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振翅难飞——旧日本陆航四式重爆飞龙开发史 -- 妖猫drake
P.S 12期兵器已经完成印刷上市,希望大家能够捧场,之后猫也会把其中自己的文章原稿发出来
1. 先天不足的设计方针
日本陆军最后的量产主力战机是Ki-67四式重爆飞龙和Ki-84四式战疾风。这两款战机可算是日本陆航将战争经验和战时新技术消化吸收之后的集大成之作,其问世之时都被吹捧为决定皇国命运的机体。
但命运之神却没有给日本人留下足够的时间,从“四式”的制式型号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两款被寄予厚望的战机进入现役已经是皇纪2604年,也就是1944年。此时美国人已经开始将燃烧弹像喂填鸭一样灌进日本的腹地,准备彻底烧尽日本的工业国力。
最终,Ki-84疾风完成约3500架,在惨烈的国土防空战中带着无数日本青年被美国人的机海淹没,拼剩下的Ki-84成为中美等国的战利品。四式重爆则更为可怜,只生产了606架(这个数据猫见了数个版本,635和700架以上都有),一部分被改装为雷击机(鱼雷机,类似日本海军的陆攻或者意大利SM79驼背鱼雷攻击型),投入惨烈却无效的夜间雷击战。个别飞龙更改装为樱花载机甚至是大型特攻机,由于乘员无一生还,其作战经过和结局都成为永远的谜团。
吊挂在Ki-67机腹的航空鱼雷
Ki-67的特攻机
特攻机的下场——一架零战用自己的发动机给美国人留了个纪念
小猫曾在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枪炮发展史中提到过飞龙的一个衍生型Ki-109,这款搭载由八八式75毫米高炮改装的ホ501式超级航炮的“特殊战斗机”只是飞龙众多衍生型之一。由于飞龙的性能比出众,机体内容积较大,日本陆航以其为基础发展了包括滑翔机拖拽机等一批有趣的双发大型机,小猫也会根据手中的资料在后面聊聊这些飞龙的变体。
Ki-109和八八式75毫米高炮改装的ホ501式超级航炮,关于旧日本航空枪炮请见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旧日本陆海军航空枪炮发展史
Ki-67的设计开始于昭和14年,即1939年12月14日。此时,日本陆军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地步,首先,原以为是一堵一踹就倒的房子的中国,在日本破门而入后,却成为一个可怕的泥潭。中国的抗日军民,以屡败屡战的韧性,用以十换一的牺牲将日本的精锐一点点的磨掉。中国的天空,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便被中国、日本以及苏联和其他西方国家援华航空队的烈血染得鲜红。在苏联援华支援航空队和随之而来的航空教育和补充体系的帮助下,中国空军险象环生的挡住了日本陆航和海航的轮番攻击。
如果说中国战场的反抗尚不能让日本陆航伤筋动骨,那么在诺门罕天空中的射日大戏就让日本陆军和陆航有切肤甚至是挖心之痛了。苏联空军凭借自己最擅长的耐力和后劲在哈了哈新河上空完美的表演了逆转大戏,满洲陆航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差不多把家底都输得精光。诺门罕空战可以读下小猫之前写的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日星大碰撞——诺门罕的空中作战
更糟糕的问题是日本陆航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都有能让九七式重爆和伊式重爆相形见绌优秀的轰炸机。苏联的老SB-2,在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曾经让德国和整个世界惊艳,1937年随援华支援航空队来到中国后又让日本陆军倒吸一口凉气。
更让日本陆航无法忍受的是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的徐唤升指挥两架马丁B-10发动了对日本本土的“人道远征”。被从来就没看起过的“支那重爆”砸了自家的玻璃之后,日本陆航回头翻家底,却发现没有同一等级的回敬武器,总不能用样子货九二式重爆去玩远程报复吧?
