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现代儒教之——论语导读 -- 楚无邪
现代儒教之——论语导读(序)
无邪
儒教是什么?对经历过去一百五十年救亡图存,努力打造现代化之新中国的人们来说,儒教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它代表的是政教合一式的以德治国,吃人的礼教(三纲五常),令人窒息的封建宗法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塑造伪君子的泛道德主义(二十四孝)(存天理,灭人欲),是君主培养奴性国民施行暴政的遮羞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种种这些,无一不是真实地、历史上我们的先人必须面对的“儒家思想”,但我要说,这些是崖山之后正宗儒教断木之上生出的病枝,并不是汉晋唐宋曾经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儒家道统。
今天的中国,不用讳言,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中国。因为到清亡之际,中华文化还残留着的腐木病枝已经丝毫也没有可资倚靠之处能支撑我们这个老大民族走出泥沼了。无论这过程有多少屈辱与苦难,但我们是借着西方文化的帮助,才得以在今天得以暂缓开除球籍得危险,勉强挤进世界民族之林的队尾。
但是,借来的文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上终究还不是自己的,表现在社会精神上,是文化上的不自信,是盲目崇洋与盲目排外的交织。许多羡慕西方文化的人士认为,科学民主法制等现代文明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核心概念与基督教精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中国古代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科学民主与法制,是因为中国没有基督教。今天的中国要想全面现代化,必须清算传统文化,全面基督化中国。但基督教以《圣经》为神的话语的基本教义,使她注定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适应不良的。尤其在中国社会,两千年来的人本主义无神传统更与“因信称义”的教义无法协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目前社会上颇出现了些复兴儒教呼声。但是在这之前必须理清的是,我们要复兴的决不应该是那已被证明是腐朽的宋明腐儒,满清伪儒,而是要找回孔子传道之初的自强不息,崇仁尚礼的君子之教。五四以来对旧儒教的鞭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刮骨疗毒之举,不清算就腐朽的旧儒教,我们今天也绝对没有机会重建现代儒教。但是也绝不能因此敲断我们的脊梁,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希望。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必须剔除关于孔子与儒家的各种谬误,我们会发现,现代文明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思想、科学与法制的精神,甚至自由民主的原则,与今天抱残守缺的福音派基督教相比,可以更完美的嫁接在中华传统的文化之木上。。如果源自中国的文官制度、考试制度可以嫁接在西方文化的枝干上,成为今天西方现代文明浑然一体的支柱,那么,当谁说嫁接在中华文明基干上的科学民主自由法制不能生根,发芽,继而开出一片全新的局面来呢。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几个孔子思想的几个最重要的支点,同时澄清旧儒对孔子的误读与歪曲:
1. 君子与小人
君子不是满口冬烘的道德完人,君子是缘着学道而拥有了全新生命的新人,成为君子的途径是“学”,基本表现是“乐”,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君子是做给自己来“乐”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小人不是该死的恶人,小人只是未能摆脱尘世烦恼的普通人,我相信今天的你我大多数都是小人,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我们还在为着每日的柴米油盐而烦恼。希望通过研读论语,能让我们更接近君子之道,从而拥有更多的快乐。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旧儒对“小人”的污名化直接导致了旧中国最重要的一项弊端:泛道德主义。对小人喊打喊杀,剥夺了小人们做小人的权利,乃是培养伪君子的终南捷径。了解了这一点,对于儒家的一些重要争议论点,如“义利之辩”“孝”等,就可以有更正确的理解了。
2. 以德治国
孔子无疑是要求“以德治国”的,致使这既不是要求为政者拥有超乎众人之上的个人道德修养,也不是让政府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公民道德建设上,关键在于什么是“德”。
在孔子时代,“德”是与“道”相对的一个概念。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就是说,“德”是对“道”的认知。合于“道”者谓之德,用现代语境,其实可以简单的翻译成“好”。合于道的行为是德行,是好的行为;合于道的政策是德政,是好的政策。
“德”是在政治观点上儒家与法家的重要分野。以德治国的含义在于,执政者要关心的不只是如何让自己的政策得以实施(这是法家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寻找到合乎社会规律的好的制度来施行。
3. 忠
