套玄而又玄,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在1600年前的南朝士族中非常盛行(不是49年国共隔江对峙时)。士族们用这套东西规避现实生活、杜绝寒门上升,整个统治阶级都糜烂不堪,最终是国破家亡族灭。

          关键词(Tags): #读读历史
          • 家园 呵呵,看来你古代史或许还行

            但现代史比较差,真是个奇怪的知识结构

            如果我的文章是您所说的文字游戏,那也是英美的游戏,也就是现代英美分析哲学的游戏

            而这一哲学流派提出的是知识陈述其有意义的判断标准。比如证实原则,比如证伪原则。

            很可惜——如果南朝士族真的做过这样的游戏,那我想中国的近代史也就不会有什么八国联军烧圆明园的事情。

            南朝时期就能做这种事情,那是要有多么严谨的科学精神,才有可能啊

            • 家园 挺有意思的

              您的“分析”如果只局限于您的“分析”文章中,我必须承认我看不懂。因为有太多词汇我需要一个个查证它们的含义,以及你使用的时候想要的含义。而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一篇文章别人看不懂,绝不是一件可以自豪的事。因为在一个专业领域内,要做到这一点真是太容易了。

              但是您的文字一旦涉及到了现实中的例子,我就很难再用“逻辑”之类的概念去理解了。

              很可惜——如果南朝士族真的做过这样的游戏,那我想中国的近代史也就不会有什么八国联军烧圆明园的事情。

              请注意,千万不要做任何无谓的引申,哪怕你自认为是逻辑的。我质疑你这句话,不能推出我认为“南朝士族真的做过这样的游戏”,也不能推出我支持车雨田。请千万千万记住。我只是想知道,即使“南朝士族真的做过这样的游戏”,又怎么能推出“中国的近代史也就不会有什么八国联军烧圆明园的事情”?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否则的话,南北朝的人未免太可怜了。他们居然要为千年之后子孙的不肖擦屁股。你能不能告诉我,哪一个你认为“做过这样游戏”的“英美”国家,没有被打过?是英法德意,还是美国?这些国家在打人和被打之间,和那个什么“游戏”有必然联系吗?

              你不断提到证实证伪,能不能告诉我你上述判断是否经过了证实或者证伪?

              • 家园 呵呵,你何必妄自菲薄呢?

                你已经赢得了我对你的尊重。

                即使你我原先有些对立。

                我觉得——如果你不是对哲学有兴趣,你现在的表现,我只能说——你的数学应该很行。毕竟——把语言逻辑与数学逻辑联系在一起,还道出了——赋值变量,至少,我这几篇文字原先所要去回答的那些问题的提出者,没一个能自觉地说出这个词来。

                而你说——玩不了专业词汇。但你的回答都很入窍。是个能交流的对象。不必妄自菲薄。

                关于你的第二段话——很可能——是你我对【经验】这个语词符号的赋值,有所差异。

                由于最近在接触现象学,所以我在使用【经验】一词时,它所指是——对【感觉事件】的判断。

                我看到了车雨田的文字,这是【感觉事件】,我认为——这是以意识形态来说学术研究——这是对感觉事件的判断。

                就好比——我看到了四支脚,我判断那是那是猫的脚。(这个类比有点粗糙)

                你要问我——这个判断能否证伪或证实——等于问我——经验为何是这个面目?

                你等于要我在先验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你。

                但你也有【经验】,而和我不同。

                即——如你要质疑我的判断。

                我会问——你凭什么质疑我的判断?

                如果我的判断,是一个先验心理学的原因,那么你反对我——你的先验心理学的原因——如何证实与证伪呢?

                你是要说我——这个判断的心理原因不对吗?

