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自私的基因》读后的一点问题 -- 正宗鲁皮皮

共:💬57 🌺12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花一下,这下子就更沉更让人晕了

多谢提示,我修改了一下,希望能够更加条理一些。

家园 你说的自私究竟是什么自私?

就我理解,至少Dawkins所说的自私跟团体合作并没有冲突,甚至可以说是自私导致团体合作(因为合作增加了生存和传播的概率),自私并不是团体合作的对立面。我的看法跟春困秋乏差不多,Dawkins所说的自私的意思就是‘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所以我没看明白你究竟在对什么东西拍砖。

所以,自私与否,改变不了这个基因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的命运。因此,自私与否,与这个基因是否能够保留下来,这个基因所在的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完全无关。所以,也就没有理由认为,自私与否会成为任何一个基因的特性。因为它既没有好处,可以使之保留,也没有坏处,使之必需被清除。

‘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当然跟‘基因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的命运’有关系。自然,每个突变本身不是由‘自私’有选择地产生的,但什么样的突变能保留下来,怎么样的突变能广泛传播,归根究底乃是‘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也就是‘自私’这一原始规则推演出的结果,怎么能说他们没有关系?没有自私,就没有演化,只剩随机变化了,当然这是不会发生的,自私这一特性是注定存在的。

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要探讨的基因,可以看作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体。要记住的是,这个基因自身的维持,完全依靠它所存在的个体和物种的存在。任何导致个体不利的行为,都会对这个基因的本身的延续造成威胁。

不尽然,你这说法似乎混淆了基因自私与个体(生物体)自私的分别。所谓基因的自私在于要保留自己传播自己,指的是那种DNA分子的排列组合方式,而不是指某段DNA分子本身,更不是指拥有那段DNA分子的生物个体,这就是基因自私与个体自私的分别。基因自私可以解释生物体自我牺牲的行为(比如父母为后代牺牲),而个体自私无法解释这种行为。导致个体不利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对基因的确是有利的。

家园 书中的“自私”只是个拟人的比逾,与”自私“没关系

说基因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的扩散自己,也是通过结果来拟人化的说法,基因怎么会有意识的努力扩散自己呢。

家园 这是哪里是砖,是玉啊,大家快收藏!

难得难得

家园 看来对于自私的理解有分歧

说实话,我还没有开砸呢,上面说的都是废话。只不过能够让大家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也省得我每句话后面跟着一长串的注解。下面开始,

我的看法跟春困秋乏差不多,Dawkins所说的自私的意思就是‘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指1976年的原始版本,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想解释病毒以及转座子的存在。以及人类和多种生物的基因组中的垃圾成份所在。但是我错了,他只不过是想把“人本恶”这个概念给扩大到基因的水平,想从根源上来解释人类自私的问题。作者在如何解释利他性的问题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很遗憾的是,他的解释在我看来,有够苍白无力。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进行详细的讨论。

先说关于自私的定义问题。‘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在我看来,可以用最大可能的维持自我的拷贝数目,并尽可能的增加来替代。不是么,自私就是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要保持一个自私的姿态,首先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然后才是与其他个体互动的时候,可以相互间争取最大的共同利益。所以,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如果它是自私的,那么首先它要做的,就是维护住自己的生存状态,并且最大限度的争取扩大自己拷贝(后代?)的数目。

这样看来,可以被称得上是自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座子和病毒。而其他体内的绝大多数基因,都是一副人畜无害的乖宝宝形象。这些基因都是安分守己过日子而已。

任何一个体内正常基因的数目扩增,或者缺失,都是属于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比如说血红蛋白在原始的鱼类祖先中,只有一个拷贝,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变为了二个不同的单体,阿尔法和贝塔。然后,不同的单体间继续进化,产生了不同的亚型,比如说婴儿型,幼儿型。同时,不同的组织开始分化出自己特定的特性蛋白,比如说肌红蛋白。所有的这些,产生拷贝数增加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基因需要增加自己的数量,而是因为增加了数量并产生了分化之后,可以对于这个基因所存在的生物体有利。

