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24:叔孙豹——叔出季处 -- 桥上

共:💬26 🌺23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叔孙豹——叔出季处

    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鄉者牙曰:‘庆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鍼巫氏,使鍼季酖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庄三十二年传》(p 0254)(03320402))(027)。

    以上这段《左传》所记就是叔孙豹所在家族的开端,时间是公元前六六二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二十四年)。上面的“公”是鲁庄公,叔牙(僖叔)就是叔孙这个家族的始祖、鲁庄公的亲弟弟,叔牙想让他庶出的哥哥庆父继承鲁庄公,鲁庄公的另一个亲弟弟、也是叔牙亲弟弟季友(成季)却想拥立别人,就把叔牙毒死,但答应为他单立一个家族,让他“有后于鲁国”。于是叔孙这个家族诞生了。

    其实按季家的例,叔孙家的“氏”应当是“叔”,我估计因为“叔”太常见(《左传》提到的鲁国与“叔”有关的“氏”就还有“叔仲”、“子叔”),而且叔孙家的族长例称叔孙,于是就都称他们家的“氏”为“叔孙”了。

    季友和庆父以及叔牙的后代都单立了家族,这三个家族以后在鲁国混的风生水起,人称三桓,意思是他们都出自鲁桓公的“桓”族。

    继承叔牙(僖叔)成为叔孙家族长的,是他的嫡长子叔孙戴伯,在《春秋经》中对此人的正式称谓是公孙兹,这反映“氏”虽然是荣耀的象征,但荣耀不过公孙这个称谓。十八年后,公元前六四四年(鲁僖公十六年,周襄王九年,齐桓公四十二年),叔孙戴伯去世。

    继承叔孙戴伯族长之位的儿子是叔孙庄叔(叔孙得臣),又十八年后,公元前六二六年(鲁文公元年,周襄王二十七年,晋襄公二年),庄叔也已当上了卿。从那时起,他多次代表鲁国出访,也多次率领鲁军出战。

    公元前六一六年(鲁文公十一年,周顷王三年,晋襄公五年),“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鹹,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襄三十年传》(p 1170)(09300301))(082),这是说,庄叔斩获三名狄人头领,后来还用这三人的名字命名三个儿子,包括叔孙豹。

    叔孙豹出生时,庄叔曾让人占筮,得到《明夷》 (101000)之《谦》 (001000)的卦象,他拿给叫“楚丘”的卜人看,“楚丘”告诉他:叔孙豹才是继承他家业的人,而且叔孙豹会遇到个叫“牛”的谗人,年老以后会饿死。

    十二年后,公元前六〇四年(鲁宣公五年,周定王三年,晋成公三年,齐惠公五年),叔孙庄叔(叔孙得臣)去世。继承庄叔族长之位的是嫡长子叔孙宣伯(叔孙侨如),而他另一个嫡子叔孙豹长大后只能去齐国寻找出路。

    这位穆子(穆叔,叔孙豹)前往齐国途中,在“庚宗”遇到一个妇人,她给他做了饭,晚上他就和她睡到一起,后来这个妇人怀了他的私生子。

    当时他曾梦见天往下压住自己,快受不了了,回头看见旁边有个人,又黑又驼背,眼睛抠进去,还长了个猪嘴,他赶紧喊:“牛!快来帮我!”,这才缓过来。第二天早上,他就把他带的人都集中起来,看有没有那人,结果没有,他就告诉手下:“记住有个这样的人!”。

    在齐国,穆子娶了世卿“国”家的国姜,生了两个儿子孟丙和仲壬。

    过了十五年,公元前五八九年(鲁成公二年,周定王十八年,晋成公十一年),叔孙豹的哥哥叔孙宣伯(叔孙侨如)才出现在《左传》中,他与鲁国另三位卿季孙行父(季文子)、臧孙许(臧宣叔)、公孙婴齐(子叔声伯)一起率兵参加“鞌”之战,他位在第三,其实在他前面还有留守的卿仲孙蔑(孟献子)。以后他也多次代表鲁国出访,多次率领鲁军出战。

    虽然叔孙宣伯在卿之中排位在后,但他搭上了鲁宣公的夫人、鲁成公母亲穆姜。

    穆姜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春秋经》和《左传》中称她为伯姬,伯姬在公元前五八二年(鲁成公九年,周简王四年,晋成公十八年)出嫁。则此时我估计:伯姬十四岁,穆姜二十九岁,鲁成公十二岁(即位时三岁),而叔孙宣伯也二十九岁。

    穆姜因为勾上一位卿,就有了更多心思,想要控制朝政,到公元前五七五年(鲁成公十六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厉公六年,楚共王十六年,齐灵公七年),趁着鲁成公(约十九岁)准备与鲁国那些卿一齐出动,带领鲁军跟随晋军去对抗楚军(随后打了鄢陵之战),她要求鲁成公驱逐三桓中另外两家的族长,由相好叔孙宣伯执政。鲁成公不肯答应,她就威胁要用别的公子取代他。这一次没成功,但本年鲁成公与鲁国那些卿又两次一齐出行,她又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叔孙宣伯则在前方鼓动晋国负责东方诸侯的卿郤犨,扣留了鲁国执政的卿季文子。但鲁成公派出子叔声伯去晋国进见执政的中军元帅栾武子(栾书)和他的副手中军佐范文子(士燮)。经过子叔声伯争取,季文子被释放。回去他就把叔孙侨如(叔孙宣伯)驱逐到齐国,同时把穆姜迁往东宫软禁起来,一直到死。

    叔孙宣伯虽被驱逐,但叔孙家还在,鲁国把他亲弟弟叔孙豹从齐国召回来,继承他的族长之位和卿位。叔孙豹在齐国请叔孙宣伯吃过饭,但得知鲁国来召自己回国,叔孙豹没通知叔孙宣伯就回去了,连在齐国娶的老婆国姜及两个儿子孟丙和仲壬都没带回去。我估计叔孙豹此时三十四岁,比叔孙宣伯小两岁。叔孙宣伯以后在齐国又勾搭上那里国君的母亲,当上了卿,但立不住,又逃往卫国,仍然能当上卿。

    叔孙豹在《左传》中首次出现是在此年早些时候(前往齐国等事系追述),那时他还在齐国任职,随齐军到了各家诸侯攻打郑国的前线,鲁国的卿子叔声伯抓他的差,让他去接引晋军一部与鲁军会合。

    叔孙豹回鲁国当上卿,庚宗之妇人来见他,献了只山鸡。叔孙豹明白她什么意思,就问她儿子怎样,她告诉他:“我儿子已经懂事,能拿着山鸡跟我走了。”,他就把这个儿子召进去,发现就是他的梦中人,没问名字,先喊了声:“牛!”,儿子应道:“唯。”,还真就叫“牛”。于是叔孙豹就让“牛”贴身服侍自己,“牛”有宠,等成人后叔孙豹让“牛”当了大管家。

    而被叔孙豹留在齐国的老婆国姜却改嫁给了他在齐国的朋友公孙明,所以叔孙豹就没立刻把两个儿子孟丙和仲壬接回来。

    也在这一年,鲁襄公诞生。两年后,公元前五七三年(鲁成公十八年,周简王十三年,晋悼公元年),鲁成公去世。又两年后,公元前五七一年(鲁襄公二年,周灵王元年,晋悼公三年,宋平公五年),叔孙豹在《左传》中首次作为卿出现,代表鲁国出访宋国。以后他又几次代表鲁国出访。

    公元前五六九年(鲁襄公四年,周灵王三年,晋悼公五年),叔孙豹出访晋国,由于他对诗的含义理解很深。就委婉指出晋人的僭越之处,给他们上了一课。此事我在前面介绍过,详情可见《春秋左传注读后04断章取义-二》

    下一年,公元前五六八年(鲁襄公五年,周灵王四年,晋悼公六年),各家诸侯在“戚”那里盟会,叔孙豹敏锐地发现把小国鄫国作为附庸会为鲁国招来麻烦,就建议让鄫人成为盟会的正式成员,避免了被其拖累。

    叔孙豹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成为以后叔孙家的族长偏重于“外交”事务的开端。

    而就在此年,季孙行父(季文子)去世了,他儿子季武子(季孙宿)接替他成为季家的族长,不过季武子还年轻,虽也当了卿,但首席执政大臣的位子却落在约四十一岁的叔孙豹头上。

    两年后,公元前五六六年(鲁襄公七年,周灵王六年,晋悼公八年,楚共王二十五年,齐灵公十六年),在接待卫国的执政大臣孙文子时,叔孙豹预言了孙文子的流亡。

    不过叔孙豹这个首席执政大臣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公元前五六二年(鲁襄公十一年,周灵王十年,晋悼公十二年),季武子(季孙宿)准备“作三军”,“三分公室”,决定了以后才通报给他,他只好要求举行盟誓,为自家求个保障。

    三分公室”以后鲁襄公彻底被架空了,而且是在叔孙豹手上被架空的,他自然没落下好。不过他把分来的人马都变成自家的家臣,既显出他的小家子气,也反映他的无奈。估计下一年,他就把首席执政大臣的位子让给了季武子。

    到公元前五五九年(鲁襄公十四年,周灵王十三年,晋悼公十五年,楚康王元年,齐灵公二十三年,宋平公十七年,卫献公十八年,郑简公七年),叔孙豹代表鲁国率兵会合各家诸侯的部队跟着晋悼公进攻秦国。在泾河岸边,大军逗留不进,还是叔孙豹以诗歌向来探风的晋国大夫叔向表了决心,大军才终于渡过河去,虽未取得进一步战果,但晋人对叔孙豹留下了好印象。此事我原先也介绍过,详情可见《春秋左传注读后03人人都歌唱的时代上》

    两年后,公元前五五七年(鲁襄公十六年,周灵王十五年,晋平公元年,齐灵公二十五年),冬天,因为齐国欺负鲁国,叔孙豹去晋国求助,连着见了好几位晋国的卿,通过诗歌表达了鲁国的困境,得到对方的响应。

    又两年后,公元前五五五年(鲁襄公十八年,周灵王十七年,晋平公三年,齐灵公二十七年,卫献公二十二年,卫殇公四年),晋国终于出兵惩罚齐国,横扫齐国全境,吓得齐灵公屁滚尿流。

    过了五年,公元前五五〇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周灵王二十二年,晋平公八年,齐庄公四年),齐国国君已换成能干的庄公,他亲率大军攻打晋国,于是叔孙豹赶紧带了部队去救援。

    同年,鲁国发生内讧,季武子(季孙宿)把另一位卿、号称“圣人”的臧武仲(臧孙纥)赶走了,而在此事上完全听不见叔孙豹的声音。

    下一年,公元前五四九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周灵王二十三年,晋平公九年,楚康王十一年),叔孙豹出访晋国,在那里。他说出了流传至今的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也在这一年,周灵王赐给叔孙豹一乘“大路”。

    当时晋国执政的中军元帅赵文子(赵武)和叔孙豹很谈得来,就向叔孙豹说起要和楚国共同“弭兵”的设想。到公元前五四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周灵王二十六年,晋平公十二年,楚康王十四年,齐景公二年,宋平公三十年,蔡景公四十六年,卫献公三十一年,陈哀公二十三年,郑简公二十年,许悼公元年,曹武公九年),秋七月辛巳那天(杨注:辛巳,五日。),晋、楚两国手下的那些诸侯就都在“宋”那里举行盟誓,实现了“弭兵”。

    叔孙豹代表鲁国参加盟誓。盟会举行时,季武子(季孙宿)以鲁襄公的名义让叔孙豹把鲁国的地位向附庸国邾国和滕国看齐,但叔孙豹坚持让鲁国保持了独立诸侯的地位。

    这一年,齐国的庆封来访问,下一年,此人又流亡到了鲁国,通过与庆封接触,叔孙豹预言了此人家族的覆灭。也在下一年,叔孙豹还预言了郑国执政的卿伯有的覆灭。当时他跟随鲁襄公前往楚国朝见,结果在路上,楚康王就去世了,但随从中叔孙豹的堂侄、鲁国大夫叔仲昭伯(叔仲带)坚持让鲁襄公继续前去楚国,叔孙穆子(叔孙豹)也赞成。

    再下一年,公元前五四四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周景王元年,晋平公十四年,楚郏敖元年,吴馀祭四年),他们到达楚国,结果楚人竟让鲁襄公亲自为死去的楚康王穿衣服,鲁人觉得这是他们的耻辱,于是叔孙豹想出主意,让他们带去的巫先用桃木扎的扫帚在停灵的地方扫一遍,代表这是主上为臣下穿衣,然后鲁襄公上去做穿衣的动作。楚人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已经把一套程序都干完了,算是为自家找回了面子。

    等他们回到鲁国,吴国国君的亲弟弟季札来访,他对叔孙豹很有好感,并且告诉他他有不得好死的危险,务必要选对人,否则难逃灾祸。

    将近两年后,叔孙豹去参加盟会归来,告诉鲁国另一位卿孟孝伯(孟孙,仲孙羯),自己发现晋国的中军元帅赵孟(赵文子,赵武)“将死矣”,鲁国应该赶紧和赵孟的继承人韩子(韩宣子,韩起)搞好关系,结果孟孝伯告诉他“人生几何”,于是他预言孟孝伯也活不长了。

    然后鲁襄公又折腾着要盖“楚宫”——楚国式样的宫殿,叔孙豹则预言鲁襄公一定会死在这“楚宫”之中,就在这一年夏六月辛巳那天(杨注:辛巳,二十八日。),他的预言应验了。

    鲁襄公死后,他们先是安排胡女敬归之子子野继位,但秋九月癸巳那天(杨注:癸巳,十一日。),子野因为太伤心也去世了,而且紧接着,己亥那天(杨注:己亥,十七日。),孟孝伯也去世了。他们只好找来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马上就是鲁昭公了),此人已经二十岁却根本不知道伤心,穆叔(叔孙豹)不喜欢他,但武子(季孙宿)坚持,只好让他继了位。尽管贵族们都知道此人不靠谱,还是没办法。

    下一年,公元前五四一年(鲁昭公元年,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楚郏敖四年),晋、楚两国以及他们手下的各家诸侯在“虢”那里盟会,重申“宋”之盟“弭兵”的盟约,叔孙豹代表鲁国参加。因表现得体,被郑国的大夫子羽(行人挥)评论为“保世之主”。

    但正当叔孙豹代表鲁国参加盟会时,留守的季武子(季孙宿)却带兵进攻莒国,打下了“鄆”,莒人在盟会上告状,楚人借机发难,把叔孙豹扣了起来。

    晋国中军元帅赵文子(赵武)的助手乐桓子(乐王鲋)还想趁机敲诈叔孙豹,说是只要叔孙豹能送他“大带”,他就能求情把叔孙豹放了。

    但叔孙豹根本没想逃避,他指出“叔出季处”是鲁国的传统,认为自己如果通过贿赂被释放,那鲁国就难免受到攻击,还不如自己被关押。这里“叔出季处”还表明,叔孙豹认为自己虽然也是卿,但只负责“外交”事务,和季武子相比没有太多实际权力,这是他对自己和家族的定位。叔孙豹反应敏捷、预言多中,但也仅是“保世之主”而已。