忠不是对君王无条件的服从,那时奴,不是忠。忠的要点在于诚信,在于对自己责任的坚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必需的诚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奴才从来就不符合孔子的教导。
4. 礼
礼是社会规则与法律制度。这是儒家与道家的重要分野。与道家一样,孔子也认为求道立德是君子的主要追求,但孔子认为,不可触摸的“道”,难以衡量的“德”还不足以建立一个有效运行的社会体系。孔子强调的是:礼。是成文的可直接规范人们具体行为的社会规则与法律制度。而君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并完善“礼”制。
5.孝道,祭祀
孝与祭祀不是为了加强封建宗法制度,而是为了敬拜文化与生命的源头,以此来彰显生命的意义即在于——传承。
下面我们将沿着论语的教导,学学君子之道。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一)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学而篇第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无邪注释:这里的“习”应该理解为“践习”,我觉得更有道理。“学有所得,而且所学的道理在实践中时常能得到印证,岂不觉快慰?”读书听讲,那是个苦差事,更不用说炒冷饭去复习了。如果是“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最多佩服地说“不亦君子乎”,要说到“乐”,多数人估计也和我一样没什么共鸣了。真正的读书学习之“乐”在于:在生活或工作中,忽然发现某次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正好可以用在这里,印证下来又有新的心得,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不亦乐乎”。 有同道之人交流,惊喜地发现彼此竟有许多的共鸣,许多观点都给自己相当多的启发,真是“不亦乐乎”。当然也有些时候,自己的想法别人不理解,不接受,那也没必要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
无邪意译:孔子说:学习中领悟到的知识和道理经常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真是令人愉快;有机会与同道切磋彼此的想法,真是令人愉快;遇到了不理解甚至反对我想法的人,我好像并没有什么负面情绪,嘿,这才是个真正的君子啊。
无邪导读: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讲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与“仁”“礼”共同构成了孔子学说的三大支柱。
这一段三句话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传神的描述了一个向学求道的“君子”快乐的人生,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君子的关键在于“学”。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圣人,也不关心圣人的问题。 “圣人”是天生睿智的,这对孔子没有意义。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君子”。 而君子是每个人都可以“学”来的。
如何做一个“君子”正是论语的核心议题。也是孔子给终日痛苦烦恼挣扎于蝇营狗苟的生活中无力解脱的众生给出的答案。
不同于佛教基督教等给信众以虚无缥缈的死后的乐土,孔子给烦恼的众生提供的答案就在当世:
作为一个在尘世生活着的普通人,你有时也许觉得心灵空虚,每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家庭关系如履薄冰;单位里每天在老板同事的夹缝里挣扎;社会上各种关系交织在你的身上,让你喘不过气来……那么来吧,跟着孔子学习,他可以教你如何摆脱这些烦恼,成为一个家庭成功、事业成功、社交成功、人见人爱、快乐健康的——君子。
和所有其它宗教一样,儒教也认识到人要摆脱尘世的烦恼,就必须要有有超脱尘俗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基督教的“义人”追求得是上帝的喜悦;佛教的比丘追究的是彻悟生死;而孔子认为,君子所追求应该是“道”。不过,需要注意的,孔子所追求的“道” 不是佛家道家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天道”,而是实实在在人世间的道理与知识。学习与发现这些知识道理不会使你白日飞升,身登彼岸,也不会使你获得一张天堂的入场券。君子的“道”可以使这个世界更好的运行,让你和你的子孙后代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而这也正是君子的人生意义的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确了这一点,做个快乐的君子也就不难了。
当然,在论语的后面部分,孔子将就你每日的生活中的具体情况,从家庭、职业、社交等各个方面指导你如何学习成为君子,远离烦恼的方式。同时,孔子也会将他本人作为一个君子一生所学习思考而获得的“道”
你在生活中之所以有烦恼,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你想要得到的,却常常彼此不能兼顾,使你疲于奔命。当你想要取悦所有人的时候,却发现所有人都对你不满意。你说了一次谎,却发现自己必须绞尽脑汁编一千个谎言来掩盖。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诚实”是最简单的也就是最有效的。这就是君子处事的逻辑。无论何时何地,你只要能对人做到“仁、孝、忠、信”,对己坚持 “礼、义、廉、耻”,你必定能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至于“忠孝仁信礼义廉耻”的具体内涵,我们会在后面章节中慢慢体会。