简而言之,这些重复基因数目的增加的过程,就是生物体进一步复杂化所附带的产物。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通用的信号分子蛋白,比如说纤维细胞生长分子,从早期原始生物中的一种,变成了现在人类中的十几种和鱼类中的几十种。但是,在原始的果蝇中,还是只有一种。考虑到这两种生物都是从古老的祖先继承了这个古老的信号分子。两者的原始能力和进化开始的环境是一样的,为什么只在高等的动物中,增加了同类的数目,而在低等的生物中维持了原有的数目?(这些古老分子是如此的保守,以至于果蝇中的原始分子可以用来挽救人类中缺失产生的种种问题,所以,不能说功能性上的问题)。

是这些信号分子特别的重要么?以至于一定要多多增加拷贝数才能发挥其功能么?这个倒是不见得。因为纤维细胞生长分子的受体,具有几乎同等的重要性。因为这两个必须同时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在人类中只有4类受体,而果蝇中居然有两类呢?

解释很简单,因为人类的发育是如此的复杂,必须依靠不同的信号分子来区分不同的发育过程。只有一个信号分子,所能够产生的信号只有两个,有或者无,而两个信号分子,就可以产生至少4个信号。越多数目的信号分子,可以产生的信号也就越多,细胞也就越不会走错了路。

有人要说,那么是不是因为信号分子越多,就可以产生越多的通路,所以生物体才变得更加的复杂呢?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

那么,可不可以看作单个基因的进化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呢?这个么,不行。

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线虫,跟蚯蚓是亲戚的低等环节生物。在一个特定的WNT信号通路中,人类只有一个特定的内部中介蛋白,而线虫至少有四个。这四个分担了人类那一个蛋白的四个不同方面的功能,却没能够产生新的信号通路和功能。

所以,进化,或者演化,实际上并不是基因的单个个体所起到的作用,而是基因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原文的作者所设想的,基因的个体作为自然选择的单位是错的,自然选择的单位,是生物的个体,也就是所有基因功能的组合。在这里面,一个基因改变了,所能够带来的影响,是由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所决定的,而不是那个基因本身。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早期微生物研究里面,常见所谓的抑制突变,或者挽救突变。其作用方式就是原本一个基因突变了,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其他基因的突变来消除掉。

让我们再回到基因的所谓自私的本能,如果一个基因完全丧失了其功能。这个基因又是极其重要的,那么生物体有可能死亡。但是如果同时,另外一个基因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弥补消除了第一个基因的影响。那么这个突变很可能不能造成任何的影响,只是这个个体的所有后代都必须同时携带这两个基因。

而如果有另外一个基因也突变了,并完全取代了第一个基因的功能,那么第一个基因很可能从此就从生物体中泯灭掉,不复存在。

但是如果没有第二个突变,所有的带有这个突变基因的个体很可能存活不下来,只有保留这个基因原始良好状态的个体才能存活下来。作者也就可以说,这个基因因为其自私的本性,使得自己‘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

实际上,生物体绝大多数的进化或者演化,是遵循着第一类或者第二类的方式进行的。所以,一个基因的存在与否,不是取决于这个基因本身的功能,而是取决于它的合作者们。也就是整个生物体的内在组织。所以我才说,所以,自私与否,改变不了这个基因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的命运。因此,自私与否,与这个基因是否能够保留下来,这个基因所在的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完全无关。

以上,是对于安分守己的良民基因的自私性的一个论证。至于病毒和转座子,那就扯得太远了,妖道就不罗嗦了。欢迎砖头。

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嘿嘿嘿

您说得是不是病毒和转座子阿?

家园 我们的分歧在于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即不是物种,也不是个体,而是单个基因。

首先自然选择作用在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基本单位上。对于生命来说这个基本单位就是基因。一旦一个分子开始自我复制,那么自然选择就开始对它发生作用了。其次自然选择是在很大的时间尺度上发生作用的,所以自然选择的对象一定是长期稳定存在的东西。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只有稳定的东西才能够长久的存在,达到这种稳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像钻石一样有特别稳定的分子结构,另一种就是像基因一样不断的将自己的分子结构复制下去,无论是生物个体还是物种都不可能达到这种稳定性。

所以,自私与否,改变不了这个基因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的命运。因此,自私与否,与这个基因是否能够保留下来,这个基因所在的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完全无关。

