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一)(完) -- 晨枫

共:💬123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义务教育的问题

        按温家宝总理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可以说解决了。06年在中西部完成两免一补,07年覆盖到东部。根据现在从中西部的反馈来看,这次落实力度很大,不是光打雷了。没法不大!以前中央政府说义务教育要免,可是光说不给钱,担子80%压在地方财政上,这次中央财政一口气拨出3000?亿(忘了多少了,反正差不多有三年农业税那么多),那当然解决了。

        高等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政府管住普通高等教育(比如社区大学)和少数和国家安全相关的高等研究机构就好了。大部分都交给市场和社会去解决。当然这个观点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呵呵。不过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即使在美国这样政府投入极高的社会,能进入TOP20的公校也是很少的(尤其是本科教育)。

        教育监督的问题,我同样觉得不可能由政府部门实现。为什么腐败越打越多?政府不想抓吗?没有动机也没有能力!收费,差的大学真的可以收费高吗?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它的学生毕业出路好,不管教育质量如何,这样不能说收费高。如果它的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收费再低也没人念啊!所以教育腐败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垄断。一方面说要市场化,一方面保有各种垄断特权,这不是商业化的问题,是不够商业化是官僚资本化的问题。

        • 家园 不会有这么多,

          听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看实施效果吧。

          两年内解决的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这是一个5年的规划,国家财政投入2100亿中,关键要看中央投入多少,地方投入多少,如中央投入不足的话实行起来会走样。

          附:

          温的报告:

          温家宝总理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

          • 家园 国家财政我理解是中央财政啊!

            嗯,以前我也比较怀疑,因为这个论调一点不新鲜。但是半年来的反馈非常正面,我们资助点主要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的学校,这些学校普遍的情况是一补差别比较大(一补主要在地方财政),但是比我们想象得要好,两免基本落实了。

            不能有乌托邦幻想,不过成就还是要肯定。

        • 家园 高等教育的垄断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投资巨大,回收期很长,缺乏对民间资本的利益驱动。美国的私立大学办得是很好,但他们经历了百多年的积累才有今日的成就。另一方面,一所好的大学还要有很多积淀,这个也不是短期内容易办到的,除非有人出巨资把名牌大学的骨干都挖过来,还要有高超的水平来进行整合。

          目前,民办教育主要的用武之地在于专业或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这的确可以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不才也是非常支持的,但培养出高级人才却并不容易。另外中国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读本科而不是专科的情况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目前中国一年出生一千多万人,定个不高的比例,20%上本科也要两三百万(而且这个比例还会不断提高),如果一所大学一年收两三千个学生,至少需要1000所大学才能满足实际需求。短期内不会有太多民间资本愿意来办本科,那么这千所大学肯定还是政府主导的。

    • 家园 【原创】从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公益化谈开去(四)

      教育产业化当然不止收费这一头,大学这一头也有很多事情要理顺。

      大学不是不可以办公司,但大学的公司和教学要分开来,大学仅作为股东而已,而不是一条裤子两个人穿,行政上和人员上一定要分离。大学经营公司的目的是贴补教学科研经费,而不是赚钱。

      科研分成是一个极坏的做法。大学教授搞项目,申请到资金,可以雇佣研究生,可以购买设备,可以用于调研,但是不能给自己发津贴、奖金,这是拿双份工资,是conflict of interest,除非大学教授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校外的设施搞科研。研究生工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制度,研究生的收入应该从教学辅助活动(批作业、带实验、课后答疑)和科研活动中自己挣来,否则,纯消费者还要拿津贴,这是什么道理?大学教授搞咨询的收入可以归自己,但应该用业余的时间,如果占用学校的设施,应该适当交使用费。

      学术道德现在是一个谈论得很多的问题,这不是孤立于大学的问题。警察有腐败,法官有腐败,新闻记者有腐败,政府高官有腐败,为什么大学出现腐败就那么不可思议?人们不可以一面以“xx比我们腐败多了”作为搪塞,一面指责别人的腐败,一面自己腐败。问题有存在的土壤,不等于可以对问题坐视不管。学术道德的端正最终不在法律手段,而在于行业自律。北美大学的教授在“熬”过助理教授期后,就是终身制的,除了犯法或涉及学术和职业道德问题,不能解雇,而大学的学术纪律委员会就是管学术和职业道德的。如果有人投诉学术和职业道德败坏,学术纪律委员会像法庭一样,有投诉方、辩护方、陪审团,如果确定罪名,被告将被解雇,并永远不得录用。有这样记录的人,再要在学术界混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术纪律委员会也可能出现腐败,但要是桶到舆论界,整个大学的声名就毁了,校方不可能不采取严厉的纠正措施。当然,诬告也有相应的处罚。制止学术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排除腐败的土壤,割断裙带关系,形成健康的竞争和监督。中国的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留校是一个历史问题。北美的大学教授基本上不可能是本校留校的,至少要到外校获得研究生学位,或者在外校或工业界工作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毕业后直接留校应该严格禁止,已经留校的也应该鼓励适当流动。留校容易引起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在行政上也容易带来师生或同学之间的颜面问题,影响必要的独立判断和决策,有害无益。