    而赵孟(赵文子,赵武)得知此事后,坚持向楚人求情,说服楚人小国的日常纠纷不值得霸主干预。楚人终于把叔孙豹放了。

    回去的路上,路过郑国,赵文子还和郑伯(郑简公)以及穆叔(叔孙豹)等痛痛快快喝了顿酒,这顿酒我在前面介绍过,如有兴趣可移步《《左传》中的成语14附:晋楚弭兵10》

    叔孙豹回去后,季孙(季武子,季孙宿)去慰问他,他把季孙晾在外头,从清早一直到了日中。替季孙赶车的曾夭就对替叔孙豹家把门的同族曾阜说:“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从清早一直到日中,我们已经认了错了。鲁国一贯是相忍为国,在外头都忍了,回来对内部却不肯忍下去,还有什么意义?)”,“阜”(曾阜)回答:“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我们在外头忍了好几个月了,你们就忍这一上午,有什么了不起?做买卖想赚钱,还怕吵吗?)”。于是“阜”进去禀报叔孙(穆叔,叔孙豹):“可以出矣。”,叔孙指着顶梁柱告诉他:“虽恶是,其可去乎?(虽然不喜欢这东西,还能真砍了吗?)”。然后他就出去见了季孙。

    三年后,公元前五三八年(鲁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晋平公二十年,齐景公十年),叔孙豹去世了,如那个叫“楚丘”的卜人在他刚生下来时预言的,他是被生生饿死的。

    事情起源于叔孙(穆叔,叔孙豹)那个叫“牛”的私生子(竖牛),当时他已经是大管家,还想要继续控制叔孙家,但叔孙已改嫁的老婆国姜生的那两个儿子是他的主要障碍。

    趁叔孙生病,他先是抓住大儿子“孟”(孟丙)要盟誓保证他的权力,“孟”没答应,他就借着叔孙为“孟”铸的钟落成,诬蔑落成仪式上敲钟是在接待国姜派来的人,结果叔孙下令把“孟”杀了。

    “牛”又抓住二儿子“仲”(仲壬)要盟誓保证他的权力,“仲”也不肯答应。当时鲁昭公赐给“仲”一只玉环,“仲”准备呈给叔孙看,请示能不能戴。“仲”把玉环交给“牛”,“牛”拿进去没给叔孙看,出来时却告诉“仲”可以戴。等“仲”戴上玉环,他去问叔孙:“见仲而何?(咱们让“仲”去觐见主上怎样?)”,叔孙问:“何为?”,“牛”答:“不见,既自见矣,公(鲁昭公)与之环而佩之矣。(咱们不安排他觐见,他已经自己去见了,咱们“公”赐给他玉环,他戴着呢。)”。于是叔孙下令把“仲”驱逐回齐国。

    等叔孙病重,又想把“仲”召回来,“牛”表面答应但实际没去召。叔孙的家臣杜洩来见他,他告诉杜洩自己又饿又渴,还授给杜洩一枝戈。可杜洩告诉他:“求之而至,又何去焉?(那人是你弄来的,怎么又想除了他呢?)”。

    那以后,竖牛(牛)宣称:“夫子疾病,不欲见人。(我们大人病得厉害,不想见人。)”。然后让给叔孙送饭的人把饭放在侧室那儿就离开,“牛”也不真送给叔孙吃,把那些饭倒掉后就让人撤下去。从十二月癸丑那天(杨注:癸丑,二十六日。)起,叔孙就没吃上饭,到乙卯那天(杨注:乙卯,二十八日。),他被饿死了。享年我估计是七十一岁,所谓“少不终”吧。

    于是“牛”拥立了昭子(叔孙婼)作叔孙家族长的继承人。

    鲁昭公指派杜洩主持叔孙的葬礼,竖牛又让人攻击杜洩,以致在用周灵王赐给叔孙豹那乘“大路”殉葬的问题上,杜洩和季孙(季武子,季孙宿)发生了冲突。

    正好季孙想借机“去中军”,“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既削弱公室,也削弱三桓的另外两家,竖牛附和说:“夫子固欲去之。(我们大人一直就想这么干。)”。

    下一年,公元前五三七年(鲁昭公五年,周景王八年,晋平公二十一年,齐景公十一年),“去中军”以后,季孙又写了信让杜洩报告叔孙说是:“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大人您一直想毁中军,现在毁成了,向您报告。)”,杜洩把那信扔了。接着,杜洩又在下葬路线上和季孙发生了冲突,于是在下葬以后,杜洩就逃走了。

    “仲”从齐国回来了。季孙想立他当叔孙家的族长,但被手下劝住,他那个手下还发动国人配合竖牛攻杀了“仲”,于是昭子正式即位。

    但昭子即位以后,首先就集合了叔孙家的家众,谴责竖牛杀適立庶,声言“必速杀之!”,于是竖牛也逃往齐国,却被“孟”和“仲”的儿子们杀了。

    叔孙昭子(叔孙婼)也主要从事“外交”活动,结果在十九年后,公元前五一九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周敬王元年,晋平公七年),他又因为鲁国和邾国的冲突,被晋人扣了起来,也有人向他勒索贿赂,他也应付了过去。被扣将近一年后,晋国一位大夫来见他,他已准备和来人拼了,但那位大夫是来释放他的。

    回到鲁国一年后,公元前五一七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周敬王三年,晋平公九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叔孙婼就去世了,当时鲁昭公发动政变未成,被季家挤兑到齐国去了,季家此时的家长季平子(季孙意如)又对叔孙婼阳奉阴违,叔孙婼不愿卷入纠纷,又控制不住自家的手下,只好“齊于其寝,使祝宗祈死”,生生把自己弄死了。

    叔孙婼下一任的族长是他儿子叔孙成子(叔孙不敢),再下一任族长是他孙子叔孙武叔(叔孙州仇),再下一任族长是他重孙子叔孙舒(叔孙文子),这也是《左传》中提到的最后一位叔孙家族长,以后就入了战国了。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051得臣败狄4节、091穆叔馁死7节、092相忍为国3节):

    通宝推:caj306,老老狐狸,diamond,楚庄王,史文恭,李根,上古神兵,mezhan,豹子头,盲人摸象,胡一刀,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相忍为国3/3

      《昭二十三年经》: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婼如晋。((p 1439)(10230001))(092)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p 1439)(10230003))(092)

      《昭二十三年传》:

      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鉏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徐鉏、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遂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蹷之。遂取邾师,获鉏、弱、地。((p 1441)(10230201))(092)

      邾人愬于晋,晋人来讨。叔孙婼如晋,晋人执之。书曰“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言使人也。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叔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乃不果坐。((p 1442)(10230202))(092)

      韩宣子使邾人聚其众,将以叔孙与之。叔孙闻之,去众与兵而朝。士弥牟谓韩宣子曰:“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雠,叔孙必死之。鲁亡叔孙,必亡邾。邾君亡国,将焉归?子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乃弗与。使各居一馆。士伯听其辞,而愬诸宣子,乃皆执之。士伯御叔孙,从者四人,过邾馆以如吏。先归邾子。士伯曰:“以芻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叔孙旦而立,期焉。乃馆诸箕。舍子服昭伯于他邑。((p 1442)(10230203))(092)

      范献子求货于叔孙,使请冠焉。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曰:“尽矣。”为叔孙故,申丰以货如晋。叔孙曰:“见我,吾告女所行货。”见,而不出。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叔孙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p 1443)(10230204))(092)

      我的粗译:

      二十二年后,我们昭公的二十三年(公元前五一九年,周敬王元年,晋平公七年),当时邾人派部队去加筑了“翼”的城墙,部队返回时,本打算走“离姑”,但邾国部队中一位大夫公孙鉏认为:“鲁将御我。(鲁国会阻拦我们。)”,提出要改从“武城”绕路,挨着山区向南。可是邾人部队的将领徐鉏、丘弱、茅地却说:“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那条路低洼,要赶上下雨,无法通过,就回不去了。)”。

      于是他们还是走“离姑”。结果被我们的武城人阻断了他们前方的道路,还早早派兵把他们路上的树弄断大半,仍然立着,等邾人的部队过去以后,马上推倒,堵住他们后方的道路。于是歼灭了邾人部队,擒获了鉏(徐鉏)、弱(丘弱)、地(茅地)。

      邾人就此事向晋人告状,晋人来我们这里问罪。于是我们派了卿叔孙婼(叔孙昭子,叔孙豹的庶子,继承叔孙豹担任了叔孙家的族长)前往晋国,晋人把他扣了起来。《春秋经》上写“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就是要强调被扣的是我们派出的使者。

      晋人让叔孙婼和邾大夫对质,叔孙(叔孙婼)说:“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邾又夷也。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请使当之,不敢废周制故也。(列国之卿对应小国之君,这一直是周家的成法,何况邾人又是“夷”。敝国国君给我派了一位有品级的副手子服回,就让他来和他们对质吧,我这是不敢违背周家的成法。)”。于是就没对质成。

      晋国执政的中军元帅韩宣子(韩起)让邾人把他们的人马都召集起来,打算把叔孙交给他们,叔孙听说以后,没带属下也不带兵器就去了晋人的朝廷。这时晋国的一位大夫士弥牟(士景伯)就劝谏韩宣子说:“子弗良图,而以叔孙与其雠,叔孙必死之。鲁亡叔孙,必亡邾。邾君亡国,将焉归?子虽悔之,何及?所谓盟主,讨违命也。若皆相执,焉用盟主?(大人没有仔细考虑,就决定把叔孙交给他的对头,叔孙一定会死在他们手上。鲁国没了叔孙,一定会去把邾国弄没了。邾国国君没了“国”,能往哪去呢?那时大人后悔,还怎么来得及?所谓盟主,就得自己来向那些不肯尊奉命令的人问罪。要都让他们自行互相抓扣,那要盟主干什么?)”。

      于是晋人就没把叔孙交给邾人。而是让叔孙和他的副手分住到不同的馆舍。由士伯(士弥牟,士景伯)分别询问他们,然后通报给宣子(韩宣子,韩起)。结果,随即把他们都扣住。士伯为叔孙驾车,只让他带从者四人,特意经过邾人所住的馆舍前往扣押的场所。就此把邾子(邾国国君)打发了回去。然后士伯对叔孙说:“以芻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由于我们这里柴薪供不上,从者都很疲劳,所以打算让您住到其他的“都”那里。)”。

      叔孙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站在外面等待消息,最终把他发到了“箕”那里,而把子服昭伯(子服回)发到了其他城邑。

      晋国的一位卿范献子(士鞅)派人去向叔孙求取贿赂,指示那人向叔孙索要“冠”,叔孙接过那人带来的“冠”的尺寸,就给了那人两顶“冠”,告诉那人:“尽矣。(就这么多了。)”

      因为叔孙被扣押,我们派出了一位大夫申丰带了财宝前往晋国,叔孙派人去见此人,捎话说:“见我,吾告女所行货。(来见我,我告诉你该把财宝送给谁。)”那人就来见叔孙,而叔孙却把此人扣住不让他出门。

      晋国方面有一位吏人与叔孙一起住在“箕”那里,他曾向叔孙讨要一条吠狗,叔孙不给他。等后来叔孙准备回来了,就把那条狗杀掉请了那人吃。而且叔孙一路上所住的那些住所,就算只住一日,也一定把院墙和房顶整饬的好好的,让那住所离开时和刚住进来时没啥区别。

      一些补充:

      注意,即使是把叔孙扣押了起来,他仍可以有“从者四人”,仍有武器。

      杨伯峻先生注“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曰:

      《公羊》无“有”字,当是误脱。正月初六丁未冬至,建子。

      杨伯峻先生注“叔孙婼如晋”曰:

      “婼”《公羊》作“舍”,下同。“婼”与“舍”古音韵部为平入对转。杜《注》:“谢取邾师。”

      杜预《注》“晋人执我行人叔孙婼”云:“称‘行人’,讥晋执使人。”

      杨伯峻先生注“还,将自离姑”曰:

      杜《注》:“离姑,邾邑。从离姑,则道径鲁之武城。”离姑在翼之北,武城又在离姑之北。此时邾已迁都于绎,在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见文十三年《传》并《注》。由翼经离姑,必过武城。武城属鲁,过邻国境必假道。

      杨伯峻先生于此(公孙鉏曰:“鲁将御我。”)注云:

      杜《注》:“鉏,邾大夫。”宣十四年《传》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古代有假道之礼,详宣十四年《传?注》。邾兵过武城而不假道,武城人必抗禦之,御同禦。

      杨伯峻先生注“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曰:

      杜《注》:“自武城而还,依山南行,不欲过武城。”自翼至邾,须经今沂蒙山区。此公孙鉏之谋。

      杜预《注》“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云:“谓此山道下湿。”

      杜预《注》“遂自离姑”云:“遂过武城。”

      杜预《注》“武城人塞其前”云:“以兵塞其前道。”

      杨伯峻先生注“断其后之木而弗殊”曰:

      《广雅》:“殊,断也。”又云:“殊,绝也。”此谓砍伐树木而不使断绝。

      杨伯峻先生注“邾师过之,乃推而蹷之”曰:

      蹷亦作蹶,推欲断之树木使仆倒。襄十九年《传》“是谓蹷其本”,孔《疏》:“蹶者,倒也。”前有兵挡之,后有树木阻之,邾师进退皆难。

      杨伯峻先生注“晋人使与邾大夫坐”曰:

      杜《注》:“坐讼曲直。”孔《疏》云:“《周礼?小司寇》云:‘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凡断狱者,皆令竞者坐而受其辞。”古代诉讼双方互相辩论曰坐。辩论者亦曰坐,僖二十八年《传》“鍼庄子为坐”是也,互详彼《注》。

      杨伯峻先生注“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曰:

      杜《注》:“子服回,鲁大夫,为叔孙之介副。”介亦奉君命,故云命介。

      杨伯峻先生注“叔孙闻之,去众与兵而朝”曰:

      无随从,无武器,只身朝晋君。杜《注》:“示欲以身死。”(桥:由此可见当时朝见的常态是带随从、带武器的。)。

      杜预《注》“邾君亡国,将焉归?”云:“时邾君在晋,若亡国,无所归,将益晋忧。”

      杨伯峻先生注“若皆相执”曰:

      鲁执邾之三大夫,而晋又使邾执叔孙。

      杨伯峻先生注“使各居一馆”曰:

      孔《疏》云:“贾逵云:‘使邾、鲁大夫各居一馆。’郑众云:‘使叔孙、子服回各居一馆。’”杜用郑众说,以下文推之,郑众义是。

      杜预《注》“士伯听其辞,而愬诸宣子,乃皆执之”云:“二子辞不屈,故士伯愬而执之。”

      杜预《注》“过邾馆以如吏”云:“欲使邾人见叔孙之屈辱。”

      杨伯峻先生注“以芻荛之难,从者之病,将馆子于都。”曰:

      柴薪难以供给,侍者辛劳过甚,皆系托辞。杜《注》:“都,别都,谓箕也。”都即邑,散文相通。

      杨伯峻先生注“叔孙旦而立,期焉”曰:

      杜《注》:“立,待命也。”期,待也,即待命。

      杜预《注》“使请冠焉”云:“以求冠为辞。”

      杨伯峻先生注“取其冠法”曰:

      不知范献子冠之大小,故使人取范为冠之模法。

      杨伯峻先生于此(而与之两冠,曰:“尽矣。”)注云:

      叔孙明知求冠是假,求财货是真;伪为不知,取献子作冠之尺寸而为两冠以与之,且曰“尽矣”,以塞其口。

      杨伯峻先生注“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曰:

      晋之吏人与叔孙同馆者,即软禁中看守叔孙者。

      杨伯峻先生注“吠狗”曰:

      其狗善吠,故云吠狗。

      杨伯峻先生注“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曰:

      表示前之不与,非吝惜(也)。

      杨伯峻先生注“必葺其墙、屋”曰:

      杜《注》:“葺,补治也。”(即今修补。)屋谓屋顶,哀三年《传》“蒙葺公屋”可证。

      杨伯峻先生注“去之如始至”曰:

      杜《注》:“不以当去而有所毁坏。”叔孙明春始归(,《传》终言之)。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邾”——“绎”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2,北纬35.31(邾国,邹城-纪王城,纪王村及其东周围,有遗址,近方形城,2530╳2500,南部凸出依山势。东周至汉。当于文十二年迁此)。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翼”(杨注:翼,邾国之地,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杜《注》:“翼,邾邑。”翼即隐元年?传?“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之翼,今山东-费县西南九十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7.73,北纬35.07(费县-石井镇-城前村-城后村之间)。

      “武城”(杨注:杜《注》:“离姑,邾邑。从离姑,则道径鲁之武城。”离姑在翼之北,武城又在离姑之北。此时邾已迁都于绎,在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见文十三年《传》并《注》。由翼经离姑,必过武城。武城属鲁,过邻国境必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2,北纬35.19(平邑县-魏庄乡-武城村)。

      “离姑”(杨注:杜《注》:“离姑,邾邑。从离姑,则道径鲁之武城。”离姑在翼之北,武城又在离姑之北。此时邾已迁都于绎,在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见文十三年《传》并《注》。由翼经离姑,必过武城。武城属鲁,过邻国境必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7,北纬35.19(平邑县-魏庄乡-铁城子村东南附近,东西南北各长500许方形古城)。

      下面是武城人取邾师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离姑”遗址卫星图片,出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_春秋时代“离姑城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武城人取邾师卫星图片标注,出自《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春秋时代“离姑城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箕”杨先生注:

      箕,《汇纂》据杜《注》谓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南三十五里,顾炎武《补正》疑晋襄公时此箕城未为晋境。江永《考实》谓“此年狄伐晋,白狄也。白狄在西河,渡河而伐晋,箕地当近河。成十三年《传》云秦‘入我河县,焚我箕、郜’,是近河有箕。”因考证箕当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旧有箕城是也。阎若璩又以箕在今山西-榆社县之箕城镇。从卜辞及周初铜器铭文考之,榆社南之箕城镇,恐是商及周初之箕,其字作“?[己/其]”,非此箕也。江永说较可信。(《僖三十三年经?注》(p 0493)(05330008))(04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蒲县城在今县西南二里。隋大业初县治此。《志》云:县东北有故箕城,隋开皇初蒲县治也。大业二年,移于新城。唐武德初,复移于城东,即今治矣。”

      据此,我颇疑此“箕”就在今蒲县附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3,北纬36.43(堡子村,马斗关渡口东岸)。

      《昭二十三年经》:

      冬,公如晋,至河,有疾,乃复。((p 1440)(10230010))(092)

      《昭二十三年传》:

      公为叔孙故如晋,及河,有疾,而复。((p 1447)(10230801))(092)

      《昭二十四年经》:

      婼至自晋。((p 1449)(10240002))(092)

      《昭二十四年传》:

      晋-士弥牟逆叔孙于箕。叔孙使梁其踁待于门内,曰:“余左顾而欬,乃杀之。右顾而笑,乃止。”叔孙见士伯,士伯曰:“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不腆敝邑之礼,将致诸从者。使弥牟逆吾子。”叔孙受礼而归。二月,“婼至自晋”,尊晋也。((p 1450)(10240201))(092)。

      我的粗译:

      也在这年,冬天,我们的“公”为叔孙(叔孙昭子,叔孙婼)的事前往晋国,到黄河边上,生了病,于是回来。

      转过年来,在我们昭公的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周敬王二年,晋平公八年),年初,晋人就派出了大夫士弥牟去“箕”那里接叔孙。叔孙不知来人是什么意思,就让手下梁其踁在门内待命,告诉他:“余左顾而欬,乃杀之。右顾而笑,乃止。(我向左看并且咳嗽,你就冲出来杀了他;我向右看并且笑一声,你就不用待命了。)”。

      叔孙见了士伯(士弥牟),士伯首先告诉他:“寡君以为盟主之故,是以久子。不腆敝邑之礼,将致诸从者。使弥牟(士伯,士弥牟)逆吾子。(寡君因为当着盟主,所以让大人在这里多呆了些日子。我带来敝邑的微薄礼品,准备送给大人的从者。寡君派“弥牟”来是要迎请大人您的。)”。

      于是叔孙(婼,叔孙昭子,叔孙婼)接受了礼品,然后就从晋国回来了。《春秋经》在这年二月写“婼至自晋”,没写上叔孙家的“氏”,是为了表示对晋国的尊崇。

      一些补充:

      杜预《注》“公为叔孙故如晋,及河,有疾,而复”云:“此年春晋为邾人执叔孙,故公如晋谢之。”

      杨伯峻先生注“婼至自晋”曰:

      《公羊》作“叔孙舍至自晋”。据《传》文,无“叔孙”二字是也。杜《注》:“喜得赦归,故书至。”然《会笺》云:“内卿见执,必书其终,例也。杜云喜书,臆断。”

      杨伯峻先生注“叔孙使梁其踁待于门内”曰:

      杜《注》:“踁,叔孙家臣。”梁其踁曾随叔孙豹使于晋,见昭元年《传》。

      杜预《注》“余左顾而欬,乃杀之”云:“疑士伯来杀己,故谋杀之。”

      杨伯峻先生注“不腆敝邑之礼,将致诸从者”曰:

      将释叔孙归于鲁,致以赠贿饯行之礼。从者实指叔孙。古人常言“执事”、“从者”、“左右”,意谓其下属,不直指其人,亦表敬之方式。

      杨伯峻先生于此(二月,“婼至自晋”,尊晋也)注云:

      此解《经》。杜《注》:“贬婼族(不称叔孙),所以尊晋。婼行人,故不言罪己。”杜《注》未必合《传》意,姑仍之。

      鲁昭公“至河”之处我估计当为“棘津”——“南河”(杨注:“南河”,阮刻本作“河南”,今从《唐石经》、金泽文库本订正。古黄河东北流,如卫肯借路,则由卫境渡河,卫既不肯借路,则军队南还,由南河渡,再向东。南河即南津,亦谓之棘津、济津、石济津,在河南省-淇县之南,延津县之北,河道今已湮。),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1,北纬35.31(东屯镇-汲津铺)。

      下面是“晋”、“鲁”间可能道路示意图,割自《春秋左传注》初版所附《郑宋卫》地图。图中部用蓝框框住的地名就是“棘津”,图的东西两端分别是“鲁”和“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穆叔(叔孙豹)与昭子(叔孙婼)父子二人在鲁国的角色都是“叔出季处”,经常出行从事“外交”工作,也就都曾被扣押,倒霉的遭遇也很相似。但他们都能“相忍为国”,不失为“保世”的良方。若非如此,鲁国和他们家族难免要早早分崩离析了吧。

      通宝推:caj306,老老狐狸,mezhan,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相忍为国2/3

      《昭元年经》:

      三月,取鄆。((p 1198)(10010003))(092)

      《昭元年传》:

      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于会。楚告于晋曰:“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齊盟,请戮其使。”((p 1204)(10010201))(092)

      乐桓子相赵文子,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使请带焉,弗与。梁其踁曰:“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叔孙曰:“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卫而恶之,吾又甚焉。虽怨季孙,鲁国何罪?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然鲋也贿,弗与,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曰:“带其褊矣。”赵孟闻之,曰:“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树之官,举之表旗,而著之制令,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国蔑有?主齊盟者,谁能辩焉?吴、濮有衅,楚之执事岂其顾盟?莒之疆事,楚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莒、鲁争鄆,为日久矣。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去烦宥善,莫不竞劝。子其图之。”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p 1205)(10010202))(092)

      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谓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阜曰:“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阜谓叔孙曰:“可以出矣。”叔孙指楹,曰:“虽恶是,其可去乎?”乃出见之。((p 1211)(10010601))(092)

      我的粗译:

      就在各家诸侯在“宋”那里盟会时,我们的卿季武子进攻莒国,打下了“鄆”。莒人就到盟会上来告状。于是楚人通报晋人说:“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齊盟,请戮其使。(我们这里举行盟誓还没散场,他们鲁国就去进攻莒国,破坏了严肃的盟誓,建议惩办他们的使节。)”。

      晋国的大夫乐桓子(乐王鲋)是他们首席代表中军元帅赵文子(赵孟,赵武)的助手,此人想从我们的使节叔孙(叔孙穆子,叔孙豹)那里索要好处,就为他说了话,然后派人向叔孙讨要“大带”,但叔孙没给。

      叔孙的家臣梁其踁就问:“货以藩身,子何爱焉?(那些财宝本就是用来保命的,大人为什么舍不得?)”,叔孙告诉他:“诸侯之会,卫社稷也。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何卫之为?人之有墙,以蔽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卫而恶之,吾又甚焉。虽怨季孙(季武子,季孙宿),鲁国何罪?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然鲋(乐桓子,乐王鲋)也贿,弗与,不已。(我来参加各家诸侯的盟会,就是要维护咱们的社稷。我要是通过行贿逃脱了灾祸,咱们鲁国就一定会遭到进攻,那就成了我为鲁国带来危险,还怎谈得上维护?各家修了墙,就是要把坏事挡在外面。墙要有裂缝出问题,该谁负责?本当维护却招来破坏,我要这么干了就比那更糟。虽然我也恨季孙,但我们鲁国何罪?叔家族长在外季家族长留守,已经是我们的老规矩了,我又能怨恨谁?不过那个“鲋”贪得很,不给他点啥,他不会消停。)”。

      于是把乐王鲋派来的使者叫来,现裁了“裳”做成“大带”给他,告诉他说:“带其褊矣。(原有的“大带”尺寸不够。)”。

      赵孟(赵文子,赵武)听说了此事,就告诉身边的人:“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遇到危险还不忘他的“国”,这就是忠啊;面对灾祸仍要坚守职责,这就是信啊;为了“国”不惜生命,这就是贞啊;进行策划时着重在这三个方面,那就是义了。有了这四样,怎能反而遭到惩罚呢?)”。于是他向楚人求情说:

      鲁国虽然有罪,但他们的这位执事却没想着逃脱责任,可算是敬服上国安于天命了。大人如果释放此人,也能激励您的左右,不是很好吗?要是大人手下的群吏,留守的时候不怕麻烦,出外遇到危险不逃避责任,那您还担心什么?要担心的无非是,有麻烦无人处理,有危险无人担责,这都要靠平时注意的。要这两条没问题,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不能让有本事的人安心,那谁还会跟着您?鲁国这叔孙豹就是个有本事的人,希望您能释放他,以此让那些有本事的人安心。大人召集盟会,能够释放有罪的人,并且勉励多才的人,各家诸侯谁又不会对楚国心悦诚服,投向你们,走长路也不觉得远?更何况,边境上的城邑,一彼一此,怎会老在一家手上?要是赶上天王和霸主公正,就会为他们划定封疆,指定管理者,建立标志,颁布章程,如果有逾越的,就惩罚,不过尽管如此,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从没了公正的天王,各家诸侯都想出头,轮着领衔庄严的盟会,还可能一成不变吗?所以只要抓大放小,就足以为盟主,又何必管这种事?封疆的减缩,哪国没有过?领衔庄严盟会的人,有谁能搞得清楚呢?好比要是吴国和濮国起了纷争,楚国的执事哪会去想盟誓这件事?莒国的疆事,楚国完全能够不参与,也就不会劳动各家诸侯,这不是当然的吗?莒国和鲁国争抢“鄆”,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不会严重危害到两家的社稷,完全可以不加理睬。这一来,减少麻烦,保护好人,激励了众人。大人考虑考虑。

      通过以上这一大篇话,赵孟坚持向楚方求情,楚人答应了,于是释放了叔孙。

      叔孙回到我们鲁国,季孙的家臣曾夭驾车载着季孙去他们家慰劳他,他把季孙晾在了外面,从早上一直到日中都不出去。曾夭就对叔孙家家臣、自己的同族曾阜说:“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从早上一直等到日中,就表示我们已经知罪了。咱们鲁国讲究相忍为国,您在外面都忍了,回来倒不能忍,那还有什么意思?)”,那个“阜”(曾阜)告诉他:“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我们在外头可是好几个月,你们这不过是一早上,有啥关系?既然做买卖想发财,还怕什么吵啊?)”。接着,“阜”就去劝叔孙说:“可以出矣。”,于是叔孙指着顶梁大柱楹说:“虽恶是,其可去乎?(就算不喜欢这东西,就真能砍了去吗?)”。然后他就出去见了季孙。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于会”曰:

      取鄆在三月,赵孟入于郑在四月,则莒人告于虢之会,正楚?公子围未归国时。告于会,主要告于楚,故楚请戮鲁使。

      杨伯峻先生注“渎齊盟”曰:

      齊同齋(斋),余详成十一年《传?注》。成十六年《传》亦云“渎齊盟而食话言”,渎,亵渎、轻慢之意。

      杨伯峻先生注《成十一年传》“齊盟,所以质信也”云:

      “齊”同“齋(斋)”。《诅楚文》云:“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戮力同心,两邦以壹,绊以婚姻,袗以齊盟。”齊盟同此意。古人盟誓必先齋戒,故盟誓亦言“齋盟”。((p 0854)(08110901))(078)。

      杨伯峻先生注《成十六年传》“渎齊盟”云:

      渎,亵渎,轻慢,不尊敬。齊盟见十一年《传?注》。亵渎齊盟即十五年《传》“新与晋盟而背之”。古人盟誓,以为必有鬼神监临,渎齊盟,意即不以详事神。((p 0880)(08160502))(079)。

      杜预《注》“使请带焉”云:“难指求货,故以带为辞。”

      杨伯峻先生注于此(梁其踁曰:“货以藩身,子何爱焉?”)注云:

      杜《注》:“踁,叔孙家臣。”依杜《注》,以梁其为复姓。《广韵》梁字《注》云:“复姓,《左传》有梁其踁,鲁-伯禽庶子梁其之后。”藩,保卫。爱,惜。

      杜预《注》“我以货免,鲁必受师”云:“言不戮其使,必伐其国。”

      杨伯峻先生注“墙之隙坏”曰:

      隙,裂缝。《商君书?修权篇》“隙大而墙坏”,《淮南子?人间训》“墙之坏也于隙”,皆此意也。

      杨伯峻先生注“叔出季处,有自来矣,吾又谁怨?”曰:

      杜《注》:“季孙守国,叔孙出使,所从来久,今遇此戮,无所怨也。”自襄二十一年后,盟会聘问,皆书叔孙,而仲孙偶然参与,?经?未尝书季孙,已十余年矣。有自来,盖就近年事言之。

      杨伯峻先生注“然鲋也贿”曰:

      王鲋省称鲋,双名称其一字,如薳富猎称猎,例甚多。贿,好贿赂。

      杨伯峻先生于此(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曰:“带其褊矣。”)注云:

      撕裂裙帛以为带,且歉言,带恐狭小矣,故裂裳也。说参杨树达先生《读左传》。

      杨伯峻先生注“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曰:

      楚国离中原诸国虽远,而诸侯视之如近。

      杨伯峻先生注“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曰:

      杜《注》:“言今衰世,疆埸无定主。”埸音易,疆也。

      杨伯峻先生注“王、伯之令也”曰: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五伯,即五霸,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令,善也(政令)。

      杜预《注》“引其封疆”云:“引,正也。正封界(疆)。”

      杨伯峻先生注“而树之官,举之表旗,而著之制令,过则有刑”曰:

      杨树达先生《读左传》云:“官谓界上官寺。表旗即后世界碑之类。制令即后世所谓边界章程。过谓越境。诸文皆承封疆而言。”

      杨伯峻先生注“虞有三苗”曰:

      《尚书?舜典》:“竄三苗于三危。”《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淮南子?修务训》:“舜征三苗而道死苍梧。”又有禹征三苗之说,出于《墨子?非攻篇下》,盖皆古代传说。

      杨伯峻先生注“夏有观、扈”曰:

      观,或谓即《楚语上》“启有五观”之观,则为启之子。然据《传》义,似为夏之敌。《汉书?地理志》东郡-畔观县,应邵云:“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后汉书?郡国志》亦云:“卫,本观故国,姚姓。”则观非启子矣。扈亦称有扈,《逸周书?史记解》:“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吕氏春秋?先己篇》亦有启与有扈战之叙述,《史记?夏本纪》且引《甘誓》,谓“有扈氏不服,大战于甘”云云。古书尚有异说,不备引。据《汉志》,观国在山东-观城废县治西,今范县境内。扈,今陕西-户县北。顾颉刚、刘起釪则认为“在夏代时已向东北迁至今范县一带”。见《中国史研究》第一期《尚书甘誓校释译论》。

      杨伯峻先生注“商有姺、邳”曰:

      姺亦作侁,即《吕氏春秋?本味篇》之有侁氏。高诱《注》,“姺读曰莘”,《文选?辨命篇》李善《注》即引作有莘氏。僖二十八年《传》:“晋侯登有莘之虚”即此。(《史记?夏本纪》:“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其地相传即今山东-曹县北之莘塚集。邳亦古国,据杜《注》,即今江苏之邳县旧治邳城镇。今本《竹书纪年》“外壬元年,邳人、姺人叛”,盖袭取《左传》此文为之。

      杨伯峻先生注“周有徐、奄”曰:

      徐即《诗?大雅?常武》“濯征徐国”“徐方震惊”之徐方或徐国,故址当在今江苏-泗洪县南,近洪泽湖。奄亦古国名。《尚书序》云:“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则奄被灭于成王。《山东通志》:“奄里在曲阜县东境,古奄国。”相传徐、奄皆嬴姓,伯益之后,俱亡于西周。

      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 [宀/录]子耿。成王屎(纂?纘?)伐商邑,殺 [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尸/山](翰?幹?)。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杨伯峻先生注“狎主齊盟”曰:

      狎,更也,代也。襄二十七年《传》“且晋、楚狎主天下之盟也久矣”,即此狎。

      杨伯峻先生注“恤大舍小”曰:

      杜《注》:“大谓篡弑灭亡之祸。”杜意谓诸侯有为大祸乱者忧之,若小过则舍而免之。

      杨伯峻先生注“吴、濮有衅”曰:

      吴在楚之东。濮即文十六年《传》之百濮,详彼《注》。在楚之南。衅,衅隙,閒隙也。

      杨伯峻先生注“楚之执事岂其顾盟?”曰:

      意谓楚之邻国有可乘之机,楚国岂将顾及盟约而不攻之。

      杨伯峻先生注“苟无大害于其社稷,可无亢也”曰:

      亢与下文“亢身”“亢宗”之义同,扞蔽、庇护之义。谓护莒。

      杨伯峻先生注“去烦宥善”曰:

      去烦,免诸侯动众之劳。宥善,赦免善人叔孙豹。

      杨伯峻先生注“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曰:

      《姓纂》十七登引《世本》:“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曾夭,季孙之家臣。

      杨伯峻先生注“曾夭谓曾阜”曰:

      据《通志?氏族略》二,曾阜为鄫-太子巫之子。杜《注》:“曾阜,叔孙家臣。”

      杨伯峻先生注“庸何伤?”曰:

      庸亦何也。庸何并用,与襄二十五年《传》“将庸何归”同。

      杨伯峻先生注《襄二十五年传》“将庸何归?”云:

      刘淇《助字辨略》卷一云:“庸何,重言也。”((p 1098)(09250204))(090、102)。

      杨伯峻先生注《文十八年传》“庸何伤?”云:

      庸亦何也,庸何同义词连用,亦犹庸安之为同义词连用。《荀子?宥坐篇》“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是其证。说参王引之《释词》。((p 0630)(06180202))(062)。

      杨伯峻先生注“贾而欲赢,而恶嚣乎?”曰:

      贾音古。言商贾欲求赢利,而厌恶市肆之喧嚣乎?赢,有余也。

      杨伯峻先生于此(叔孙指楹,曰:“虽恶是,其可去乎?”)注云:

      楹为堂上之大柱,在两阶之间,房屋赖支柱,以比季孙。“其”作“岂”用。

      下面再贴一遍我对当时“堂”的想象图,从中可见“楹”在“堂”这个建筑中的中心地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鄆”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7,北纬35.95(东鄆,沂水县-高桥镇-徐家荣仁村)。

      “莒”——“莒父”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楚”——“郢”——“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有遗址,长方形城,4500╳3500,1600万平方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楚——为郢:庄十七至庄十八,庄三十二至僖二十七,僖二十七至文十四,宣八至昭五)。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观”推测位置为:东经115.38,北纬35.94(莘县-观城镇)。

      “扈”推测位置为:东经108.60,北纬34.13(户县-甘亭镇-东韩村)。

      “姺”——“有莘之虚”——“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50,北纬34.90(曹县-莘冢集)。

      “邳”——“薛”——“上邳”推测位置为:东经117.20,北纬34.90(薛国,张旺镇-皇殿岗村周围,有遗址,大城东南角隔出小城,均为不规则长方形,小城内有宫城及其东小城均为方形。春秋时只有小城和宫城。大城:3300╳2300,736万平方米;小城:913╳700,60万平方米;宫城:170╳150,2.5万平方米;宫东城:190╳190。大城:战国至汉;小城:晚商至汉;宫城,宫东城:西周至汉?)。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40,北纬33.35(泗洪县-半城镇,庄二十六年后)。

      “奄”——“商奄”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1,北纬35.6(曲阜东)。

      “吴”推测位置为:东经119.62,北纬31.84(葛城遗址,江苏最早西周至春秋城址。阖闾以前)。

      “濮”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北纬30(石首市附近)。

      通宝推:caj306,老老狐狸,mezhan,脊梁硬,李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相忍为国1/3

      《昭元年经》: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xū)、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p 1197)(10010002))(092)

      《昭元年传》: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郑-子皮曰:“二执戈者前矣。”蔡-子家曰:“蒲宫有前,不亦可乎?”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郑行人挥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皙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齐-国子曰:“吾代二子愍(mǐn)矣!”陈-公子招曰:“不忧何成?二子乐矣。”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何害?”宋-合左师曰:“大国令,小国共(gōng)。吾知共而已。”晋-乐王鲋(fù)曰:“《小旻》(mín)之卒章善矣,吾从之。”((p 1202)(10010103))(107、108、109、115、123、092)

      退会,子羽谓子皮曰:“叔孙绞而婉,宋-左师简而礼,乐王鲋字而敬,子与子家持之,皆保世之主也。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子代人忧,子招乐忧,齐子虽忧弗害。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皆取忧之道也,忧必及之。《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三大夫兆忧,忧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p 1204)(10010104))(107、108、109、115、123、092)

      我的粗译:

      在我们的昭公元年(公元前五四一年,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楚郏敖四年,齐景公七年,宋平公三十五年,卫襄公三年,陈哀公二十八年,蔡灵公二年,郑简公二十五年,曹武公十四年,许悼公六年),三月甲辰那天(杨注:甲辰,二十五日。),各家诸侯举行了盟誓。在盟会上,楚国的公子围陈设出了国君的车辆服饰旗帜,而且出行时在自己前后各安排了一对卫士。

      见了这个排场,我们的卿叔孙穆子(叔孙豹)就评论说:“楚公子美矣,君哉!(这位楚公子可真漂亮啊,就像是一位主上!)”。

      郑国的卿子皮(罕虎)也说:“二执戈者前矣。(他前面还有两个拿着戈的开路呢。)”。

      蔡国的卿子家(公孙归生)则说:“蒲宫有前,不亦可乎?(他既已住在了蒲宫,前面有俩人执戈开路,有什么不行的?)”。

      楚国的大夫伯州犁就说:“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这是我们出来前,向敝国主上辞行时从他那儿借来的。)”。

      郑国的行人挥(子羽)却说:“假不反矣。(借就不会还了。)”。

      伯州犁反击:“子姑忧子皙(公孙黑)之欲背诞也。(大人还是操心你们子皙的荒唐吧。)”。

      子羽(行人挥)回敬:“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那位正对着玉璧的人还在,借了不还,大人就不用操心吗?)”。

      齐国的卿国子(国弱)于是说:“吾代二子愍矣!(我反正是替这两位大人可怜了。)”。

      陈国的公子招接着说:“不忧何成?二子乐矣。(不操心怎么能成事?这两位大人可是乐得很呐。)”。

      卫国的卿齐子(齐恶)说:“苟或知之,虽忧何害?(要是明白的话,操些心有啥?)”。

      宋国的卿合左师(向戌)说道:“大国令,小国共。吾知共而已。(大国发布命令,小国服从。我只管服从。)”。

      晋国的大夫乐王鲋(乐桓子)也说道:“《小旻》之卒章善矣,吾从之。(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旻》那诗的最后一章好,我就照着做了。)”。

      从盟会上退下来之后,子羽(行人挥)就对子皮(罕虎)说:“叔孙绞而婉,宋-左师简而礼,乐王鲋字而敬,子与子家持之,皆保世之主也。齐、卫、陈大夫其不免乎!国子代人忧,子招乐忧,齐子虽忧弗害。夫弗及而忧,与可忧而乐,与忧而弗害,皆取忧之道也,忧必及之。《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三大夫兆忧,忧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叔孙的话很婉转,宋国那位左师话虽不多但合于“礼”。乐王鲋怜悯而谨慎,大人和子家保持了平衡,这几位都是能让家族几代都不衰落的族长。齐、卫、陈的大夫恐怕就难免要遭殃了!国子替别人操心,子招该操心时却只顾高兴,齐子虽然操心但却不在乎。操心无关的事却不操心自己,该操心时却只顾高兴,还有虽然操心但却不在乎,这都会招来更加操心的事,操心跑不了。《大誓》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三位大夫有了招惹操心事的行为,操心事还能不来吗?从一个人的话里就能看出征兆,说的就是这种事。)”。

      一些补充:

      以上这两段《左传》在我的帖子里多次出现,只因其中预言了好几个人的结局,所以到涉及这些人结局的章节中,这两段都会出现,一共会出现六次。这一次预言的对象是叔孙豹,预言他能让自己的家族几代都不衰落,是“保世之主”。

      杨伯峻先生注“设服、离卫”曰:

      设,施陈也,今言设施、设立。服,凡衣饰器用品物皆可曰服,如《周礼?大行人》“其贡服物”,谓玄纁絺纊;《都宗人》“正都礼与其服”,谓宫室车旗。此服泛指围之一切陈设服饰。设服,设君服也。《鲁语下》叙此事云,“今大夫而设诸侯之服”,足为明证。“离”与“丽”古音同在来母歌韵,可相通假。故《易?离?彖辞》:“离,丽也。”丽又与俪通。俪,并也,耦也(配偶即伉俪),两也。《仪礼?士昏礼》郑《注》:“俪皮,两鹿皮也。”《礼记?曲礼上》“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离立、离坐谓两人并坐并立。离卫,卫即今之卫兵,卫兵成双成对者,谓之俪卫,亦作离卫。据下文,似王子围前有执戈者二人,后可能亦有二卫兵。据襄二十八年《传》,庆舍之卫,前后各一人,卢蒲癸、王何是也。

      杨伯峻先生注“二执戈者前矣”曰:

      《礼记?丧服大记》:“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杜《注》:“礼,国君行,有二执戈者在前。”(桥:这和后世天子千乘万骑的排场远不能比,当然此时的人口规模也远小于后世。)

      下面是“持戈佩剑小吏、骏马拓片”之图,出自河南博物院《收藏汉画像石:收藏一部图像的两汉史》,或者有助于想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蒲宫有前,不亦可乎?”曰:

      孔《疏》引服虔云:“蒲宫,楚君离宫。言令尹在国,已居君之宫,出有前戈,不亦可乎?”有前即有前戈。

      杨伯峻先生注“吾代二子愍矣!”曰:

      杜《注》:“国子,国弱也。二子谓王子围及伯州犁。围此冬便篡位,不能自终;州犁亦寻为围所杀,故言可愍。”愍音闵,服虔《注》:“忧也。”孔《疏》引服虔云:“代伯州犁忧公子围,代子羽忧子皙。”则二子指州犁与子羽。《左传》作者好以后来事实作预言,故预言多验。子羽并无祸,则杜说是。

      杨伯峻先生注“言以知物”曰:

      《礼记?缁衣》“言有物”,郑《注》:“物谓事验。”八年陈招杀太子。国弱之子国夏以哀六年奔鲁。齐恶之子齐豹被灭,见昭二十年《传》。——桥:“物”可有标志之意,在当时是常用义项。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楚”——“郢”——“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有遗址,长方形城,4500╳3500,1600万平方米。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楚——为郢:庄十七至庄十八,庄三十二至僖二十七,僖二十七至文十四,宣八至昭五)。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卫”——“帝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许”——“叶”——“葉”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9,北纬33.50(旧县乡十字街口东970米,西850米,南1550米,北1380米,“许”成十五年迁来,昭九年迁夷)。

      “曹”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3,北纬35.11(今城西北四里,汉城)。

      “虢”推测位置为:东经113.45,北纬34.88(广武镇-南城村东南,平眺故城遗址)。

      通宝推:老老狐狸,mezhan,strain2,李根,
      • 家园 一直好奇这些话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尤其是子羽子皮间的对话。

        如果是记录,那就说不上《左传》作者好以后来事实作预言。

        如果是左传脑补.....那我就不知道还能不能信左传了

        另外,看各人对话,觉得国弱比子皮子羽强啊,子皮子羽整个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所以并非好以事实作预言,

          而是作为正面例证的未中预言后人就不讲了。

        • 家园 谢谢回复。

          我觉得是凭记忆传下来的,至于杨先生的猜测,关于预言未中者会删除,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但在这里正有未删除干净的,即关于楚国那个大宰的预言,让他注意的那个人其实不是杀他的那个人,正因为有此破绽,我才觉得更合理。

          另外子皮子羽自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子皮是让位于子产的人,但酗酒,子羽则是受子产重用的人,但只是技术型人才吧。