基因本身不会作任何有意识的选择,基因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复制自己,突变仅仅是复制过程中随机产生的错误,与基因本身的任何其它特性无关,只是有一些基因运气特别好,发生的突变使基因能够更多的复制。所以我同意前一句,基因的改变完全是随机的。但是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能够幸存下来的基因,必然有一个特性就是:

最大可能的维持自我的拷贝数目,并尽可能的增加
,不符合这种特性基因必然被淘汰。

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所在个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如体内的大多数基因,它们之所以体现出高度的协作性,是因为这种协作有利于每个协作基因的复制。但当基因与所在个体利益不同时,成功基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一定不是与体内其它基因合作。一个病毒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否体现出破坏性完全取决于是破坏所能得到的拷贝多,还是合作所能得到的拷贝多。这个“多”不是一时一地的多,而是在永无尽头的进化过程和整个自然界中,那些在某些时间和地点体现出利他性的基因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来考察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拷贝。

生命进化是完全没有预定方向的,生物体的复杂化仅仅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基因的复制。生命也没有高等和低等之分,只有适不适应环境的区别。从自然选择角度看我们与藻类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基因用来复制的工具而已,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不过是亿万年漫长的基因旅程中的一个小片断。

人类的思想也遵循着自然选择的规律,因为人类的思想也是能够不断的复制自我且有强烈的复制倾向。比如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还是个体,就可以被看作一对等位基因。每当另一个河友接受了我的观点,那么Dawkins的观点就多了一个拷贝,反之道长的观点就多了一份拷贝。谁的思想被接受的多,谁的思想从自然选择角度讲就更成功,这和两个观点哪个正确毫无关系。

元宝推荐:水风,
家园 我觉得生物演化和社会(文明)演化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用“自私”这种词来形容生物演化,有混淆两者关系的作用。

生物演化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是一个在自然规律约束下的随机过程。当自然条件长期稳定的时候,生物种类就比较丰富。当自然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就只有两类生物可以存活,一类是本身对自然环境依赖性不高的生物,例如蟑螂、蚂蚁一类低等生物。另一类是具有足够的适应性,能快速找到新的生存方式的生物,譬如人类。这两条,比“自私”在自然演化中起到的作用更大。“自私”只不过能在自然环境比较紧张的条件下,给某些个体提供稍微超出整个种群的繁衍机会而已。在发生大的环境灾难的情况下,“自私”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果不是几次急剧的自然条件变化,恐龙说不定依然在地球漫步,而人类可能根本就没有繁衍的机会。所以,所谓的什么“自然选择,强者生存”是完全不成立的。如果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最大可能生存下来的恰恰是那些最原始的、最简单的物种,而不是什么“强”者。对于自然界来说,能成长到繁殖的年纪,并繁育后代,就是成功,就能延续。对适应自然界来说,蚂蚁和人类一样成功,甚至更为成功。

而谈论到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化,则完完全全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领域。如果用自然演化的成功和失败来衡量社会的成功和失败,那中国和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

家园 没错,我们对于进化单位的理解不同

我一直认为,基因本身,是一个进化的单位。但不是一个自然选择的单位。自然选择直接的作用是这个基因所在的团体,也就是生物的本身。

抛开整体来谈论一个基因的作用,是片面的。就像我们讨论一个篮球队员的成就,并不能够代表他所在的队伍的成就一样。一个基因能够起的作用,就像某位篮球队员在所属的队伍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一样,都是依靠这个个体与周围个体的协作而定。而生命体的自然选择,就像我们查看的比赛结果一样,并不看重某一个队员的能力。科比是够强的,当年的张伯伦也是,但是他所在的队伍并不能够总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单纯按照队伍的成绩来决定未来的走向,就好像按照某种自然的规则进行选择一样,直接作用的,都是整体,而不是个体。而我认为,这也是整个生命现象演化的轨迹之所在。

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命早期进化而言,当基因处于单打独斗和松散联合的时候,自然选择的压力是直指基因个体而言的。甚至在简单的生命形式,细菌等为代表的微生物里面。单个基因决定整个生物个体的生存的现象还是很常见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基因可以作为被选择的单位。而之所以这个基因能成为被选择单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个生命体在被选择的那个特定的课题上,只有一个基因承担这个任务。从而使得这个生物体所承受的选择压力,直接作用到了这个基因上面来。这种现象在高等生物体内也是存在的,比如说艾滋病的特殊受体形式和已经在人类中几乎消亡,但是在各种猿类中广泛存在的针对逆转录病毒的一个特定的识别蛋白,使得艾滋病的抗性,或者说自然选择压力,直接作用到了这两个点,也就是两个基因上。