                那我会说——你并没有我进行如此判断的背景。

                按语言分析的说法,你我进行某种判断时,那未道出的各自的语言框架,不同。

                语言框架的冲突,往往就等价于——意识形态或范式的选择冲突。

                我在讨论知识论的问题,车雨田以价值判断来消遣我。而我同样以价值判断反击回去。你却来对我的价值判断进行知识论的推究。

                你、我、车雨田三人之间,如此混乱的交流过程,倒也是一个值得推究的好题目。

                • 家园 呵呵,我没有那么客气

                  我说我玩不了专业词汇,并非妄自菲薄,只是自知之明而已。因为我玩不了的,只是我知识体系之外的专业词汇。如果连这都不肯承认,那就是妄自尊大了。

                  但是专业词汇是一回事,对专业词汇之后的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又是一回事了。虽然可能在某些场合,专业词汇是一个更方便的交流平台。不过对于形而上的思考,只怕对专业词汇的定义达成共识就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我对哲学本身没有研究,这可能构成了我们交流的最大障碍。因为我们的话要经过翻译,互相才能理解。但是我想,这个翻译的责任应该是你的,因为出于成本考虑,我翻译就要难得多了。

                  本来我是很不喜欢你的交流态度,但是这篇帖子又不一样,我想我们可以有讨论的东西了。

                  就好比——我看到了四支脚,我判断那是那是猫的脚。
                  我想严谨一点的表达应该是,“我判断那可能是猫的脚”。这个观点可证实或证伪吗?可以。猫的脚,应该属于猫的。如和证明脚是猫的,有很多不同水平的验证方法。比方说,看看脚上面的身体。这个“看”又有不同水平的,我看和专研猫科动物的专业人士去看肯定不一样。水平再高一点,看解剖学特征,看DNA,等等。

                  我质疑你的判断,就是因为你没有说那个“可能”。当你去掉“可能”的时候,这个命题至少在你那里已经失去可证伪性了。这段话很容易引起歧义,但是我想不出更好的表达了。

                  实际上,价值判断和知识论并非截然分开。即使你以价值判断反击,也必须基于某种知识论,或者逻辑。否则的话,价值判断和知识论也不过就是两个定义而已。如果做价值判断就不用顾及逻辑,那么很多讨论就无法进行。

                  • 家园 哲学.....

                    专业词汇不过是个较为方便与简约陈述的交流平台,你说的对极了。

                    如果当初我面对的那些人是你这样的水平,这篇主贴我也不会写的——写这样的文章,恰恰是我说一些专业的词汇,他们不懂。而我也的确认为——解释我所说的每一个特殊的或专有的语词的语义,是进行表达这个行为时,我所必须接受的义务与责任。

                    这就是我这篇文字的由来——不得不掰碎了,从最简单的,最原生态的语言表达现象出发,引出这些表达中蕴含的逻辑矛盾,也就是哲学问题。

                    我性子很直,在讨论时,从研究问题的角度,这是个优点,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这是个缺点。

                    而我往往,或者更愿意选择以前者的角度来看待我的性格问题。于是对于言不及义却又喜欢对我做牛头不对马嘴的评价的人,我很少有耐心给予。

                    好,这个问题暂时放下。

                    说说【猫脚】和【猫】的判断问题。

                    我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类比,的确粗糙得可以,以至于让你理解错了我想表达的意义。

                    我现在把例子的表达换一换,但还是那只猫。

                    我的眼睛,看到的是——颜色,但我的眼睛无法判断——那是【猫】的颜色。

                    我的耳朵,听到的是——声音,但我的耳朵无法判断——那是【猫】的声音

                    我的皮肤,触摸到的是——柔软或毛茸茸的触感,但我的皮肤无法判断——那是【猫】的质感。

                    我的舌头......算了,估计也没人用舌头去舔......我也不吃“龙虎斗”(喜欢猫,才拿猫做例子)

                    能做判断的是——我的【意识】(一个含糊的词)

                    如果把我的五感器官所能直接获取的感觉材料,比作:

                    2,3

                    难道能以五感器官得到这样一个外部的直接投射——某个方程或某个集合吗?

                    不能。

                    将【颜色】【声音】【味道】【气味】【触觉】判断为——【猫】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触觉】,这是一个从现象的感知到经验(概念)——的神话过程——奎因《论何物存在》

                    如果神话,是逻辑不能解释的意思。

                    那么在几何学里,从没有空间广延性(没有长度)的点到线(有长度),是一个神话过程

                    在函数里,从数到数的类,又是一个神话的过程。

                    这是语言中的神话现象。

                    而我说猫这个例子,是指——

                    一般日常语言,甚至是科学语言中所使用并认为真存的语词的所指——物理对象概念,无法“还原”成“关于感觉的现象语言”。

                    也就是说——如【猫】这个概念,有意识参与了对感觉材料——进行结构的构造活动——痕迹。

                    而洛克认为:如【猫】这些概念,是五感直观的,最简单的观念。而这观念有外部实存的原因——即猫的真实对象。

                    这个观点就出现问题了——因为五感只能直接获取零散的感觉材料或性状,但将其整构为猫的概念或表像,那是意识的作用,而没有外部原因予以投射的感知路径。

                    那么——对那个可能的外部的物理对象进行观察,能验证这个对象是在的吗?