          • 家园 同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国弱后来结局如何,网上没搜到。

            具体到因一句话而预言人的结局,有些是有道理的,比如七穆中的几个。但是像这儿依据国弱子皮的一句话而预言的,感觉就比较孟浪了。

            另外,子皮不是把执政地位让给子产吧,只是说自己率众以听。记得后来又事情,也是子皮出面摆平的。

            或者春秋本来就是地位高的卿不一定管事(政)?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子皮的事我说的不严谨,

              应该是把实际执政的位子让给了子产。

              我今天刚好查了《春秋左传注》,国弱似乎也是善终了,这也是预言未中。

              似乎国弱和齐国的国高两家家长后期倒是位高而不管事的。

              赞成您说的孟浪,不过这一章《左传》的作者应该是深信不疑的。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穆叔馁死7/7

      《昭二十年传》:

      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梓慎望氛,曰:“今兹宋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后弭。蔡有大丧。”叔孙昭子曰:“然则戴、桓也。汏侈,无礼已甚,乱所在也。”((p 1406)(10200101))(107、109、091)

      《昭二十一年传》:

      三月,葬蔡平公。蔡-大子朱失位,位在卑。大夫送葬者归,见昭子。昭子问蔡故,以告。昭子叹曰:“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终。《诗》曰:‘不解(xiè)于位,民之攸塈(xì)。’今蔡侯始即位,而適卑,身将从之。”((p 1424)(10210201))(109、091)

      我的粗译:

      大半年后,我们的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周景王二十三年,晋顷公四年,宋元公十年,蔡平公八年),春王二月己丑(初二)那天,太阳到达最低点“南至”的位置。我们的日官梓慎登台望气之后说:“今兹宋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后弭。蔡有大丧。(本年宋国会出大事,他们的“国”都差点灭掉,三年而后才能平定。蔡国则有大丧。)”。于是我们的卿叔孙昭子(叔孙婼)判断:“然则戴、桓也。汏侈,无礼已甚,乱所在也。(那应该是戴族和桓族出事吧,他们奢侈任性,非常没规矩,出事应该就出在他们那儿。)”。

      下年三月,为蔡平公下葬,蔡国的大子朱在葬礼中没在应有的地方,而是到了底下人的位置。我们去送葬的大夫回来后,去见了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昭子问他蔡国的情形,他就把这事告诉了昭子。于是昭子感叹:“蔡其亡乎!若不亡,是君也必不终。《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今蔡侯(大子朱)始即位,而適卑,身将从之。(蔡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即使不灭亡,他们的主上也一定不会有好下场。《诗》里说:“位置要占住,‘民’才有幸福。”,现在这个蔡侯刚刚即位,就去了底下人的位置,最终也会变成底下人。)”。

      一些补充:

      到这年冬天,蔡侯-朱(大子朱)就被赶到了楚国。

      杨伯峻先生注“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曰:

      据《隋书?律历志》引张胄玄说、《新唐书?历志》一行说及王韬、新城新藏推算,朔日实为庚寅,王韬且谓己丑为正月晦。是年冬至,据张胄玄推算在辛卯,王韬、新城新藏同,则己丑为二月初二也。

      杨伯峻先生注“日南至”曰:

      (杜《注》:“是岁朔旦冬至之岁也,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时史失闰,闰更在二月后,故《经》因史而书正月,《传》更具于二月记南至日,以正历也。”)孔《疏》:“历法十九年为一章,章首之岁必周之正月朔旦冬至。僖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是章首之岁年也。计僖五年至往年合一百三十三年,是为七章。今年复为章首,故云是岁朔日冬至之岁也。朔日冬至,谓正月之朔,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今《传》乃云‘二月己丑日南至’,历之正法,往年十二月宜置闰月,即此年正月当是往年闰月;此年二月乃是正月,故朔日己丑日南至也。时史失闰,往年错不置闰,闰更在二月之后,《传》于八月之下乃云闰月戊辰杀宣姜,是闰在二月后也。”但古历粗疏,于天象未尽相合。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谓此年建亥,即认为去年若置闰月,则此年建子矣。(至谓“己丑为正月之晦”,则不可从。)何幼琦《左氏日南至辨惑》论此甚详。

      杨伯峻先生注“梓慎望氛”曰:

      杜《注》:“氛,气也。”(《周礼?春官?馮相氏》郑玄《注》云,“世登高台,以观天文”,则)《墨子?迎敌祠篇》、《史记?文帝纪》皆言望气以觇吉凶。梓慎,鲁之日官,故登台望气。

      杜预《注》“然则戴、桓也”云:“戴族,华氏;桓族,向氏。”

      杨伯峻先生注“蔡-大子朱失位,位在卑”曰:

      杜《注》:“不在適子位,以长幼齿。”《仪礼?士丧礼》及《既夕礼》、《礼记?丧服大记》俱载有父死,適子应在之位,而国君之葬,太子亦应有固定之位。而蔡平公葬,其太子朱不在其应在之位。

      杨伯峻先生注“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曰:

      《诗?大雅?假乐》。解同懈。失位则是懈怠不严肃。塈,息也。

      《诗?大雅?生民之什?假乐?卒章》:“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12))。桥:“不解于位,民之攸塈”这两句诗在《左传》中多次有人引用。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蔡”——“新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99,北纬32.75(新蔡二高周围,有遗址,省保。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昭二十一年传》:

      于是叔辄哭日食。昭子曰:“子叔将死,非所哭也。”八月,叔辄卒。((p 1427)(10210502))(116、091)

      《昭二十四年经》: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p 1449)(10240003))(091)

      《昭二十四年传》: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梓慎曰:“将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p 1451)(10240401))(091)

      《昭二十四年经》:

      秋八月,大雩。((p 1449)(10240004))(091)

      《昭二十四年传》:

      秋八月,大雩,旱也。((p 1452)(10240701))(091)

      我的粗译:

      我们的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二一年,周景王二十四年,晋顷公五年),我们这里出现了日食,当时我们的卿叔辄为日食而哭,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评论:“子叔(叔辄)将死,非所哭也。(“子叔”快死了,他哭的不是地方。)”,这年八月,叔辄就去世了。

      三年后,我们昭公的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周敬王二年,晋顷公八年),夏五月乙未朔(初一)那天,我们这里又出现了日食,我们的日官梓慎就此预言:“将水。(今年会有水灾。)”,而昭子则预言说:“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今年会有旱灾。太阳走过了“分”的位置阳气仍不能占上风,那一旦占了上风必定会很猛烈,那还能不出旱灾吗?阳气到暮时仍不能占上风,那就会积聚起来。)”。

      这年秋八月,我们这里举行了大雩,《春秋经》上写“秋八月,大雩”,意思是出现了旱灾。

      一些补充:

      杜预《注》“于是叔辄哭日食”云:“意在于忧災。”

      杨伯峻先生注“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曰:

      公元前五一八年四月九日日环食,起于西伯利亚西部,略偏东,即向西北而入北冰洋,鲁都不能见。诸家皆以为入食限,仅推算得之。参朱光鑫《历代日食考》及冯澂《春秋日食集证》。

      杨伯峻先生注“将水”曰:

      据杜《注》,日食是阴胜阳,水属阴,故曰“将水”。

      杨伯峻先生注“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曰:

      据杜《注》,昭子以为日已行过春分点,阳气盛时,而犹不胜月,光为月所蔽,是不胜阴,此时阳气郁积。待日复时,郁积之阳气必甚发,不能不旱。

      杨伯峻先生注“阳不克莫”曰:

      莫,暮本字。已过其时为暮,此与“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同意。

      杨伯峻先生注“秋八月,大雩,旱也”曰:

      此年建子,秋八月,时夏正六月,秋收作物正需雨而旱,故作求雨之祭。杜《注》:“终如叔孙之言。”

      《昭二十五年经》:

      二十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p 1454)(10250001))(091)

      《昭二十五年传》:

      二十五年春,叔孙婼聘于宋,桐门右师见之。语,卑宋大夫而贱司城氏。昭子告其人曰:“右师其亡乎!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今夫子卑其大夫而贱其宗,是贱其身也,能有礼乎?无礼,必亡。”((p 1455)(10250101))(133、091)

      宋公享昭子,赋《新宫》。昭子赋《车辖》。明日宴,饮酒,乐,宋公使昭子右坐,语相泣也。乐祁佐,退而告人曰:“今兹君与叔孙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p 1455)(10250102))(107、09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昭公的二十五年(公元前五一七年,周敬王三年,晋顷公九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宋元公十五年),春天,叔孙婼出访宋国,宋国的卿桐门右师(乐大心)见了他,与他谈话,但这位右师(乐大心,桐门右师)在言语中却轻看宋国的大夫并且鄙视司城家的人。于是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就对自己的属下评论说:“右师其亡乎!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今夫子卑其大夫而贱其宗,是贱其身也,能有礼乎?无礼,必亡。(这位右师恐怕要被赶出去了!贵族尊重自家,然后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要讲规矩。现在这位大人轻看他们的大夫又鄙视自家的宗族,那也就鄙视了他自己,还谈得上讲规矩吗。不讲规矩,一定会被赶出去。)”。

      宋公(宋元公)设宴招享昭子,为他唱了《新宫》:“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小雅?鸿雁之什?斯干?首章》),昭子则回唱了《车辖》:“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诗?小雅?甫田之什?车舝?首章》)。

      第二天又摆宴席,喝酒。喝得高兴了,宋公就让昭子坐到了自己右边,两人说着说着还对着哭了起来。当时宋国的卿乐祁是宋公的助手,他退下来以后就告诉旁边的人说:“今兹君与叔孙(叔孙昭子,叔孙婼)其皆死乎!吾闻之:‘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本年我们主上和这位“叔孙”恐怕都会去世了吧!我听说:“有该高兴的事却悲伤,或者有该悲伤的事却高兴,都会丢掉他的‘心’。”,“心”的本质,就是魂魄。魂魄丢了,还怎么撑得下去?)”。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二十有五年春”曰:

      正月二十七日戊午冬至,建子,有闰。

      杨伯峻先生注“卑宋大夫而贱司城氏”曰:

      杜《注》:“司城,乐氏之大宗也。卑、贱,谓其才德薄。”梁履绳《补释》引周氏《附论》云:“襄九年乐喜为司城。喜孙祁,祁孙茷世为司城(见昭二十二年及哀二十六年《传》)。此时祁居是官,盖与大心有隙,故贱之,观定九年祁子溷谮逐桐门右师可见。”

      杨伯峻先生注“今夫子卑其大夫而贱其宗,是贱其身也”曰:

      昭子为鲁人,乐大心于他国人卑本国之大夫,又轻视其宗族,此即不自尊重也。

      杨伯峻先生注“享昭子,赋《新宫》”曰:

      杜《注》:“逸诗。”江永《群经补义》谓即今《小雅?斯干》。

      高亨先生注《小雅?鸿雁之什?斯干?首章》云:“秩秩,水流貌。斯,犹之。干,通涧。”“幽幽,深远貌。南山,即终南山。”“如,犹彼也。苞,与茂同意。一说:如,似也。言贵族家庭的兴旺如松竹的茂盛。”“式,发语词。”“犹,欺诈。此三句指兄弟和睦,不必分家,宜扩建房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64))。

      杨伯峻先生注“昭子赋《车辖》”曰:

      杜《注》:“《诗?小雅》。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昭子将为季孙迎宋公女,故赋之。”“辖”,《毛诗》作“舝”,《韩诗》作“辖”。

      高亨先生注《小雅?甫田之什?车舝?首章》云:“间关,象声词。舝,同辖(xiá),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句形容车轮转动时车辖的咯咯声。”“思,发语词。娈,美好貌。季女,少女。逝,往也,指她乘车出嫁。”“匪,非。非,不也。”“德音,指有美德名誉的季女。括,通佸(huó),聚会。此二句作者自言我已不饥不渴,因已娶得有德的妻子。”“式,发语词。燕,通宴,宴饮。”(《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0))。

      杨伯峻先生注“宋公使昭子右坐”曰:

      杜《注》:“坐宋公右以相近,言改礼坐。”依古代宴礼设坐,宋公坐于阼阶上,面向西;昭子则坐于西阶,面向南。如此,相隔较远,不便交谈,故杜云“改礼坐”,使昭子移坐于东阶,坐于宋公之右,同向西。此本临时偶然之举动,不可以礼论之。俞樾《平议》驳杜及孔《疏》,非也。

      桥案:关于当时宾主在“堂”上的位置,可参见下图,此图前面曾贴过。图中之宾阶即西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心之精爽”曰:

      精爽犹言精明。

      杨伯峻先生于“魂魄去之,何以能久?”之后注云:

      杜《注》:“为此冬叔孙、宋公卒传。”《新书?容经?语下篇》亦叙此事,而于宋元公与叔孙婼之死期不与《春秋》《经》《传》合,盖贾谊误记。

      《昭二十五年经》:

      冬十月戊辰,叔孙婼卒。((p 1455)(10250006))(091)

      《昭二十五年传》:

      昭子自阚归,见平子。平子稽颡,曰:“子若我何?”昭子曰:“人谁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将若子何?”平子曰:“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昭子从公于齐,与公言。子家子命适公馆者执之。公与昭子言于幄内,曰:“将安众而纳公。”公徒将杀昭子,伏诸道。左师展告公。公使昭子自铸归。平子有异志。冬十月辛酉,昭子齊(zhāi)于其寝,使祝宗祈死。戊辰,卒。左师展将以公乘(shèng)马而归,公徒执之。((p 1466)(10250609))(116、091)

      我的粗译:

      这年正当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前往“阚”办事时,我们的昭公(鲁昭公)起事要弄掉季家,但失败了,昭公逃往齐国。昭子从“阚”回来,马上去见了平子(季平子,季孙意如)。平子向昭子磕了响头,然后问:“子若我何?(大人准备怎么处置我?)”,昭子告诉他:“人谁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将若子何?(但凡是人谁能不死?大人把主上赶走出了名,子孙后代都会记着,不是够糟心了吗?还能怎么处置大人?)”,平子就说:“苟使意如(季平子,季孙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要让我“意如”再能侍奉主上,那就是让我起死回生,枯骨重荣。)”。

      于是昭子前往齐国找到我们的“公”(鲁昭公),去和我们“公”商量。而跟随我们“公”的大夫子家子(子家懿伯、子家羁)则下令把所有来我们“公”馆舍的人都扣起来。我们的“公”和昭子在帐幕之内商量,昭子提出:“将安众而纳公。(我准备控制“国”中的那些人以后,就把“公”您请回去。)”。但我们“公”带出来的部属却想杀掉昭子,在回去的路上设了埋伏。跟随我们“公”的另一位大夫左师展把这事告诉了我们“公”,我们“公”就让昭子改走“铸”那里回来。

      但昭子回来以后平子已经表现出了他的野心,于是冬十月辛酉那天(杨注:辛酉,四日。),昭子在自己的寝宫开始斋戒,下令自家的祝宗祈祷自己速死。到戊辰那天(杨注:戊辰,十一日。),他去世了。

      左师展还想单驾一乘车把我们“公”送回来,但我们“公”带出去的部属把他抓了起来。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平子稽颡”曰:

      稽颡为凶拜,此平子示己逐君之哀戚。

      杨伯峻先生注“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曰:

      生死,使死者复生。肉骨,使白骨长肉。

      杨伯峻先生注“子家子命适公馆者执之”曰:

      执他人入鲁公之馆者,防泄密。

      杜预《注》“将安众而纳公”云:“昭子请归安众。”

      杜预《注》“昭子齊于其寝,使祝宗祈死。戊辰,卒”云:“耻为平子所欺,因祈而自杀。”

      杨伯峻先生注“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曰:

      杜《注》、孔《疏》及陆德明《释文》皆谓此为骑马,王应麟《困学纪闻》四亦言之。宋翔凤《过庭录》卷九则云:“乘读去声,言以车一乘归鲁。”疑宋说较近事实。《左传》凡五言乘马,如六年《传》云:“以其乘马八匹私面。”《公羊》、《谷梁》亦各言乘马,俱见隐元年《传》,皆驾车马。

      “阚”(杨注:阚音瞰,鲁地。据江永《考实》,汶上县西有阚亭,在今南旺湖中。#杜《注》:“公别居乾侯,遣人诱阚而取之,不用师徒。”《公羊传》以阚为邾国之邑,宋翔凤《过庭录》谓即上年冬“黑肱以滥来奔”之“滥”。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云:“是时昭公失国,取阚以自封,疑阚为鲁邑,非邾邑也。”桓十一年《经》“公会宋公于阚”,昭二十五年《传》“叔孙昭子如阚”,疑即此“阚”,在今南旺湖中。#阚,鲁之群公墓地名。以其为公墓所在,故曰阚公氏。或以阚字断句,误。),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3,北纬35.6(蚩尤冢)。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铸”推测位置为:东经116.64,北纬36.05(王庄镇-南尚任村南)。

      ————————————————————

      穆叔(叔孙豹)与昭子(叔孙婼)父子都很懦弱,或者是叔孙家的“保世”之法吧。他们家族一方面受到季家的压制,一方面又认为“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昭二十五年传》(p 1464)(10250606))(116),进退无据,只好窝窝囊囊了吧。

      通宝推:老老狐狸,李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穆叔馁死6/7

      《昭十六年传》:

      二月丙申,齐师至于蒲隧,徐人行成。徐子及郯(tán)人、莒(jǔ)人会齐侯,盟于蒲隧,赂(lù)以甲父之鼎。叔孙昭子曰:“诸侯之无伯(bà霸),害哉!齐君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也,无伯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mí)所止戾(lì)。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yì)’,其是之谓乎!”((p 1376)(10160203))(118、091)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的昭公十六年(公元前五二六年,周景王十九年,晋昭公六年,齐景公二十二年),二月丙申那天(杨注:丙申,十四日。),齐军攻打徐国开到了蒲隧,徐人求和,他们的国君徐子以及郯人、莒人与齐侯(齐景公)相见,并在蒲隧举行了盟誓,徐子还献上甲父之鼎。于是我们的卿叔孙昭子(叔孙婼)评论说:“诸侯之无伯,害哉!齐君(齐景公)之无道也,兴师而伐远方,会之,有成而还,莫之亢也,无伯也夫!《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其是之谓乎!(各路诸侯要是没了老大,那才是灾祸!这位齐君不肯安分守己,兴师而伐远方,还举行盟会,对方服软才回去,也没人管,都是没了老大才这样啊!《诗》里说,“宗周玩了完,没人来平叛。正大夫也跑了,不管我多惨”,说的就是现在吧!)”。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二月丙申”之后注云:

      应移上“齐侯伐徐”在此下(上?)。

      杨伯峻先生注“赂以甲父之鼎”曰:

      甲父,古国名,《清一统志》谓在今山东-金乡县南,《山东通志》则谓在金乡县西北境。沈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二谓“甲父”当作“父甲”,为人名,不足信。杜《注》:“徐人得甲父鼎,以赂齐。”

      杨伯峻先生注“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曰:

      《诗?小雅?雨无正》。“宗周”,今《诗》作“周宗”,《诗?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亦作“宗周”,于省吾《泽螺居诗意解结》(载《文史》二期)谓本当作“宗周”是也。“肄”,今《诗》作“勩”。杜《注》:“戾,定也;肄,劳也。言周旧为天下宗,今乃衰灭,乱无息定。执政大夫离居异心,无有念民劳者。”

      这两句《诗》出自《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二章》:“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高亨先生有注云:“周宗,当作宗周,镐京也。《左传?昭公十六年》引作宗周。此指犬戎攻破镐京而言。”“戾,安定。此句言无处可以安居。”“正大夫,当即上大夫。离居,离开原来的住处,逃难他方。”“勚(yì义),疲劳。”(《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84))。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蒲隧”(杨注:蒲隧在今江苏-睢宁县西南。),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9,北纬33.8(睢宁县西南)。

      “徐”(杨注:徐,国名,嬴姓。故徐子国在今安徽省-泗县西北五十里。#徐国本在今江苏-泗洪县南,昭三十年被吴所灭,楚迁之于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七十里。#杜《注》:“防壅山水以灌徐。”此盖利用堤防以山水攻城最早纪载。),推测位置为:东经118.40,北纬33.35(泗洪县-半城镇,庄二十六年后)。

      下面是徐国故城所在示意图(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 (p 04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郯”——“拔”(杨注:郯音谈,国名,据昭十七年《传》,为少皥之后,则为己姓;然《史记?秦本纪赞》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则郯似又出于伯益。《汉书?地理志》谓为“少昊后,盈姓”,盈即嬴。则于其所自出从《左传》,姓则从《史记》也。《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有郯国,则郯国至战国犹存。郯国故城当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二十里。#“拔”,《传》作“郯”,江永《考实》谓即宣四年《经》“平莒及郯”之“郯”,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杜《注》云“拔,地阙”。互详宣四年《经?注》。#杜?注?:“郯即拔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4,北纬34.63(郯城-北老城)。

      “莒”——“莒父”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宗周”(杨注:宗周谓周王室,《尚书?多方》“王来至奄,至于宗周”,宗周虽指镐京,实乃王室所在。《诗?小雅?正月》“赫赫宗周”,则不仅镐京而已。《礼记?祭统》卫-孔悝之鼎铭“即宫于宗周”,虽指洛邑,亦借周王室所在言之。),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8.79,北纬34.25(镐京遗址)。

      《昭十七年传》: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禦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災,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平子弗从。昭子退,曰:“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p 1384)(10170201))(116、091)

      《昭十九年传》:

      十九年春,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令尹子瑕城郏。叔孙昭子曰:“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p 1401)(10190101))(110、09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昭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二五年,周景王二十年,晋顷公元年),夏六月甲戌朔(初一)那天,出现了日食。我们的祝和史请示献祭的祭品。

      一位卿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答复他们:“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出现了日食,天子会停办宴会,在社那里擂鼓;诸侯则会在社那里献祭,而在朝廷那里擂鼓,这就是规矩。)”。

      但另一位卿平子(季平子,季孙意如)却制止了他们,说是:“止也。唯正月朔(初一),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先停下。只有在正月朔那天,阴气未动,出现了日食,于是乎才会擂鼓、献祭,那是规矩。要不是那时候,就不应这么办。)”。

      这时大史禀报说:“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災,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那就是这个月。太阳的高度已经超过“分”的位置但还没到“至”的位置,如果日月星有了冲撞,百官就得去掉规定的配饰;主上就得停办宴会,还得在当时离开正房;“乐”就擂鼓,“祝”要献祭,“史”得拿出祭文。所以《夏书》上说,“日月星相聚一堂,盲乐师击鼓,小官员奔忙,庶人跑得慌”,就说是的这个月的初一,正在夏四月,叫做孟夏。)”。但平子不肯听他的。

      昭子退下去以后,对人说道:“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这位大人已经有了野心,不把我们主上当主上了。)”。

      两年后,我们的昭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周景王二十二年,晋顷公三年,楚平王六年),春天,楚国的工尹赤率兵把“阴”迁到了“下阴”,他们的令尹子瑕则率兵加筑了“郏”那里的城墙。于是叔孙昭子评论说:“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楚人顾不上管各家诸侯的事了,现在他们只是在设法巩固自家的地盘,想着把家业传下去而已。)”。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曰:

      杜《注》:“礼,正阳之月日食,当用币于社,故请之。”古人以夏正四月为正阳之月,周正六月即夏正四月也。请所用币即请示用何种物祭社。

      杜预《注》“天子不举”云:“不举盛馔。”

      杜预《注》“伐鼓于社”云:“责群阴。”

      杜预《注》“诸侯用币于社”云:“请上公。”

      杜预《注》“伐鼓于朝”云:“退自责。”

      杜预《注》“平子禦之”云:“禦,禁也。”

      杨伯峻先生注“在此月也”曰:

      杜《注》:“正月谓建巳正阳之月也,于周为六月,于夏为四月。慝,阴气也。四月纯阳用事,阴气未动而侵阳,災重,故有伐鼓用币之礼也。平子以六月非正月,故大史答言(以)在此月也。”古人迷信,常以天象与人事相连,以夏正四月为纯阳之月,谓之正月,亦见于《诗?小雅?正月》。《正月》云“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夏正四月不应繁霜,故繁霜则忧伤。若周正正月,即夏正十一月,本应繁霜,何必忧伤?

      《诗?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首章》:“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74))

      杨伯峻先生注“三辰有災”曰:

      杜《注》:“三辰,日、月、星也。日月相侵,又犯是宿,故三辰皆为災。”古人已知日食必在朔,是时日、月与地球(星)成一直线,日光为月所蔽。但不知地球为行星,绕日而行,误谓日环行地球耳。

      杜预《注》“百官降物”云:“降物,素服。”

      杨伯峻先生注“”曰:

      辟同避。杜《注》:“辟正寝,过日食时。”

      杜预《注》“乐奏鼓”云:“伐鼓。”

      杜预《注》“祝用币”云:“用币于社。”

      杨伯峻先生注“史用辞”曰:

      杜《注》:“用辞以自责。”古人迷信日食为上天示谴,故自责。

      杨伯峻先生注“故《夏书》曰”以及“辰不集于房”云:

      杜《注》:“逸《书》也。”今伪古文《尚书?胤征》作“辰弗集于房”。杜又云:“集,安也。房,舍也。日月不安其舍,则食。”杜未知日食,故误注。《周语》“辰在斗柄”,韦《注》:“辰,日月之会。”此辰字亦此义。每月朔日,日?月与地球成一直线,若月遮蔽(蔽在)日光,即月球中心离白道(月绕地球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相交点入食限,则日食。若相交点在上限(十八度三十一分)外,则无蚀。

      杨伯峻先生注“啬夫驰”曰:

      啬夫之名见于《仪礼?觐礼》、《管子?臣道篇上》、《鶡冠子?王铁篇》等。郑玄注《觐礼》,以为司空之属官;尹知章注《管子》,则以吏啬夫为检束群吏之官,人啬夫为检束百姓之官;《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则谓“啬夫,掌币吏”。《韩非子?说林下》亦有啬夫,为县邑官。疑此啬夫为乡邑官。

      杨伯峻先生于“夫子将有异志,不君君矣”之后注云:

      杜《注》:“安君之災,故曰有异志。”孔《疏》:“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救日食,所以助君抑臣也。平子不肯救日食,刘炫云:‘乃是不复以君为君矣。’”江永《补义》云:“盖昭十五年有夏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事。祝史之请、太史之言、平子之不从,皆彼年之事。左氏不审,误系之于此年。”王韬《春秋日食辩正》亦云:“不知此章传文当在前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食之下,乃由错简之误。”江、王两说皆臆说,盖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有《经》无《传》。此年《经》亦载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则非十五年之错简可知。此年本应有日食,惟在周正九月癸酉朔,不在六月朔耳。邹伯奇则疑此简在十二年,而脱于此。冯澂《集证》云:“当从邹说为是。”

      此年《经》“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杨伯峻先生注云:

      此年六月无日食,日食在周正九月癸酉朔,而据《传》文,亦在周正六月。传文或是错简。此年应有闰,若闰在十月以后,则为周正十月癸酉朔。余参《传?注》。(《昭十七年经》(p 1383)(10170002))(116)。

      杨伯峻先生注“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曰:

      迁阴城郏,皆是防御性措施,故云“仅自完”。完,保守也。持,守也,保也。

      “楚”——“章华之台”——“章华之宫”(杨注:《吴语》谓楚灵王筑宫于章华之上,韦《注》以章华为地名。《文选?东京赋》薛综《注》谓章华之台在乾谿,俞正燮《癸巳类稿?章华台考》力主此说。然乾谿在今安徽-亳县东南,离楚都太远,恐不确。依杜《注》及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章华宫当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寰宇记》则谓在江陵县东三十三里,未详孰是。#《水经?沔水注》云:“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7,北纬33.60(城父南4公里,高卜村-刘庄东侧,干溪沟西岸。昭七至昭三十)。

      “阴”(杨注:惠栋《补注》引《风俗通》曰:“管脩自齐适楚,为阴大夫。”梁履绳《补释》引《后汉书?阴识传》云:“阴识,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孙脩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又引《三国?魏志?管宁传?注》引《傅子》曰:“昔田氏有齐,而管氏去之,或适鲁,或适楚。”),推测位置为:东经111.76,北纬32.55(老河口袁冲乡古城)。

      “下阴”(杨注:陰地,据杜《注》,其地甚广,自河南省-陕县至嵩县凡在黄河以南、秦岭山脉以北者皆是。此广义之陰地也。然亦有戍所,戍所亦名陰地,哀四年“蛮子-赤奔晋-陰地”,又“使谓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是也。今河南省-卢氏县东北,旧有陰地城,当是其地。此狭义之陰地也。此陰地所指之处,当是卢氏东北之陰地城。说参顾栋高《大事表》及江永《考实》。#阴谓阴地之戎。阴本周邑,见二十二年《传》并《注》。昭九年《传》有阴戎,杜《注》谓即陆浑之戎,盖属晋矣。或者其散居伊川之外者,楚犹能迁之。下阴在今湖北-光化县(今已改为(治已移)老河口市(镇))西,汉水北岸。),推测位置为:东经111.62,北纬32.52(李家寨村与三岔口间之春秋战国遗址)。

      下面是老河口 阴国故都丹阳、楚国新都“下阴”地探秘 图,出自卧马先生(李敦彦)《发现阴楚故都“下阴”都城春秋遗址地(老河口洪山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郏”(杨注:郏今三门峡市(叶县?)西北之郏县旧治。),推测位置为:东经113.31,北纬33.92(今郏县东南)。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穆叔馁死5/7

      《昭十年传》:

      既葬,诸侯之大夫欲因见新君。叔孙昭子曰:“非礼也。”弗听。叔向辞之,曰:“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绖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皆无辞以见。((p 1319)(10100403))(111、091)

      昭子至自晋,大夫皆见。高彊见而退。昭子语诸大夫曰:“为人子不可不慎也哉!昔庆封亡,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将死,疾于公宫,辇而归,君亲推之。其子不能任,是以在此。忠为令德,其子弗能任,罪犹及之,难不慎也?丧夫人之力,弃德、旷宗,以及其身,不亦害乎?《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其是之谓乎!”((p 1319)(10100405))(115、09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昭公十年(公元前五三二年,周景王十三年,晋平公二十六年,齐景公十六年),在参加了晋平公的葬礼之后,诸侯之大夫都想就便朝见晋国的新君(晋昭公),但我们的卿叔孙昭子(叔孙婼)告诉他们:“非礼也。(这不合规矩。)”,他们不听。结果晋国的大夫叔向出来代表新君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说道:“大夫之事毕矣,而又命孤。孤斩焉在衰绖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各位大夫的事情已经了了,又对“孤”提出这个新要求,现在“孤”正悲伤地服丧,要是穿吉服见你们,则丧礼还没完呢;要是穿丧服见你们,就是再接受一次各位的吊唁,各位大夫想怎样呢?)”。于是那些大夫都想不出理由能朝见了。