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自然选择压力,都是这样的直指某个或者几个基因上。绝大多数的选择性压力,都需要生命体的个体,也就是整个基因组的合作来承担。一个被错误的应用的例子,就是导致镰刀血球性贫血的基因对于疟疾的抗性。咋看起来,好像是这个被突变的基因,直接的承担起了疟疾这个自然选择的压力。但是这个基因在疟疾横行的非洲和热带地区并不是饱和的分布。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个体,通过别的手段,来抵扛了疟疾的病害,使得那些不含有这个突变的人也可以生存下来,并保持住一定的一口比例。所以,即使镰刀血球性贫血的基因没有出现的话,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存活了下来。因为生物体应用了别的手段来应付了这种自然选择压力。同样,针对单个基因的选择压力,即使在那个基因被突变,丧失了功能之后,也会在某种几率上用别的突变来重新构建原有的功能,挽救生物体。

之所以能够用这种形式来挽救生物,是因为基因起作用的方式,是必须要通过整个生物个体中其他基因的协调合作来完成。比如说,某个基因因为移码突变,造成了整个蛋白序列的变化,从而完全丧失了功能。这个突变,完全可以用一个可以读出移码的新突变来弥补,使得部分蛋白重新获得功能。而这种新突变,可以是某个tRNA,也可以是核糖体的蛋白质,或者是RNA,至少,生物体有几十种手段,来暂时性的补偿突变。

这种情况下,生物体所受的选择性压力,不是集中在某个基因上面,而是一群基因上面,任何一个的合适突变,都可能造成补偿性的适应。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说,自然选择的单位,不是某个基因,而是基因组,也就是这个生物本身。

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生命进化过程中,有一个转换过程,使得选择压力,从单个分子,转移到了整个基因组(至少是基因群体)上面。这个转换的发生,是遗传信息,从直接其作用的分子本身,转移到DNA的过程。也就是将遗传信息与直接作用分子分离的过程。自然选择是在很大的时间尺度上发生作用的,所以自然选择的对象一定是长期稳定存在的东西。换言之,就是自然选择,从选择稳定存在的个体,转向了稳定存在的体系。(如果你不认识到这一观点,那么我想我们的讨论,也就没有了进行的必要。)

稳定存在的体系,是必须有若干个固定存在的组织成员的。这种组织形式,在进化的早期,或许出现了不止一种,甚至有可能是几百种,几千种。但是,只有最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幸运的那个在竞争中最后生存了下来。所以,你认为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能够幸存下来的基因,必然有一个特性就是最大可能的维持自我的拷贝数目,并尽可能的增加,在我看来,维持住基因拷贝数的,恰恰不是基因本身的特性,而是这个体系的需要和遭遇。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在猿类中广泛存在的而在人类中缺失的那个对于逆转录病毒的特定识别蛋白。它在黑猩猩中依然存在。就说明,这个古老的基因之所以在人类中丢失了,是因为人类的特定遭遇,没有遇到大规模烈性的逆转录病毒有关。而不是这个基因的可以保留自我拷贝数的特性。因为人与黑猩猩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只有5%不到,而人类中个体的差异最大可以达到接近4%。所有的基因组和体内环境都是没有区别的。假设现在的人类没有智慧和医学,如果人类可以挺过艾滋病这一关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有别的措施出现来抑制逆转录病毒的活性。这个重新获得性的基因,是由基因组来决定的,而不是这个基因本身的能力来决定的。

但当基因与所在个体利益不同时,成功基因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一定不是与体内其它基因合作。即使以病毒和转座子为例,我们也会发现,人体和小鼠的基因组中,70%以上都是已经死去的这些曾经辉煌过家伙们的残片。没有一个例子说明,现存的生物体内,一个与周围的基因不能合作的家伙,会让他所在的基因组长久的维持下去。结果只有两个,要么那个基因被消灭,要么基因组崩溃,最终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生活在一种桃花睫毛虫中的毒素基因。这个家伙具有转座子的特性。每次被激活之后,都会立刻跟周围的基因闹翻,这个家伙很彪悍,闹翻了,就立马劫持宿主的转录体系,将宿主麻翻在地。其后果很简单,只有那些能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绝对不跟宿主打交道的那些基因才残存了下来。任何不忿的风吹草动行为,都将导致宿主,以及这个基因本身的毁灭。