下一篇:swordi:“学而时习之“续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无邪意译: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至少要能够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友爱兄弟姐妹,才有可能对社会其他人拥有爱心。一个懂得孝悌的人,我想多半不会是社会的破坏力量。君子专注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了,道也可以由此而成就起来了。孝悌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无邪导读:
“孝”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学说的逻辑起点。孝道,用一句话说,就是敬拜生命的源头。通过“孝”,以及丧礼,祭祀等仪式,孔子让我们能够体会和感受人生的意义在于——传承。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生命的传承。什么是生命?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基因,是通过复制与突变而进化以适应环境不断繁衍的基因。在生命中,个体的意义是有限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从远古流向不可知未来的基因之河。如果你站在历史的空中,看着这奔淌而来的大河,这大河源自数十亿年前,它开始是细细的一支,不断的壮大,又不断地分出新的支流。大多数支流干涸了,少数几支却变得更壮大。大河亿万纤细的支流,每个生存者的人都代表着一个支流,流向不同的方向。这支流的身后承载着千万祖先的努力,才使得生命的基因之河成功的延续到你的身上。你该为此感到骄傲,因为无数其他的支流已经干涸了——他们的祖先不及你的祖先优秀或幸运。你也因该感受到你的责任,因为你的父母、祖父母、千万的祖先希望你能延续祖先的努力,不要在你的身上断流。孔子也许没有用显微镜看到基因的本质,他却用他思想,天才地看到了生命之河的奔淌。所以,他希望通过“孝”,让你能尊重你父辈的努力;通过丧礼、祭祀等仪式,让你感受体悟你的生命之河的存在。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清晰地将你人生的最重要的责任展示给你,那就是:传承。如果你觉得责任这个词太沉重了,那么换一种说法,“价值”:让生命之河通过你得以延续,就是你存在价值的实现。
2、文化的传承。别以为孔子就只是劝人生孩子就算了。人固然是生命,但绝不仅仅是生命而已。因为人不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还是有文化的存在。有能力创造并积累文化的能力是人类有别于一切其他存在的特质。文化的基因(meme)与生命的基因一样,也是一条从历史流向未来的河流。儒家除了重视基因的延续,同样强调文化的延续。所以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是把教育的传承者“师”放到了与祖先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虽然今天的教育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像古代通过封闭的“师傅——弟子”系统来将知识文化“一脉相传”,但我们同样从先贤往圣那里学习了知识,也同样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在自己的手中发扬光大。传播你的理念、思想,是你存在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实现。所谓“立言立功立德”,称为三不朽,为何不朽,因为这些可以传诸后世,是个人价值的最高实现。
“仁”,是人类内心所固有的一种对于其他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我们本质上也是一种动物。但人类还是有少数使我们成其为“人”的东西,以构成人与动物的分野。“仁”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啦。这种感情使人们有可能普遍性地做出利他行为(未必是英雄式的舍身取义,给乞丐一个铜板、与火车上陌生人的孩子分享你的水果、给问路者指一下方向都是彰示你人性的利他行为。)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情使我们人类社会有可能以这样的规模而存在,这是人类以外的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西方所谓之“人性”大体上也是一个意思。我们人类能有今天这样改天换地的能力,不是因为我们力量大、速度快,甚至也不是因为我们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是以一个人类社会的形式存在,并共同应对挑战。从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到今天全球一体的地球村,人类力量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这个社会网络不断扩大的过程。而这个网络形成的第一步,是从我们拥有了“仁”心开始的。