      大学到底应该是面向精英还是面向全民?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比较清楚了,应该面向全民。那就应该扩大办学规模,给更多的人入学创造条件。大学扩招的大方向是不错的,具体做法可以改善。大学迅速扩招,必然带来师资不够和平均师资质量下降,和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是简单的供需平衡,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除非天上能掉下大馅饼来,解决办法只有给予一定的时间,大浪淘沙。大学扩招的另一个副产品是专业设置混乱,有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包分配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大学生选择专业在某种意义上和农民播种一样,你可以听人家的介绍和推荐,但最终要你自己拿主意,如果播错了种,种出的东西没有市场,最终的责任不在种子公司,在你自己。保证就业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也没有本事保证就业。

      大学扩招还有一个问题:扩招后,到处都是“学术型综合大学”,国家急需的大专反而减少。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错,工业界现在开始体会到高级技工的需求了,但是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自视不凡的独子,中国人档子观念本来就严重,多少家长和学生愿意放弃更“高档”的大学,而屈就大专呢?说到底,大学(或大专)的供需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而不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大专的发达程度不取决于多少单位用人,而取决于多少学生入学。只有等到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平衡了,大学、大专的比例才能摆正。

      由于历史的原因,质量较好的大学常常集中在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些大学由于历史和实力,得到国家的大力资助,锦上添花,继续和边远地区或新建的大学拉开距离。外地考生常常要克服不尽合理的录取线,才能进入这些“精英大学”,而本地学生则享有“不合理”的优先录取权。如果国家(指中央政府)的拨款是这些学校的主要甚至基本来源,那这样的做法确实是不合理的。如果用比例或名额来限制或保证地区差别,那就更不合理了。再推而广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办大学也是遗留事物,为什么部委不办企业了,教育部门还要抓着大学不放呢?大学应该由自己的理事会管理,教育部门管拨款和审计,地方财政的拨款应该成为大学拨款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地方有足够的财力发展高教,可以适当调整税收结构,中央和省市分级负责,谁也没有必要大包大揽,更没有必要统收统拨。由省市地方财政为主要拨款来源的大学,在学费和录取上优先本地学生,这就是无可非议的了。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受中央补贴,本地大学的中央拨款比例实际上比发达地区还要高,有助于缩小大学之间的地区差别。

      教育产业化可以有一个例外:对外国学生的收费可以是盈利的。外国学生本人和家庭对本国的税收没有贡献,没有理由享受和本国学生一样的教育补贴。在大学拨款主要来自本地财政时,对外地学生也可以考虑适当增收学费,补足本地财政拨款的部分。

      • 家园 讲的好!

        保证就业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也没有本事保证就业。

        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自视不凡的独子

        p.s.补充一句,“都是视子不凡的父母”~~:p

      • 家园 刚说闭嘴就食言了。。。

        国家急需的大专反而减少。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错,工业界现在开始体会到高级技工的需求了。。。只有等到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平衡了,大学、大专的比例才能摆正

        这个俺有体会。俺的一个亲戚就是(有目的,有远见的)上了个大专,成了高技技工。结果去年毕业时被人抢啊!工资比(同城市)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还高不少!与此同时,与他同期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找工作好难。。。

        • 家园 高级技工不光是国内缺,到处都缺

          至于大学生不好找工作……说个小故事。

          兄弟以前在国内是做酒店的。那时候管前厅部管得头皮发麻,为啥呢?总台每个月都有员工流失,甚至三个月培训期没满就走了。我气哼哼地去找老总抱怨:这样不行啊!要我招大学生,要英语或者日语好,要人聪明好用,一个月才给人1K,怎么留得住人?工资总得比人四星三星的高吧?要加!老总说:你说得可能对,但是不能只从你自己的部门出发。(这里顺便反驳一下陈至立)钱我没有,问题你要解决。