生命进化是完全没有预定方向的,生物体的复杂化仅仅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基因的复制。

前半句话我不敢苟同,但是也无法反对。后半句话则要说几句。现在的进化学者们认为,生物体的复杂体系,几乎在细胞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完全确立了框架。以后所出现的复杂发育所依靠的主要的信号分子传道途径,是来自于某个原始途径的修改。生物体的复杂化,与其说是基因复制过程的复杂化,不如说是信息量增加所带来的产物。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给你两种板块,你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拼出有限的图形,而每增加一种板块,空间内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若干。基因复制的过程,相对于发育过程和遗传信息量而言并不复杂,这个可以从细菌的DNA复制体系,可以完全的搞定人的基因组这个事实来佐证。

人类的思想也遵循着自然选择的规律,因为人类的思想也是能够不断的复制自我且有强烈的复制倾向。比如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还是个体,就可以被看作一对等位基因。……谁的思想被接受的多,谁的思想从自然选择角度讲就更成功,这和两个观点哪个正确毫无关系。

说实话,我不认为人的大脑神经的连线过程是再现了自然选择,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的大脑的连线过程,是大体上被确定了,只在小范围内变动的一个程序所确定的。就像我们的上肢一定要上臂在上面,手在最下面一样,是固定好了的。与自然选择无关。我并不是在推销我的观点,我是在引用事实来讲述我的观点。我们的大脑自然会用已经规定好了的程序来过滤这些信息,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新的连线,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如果大家选择我的观点,只能是因为大家的大脑连线就是那么规定好了的。而如果大家不认同我的观点,那是因为我的观点形成的时候,是受了某种外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我在上述文字中没有表述出来的,也就是我说得还不够深刻,不够具体、清晰、明了。

后记,

我欣赏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刻思考,也注意到了,你引用了原作品中的部分观点,这说明你至少是研读了那本著作。所以我就假公济私一把,虽然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您的工作和您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也想借此表达一下我对于你这种认真态度和和蔼讨论精神的赞赏。

多谢您的讨论。惊堂一声,静候方家。

元宝推荐:爱莲,
家园 然也

这个“多”不是一时一地的多,而是在永无尽头的进化过程和整个自然界中,那些在某些时间和地点体现出利他性的基因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来考察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拷贝。

我也持同样看法,所以我认为‘最大限度的以自我复制的方式永远的存在下去’并不等于水风所说的‘最大可能的维持自我的拷贝数目,并尽可能的增加来替代’。这里面有短期最大化与长期最大化的分别---有时候短期最大化的策略并不意味着会带来长期最大化,对于在复杂环境中分工合作的基因来说尤其如此。

考虑到短期最大化与长期最大化的分别后,‘对于一个基因来说,如果它是自私的,那么首先它要做的,就是维护住自己的生存状态,并且最大限度的争取扩大自己拷贝(后代?)的数目。’这一推论就未必成立了。虽然自私的基因通常会尽力保护自己这个拷贝,很多时候还会尽可能多的复制新拷贝,但这并不是一个自私的基因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前面说过,所谓的自私,是针对该基因组合的传播在长远来说能否最大化而言,而不是针对自己这个拷贝或生物体能否生存繁殖。在自私这一大目标面前,个别的拷贝或生物体在必要时都是可以牺牲的。

如果水风你所说的自私不是指‘长远最大化’这一种自私,那么你对自私所砸的砖头,似乎扔不到Dawkins的头上吧。你说人体内的基因大多‘人畜无害’,可Dawkins所说的自私也并不意味着基因们就会疯狂的复制自己敌视别人呀。

所以,进化,或者演化,实际上并不是基因的单个个体所起到的作用,而是基因所形成的组合体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原文的作者所设想的,基因的个体作为自然选择的单位是错的,自然选择的单位,是生物的个体,也就是所有基因功能的组合。在这里面,一个基因改变了,所能够带来的影响,是由跟他一起工作的同事们所决定的,而不是那个基因本身。