“孝”是“仁”的起点。首先,我们与父母兄弟除了拥有血缘上的联系,还由社会联系。在一个家庭里朝夕相处数十年,应该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了。如果对爱自己最多的父母都不知回报,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都没有感情,实在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对社会其他成员有爱心的人。其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一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所有高等动物生来都具有的东西,因为这在进化上是物种繁衍的需要。但“孝”却不是。所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纯粹从生物性的“自私的基因”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到父母兄弟姐妹都拥有50%的和自己相同的基因,人们固然会爱自己的父母,但成年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最多与对兄弟姐妹的一样多就够了,绝对达不到孔子所要求的“孝敬”的程度。但是从“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应该对别人的善意给与同等或更多的回馈。这一点,当你面对社会上其他人时可能倒不难做到,因为人们知道,只有你对朋友同事表达善意,尽可能施以援手,别人才会对你好,在你需要时提供帮助。以人类的智力不难理解,这样一种交换,是对自己直接有利的。但当你面对父母时,他们对你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你根本无须做出同等回报就可以安全地享受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你是否还会坚持“等量回馈”的人际交往原则呢?孔子认为,是否能做到“孝”,是一个人是否有“仁”心的试金石,从而判断一个人的看似高尚的行为是基于庸俗的利益交换还是内心的道德感。
上一篇:swordi:“学而时习之“续解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好义。令,善义。务求巧言令色以悦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鲜,少义,难得义。不曰“仁鲜矣”,而曰“鲜矣仁”,语涵慨叹。或本作“鲜矣有仁”,义亦同。
白话试译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无邪导读:
“仁”是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这个社会上,有一类人特别善于用漂亮的言辞与态度讨人欢心,一幅掏心掏肺的样子。孔子说,这种人其实很少是真正愿意为他人付出的善意的,因为他们没有真诚。仁必须以诚作基础,才是真正的仁。
仁者要的是行为。如果你存心欺骗,又不肯付出,嘴皮子是最有效的手段了。
需要注意的是,旧儒家在这个问题上又走了极端,变成完全否定自我表达。其实在后面的章节中可以看出,孔子从不排斥自我表达,也是希望社会看到“仁”行得到表彰的。旧儒认为,既然“仁”必须是出于本心的,就不在于让别人知道。但其实,传播价值,醇化社会也是“君子”重要的社会责任。要能使普通大众迅速准确地识别“君子”,就得让别人知道此人是“仁”的。作为一个“君子”本身,其实也有义务让周围的人了解并信任自己,从而使自己能成为一个醇化社会的核心(谁不想和好人做朋友,作交易呢)。如果大家都做好事不留名,那怎么起到表彰先进的作用呢?所以做了好事也不必藏着掖着,不妨坦然地以此为荣,然后酷酷地说一声“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过,造成大家不敢自我表扬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则在于旧儒家把“仁者”的标准推高到的一个过分的地步,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君子”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自称“君子”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不达标的地方,这样,在这些“圣人”们的眼中,都是伪君子。只有当“圣人”或“君王”们需要树立一个典型时,才把“君子”的帽子戴在他们选定的人头上。多数这些被选定的“君子”“模范”能存在下去,也必须选择性屏蔽不利信息才行。雷锋当然不应该有英那格手表,岳飞也绝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否则怎么算得上 “模范” “英雄”“君子”?这样的做法,最终是失去了善恶的标准,只有权力才是终极标准。
其实孔子语境中的“君子”不是什么圣人,而是很平实的普通人,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可以慢慢体会。
要提倡新儒家,就要猛烈抨击旧儒家的“道德至上主义”,让“仁”“义”回归平民的土壤中,让人人都能有“仁心”,行“义举”。
另外值得指出的事,孔子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他完全理解并认同,言语与态度绝非虚伪,而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孔子在论“孝”的时候就说过“色难”的话,说对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恭敬的态度。
上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二)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四)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与学而时习乎的“习”一样,这里的“习”也该是指“践习”。“我所传授于人的道理,不是我自己日常所践习的原则吗?”