                    不能。

                    我得到的仅仅是感觉材料,而不是【猫】

                    就如同我看2,3,五感得到的仅仅是——数,而不是——“方程”或“类”。

                    所以,我才会说——这个问题将涉及先验心理学。

                    心理活动,如何将纯感觉的被给予(感觉材料)结构或整合为了观念,或经验(类)

                    这是一个问题。

                    在心理学范畴,这个问题的专名是——格式塔。

                    康德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最终引出了【先验直观】。

                    而胡塞尔就发明了——现象学。(或称先验心理学)

                    当然,问:外部真有猫吗?

                    我的确只能说——那可能是猫,但说猫在外部有着,那是一个无法验证,而且理由极不充足的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我也的确说——那可能是猫,但你我的话语,却是在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意义。

                    最后——我还是同意你的说法——

                    价值判断和知识论,或许并非能截然分开。

                    如果是在——对话语所涉及的范畴进行选择,也等价于——意识形态选择——的前提下。

                    不过,你明显让我们谈话的层次再一次拔高到了语言分析的高度。

                    • 家园 呵呵,性格的分析可以结束了。

                      其实如果你能始终保持这个态度,即使在你认为别人冒犯了你的时候,那么你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很多时候,口舌之争实在是无谓的浪费。那几个回帖的哥们儿,也是值得挖掘的。。。。。。建议而已。

                      说说【猫脚】和【猫】的判断问题。

                      我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类比,的确粗糙得可以,以至于让你理解错了我想表达的意义。

                      我现在把例子的表达换一换,但还是那只猫。

                      我的眼睛,看到的是——颜色,但我的眼睛无法判断——那是【猫】的颜色。

                      我的耳朵,听到的是——声音,但我的耳朵无法判断——那是【猫】的声音

                      我的皮肤,触摸到的是——柔软或毛茸茸的触感,但我的皮肤无法判断——那是【猫】的质感。

                      我的舌头......算了,估计也没人用舌头去舔......我也不吃“龙虎斗”(喜欢猫,才拿猫做例子)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是有另外的理解过程。但是我不能确定,我的过程与你提到的是否实际上是一样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认知过程不是先验的认为有一个“猫”存在。设想第一个见到猫的人类,他会怎么理解?他脑子里并没有所谓“猫”这个概念。他只会认为,有这么一个“东西”,就是所谓“存在”吧,具有如下特征:毛茸茸、花纹、外形、尖牙利爪、气味、叫声等等。当这个概念建立之后,在反过来按照这些特征去判别以后见到的另一个“存在”是否与前面见到的那个是同一类“存在”。这涉及到分类的学科,实际上生物学分类是走了很多弯路,直到19世纪才初步形成我们现在的状态。而任何分类学的进展,都有可能导致“猫”的定义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把感觉材料整合为观念的时候,不应该擅自加入任何没有感知到的元素进去。即使为了表述方便,加入了这些元素,也要时刻记得这些元素是平白加入的。所以分类学的任何一个进展,都有可能导致猫的概念发生变化。

                      但是这里确实有一个先验的东西。我不知道我这个“先验”用的对不对。就是说,这个人必须认为世界是可认知的。也就是说,他感知到的那些特征,包括视觉、听觉和嗅觉,是从一个客观存在发出的信号,而我们的感官正确的(在某种公差之内)感知了这些信号。这就有两个前提,一是客观存在,二是我们的感官对这个客观实在感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我来说,第一点是基本前提,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第二点是可以用实验验证的。其实一个“黑客帝国”就说的很明白了。说起来,我们无法证实或证伪,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一个Matrix,还是“客观存在”。但是我选择后者,是一种实用性的考虑。因为如果选择前者,我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条理或许不很清楚,讨论而已。