      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从晋国回来后,我们那些大夫都来见他,大家谈话,可新从齐国逃来的高彊(子良)见他一面没说啥就走了。于是昭子就告诉那些大夫:“为人子不可不慎也哉!昔庆封亡,子尾(高蠆)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景公),君以为忠,而甚宠之。将死,疾于公(齐景公)宫,辇而归,君亲推之。其子不能任,是以在此。忠为令德,其子弗能任,罪犹及之,难不慎也?丧夫人之力,弃德、旷宗,以及其身,不亦害乎?《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其是之谓乎!(作为家族的继承人确实是不可不慎啊!过去庆封被放逐,他们的主上赏给子尾很多村邑,他退回去一小部分,他们主上认为他“忠”,因此非常喜爱他。他去世那会儿,在他们“公”的宫殿里发病,是用人推车把他送回的家,他们主上还亲自推车。可他的继承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恩宠,所以被赶到咱们这儿来了。“忠”这么好的品行,他的继承人承受不住,还是会被惩罚,又怎能不慎呢?一旦不慎,辜负了先人的荫庇,糟蹋了先人的恩德,中断了宗族的祭祀,自身也遭了殃,不是太糟了吗?《诗》里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说的就是这种事吧。)”。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孤斩焉在衰绖之中”曰:

      斩读为憯,《说文》:“憯,痛也。”斩焉,哀痛貌。说详王引之《述闻》。

      杨伯峻先生注“其以嘉服见”曰:

      此假设句,其为假设连词。

      杨伯峻先生注“高彊见而退”曰:

      杜《注》:“高彊,子良。”定十三年高彊在晋,不知何年去鲁。

      高彊被逐事我在前面介绍过,如有兴趣可移步《《左传》人物事略15附:栾高多怨1/5》《《左传》人物事略15附:栾高多怨2/5》《《左传》人物事略15附:栾高多怨3/5》《《左传》人物事略15附:栾高多怨4/5》《《左传》人物事略15附:栾高多怨5/5》

      杨伯峻先生注“难不慎也?”曰:

      难为奈何之合音,例见《词诠》。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于“旷宗”云:“旷宗谓使其庙旷而不祀。”

      杨伯峻先生注“《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曰:

      诗并见《小雅?正月》、《大雅?瞻卬》。

      《诗?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二章》:“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74))。

      《诗?大雅?荡之什?瞻卬?卒章》:“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鞏。无忝皇祖,式救尔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8))。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晋”——“新田”——“绛”——“绛县”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昭十二年传》:

      夏,宋-华定来聘,通嗣(sì)君也。享之,为赋《蓼(liǎo)萧》,弗知,又不答赋。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p 1332)(10120301))(107、091)

      我的粗译:

      两年后,我们的昭公十二年(公元前五三〇年,周景王十五年,晋昭公二年,齐景公十八年,宋元公二年),夏天,宋国的卿华定来我们这里访问,是来通报我们他们有了新国君(宋元公)。我们设宴招待他,为他唱了《蓼萧》(《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9)《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本该就唱头一章,但华定没反应,只好一直唱下去,但四章唱完华定仍然若无其事,也不回唱。

      下来以后,我们的卿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评论说:“必亡。宴语之不怀(扣《蓼萧》首章),宠光之不宣(二章),令德之不知(三章),同福之不受(卒章),将何以在?(这个华定早晚会被宋国国君赶走。他听见“燕笑语兮”不用心;听见“为龙为光”不回应;听见“令德寿岂”不明白;听见“万福攸同”也不拜谢;这样的人,怎么会站得住。)”。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将何以在?”曰:

      朱彬《经传考证》云:“在,存也。”翟灏《尔雅补郭》上云:“在,终也。《左传》‘将何以在’,言何以终其位。”翟说较胜。洪亮吉《诂》亦引《‘尔雅》“在,终也。”华定于二十二年奔楚。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昭十二年传》:

      季悼子之卒也,叔孙昭子以再命为卿。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叔仲子欲構二家,谓平子曰:“三命踰父兄,非礼也。”平子曰:“然。”故使昭子。昭子曰:“叔孙氏有家祸,杀適立庶,故婼也及此。若因祸以毙之,则闻命矣。若不废君命,则固有著矣。”昭子朝,而命吏曰:“婼将与季氏讼,书辞无颇。”季孙惧,而归罪于叔仲子。故叔仲小、南蒯、公子慭谋季氏。慭告公,而遂从公如晋。南蒯惧不克,以费叛如齐。子仲还,及卫,闻乱,逃介而先。及郊,闻费叛,遂奔齐。((p 1335)(10121002))(117、091)

      平子欲使昭子逐叔仲小。小闻之,不敢朝。昭子命吏谓小待政于朝,曰:“吾不为怨府。”((p 1338)(10121005))(117、091)

      我的粗译:

      当初季悼子(季孙纥)去世的时候,叔孙昭子(叔孙婼)成为“再命”的卿。等到我们执政的卿平子(季平子,季孙意如)攻下莒国,叔孙昭子又跟着得到了“三命”。到这一年,我们一位大夫叔仲子(叔仲小)想要离间这两家,就对平子提出:“三命踰父兄,非礼也。(此人居然得了“三命”,高于他叔叔和哥哥们,不合规矩。)”,平子说:“然。(没错)”,就要求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改掉“三命”。昭子马上反应说:“叔孙氏有家祸,杀適立庶,故婼也及此。若因祸以毙之,则闻命矣。若不废君命,则固有著矣。(我们叔孙家出了内乱,杀適立庶,所以才是我“婼”到了这个位置。要是借着我们的内乱想搞掉我,那我知道您的意图了。要是还不想取消主上的任命,那本来就有明确的规定。)”。

      然后,昭子到了朝廷上,吩咐办事人员说:“婼将与季氏讼,书辞无颇。(我“婼”要和季某人打官司,你好好记录下来,别偏心。)”。季孙(季平子,季孙意如)害怕了,就把事情归罪于叔仲子。所以,后来叔仲小、南蒯、公子慭一起要报复季家。慭(公子慭)去向我们的“公”(鲁昭公)禀报他们的计划,然后跟着我们的“公”去了晋国。南蒯害怕起事不成,就抢先占据了“费”投向齐国。等到子仲(公子慭)回来,走到卫国,听说发生事变,就抛下自己的副手先往回赶,抵达城郊,听说“费”已投向齐国,于是自己也逃去齐国。

      平子想由昭子出面把叔仲小赶走,“小”(叔仲小)得知后,不敢上朝。于是昭子派办事人员把“小”叫来朝廷上等待处置,并且说:“吾不为怨府。(我可不担这份仇恨。)”。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季悼子之卒也,叔孙昭子以再命为卿”曰:

      悼子,季武子之子,平子之父。悼子之卒,《经》未书,又谥悼,张文檒《螺江日记》则谓悼子立未久而卒,然《论语?季氏》“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注家俱指季友、文子、武子、平子、桓子,而不数悼子,疑未嗣位为卿。季武子死于七年冬,疑平子以孙继祖。叔孙昭子于五年即位,七年春见于《经》,季悼子当死于五年后,七年前。

      杨伯峻先生注“及平子伐莒克之,更受三命”曰:

      据十年《经》,鲁之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皆率师伐莒,不过季平子为主帅而已。昭子虽未与师,其四分公室所得之师必出,或由叔弓率之,故亦以功受三命。杜《注》云“昭子不伐莒,亦以例加为三命”,可商。

      杨伯峻先生注“叔仲子欲構二家”曰:

      杜《注》:“欲構使相憎。”構乃离间义。叔仲子即叔仲小。二家,季平子与叔孙昭子。

      杨伯峻先生注“三命踰父兄,非礼也”曰:

      父兄指父辈兄辈,古代礼制,一命之官于乡里中依年龄大小为次,二命之官于父辈中论年龄大小,三命之官则不论年龄,其官大,可以在父辈兄辈之先。《周礼?地官?党正》所谓“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文亦见《礼记?祭义》)是也。叔仲子此言盖以为昭子伐莒未参加,不得有三命。(桥:盖“叔孙昭子”本为庶子之一,与那些“父兄”同侪,忽然凌驾于上,难免令人侧目。)。

      杜预《注》“若因祸以毙之,则闻命矣”云:“言因乱讨己,不敢辞。”

      杨伯峻先生注“若不废君命”曰:

      杜《注》:“著,位次。”此即去年《传》“朝有著定”之著。

      姚鼐《补注》于“南蒯惧不克”云:“公子慭与蒯盖初谋假晋援以去季氏,故慭从公如晋。值晋拒公不得入,蒯所以惧不克而更叛附齐。”

      杨伯峻先生注“逃介而先”曰:

      杜《注》:“介,副使也。”句谓弃介先逃还国。

      杨伯峻先生注“平子欲使昭子逐叔仲小”曰:

      小离间二家,平子失理,欲逐小以自说解。

      杨伯峻先生注“吾不为怨府”曰:

      季平子不自逐之,而使昭子逐之,故昭子云“不为怨府”。杜《注》:“言不能为季氏逐小,生怨祸之聚。为明年叔弓围费传。”

      “莒”——“莒父”(杨注:莒,国名,《郑语》“曹姓邹、莒”,以莒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国,春秋后五十年为楚所灭,见《楚世家》。传世彝器有中子化盘,记楚简王伐莒,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据文八年《传》及《世本》,当为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据《鲁语下》“晋信蛮夷”之语,则当时人以蛮夷视之。#据《山东通志》,今莒县即莒国,一云,即鲁之莒父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费”推测位置为:东经117.94,北纬35.35(费县-上冶镇-古城村,有遗址)。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卫”——“帝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通宝推:mezhan,李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穆叔馁死4/7

      《昭五年传》:

      初,穆子之生也,庄叔以《周易》筮之,遇《明夷》 (101000)之《谦》 (001000),以示卜楚丘。楚丘曰:“是将行,而归为子祀。以谗人入,其名曰牛,卒以馁死。《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故曰‘为子祀’。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当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离》,火也;《艮》,山也。《离》为火,火焚山,山败。于人为言。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纯《离》为牛,世乱谗胜,胜将適《离》,故曰‘其名曰牛’。谦不足,飞不翔;垂不峻,翼不广。故曰‘其为子后乎’。吾子,亚卿也;抑少不终。”((p 1263)(10050106))(091)

      我的粗译:

      当年,穆子(穆叔,叔孙豹)刚生出来的时候,他父亲庄叔(叔孙得臣)曾让人按《周易》之法进行占筮,得到了《明夷》 (101000)之《谦》 (001000)的卦象,他拿给叫“楚丘”的卜人看,“楚丘”告诉他:

      这是要离开,但会回来成为大人的接班人,会带来一个谗人,名叫“牛”,最终会饿死。

      这《明夷》的卦象,是“日”,“日”的“数”是十,所以一天有十时,还对应有十位。从“王”那里开始向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的顶点在“日中”,第二级是在“食”时的“日”,第三级是在“旦”时的“日”。

      而从《明夷》 (101000)变成《谦》 (001000),则虽然已经很明亮,但还没有升起来,这对应的是“旦”时吧,所以会说“为子祀(成为大人的接班人)”。这日之《谦》的卦象,对应鸟,所以会说“明夷于飞(明亮变暗代表飞起来了)”。已经很明亮,但还没有升起来,所以会说“垂其翼”。表现的是“日”的运行,所以会说“君子于行(贵族在路上)”。第三级正在“旦”时,所以会说“三日不食”。

      那《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离》是火,火烧山,山被烧坏了。相对于人的就是“言”,坏的“言”就是谗言,所以会说“有攸往。主人有言(有处可去。主人听到了“言”)”。这个“言”必定是谗言。和《离》相配的是牛,现在天下扰乱,谗言盛行,盛行了就会变成《离》那样,所以说是“其名曰牛”。谦就是不足,所以飞的不自由;翅膀向下不够深,张开又不够广。所以说是“其为子后乎(会成为大人的继承者吗)”。大人您,是亚卿;恐怕他的结局不会十分圆满。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遇《明夷》 (101000)之《谦》 (001000)”曰:

      《离》下《坤》上为《明夷》,初九阳爻变阴爻,即《艮》下《坤》上为《谦》卦。

      杨伯峻先生注“以示卜楚丘”曰:

      闵二年《传》载卜楚丘之父占季友于文姜胎内,得臣死于宣公五年,楚丘之卜当在前。

      杨伯峻先生注“《明夷》,日也”曰:

      《明夷》,《离》下《坤》上。《离》为火为日,《坤》为地。日在地下,故曰《明夷》。

      杨伯峻先生注“日之数十”曰:

      古代传说谓尧时十日并出,然《论衡?说日篇》谓儒者以日为一,则“日有十”之说非《左氏》义。杜《注》:“甲至癸。”是以十干解“日之数十”。古人误以日绕地,故以太阳之日与地球自转一周之日混为一。古人分一昼夜为十时,《灵枢经》谓“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说文》谓“漏,以铜受水,昼夜百节”,百刻即百节,十节为一时。据《易》、《诗》、《书》、《三礼》、《左传》诸书考之,大概有鸡鸣(亦曰夜鄉晨、鸡初鸣)、昧爽(亦曰昧旦)、旦(亦曰日出、见日、质明)、大昕(亦曰昼日)、日中(亦曰日之方中)、日昃(亦曰日下昃)、夕、昏(亦曰日旰、日入)、宵(亦曰夜)、夜中(亦曰夜半)等名。古无一日分十二时之说。至以十二支纪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

      杨伯峻先生注“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曰:

      谓第一时为王,其次为公,其三为卿、则第四时为士。杜预谓日中为王,则以日中为第一时,盖想当然之辞。

      杜预《注》“日上其中”云:“日中盛明,故以当王。”

      杜预《注》“食日为二”云:“公位。”

      杨伯峻先生注“旦日为三”曰:

      杜《注》:“卿位。”据《史记?天官书》“旦至食”,则旦而后食。而据杜《注》,日中为王,食日为公,旦日为卿,岂不先后倒次?盖日上其中者,日由地中上,鸡初鸣也;食日者,昧爽也;旦日者,日初出也。如此始得其序。

      杜预《注》“日之《谦》,当鸟,故曰‘明夷于飞’”云:“《离》为日,为鸟。《离》变为《谦》,日光不足,故当鸟。鸟飞行,故曰于飞。”

      杜预《注》“明而未融,故曰‘垂其翼’”云:“于日为未融,于鸟为垂翼。”

      《说文》融:“炊气上出也。”下面是“融”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文字形,出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一〇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杜预《注》“象日之动,故曰‘君子于行’”云:“《明夷》初九,得位有应,君子象也。在明傷之世,居谦下之位,故将辟难而行。”

      杜预《注》“于人为言”云:“《艮》为言。”

      杨伯峻先生注“败言为谗,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谗也”曰:

      此解《明夷》初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尔雅?释言》:“攸,所也。”《易》中多用攸字,罕用所字。(《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一》 ( p 127 ))。