日本最初的超级轰炸机九二式超重爆
日本陆航对九七式重爆I型原本就不满意,在昭和14年已经开始设计根据中国战场战训改进的九七式重爆2型Ki-21II。另外,下一代重爆Ki-49中岛百式吞龙I号机已经在8月完成开发,到12月基本审查已经差不多结束了。 此时日本陆航此时却判断,中国战场上将会出现更为强大的制空战斗机,同时中国的防空组织将会变得完备而致命。想要继续深入中国腹地对重庆等地进行轰炸就需要新式轰炸机。
九七式重爆试验机,最容易的区别方式是迷彩涂装的是试验机,量产型一般采用白色涂装,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陆航南洋战场的Ki-21也采用了迷彩涂装
日本陆军研发军用机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流程,一般是由参谋本部提出研发要求,并下发给陆航本部细化和修正,再由军需审议会审定,并最终形成“研究方针”交由各航空企业和研究所进行设计。
最初的《陆军航空本部器材研究方针》在昭和8年问世,昭和12年“研究方针”大规模修订,昭和18年新版的《陆军航空兵器研究及试作方针》正式下发,另外,陆航本部也会在每年对研究方针进行增补。Ki-21九七式重爆是基于昭和10年的重爆机研究方针设计的,Ki-49百式吞龙基于昭和13年版方针,Ki-67则根据昭和15年版的研究方针进行开发。
九七式重爆作为日本最初的流线机体现代轰炸机,在日本名声很大,其照片甚至登上了当时日本的少儿读物
日本陆军对重爆的设计方针一般包括对航程、载弹量、自卫火力等方面的要求,昭和10年版重爆设计方针是日后各版的基准,其要求大致如下:
1)重爆主要目标为敌方机场,通过对机场设施和地面停放敌机的攻击,最大限度的削弱敌军的空军作战能力。
2)重爆应当装备较强的自卫火力,或者拥有足够保证自身安全的高速。
3)在标准载弹量条件下航程600公里以上,还应保持一个小时的机动留空时间。在轻载条件下,航程再增加至少1000公里。
4)标准载弹量750公斤,主要弹种为50公斤以下炸弹。在1吨载弹量条件下必须保证500公里最大航程。
5)一般作战高度2000米~4000米,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应该尽量提高最大升限。
6)机体必有装备应包括3挺回旋自卫机枪和一门机身或机尾自卫机关炮、机载无线电设备、可以装在机腹弹仓中的照相侦察装置。
重庆上空的九七式重爆
日后的Ki-21I在载弹量、作战高度、自卫火力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昭和10年版研究方针的要求,但是机尾或者机身机关炮一条,Ki-21II后期型才改装12.7毫米的ホ103重机枪,这还是同意大利伊式重爆和美制勃朗宁学过来的,而机关炮的要求则要等Ki-49装备尾部20毫米ホ1机关炮才实现。
伊式重爆的意大利12.7毫米重机枪,但是日本陆军只采用了其弹药设计
[IMGA]https://by2.storage.live.com/items/53AFD1CACE42BBE3!1972:Scaled1024/%E4%BC%8A%E5%BC%8F%E9%87%8D%E7%88%86.jpg?psid=1&ck=0&ex=720[/IMGA]
看上去相当先进,实际却十分坑爹的伊式重爆
20毫米ホ1机关炮的原型九七式机关炮
Ki-21在标准载弹量750公斤条件下,能够以300公里的巡航时速飞行5个小时以上,轻载条件下能够以300公里巡航时速飞行7个小时,在3000米高度,Ki-21能飞出400公里的时速。
Ki-49的各项性能指标则来自昭和13年版的研究方针,特别将昭和10年版对重爆目标的规定改为除攻击敌方机场外,还要攻击敌军部队,一般作战高度提升到5000米,标准载弹量750公斤,在标准载弹量条件下航程提升为1000公里+1个小时的留空时间余量,减少载弹量能够达到2500公里的航程,最大载弹量在1吨以上,且此时的航程需在700公里以上。
Ki-49百式吞龙
昭和10年版的重爆研究方针规定重爆主要携带50公斤~500公斤炸弹,同时要求尽快研发和装备30公斤的人员杀伤弹和500公斤以上的重型炸弹。自卫武器方面再次强调必须装备一门旋回机关炮和2至3挺自卫机枪,另外对机载无线电的要求进行了细化,要求新重爆必须装备两套无线电,机群内部通讯用的近程无线电和与后方进行沟通的远程无线电。
为了能够深入中国境内执行爆击任务,昭和10年版重爆研究方针要求新重爆要装备导航设备,甚至提出应当研制特殊的空投毒气撒布设备(“毒瓦斯雨下装备”),上一版昭和8年方针要求的可替换照相侦察装备要求保留。
有趣的是,在昭和12年对昭和10年重爆研究方针进行了小修订,特别提出了对速度的要求,但之后的昭和13年版设计方针却没有专门就速度做出规定。Ki-49虽然是根据昭和10年研究方针研发的,但是此时日本陆航面对的敌方截击机性能已经大幅度提升,单纯依靠高速或者重武装都难以满足自卫的需求,因此日本陆航命令设计方必须要兼顾速度和自卫火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超过500公里的时速指标,此外,3000公里的航程要求和1吨的载弹量也使得Ki-49百式重爆吞龙的问世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
Ki-67的技术指标是根据昭和15年版研究方针,日本陆航此时已经彻底接受了重爆“多用途化”理念,并没有详细规定新重爆的作战任务,代之而来的是对技术指标的空前追求:在最大航速方面甚至用了“努力”一次,也没有划定具体的上限,多多益善,越快越好。