                      至于你说到的“神话”,其实我理解就是“抽象”的过程吧?我总觉得,那些纠缠于抽象与实体之间差别的人,都不是搞物理研究的。实际上,从物理上来说,任何一个度量都是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误差的。对这个误差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度量的过程。在物理世界里,只有“数”,没有“类”。所有的“类”都是理论,有待证伪。这还没有包括对误差的讨论。

                      这些问题总是能把人的脑子搅个天昏地暗。不过偶尔想想,也是脑子体操了。呵呵。

                      • 家园 关于这一问题的较为细腻的文字解说引述

                        科学的整体预设,是全部科学共同承认的预设信念。没有这些基本的预设信念,也就没有了科学研究。一切科学都建立在关于客观世界的三个基本的预设信念的基础之上,它们是:1

                        1、实在性预设

                        2、规律性预设

                        3、可知性预设

                        (1)实在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reality)

                        一切科学活动的首要的观念基础,就是关于其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的预设信念。它是一种预设,因为科学家必须承认它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却并不追究它,也无从追究它,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家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科学的观念基础就是关于实在的预设。这种关于“实在”的预设当然不是科学——不论经验科学还是理论科学──所能提供的;而它倒是一切科学的前提,或者说,是一切科学由以出发的观念基础。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总是、或者应该被处理为一个逻辑的系统(包括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也就是说,它总是以某种一般的“原理”来作为它的逻辑前提,这种前提便是所谓“不证自明”的、而且对于该门科学来说也是不可证明的东西,其实也就是它的一种信念。一门具体的科学依赖于这种信念,所有科学的总体同样依赖于这种信念。例如现今物理学所提出的“超弦”概念,虽然可作所谓10维、12维空间的数学处理,但“超弦”观念本身的产生和提出,则是哲学领悟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也同样不可证实,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信念。

                        (2)规律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regularity)

                        科学家不仅深信他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的,而且深信它是有规律可寻的;他研究它的目的,正是要找出这种规律性。但是,事物的规律性的客观实在性同样也是一个预设信念,即是科学家所必须接受、深信不疑、但却无法、而且无须证明的一个观念。

                        例如作为一种典型的规律性的所谓“因果性”,休谟关于作为科学基本信念的因果律的客观必然性的诘难,是人类思维史的一次革命。他说:“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的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如何?”[14] 确实,科学以因果律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却从不问、更不可能“证明”这种前提本身的性质如何;其实,这实在是一种预设信念而已。休谟指出:“我们如果不能指出,没有某种产生原则,任何东西决不能开始存在,那么我们同时也永远不能证明,每一个新的存在或存在的每一个新的变异都必然有一个原因;前一个命题如果不能证明,那么我们就没有希望能够证明后一个命题。但是前一个命题是绝对不能用理论来证明的。”[15] 此所谓“绝对不能用理论来证明”,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6] 应该说,这是一个为后来的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发展所承认了的结论。

                        (3)可知性预设信念(presupposed belief of knowability)

                        科学家不仅相信其研究对象是客观实在的、有规律可寻的,而且相信它们也是可以为我们所认识的。这就是可知性信念。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科学家一边在努力寻找其研究对象的规律,一边却在怀疑它是否可能为我们所认识。即使当代科学中关于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莫衷一是,仍然没有动摇科学家们所持有的可知性信念。

                        关于以上三个预设信念,爱因斯坦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17] 这就是一个伟大科学家在科学的预设信念问题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哲学预设

                        然而科学的上述三大预设,对于哲学来说则未必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说,它们未必会被哲学家采纳为自己的预设。例如外在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对于经验主义的不可知论哲学家来说就是值得怀疑的。休谟(David Hume)和贝克莱(George Berkeley)都怀疑外在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众所周知的。甚至恩格斯也说过:“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8] 所谓“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也就是在我们的认识、实践的范围之外,这样的客观存在只是一种悬而未决的东西。但是恩格斯、唯物主义者“相信”它是存在的,正如列宁所说:“任何没有进过疯人院或向唯心主义哲学家领教过的正常人的‘朴素实在论’,都承认物质、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正是这个经验使我们深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朴素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19] 这里尤须注意,这种关于世界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观念乃是一种“信念”,我们不过是“深信”、“承认”它而已。换句话说,这是唯物主义者的一种预设信念,它是不可知论者所不承认的。规律性预设也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拒绝采纳的,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休谟拒绝采纳作为客观规律的“因果性”预设。归根到底,彻底的经验主义者总是不可知论者,他们拒绝可知性预设,而认为感知之外的客观实在性和规律性都是不可知的。