          没办法,回来把员工梳理了一遍,看明白了,大学生不能用。开业一年,剩下的大学生除了提升的就是话都说不清楚的,其余的跑光了。顶住人力部的抗议招职高生中专生,还真不错,招了好几个长得恁甜的小姑娘进来,稳了大半年。去年回国,那时招进来的一个小姑娘已经做主管了。

          所以说,中低层次的工作,大学生一点优势没有,眼界高不能吃苦手里也没东西。只有能忍过去的,过了两年才能显示出优势来。

    • 家园 我跟着瞎说几句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

      身在海外的人的故国情怀,总希望看到祖国美好的光鲜的形象,但这里讨论的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之重负问题,每人的看法角度不一,恐怕免不了对教育弊端的批评指责,如无认清错误也谈不上改正错误。

      事实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负面评价媒体上网上到处都是,而正面评价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民意的反应,财政投入不足也是共识,有很多文章都是有翔实的论据和扎实的论证,而且胡温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我摘的前教育部长陈至立的报告足以说明。

      从科技和教育发展总体水平看,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增大教育投入比例

      说说关于教育支出是否合理的一些观点。

      首先说一下,关于现在教育的种种弊端由十几年前发端,长期恶化的结果,这两年胡温从财政支持和行政手段方面花了力气整治,但是势头有没有扭转,我不好说。或许还需要时间。

      这里先说远一点,财政的作用

       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及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都属于事业单位,他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经济收入有限,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

        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财政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雄厚的财政实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巩固国家政权,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这是在网上查到的,可能国内的财政学的教科书关于“财政的作用”基本如此,对照此定义,下面两种说法正确与否大家自可下结论。

      收入转移也是双刃剑。一方面确实可以缓和一部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对合法致富者的一种强力剥夺。如果在使用税收手段的时候单纯强调劫富济贫,我觉得不但没有道德上的正确性,最终也只会导致没富可劫。

      国家税收的目的不是强迫富人回馈社会,而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社会公正不能逆向歧视,这不是公正。

      至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不是劫富济贫,我的看法正相反,是劫贫济富,医教改革,农民问题,征地政策,税收及财政支出的倾斜方向等,胡温的和谐社会论就是对此的矫正。说起来头绪太多,不在这里多说了。如想讨论或另开帖子为好。

      由此迩来基于“劫富济贫”做出的论述我认为都是无稽之谈。

      政府的钱哪里来?最后还是从老百姓那里来,政府自己是变不出钱来的。这个事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政府通过税收的钱来办教育,这就一定比老百姓直接掏钱受教育合理吗?不见得。政府的税收是普遍的,不管现时是否享受教育的好处,都 要交税。换句话说,是所有人贴补部分人。老百姓直接掏钱,则是自己贴补自己。从理论上讲,通过税收最后享受,间接地支付自己的教育费用,有在时间上 分摊的好处,这是老百姓直接掏钱所没有的。不过直接掏钱也是“一次性”的,不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阎王账”。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老百姓的关系直接相关度不大,是和企业的相关度最大,另外还有内外举债,企业是税收收入的主体,而企业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外资。国营。集体。私营等),个调税在税收的比重很小。

      国家财政支出的构成是国家行为意志的清晰体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行为远重于医教社保的社会行为,在公平与效率之间选择了后者,虽然经济成果巨大,但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的后果,这是江朱留下的政治遗产,胡温在消解这个包袱。

      在教育财政支出上的体现: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COLOR=red]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COLOR]

      从1993年到2004年的12年中,有10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且乡镇和村级的教育经费80% 来源于农民的农业税提留和摊派,就是说财政只惠及于县以上学校。这几年的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很大部分是为了给地方的教师支付基本工资。

      而高于的这两年应在2002~2004中的两年,因为重估2003年GDP而使某年比例降低,因为数据的口径和来源不一而较为混乱。尚待整理。

      一些有关文章链接:

      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相关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层分析

      浅谈严格控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

      • 家园 他的文章基本上把最负面的情况展示在你面前,

        实际情况远远没有那么严重。有些东西非常的愤,简直不值一驳。

        我用他文章中的数据绝对让你觉着非常振奋。

        全国教育经费支出从93的1000亿,2004是7000亿,看到这个消息你挺吃惊的吧,下面在给说一下,这个数据包括了学生缴纳的学费,如果我不告诉你后面一句,你就会觉着中国教育还不错。这位孔先生是先把负面情况一列,你会很气愤,但是如果告诉你具体的原因,大部分人会觉着还可以接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