无邪意译: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替人做事,有不尽心的地方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真诚的地方吗?我所教授于人的道理,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所践习的
吗?”
无邪导读:
这一篇讲的是诚信!不可心存欺诈。
曾子第一句说“忠”。 “忠”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但也是被歪曲的最厉害的概念之一。
旧儒家被统治者作为统治的工具,把忠君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忠君的本质是之下位者的诚信,是忠于职守。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就是曾子所
说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但这种忠诚不该是无原则的。如果老板开除了你,你当然有权另找新工作,但你不可以无故出卖原雇主的商业机密。所以“忠”的
原则在于 “诚信”,而不在于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在明末,顾炎武等人强烈反清,因为他们是明朝的遗臣,仍需对前雇主尽责,但他们都不
反对自己的子孙出任清朝官职。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必须组织成一个个的团体,如社团、国家、公司等。这些团体的有效运作是社会中体有效运作的基础。所以,一个有“仁心”的关爱社会的君
子要求自己对所加入的团体要有诚信,也就是“忠”。在孔子的时代,团体往往是以领导者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个“忠”在形式上就体现为对上位者的忠诚。
第二句说平辈的诚信。
第三句说的是上位者也是要有诚信的。曾子是为人师的,所以有老师的原则:“教别人的道理至少得是自己也相信的”。同样,在儒家看来,君主也有自己的责任
与原则呢?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要履行君的责任,臣要履行臣的责任。
举吴三桂、洪承畴、施琅这三位“贰臣”为例:吴三桂身为明将,系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一身,受明朝皇室的重用,却率兵投敌,当然是大大的小人;洪承畴力战被
俘,这一点上无愧职守,但随后利用它过去在明朝政府任职时所获得资源帮助清国灭明国,相当于跳槽的雇员出卖原公司机密,也没有“诚信”可言;施琅全家被
郑氏所杀,只身逃亡,是郑氏对不起他,他与原雇主已恩断义绝,做什么都不算不忠了。武子胥可以灭楚,施氏当然也可以灭台湾。
上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三)
下一篇:swordi:学而篇第一 (五)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明朝道德至上主义的伪儒真是可悲可叹啊。作为新兵,还不能回他的帖子,就发感慨在这里吧。
“大议礼”事件中折射出来的明朝哲学思想与士风 [ 碧血汗青 ]
你来问问。
孔老二的话,又被照现代人的需要重新再次解读一回。
都死了两千六百年了,还不得安生,可怜。
我喜欢墨家,不喜欢儒家。要是本来入世的儒家也要他妈的搞成宗教一般独一无二不容置疑,我他妈的立马滚蛋,再次出国。
儒家宗教化是搞不起的。
且看他们如何闹腾。
没有了自身的文化,就不成其为民族。
但是,我以为楼主这段话或许过于狭隘。
我们重新发扬儒教,并不是为了在文明冲突中意气用事地争一长短,而是儒教作为人类文明积累的一部分,确实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内核。如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尽管有很多西方自由思想的根源,但绝对不是根源于一神教或其它崇拜超自然主宰的宗教的,而是基于人本主义的。联合国要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秩序,就有人类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有一个共同的念,而这个人本主义理念的历史根源,儒教是最有资格成为其一部分。
我们知道,有人发明了世界语,但是世界语难以推行,原因是缺乏历史文化传承。同样,联合国要有一个公平的人类行为道德准则,不可能凭空创造一个,必须有历史传承。在今天物质丰富但充满战争世界上,崇尚一神教是无法解救人类冲突的,中东一神教导致的持续战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儒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人本主义文化,有很多文化自由可以支持联合国推广人本主义的人类共同道德理念。
我其实同时在读《论语别裁》。写得非常好,但也有部分观点我觉得南怀瑾先生解的不对。所以还是以钱穆先生的注解为底子,综合南先生等其他众家的想法,包括若干网友一些新的思考,自己也胡诌了些,涂在这里,希望大家有以教我。
我觉得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对于俺这种初等水平的就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