                        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某些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拒绝上述三大预设,拒绝实在、规律性及其可知性,但是,这似乎并不妨碍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他们所拒绝的预设只是“外在的”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作为彻底经验主义者的科学家至少承认一种东西的绝对客观实在性,那就是感知经验。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对象并不是外在的对象,而是内在的感知经验。其实,这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预设信念。在这方面,马赫(Ernst Mach)就是他们的哲学代表,在他看来,“事物是(经验)要素的复合体”,即把经验视为科学的对象;但是他也承认经验本身、亦即科学的对象乃是实际存在的。这就是他的科学的、也是哲学的信念。

                        • 家园 这段理解起来很难

                          只有几个问题:

                          1. 因果律与量子力学是矛盾的。现在的趋势怕是要抛弃因果律了。

                          2. 我不清楚“超弦”理论是哲学感悟的结果。多维空间的处理在物理和力学中不少见,无非是自由度的概念。

                          3. 实际上,量子力学已经引入了“意识”的概念,这点我不很懂,只觉得很可怕。不过幸好在宏观尺度上,世界还是可知的。

                          4. 马赫既然承认“经验本身、亦即科学的对象乃是实际存在的”,那么经验的来源是什么?如果经验不是来源于对客观存在的感知,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一致的经验?巧合?

                          • 家园

                            1、因果律这个问题,不好说什么,

                            我只是觉得,这个和决定性向或然性的转变有关,不过是把因果律从绝对的必然关系陈述模式,变化成了相对的概率的关系陈述模式。

                            2、关于维度,我一向理解为:解释框架,就好比四维空间,我仅认为那是一个四维解析几何形式的坐标系。人创出这个坐标系,用以指示所欲说的那个质点的位置(时间轴上的位置,空间位置)

                            这是一个语言哲学的说法。

                            在量子物理以前,确实没有。

                            哲学原先是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两个被观察的实体。

                            但量子物理的出现,导致这个观点崩溃,时间和空间仅是人去描述对象的尺度。

                            3、海森堡说:

                            试验的结果取决于人进行观察的角度与所选择的方法。

                            4、【经验】是科学体系最终的预设,但不是哲学的,海德格尔并不同意【经验】这一预设,他问:【在者】的存在根据时,经验的发生根据即【主体】或笛卡尔的【我思】也在被问的【在者】之中。

                            语言分析仅说——经验是这个样子,现在站在这个基础上,来瞧瞧知识究竟是怎么结构的我们的世界。

                            而现象学就在问——经验为什么这个样子?结果搞出了个【先验心理学】

                            5、注意【薛定谔的猫】。

                            宏观并不安全,【薛定谔的猫】已经将微观的不确定性引入了宏观。而你若把【薛定谔的猫】粒子发生器及毒气瓶的装置,比作【核电站】,就能明白这个问题

                            • 家园 关于薛大的猫,我一直在幻想

                              也许这个想象试验已经说明,所谓的生命并不存在。或者说,生命和非生命并没有不同,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罢了。而所谓的意识或者思维,只是巨量信息集中之后的反应,并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神奇之处。万物一体,我们跟石头没啥不同,都不过是包含信息的一堆物质而已。

                              那么延伸出来,狭义的说,天然石头没有意义,没有目的。扩展到广义,我们也是如此,甚至宇宙本身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找寻所谓的意义和目的,注定徒劳无功,因为只有巨量信息集中于我们脑海的对现实世界的曲折反射,并不存在意义和目的本身。

                              呵呵,只是幻想。即使如此我还是发觉自己有强烈的道家印记。

                              • 家园 呵呵

                                你这话有点意思。

                                但不知道你怎么得出来的。

                                • 呵呵
                                  家园 估计是我看道家的书看多了

                                  是前段时间看整体生命理论的由头,后来找资料,找到道家身国一体的理论,忽然有此联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