航程方面在标准载弹量下为1000公里+2小时的留空时间余量,减少载弹量是航程应当增加至少1500公里,留空时间余量也应增加到2小时以上。考虑到日本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陆航本部将昭和15年版重爆的标准载弹量减为500公斤,700公里以下航程载弹量750公斤。
不过在昭和13年版设计方针中,陆航本部规定轻爆载弹量超过300公斤,远距离爆击机载弹量超过1000公斤,也许陆航认为最大载弹量超过1吨是个不需要强调的下限(日后Ki-67的标准出击载弹量一般在800公斤左右,此时携带一枚航空鱼雷或者一枚800公斤炸弹,但是Ki-67的纸面载弹量绝对超过1.5吨)。
昭和15年版方针对重爆升限的要求为4000米~7000米(多谢鲨鱼兄)以上,同样是不设上限,越高越好。在机载设备方面,昭和15年版方针基本与昭和10年版相同,毫无意义的“毒瓦斯雨下”设备研发计划被取消,代之以增加观测和记录爆击效果的常备照相设备研发计划,另一个新增要求是规定重爆乘员应在6至8人。
不过昭和15年版重爆研究方针在陆航本部内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直至昭和17年6月才勉强通过。争议的焦点就是根据这一版方针,日本陆航的下一代重爆将是二战各主要参战国新锐双发中型轰炸机中最烂的一款:载弹量贫弱,续航距离过短,自卫火力不足,高空密封增压设备和防弹防火装备这些日本爆击机的死穴并没得到任何的修补。一部分陆航人员甚至断言依照如此垃圾的指标研发的新重爆一问世就会成为落伍的“废机”。
但是陆航本部也有难言之隐,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工业底子薄弱,日本航空技术水平在二战中发展有限,虽然从德国和缴获美机身上窥见了先进中型轰炸机的一些皮毛,却无法吃透其中的技术,更没法学以致用,照葫芦画瓢了。
[IMGA]https://by2.storage.live.com/items/53AFD1CACE42BBE3!1986:Scaled1024/%E5%A4%A7%E6%97%A5%E6%9C%AC%E8%88%AA%E7%A9%BA%E3%81%AEJ-FOAD%E6%AF%94%E5%8F%A1(Hiei)%E5%8F%B7%E3%80%82.jpg?psid=1&ck=0&ex=720[/IMGA]
日本在航空技术尤其是大飞机技术上储备不足,导致其二战中没有拿出实用性的大型四发战略轰炸机,图为军转民的九七式重爆,当时其充任日满之间的民航机
日军在研究缴获的美制A-20
今年以来,《兵器》的内容质量下降的很厉害。不知道是11期还是12期,我居然看到了没有买。原因是,可以读的东西太少,最近几期,经常是搞点新闻,搞点报道。一期杂志,像你这篇帖子这样的内容太少。
呵呵,11期是英国防务展专刊啊,老兄估计喜欢看这类的老装备和故事吧。。。我承认11期有不少是我写的,主要是技术部分。只能说众口难调吧,也有一些读者觉得10期搞辛亥专刊都是老装备和故事的内容他们不喜欢不买。。。嘿嘿,还是希望老兄能捧场,也能多提意见吧。
呵呵,其实是这样的。说点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吧。
你一说,我发现,10期和11期,我都是看了,但是没有买。
原因是,11期,对于一个展会专刊,我个人是希望这样子的。我只是一个伪军迷,实际上对于当代军事兵器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意义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可能对展会不是能看出些门道。但是如果有专业人士能够对其中的一两个展品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想还是兴趣很大的。
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兵器在战争中的运用 ,以及类似你这个帖子的文章,兵器的发展史。通过作者的视角和介绍,能够深入的了解。某个兵器,某一段战争中的往事。
连续两期兵器没有买,这是从99年开始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呵呵
因为想说多少说多少,天南海北上天入地离题了再拉回来也好,但是杂志上的文章不能这么写,篇幅有限。英国展会我们是派了记者去现场的,加上好东西很多,只能走马观花,谁都不好落下。带了很多资料和好东西,慢慢的会独立成文放出。。。
12期应该明天就会上市,航母专题,俺挑了航母卫勤体系来写,也许会对上胃口,希望老兄有空翻翻。另外,今年增刊是很合老兄胃口的,哈哈。
感觉兵器的读者中很多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最近风格有所变化,似乎大家有点不习惯,2012年也许会有所回归。猫是希望能开个专栏,就像老兄说的来讲故事,日本有位叫高乔生的作者,在几个杂志都开着这样的栏目,一次一款或者几款武器,说的比较清楚,猫是希望学学。
我可是从 武器 开始看过来的,不过也有感觉兵器不如以前了呢,望加油啊
还是希望河友多提些意见,这样我也好和老编还有社长去反映一下。
兵器该转型了, 还这样下去的话, 只会让人觉得没有内容
以前的兵器文章审核非常严格, 第一要求是有趣, 第二要求是通俗, 在这两个原则下, 胡其道和张召忠的文章都被毙过.