      焦循《补疏》于“纯《离》为牛”云:“《明夷》上《坤》下《离》,以《坤》配《离》,故曰‘纯《离》’。纯,耦也,谓与《离》相耦者《坤》也。即牛也。《易》以《坤》为牛。”

      杜预《注》“谦不足,飞不翔”云:“谦道沖退,故飞不远翔。”

      杜预《注》“垂不峻,翼不广”云:“峻,高也。翼垂下,故不能广远。”

      杜预《注》“故曰‘其为子后乎’”云:“不远翔,故知不远去。”

      杨伯峻先生注“吾子,亚卿也”曰:

      庄叔父子世为鲁亚卿。

      杨伯峻先生注“抑少不终”曰:

      抑,但也。少不终,言穆子虽老寿,而仍不得善死。少,小也。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下面是《明夷》之《谦》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昭九年经》:

      冬,筑郎囿。((p 1306)(10090005))(091)

      《昭九年传》:

      冬,筑郎囿(yòu)。书,时也。季平子欲其速成也,叔孙昭子曰:“《诗》曰:‘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焉用速成,其以剿(jiǎo)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p 1312)(10090701))(091)

      我的粗译:

      四年后,我们的昭公九年(公元前五三三年,周景王十二年,晋平公二十五年),冬天,我们为郎囿加筑了围墙,《春秋经》上写“冬,筑郎囿”,是表示这合于节令。本来季平子(季孙意如)想要尽快完成,但叔孙昭子(叔孙婼)告诉他:“《诗》曰:‘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焉用速成,其以剿民也?无囿犹可;无民,其可乎?(《诗》里说:“起头别厉害,庶民自己来。”,那为什么还赶着完成,怕我们的“民”不够累?没这个“囿”没关系,要是没了“民”,那还行吗?)”。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冬,筑郎囿。书,时也”曰:

      言不误农时,详下。

      杨伯峻先生注“季平子欲其速成也”曰:

      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悼子之子,武子之孙。悼子见于襄二十三年,先于武子死。七年十一月季武子卒,平子以嫡孙嗣位。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出自《诗?大雅?文王之什?灵台?二章》:“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93))。

      杨伯峻先生注“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曰:

      《诗?大雅?灵台》。言文王营造灵台,命以“营造开始不必急于为之”,百姓却踊跃而来,如同儿子。

      高亨先生注“经始勿亟,庶民子来”云:

      亟,急,迫切。此句指周王下令建台不要太急。

      子,借为孜,《说文》:“孜,汲汲也。”《广雅?释训》:“孜孜,剧(劇)(遽)也。”孜来,即急来。

      杨伯峻先生于“无民,其可乎?”之后注云:

      《说苑?反质篇》载此,词句颇有变动。

      《说苑?反质篇》相关段落:

      鲁筑郎囿,季平子欲其速成,叔孙照子曰:“安用其速成也。其以虐民乎?无囿尚可,无民,其可乎?恶闻以嬉戏之游而罢其所恃之民者乎?”。

      “郎囿”——“逵泉”——“泉台”——“郎”(杨注:元年春,费伯已城郎,而今年又城郎,盖鲁有两郎。费伯城者为旧鱼台县治东北八十里之郎,去鲁(曲阜)约二百里,为远。此年城者,盖鲁(曲阜)近郊之邑。说见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又互详庄三十一年《经?注》。#鲁有两郎,一为隐元年“费伯帅师城郎”之郎,离曲阜约二百里。一为鲁近郊之郎,隐九年“夏城郎”,即此郎。《公羊传》云:“郎者何?吾近邑也。”则三国之师已至曲阜近郊。#郎即隐公九年“城郎”之“郎”,据庄十年《传》,齐师、宋师次于郎,鲁自雩门窃出,大败之。雩门为鲁南城门,则郎为鲁南郊之邑可知。《公羊》文十年《传》云:“泉台者何?郎台也。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既成为泉台。”则此台即泉台也。泉台即逵泉之台,据《寰宇记》及《清一统志》,逵泉在曲阜县东南。#逵泉,据《清一统志》,在曲阜县东南五里,水中石如伏鼋怒鼍。#据《公羊传》,泉台即郎台。余详庄三十一年《经?注》。顾栋高《大事表》七之一谓即十八年《经》“公薨于台下”之台,非郎台,似无据。#《檀弓下》亦载此事,云“战于郎”,郎当是鲁郊地名,但公为属右师,战场必不与左师同。),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59(洗脸盆)。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24附:穆叔馁死3/7

      《昭四年传》:

      公使杜洩葬叔孙。竖牛赂叔仲昭子与南遗,使恶杜洩于季孙而去之。杜洩将以路葬,且尽卿礼。南遗谓季孙曰:“叔孙未乘(chéng)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季孙曰:“然。”使杜洩舍路。不可,曰:“夫子受命于朝而聘于王,王思旧勋而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复赐之,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今死而弗以,是弃君命也。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若命服,生弗敢服,死又不以,将焉用之?”乃使以葬。((p 1259)(10040804))(091)

      我的粗译:

      我们的“公”(鲁昭公)指派杜洩主持叔孙的葬礼。

      竖牛贿赂了大夫叔仲昭子(叔仲带)和季家主要采邑“费”的主管南遗,让他们在季孙(季武子,季孙宿)面前攻击杜洩,想把杜洩赶走。杜洩准备用周灵王赐给叔孙豹那乘“大路”陪葬,并完全采用卿的规格下葬。南遗就对季孙说:“叔孙(穆叔,叔孙豹)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叔孙从没乘坐过“路”,为什么要用“路”陪葬?何况我们这里为首的卿都没有“路”,辅佐的卿倒用“路”陪葬,不是太过了吗?)”季孙就说:“然。”。

      于是季孙让杜洩别用“路”陪葬,可杜洩不答应,说:“夫子受命于朝而聘于王,王思旧勋而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君不敢逆王命而复赐之,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孟献子,仲孙蔑)为司空以书勋。今死而弗以,是弃君命也。书在公府而弗以,是废三官也。若命服,生弗敢服,死又不以,将焉用之?(我们大人在朝廷那里接受任务去朝见天王,天王想起他先人的功绩,赏给他“路”。他回来复命,把“路”献给主上。我们主上不敢违逆天王的命令,又把这“路”赏还给他,还让三个职能部门记录下来。大人您是司徒,记下了颁赐的名号;我们大人是司马,让工正记下了器物的规格;孟孙是司空,记下了所依据的功劳。现在叔孙一死这些都不算了,那是抹煞主上的命令。而保存在公府的那些记载都不遵循,那是抹煞那三处职能部门。要是天王赐下的荣耀,活着的时候不能展示出去,死了以后也不能跟着,那还有什么意义?)”。

      于是季孙准许杜洩用“路”陪葬。

      一些补充:

      这里所谓“路”,当是有特定规格与装饰的乘车,下面是九连墩古墓2号车马坑的图片,图中较近处车舆遗痕为圆形且较大的,或者就是“路”。图片出自《发现之旅:九连墩古墓与传说中的楚将军金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太原金胜村赵卿春秋大墓车马坑出土圆形舆乘车的线描图,这辆车列在众多陪葬车辆的前面,说不定也是周天王赐下的“路”吧。图片出自《赵卿春秋大墓,文物精美墓主身世迷离(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君不敢逆王命而复赐之”曰:

      《礼记?玉藻》:“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郑玄《注》:“(君未有命,)谓卿大夫受赐于天子者,归必致于其君,君有命乃服之。”与《传》意同。

      杜预《注》“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云:“谓季孙也。书名,定位号。”

      杜预《注》“吾子为司徒,实书名”云:“谓叔孙也。服,车服之器,工正所书。”

      杜预《注》“孟孙为司空以书勋”云:“勋,功也。”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昭四年传》:

      季孙谋去中军,竖牛曰:“夫子固欲去之。”((p 1259)(10040805))(116、091)

      《昭五年经》: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p 1260)(10050001))(091)

      《昭五年传》:

      以书使杜洩告于殡,曰:“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杜洩曰:“夫子唯不欲毁也,故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受其书而投之,帅士而哭之。((p 1262)(10050102))(091)

      叔仲子谓季孙曰:“带受命于子叔孙曰:‘葬鲜者自西门。’”季孙命杜洩。杜洩曰:“卿丧自朝,鲁礼也。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群臣惧死,不敢自也。”既葬而行。((p 1262)(10050103))(091)

      我的粗译:

      季孙(季武子,季孙宿)当时正在策划“去中军”,竖牛就附和说:“夫子固欲去之。(我们大人一直就想这么干。)”。

      下一年,我们的昭公五年(公元前五三七年,周景王八年,晋平公二十一年,齐景公十一年),“去中军”完成后,季孙写了信让杜洩报告停放着的叔孙(穆叔,叔孙豹)灵柩,说是:“子固欲毁中军,既毁之矣,故告。(大人您一直想毁中军,现在毁成了,向您报告。)”。杜洩看了以后说:“夫子唯不欲毁也,故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当初我们大人就是不想毁中军,所以才要求在“僖闳”那里举行盟誓,还要求在“五父之衢”那里一起诅咒。)”,他接过那信之后马上扔在一边,还带着叔孙家的士在灵前哭了一场。

      接着,叔仲子(带,叔仲昭子)又对季孙说:“带受命于子叔孙(穆叔,叔孙豹)曰:‘葬鲜者自西门。’(我“带”曾听子叔孙交代:“横死者的灵柩要从西门走。”)”,季孙就交代给杜洩。杜洩回复:“卿丧自朝,鲁礼也。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群臣惧死,不敢自也。(卿的灵柩要从朝廷那里走正门,这是我们鲁国的规矩。大人您执掌国政,规矩没改却不按着做,群臣怕没命,可不敢跟着干。)”。

      但是在下葬之后,杜洩立刻就逃走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夫子固欲去之”曰:

      杜?注?:“诬叔孙以媚季孙。”《韩非子?内储说上》:“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与《传》亦异,不足信。

      杨伯峻先生注“五年春王正月”曰:

      正月十六日癸酉冬至,建子。

      杜预《注》“以书使杜洩告于殡”云:“告叔孙之柩。”

      杨伯峻先生注“葬鲜者自西门”曰:

      句省动词,言柩车自西门出。此与《论语?宪问》“奚自”、“自孔氏”,省动词同例。杜《注》:“不以寿终为鲜。西门非鲁朝正门。”叔孙豹饥渴三日而死,虽其年龄或在七十左右“(自其父庄叔死至此年已六十七年),仍可谓非寿终。章炳麟《左传读》引《尚书?大传》“西方者何也,鲜方也”,故葬鲜自西。“西”、“鲜”古音近,汉、唐犹然。曹丕《燕歌行》、曹植《吁嗟篇》之押韵,《匡谬正俗》卷八之“西”字条皆可证。

      杨伯峻先生注“卿丧自朝,鲁礼也”曰:

      《礼记?檀弓下》云:“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殷朝而殡于祖,周朝而遂葬。”则周代之礼,葬前必移柩于宗庙。从朝出正门,正门即《尔雅?释诂》之应门,郭璞《注》之朝门。由朝之路,出国都之南门。说参李贻德《贾服注辑述》。

      杨伯峻先生注“吾子为国政,未改礼而又迁之”曰:

      杜《注》:“迁,易也。”改变礼仪必有一定手续程序,季氏无此程序,故云未改礼而以己意变之。

      杨伯峻先生注“既葬而行”曰: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杜洩避季子之难奔于楚”。

      “僖闳”(杨注:闳音宏,本意为里巷之门,此僖闳是僖公庙之大门。),当在“鲁”城中心。

      “五父之衢”(杨注:据《山东通志》,五父之衢在曲阜县东南五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7.01,北纬35.59(曲阜县东南五里,“鲁”城外)。

      《昭五年传》:

      仲至自齐,季孙欲立之。南遗曰:“叔孙氏厚,则季氏薄。彼实家乱,子勿与知,不亦可乎?”南遗使国人助竖牛以攻诸大库之庭。司宫射之,中目而死。竖牛取东鄙三十邑以与南遗。((p 1262)(10050104))(091)

      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惧,奔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p 1263)(10050105))(091)

      我的粗译:

      就在这年晚些时候,叔孙豹(穆叔)的嫡子“仲”(仲壬)从齐国回来了。季孙想立他当叔孙家的族长,但南遗告诉他:“叔孙氏厚,则季氏薄。彼实家乱,子勿与知,不亦可乎?(叔孙家加强了,就等于季家被削弱了。这回是他们自家出了乱子,大人不参与,不是很好吗?)”。

      于是南遗发动国人配合竖牛在“大库之庭”围攻“仲”,有位司宫一箭射中“仲”的眼睛,把他射死。竖牛就把东面乡野自家的三十个村邑送给了南遗。

      这之后昭子(叔孙昭子,叔孙婼)正式即位,他首先就集合了叔孙家的家众,声言:“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危害我们叔孙家,严重破坏了家族的正常秩序,杀適立庶;还拿村邑送人,就算想要赦免他,但他的罪过实在太大。一定得赶快把他杀了。)”。于是竖牛害怕了,也逃往齐国。“孟”和“仲”的儿子们在塞关之外杀了他,把他的脑袋扔到宁风的酸枣树丛里。

      仲尼(孔子)就此评论说:“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叔孙昭子不酬谢竖牛,是因为不能这么办。周任曾经说过:“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里也说过:“正直又慷慨,四国都归服。”。)”。

      一些补充: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出自《诗?大雅?荡之什?抑?二章》:“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33))。

      杨伯峻先生注“司宫射之”曰:

      杨宽《古史新探》谓此司宫当为季氏家臣。梁履绳《补释》引《周氏附论》则云:“襄九年杜《解》‘司宫,奄臣’,盖内官也。宋、郑(昭十八)、楚(昭五)并有之。”则公宫之人亦助竖牛,似不然。司宫,盖季或叔之奄臣。

      杨伯峻先生注“使乱大从”曰:

      从,顺也。谓其乱重要之顺道也。说详惠栋《补注》及王引之《经义述闻》。

      杨伯峻先生注“将以赦罪”曰:

      赦与释同,伪《孔子家语?正论篇》作“以求舍罪”,舍即释也。说见《述闻》成十三年《传》“赦罪于穆公”条。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大库之庭”——“大庭”(杨注:杜《注》:“攻仲壬也。鲁城内有大庭氏之虚,于其上作库。”江永《考实》及杨树达先生《读左传》,俱据杜《注》及昭十八年《传》“大庭氏之库”,谓此文误倒,当作“大庭之库”;而俞樾《平议》则谓“疑鲁国别有大库,大库犹长府(长府见《论语?先进》)”。自六朝抄本以来俱作“大库之庭”,文自可通。今从俞说。#杜《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高显,故登以望气。”《庄子?胠箧篇》谓“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云云,则大庭氏为相传古帝之名,或后以为国也。《续汉书?郡国志》亦云:“鲁国有大庭氏之库。”),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98,北纬35.60(斗鸡台?鲁国城内西南方向的高点?)。

      “塞关”(杨注:塞关,据杜《注》,为齐、鲁界上关,则关外已入齐境。),齐、鲁界上关,具体位置不详。

      “宁风”(杨注:杜《注》:“宁风,齐地。”盖亦齐边境地。),塞关北,齐边境地,具体位置不详。

      通宝推:caj306,李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