你所说的影响,是指对什么的影响?假设你说的是对某个单位的生存的影响(有益/有害)好了。

其实一个基因改变了,所能够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单单由生物个体来决定的,更是由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包括其它生物---所决定的。基因的改变本身并非决定基因/细胞/生物体/族群/物种能否生存的唯一因素,这是事实,可凭着这一事实能够否定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吗?不能。要是能的话,用同样说法也能否定生物个体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最后会推论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生态系统。

所以,一个基因的存在与否,不是取决于这个基因本身的功能,而是取决于它的合作者们。

你这样说等于是讲基因存在与否与其作用无关。一个基因的存在与否,既取决于它的合作者们,也取决于这个基因本身(的作用),还可能取决于环境,其他个体等等。拿你的例子来说,如果A1基因突变成A2丧失了原功能,而B1基因又突变成了B2,B2能够代替A1基因的功能,结果A2基因因此消亡,B2基因得以保留传播。难道A2基因的消亡与其功能的丧失无关?B2基因的传播与其功能的获得无关?当然有关。

拿人作个比喻:你的命运如何,会如何成长,如何改变,能生存多久,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他人的影响,可这并不是说你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你的所作所为与命运无关呀。

====================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挑战你的观点:

既然你认为生物个体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那么舍己利他的行为应该如何解释?父母舍命保护子女应该如何解释?为什么生物没有普遍向长寿的方向进化,而是一过了繁殖阶段就开始衰老,甚至直接因生育而死亡?

家园 看来分歧也在于对‘进化的选择单位’的定义

自然选择的作用体现在很多层次上,包括基因,细胞,生物个体,族群与物种等等。但对于哪一个层次应该被视作自然选择中的基本单位,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基因说好像比较普遍)。

首先澄清一下何谓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这并不是指发生进化的最小单位或最简单单位,而是指在自然选择中选择作用所直接影响的单位(我知道这还是个很模糊的说法,但我已尽力了)。

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为何,在本质上这不是科学事实之争,而是观点优劣之争---人们对于哪种视角更适合用来理解自然选择与进化这种现象有分歧。达尔文认为这个基本单位是生物个体(那时还没有基因一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留下来,不适应的则被淘汰。包括Dawkins在内的基因中心派则认为基因才是进化的最终受益者:如果说自然选择下的生物进化是有最终目的的,那么这个目的就是基因的存在与传播,因为基因才是最基本的复制单位。因此,基因应该被视作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如果用黑猫白猫的逻辑来判断,把基因视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能更好(至少是更方便)地解释一些进化的结果,比如衰老,又比如损己利他的行为。而把个体视作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相对基因说在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上是否有什么优势,我就不清楚了。不知水风兄是否能代为解惑。

家园 果然清楚多了,花!
家园 此自私不同彼自私

http://archive.salon.com/21st/books/1998/12/22books2.html

"Selfish," when applied to genes, doesn't mean "selfish" at all. It means, instea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quality for which there is no good wor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quality of being copied by a Darwinian selection process." This is a complicated mouthful. There ought to be a better, shorter word – but "selfish" isn't it.

所以,所谓的什么“自然选择,强者生存”是完全不成立的。

原本就是survival of the fittest(适者生存),而不是survival of the strongest(强者生存)。

而谈论到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化,则完完全全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领域。如果用自然演化的成功和失败来衡量社会的成功和失败,那中国和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

文化中的‘自然选择’,自然是以文化内容的存在和传播来作为成功和失败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以人口的多少。之所以跟生物的演化扯上关系,是因为在演变过程中很多现象是相通的。

家园 不认为“自私”是指基因本身

基因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主观能动性,被加上“自私”一词,反而无法理解。如同漂亮且实用的家具卖得好,但我们不能说家具“自私”。

我倾向认为作者所说的“自私”是指某些导致生物出现“自私”倾向的基因。至于其他的,不过是后来的狡辩。因为“自私”这个倾向对物种繁衍的贡献,远不及其他因素。

家园 汗...你真的看过这本书?

不明白你是如何得出这些解读的。

‘自私’指的就是基因,但不是说基因有主观意图,而是描述基因的演化方向---尽可能使自己得到复制传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