你现在是刚开始当编辑, 还不敢放开手脚写自己的东西, 象你的日本系列, 直译的文风太明显, 让人读着很别扭, 以前的翻译文章是由作者写好后, 编辑们进行二次再加工, 工作量不比重写一次少, 但结果就是能满足尽量大的读者群的口味.
其实象这篇飞龙, 完全可以结合日军的重爆使用来说, 这样干巴巴的文字会少很多, 而且可讲的故事也多.
兵器作为非专业型技术杂志, 恰恰应该更注意文字的通俗化. 这方面有两个例子你可以对比, 一个是战争史研究, 另外一个就是知兵堂的东西, 前者是专业且通俗的代表, 后者则是专业但不通俗的代表.
另外专题的内容选择很重要, 走马观花的游记尽量少用, 给适当的篇幅让作者去发表自己的评论也是可以的, 观点不一定要正确, 甚至可以是错误的, 一般来说, 会有人针对这些错误的观点写些反驳文章. 打文笔官司不仅很有趣, 而且你们组稿也会轻松很多
D!
我自己的文章在杂志登也是会小心修改的,翻译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说不清楚的词语,干脆就按原文,解释太费脑子,但真的上杂志肯定不能这样。
战研的路数,已经不是传统军事杂志的范畴,更类似一本历史杂志,涉及了太多体制内杂志不应该碰的东西,他的作者群在专业方面,不见得比现在兵器的作者群要强,但是写的东西确实好看。
我自己在工作中,经常碰上一些行里技术专家的文字,确实没法改,也不敢改。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有没有时间去仔细推敲文字,我的连载就是写了就发,自己不太读,很多太忙的作者也是如此,或者他的表达习惯已经是公文或者是论文式的,很多时候就得返修,修完了还是如此,就不好办了。
如果像闪电战战研或者知兵堂养一拨专职作者,你说的很多问题就好办,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至于游记系的文章,似乎读者不太买账,但是南北集团对这个倒是很有兴趣,也要了一篇报告走,我们的老编和领导都是集团出来的,看问题的角度。。。嘿嘿
组稿这个活,怎么说,不容易做,好作者太少,而且很多人写的东西好看但是我们是不可能用的,估计之后会多自己上手写一些,因为招我也是因为看我文章还行。另外,之前领导总批评我们的风格太“扒书”,怎么找寻一个平衡,需要再摸索一下,个人对扒书倒是不太反感,资料这个东西,国内差的远,有的扒省很多事情,而且扒着扒着就会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塞进去。
多跟看着有潜力的作者交流, 把你的思路灌输给他们, 等他们明白了, 自然会改变风格, 那时候你就省事多了
以前的兵器作者们还不是觉得杂志有很多内容他们不赞同或者有兴趣才找上门的, 然后大家才成了朋友, 然后大家就一起研究什么话题有兴趣, 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有意思的故事说不完. 而且现在上杂志上电视的那帮老作者, 几乎都是这么跟兵器认识的.
举个例子来说, 有个作者某天翻阅某杂志, 发现一种新枪叫"莱特机枪", 这老兄在那里想了半天, 终于想明白这个莱特机枪是什么东西了. 如果你有心的话, 这个小故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武器名称翻译文章的开头.
好的编辑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给你的文字, 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要求别人写出相关的文字. 否则就是码字匠.
也是从武器买到兵器,现在内容的确不如人意,给人江郎才尽的感觉。特别是最近两期几乎是凭着习惯才买。
战研的确很喜欢,怎么说呢,喜欢历史吧,长知识长阅历长经验值。当然,兵器不能做成战研,那就失去本色了。国内军事杂志太多,但好且有特色的并不多。就像现在,非常喜欢看国防军事大家谈,而且只看宋、宋、李他们的,因为有意思,说的很有道理,既浅显又一针见血。呵呵,老了老了。
说实话,最早的战场那几期是我最最喜欢的,可惜后无来者。总感觉现在作者也浮躁了许多。
说的太直了,井底之蛙管中窥豹,见谅。
希望国内军刊越来越好。
现在是个浅阅读的时代,感觉大家,包括牛人,都很会吹,但是落在笔头上,可能是不够上心吧。。。12期请宋宜昌先生座谈了一下,他不准备动笔了,但是说的内容。。。也没法写啊。。。另外像乔良先生也是如此。。。头大,头大。
我之前做日本地震一篇的时候,倒是仔细研究了一周,啃了很久资料,结果文章老编和领导觉得不错,作者却骂声一篇,只能说,大家都浮躁吧。
鱼雷尾部还加了一个木制弹翼,这个跟偷袭珍珠港时的鱼雷一样,看来是在浅水中使用的